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北伐期間工運之研究 作者 蘇啓明 貢獻者 蔣永敬
蘇啓明日期 1984 上傳時間 8-Nov-2016 15:19:39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本論文主要目的在探討工人群眾與國民革命運動的關係,並藉此以明瞭國、共兩黨早期群眾運動的實質與內涵。除緒論、結論外,文分五章十三節:第一章,「近代中國工運的背景與萌芽」。近代中國工運的發生與近代中國經濟、社會、政治及教育文化的變遷有關;其萌芽始於十九世紀末,至民國以後愈見蓬勃。第二章,「國民黨改組前後的勞工政策與活動」。國民黨與工人的關係悠久而密切,其勞工政策係以國家事實環境為基礎,針對工人與國民革命的需要而定。第三章,「反帝運動與北伐初期的工潮」。反帝運動促成國民革命運動,而工人反帝尤為先趨。北伐所以得到大多數民眾及工人的支持,主要即是這種愛國心使然。第四章,「國共鬥爭與北伐後期的工運(一) ─ ―兩黨鬥爭的來源」。由於國共兩黨對國民革命性質及群眾運動理論、方法的差異,加上共黨的陰謀;致使工人運動在北伐期間也發生若干變質現象。第五章,「國共鬥爭與北伐後期的工運(二) ― ― 兩黨衝突的事實與結果」。由於中共的破壞,造成國共兩黨各地的衝突,工運是其中最顯著者。清黨以後,赤色工運轉入地下,而國民黨的工運則進入立法階段。總之,根據上述的研究,吾人認為中國工人運動乃中國國民自辛亥革命以來,為求國家進步、民族獨立的全民奮鬥之結果,並不是單純的所謂「階級運動」。在中國現代化的努力過程中,其所表現的積極性自當值得我們重視。
緒論1第一章 近代中國工運的背景與萌芽11第一節 近代中國工運發生的背景11一 經濟環境的刺激12二 社會條件的轉變17三 政治情勢的牽動20四 教育文化的影響23第二節 近代中國工運的發軔27一 海外僑工與清末排外風潮27二 辛亥革命與工人運動33三 五四運動與工運38第二章 國民黨改組前後的勞工政策與活動59第一節 國民黨與工人的關係59一 討袁、護法期間海員與機工兩團體的貢獻60二 驅逐桂系與港粵工運的發展67第二節 國民黨的勞工政策75一 三民主義的勞資理論76二 勞工政策的演進與實施84第三節 容共後的工運發展91一 工人運動的新發展91二 初期國共鬥爭下的工運96第三章 反帝運動與北伐初期的工潮117第一節 反帝運動的由來117一 軍閥的壓迫117二 國民的覺醒123第二節 五卅慘案掀起全國反帝高潮132一 上海五卅慘案及罷工始末132二 省港大罷工及其影響142第三節 反帝浪潮下的北伐與工運154一 中共的發展與工會統一運動154二 北伐戰爭與工人運動161三 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69第四章 國共鬥爭與北伐後期的工運(一) ― ― 兩黨鬥爭的來源197第一節 共產黨的工運性質及其早期活動197一 共產黨的勞資理論與工運策略198二 中共的工運手段及陰謀205第二節 武漢政權與工人運動211一 赤色工運的發展及紛擾211二 武漢政權利用工人反帝的真相218三 赤色工運的肆虐與兩湖慘況222第五章 國共鬥爭與北伐後期的工運(二) ― ― 兩黨衝突的事實與結果241第一節 各地工會衝突的紛擾241第二節 國民黨清黨與對赤色工運的打擊248一 上海三次暴動始末249二 國民黨對赤色工運的打擊257三 武漢內部的反共運動261四 北方工運的開展與國民黨工運新猷264第三節 國共雙方工運優劣形勢比較271一 從經濟目的分析本期工運271二 國共兩黨工運性質比較279三 國民黨工運得失淺釋283結論301參考書目306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一)文件上海總工會報告書,十五年五月三十日至十六年五月三十日,油印原件,黨史會藏。沙基慘案各報言論剪報,十四年五月至十五年一月,黨史會藏。省港罷工事件剪報,十四年六月至十五年十月,黨史會藏。李立三,「中國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和任務」,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在亞澳工會代表會議報告,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藏。(二)專書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在上海史料選輯,北京,一九八○年。王啟中、周祉元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一部、第九部,國防部情報局譯印,台北,六四年、六九年。王清彬等編,第一次中國勞動年鑑,北平,十七年。王實等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簡編,人民出版社,上海,一九五八年。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三冊,中文圖書供應社,台北,一九七四年。王爾敏,清季兵工業的興起,台北,五二年。中央黨史會編輯,革命文獻,第七、一四、一五、一六、一八、二十、六九輯,台北,四四年至六七年。中央黨史會編輯,胡漢民先生文集,四冊,中央文物供應社,台北,六七年。中央黨史會編輯,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二編,第二冊,台北,五三年。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著作編委會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三聯書店,北京,一九五九年。中國革命博物館編,北方地區工人運動資料選編(一九二一 ━ 一九二三),北京,一九八一年。中國現代史研究委員會編,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新民主出版社,香港,一九四七年。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編,中國共產黨之透視,文星書店,台北,五一年。中國國民黨中央第六組編,共匪重要資料彙編、續編,第一輯,台北,四一年。中國民黨中央第五組編印,中國國民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南京,十八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訓練委員會編印,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宣言及重要決議案彙編,三冊,重慶,三十年。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二月、民國十五年一月至十二月、民國十六年一月至六月),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台北,六四、六七年。中華學術院編印,國父全書,二冊,台北,六三年。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文星書店,台北,五一年。毛思誠編,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二十冊,龍門書局影印,香港,一九六五年。內政部調查局編印,共匪的勞工政策與工會組織,台北,四○年。任卓宣,階級鬥爭論批判,帕米爾書店,台北,六五年。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史,食貨出版社,台北,六七年。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二冊,新亞研究所,香港,一九七二年。