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西潮下的儒學 : 熊十力與新儒學. (一九二二-一九四九)
作者 劉祥光
貢獻者 張玉法
劉祥光
日期 1985
上傳時間 8-Nov-2016 15:19:50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本論文主在研究熊十力儒學思想中的幾個核心問題。過去雖不乏人研究熊氏之思想,然因熊氏之哲學所涉及之範圍廣泛,仍尚有研究之餘地,因此本文之重點乃將熊氏之思想置於歷史脈絡中討論。
本文共分六章,約六萬字。
第一章導言,略為敘述儒學在近代史上所受科學主義攻擊的情形,並扼要描繪科學與儒學思維方式之差異。
第二章敘述熊氏之早年生涯,參與辛亥革命之經過及退出實際政治活動之動機。
第三章敘述其本體論。分析熊氏如何駁斥科學主義。以及他對知識如何在其思想體系內定位。
第四章描述其性善說,並分析其思想有何內在侷限。而對於備受攻擊的「吃人的禮教」又如何詮釋。
第五章則描述熊氏對儒家政治思想與近代民主理論接筍的情形。本章重心主在分析其自由、平等與民主之觀念。
第六章為結論,除扼要說明本論文之發現外,並試述其理論是否跳出傳統的侷限。且問題何在。
論文提要
前言
第一章 近代科學與科學主義對儒學的衝擊9
第一節 五四以降科學主義的盛行9
第二節 儒學與科學思維方式的差異23
第二章 熊十力的早年生涯39
第三章 熊氏哲學中對科學主義的駁斥及其對科學的認識61
第一節 熊氏的本體論65
第二節 駁斥科學主義與對科學的理解71
第三節 熊氏哲學的重心82
第四章 性善說與禮教問題93
第一節 人的存有結構:性善說95
第二節 社會規範:禮教問題101
第五章 熊氏的民主、自由與平等觀念117
第六章 結論147
徵引文獻16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熊十力著作(按年代順序排列)
〔真心書〕出版地、者不詳,一九一八。×
〔因明大疏刪注〕北京:出版者不詳,出版年代不詳,序於一九二五;台北:廣文書局景印,一九七一。×
〔尊聞錄〕北京,一九三○;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景印,一九八三。(稍加增刪後,收〔十力語要〕卷四)
〔新唯識論〕(文言本)北京:作者自印,一九三二;台北:學生書局景印,一九八三。
〔破破新唯識論〕北京:北京大學,一九三三;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景印,一九七五。×
「要在根本處注意」〔獨立評論〕第五一號 一九三三、五、二一。
「無吃無教」〔獨立評論〕第九五號 一九三四、四、八。
「英雄造時勢」〔獨立評論〕第一○四號 一九三四、六、一○。
〔佛家名相通釋〕北京:北京大學,一九三七;台北:洪氏出版社景印,一九七七。
〔因明之研究〕出版地、者不詳,一九三九。×
〔中國歷史講話〕出版地、者不詳,一九三九(? ) ;台北:明文書局,一九八四。
「為青年申兩大義:公誠與自由」原刊 〔三民主義半月刊〕出版年、卷數不詳,收入〔中國歷史講話〕的「附錄」。
〔新唯識論〕(語體文本)重慶: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四;台北:洪氏出版社景印,一九七四。
〔讀經示要〕重慶:南方書店,一九四五;上海:正中書局,一九四八;台北:洪氏出版社景印,一九八三。
〔十力語要〕出版地、者不詳,序於一九四七;台北:洪氏出版社景印,一九七五。
〔十力語要初續〕出版地、者不詳,序於一九四九;台北:洪氏出版社,一九八二。
〔韓非子評論〕原以「胡拙甫」之名發發於〔學原〕三卷一期,一九五○、一;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八。
〔讀智論抄〕出版地、者、年代不詳。×
註:以上所列之書目,僅是熊氏在一九四九年以前之著作。其中有×記號者,乃本文中所未徵引者。另外,〔因明之研究〕、〔真心書〕〔讀智抄論 〕皆只見書名,未見原書。而上列書目中,每條書目之最後出版者,乃本文引用之版本。因熊氏之著作中,有些已有二家以上的出版者印行。
(二)其他著作(按姓氏筆劃排利)
丁文江:「玄學與科學:評張君勱的『人生觀』」收入亞東圖書館編:〔科學與人生觀〕上冊。
王陽明 (守仁) :〔傳習錄〕收入〔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七八。
巴涅特 ( Lincoln Barnett ) : 〔相對論入門〕仲子譯 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一九七六。
佚名:「介園茗話:熊十力痛罵陳銘樞」〔民族晚報〕一九六、四、二。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特性」張尚德譯,收入他的〔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七四。
朱熹編:〔近思錄〕張伯行集解 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
朱熹:「補〔大學〕格物致知傳」收入馮友蘭等編:〔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宋元明之部〕台北:九思出版社,-九七八。
狄百瑞 (Wm. T. de Bary) :「中國的專制政治與儒家理想:十七世紀的一種觀點」張永堂譯,收入〔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九。
杜維明:「孔子仁學中的道學政」〔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一期 一九八○、九。
:「朱儒教育觀念的背景」林正珍譯 〔史學評論〕第九期 一九八五、一。
李廉方:〔辛亥武昌首義紀〕武昌,一九四七;台北:黨史會,一九六一。
李霜青:〔中國歷代思想家:熊十力〕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八。
金永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知識: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王道還譯〔史學評論〕 第九期 一九八五、一。
東海大學哲學系編:〔中國人的心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四。
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七九。
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
吳經熊:「中國法律與政治哲學〕黎登鑫譯,收入東海大學哲學系編:〔中國人的心靈〕〔易.繫辭〕
馬五(雷嘯岑)「新世說:熊十力」〔香港時報〕一九五一、二、三。
馬基 (Bryan Magee)〔卡爾•巴柏〕周仲庚譯 台北:龍田出版社,一九七九。
哈未頓 (Clarence Herbert Hamilton) 「熊十力哲學述要」陳文華譯〔中華雜誌〕七卷一○期 一九六九、一○。
哈佛燕京社編:〔四書引得〕北平:哈佛燕京社,一七四○ ― 四一。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人事調查案〕「熊十力」卷二○五八, 50001/55000(51303),21331/400040 國史館藏
南宮博:「熊十力記」〔工商晚報〕一九五五、三、三一 ― 四、三。
胡適:〔胡適文存〕四冊 台北:遠東圖書公司,一九六二。
