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國際藝術博覽會對台灣畫廊產業之影響研究 : 以個案E公司為例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Art Fair on Taiwanese Gallery Industry : Taking the E Company for Case Example
作者 游, 銘 之
貢獻者 林柏生
游 銘 之
關鍵詞 藝術博覽會
畫廊產業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Sep-2016 00:00:37 (UTC+8)
摘要 這二十多年來,研究者見證台灣藝術草創、興起與百家爭鳴的盛況。創作模式從單一到多元化,材質表現與主題內容從保守到自由開放,民眾的參與性從被動到主動性的學習,美學生活化的記憶烙印在台灣各個角落裡。這一切孕育台灣人討論創新的價值觀,不論是從生活美學中展現新的視野並賦予新的意義。研究者有幸參與這新的美學社會運動,從九十年代的台灣畫廊藝術產業草創時期,到二十一世的創意新經濟,研究者並已預見潛在產業發展的機會,在政府公部門,學術界與民間力量普遍追求"文化創意"驅使下,除了將精神層次的人文美學極致化,也想以文化帶動商業價值,讓畫廊藝術產業成為城市美學的軟實力。
參考文獻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1,我國藝術品移轉稅制與視覺藝術產業國際經爭力之關係及比較研究,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2,《台灣畫廊產業發展口述歷史採集計畫》第二期成果報告(下冊),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3,全球藝術博覽會指南,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3,我國藝術市場稅制檢討與效益分析研究,台北市:文化部。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5,《台灣畫廊產業發展口述歷史採集計畫》第三期成果報告,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李宜修,2002,90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2013,藝術經濟力 ART POWER 藝術經濟學論述之基礎研究,台北市:文化部。
佳士得拍賣公司,2016,佳士得亞洲三十週年,香港:佳士得。
洪順慶,2006,台灣品牌競爭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洪順慶,2003,從心行銷:從滿意到愛慕的服務秘訣,台北市:天下雜誌。
郭為藩,2014,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市:心理。
孫立銓,1996,藝術產業能否跨過濁水溪—畫廊業者對南移的觀點,高雄:炎黃藝術。
倪再沁,1995,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陸蓉之,1997,藝術產業的「地方性」與「國際化」,載1997 藝術產業及藝術品經營系列演講活動演講專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章利國,2005,藝術市場學,中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梅丁衍,1993,制定「對話有物」的遊戲新規章,台北:雄師美術雜誌,263:54。
黃才郎,2001,台灣珍藏—社會力與藝術願景的結合,現代美術,頁9-10。
喬治娜‧亞當(Georgina Adam),2016,錢爆: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項又榕譯),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著出版年:2014)
鄧淑玲,2003,美術館與藝術拍賣公司的互動關係,台北:歷史文物,頁90-91。
趙琍,1994,香港亞洲藝術博覽會的省思—從參展經驗看台灣畫廊經營與市場國際化問題,台北:雄師美術。
劉剛、劉曉瓊,1998,藝術市場,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蕭瓊瑞,2001,百年美術‧世紀風華重看台灣美術的百年歷程,歷史月刊,27。

電子媒體
文化部「文化藝術獎助條例」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963.html)

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693.html)

中華民國總統府「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Bulletins/paper/PDF/6871-24.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1039324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324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柏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游 銘 之zh_TW
dc.creator (作者) 游, 銘 之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6 00:00:37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6 00:00: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6 00:00: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9324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11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9324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這二十多年來,研究者見證台灣藝術草創、興起與百家爭鳴的盛況。創作模式從單一到多元化,材質表現與主題內容從保守到自由開放,民眾的參與性從被動到主動性的學習,美學生活化的記憶烙印在台灣各個角落裡。這一切孕育台灣人討論創新的價值觀,不論是從生活美學中展現新的視野並賦予新的意義。研究者有幸參與這新的美學社會運動,從九十年代的台灣畫廊藝術產業草創時期,到二十一世的創意新經濟,研究者並已預見潛在產業發展的機會,在政府公部門,學術界與民間力量普遍追求"文化創意"驅使下,除了將精神層次的人文美學極致化,也想以文化帶動商業價值,讓畫廊藝術產業成為城市美學的軟實力。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藝術世界與市場之探究 7
第二節 藝術與文化、經濟之關係演變 12

第三章、研究方法14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建立14
第二節 個案訪談16

第四章、全球藝術博覽會概況20
第一節 藝術博覽會的時代來臨20
第二節 全球大型藝術博覽會發展沿革22
第三節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發展現況 53
第四節 藝術博覽會對台灣畫廊產業之影響 60

第五章、個案分析 64
第一節 個案公司(日升月鴻畫廊)簡介 64
第二節 個案公司參加藝術博覽會策略分析 72
第三節 對個案公司經營的建議 74

第六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整體分析-展望下一個十年 77
第二節 研究結論 79

參考文獻 81
附錄 83
zh_TW
dc.format.extent 405151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324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藝術博覽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畫廊產業zh_TW
dc.title (題名) 國際藝術博覽會對台灣畫廊產業之影響研究 : 以個案E公司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Art Fair on Taiwanese Gallery Industry : Taking the E Company for Case Examp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1,我國藝術品移轉稅制與視覺藝術產業國際經爭力之關係及比較研究,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2,《台灣畫廊產業發展口述歷史採集計畫》第二期成果報告(下冊),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3,全球藝術博覽會指南,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3,我國藝術市場稅制檢討與效益分析研究,台北市:文化部。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5,《台灣畫廊產業發展口述歷史採集計畫》第三期成果報告,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李宜修,2002,90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2013,藝術經濟力 ART POWER 藝術經濟學論述之基礎研究,台北市:文化部。
佳士得拍賣公司,2016,佳士得亞洲三十週年,香港:佳士得。
洪順慶,2006,台灣品牌競爭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洪順慶,2003,從心行銷:從滿意到愛慕的服務秘訣,台北市:天下雜誌。
郭為藩,2014,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市:心理。
孫立銓,1996,藝術產業能否跨過濁水溪—畫廊業者對南移的觀點,高雄:炎黃藝術。
倪再沁,1995,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陸蓉之,1997,藝術產業的「地方性」與「國際化」,載1997 藝術產業及藝術品經營系列演講活動演講專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章利國,2005,藝術市場學,中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梅丁衍,1993,制定「對話有物」的遊戲新規章,台北:雄師美術雜誌,263:54。
黃才郎,2001,台灣珍藏—社會力與藝術願景的結合,現代美術,頁9-10。
喬治娜‧亞當(Georgina Adam),2016,錢爆: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項又榕譯),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著出版年:2014)
鄧淑玲,2003,美術館與藝術拍賣公司的互動關係,台北:歷史文物,頁90-91。
趙琍,1994,香港亞洲藝術博覽會的省思—從參展經驗看台灣畫廊經營與市場國際化問題,台北:雄師美術。
劉剛、劉曉瓊,1998,藝術市場,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蕭瓊瑞,2001,百年美術‧世紀風華重看台灣美術的百年歷程,歷史月刊,27。

電子媒體
文化部「文化藝術獎助條例」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963.html)

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693.html)

中華民國總統府「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Bulletins/paper/PDF/6871-24.PDF)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