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坂口䙥子的霧社事件三部曲─〈霧社〉、〈 達道・莫那之死〉、〈蕃婦羅波烏的故事〉
Sakaguchi Reiko`s Trilogy of the Wushe Incident─Wushe, The Death of Dadao‧Mouna, The Story of Aborigine Woman Ropou
作者 小辻菜菜子
貢獻者 吳佩珍
小辻菜菜子
關鍵詞 坂口䙥子
霧社事件
原住民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Sep-2016 00:11:56 (UTC+8)
摘要 坂口䙥子(1914―2007)是日據時代在台灣活躍的少數的女作家之一。因為和台灣原住民一起居住過的緣故,坂口䙥子根據當時的經驗回日本之後創作取材於台灣原住民的小說。其中再現霧社事件的〈霧社〉、〈達道‧莫那之死〉、〈蕃婦羅波烏的故事〉分別從多元的角度去描述日本統治之下的原住民和日本人的關係。霧社事件是日據時代的1930年10月在台灣發生的原住民對日本的暴動事件。坂口䙥子透過小說仔細描述殖民制度引起的問題,並有系統地整理出霧社事件發生的內在以及外在的原因。坂口䙥子表明她創作關於霧社事件的小說,是為了向原住民道歉日本殖民主義的暴力。因此本文透過三個主題去探討〈霧社〉、〈達道‧莫那之死〉、〈蕃婦羅波烏的故事〉中的作者對日本殖民主義的反省。第一個主題是〈霧社〉、〈達道‧莫那之死〉中日本統治之下的原住民的身分認同問題。第二個主題是〈霧社〉、〈達道‧莫那之死〉所描寫的原住民統治政策對原住民的生活的影響。第三個主題是〈霧社〉和〈蕃婦羅波烏的故事〉中的霧社事件與原住民女性。本文從以上三個角度去討論坂口䙥子透過再現霧社事件如何呈現日本殖民主義的矛盾,以及小說中的原住民與日本人如何面對那些矛盾。
參考文獻 一、坂口䙥子作品集
坂口䙥子,《蕃婦ロボウの話》(東京:大和出版,1961年)。
─,《蕃地》(東京:新潮社,1954年)。

二、作品集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日本人作家作品集》第5卷(東京:綠蔭書房,1998年)。

