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孔子政治思想論原 : 以公羊學為基點之研究
作者 胡元輝
貢獻者 楊樹藩
胡元輝
日期 1984
上傳時間 8-Nov-2016 16:30:28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本研究係以公羊學為基礎,來解析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體大思精,歷來解者已多,惟公羊家主張孔子修作六經,乃素王改制、垂教後世、撥亂反正、倡行大道之說,並未受到廣泛的接納與應有的重視。本研究是以試從現代政治學理的角度,重新整理與疏證公羊家的學說。並從而以大易、春秋為主,論語為據,究本窮原,抉發孔子的「人文批判論」。
本研究指出,孔子吉凶與民同患,面對春秋末期家天下政治崩潰之後,所導致的結構失序與生民倒懸,因而決意建立他政治上的「人文批判論」,以謀革除天下為私的王朝,建立天下為公的政治。人文批判論以體用論為理論基礎,以進化說為實踐綱領,主張透過人性的覺醒與實現,對個人道德進行「內在的批判」;對社會制度進行「外在的批判」,以使人類的生活世界能日新又新,邁向人文化成的至善境地。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旨趣1
二、取材立場4
第二章 孔子之時代背景47
一、「結構更轉」的時代47
二、「 憂患重重」的社會51
三、時代背景下的省思54
第三章 孔子之生平行事63
第四章 孔子政治思想之承接與開新77
一、 承接面--聖王之道與眾民之志77
二、 開新面--人文批判論之建立86
第五章 人文批判論之精神根柢97
一、憂患之批判精神98
二、除患之實踐精神100
第六章 人文批判論之理論基礎--體用論 105
一、體用論之基本內涵105
二、論語中體用論之疏證107
三、易經中體用論之疏證110
四、春秋中體用論之疏證113
五、體用論作為理論基礎之意義116
第七章 人文批判論之實踐綱領--進化說129
一、進化說之基本內涵129
二、據亂世136
三、升平世143
四、太平世147
五、小結151
第八章 進化說之治道171
一、以仁為本171
二、以時為用177
三、經權互濟、常變相成181
第九章 進化說之治法 191
一、正名定分191
二、禮樂法刑196
三、養民教民200
四、尚賢用能207
第十章 結論--孔子政治思想的當代意義219
一、人文批判論與當代民主220
二、人文批判論與當代中國227
參考書目243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王夫之,船山易傳,臺北:夏學社,民國六十九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七年臺初版。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北。世界,民國五十五年再版。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華世,民國六十九年。
孔廣森,公羊通義,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六七九 ― 九一。
皮錫瑞,經學通論,基北:商務,民國六十二年臺二版。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三年臺初版。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三冊,臺北:啟明。
朱熹編,張伯行集解,近思錄,臺北:商務,民國七十年臺八版。
朱熹,易經集註,臺北:文化,民國七十年再版。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七年臺三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學生,民國七十一年修訂再版。
成中英,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臺北:三民,民國六十三年。
何休,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臺北:中華,四部備要本,民國六十九年臺三版。
宋翔鳳,論語說義,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三八九 ― 九八。
汪榮寶,法言義疏,三冊,臺北:世界,民國四十七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民國六十九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民國六十八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民國七十一年。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臺北:臺大文學院,民國五十八年。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民國六十九年。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臺北:華世,民國七十年臺初版。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華岡,民國六十六年三版。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民國七十年修訂再版。
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二冊,臺北:天德黌舍,慈恩本。
邵懿辰,禮經通論,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一二七七。
杭辛齋,學易筆談,二冊,臺北:廣文,民國六十九年三版。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文化大學,民國六十九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二年。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時報,民國六十八年四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三冊,臺北:正中,民國六十八年十三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商務,民國六十八年臺十版。
胡志奎,論語辨證,臺北;聯經,民國六十七年。
姜蘊剛,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華世,民國六十八年臺初版。
凌曙,公羊禮說,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三五五。
凌曙,公羊禮疏,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八五二 ― 六二。
凌曙,公羊問答,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八六三 ― 四。
凌曙,春秋繁露注,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八六五 ― 八一。
孫詒讓,墨子閒話,臺北:河洛,民國六十四年。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商務,民國七十一年。
馬浮,復性書院講錄,二冊,臺北:夏學社,民國七十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民國六十八年五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民國六十八年臺三版。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臺初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臺四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民國七十二年八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民國七十一年。