列寧全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著作編委會編譯,第四、六卷,北京,一九五六年。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一七八四年至一八九四年),傳記文學社,台北,六七年。李伯元、任公坦,廣東機器工人奮鬥史,台北,四四年。李守孔,國民革命史,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印,台北,五四年。李宗黃,李宗黃回憶錄,中國地方自治學會,台北,六一年。李劍農,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學生書局影印,台北,六五年。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台北,五五年。狄介先,三民主義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 ― ― 兼論中國國民黨與勞工之關係,中國勞工出版社,台北,六八年。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料,第一、二輯,科學出版社,北京,一九五七年。吳杰編,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北京,一九五八年。吳相湘,民國人和事,三民書局,台北,六六年。吳相湘,近代人和事,三民書局,台北,六三年。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下冊,遠東圖書公司,台北,七一年。吳鐵城,吳鐵城回憶錄,三民書局,台北,七○年。沈雲龍,中國共產黨之來源,文海出版社,台北,六七年。林森,前國民政府主席林公子超遺集,中國地方自治學會,台北,五五年。周策縱著,楊默夫譯,五四運動史,龍田出版社,台北,七○年。洪煥椿,五四時期的中國革命運動,三聯書店,北京,一九五六年。洪鈞培,國民政府外交史,華通書局,上海,十九年。高承元編,廣州武漢革命外交文獻,神州國光社,上海,十九年。馬超俊、陸京士等編,中國勞工運動史,五冊,中國勞工福利出版社,台北,四八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著作編委會編譯,第一、二、四卷,北京,一九七二年。施建生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五冊,商務印書館,台北,六○年。許克祥,馬日剷共回憶錄,中央文物供應社,台北,四五年。章太炎自訂,章太炎年譜長編初稿,北京,一九七九年。章君穀,杜月笙傳,三冊,傳記文學社,台北,六三年。荷生,上海共產黨三次暴動史,現代史料第三集,海天出版社,上海,二四年。馮自由,革命逸史,五冊,商務印書館,台北,六七年。孫德中編,蔡元培先生遺文類鈔,台北,五○年。黃福鑾,華僑與中國革命,亞洲出版社,香港,四二年。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上、下冊,東華書局,台北,六六年。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中研院近史所專刊,台北,六○年。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中研院近史所專刊,台北,六四年。張存武,光緒卅一年中美工約風潮,中研院近史所專刊,台北,七一年。張朋園,梁啟超與民國政治,食貨出版社,台北,六七年。張國燾,我的回憶,三冊,明報月刊社,香港,一九七四年。張國平,白崇禧將軍傳,新中國出版社,上海,二七年。張廷灝,中國國民黨勞工政策的研究,大東書局,上海,十九年。陳達,中國勞工問題,商務印書館,上海,十八年。陳啟天,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文星書店影印,台北,五一年。陳公博、周佛海,陳公博周佛海回憶錄合編,春秋出版社,香港,一九七一年。陳公博,共黨運動在中國,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譯印,台北,五一年。陳公博,寒風集,上海地方行政社,上海,三三年。陳國鈞,勞工問題,三民書局,台北,五七年。陳國鈞,勞工立法新論,正中書局,台北,五○年。陳天錫編,戴季陶先生文存,中央文物供應社,台北,四八年。溫飛雄,南洋華僑通史,東方印書館,上海,十八年。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北京,一九五七年。夏燮,中西紀事,文海出版社影印,台北,五一年。尉秦秋,廖仲愷先生,出版地不詳,三二年刊本。斯大林全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著作編委會編譯,第一卷,北京,一九五三年。湖南勞工會編印,黃龐三週年紀念冊,上海,十四年。棲梧老人,二七回憶錄,工人出版社,北京,一九五七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人運動,人民出版社,北京,一九五四年。調查局編,中共工人運動原始資料彙編,台北,六九至七一年。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一九一九 ━ 一九二六),工人出版社,北京,一九五三年。郭華倫,中共史論,四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台北,七一年。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中文大學,香港,一九八○年。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曰誌,二冊,中研院近史所,台北,六八年。簡又文,馮玉祥傳,二冊,傳記文學社,台北,七一年。達林(David J.Dallin)著,周肇譯,俄國侵略遠東史,正中書局,台北,四九年。蔡和森,機會主義史,謀叛黨國之赤色檔案,南京,十七年。薛君度著,楊慎之譯,黃興與中國革命,香港,一九八○年。戴玄之,紅槍會,食貨出版社,台北,六二年。劉立凱、王真,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工人運動,工人出版社,北京,一九五三年。劉聯珂,中國幫會三百年革命史,澳門,二九年。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傳記文學社,台北,六八年。劉師復文存,帕米爾書店,台北,六九年。錢義璋,沙基痛史,出版時地不詳。瞿秋白,中國革命中之爭端問題,中國共產黨印行,出版地不詳,十六年。鄭學稼,中共興亡史,第一卷、第二卷,學術出版社、台北,六八、六九年。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傳記文學社,台北,六一年。蔣永敬,國民革命與中國統一運動,正中書局,台北,六五年。蔣永敬編,華僑開國革命史料,正中書局,台北,六六年。蔣永敬編,北伐時期的政治史料 ━ 一九二七年的中國,正中書局,台北,七○年。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商務印書館,台北,五四年。鄒魯,回顧錄,四冊,三民書局,台北,六三年。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綱,北平,二五年。羅香林,傅秉常與近代中國,中國學社,香港,六二年。羅勃 C. 諾斯(Robert C.North)著,之聖譯,莫斯科與中共,亞洲出版社,香港,四五年。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北京,一九五五年。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北京,一九五五年。