____:「新思潮的意義」收入〔胡適文存〕第一集。
____:「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收入〔胡適文存〕第三集。
____:「信心與反省」收入〔胡適文存〕第四集。
____:「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後」收入〔胡適文存〕第四集。
____:「我的兒子」收入他的〔嘗試集〕台北:胡適紀念館,一九七八。
〔荀子〕
亞東圖書館編:〔科學與人生觀〕二冊 上海:亞東圖書館,一九二三;台北:問學出版社景印,一九七七。
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 : 〔物理與哲學〕劉君燦譯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七七。
徐復觀:「有關熊十力先生生平的隻鱗片爪」〔中華雜誌〕八卷一期 一九七○、一。
唐德剛;〔胡適雜憶〕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九。
陸九淵:〔陸九淵集〕 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一。
梁啟超:〔歐遊心影錄節錄〕 台北:中華書局景印,一九六六。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上海,一九二二;台北景印本,一九七九。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七五。
張君勱:「人生觀」收入亞東圖書館編:〔科學與人生觀〕上冊。
____:「再論人生觀與科學並答丁在君」收入〔科學與人生觀〕上冊。
張載:〔張子全書〕朱熹注 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張難先:「科學補習所始末」收入熊守暉編:〔辛亥武昌首義史編〕上冊。
張灝:「新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的危機」林鎮國譯,收入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
郭正昭:「達爾文主義與中國」收入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
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二冊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六三。
陳春生:「武昌日知會破案詳記」收入熊守暉編:〔辛亥武昌首義史編〕上冊。
陳榮捷:「初期儒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七本、第四分 一九七六、一二。
____:「中國形上學之綜合」黎登鑫譯,收入東海大學哲學系編:〔中國人的心靈〕。
____:「宋明理學中的『格物』思想」〔史學評論〕第五期 一九八三、一。
陳獨秀:「隨感錄」收入蔡尚思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二冊 杭州: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
康南特 (James B. Conant):〔科學入門〕趙盾譯 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一九六四。
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 ):〔群學肄言〕嚴復譯(萬有文庫本)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五。
程顥程頤:〔二程集〕二冊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八三。
賀麟:「宋儒的思想方法」〔東太雜誌〕三三卷二期 一九三六、一、一。
董仲舒:〔春秋繁露〕(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景印,一九七五。
熊守暉編:〔辛亥武昌首義史編〕二冊 台北:中華書局,一九七一。
蔡元培:「致李書華函(四)」收入〔蔡元培先生全集〕孫常煒編 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劉述先編:〔熊十力與劉靜窗論學書簡〕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四。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二冊 台北:華岡出版社,一九七七。
歐陽瑞驊:「武昌科學補習所革命運動始末記」收入熊守暉編:〔辛亥武昌首義史編〕上冊。
錢新祖:「新儒家之闢佛:結構與歷史的分析」林聰舜譯〔鵝湖〕第一○四期 一九八四、二。
蘇文流:「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柏林的論點述評」中國政治學會七三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 一九八四、一二、二三。
蘇雲峰:「武昌學界與清季革命運動」收入〔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四輯 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一九七四。
____:〔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七六。
____:〔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湖北省,一八六○ ━ 一九一六〕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八一。
二、英文部份:
Alitto, Guy S. The Last Confucian: Liang Shu-ming and the Chinese Dilemma of Moderni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 1979.
Ames, Roger T. "The Meaning of Body in Classical Chinese Thought."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4:l March l984.
_____ , "Religiousness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sian Culture Quarterly. Summer 1984.
Barnett, Lincoln. The Universe and Dr. Einstein. New York: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 l949.
Birdwhistell, Anne D. "The Concept of Experiential Knowledge in the Thought of Chang Tsai.
"Philosophy East and Weet. 35:1 January 1985.