徐蘧軒,孔子生活,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七年臺初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民國六十八年臺修訂二版。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五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臺三版。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民國六十五年再版。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民國七十年。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二冊,臺北:商務,民國六十八年臺初版。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民國六十七年。
莊存與,春秋正辭,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三七五 ― 八五。
莊存與,春秋舉例,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三八六。
莊存與,春秋要指,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三八七。
陳立,公羊義疏,四冊,臺北:中華,四部備要本,民國五十七年臺二版。
陳立,白虎通疏證,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一二六五 ― 七六。
陳柱,公羊家哲學,臺北:中華,民國六十九年臺二版。
陳大齊,孔子學說,臺北:正中,民國六十八年臺八版。
陳大齊,孔子學說論集,臺北:正中,民國六十八年臺七版。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臺北:商務,萬木草堂叢書本,民國五十八年。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臺北:世界,民國六十八年三版。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二冊,臺北:大通,近代史料叢書彙編第一輯。
康有為,中庸注,臺北:商務,演孔叢書本,民國五十七年二版。
康有為,孟子微,臺北;商務,萬木草堂叢書本,民國六十五年臺三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民國六十九年。
梁啟超,孔子,臺北:中華,民國六十年臺三版。
梁啟超,儒家哲學,臺北:中華,民國六十九年臺七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中華,民國六十七年臺九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中華,民國六十七年臺九版。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中華,民國六十八年臺八版。
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三年臺初版。
崔述,考信錄,二冊,臺北:世界,民國六十八年三版。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民國六十九年。
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四冊,臺北:食貨,民國六十一年重印。
張蔭麟,中國史綱上古篇,臺北:正中,民國六十四年臺十版。
張其昀,孔子新傳,臺北:華岡,民國六十三年。
張灝等,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民國七十一年三版。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一年。
黃彰健,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之七十九,民國七十一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民國七十二年。
程頤,易程傳,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三年臺初版。
程顥、程頤合著,二程集,二冊,臺北:里仁,民國七十一年。
曾運乾,尚書正讀,臺北:洪氏,民國六十四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不詳。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臺北:三民,民國七十年。
勞思光,中國之路向,香港:尚智,一九八一年。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民國六十九年。
楊師樹藩,兩漢中央政治制度與法儒思想,臺北:商務,民國六十六年三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二冊,臺北:源流,民國七十一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臺北:明倫,民國六十年。
楊家駱編,論語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民國六十九年三版。
楊家駱編,公羊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民國五十九年再版。
楊家駱編,春秋三傳,二冊,臺北:世界。民國七十年三版。
楊家駱編,家語五十七種,臺北:世界,民國六十一年三版。
楊家駱編,鹽鐵論、新序、說苑,臺北:世界,民國六十七年三版。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廣文,民國六十七年五版。
熊十力,新唯識論,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三年臺再版。
熊十力,十力語要,臺北:廣文,民國六十六年三版。
熊十力,原儒,臺北:洪氏,民國六十九年。
熊十力,乾坤衍,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三版。
熊十力,體用論,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再版。
熊十力,明心篇,臺北:學生,民國六十八年三版。
蒙文通,經學抉原,臺北:商務,民國五十五年臺初版。
廖平,經學五變記,臺北:長安,六譯館叢書刊本,民國六十七年。
廖平,今古學考,臺北:長安,六譯館叢書刊本,民國六十三年。
趙岡,陳鍾毅合著,中國土地制度史,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二年。
鄭玄,禮記鄭注,臺北:新興,校相臺岳氏本,民國六十五年。
劉盼遂,論衡集解,二冊,臺北:世界,民國六十五年三版。
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世界,民國六十六年六版。
劉逢祿,公羊何氏釋例,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八○ ― 九。
劉逢祿,公羊何氏解詁箋,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
劉逢祿,發墨守評,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一。
劉逢祿,穀梁廢疾申何,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二 ― 三。
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四 ― 五。
劉逢祿,箴膏肓評,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六。
劉逢祿,論語述何,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七 ― 八。
劉述先,中國哲學與現代化,臺北:時報,民國七十年再版。
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 ― 永恆的巨流,臺北:聯經,民國七十年。
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 ― 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一年。
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 ― 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一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民國六十七年臺六版。