三、專書
〈中文部分〉
鄧相揚,《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00年)。
戴國煇,《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 下》(台北:國史館,2002年)。
〈日文部分〉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
加納実紀代,《リブという革命―近代の闇を開く》文学史を読みかえる系列第七卷(東 京:インパクト出版,2003年)。
吳密察、黃英哲、垂水千惠編,《記憶する台湾 帝国との相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 會,2005年)。
垂水千惠,《台湾の日本語文学:台湾の日本語作家たち》(東京:五柳書院,1995年)。
春山明哲,《近代日本と台湾》(東京:藤原書店,2008年)。
許介鱗編,《証言 霧社事件》(東京:草風館,1985年)。
鄧相揚著,下村作此郎監修,魚住悅子譯,《抗日霧社事件のをめぐる人々》(大阪:日本機關誌出版,2001年)。
─,《抗日霧社事件の歴史》(大阪:日本機關誌出版,2000年)。
〈英文部分〉
Tierney, Robert Thomas,《Tropics of Savagery: The Culture of Japanese Empire in Comparative Frame》(Ba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四、單篇論文
〈中文部分〉
李文茹,〈日本女性作家筆下皇民化時期的台灣家庭─從坂口䙥子的〈鄭一家〉談起〉,《台灣文學評論》第7期(2003年1月)。
吳佩珍,〈日本戰後文學與女性書寫〉,收錄於吳佩珍、崔末順、紀大偉主編,《台日韓女性文學 一場創作與發展的旅程》(台北:秀威經典,2015年)
林雪星,〈兩個祖國的漂泊者─從坂口䙥子的《鄭一家》及真衫靜枝的《南方紀行》《囑咐》中的人物來看〉《東吳外語學報》第22期(2006年3月)。
河原功,〈在日本文學上霧社蜂起事件的位置〉收錄於戴國煇編著,魏廷朝譯,《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 上》(台北:國史館,2002年)。
林慧君,〈坂口䙥子小說中的身分認同─以〈鄭一家〉、〈時計草〉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8期(2006年6月)。
─,〈殖民帝國女性之眼─論坂口䙥子小說中的台灣女性形象〉,《中外文學》第16眷第1期(2007年3月)。
荊子馨,〈從叛變者到志願兵,霧社事件以及對原住民的野蠻與文明再現〉收錄於《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日文部分〉
王曉藝,〈坂口䙥子の「時計草」を中心にー異民族統治への協力〉,《天理台湾学会年報》第10期(2001年3月)。
北見吉弘,〈坂口れい子が描いた農業移民像に関して〉,《真理大學人文學學報》第10期(2007年10月)。
李文茹,〈ジェンダーから見た台湾原住民の「記憶」と「表象」-霧社事件を中心に〉,《社会文学》第23期(2006年)。
─,〈坂口䙥子の移民小説と戦争協力〉,《天理台湾学会年報》第13期間(2004年7月)。姚巧梅,〈坂口䙥子と台湾〉,《曙光》第8期(1997年12月)。
星名修宏,〈「血液」の政治学:台湾「皇民期文学」を読む〉,《日本東洋文化論集》第7期(2001年3月)。
奥出健,〈戦時下台湾の「愛」-坂口䙥子の「時計草」を中心に〉,《湘南短期大学紀要》第20期(2009年)。
彭妍蓁,〈坂口䙥子「風葬」論〉,《阪神近代文學研究》第十三期(2012年9月)。
彭妍蓁,〈坂口䙥子「蕃地」論〉,《千里山文学論集》第八十三期((2010年3月)。
彭妍蓁,〈坂口䙥子「蕃婦ロボウの話」論〉收於增田周子編,《戦争の記録と表象―日本・アジア・ヨーロッパ》(吹田: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2013年)。
─,〈坂口䙥子「蟷螂の歌」論〉,《国文学》第96期(2012年3月)。
楠井清文,〈坂口䙥子「蕃地」小説の世界―熊本時代の執筆活動を中心にー〉,《倫究日本文学》第100期(2014年5月)。

五、學位論文
〈中文部分〉
大原美智,〈坂口䙥子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石丸雅邦,〈台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台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07-1945)〉(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曾馨霈,〈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1940年代台灣文學喪禮書寫〉(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
〈日文部分〉
王姿雯,〈坂口䙥子研究:「春秋」と「鄭一家」におけるまなざしのありかた〉(台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正寵,〈坂口䙥子と台湾文壇―その背景を中心に─〉(高雄: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論文,2005年)。
蔡念純,〈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文学―呂赫若と坂口れい子の比較研究―〉(台南:長榮大學應用日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素珍,〈坂口䙥子の小説研究―日本統治機台湾滞在期間における小説を中心にー〉(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六、翻譯本
〈中文部分〉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日文部分〉
フェイ・阮・クリーマン著,林ゆう子譯,《大日本帝国のクレオールー植民地期台湾の日本語文学》(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7年)。

七、報紙
小笠原淳〈坂口䙥子の半生〉,《熊本日日新聞》,2013年11月15日到17日。

八、其他
下山一(林光明)自述,下山操子(林香蘭)譯寫,《流轉家族》(台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九、電子資料
南投縣仁愛鄉公所官方網址〈http://www.renai.gov.tw/index3.asp?theme=26&acts=2&xid=6〉。
查詢時間:2015年5月18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1159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9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佩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小辻菜菜子zh_TW
dc.creator (作者) 小辻菜菜子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6 00:11:56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6 00:11: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6 00:11: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159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12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90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坂口䙥子(1914―2007)是日據時代在台灣活躍的少數的女作家之一。因為和台灣原住民一起居住過的緣故,坂口䙥子根據當時的經驗回日本之後創作取材於台灣原住民的小說。其中再現霧社事件的〈霧社〉、〈達道‧莫那之死〉、〈蕃婦羅波烏的故事〉分別從多元的角度去描述日本統治之下的原住民和日本人的關係。霧社事件是日據時代的1930年10月在台灣發生的原住民對日本的暴動事件。坂口䙥子透過小說仔細描述殖民制度引起的問題,並有系統地整理出霧社事件發生的內在以及外在的原因。坂口䙥子表明她創作關於霧社事件的小說,是為了向原住民道歉日本殖民主義的暴力。因此本文透過三個主題去探討〈霧社〉、〈達道‧莫那之死〉、〈蕃婦羅波烏的故事〉中的作者對日本殖民主義的反省。第一個主題是〈霧社〉、〈達道‧莫那之死〉中日本統治之下的原住民的身分認同問題。第二個主題是〈霧社〉、〈達道‧莫那之死〉所描寫的原住民統治政策對原住民的生活的影響。第三個主題是〈霧社〉和〈蕃婦羅波烏的故事〉中的霧社事件與原住民女性。本文從以上三個角度去討論坂口䙥子透過再現霧社事件如何呈現日本殖民主義的矛盾,以及小說中的原住民與日本人如何面對那些矛盾。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序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二、文獻回顧 6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11
四、章節概要 16