_____,"Knowledge Heard and Sean: the Attempt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to Analyze
Experiential Knowledg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1:1 March 1984.
Baumer, Franklin L. Modern European Thought: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deas 1600-1950. New York: Macmillan, 1977.
Briere, 0. Fifty Ye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950. trans. Laurence G. Thompson. New York: Praeger, 1965.
Chan, Wing-tsit. 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3.
_____, trans and comp.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Cheng, Chung-ying. "Model of Causality in Chinese Philosophy: a Comparative Stud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6:1 January 1976.
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Conant., James B. Science and Common Sens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1.
de Bary. Wm. T., "Individualism and Humanitarianism in Late Ming Thought," in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Fairbank, John 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2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part 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_____ ,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Fingarette, Herbert.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 1972.
Furth, Charlotte. "Intellectual change: from the Reform Movement to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l895-1920. " in John K. Fairban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2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part I.
_____ ,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an China.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Kwok, D. W. Y. 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l950.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l965.
Lin, Yü-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em in the
May Fourth Era.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
_____, "The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Scientism Scientism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a Case Study: The Debate on ` Science vs. Metaphysics` in 1923."in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ed.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7. zvols. Taipei: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l984 vol. 1。
Peake, C. H. "Some Aspecb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Science into China." Isis 22 1934.
Pusey, James Reeve.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Schwartz, Benjamin I. "Ch`en Tu-hsiu and the Acceptance of the Modern Wes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2:1 January 1951.
_____ , "The Chinese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Order: Past and Present." in John K. Fairban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_____,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96l.
Shirokauer , Conrad. "Rationality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 Explor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1:1 March 1984.
Stromberg, Roland N.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1975.
Tn, Wei-ming. "The Confucian Perception of Adulthood." Daedalus. 105:2 Spring 1976.
_____, "Hsiung Shih-li`s Quest for Authenticity." in Charlotte Furth,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_____ , "On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思與言〕11:3 September 1973.
