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敵人刑法之研究
The Study of enemy criminal law作者 任欣儀
Jen, Hsin I貢獻者 陳志輝
Chen, Jyh Huei
任欣儀
Jen, Hsin I關鍵詞 敵人
市民
人格者
市民刑法
私領域
危險性
對抗法案
恐怖份子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20-九月-2016 11:36:17 (UTC+8) 摘要 敵人刑法的概念早在1985年由 Jakobs 教授首次提出,經過一段時間後,敵人刑法在學界廣受討論,然而批判的聲音卻大於贊同!敵人刑法並非Jakobs憑空創設出了什麼法令,而儘是Jakobs就現有的法體例觀察後,做一個描述並予以命名。本論文第二章將Jakobs一系列對敵人刑法的文章予以仔細釐清,第三章則以「符合敵人刑法概念」的德國相關法制做介紹,另一併檢視我國相關法制,是否有符合敵人刑法的規定,並論述其正當性。第四章則以針對批評敵人刑法文章中的論點,予以論述並探究,這些批評的基礎和Jakobs提出敵人刑法的基礎是否相同,若有不同則須加以釐清。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敵人刑法開始受到刑法學界的青睞,甚有論者認為可以用敵人刑法來對抗恐怖主義的論點,本文對此加以探討以一個「概念性的敵人刑法」對抗恐怖主義究竟有無效用,並於最後提出對於敵人刑法及其相關法制的評述及一己之見。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籍(一) 中文專書1. Günther Jakobs著,馮軍譯,規範、人格體、社會-法哲學前思想,2001年。2.Mary Fulbrook著,糜佳譯,劍橋德國簡史,2006年。3.李文健,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1998年。4.林山田,刑法通論(上),2008年增訂10版。5.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2005年5版。6.林鈺雄,新刑法總則,2011年3版。7.林東茂,危險刑法與經濟刑法,1996年。8.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2010年。9.法務部調查局,102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2014年。10.政治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中心編,刑事法學的新視野,2011年5月。11.高鳳仙,性暴力防治法規—性侵害、性騷擾及性交易相關問題,2005年。12.許玉秀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線-洪福増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13.許玉秀,當代刑法思潮,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 14.張哲瑞聯合律師事務所編著,裸露的權利,2008年。15.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 2012年修訂3版。16.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2009年增訂2版。17.黃榮堅,刑罰的極限,2000年。18.蔡墩銘,德日刑事訴訟法,1994年初版。(二)學位論文1.王榮聖,預備罪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2.林芝郁,「恐怖行動」刑事責任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3.林宗翰,風險與功能-論風險刑法的理論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4.陳柏良,防制組織性犯罪立法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5.陳俊偉,入罪化與除罪化-刑事立法政策之基本思維-,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蔡豐徽,論消失中的未遂教唆,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三)期刊專論1.Luis Greco著(李立暐、陳志輝譯),Jakobs的敵人刑法,法學新論第22期。2010年5月,頁45-60。2.Luis Greco著(鍾宏彬譯),關於敵人刑法的文獻辨析,法學新論第22期。2010年5月,頁61-72。3.Luis Greco著,(陳志輝譯),敵人刑法概念在刑事政策上以及釋義學上毫無成果,法學新論第28期。2011年2月,頁55-61。4.Schünemann, Bernd著,葛詳林譯,〈評論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台德2003年刑法學術研討會,論文編號4A。5.Günther Jakobs著,李聖傑譯,刑法保護什麼?如何保護衝突與預防;法益保護與規範的維護,臺德2003年刑法學術研討會,論文編號:8A。6.Miguel Polaino-Orts著, (徐育安譯)以功能破除概念迷思:敵人刑法,法學新論第22期。2010年5月,頁33-44。7.王皇玉,台灣毒品政策與立法之回顧與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0期。2010年4月,頁80-96。8.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頁15-100。9.呂秉翰,恐怖主義與敵人刑法,刑事法雜誌第57卷第2期。2013年4月,頁109-144。10. 周治平,「德國情治分工原則之研究-兼論我國情治分立原則之難題」,軍法專刊,97年6月,54卷3期,頁40。11.李佳玟,預防性羈押:刑事程序中的風險管理,月旦法學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頁57-68。12.李佳玟,風險社會下的反恐戰爭,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3月,頁30-40。13.