第二章 〈霧社〉、〈達道‧莫那之死〉中的身分認同問題 18
前言 18
一、〈霧社〉、〈達道‧莫那之死〉中的花岡一郎之身分認同問題 19
二、〈霧社〉中的花岡二郎之身分認同問題 25
三、〈達道‧莫那之死〉中的達道‧莫那之身分認同問題 29
四、小結 35

第三章 原住民統治引起的矛盾和影響─以〈霧社〉和〈達道‧莫那之死〉為中心 37
前言 37
一、〈霧社〉和〈達道‧莫那之死〉中的統治政策對原住民生活的影響 38
二、〈霧社〉中的皮和‧沙茲波、皮和‧腦伊、皮和‧瓦歷斯之形象 43
三、〈達道‧莫那之死〉中的皮和‧沙茲波之形象 49
四、小結 53

第四章 霧社事件與原住民女性─以〈霧社〉和〈蕃婦羅波烏的故事〉為中心 55
前言 55
一、〈霧社〉中的花岡二郎和兩位原住民女性 56
二、〈霧社〉所描述的日本人男性和原住民女性的婚姻 60
三、〈蕃婦羅波烏的故事〉中的原住民女性 66
四、小結 71

第五章 結論 73
參考書目 77
附錄一 81
附錄二 85
zh_TW
dc.format.extent 140169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9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坂口䙥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霧社事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原住民zh_TW
dc.title (題名) 坂口䙥子的霧社事件三部曲─〈霧社〉、〈 達道・莫那之死〉、〈蕃婦羅波烏的故事〉zh_TW
dc.title (題名) Sakaguchi Reiko`s Trilogy of the Wushe Incident─Wushe, The Death of Dadao‧Mouna, The Story of Aborigine Woman Ropou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坂口䙥子作品集
坂口䙥子,《蕃婦ロボウの話》(東京:大和出版,1961年)。
─,《蕃地》(東京:新潮社,1954年)。

二、作品集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日本人作家作品集》第5卷(東京:綠蔭書房,1998年)。