_____, Subjectivity and Ontological Reality: an Interpretation of Wang Yang-ming`s Mode of Thinking."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3:1-2 January-April 1973.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碩士
7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玉法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祥光
dc.creator (作者) 劉祥光zh_TW
dc.date (日期) 1985
dc.date.accessioned 8-Nov-2016 15:19:50 (UTC+8)-
dc.date.available 8-Nov-2016 15:19:5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Nov-2016 15:19:50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543-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本論文主在研究熊十力儒學思想中的幾個核心問題。過去雖不乏人研究熊氏之思想,然因熊氏之哲學所涉及之範圍廣泛,仍尚有研究之餘地,因此本文之重點乃將熊氏之思想置於歷史脈絡中討論。
本文共分六章,約六萬字。
第一章導言,略為敘述儒學在近代史上所受科學主義攻擊的情形,並扼要描繪科學與儒學思維方式之差異。
第二章敘述熊氏之早年生涯,參與辛亥革命之經過及退出實際政治活動之動機。
第三章敘述其本體論。分析熊氏如何駁斥科學主義。以及他對知識如何在其思想體系內定位。
第四章描述其性善說,並分析其思想有何內在侷限。而對於備受攻擊的「吃人的禮教」又如何詮釋。
第五章則描述熊氏對儒家政治思想與近代民主理論接筍的情形。本章重心主在分析其自由、平等與民主之觀念。
第六章為結論,除扼要說明本論文之發現外,並試述其理論是否跳出傳統的侷限。且問題何在。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前言
第一章 近代科學與科學主義對儒學的衝擊9
第一節 五四以降科學主義的盛行9
第二節 儒學與科學思維方式的差異23
第二章 熊十力的早年生涯39
第三章 熊氏哲學中對科學主義的駁斥及其對科學的認識61
第一節 熊氏的本體論65
第二節 駁斥科學主義與對科學的理解71
第三節 熊氏哲學的重心82
第四章 性善說與禮教問題93
第一節 人的存有結構:性善說95
第二節 社會規範:禮教問題101
第五章 熊氏的民主、自由與平等觀念117
第六章 結論147
徵引文獻161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歷史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3
dc.title (題名) 西潮下的儒學 : 熊十力與新儒學. (一九二二-一九四九)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熊十力著作(按年代順序排列)
〔真心書〕出版地、者不詳,一九一八。×
〔因明大疏刪注〕北京:出版者不詳,出版年代不詳,序於一九二五;台北:廣文書局景印,一九七一。×
〔尊聞錄〕北京,一九三○;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景印,一九八三。(稍加增刪後,收〔十力語要〕卷四)
〔新唯識論〕(文言本)北京:作者自印,一九三二;台北:學生書局景印,一九八三。
〔破破新唯識論〕北京:北京大學,一九三三;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景印,一九七五。×
「要在根本處注意」〔獨立評論〕第五一號 一九三三、五、二一。
「無吃無教」〔獨立評論〕第九五號 一九三四、四、八。
「英雄造時勢」〔獨立評論〕第一○四號 一九三四、六、一○。
〔佛家名相通釋〕北京:北京大學,一九三七;台北:洪氏出版社景印,一九七七。
〔因明之研究〕出版地、者不詳,一九三九。×
〔中國歷史講話〕出版地、者不詳,一九三九(? ) ;台北:明文書局,一九八四。
「為青年申兩大義:公誠與自由」原刊 〔三民主義半月刊〕出版年、卷數不詳,收入〔中國歷史講話〕的「附錄」。
〔新唯識論〕(語體文本)重慶: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四;台北:洪氏出版社景印,一九七四。
〔讀經示要〕重慶:南方書店,一九四五;上海:正中書局,一九四八;台北:洪氏出版社景印,一九八三。
〔十力語要〕出版地、者不詳,序於一九四七;台北:洪氏出版社景印,一九七五。
〔十力語要初續〕出版地、者不詳,序於一九四九;台北:洪氏出版社,一九八二。
〔韓非子評論〕原以「胡拙甫」之名發發於〔學原〕三卷一期,一九五○、一;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八。
〔讀智論抄〕出版地、者、年代不詳。×
註:以上所列之書目,僅是熊氏在一九四九年以前之著作。其中有×記號者,乃本文中所未徵引者。另外,〔因明之研究〕、〔真心書〕〔讀智抄論 〕皆只見書名,未見原書。而上列書目中,每條書目之最後出版者,乃本文引用之版本。因熊氏之著作中,有些已有二家以上的出版者印行。
(二)其他著作(按姓氏筆劃排利)
丁文江:「玄學與科學:評張君勱的『人生觀』」收入亞東圖書館編:〔科學與人生觀〕上冊。
王陽明 (守仁) :〔傳習錄〕收入〔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七八。
巴涅特 ( Lincoln Barnett ) : 〔相對論入門〕仲子譯 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一九七六。
佚名:「介園茗話:熊十力痛罵陳銘樞」〔民族晚報〕一九六、四、二。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特性」張尚德譯,收入他的〔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七四。
朱熹編:〔近思錄〕張伯行集解 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
朱熹:「補〔大學〕格物致知傳」收入馮友蘭等編:〔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宋元明之部〕台北:九思出版社,-九七八。
狄百瑞 (Wm. T. de Bary) :「中國的專制政治與儒家理想:十七世紀的一種觀點」張永堂譯,收入〔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九。
杜維明:「孔子仁學中的道學政」〔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一期 一九八○、九。
:「朱儒教育觀念的背景」林正珍譯 〔史學評論〕第九期 一九八五、一。
李廉方:〔辛亥武昌首義紀〕武昌,一九四七;台北:黨史會,一九六一。
李霜青:〔中國歷代思想家:熊十力〕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八。
金永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知識: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王道還譯〔史學評論〕 第九期 一九八五、一。
東海大學哲學系編:〔中國人的心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四。
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七九。
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
吳經熊:「中國法律與政治哲學〕黎登鑫譯,收入東海大學哲學系編:〔中國人的心靈〕〔易.繫辭〕