蘇聯陰謀文證彙編,京師警察廳印本,北京,十六年。(三)專文丁守和,「劉少奇在中國早期工人運動中的卓越活動」,中國現代史論集,北京,一九七九年,頁二九○ ━ 三一三。于子喬、施樂伯,「民國初年社會主義的概念和發展的趨勢」,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論文,七十年八月。仁至,「日本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下的中國工人」,嚮導週報,第一六八期,十五年八月二二日。王振華,「廣州時期的國民政府(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五年十二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七十年六月。白天,「北伐前夕的武漢工潮」,嚮導週報,第一六六期,十五年八月六日。亦農,「中國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之始末」,嚮導週報,第一一五期,十四年五月十七日。李守孔,「北伐前後國民政府外交政策之研究 ― ― 民國十三年元月至民國十六年三月」,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七二年八月。李時岳,「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工人運動和中華民國工黨」,史學集刊,第一期,一九五七年。李明仁,「一八八四年香港罷工運動」,歷史研究,第三期,一九五八年。李國祁,「甲午戰後至抗戰以前我國民族主義的發展」,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論文,七十年八月。沈仲九,「五四運動的回顧」,建設雜誌,第一卷三號,八年十月一日。金耀基,「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歷史」,大學生活,第五卷十一期,五八年十一月。倪文宙,「外人在華利益的調查」,東方雜誌,第二四卷七號,十六年四月十日。吳相湘,「江亢虎與中國社會黨」,中國現代史叢刊,第二卷,四九年。育幹,「列強駐華海軍之現勢」,東方雜誌,第二四卷六號,十六年三月二五日。徐滄水,「歲出預算上之軍費限制論」,東方雜誌,第二一卷一號,十三年一月三日。唐有壬,「粵港交涉」,現代評論,第四卷四八期,十五年八月十四日。花俊雄,「民國元年至十四年的中國勞工運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頓士論文,五六年六月。胡平生,「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六一年六月。黃松義,「中共職工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九 ━ 一九二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頑士論文,六四年六月。陳三井,「勤工儉學運動初探」,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七十年。陳公博,「覆疑始函 ― ― 陳公博與實際政治」,革命評論,第七期,十七年六月十七日。陳明銶,「五四與工運」,五四研究論文集,六九年。陳明銶,「民國初年勞工運動的再評估」,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七二年八月。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第一卷一號,四年九月十五日。陳獨秀,「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層」,前鋒月刊,第二號,十二年十二月。伯興,「在共產黨試驗下之湖南人民」,中央半月刊,第一期,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馬超俊,「民國十三年本黨改組前後赤色工運的狂瀾」,中央半月刊,第一一五期,五○年三月二四日。馬超俊,「訓政時期的工人運動」,中央週報,十九年元月增刊。馬超俊,「國父的勞工政策」,中央日報,四五年十一月十二日。馬超俊,「國父思想與中國勞工運動」,中國勞工半月刊,第三六○期,五四年十一月。馬超俊,「國父與勞工」,勞工研究季刊,第一期,五四年十月。陸京士,「中國勞工運動史簡述」,勞工研究季刊,第二期,五五年一月。俞行健,「民國十三年以後的中國工會組織發展」,勞工研究季刊,六七年一月。程天放,「我所經歷的四二事變」,今日大陸,第四六期,五十年十月十日。秦保民,「馬日事變之前因後果」,暢流雜誌,第二七卷七期,五二年五月十六日。高勞,「中國財政之觀察」,東方雜誌,第十五卷五號,七年四月二日。施英,「上海工人第二次起義」,嚮導週報,第一八九期,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施英,「上海工人第三次起義」,嚮導週報,第一九三期,十六年四月六日。張秋人,「國民政府下的工人運動」,政治週報,第十期,十五年五月三日。張玉法,「辛亥革命的性質與意義」,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七一年八月。張梓生,「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之經過」,東方雜誌,第二五卷十五、十六、十七號,十七年八月十日、八月二五日、九月十日。張國燾,「二七前後工會運動略史」,新青年季刊,第二號,十四年六月一日。愉之,「五卅事件紀實」,東方雜誌,第二二卷,五卅事件臨時增刊,十四年七月。樂生,「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之經過及其結果」,嚮導週報,第一五五期,十五年五月三十日。梁明致,「國民政府對外兩大勇敢舉動」,現代評論,第四卷九八期,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趙親,「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工人運動」,歷史研究,第二期,一九五七年。霍然,「近數月來湖南的工人運動」,戰士週報,第二五期,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蔣永敬,「辛亥革命前十次起義經費之研究」,新知雜誌,第六期,六二年十二月。蔣永敬,「胡漢民與清黨運動」,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抽印本。劉昆祥,「馬超俊勞工思想研究」,勞工研究季刊,第四九期,六六年十月。鄺笑菴,「粵港交通恢復始末」,國聞週報,第三卷四三期,十五年十一月七日。(四)公報、雜誌、報紙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第一冊至第九冊,成文出版社影印,台北,六一年。臨時政府公報,三冊,中央黨史會,台北,五六年。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十二冊,中央黨史會,台北,五八年。中央半月刊,民國十六年六月、八月、五○年三月,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南京、台北。革命評論,民國十七年,上海。東方雜誌,第十五卷至第二五卷,民國七年至十七年,商務印書館重印本,台北。現代評論,第四卷,民國十五年,北京。新青年雜誌,第一卷至第九卷,民國四年至十一年,上海。國聞週報,第一卷至第五卷,民國十四年至十六年,天津。嚮導週報,第一期至第二○○期,民國十一年至十六年,上海。申報,民國十三年至十六年,上海。