李元簇,預備犯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1卷第4期。1957年8月,頁12-16。14.林立,由Jakobs「仇敵刑法」之概念反省刑法「規範論」傳統對於國家暴力問題的侷限性—對一種導源於Kant「法」概念先天性信念之思想的分析與批判,政大法學評論第81期。2004年10月,頁1-50。15.林亞剛,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陰謀犯,中國大陸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8月,頁3-6。16.許玉秀,罪責原則,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二期。1996年4月,頁45-84。17.許福生,兩極化刑事政策在責任主義上之疑慮與反論,法學叢刊第194期。2004年4月,頁43-46。18.陳志輝,預備犯之可罰性及其界限,收錄於聖傑、許恒達編,犯罪實行理論,2012年4月,頁3-40。19.陳志龍,性犯罪排除於假釋之外?--就刑事制裁體系的基本觀念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5月,頁103-109。20.黃經綸,對抗「敵人刑法」--淺析Jakobs的敵人刑法與德國法下客觀法秩序維持之衝突性,刑事法雜事第48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88-111。21.黃景明,我國性侵害犯罪人強制治療制度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7卷第5期。2007年3月,頁89-106。22.黃惠婷,預備行為與未遂行為之區別,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2004年5月,頁158-171。23.曾淑瑜,評雅布個斯的「敵人刑法」,華岡法粹第37期。2007年3月,頁23-46。24.彭美英,刑法第一五四條參與犯罪結社罪之檢討,月旦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7月,頁245-263。25. 蔡桂生,德國刑法中杜歇納條款研究,《東方法學》,2013年,第4期,頁130-140。26.劉仁文,敵人刑法:一個初步的清理,載於西北政法法院學報,2007年6月,頁54-59。27.鄭逸哲,「預備犯構成要件」及其適用,法令月刊,第16卷第2期。2009年2月,頁4-16。28.盧映潔,安全管束監禁制度之介紹—兼論我國死刑制度廢除替代方案—,成大法學期刊第17期。2009年6月,頁127-187。29.謝立功,反恐怖行動法草案之評析,政策月刊,憲政(研)092-053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3年12月。30.謝煜偉,寬嚴並進刑事政策之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126期。2005年11月,頁131-157。二、 外國文獻(一)教科書1.Jakobs, Günther: Strafrecht ,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1991.2.Roxin, Clau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2, 2006.(二)專論1.Chou, Yang-Yi: Zur Legitimität von Verbereitungsdelikten, 2011.2.Jakobs, Günther: Norm, Person, Gesellschaft: Vorüberlegungen zu einer Rechtsphilosophie, 2008.3. Jakobs, Günther: System der strafrechtlichen Zurechnung, 1.Aufl., 2012.4.Luis, Greco, Feindstrafrecht, 2006.(三)期刊文獻1.Fieber Ulrich: Die Verbrechensverabredung, § 30 Abs. 2, 3. Alt. StGB, 2001.2.Gössel, Karl Heinz: Widerrede zum Feindstrafrecht – Über Menschen, Individuen und Rechtspersonen, in: FS-Schroeder, 2006, S. 33-50.3.Hörnle, Tatjana: Deskriptive und normative Dimensionen des Begriffs „Feindstrafrecht“, GA 2006, S. 80-95. 4.Jakobs, Günther: Bürgerstrafrecht und Feindstrafrecht, in: HRRS 2004, S. 88-95.5.Jakobs, Günther: Das Selbstverständnis der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vor den Herausforderungen der Gegenwart (Kommentar), in: Eser u.a. (Hrsg.), Die deutsch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vor der Jahrtausendwende, 2000, S. 47- 56. 6.Jakobs, Günther: Feindstrafrecht? - Eine Untersuchung zu den Bedingungen von Rechtlichkeit, in: HRRS 2006, S. 288-297. 7.Jakobs, Günther: Kriminalisierung im Vorfeld einer Rechtsgutsverletzung, in: ZStW 97(1985) , S. 751-785. 8.Jakobs, Günther: Terroristen als Personen im Recht?, in: ZStW 117(2005) , S. 839-851. 