馬五(雷嘯岑)「新世說:熊十力」〔香港時報〕一九五一、二、三。
馬基 (Bryan Magee)〔卡爾•巴柏〕周仲庚譯 台北:龍田出版社,一九七九。
哈未頓 (Clarence Herbert Hamilton) 「熊十力哲學述要」陳文華譯〔中華雜誌〕七卷一○期 一九六九、一○。
哈佛燕京社編:〔四書引得〕北平:哈佛燕京社,一七四○ ― 四一。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人事調查案〕「熊十力」卷二○五八, 50001/55000(51303),21331/400040 國史館藏
南宮博:「熊十力記」〔工商晚報〕一九五五、三、三一 ― 四、三。
胡適:〔胡適文存〕四冊 台北:遠東圖書公司,一九六二。
____:「新思潮的意義」收入〔胡適文存〕第一集。
____:「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收入〔胡適文存〕第三集。
____:「信心與反省」收入〔胡適文存〕第四集。
____:「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後」收入〔胡適文存〕第四集。
____:「我的兒子」收入他的〔嘗試集〕台北:胡適紀念館,一九七八。
〔荀子〕
亞東圖書館編:〔科學與人生觀〕二冊 上海:亞東圖書館,一九二三;台北:問學出版社景印,一九七七。
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 : 〔物理與哲學〕劉君燦譯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七七。
徐復觀:「有關熊十力先生生平的隻鱗片爪」〔中華雜誌〕八卷一期 一九七○、一。
唐德剛;〔胡適雜憶〕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九。
陸九淵:〔陸九淵集〕 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一。
梁啟超:〔歐遊心影錄節錄〕 台北:中華書局景印,一九六六。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上海,一九二二;台北景印本,一九七九。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七五。
張君勱:「人生觀」收入亞東圖書館編:〔科學與人生觀〕上冊。
____:「再論人生觀與科學並答丁在君」收入〔科學與人生觀〕上冊。
張載:〔張子全書〕朱熹注 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張難先:「科學補習所始末」收入熊守暉編:〔辛亥武昌首義史編〕上冊。
張灝:「新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的危機」林鎮國譯,收入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
郭正昭:「達爾文主義與中國」收入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
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二冊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六三。
陳春生:「武昌日知會破案詳記」收入熊守暉編:〔辛亥武昌首義史編〕上冊。
陳榮捷:「初期儒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七本、第四分 一九七六、一二。
____:「中國形上學之綜合」黎登鑫譯,收入東海大學哲學系編:〔中國人的心靈〕。
____:「宋明理學中的『格物』思想」〔史學評論〕第五期 一九八三、一。
陳獨秀:「隨感錄」收入蔡尚思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二冊 杭州: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
康南特 (James B. Conant):〔科學入門〕趙盾譯 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一九六四。
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 ):〔群學肄言〕嚴復譯(萬有文庫本)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五。
程顥程頤:〔二程集〕二冊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八三。
賀麟:「宋儒的思想方法」〔東太雜誌〕三三卷二期 一九三六、一、一。
董仲舒:〔春秋繁露〕(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景印,一九七五。
熊守暉編:〔辛亥武昌首義史編〕二冊 台北:中華書局,一九七一。
蔡元培:「致李書華函(四)」收入〔蔡元培先生全集〕孫常煒編 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劉述先編:〔熊十力與劉靜窗論學書簡〕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四。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二冊 台北:華岡出版社,一九七七。
歐陽瑞驊:「武昌科學補習所革命運動始末記」收入熊守暉編:〔辛亥武昌首義史編〕上冊。
錢新祖:「新儒家之闢佛:結構與歷史的分析」林聰舜譯〔鵝湖〕第一○四期 一九八四、二。
蘇文流:「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柏林的論點述評」中國政治學會七三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 一九八四、一二、二三。
蘇雲峰:「武昌學界與清季革命運動」收入〔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四輯 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一九七四。
____:〔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七六。
____:〔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湖北省,一八六○ ━ 一九一六〕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八一。
二、英文部份:
Alitto, Guy S. The Last Confucian: Liang Shu-ming and the Chinese Dilemma of Moderni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 1979.
Ames, Roger T. "The Meaning of Body in Classical Chinese Thought."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4:l March l984.
_____ , "Religiousness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sian Culture Quarterly. Summer 1984.
Barnett, Lincoln. The Universe and Dr. Einstein. New York: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 l949.
Birdwhistell, Anne D. "The Concept of Experiential Knowledge in the Thought of Chang Tsai.
"Philosophy East and Weet. 35:1 January 1985.