時報,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上海。晨報,民國十二年二月份,北京。廣州民國日報,民國十五年七月至十六年一月,廣州。二、外文部分(一)日文木村都二郎,中國勞働運動史年表,東京,一九六六年。丸山松幸,五四運動,東京,一九六九年。井出季和太,支那の國民革命と國民政府,台灣總督府,台北,昭和三年。鹽脇幸四耶,中國勞働運動史,二冊,東京,昭和二四年。(二)英文Borg, Dorothy. American Policy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5-1928.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Co.,1973.Chan Ming K. A Note on State and Society in Kuomintang China: Aspects of Organized Labor during the Nanking Decade. July 1983.Chan Ming K. 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 A Critical Survey and a Bibliography of Sclected Chinese Source Materials on the 1895-1949 Period.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Chan Ming K. “Labor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 Class History. No.11(May 1977): 61-78.Chen Ta. “The Labor Movement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 March 1927 ) : 359.Chesneaux, Jean.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919-1927.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Ch`i Hsi-sheng.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1916-1928.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Comber, L.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i in Malaya. New York Press, 1959.Hsii, Immanuel C.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Taipei : Rainbow-Bridge Book Co., 1978.Isaacs, Harold R. 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New York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Jordan, Donald A.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China`s National Revolution of 1926-1928.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Co., 1976.Lin Tung-hai. The Labor Movement and Labor Legislative in China. Shanghai:China and United Press, 1932.Linebarger, Paul M. A. Sun Yat-se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 New York Press ,1925.North, Robert C. Moscow and Chinese Communists.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North, Robert C. & Eadin , Xenia J. M.N. Roy`s Mission to China.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Purcell, Victor.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London Press, 1965.Schiffrin, H.Z.Sun Yat-se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alifornia: Berkeley & Los Angeles Press, 1968.Sheridan, James E. Chinese Warlord: The Career of Feng Yu-hsiang.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Teng S su-yu & Fairbank, J. K. China`s Respones to the We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Tsa, Sheldon S. K. The Labor Movement in China. Shanghai : Commercial Press, 1928.Wakeman, Frederie., Jr. Strangers at the Gate. California: Berkeley & Los Angeles Press, 1966.Wales, Nym.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 1945.Wilbur, C. Martin. 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sy Press, 1976.Wilbur, C. Martin & How, Julie, Lien-ying. 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18-1929.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Woodhead, H. G. W., ed. The China Year Book, 1925-1927;1928. Kraus, Reprint. 1969Wright, Mary C. ,ed. 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Phase, 1900-1913.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碩士