9.Schroeder, Friedrich-Christian: Bestiz als Straftat, in ZIS 2006, S. 444 -449.10.Schünemann, Bernd‚ Feindstrafrecht ist kein Strafrecht, in: Festschrift für Kay Nehm, 2006, S. 175-18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7651050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105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志輝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Jyh Huei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任欣儀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Jen, Hsin I en_US dc.creator (作者) 任欣儀 zh_TW dc.creator (作者) Jen, Hsin I en_US dc.date (日期) 2014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0-九月-2016 11:36:17 (UTC+8) - dc.date.available 20-九月-2016 11:36:17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0-九月-2016 11:36:17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7651050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2038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651050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敵人刑法的概念早在1985年由 Jakobs 教授首次提出,經過一段時間後,敵人刑法在學界廣受討論,然而批判的聲音卻大於贊同!敵人刑法並非Jakobs憑空創設出了什麼法令,而儘是Jakobs就現有的法體例觀察後,做一個描述並予以命名。本論文第二章將Jakobs一系列對敵人刑法的文章予以仔細釐清,第三章則以「符合敵人刑法概念」的德國相關法制做介紹,另一併檢視我國相關法制,是否有符合敵人刑法的規定,並論述其正當性。第四章則以針對批評敵人刑法文章中的論點,予以論述並探究,這些批評的基礎和Jakobs提出敵人刑法的基礎是否相同,若有不同則須加以釐清。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敵人刑法開始受到刑法學界的青睞,甚有論者認為可以用敵人刑法來對抗恐怖主義的論點,本文對此加以探討以一個「概念性的敵人刑法」對抗恐怖主義究竟有無效用,並於最後提出對於敵人刑法及其相關法制的評述及一己之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 2第二節 研究範圍 3第三節 研究方法 5第四節 初步研究結論 6第二章 析論JAKOBS關於敵人刑法的論著 9第一節 1985年《法益侵害前階段之入罪化》 9第一項 概論 9第二項 前階段行為入罪化 10第一款 預備犯 11第二款 抽象危險犯 12第三項 保護法益前置化 15第四項 小節 16第二節 1999年《刑法學面對時代要求之自我定位》 16第一項 概論 16第二項 人格者(Person)與敵人(Feind)的定義 17第三項 敵人刑法的廣泛特徵 18第一款 可罰性提前但刑度並未降低 18第二款 對抗性法案的產生 19第三款 刑事訴訟制度上的規範 19第四款 小結 19第三節 2003年《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 20第一項 概論 20第二項 刑罰的功能 21第三項 哲學上的思想 22第四項 合乎現實的人格性與危險性 23第五項 刑事程序法概述 24第六項 小結 25第四節 2005年《恐怖份子作為法律上的人格者?》 25第一項 概論 25第二項 法治國與敵人刑法在法治國中的正當性 26第三項 人格者的概念內涵 27第四項 恐怖份子的定位 27第五節 2006年《敵人刑法—探尋合法性條件》 30第一項 概論 30第二項 法律上的人格者與敵人 31第三項 以敵人刑法預防危險 32第六節 小結 32第三章 敵人刑法於法制上的觀察 34第一節 敵人刑法之特徵 34第一項 可罰性的前置化 34第二項 提高刑度 35第三項 從刑事立法轉換成對抗立法 35第四項 刑事訴訟上的保全(刑事程序保障的限縮) 36第二節 符合敵人刑法特徵之法律規範 36第一項 德國刑法第30條重罪預備 36第一款 德國刑法重罪預備之立法沿革 36第二款 德國刑法重罪預備之規定與內涵 41第三款 預備行為之類型與分析 43第一目 典型的預備行為 43第二目 預備之特殊問題 44第四款 重罪預備存否的爭論 51第五款 小結 53第二項 德國刑法第129、129a條(建立犯罪/恐怖組織) 55第三項 保安監禁(Sicherungsverwahrung) 60第一款 保安監禁的內涵 60第二款 保安監禁被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宣告違憲 61第四項 持有犯(Besitzdelikte) 63第五項 訴訟法上的規定 64第三節 我國法制的觀察 66第一項 預備犯 66第二項 組織犯 76第三項 保安處分—以性侵加害人強制治療為探討 82第四項 持有犯 84第一款 持有毒品 84第二款 持有爆裂物及槍彈 86第三款 持有兒童色情物品 86第五項 預防性羈押 88第六項 我國法制面觀察的分析 90第四章 回應敵人刑法文獻之探討與辨析 91第一節 敵人刑法基本概念的確立 91第一項 Jakobs對規範與罪責的見解理論 92第二項 規範、人格體、社會 94第二節 針對評論敵人刑法的分析 98第一項 敵人刑法與法治國原則 98第二項 誰是敵人 100第三項 敵人刑法為排除異己、國家社會主義的遺產 103第四項 敵人刑法的啟蒙哲學 106第五項 如何引導出敵人刑法的規範 109第六項 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描述性的二分概念 110第三節 敵人刑法對抗恐怖主義 111第四節 小結 115第五章 結論 117參考文獻 122 zh_TW dc.format.extent 