_____,"Knowledge Heard and Sean: the Attempt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to Analyze
Experiential Knowledg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1:1 March 1984.
Baumer, Franklin L. Modern European Thought: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deas 1600-1950. New York: Macmillan, 1977.
Briere, 0. Fifty Ye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950. trans. Laurence G. Thompson. New York: Praeger, 1965.
Chan, Wing-tsit. 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3.
_____, trans and comp.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Cheng, Chung-ying. "Model of Causality in Chinese Philosophy: a Comparative Stud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6:1 January 1976.
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Conant., James B. Science and Common Sens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1.
de Bary. Wm. T., "Individualism and Humanitarianism in Late Ming Thought," in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Fairbank, John 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2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part 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_____ ,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Fingarette, Herbert.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 1972.
Furth, Charlotte. "Intellectual change: from the Reform Movement to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l895-1920. " in John K. Fairban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2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part I.
_____ ,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an China.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Kwok, D. W. Y. 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l950.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l965.
Lin, Yü-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em in the
May Fourth Era.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
_____, "The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Scientism Scientism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a Case Study: The Debate on ` Science vs. Metaphysics` in 1923."in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ed.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7. zvols. Taipei: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l984 vol. 1。
Peake, C. H. "Some Aspecb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Science into China." Isis 22 1934.
Pusey, James Reeve.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Schwartz, Benjamin I. "Ch`en Tu-hsiu and the Acceptance of the Modern Wes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2:1 January 1951.
_____ , "The Chinese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Order: Past and Present." in John K. Fairban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_____,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96l.
Shirokauer , Conrad. "Rationality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 Explor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1:1 March 1984.
Stromberg, Roland N.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1975.
Tn, Wei-ming. "The Confucian Perception of Adulthood." Daedalus. 105:2 Spring 1976.
_____, "Hsiung Shih-li`s Quest for Authenticity." in Charlotte Furth,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_____ , "On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思與言〕11:3 September 1973.
_____, Subjectivity and Ontological Reality: an Interpretation of Wang Yang-ming`s Mode of Thinking."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3:1-2 January-April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