72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蔣永敬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啓明 dc.creator (作者) 蘇啓明 zh_TW dc.date (日期) 1984 dc.date.accessioned 8-Nov-2016 15:19:39 (UTC+8) - dc.date.available 8-Nov-2016 15:19:39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Nov-2016 15:19:39 (UTC+8) -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540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本論文主要目的在探討工人群眾與國民革命運動的關係,並藉此以明瞭國、共兩黨早期群眾運動的實質與內涵。除緒論、結論外,文分五章十三節:第一章,「近代中國工運的背景與萌芽」。近代中國工運的發生與近代中國經濟、社會、政治及教育文化的變遷有關;其萌芽始於十九世紀末,至民國以後愈見蓬勃。第二章,「國民黨改組前後的勞工政策與活動」。國民黨與工人的關係悠久而密切,其勞工政策係以國家事實環境為基礎,針對工人與國民革命的需要而定。第三章,「反帝運動與北伐初期的工潮」。反帝運動促成國民革命運動,而工人反帝尤為先趨。北伐所以得到大多數民眾及工人的支持,主要即是這種愛國心使然。第四章,「國共鬥爭與北伐後期的工運(一) ─ ―兩黨鬥爭的來源」。由於國共兩黨對國民革命性質及群眾運動理論、方法的差異,加上共黨的陰謀;致使工人運動在北伐期間也發生若干變質現象。第五章,「國共鬥爭與北伐後期的工運(二) ― ― 兩黨衝突的事實與結果」。由於中共的破壞,造成國共兩黨各地的衝突,工運是其中最顯著者。清黨以後,赤色工運轉入地下,而國民黨的工運則進入立法階段。總之,根據上述的研究,吾人認為中國工人運動乃中國國民自辛亥革命以來,為求國家進步、民族獨立的全民奮鬥之結果,並不是單純的所謂「階級運動」。在中國現代化的努力過程中,其所表現的積極性自當值得我們重視。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緒論1第一章 近代中國工運的背景與萌芽11第一節 近代中國工運發生的背景11一 經濟環境的刺激12二 社會條件的轉變17三 政治情勢的牽動20四 教育文化的影響23第二節 近代中國工運的發軔27一 海外僑工與清末排外風潮27二 辛亥革命與工人運動33三 五四運動與工運38第二章 國民黨改組前後的勞工政策與活動59第一節 國民黨與工人的關係59一 討袁、護法期間海員與機工兩團體的貢獻60二 驅逐桂系與港粵工運的發展67第二節 國民黨的勞工政策75一 三民主義的勞資理論76二 勞工政策的演進與實施84第三節 容共後的工運發展91一 工人運動的新發展91二 初期國共鬥爭下的工運96第三章 反帝運動與北伐初期的工潮117第一節 反帝運動的由來117一 軍閥的壓迫117二 國民的覺醒123第二節 五卅慘案掀起全國反帝高潮132一 上海五卅慘案及罷工始末132二 省港大罷工及其影響142第三節 反帝浪潮下的北伐與工運154一 中共的發展與工會統一運動154二 北伐戰爭與工人運動161三 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69第四章 國共鬥爭與北伐後期的工運(一) ― ― 兩黨鬥爭的來源197第一節 共產黨的工運性質及其早期活動197一 共產黨的勞資理論與工運策略198二 中共的工運手段及陰謀205第二節 武漢政權與工人運動211一 赤色工運的發展及紛擾211二 武漢政權利用工人反帝的真相218三 赤色工運的肆虐與兩湖慘況222第五章 國共鬥爭與北伐後期的工運(二) ― ― 兩黨衝突的事實與結果241第一節 各地工會衝突的紛擾241第二節 國民黨清黨與對赤色工運的打擊248一 上海三次暴動始末249二 國民黨對赤色工運的打擊257三 武漢內部的反共運動261四 北方工運的開展與國民黨工運新猷264第三節 國共雙方工運優劣形勢比較271一 從經濟目的分析本期工運271二 國共兩黨工運性質比較279三 國民黨工運得失淺釋283結論301參考書目306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歷史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2 dc.title (題名) 北伐期間工運之研究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一)文件上海總工會報告書,十五年五月三十日至十六年五月三十日,油印原件,黨史會藏。沙基慘案各報言論剪報,十四年五月至十五年一月,黨史會藏。省港罷工事件剪報,十四年六月至十五年十月,黨史會藏。李立三,「中國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和任務」,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在亞澳工會代表會議報告,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藏。(二)專書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在上海史料選輯,北京,一九八○年。王啟中、周祉元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一部、第九部,國防部情報局譯印,台北,六四年、六九年。王清彬等編,第一次中國勞動年鑑,北平,十七年。王實等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簡編,人民出版社,上海,一九五八年。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三冊,中文圖書供應社,台北,一九七四年。王爾敏,清季兵工業的興起,台北,五二年。中央黨史會編輯,革命文獻,第七、一四、一五、一六、一八、二十、六九輯,台北,四四年至六七年。中央黨史會編輯,胡漢民先生文集,四冊,中央文物供應社,台北,六七年。中央黨史會編輯,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二編,第二冊,台北,五三年。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著作編委會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三聯書店,北京,一九五九年。中國革命博物館編,北方地區工人運動資料選編(一九二一 ━ 一九二三),北京,一九八一年。中國現代史研究委員會編,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新民主出版社,香港,一九四七年。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編,中國共產黨之透視,文星書店,台北,五一年。中國國民黨中央第六組編,共匪重要資料彙編、續編,第一輯,台北,四一年。中國民黨中央第五組編印,中國國民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南京,十八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訓練委員會編印,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宣言及重要決議案彙編,三冊,重慶,三十年。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二月、民國十五年一月至十二月、民國十六年一月至六月),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台北,六四、六七年。中華學術院編印,國父全書,二冊,台北,六三年。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文星書店,台北,五一年。毛思誠編,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二十冊,龍門書局影印,香港,一九六五年。