1924301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1050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敵人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市民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格者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市民刑法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私領域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危險性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對抗法案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恐怖份子 zh_TW dc.title (題名) 敵人刑法之研究 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f enemy criminal law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籍(一) 中文專書1. Günther Jakobs著,馮軍譯,規範、人格體、社會-法哲學前思想,2001年。2.Mary Fulbrook著,糜佳譯,劍橋德國簡史,2006年。3.李文健,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1998年。4.林山田,刑法通論(上),2008年增訂10版。5.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2005年5版。6.林鈺雄,新刑法總則,2011年3版。7.林東茂,危險刑法與經濟刑法,1996年。8.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2010年。9.法務部調查局,102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2014年。10.政治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中心編,刑事法學的新視野,2011年5月。11.高鳳仙,性暴力防治法規—性侵害、性騷擾及性交易相關問題,2005年。12.許玉秀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線-洪福増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13.許玉秀,當代刑法思潮,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 14.張哲瑞聯合律師事務所編著,裸露的權利,2008年。15.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 2012年修訂3版。16.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2009年增訂2版。17.黃榮堅,刑罰的極限,2000年。18.蔡墩銘,德日刑事訴訟法,1994年初版。(二)學位論文1.王榮聖,預備罪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2.林芝郁,「恐怖行動」刑事責任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3.林宗翰,風險與功能-論風險刑法的理論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4.陳柏良,防制組織性犯罪立法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5.陳俊偉,入罪化與除罪化-刑事立法政策之基本思維-,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蔡豐徽,論消失中的未遂教唆,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三)期刊專論1.Luis Greco著(李立暐、陳志輝譯),Jakobs的敵人刑法,法學新論第22期。2010年5月,頁45-60。2.Luis Greco著(鍾宏彬譯),關於敵人刑法的文獻辨析,法學新論第22期。2010年5月,頁61-72。3.Luis Greco著,(陳志輝譯),敵人刑法概念在刑事政策上以及釋義學上毫無成果,法學新論第28期。2011年2月,頁55-61。4.Schünemann, Bernd著,葛詳林譯,〈評論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台德2003年刑法學術研討會,論文編號4A。5.Günther Jakobs著,李聖傑譯,刑法保護什麼?如何保護衝突與預防;法益保護與規範的維護,臺德2003年刑法學術研討會,論文編號:8A。6.Miguel Polaino-Orts著, (徐育安譯)以功能破除概念迷思:敵人刑法,法學新論第22期。2010年5月,頁33-44。7.王皇玉,台灣毒品政策與立法之回顧與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0期。2010年4月,頁80-96。8.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頁15-100。9.呂秉翰,恐怖主義與敵人刑法,刑事法雜誌第57卷第2期。2013年4月,頁109-144。10. 周治平,「德國情治分工原則之研究-兼論我國情治分立原則之難題」,軍法專刊,97年6月,54卷3期,頁40。11.李佳玟,預防性羈押:刑事程序中的風險管理,月旦法學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頁57-68。12.李佳玟,風險社會下的反恐戰爭,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3月,頁30-40。13.李元簇,預備犯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1卷第4期。1957年8月,頁12-16。14.林立,由Jakobs「仇敵刑法」之概念反省刑法「規範論」傳統對於國家暴力問題的侷限性—對一種導源於Kant「法」概念先天性信念之思想的分析與批判,政大法學評論第81期。