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論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立志與為己之學
On the Cardinal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with Regard toTeaching: Li-chih and Wei-chi
Creator王志文
Wang, Zhi Wen
Contributor蕭振邦
Shiau, Jenn Bang
王志文
Wang, Zhi Wen
Key Words立志
為己
目的感
希望理論
工夫論
修養論
Li-chih
Wei-chih
the sense of purpose
Hope Theory
theory of practical
theory of cultivation
Date2016
Date Issued2-Sep-2016 00:02:08 (UTC+8)
Summary立志,是儒家教人成長及轉化的「霹靂手段」,也是儒家形塑健動人格的根本原理。儒門修養技巧粲然多元,但立志的扼要及深遠,恐怕會讓各種修養都只能瞠乎其後。「立志」在儒家就是「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的一件事。及至宋明以降,眾位儒林名宿更一再懇請立志,於是遂在文學的「言志」傳統之外,別開一支「教」與「學」的「立志」傳統。
本論文研究緣起,即留意那些飽覽經籍又盡閱世情的大儒,何以竟會一致地高度關注「立志」?「立志」不是人人「能說會道」的「常識」嗎?這種「常識」,為什麼要大張旗鼓去疾呼呢?
進而,儒家「立志」的觀念,有特定的規創性內涵──為己。「為己」要求自我生命的轉化及善成。人能養成強烈的「為己意識」,才能收回以往長年外逐名利的虛偽及疲憊,學著與自己相處及自重自愛。從外逐而轉內,人才能「轉俗成真」,有「真人」才有「真志」及「真學」。故「為己」正是儒家「大學之道」的基石。
本論文正是剖釋「立志」與「為己」這兩個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
緒論檢討前行成果餘留的研究空間,並指出由於「立志」一詞的濫用,讓傳統「立志」所蘊含的深沈與厚重之義,轉趨浮薄。同時,本論文的研究策略,並非幽深地精究一家一派,而是為求研究成果更普遍有效,將以《論語》、《孟子》為主要材料,再揀選宋明大儒提及相關內容的文獻予以研討。
第一章是〈評定《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三派詮釋〉。自古對於「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詮釋,大致有「貴古派」、「今是派」與「調和派」等異說。文中即往復辯難三派何者最諦當。主要結果確定「貴古派」的論調,能獲得《論語》最多的印證與支持,更指出「為己」的具體要求,即「自知」與「自愛」。
第二章是〈「為己之學」隱含的「孤獨」意涵〉。以往多認定儒者處於熱絡的人際網路;但是,深入文獻,能照見儒者亦有孤獨心理。那孤獨感對儒者在「人格」及「學」的養成,又有什麼影響?主要結果是,孤獨感對「為己意識」養成有所助益,甚至實踐「為己之學」,本身常要面對踽踽獨往的情況;而孔子本人提出「為己」,正與他「吾少也賤」的孤獨感大有相干。
第三章是〈「志」的內涵及其作用〉。由於「志」字本身就有「目的」和「希望」的涵義。因此本章藉助William Damon的「目的感」理論及Charles R. Snyder的「希望理論」來作為理解儒家「志」字的新資源。再則,傳統釋「志」字為「心之所之」,文中將以「信念」對「情緒」、「行動」的決定關係,去釐清「志」的「所之」動力如何生起。並歸納先儒對「志」的實踐體驗,獲知立志將生起四個踐德大用:解放抑制、動力騰湧、不動不奪、遏制習欲。當立志而生起這四種效用,使人在踐德上「欲罷不能」,人遂能善勇進取,所以「立志」是生命轉化的有力保證。人惟患不能立志,不患不能成章自立。
〈結論〉則總述全文,並本於前面的研究,將傳統解釋成「心之所之」的「志」,重新概念化成為「為己的信念系統」。更指出儒家「立志」的課題,不僅只涉及個人的生命目的追尋而已;事實上,協助青年立志這件事,本身與今日社會發展的衰盛相關,而且立志的研討,更有潛力能對尼特族、青年晚熟等社會憂患,給出預防及紓困之道,而這是儒學在當代能發揮人性溫度和可貴價值的切實脈絡。
參考文獻 古籍:

〔漢〕孔安國傳、李學勤主編,2001,《尚書正義,卷十》,臺北:臺灣古籍,初版。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等編,2000,《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版。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注,2009,《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二版二刷。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袁國華編,2007年,《說文解字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初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2001年,《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注疏‧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臺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魏〕王弼等,《老子四種》,1999,臺北:大安出版社,第一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1966年,《論語注疏》,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初版。
〔晉〕王肅,《孔子家語》,1978,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初版。
〔梁〕皇侃,2013,《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版。
〔梁〕劉勰,1981,《文新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局,臺一版。
〔宋〕王安石,1999,《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
〔宋〕王安石,1999,《王安石全集‧卷七十三‧孟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
〔宋〕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第1版。
〔宋〕朱熹,201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北京:大化書局,1版6刷。
〔宋〕朱熹2005,《近思錄》,台北:三民書局,初版一刷。
〔宋〕李隆基,《孝經注疏》,2001,臺北:臺灣古籍,初版。
〔宋〕李綱,2004,《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第一版。
〔宋〕周敦頤,1978,《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
〔宋〕邵雍,1999,《皇極經世書》,新北市:廣文書局,再版。
〔宋〕真德秀,1983,《西山文集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1992,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版。
〔宋〕張栻,2010,《張栻集》,長沙市:岳麓書社,第1版。
〔宋〕張栻,2010,《張栻集》,長沙市:岳麓書社,第1版。
〔宋〕張載,2006,《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版3刷。
〔宋〕陳淳,2011,《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版3刷。
〔宋〕陳祥道,1978,《論語全解》,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初版。
〔宋〕陸游,1985,《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
〔宋〕陸象山,2007,《陸九淵集》,杭州:浙江古籍,初版一刷。
〔宋〕程顥、程頤,1983,《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版。
〔宋〕楊龜山,1974,《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元〕胡炳文,1986-1988,《四書通》,臺北市: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宋〕章樵注,〔清〕錢熙作校,1937,《古文苑‧卷三》,見王雲武主編《叢書集成》,上海: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明〕王船山,1988-1996,《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出版發行,1版。
〔清〕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1962,《老子衍‧莊子通》,北京:中華書局,初版。
〔明〕王陽明,2010,《王陽明全集(新編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一版。
〔明〕王龍溪,1970,《王龍溪全集》,臺北市:華文出版社,第一版。
〔明〕宋濓等,1977,《新校本元史‧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初版。
〔明〕高攀龍,1983,《高子遺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明〕陳憲章,2012,《陳憲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版4刷。
〔明〕章世純,1973,《四書留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黃宗羲,2006,《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版3刷。
〔明〕黃宗羲,2012,《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版。
〔明〕劉宗周,2007,《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初版一刷。
〔明〕劉熙載,1993,《劉熙載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初版。
〔明〕羅汝芳,2007,《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1版。
〔明〕顧憲成,2011,《涇皋藏稿》,南京:鳳凰出版社,第1版。
〔清〕江藩,2006,《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
〔清〕李光地,2013,《榕村全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1976,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再版)。
〔清〕曾國藩,2012,《曾國藩全集(修訂版)》,長沙:岳麓書社,第二版。
〔清〕劉寶楠,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版。
〔清〕王先謙集解,1973,《荀子‧集解》,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四版。
〔清〕郭慶藩,1991,《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近人著作: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1983,《論語義理疏解》,新北市:鵝湖月刊出版社,再版。
王浩威,2013,《晚熟世代:王浩威醫師的家庭門診》,臺北市:心靈工坊,初版。
王夢鷗,2009,《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初版。
朱自清,2001,《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初版二刷。
牟宗三,1985,《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年,修訂五版。
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臺北:中正書局年,初版)。
牟宗三,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五十自述》,臺北:聯經,初版。
牟宗三,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聯經出版社,初版。
牟宗三,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圓善論》,臺北:聯經,初版。
吳則虞,1977(撰)楊家駱(主編),《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出版社,再版。
李弘祺,2012,《學以為己:中國的傳統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初版。
李明輝(編),1995,《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李明輝、葉海煙、鄭宗義合編,2006,《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 : 臺灣學生書局,初版。頁247。
李燕蕙,2008,《夢與癒療--海德格、道家、心理劇三重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初版)。
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2002,《杜維明文集》,武漢市:武漢出版社,初版。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市:文梅基金會年),初版。
林義正,2007,《孔學鈎沈》,新北:巨凱數位,初版。
林義正,2010,《《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近人著作:
唐君毅,1975,《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唐君毅,1978,《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三版。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校訂版。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校訂版。
唐君毅,1992,《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校訂版。
唐淑華,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初版。
孫黨伯、袁謇正主編,1993《聞一多全集‧文學史編》,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第一版。
徐復觀,1985,《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市:時報文化,初版二刷。
張德倫、儲呈平(編著),1994,《認識自我‧超越自我:使性格更臻圓融的具體指導》,新北市三重:新雨出版社,初版)。
梁啟超,1974,《飲冰室文集類編‧下》,臺北:華正書局,臺一版。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臺北市:志文出版社,初版)。
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2005,《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內篇卷四‧知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版。
勞思光,2000,《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初版。
黃俊傑,2014,《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熊十力,2001,《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一版。
劉述先,1995,《當代儒學論集 : 傳統與創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蕭欣義(編)徐復觀(著),1980,《徐復觀文錄選粹》,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新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年10月,修訂版。
錢穆,1995,《國學概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頁34。
錢穆,2008,《論語新解》,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出版,初版。
駱芳美、郭國禎,2011,《從希望著手:希望理論在諮商上的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初版。
戴朝福,1993,《儒家的生命情調:論語義理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檀作文、李小杰(譯注),饒宗頤(主編),2013,《顏氏家訓》,香港:中華書局,初版。
羅家倫,1992,《新人生觀‧榮譽與愛榮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釋印順,1972,《學佛三要》,臺中:光明堂印書局有限公司,重版。
釋印順,2000,《成佛之道》,竹北:正聞,新版一刷。



論文集論文:

王清安,2014,〈如何得「分殊之理」?論北山四先生的認識工夫〉,輯於《2014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明輝,2008,〈孔子論「學」:儒家的文化意識〉,輯於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初版二刷。
杜維明,1995,〈孟子:士的自覺〉,輯於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楊祖漢,1995,〈當代儒學對孔子天論的詮釋〉,輯於劉述先主編,《當代儒學論集 : 傳統與創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潘小慧,2001,〈孔子「為己之學」的展開〉,輯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期刊論文:

文碧芳,2006,〈論作為「為己之學」的儒學〉,《現代哲學》第3期。
王文生,1993,〈「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
王光漢,1971,〈再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園》第7期5卷。
王光漢,1971,〈憲問為己與為人新解〉,《學園》第6期10卷。
王光漢,1972,〈再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園》第7期6卷。
王光漢,1973,〈論古今學者的為己為人——敬答王保德先生的再質〉,《學園》第8期4卷。
王宜燕,2006,〈「研究者」的脈絡文化觀點:再思考學術研究報告何以自「我」設限〉,《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北見吉弘,2001,〈王陽明的立志論‧上〉,《鵝湖月刊》總期317期。
匡釗,2012,〈孔子對儒家「為己之學」的奠基〉,《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
吳冠宏,2001,〈儒家成德思想之進程與理序:以《論語》「志於道」章之四目關係的詮釋問題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
李洪衛,〈王陽明論立志與主一〉,2010,《教育文化論壇》第1期。
李清良、郭瑞芳,〈立志說:熊十力的闡釋態度論——熊十力闡釋思想研究之一〉,《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
沈享民,2013,〈立志、知行合一與道德知覺:安靖如論新儒家哲學與道德知覺的幾點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期第3卷。
肖群忠,2002,〈儒家為己之學傳統的現代意義〉,《齊魯學刊》第5期總第170期。
周力行,1982,〈「為己為人」諸說研析〉,《文藝復興》第136期。
周之翔、朱漢民,2011,〈朱子對「為己之學」的詮釋與建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
林翠芬,1991,〈由論語中「學」字之涵義試論儒家生命的學問‧下〉《孔孟月刊》第29卷第10期。
林翠芬,1991,〈由論語中「學」字之涵義試論儒家生命的學問‧上〉《孔孟月刊》第29卷第9期。
林靜伶,2011,〈什麼是研究?研究是一種對話:重返社會人文研究的意義〉,《傳播研究與實踐》第1卷1期。
武東生,2004,〈孔子的道德修養論作為「為己之學」的意涵學〉,《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
范信賢,2013,〈敘事探究的社會學想像:個體經驗與社會脈絡的交織〉,《課程與教學》第16卷1期。
郁曉輝,2007,〈邁向一種意義治療法的新儒學〉,《宜賓學院學報》第7期。
唐文明,2002,〈本真性與原始儒家「為己之學」〉,《哲學研究》第5期。
殷茵、吳青梅,2014,〈儒家「為己之學」的價值觀啟示〉,《貴陽文史》第4期。
馬文增,2014,〈「學而時習之」章新讀新解〉《鵝湖月刊》446期。
郜爽,2011,〈先秦儒家的「為己之學」和「為學由己」〉,《宿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5期。
張樹青,2014,〈儒家「為己之學」的現實意義〉,《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
陳飛龍,1987,〈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學」字之探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55期。
陳瑞麟,2012,〈儒殤〉,《思想‧必須讀《四書》?》第21期。
麻堯賓,2013,〈「己學」爭論——工夫傳統與儒家的為己精神〉,《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9期。
勞思光,2010,〈對中國哲學研究之省思——困境與出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期。
彭彥華,2006,〈為己之學探析〉,《理論學刊》第3期。
曾昭旭,2012,〈論學──《論語》所論的是哪一種學?〉,《鵝湖月刊》第449期。
曾敏傑、賴柑羽,2014,〈臺灣「飛特族」青年就業變遷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146期。
馮耀明,1998,〈德古來(外星人)的新儒家世界:一個思想實驗〉,《二十一世紀》第48期。
馮耀明,1999,〈勞思光與新儒家〉,《哲學與文化》第26卷8期。
馮耀明,2000,〈直覺與玄思--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馮耀明〉,《哲學與文化》第27卷11期。
馮耀明,2010,〈從分析哲學觀點看天人之際學說的根本問題〉,《人文中國學報》第16期。
黃麗娟,2014,〈《論語》:「志於道」的意義發微〉《當代儒學研究》第15期。
楊永明,2009,〈唐君毅論青年之立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11期。
楊勝良,2003,〈「為己之學」——孔子之論「學」〉,《孔子研究》第3期。
劉人鵬,2012,〈中文系、中文研究與文化研究〉,《思想‧游與疑》第15期。
劉弘毅,2014,〈尼特族之服務策略探究〉《社區發展季刊》第146期。
劉錦賢,2000,〈孔子成學之教論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博學》,第1期。
樓燕芳,2009,〈淺議儒家「為己之學」〉,《長春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
蔡敏玲,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第37卷7期。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
鄭昌華、陳金星,2010,〈王陽明的「立志」思想及當代價值〉,《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1卷第2期。
譚宇權,2011,〈從《孟子》王子墊問「士何事」章,論孟子的大人之學〉,《孔孟學報》第89期。



學位論文:

江宏鈞(研撰),伍振勳、林聰舜(指導),2013,《荀子「化性起偽」思想之可能性——從「意志」的面向來探討》,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寶猜(研撰),黃中天(指導),2011,《周易「志」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呂俐安(研撰),余德慧(指導),1990,《母親對子女的敘說──從敘說資料探討母親的心理結構》,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所碩士論文。
高麗波(研撰),王平(指導),2007,《孔子立志思想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致維(研撰)周海娟(指導),2008,《台灣尼特族青年工作價值觀之研究》,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
郭志南(研撰),王增勇(指導),2012,《從一位寫不出論文的研究生說起:逆寫社會工作專業帝國》,臺北:政治大學社工所碩士論文。
郭俊麟(研撰)劉阿榮(指導),2011年,《尼特族(NEET)非典型就業之研究——以桃園縣勞動市場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陳仁榮(研撰),蘇樹華(指導),2010,《中國古代立志思想考察及教育啟示》,山東:曲阜師範大學。
曾守正(研撰),黃慶萱(指導),1998,《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
黃民凱(研撰)黃素雲(指導),2011年,《尼特族成為非尼特族的生涯轉銜與適應力之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馨儀(研撰)陳毓文(指導),2011年,《未升學未就業青少年之生活經驗探討:社會排除觀點》,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明宇(研撰),翁開誠(指導),1999,《從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所碩士論文。
魏智美(研撰),史次耘(指導),1984,《王(陽明)曾(國藩)二儒論學與志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翻譯著作:

丁凡(譯)Willard Beecher、Marguerite Beecher(著),2013,《超越成敗:邁向自立與成熟》(Beyond success and failure : ways to self-reliance and maturity),臺北市:張老師,初版。
丁棟、張興東(譯)Donald. J. Munro(著),2009,《早期中國「人」的觀念》(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孔繁鐘(譯)Sam Harris(著),2016,《信仰的終結:宗教、恐怖行動及理性的未來》(The end of faith : relig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reason),臺北市:八旗文化,初版。
平郁(譯)Herbert Benson, M.D.、Marg Stark(著),2010,《心靈的治療力量》(The Relaxation Response),臺北:高寶,初版。
田曉菲(譯)宇文所安(著),2006,《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Borrowed Stone:Stephen Owen’s Selected Essays),南京:江蘇人民,初版。
朱森榮(譯)Maxwell Malt(著),《人性的開拓》(Psycho-cybernetics),臺北市:桂冠出版社,1991,再版。
何金俐(譯)David L. Hall & Roger T. Ames(著),2005,《通過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吳程遠(譯)Richard P. Feynman(著),1995,《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臺北市:天下文化,二版。
宋偉航(譯)Joanne Wieland-Burston(著),1999,《孤獨世紀末》(Contemporary solitude : the joy and pain of being alone),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社,初版。
李弘祺(譯)狄百瑞(著),《中國的自由傳統》,臺北市:聯經,1983,初版。
李雪媛、柯乃瑜、呂以榮譯(譯)Viktor E. Frankl(著),2009,《向生命說Yes!:一位心理醫師在集中營的歷劫記》(Man`s search for meaning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Ein psychologe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臺北市:啟示出版,初版。
李維倫(譯)龔卓君(審閱)Robert Sokolowski(著),2004,《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初版。
李靜瑤(譯)Jonathan Haidt(著),《象與騎象人:實現快樂的十個配方;老智慧與新科學的結合》(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 finding modern truth inancient wisdom),臺北市:網路與書出版,2007,初版。
周尚意、張春梅(譯)段義孚(著),2014,《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Escaptism),新北市:立緒文化,二版。
周曉琪(譯)Daniel Goleman(著),2014,《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Focus :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初版。
易之新(譯)Irvin D. Yalom(著),2003,《存在心理治療》(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臺北市:張老師,初版。
洪慧芳(譯)Brené Brown(著),2014,《我已經夠好了:克服自卑!從「擔心別人怎麼想」,到「勇敢做自己」》(I thought it was just me (but it isn`t) : making the journey from "what will people think" to "I am enough"),臺北市:馬可孛羅出版社,初版。
若水(譯)、Andre Lefebvre(著),1992,《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 a new paradigm for psychology),臺北市:桂冠圖書,初版一刷。
張燕華(譯)David L. Hall & Roger T. Ames(著),1996,《孔子哲學思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梁永安(譯)Philip Koch(著),1997,《孤獨》(Solitude : 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社,初版。
許芳菊(譯)William Damon(著),2013,《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的召喚,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The path to purpose : helping our children find their calling in life),臺北市:天下雜誌,第一版。
陳 靜(譯)杜維明(著),2002,《我們的宗教——儒教》(OUR RELIGIONS CONFUCIANISM),臺北市:麥田出版社,初版。
傅芳馨(譯)Bruce Lipton(著),2009,《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The Biology of Belief),臺北:張老師,初版。
彭國翔、張華(譯)Herbert Fingarette(著),2006,《孔子:即凡而聖》(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江蘇:人民出版社,初版。
黃靜儀(譯)內田樹(著),2008,《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不工作》(下流志向──学ばない子どもたち、働かない若者たち),臺北:麥田出版社,初版。
趙可式、沈錦惠(譯)Viktor E. Frankl(著),2003,《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臺北市:光啟出版社,七版。
劉玉文(譯)Shane J. Lopez(著),2013,《希望:蓋洛普調查主張,最有力量的幸福信念》(Making Hope Happen: Create the Future You Want for Yourself and Others),臺北市:三采,初版。
劉樂群(譯)Alfred Adler(著),1997,《人類面臨的挑戰:廿世紀心理分析學大師》(Social interest : a challenge to mankind),臺北市:志文出版社,初版。
蔣弋為、李志林(譯)David L. Hall、Roger T. Ames(著),2012,《孔子哲學思微》(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初版。
鄭伯壎、林姿葶等(譯) Ken G. Smith, Michaek A. Hitt(編) ,2011,《管理學大師中的大師:理論建構之旅》(Great minds in management: The process of theory development),臺北:五南,初版。
鄧文華(譯)Nathaniel Branden(著),1994,《尊重自己‧改變一生》(缺),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錢基蓮(譯)Herbert Benson, M.D.(著),2010,《哈佛權威教你放鬆自療》(The Relaxation Response),臺北:高寶,初版。
饒偉立(譯)Andrew Newberg, M.D.(著),2008,《為什麼你信我不信:揭開信念與信仰的祕密》(Why we believe what we believe : uncovering ourbiological need for meaning, spirituality, and truth),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初版。



英文文獻:

Marsh, Arun, 2009, Tackling the NEETs problem-supporting local authorities in reducing young people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ondon: LSN.
Social Exclusion Unit, 1999, Bridging the Gap: New Opportunities for 16-18 Year Olds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London: HMSO.
Stephen C. Angle, 2010, Sagehoo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of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James, 2007,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 New York: Cosimo Classics.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文獻處理實驗室,《漢字構形資料庫光碟2.7版》,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URL = http://cdp.sinica.edu.tw/cdphanzi/。(2016/04/17瀏覽)
宋元強,〈王船山儒士觀初探〉,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URL =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1330。(2015/04/28瀏覽)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心〉,漢語多功能字庫,URL =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5%BF%83。(2016/04/17瀏覽)。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志〉,漢語多功能字庫,URL =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5%BF%97。(2016/04/17瀏覽)
行政院,〈「國民幸福指數統計」【公告】〉,台北市:主計處,URL =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4777&ctNode=5624。(2014/11/12瀏覽)
臺大心理系學生刊物,〈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採訪「生命敘說」翁開誠教授〉,GoogleBlogger,URL = http://enlightingpsy.blogspot.tw/2013/06/blog-post_3030.html。(2016/07/12瀏覽)
Description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0151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019
Type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蕭振邦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Shiau, Jenn Ba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志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ang, Zhi 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志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Wang, Zhi 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6 00:02:08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6 00:02: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6 00:02: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101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11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101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立志,是儒家教人成長及轉化的「霹靂手段」,也是儒家形塑健動人格的根本原理。儒門修養技巧粲然多元,但立志的扼要及深遠,恐怕會讓各種修養都只能瞠乎其後。「立志」在儒家就是「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的一件事。及至宋明以降,眾位儒林名宿更一再懇請立志,於是遂在文學的「言志」傳統之外,別開一支「教」與「學」的「立志」傳統。
本論文研究緣起,即留意那些飽覽經籍又盡閱世情的大儒,何以竟會一致地高度關注「立志」?「立志」不是人人「能說會道」的「常識」嗎?這種「常識」,為什麼要大張旗鼓去疾呼呢?
進而,儒家「立志」的觀念,有特定的規創性內涵──為己。「為己」要求自我生命的轉化及善成。人能養成強烈的「為己意識」,才能收回以往長年外逐名利的虛偽及疲憊,學著與自己相處及自重自愛。從外逐而轉內,人才能「轉俗成真」,有「真人」才有「真志」及「真學」。故「為己」正是儒家「大學之道」的基石。
本論文正是剖釋「立志」與「為己」這兩個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
緒論檢討前行成果餘留的研究空間,並指出由於「立志」一詞的濫用,讓傳統「立志」所蘊含的深沈與厚重之義,轉趨浮薄。同時,本論文的研究策略,並非幽深地精究一家一派,而是為求研究成果更普遍有效,將以《論語》、《孟子》為主要材料,再揀選宋明大儒提及相關內容的文獻予以研討。
第一章是〈評定《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三派詮釋〉。自古對於「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詮釋,大致有「貴古派」、「今是派」與「調和派」等異說。文中即往復辯難三派何者最諦當。主要結果確定「貴古派」的論調,能獲得《論語》最多的印證與支持,更指出「為己」的具體要求,即「自知」與「自愛」。
第二章是〈「為己之學」隱含的「孤獨」意涵〉。以往多認定儒者處於熱絡的人際網路;但是,深入文獻,能照見儒者亦有孤獨心理。那孤獨感對儒者在「人格」及「學」的養成,又有什麼影響?主要結果是,孤獨感對「為己意識」養成有所助益,甚至實踐「為己之學」,本身常要面對踽踽獨往的情況;而孔子本人提出「為己」,正與他「吾少也賤」的孤獨感大有相干。
第三章是〈「志」的內涵及其作用〉。由於「志」字本身就有「目的」和「希望」的涵義。因此本章藉助William Damon的「目的感」理論及Charles R. Snyder的「希望理論」來作為理解儒家「志」字的新資源。再則,傳統釋「志」字為「心之所之」,文中將以「信念」對「情緒」、「行動」的決定關係,去釐清「志」的「所之」動力如何生起。並歸納先儒對「志」的實踐體驗,獲知立志將生起四個踐德大用:解放抑制、動力騰湧、不動不奪、遏制習欲。當立志而生起這四種效用,使人在踐德上「欲罷不能」,人遂能善勇進取,所以「立志」是生命轉化的有力保證。人惟患不能立志,不患不能成章自立。
〈結論〉則總述全文,並本於前面的研究,將傳統解釋成「心之所之」的「志」,重新概念化成為「為己的信念系統」。更指出儒家「立志」的課題,不僅只涉及個人的生命目的追尋而已;事實上,協助青年立志這件事,本身與今日社會發展的衰盛相關,而且立志的研討,更有潛力能對尼特族、青年晚熟等社會憂患,給出預防及紓困之道,而這是儒學在當代能發揮人性溫度和可貴價值的切實脈絡。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2
一.個人動機............................................2
二.文獻回顧...........................................13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35
一.研究範圍設限........................................35
二.研究方法...........................................37
第三節 研究目的........................................38
結語..................................................38
第一章 評定《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三派詮釋...41
第一節 介紹及歸納三派異說................................41
一.貴古派:孔子本懷必是「為己」..........................42
二.調和派:「為己」、「為人」非對立,為學要兼達古今......46
三.今是派:「今之學者為人」才是最佳的詮釋................48
第二節 三派異說的分歧原因................................50
第三節 重回《論語》檢證上述三派的主要論點................53
一.調和派想要貫通「為己」、「為人」的說法恰當嗎?........53
二.孔子對古代的態度,究竟是什麼?........................56
三.孔子認定的「古」,需要上溯到黃帝、神農時代嗎?........59
四.程頤將「為人」釋意為「欲見之於人」不妥當嗎?..........60
五.春秋私人講學開始興起,所以學風清新?..................68
六.《論語》有一種獨善其身的學問嗎?「為己」是獨善其身嗎?...70
七.如果你想幫助的人,並不想被你幫,那該怎麼辦?..........74
結語................................................77
第二章 「為己之學」隱含的「孤獨」意涵.....................83
第一節 孤獨的定義.....................................84
第二節 孤獨與「要求自立」和「知人」的關係................87
一.孤獨使人養成精準的「知人」、「達人」的能力............88
二.從「知人」轉成修德立身的關鍵.........................90
三.孤獨使人洞達只能「自我依止」、「為己」................91
四.「自我依止」使人絕棄慣性依賴.........................93
第三節 孤獨與「學」的關係..............................96
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闡釋......................96
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闡釋...................103
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闡釋.................109
結語................................................123
第三章 「志」的內涵及其作用..............................127
第一節 志的字源本義及其內涵.............................128
一.「志」的字源本義.....................................128
二.儒者「心之所之」的內容分析?.........................129
第二節 「志」在踐德上的四個主要作用.....................149
一.「解放抑制」.......................................150
二.「動力騰湧」.......................................153
三.「不動不奪」與「遏制習欲」...........................158
第三節 志的三個次要效益................................167
一.「才力擴張與重塑優勢態度」...........................167
二.「防堵生命虛耗及陷溺」...............................173
三.「精神氣力日壯」....................................175
結語.................................................178
結論.................................................185
可能的社會效益.........................................192
參考書目..............................................207
〈附識‧一〉..........................................219
〈附識‧二〉...........................................227
〈附識‧三〉...........................................231
zh_TW
dc.format.extent 370890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01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立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為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目的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希望理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夫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修養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Li-chi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ei-chi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sense of purpos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ope Theo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ory of practica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ory of cultiva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論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立志與為己之學zh_TW
dc.title (題名) On the Cardinal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with Regard toTeaching: Li-chih and Wei-ch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籍:

〔漢〕孔安國傳、李學勤主編,2001,《尚書正義,卷十》,臺北:臺灣古籍,初版。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等編,2000,《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版。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注,2009,《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二版二刷。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袁國華編,2007年,《說文解字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初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2001年,《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注疏‧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臺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魏〕王弼等,《老子四種》,1999,臺北:大安出版社,第一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1966年,《論語注疏》,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初版。
〔晉〕王肅,《孔子家語》,1978,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初版。
〔梁〕皇侃,2013,《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版。
〔梁〕劉勰,1981,《文新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局,臺一版。
〔宋〕王安石,1999,《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
〔宋〕王安石,1999,《王安石全集‧卷七十三‧孟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
〔宋〕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第1版。
〔宋〕朱熹,201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北京:大化書局,1版6刷。
〔宋〕朱熹2005,《近思錄》,台北:三民書局,初版一刷。
〔宋〕李隆基,《孝經注疏》,2001,臺北:臺灣古籍,初版。
〔宋〕李綱,2004,《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第一版。
〔宋〕周敦頤,1978,《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
〔宋〕邵雍,1999,《皇極經世書》,新北市:廣文書局,再版。
〔宋〕真德秀,1983,《西山文集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1992,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版。
〔宋〕張栻,2010,《張栻集》,長沙市:岳麓書社,第1版。
〔宋〕張栻,2010,《張栻集》,長沙市:岳麓書社,第1版。
〔宋〕張載,2006,《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版3刷。
〔宋〕陳淳,2011,《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版3刷。
〔宋〕陳祥道,1978,《論語全解》,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初版。
〔宋〕陸游,1985,《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
〔宋〕陸象山,2007,《陸九淵集》,杭州:浙江古籍,初版一刷。
〔宋〕程顥、程頤,1983,《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版。
〔宋〕楊龜山,1974,《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元〕胡炳文,1986-1988,《四書通》,臺北市: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宋〕章樵注,〔清〕錢熙作校,1937,《古文苑‧卷三》,見王雲武主編《叢書集成》,上海: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明〕王船山,1988-1996,《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出版發行,1版。
〔清〕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1962,《老子衍‧莊子通》,北京:中華書局,初版。
〔明〕王陽明,2010,《王陽明全集(新編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一版。
〔明〕王龍溪,1970,《王龍溪全集》,臺北市:華文出版社,第一版。
〔明〕宋濓等,1977,《新校本元史‧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初版。
〔明〕高攀龍,1983,《高子遺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明〕陳憲章,2012,《陳憲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版4刷。
〔明〕章世純,1973,《四書留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黃宗羲,2006,《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版3刷。
〔明〕黃宗羲,2012,《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版。
〔明〕劉宗周,2007,《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初版一刷。
〔明〕劉熙載,1993,《劉熙載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初版。
〔明〕羅汝芳,2007,《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1版。
〔明〕顧憲成,2011,《涇皋藏稿》,南京:鳳凰出版社,第1版。
〔清〕江藩,2006,《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
〔清〕李光地,2013,《榕村全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1976,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再版)。
〔清〕曾國藩,2012,《曾國藩全集(修訂版)》,長沙:岳麓書社,第二版。
〔清〕劉寶楠,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版。
〔清〕王先謙集解,1973,《荀子‧集解》,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四版。
〔清〕郭慶藩,1991,《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近人著作: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1983,《論語義理疏解》,新北市:鵝湖月刊出版社,再版。
王浩威,2013,《晚熟世代:王浩威醫師的家庭門診》,臺北市:心靈工坊,初版。
王夢鷗,2009,《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初版。
朱自清,2001,《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初版二刷。
牟宗三,1985,《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年,修訂五版。
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臺北:中正書局年,初版)。
牟宗三,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五十自述》,臺北:聯經,初版。
牟宗三,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聯經出版社,初版。
牟宗三,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圓善論》,臺北:聯經,初版。
吳則虞,1977(撰)楊家駱(主編),《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出版社,再版。
李弘祺,2012,《學以為己:中國的傳統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初版。
李明輝(編),1995,《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李明輝、葉海煙、鄭宗義合編,2006,《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 : 臺灣學生書局,初版。頁247。
李燕蕙,2008,《夢與癒療--海德格、道家、心理劇三重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初版)。
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2002,《杜維明文集》,武漢市:武漢出版社,初版。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市:文梅基金會年),初版。
林義正,2007,《孔學鈎沈》,新北:巨凱數位,初版。
林義正,2010,《《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近人著作:
唐君毅,1975,《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唐君毅,1978,《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三版。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校訂版。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校訂版。
唐君毅,1992,《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校訂版。
唐淑華,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初版。
孫黨伯、袁謇正主編,1993《聞一多全集‧文學史編》,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第一版。
徐復觀,1985,《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市:時報文化,初版二刷。
張德倫、儲呈平(編著),1994,《認識自我‧超越自我:使性格更臻圓融的具體指導》,新北市三重:新雨出版社,初版)。
梁啟超,1974,《飲冰室文集類編‧下》,臺北:華正書局,臺一版。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臺北市:志文出版社,初版)。
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2005,《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內篇卷四‧知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版。
勞思光,2000,《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初版。
黃俊傑,2014,《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熊十力,2001,《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一版。
劉述先,1995,《當代儒學論集 : 傳統與創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蕭欣義(編)徐復觀(著),1980,《徐復觀文錄選粹》,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新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年10月,修訂版。
錢穆,1995,《國學概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頁34。
錢穆,2008,《論語新解》,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出版,初版。
駱芳美、郭國禎,2011,《從希望著手:希望理論在諮商上的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初版。
戴朝福,1993,《儒家的生命情調:論語義理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檀作文、李小杰(譯注),饒宗頤(主編),2013,《顏氏家訓》,香港:中華書局,初版。
羅家倫,1992,《新人生觀‧榮譽與愛榮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釋印順,1972,《學佛三要》,臺中:光明堂印書局有限公司,重版。
釋印順,2000,《成佛之道》,竹北:正聞,新版一刷。



論文集論文:

王清安,2014,〈如何得「分殊之理」?論北山四先生的認識工夫〉,輯於《2014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明輝,2008,〈孔子論「學」:儒家的文化意識〉,輯於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初版二刷。
杜維明,1995,〈孟子:士的自覺〉,輯於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楊祖漢,1995,〈當代儒學對孔子天論的詮釋〉,輯於劉述先主編,《當代儒學論集 : 傳統與創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潘小慧,2001,〈孔子「為己之學」的展開〉,輯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期刊論文:

文碧芳,2006,〈論作為「為己之學」的儒學〉,《現代哲學》第3期。
王文生,1993,〈「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
王光漢,1971,〈再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園》第7期5卷。
王光漢,1971,〈憲問為己與為人新解〉,《學園》第6期10卷。
王光漢,1972,〈再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園》第7期6卷。
王光漢,1973,〈論古今學者的為己為人——敬答王保德先生的再質〉,《學園》第8期4卷。
王宜燕,2006,〈「研究者」的脈絡文化觀點:再思考學術研究報告何以自「我」設限〉,《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北見吉弘,2001,〈王陽明的立志論‧上〉,《鵝湖月刊》總期317期。
匡釗,2012,〈孔子對儒家「為己之學」的奠基〉,《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
吳冠宏,2001,〈儒家成德思想之進程與理序:以《論語》「志於道」章之四目關係的詮釋問題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
李洪衛,〈王陽明論立志與主一〉,2010,《教育文化論壇》第1期。
李清良、郭瑞芳,〈立志說:熊十力的闡釋態度論——熊十力闡釋思想研究之一〉,《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
沈享民,2013,〈立志、知行合一與道德知覺:安靖如論新儒家哲學與道德知覺的幾點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期第3卷。
肖群忠,2002,〈儒家為己之學傳統的現代意義〉,《齊魯學刊》第5期總第170期。
周力行,1982,〈「為己為人」諸說研析〉,《文藝復興》第136期。
周之翔、朱漢民,2011,〈朱子對「為己之學」的詮釋與建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
林翠芬,1991,〈由論語中「學」字之涵義試論儒家生命的學問‧下〉《孔孟月刊》第29卷第10期。
林翠芬,1991,〈由論語中「學」字之涵義試論儒家生命的學問‧上〉《孔孟月刊》第29卷第9期。
林靜伶,2011,〈什麼是研究?研究是一種對話:重返社會人文研究的意義〉,《傳播研究與實踐》第1卷1期。
武東生,2004,〈孔子的道德修養論作為「為己之學」的意涵學〉,《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
范信賢,2013,〈敘事探究的社會學想像:個體經驗與社會脈絡的交織〉,《課程與教學》第16卷1期。
郁曉輝,2007,〈邁向一種意義治療法的新儒學〉,《宜賓學院學報》第7期。
唐文明,2002,〈本真性與原始儒家「為己之學」〉,《哲學研究》第5期。
殷茵、吳青梅,2014,〈儒家「為己之學」的價值觀啟示〉,《貴陽文史》第4期。
馬文增,2014,〈「學而時習之」章新讀新解〉《鵝湖月刊》446期。
郜爽,2011,〈先秦儒家的「為己之學」和「為學由己」〉,《宿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5期。
張樹青,2014,〈儒家「為己之學」的現實意義〉,《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
陳飛龍,1987,〈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學」字之探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55期。
陳瑞麟,2012,〈儒殤〉,《思想‧必須讀《四書》?》第21期。
麻堯賓,2013,〈「己學」爭論——工夫傳統與儒家的為己精神〉,《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9期。
勞思光,2010,〈對中國哲學研究之省思——困境與出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期。
彭彥華,2006,〈為己之學探析〉,《理論學刊》第3期。
曾昭旭,2012,〈論學──《論語》所論的是哪一種學?〉,《鵝湖月刊》第449期。
曾敏傑、賴柑羽,2014,〈臺灣「飛特族」青年就業變遷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146期。
馮耀明,1998,〈德古來(外星人)的新儒家世界:一個思想實驗〉,《二十一世紀》第48期。
馮耀明,1999,〈勞思光與新儒家〉,《哲學與文化》第26卷8期。
馮耀明,2000,〈直覺與玄思--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馮耀明〉,《哲學與文化》第27卷11期。
馮耀明,2010,〈從分析哲學觀點看天人之際學說的根本問題〉,《人文中國學報》第16期。
黃麗娟,2014,〈《論語》:「志於道」的意義發微〉《當代儒學研究》第15期。
楊永明,2009,〈唐君毅論青年之立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11期。
楊勝良,2003,〈「為己之學」——孔子之論「學」〉,《孔子研究》第3期。
劉人鵬,2012,〈中文系、中文研究與文化研究〉,《思想‧游與疑》第15期。
劉弘毅,2014,〈尼特族之服務策略探究〉《社區發展季刊》第146期。
劉錦賢,2000,〈孔子成學之教論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博學》,第1期。
樓燕芳,2009,〈淺議儒家「為己之學」〉,《長春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
蔡敏玲,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第37卷7期。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
鄭昌華、陳金星,2010,〈王陽明的「立志」思想及當代價值〉,《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1卷第2期。
譚宇權,2011,〈從《孟子》王子墊問「士何事」章,論孟子的大人之學〉,《孔孟學報》第89期。



學位論文:

江宏鈞(研撰),伍振勳、林聰舜(指導),2013,《荀子「化性起偽」思想之可能性——從「意志」的面向來探討》,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寶猜(研撰),黃中天(指導),2011,《周易「志」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呂俐安(研撰),余德慧(指導),1990,《母親對子女的敘說──從敘說資料探討母親的心理結構》,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所碩士論文。
高麗波(研撰),王平(指導),2007,《孔子立志思想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致維(研撰)周海娟(指導),2008,《台灣尼特族青年工作價值觀之研究》,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
郭志南(研撰),王增勇(指導),2012,《從一位寫不出論文的研究生說起:逆寫社會工作專業帝國》,臺北:政治大學社工所碩士論文。
郭俊麟(研撰)劉阿榮(指導),2011年,《尼特族(NEET)非典型就業之研究——以桃園縣勞動市場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陳仁榮(研撰),蘇樹華(指導),2010,《中國古代立志思想考察及教育啟示》,山東:曲阜師範大學。
曾守正(研撰),黃慶萱(指導),1998,《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
黃民凱(研撰)黃素雲(指導),2011年,《尼特族成為非尼特族的生涯轉銜與適應力之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馨儀(研撰)陳毓文(指導),2011年,《未升學未就業青少年之生活經驗探討:社會排除觀點》,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明宇(研撰),翁開誠(指導),1999,《從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所碩士論文。
魏智美(研撰),史次耘(指導),1984,《王(陽明)曾(國藩)二儒論學與志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翻譯著作:

丁凡(譯)Willard Beecher、Marguerite Beecher(著),2013,《超越成敗:邁向自立與成熟》(Beyond success and failure : ways to self-reliance and maturity),臺北市:張老師,初版。
丁棟、張興東(譯)Donald. J. Munro(著),2009,《早期中國「人」的觀念》(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孔繁鐘(譯)Sam Harris(著),2016,《信仰的終結:宗教、恐怖行動及理性的未來》(The end of faith : relig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reason),臺北市:八旗文化,初版。
平郁(譯)Herbert Benson, M.D.、Marg Stark(著),2010,《心靈的治療力量》(The Relaxation Response),臺北:高寶,初版。
田曉菲(譯)宇文所安(著),2006,《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Borrowed Stone:Stephen Owen’s Selected Essays),南京:江蘇人民,初版。
朱森榮(譯)Maxwell Malt(著),《人性的開拓》(Psycho-cybernetics),臺北市:桂冠出版社,1991,再版。
何金俐(譯)David L. Hall & Roger T. Ames(著),2005,《通過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吳程遠(譯)Richard P. Feynman(著),1995,《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臺北市:天下文化,二版。
宋偉航(譯)Joanne Wieland-Burston(著),1999,《孤獨世紀末》(Contemporary solitude : the joy and pain of being alone),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社,初版。
李弘祺(譯)狄百瑞(著),《中國的自由傳統》,臺北市:聯經,1983,初版。
李雪媛、柯乃瑜、呂以榮譯(譯)Viktor E. Frankl(著),2009,《向生命說Yes!:一位心理醫師在集中營的歷劫記》(Man`s search for meaning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Ein psychologe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臺北市:啟示出版,初版。
李維倫(譯)龔卓君(審閱)Robert Sokolowski(著),2004,《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初版。
李靜瑤(譯)Jonathan Haidt(著),《象與騎象人:實現快樂的十個配方;老智慧與新科學的結合》(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 finding modern truth inancient wisdom),臺北市:網路與書出版,2007,初版。
周尚意、張春梅(譯)段義孚(著),2014,《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Escaptism),新北市:立緒文化,二版。
周曉琪(譯)Daniel Goleman(著),2014,《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Focus :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初版。
易之新(譯)Irvin D. Yalom(著),2003,《存在心理治療》(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臺北市:張老師,初版。
洪慧芳(譯)Brené Brown(著),2014,《我已經夠好了:克服自卑!從「擔心別人怎麼想」,到「勇敢做自己」》(I thought it was just me (but it isn`t) : making the journey from "what will people think" to "I am enough"),臺北市:馬可孛羅出版社,初版。
若水(譯)、Andre Lefebvre(著),1992,《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 a new paradigm for psychology),臺北市:桂冠圖書,初版一刷。
張燕華(譯)David L. Hall & Roger T. Ames(著),1996,《孔子哲學思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梁永安(譯)Philip Koch(著),1997,《孤獨》(Solitude : 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社,初版。
許芳菊(譯)William Damon(著),2013,《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的召喚,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The path to purpose : helping our children find their calling in life),臺北市:天下雜誌,第一版。
陳 靜(譯)杜維明(著),2002,《我們的宗教——儒教》(OUR RELIGIONS CONFUCIANISM),臺北市:麥田出版社,初版。
傅芳馨(譯)Bruce Lipton(著),2009,《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The Biology of Belief),臺北:張老師,初版。
彭國翔、張華(譯)Herbert Fingarette(著),2006,《孔子:即凡而聖》(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江蘇:人民出版社,初版。
黃靜儀(譯)內田樹(著),2008,《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不工作》(下流志向──学ばない子どもたち、働かない若者たち),臺北:麥田出版社,初版。
趙可式、沈錦惠(譯)Viktor E. Frankl(著),2003,《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臺北市:光啟出版社,七版。
劉玉文(譯)Shane J. Lopez(著),2013,《希望:蓋洛普調查主張,最有力量的幸福信念》(Making Hope Happen: Create the Future You Want for Yourself and Others),臺北市:三采,初版。
劉樂群(譯)Alfred Adler(著),1997,《人類面臨的挑戰:廿世紀心理分析學大師》(Social interest : a challenge to mankind),臺北市:志文出版社,初版。
蔣弋為、李志林(譯)David L. Hall、Roger T. Ames(著),2012,《孔子哲學思微》(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初版。
鄭伯壎、林姿葶等(譯) Ken G. Smith, Michaek A. Hitt(編) ,2011,《管理學大師中的大師:理論建構之旅》(Great minds in management: The process of theory development),臺北:五南,初版。
鄧文華(譯)Nathaniel Branden(著),1994,《尊重自己‧改變一生》(缺),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錢基蓮(譯)Herbert Benson, M.D.(著),2010,《哈佛權威教你放鬆自療》(The Relaxation Response),臺北:高寶,初版。
饒偉立(譯)Andrew Newberg, M.D.(著),2008,《為什麼你信我不信:揭開信念與信仰的祕密》(Why we believe what we believe : uncovering ourbiological need for meaning, spirituality, and truth),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初版。



英文文獻:

Marsh, Arun, 2009, Tackling the NEETs problem-supporting local authorities in reducing young people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ondon: LSN.
Social Exclusion Unit, 1999, Bridging the Gap: New Opportunities for 16-18 Year Olds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London: HMSO.
Stephen C. Angle, 2010, Sagehoo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of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James, 2007,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 New York: Cosimo Classics.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文獻處理實驗室,《漢字構形資料庫光碟2.7版》,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URL = http://cdp.sinica.edu.tw/cdphanzi/。(2016/04/17瀏覽)
宋元強,〈王船山儒士觀初探〉,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URL =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1330。(2015/04/28瀏覽)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心〉,漢語多功能字庫,URL =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5%BF%83。(2016/04/17瀏覽)。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志〉,漢語多功能字庫,URL =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5%BF%97。(2016/04/17瀏覽)
行政院,〈「國民幸福指數統計」【公告】〉,台北市:主計處,URL =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4777&ctNode=5624。(2014/11/12瀏覽)
臺大心理系學生刊物,〈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採訪「生命敘說」翁開誠教授〉,GoogleBlogger,URL = http://enlightingpsy.blogspot.tw/2013/06/blog-post_3030.html。(2016/07/12瀏覽)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