內政部調查局編印,共匪的勞工政策與工會組織,台北,四○年。任卓宣,階級鬥爭論批判,帕米爾書店,台北,六五年。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史,食貨出版社,台北,六七年。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二冊,新亞研究所,香港,一九七二年。列寧全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著作編委會編譯,第四、六卷,北京,一九五六年。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一七八四年至一八九四年),傳記文學社,台北,六七年。李伯元、任公坦,廣東機器工人奮鬥史,台北,四四年。李守孔,國民革命史,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印,台北,五四年。李宗黃,李宗黃回憶錄,中國地方自治學會,台北,六一年。李劍農,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學生書局影印,台北,六五年。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台北,五五年。狄介先,三民主義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 ― ― 兼論中國國民黨與勞工之關係,中國勞工出版社,台北,六八年。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料,第一、二輯,科學出版社,北京,一九五七年。吳杰編,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北京,一九五八年。吳相湘,民國人和事,三民書局,台北,六六年。吳相湘,近代人和事,三民書局,台北,六三年。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下冊,遠東圖書公司,台北,七一年。吳鐵城,吳鐵城回憶錄,三民書局,台北,七○年。沈雲龍,中國共產黨之來源,文海出版社,台北,六七年。林森,前國民政府主席林公子超遺集,中國地方自治學會,台北,五五年。周策縱著,楊默夫譯,五四運動史,龍田出版社,台北,七○年。洪煥椿,五四時期的中國革命運動,三聯書店,北京,一九五六年。洪鈞培,國民政府外交史,華通書局,上海,十九年。高承元編,廣州武漢革命外交文獻,神州國光社,上海,十九年。馬超俊、陸京士等編,中國勞工運動史,五冊,中國勞工福利出版社,台北,四八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著作編委會編譯,第一、二、四卷,北京,一九七二年。施建生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五冊,商務印書館,台北,六○年。許克祥,馬日剷共回憶錄,中央文物供應社,台北,四五年。章太炎自訂,章太炎年譜長編初稿,北京,一九七九年。章君穀,杜月笙傳,三冊,傳記文學社,台北,六三年。荷生,上海共產黨三次暴動史,現代史料第三集,海天出版社,上海,二四年。馮自由,革命逸史,五冊,商務印書館,台北,六七年。孫德中編,蔡元培先生遺文類鈔,台北,五○年。黃福鑾,華僑與中國革命,亞洲出版社,香港,四二年。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上、下冊,東華書局,台北,六六年。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中研院近史所專刊,台北,六○年。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中研院近史所專刊,台北,六四年。張存武,光緒卅一年中美工約風潮,中研院近史所專刊,台北,七一年。張朋園,梁啟超與民國政治,食貨出版社,台北,六七年。張國燾,我的回憶,三冊,明報月刊社,香港,一九七四年。張國平,白崇禧將軍傳,新中國出版社,上海,二七年。張廷灝,中國國民黨勞工政策的研究,大東書局,上海,十九年。陳達,中國勞工問題,商務印書館,上海,十八年。陳啟天,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文星書店影印,台北,五一年。陳公博、周佛海,陳公博周佛海回憶錄合編,春秋出版社,香港,一九七一年。陳公博,共黨運動在中國,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譯印,台北,五一年。陳公博,寒風集,上海地方行政社,上海,三三年。陳國鈞,勞工問題,三民書局,台北,五七年。陳國鈞,勞工立法新論,正中書局,台北,五○年。陳天錫編,戴季陶先生文存,中央文物供應社,台北,四八年。溫飛雄,南洋華僑通史,東方印書館,上海,十八年。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北京,一九五七年。夏燮,中西紀事,文海出版社影印,台北,五一年。尉秦秋,廖仲愷先生,出版地不詳,三二年刊本。斯大林全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著作編委會編譯,第一卷,北京,一九五三年。湖南勞工會編印,黃龐三週年紀念冊,上海,十四年。棲梧老人,二七回憶錄,工人出版社,北京,一九五七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人運動,人民出版社,北京,一九五四年。調查局編,中共工人運動原始資料彙編,台北,六九至七一年。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一九一九 ━ 一九二六),工人出版社,北京,一九五三年。郭華倫,中共史論,四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台北,七一年。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中文大學,香港,一九八○年。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曰誌,二冊,中研院近史所,台北,六八年。簡又文,馮玉祥傳,二冊,傳記文學社,台北,七一年。達林(David J.Dallin)著,周肇譯,俄國侵略遠東史,正中書局,台北,四九年。蔡和森,機會主義史,謀叛黨國之赤色檔案,南京,十七年。薛君度著,楊慎之譯,黃興與中國革命,香港,一九八○年。戴玄之,紅槍會,食貨出版社,台北,六二年。劉立凱、王真,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工人運動,工人出版社,北京,一九五三年。劉聯珂,中國幫會三百年革命史,澳門,二九年。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傳記文學社,台北,六八年。劉師復文存,帕米爾書店,台北,六九年。錢義璋,沙基痛史,出版時地不詳。瞿秋白,中國革命中之爭端問題,中國共產黨印行,出版地不詳,十六年。鄭學稼,中共興亡史,第一卷、第二卷,學術出版社、台北,六八、六九年。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傳記文學社,台北,六一年。蔣永敬,國民革命與中國統一運動,正中書局,台北,六五年。蔣永敬編,華僑開國革命史料,正中書局,台北,六六年。蔣永敬編,北伐時期的政治史料 ━ 一九二七年的中國,正中書局,台北,七○年。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商務印書館,台北,五四年。鄒魯,回顧錄,四冊,三民書局,台北,六三年。