2004年10月,頁1-50。15.林亞剛,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陰謀犯,中國大陸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8月,頁3-6。16.許玉秀,罪責原則,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二期。1996年4月,頁45-84。17.許福生,兩極化刑事政策在責任主義上之疑慮與反論,法學叢刊第194期。2004年4月,頁43-46。18.陳志輝,預備犯之可罰性及其界限,收錄於聖傑、許恒達編,犯罪實行理論,2012年4月,頁3-40。19.陳志龍,性犯罪排除於假釋之外?--就刑事制裁體系的基本觀念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5月,頁103-109。20.黃經綸,對抗「敵人刑法」--淺析Jakobs的敵人刑法與德國法下客觀法秩序維持之衝突性,刑事法雜事第48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88-111。21.黃景明,我國性侵害犯罪人強制治療制度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7卷第5期。2007年3月,頁89-106。22.黃惠婷,預備行為與未遂行為之區別,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2004年5月,頁158-171。23.曾淑瑜,評雅布個斯的「敵人刑法」,華岡法粹第37期。2007年3月,頁23-46。24.彭美英,刑法第一五四條參與犯罪結社罪之檢討,月旦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7月,頁245-263。25. 蔡桂生,德國刑法中杜歇納條款研究,《東方法學》,2013年,第4期,頁130-140。26.劉仁文,敵人刑法:一個初步的清理,載於西北政法法院學報,2007年6月,頁54-59。27.鄭逸哲,「預備犯構成要件」及其適用,法令月刊,第16卷第2期。2009年2月,頁4-16。28.盧映潔,安全管束監禁制度之介紹—兼論我國死刑制度廢除替代方案—,成大法學期刊第17期。2009年6月,頁127-187。29.謝立功,反恐怖行動法草案之評析,政策月刊,憲政(研)092-053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3年12月。30.謝煜偉,寬嚴並進刑事政策之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126期。2005年11月,頁131-157。二、 外國文獻(一)教科書1.Jakobs, Günther: Strafrecht ,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1991.2.Roxin, Clau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2, 2006.(二)專論1.Chou, Yang-Yi: Zur Legitimität von Verbereitungsdelikten, 2011.2.Jakobs, Günther: Norm, Person, Gesellschaft: Vorüberlegungen zu einer Rechtsphilosophie, 2008.3. Jakobs, Günther: System der strafrechtlichen Zurechnung, 1.Aufl., 2012.4.Luis, Greco, Feindstrafrecht, 2006.(三)期刊文獻1.Fieber Ulrich: Die Verbrechensverabredung, § 30 Abs. 2, 3. Alt. StGB, 2001.2.Gössel, Karl Heinz: Widerrede zum Feindstrafrecht – Über Menschen, Individuen und Rechtspersonen, in: FS-Schroeder, 2006, S. 33-50.3.Hörnle, Tatjana: Deskriptive und normative Dimensionen des Begriffs „Feindstrafrecht“, GA 2006, S. 80-95. 4.Jakobs, Günther: Bürgerstrafrecht und Feindstrafrecht, in: HRRS 2004, S. 88-95.5.Jakobs, Günther: Das Selbstverständnis der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vor den Herausforderungen der Gegenwart (Kommentar), in: Eser u.a. (Hrsg.), Die deutsch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vor der Jahrtausendwende, 2000, S. 47- 56. 6.Jakobs, Günther: Feindstrafrecht? - Eine Untersuchung zu den Bedingungen von Rechtlichkeit, in: HRRS 2006, S. 288-297. 7.Jakobs, Günther: Kriminalisierung im Vorfeld einer Rechtsgutsverletzung, in: ZStW 97(1985) , S. 751-785. 8.Jakobs, Günther: Terroristen als Personen im Recht?, in: ZStW 117(2005) , S. 839-851. 9.Schroeder, Friedrich-Christian: Bestiz als Straftat, in ZIS 2006, S. 444 -449.10.Schünemann, Bernd‚ Feindstrafrecht ist kein Strafrecht, in: Festschrift für Kay Nehm, 2006, S. 175-18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