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Journal Articl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Informal Social Control of Crime Modification of Labeling Theory (Part II)
作者 劉梅君
Liu, Mei-chun
貢獻者 勞工所
日期 1994-09
上傳時間 18-Oct-2016 14:48:23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說明及檢證非正式杜會控制在犯罪防制上的重要性。透過對標籤理論的反省與修正,以突顯非正式社會控制的犯罪防制功能。標籤理論基本上認為對違法者的事後社會標籤行動,會促使其二度犯罪。本文則提出羞恥模型以取代社會標籤模型,以修正標籤理論,並主張社會標籤行動不必然導致犯罪的延續或停止,重要關鍵在(1)標籤的來源與性質;(2)被標籤者的內在羞恥心高低。資料來源根據分別於1974及1975年被美國南加州洛杉磯市警局及郡警局所逮捕到的青少年,對他們所做的連續性追蹤調查(市警局樣本共三次問卷調查,郡督局樣本共二次問卷調查)。為方便分析,乃就二樣本(人數共200人)的前二次問卷進行Panel analysis。研究發現,社會標籤行動是來自非正式網絡者(如親友、鄰里),其作用會比來自正式網絡者(如警政及社工單位)來的大。至於社會標籤行動是產生正面或負面效果,則視的性質-屬於砥礪規勸者則產生正面影響的可能性大,羞辱排斥者則產生負面的影響。上述研究結果突顯了非正式社會控制途徑在犯罪防制上的重要性。過去政策制訂以正式管道為重心的做法(如增設警力、警備及成立社會性組織),是否切中問題核心值得重新思考。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69 part 2,287-324
資料類型 article
dc.contributor 勞工所
dc.creator (作者) 劉梅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Mei-chun
dc.date (日期) 1994-09
dc.date.accessioned 18-Oct-2016 14:48:23 (UTC+8)-
dc.date.available 18-Oct-2016 14:48:2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Oct-2016 14:48:23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2965-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旨在說明及檢證非正式杜會控制在犯罪防制上的重要性。透過對標籤理論的反省與修正,以突顯非正式社會控制的犯罪防制功能。標籤理論基本上認為對違法者的事後社會標籤行動,會促使其二度犯罪。本文則提出羞恥模型以取代社會標籤模型,以修正標籤理論,並主張社會標籤行動不必然導致犯罪的延續或停止,重要關鍵在(1)標籤的來源與性質;(2)被標籤者的內在羞恥心高低。資料來源根據分別於1974及1975年被美國南加州洛杉磯市警局及郡警局所逮捕到的青少年,對他們所做的連續性追蹤調查(市警局樣本共三次問卷調查,郡督局樣本共二次問卷調查)。為方便分析,乃就二樣本(人數共200人)的前二次問卷進行Panel analysis。研究發現,社會標籤行動是來自非正式網絡者(如親友、鄰里),其作用會比來自正式網絡者(如警政及社工單位)來的大。至於社會標籤行動是產生正面或負面效果,則視的性質-屬於砥礪規勸者則產生正面影響的可能性大,羞辱排斥者則產生負面的影響。上述研究結果突顯了非正式社會控制途徑在犯罪防制上的重要性。過去政策制訂以正式管道為重心的做法(如增設警力、警備及成立社會性組織),是否切中問題核心值得重新思考。
dc.format.extent 308602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69 part 2,287-324
dc.title (題名) Informal Social Control of Crime Modification of Labeling Theory (Part II)
dc.type (資料類型)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