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綱,北平,二五年。羅香林,傅秉常與近代中國,中國學社,香港,六二年。羅勃 C. 諾斯(Robert C.North)著,之聖譯,莫斯科與中共,亞洲出版社,香港,四五年。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北京,一九五五年。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北京,一九五五年。蘇聯陰謀文證彙編,京師警察廳印本,北京,十六年。(三)專文丁守和,「劉少奇在中國早期工人運動中的卓越活動」,中國現代史論集,北京,一九七九年,頁二九○ ━ 三一三。于子喬、施樂伯,「民國初年社會主義的概念和發展的趨勢」,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論文,七十年八月。仁至,「日本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下的中國工人」,嚮導週報,第一六八期,十五年八月二二日。王振華,「廣州時期的國民政府(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五年十二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七十年六月。白天,「北伐前夕的武漢工潮」,嚮導週報,第一六六期,十五年八月六日。亦農,「中國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之始末」,嚮導週報,第一一五期,十四年五月十七日。李守孔,「北伐前後國民政府外交政策之研究 ― ― 民國十三年元月至民國十六年三月」,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七二年八月。李時岳,「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工人運動和中華民國工黨」,史學集刊,第一期,一九五七年。李明仁,「一八八四年香港罷工運動」,歷史研究,第三期,一九五八年。李國祁,「甲午戰後至抗戰以前我國民族主義的發展」,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論文,七十年八月。沈仲九,「五四運動的回顧」,建設雜誌,第一卷三號,八年十月一日。金耀基,「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歷史」,大學生活,第五卷十一期,五八年十一月。倪文宙,「外人在華利益的調查」,東方雜誌,第二四卷七號,十六年四月十日。吳相湘,「江亢虎與中國社會黨」,中國現代史叢刊,第二卷,四九年。育幹,「列強駐華海軍之現勢」,東方雜誌,第二四卷六號,十六年三月二五日。徐滄水,「歲出預算上之軍費限制論」,東方雜誌,第二一卷一號,十三年一月三日。唐有壬,「粵港交涉」,現代評論,第四卷四八期,十五年八月十四日。花俊雄,「民國元年至十四年的中國勞工運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頓士論文,五六年六月。胡平生,「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六一年六月。黃松義,「中共職工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九 ━ 一九二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頑士論文,六四年六月。陳三井,「勤工儉學運動初探」,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七十年。陳公博,「覆疑始函 ― ― 陳公博與實際政治」,革命評論,第七期,十七年六月十七日。陳明銶,「五四與工運」,五四研究論文集,六九年。陳明銶,「民國初年勞工運動的再評估」,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七二年八月。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第一卷一號,四年九月十五日。陳獨秀,「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層」,前鋒月刊,第二號,十二年十二月。伯興,「在共產黨試驗下之湖南人民」,中央半月刊,第一期,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馬超俊,「民國十三年本黨改組前後赤色工運的狂瀾」,中央半月刊,第一一五期,五○年三月二四日。馬超俊,「訓政時期的工人運動」,中央週報,十九年元月增刊。馬超俊,「國父的勞工政策」,中央日報,四五年十一月十二日。馬超俊,「國父思想與中國勞工運動」,中國勞工半月刊,第三六○期,五四年十一月。馬超俊,「國父與勞工」,勞工研究季刊,第一期,五四年十月。陸京士,「中國勞工運動史簡述」,勞工研究季刊,第二期,五五年一月。俞行健,「民國十三年以後的中國工會組織發展」,勞工研究季刊,六七年一月。程天放,「我所經歷的四二事變」,今日大陸,第四六期,五十年十月十日。秦保民,「馬日事變之前因後果」,暢流雜誌,第二七卷七期,五二年五月十六日。高勞,「中國財政之觀察」,東方雜誌,第十五卷五號,七年四月二日。施英,「上海工人第二次起義」,嚮導週報,第一八九期,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施英,「上海工人第三次起義」,嚮導週報,第一九三期,十六年四月六日。張秋人,「國民政府下的工人運動」,政治週報,第十期,十五年五月三日。張玉法,「辛亥革命的性質與意義」,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七一年八月。張梓生,「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之經過」,東方雜誌,第二五卷十五、十六、十七號,十七年八月十日、八月二五日、九月十日。張國燾,「二七前後工會運動略史」,新青年季刊,第二號,十四年六月一日。愉之,「五卅事件紀實」,東方雜誌,第二二卷,五卅事件臨時增刊,十四年七月。樂生,「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之經過及其結果」,嚮導週報,第一五五期,十五年五月三十日。梁明致,「國民政府對外兩大勇敢舉動」,現代評論,第四卷九八期,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趙親,「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工人運動」,歷史研究,第二期,一九五七年。霍然,「近數月來湖南的工人運動」,戰士週報,第二五期,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蔣永敬,「辛亥革命前十次起義經費之研究」,新知雜誌,第六期,六二年十二月。蔣永敬,「胡漢民與清黨運動」,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抽印本。劉昆祥,「馬超俊勞工思想研究」,勞工研究季刊,第四九期,六六年十月。鄺笑菴,「粵港交通恢復始末」,國聞週報,第三卷四三期,十五年十一月七日。(四)公報、雜誌、報紙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第一冊至第九冊,成文出版社影印,台北,六一年。臨時政府公報,三冊,中央黨史會,台北,五六年。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十二冊,中央黨史會,台北,五八年。