三、專書
〈中文部分〉
鄧相揚,《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00年)。
戴國煇,《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 下》(台北:國史館,2002年)。
〈日文部分〉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
加納実紀代,《リブという革命―近代の闇を開く》文学史を読みかえる系列第七卷(東 京:インパクト出版,2003年)。
吳密察、黃英哲、垂水千惠編,《記憶する台湾 帝国との相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 會,2005年)。
垂水千惠,《台湾の日本語文学:台湾の日本語作家たち》(東京:五柳書院,1995年)。
春山明哲,《近代日本と台湾》(東京:藤原書店,2008年)。
許介鱗編,《証言 霧社事件》(東京:草風館,1985年)。
鄧相揚著,下村作此郎監修,魚住悅子譯,《抗日霧社事件のをめぐる人々》(大阪:日本機關誌出版,2001年)。
─,《抗日霧社事件の歴史》(大阪:日本機關誌出版,2000年)。
〈英文部分〉
Tierney, Robert Thomas,《Tropics of Savagery: The Culture of Japanese Empire in Comparative Frame》(Ba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四、單篇論文
〈中文部分〉
李文茹,〈日本女性作家筆下皇民化時期的台灣家庭─從坂口䙥子的〈鄭一家〉談起〉,《台灣文學評論》第7期(2003年1月)。
吳佩珍,〈日本戰後文學與女性書寫〉,收錄於吳佩珍、崔末順、紀大偉主編,《台日韓女性文學 一場創作與發展的旅程》(台北:秀威經典,2015年)
林雪星,〈兩個祖國的漂泊者─從坂口䙥子的《鄭一家》及真衫靜枝的《南方紀行》《囑咐》中的人物來看〉《東吳外語學報》第22期(2006年3月)。
河原功,〈在日本文學上霧社蜂起事件的位置〉收錄於戴國煇編著,魏廷朝譯,《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 上》(台北:國史館,2002年)。
林慧君,〈坂口䙥子小說中的身分認同─以〈鄭一家〉、〈時計草〉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8期(2006年6月)。
─,〈殖民帝國女性之眼─論坂口䙥子小說中的台灣女性形象〉,《中外文學》第16眷第1期(2007年3月)。
荊子馨,〈從叛變者到志願兵,霧社事件以及對原住民的野蠻與文明再現〉收錄於《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日文部分〉
王曉藝,〈坂口䙥子の「時計草」を中心にー異民族統治への協力〉,《天理台湾学会年報》第10期(2001年3月)。
北見吉弘,〈坂口れい子が描いた農業移民像に関して〉,《真理大學人文學學報》第10期(2007年10月)。
李文茹,〈ジェンダーから見た台湾原住民の「記憶」と「表象」-霧社事件を中心に〉,《社会文学》第23期(2006年)。
─,〈坂口䙥子の移民小説と戦争協力〉,《天理台湾学会年報》第13期間(2004年7月)。姚巧梅,〈坂口䙥子と台湾〉,《曙光》第8期(1997年12月)。
星名修宏,〈「血液」の政治学:台湾「皇民期文学」を読む〉,《日本東洋文化論集》第7期(2001年3月)。
奥出健,〈戦時下台湾の「愛」-坂口䙥子の「時計草」を中心に〉,《湘南短期大学紀要》第20期(2009年)。
彭妍蓁,〈坂口䙥子「風葬」論〉,《阪神近代文學研究》第十三期(2012年9月)。
彭妍蓁,〈坂口䙥子「蕃地」論〉,《千里山文学論集》第八十三期((2010年3月)。
彭妍蓁,〈坂口䙥子「蕃婦ロボウの話」論〉收於增田周子編,《戦争の記録と表象―日本・アジア・ヨーロッパ》(吹田: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2013年)。
─,〈坂口䙥子「蟷螂の歌」論〉,《国文学》第96期(2012年3月)。
楠井清文,〈坂口䙥子「蕃地」小説の世界―熊本時代の執筆活動を中心にー〉,《倫究日本文学》第100期(2014年5月)。

五、學位論文
〈中文部分〉
大原美智,〈坂口䙥子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石丸雅邦,〈台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台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07-1945)〉(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曾馨霈,〈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1940年代台灣文學喪禮書寫〉(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
〈日文部分〉
王姿雯,〈坂口䙥子研究:「春秋」と「鄭一家」におけるまなざしのありかた〉(台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正寵,〈坂口䙥子と台湾文壇―その背景を中心に─〉(高雄: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論文,2005年)。
蔡念純,〈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文学―呂赫若と坂口れい子の比較研究―〉(台南:長榮大學應用日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素珍,〈坂口䙥子の小説研究―日本統治機台湾滞在期間における小説を中心にー〉(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六、翻譯本
〈中文部分〉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日文部分〉
フェイ・阮・クリーマン著,林ゆう子譯,《大日本帝国のクレオールー植民地期台湾の日本語文学》(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7年)。

七、報紙
小笠原淳〈坂口䙥子の半生〉,《熊本日日新聞》,2013年11月15日到17日。

八、其他
下山一(林光明)自述,下山操子(林香蘭)譯寫,《流轉家族》(台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九、電子資料
南投縣仁愛鄉公所官方網址〈http://www.renai.gov.tw/index3.asp?theme=26&acts=2&xid=6〉。
查詢時間:2015年5月18日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