中央半月刊,民國十六年六月、八月、五○年三月,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南京、台北。革命評論,民國十七年,上海。東方雜誌,第十五卷至第二五卷,民國七年至十七年,商務印書館重印本,台北。現代評論,第四卷,民國十五年,北京。新青年雜誌,第一卷至第九卷,民國四年至十一年,上海。國聞週報,第一卷至第五卷,民國十四年至十六年,天津。嚮導週報,第一期至第二○○期,民國十一年至十六年,上海。申報,民國十三年至十六年,上海。時報,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上海。晨報,民國十二年二月份,北京。廣州民國日報,民國十五年七月至十六年一月,廣州。二、外文部分(一)日文木村都二郎,中國勞働運動史年表,東京,一九六六年。丸山松幸,五四運動,東京,一九六九年。井出季和太,支那の國民革命と國民政府,台灣總督府,台北,昭和三年。鹽脇幸四耶,中國勞働運動史,二冊,東京,昭和二四年。(二)英文Borg, Dorothy. American Policy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5-1928.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Co.,1973.Chan Ming K. A Note on State and Society in Kuomintang China: Aspects of Organized Labor during the Nanking Decade. July 1983.Chan Ming K. 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 A Critical Survey and a Bibliography of Sclected Chinese Source Materials on the 1895-1949 Period.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Chan Ming K. “Labor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 Class History. No.11(May 1977): 61-78.Chen Ta. “The Labor Movement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 March 1927 ) : 359.Chesneaux, Jean.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919-1927.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Ch`i Hsi-sheng.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1916-1928.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Comber, L.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i in Malaya. New York Press, 1959.Hsii, Immanuel C.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Taipei : Rainbow-Bridge Book Co., 1978.Isaacs, Harold R. 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New York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Jordan, Donald A.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China`s National Revolution of 1926-1928.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Co., 1976.Lin Tung-hai. The Labor Movement and Labor Legislative in China. Shanghai:China and United Press, 1932.Linebarger, Paul M. A. Sun Yat-se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 New York Press ,1925.North, Robert C. Moscow and Chinese Communists.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North, Robert C. & Eadin , Xenia J. M.N. Roy`s Mission to China.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Purcell, Victor.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London Press, 1965.Schiffrin, H.Z.Sun Yat-se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alifornia: Berkeley & Los Angeles Press, 1968.Sheridan, James E. Chinese Warlord: The Career of Feng Yu-hsiang.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Teng S su-yu & Fairbank, J. K. China`s Respones to the We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Tsa, Sheldon S. K. The Labor Movement in China. Shanghai : Commercial Press, 1928.Wakeman, Frederie., Jr. Strangers at the Gate. California: Berkeley & Los Angeles Press, 1966.Wales, Nym.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 1945.Wilbur, C. Martin. 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sy Press, 1976.Wilbur, C. Martin & How, Julie, Lien-ying. 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18-1929.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Woodhead, H. G. W., ed. The China Year Book, 1925-1927;1928. Kraus, Reprint. 1969Wright, Mary C. ,ed. 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Phase, 1900-1913.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