蔣維喬,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臺北:中華,民國六十九年臺三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二冊,臺北:三民,民國七十年臺再版。
錢穆,孔子傳,臺北:綜合,民國六十四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民國六十八年。
錢穆,國史大綱,二冊,臺北:商務,民國六十八年修訂六版。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正中,民國六十七年臺十六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民國六十七年臺再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臺北:東大,民國六十五年。
戴望,管子校正,二冊,臺北:世界,民國四十七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二冊,臺北:華岡,民國六十六年六版。
蕭公權,迹園文錄,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二年。
韓愈,韓昌黎集,臺北:河洛,民國六十四年。
顏師古,新校漢書集注,五冊,臺北:世界,民國六十二年再版。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系及其演變,臺北:東大,民國七十一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民國六十六年增補三版。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第一冊,臺北:三民,民國六十八年再版。
羅夢冊,孔子未王而王論,臺北:學生,民國七十一年臺初版。
羅根澤,諸子考索,香港:學林,一九七七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民國六十九年再版。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民國六十四年臺再版。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五冊,臺北:廣學社,民國六十四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七冊,臺北:明倫,民國五十九年。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臺北,河洛,民國六十四年臺初版。
(二)期刊
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五十本第三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民國六十八年九月,頁四八五 ― 五五○。
杜正勝,「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同上,頁五五一 ― 六一三。
李宗侗,「封建的解體」,文史哲學報第十五期,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出版,民國五十五年八月,頁三○九 ― 四三。
何佑森,「孔子的生平及弟子」,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五十本第四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頁七六七 ― 九一
林義正,「從公羊學論春秋道德哲學之旨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二卷第七期,臺北:文復會推行委員會出版,民國六十八年七月,頁二八 ― 三四。
唐端正,「先秦儒學中之政治思想」(上)(中)(下),鵝湖第八卷四、五、六期,臺北:鵝湖月刊社,民國七十一年十、十一、十二月,頁一○ ― 五、四二 ― 六、一○ ― 五。
張永儁,「春秋『大一統 』述義」,哲學與文化第三卷第七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出版,民國六十五年七月,頁二七 ― 三四。
張永儁,「談春秋公羊家之『天人之際』與『古今之辨』」,哲學與文化第二卷第六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出版,民國六十四年六月,頁三五 ― 四二。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三期,臺北:華世出版,民國七十年四月,頁七九 ― 一一六。
梅貽寶,「孔子學說」,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一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民國六十七年三月,頁一○一 ― 三二。
楊師樹藩,「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二期,臺北:政治大學出版,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頁二二三 ― 四四。
饒宗頤,「天神觀與道德思想」,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一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民國六十七年三月,頁七七 ― 一○○。
饒宗頤,「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三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六十七年九月,頁四八九 ― 五一三。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碩士
7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樹藩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胡元輝
dc.creator (作者) 胡元輝zh_TW
dc.date (日期) 1984
dc.date.accessioned 8-Nov-2016 16:30:28 (UTC+8)-
dc.date.available 8-Nov-2016 16:30:2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Nov-2016 16:30:28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577-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本研究係以公羊學為基礎,來解析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體大思精,歷來解者已多,惟公羊家主張孔子修作六經,乃素王改制、垂教後世、撥亂反正、倡行大道之說,並未受到廣泛的接納與應有的重視。本研究是以試從現代政治學理的角度,重新整理與疏證公羊家的學說。並從而以大易、春秋為主,論語為據,究本窮原,抉發孔子的「人文批判論」。
本研究指出,孔子吉凶與民同患,面對春秋末期家天下政治崩潰之後,所導致的結構失序與生民倒懸,因而決意建立他政治上的「人文批判論」,以謀革除天下為私的王朝,建立天下為公的政治。人文批判論以體用論為理論基礎,以進化說為實踐綱領,主張透過人性的覺醒與實現,對個人道德進行「內在的批判」;對社會制度進行「外在的批判」,以使人類的生活世界能日新又新,邁向人文化成的至善境地。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旨趣1
二、取材立場4
第二章 孔子之時代背景47
一、「結構更轉」的時代47
二、「 憂患重重」的社會51
三、時代背景下的省思54
第三章 孔子之生平行事63
第四章 孔子政治思想之承接與開新77
一、 承接面--聖王之道與眾民之志77
二、 開新面--人文批判論之建立86
第五章 人文批判論之精神根柢97
一、憂患之批判精神98
二、除患之實踐精神100
第六章 人文批判論之理論基礎--體用論 105
一、體用論之基本內涵105
二、論語中體用論之疏證107
三、易經中體用論之疏證110
四、春秋中體用論之疏證113
五、體用論作為理論基礎之意義116
第七章 人文批判論之實踐綱領--進化說129
一、進化說之基本內涵129
二、據亂世136
三、升平世143
四、太平世147
五、小結151
第八章 進化說之治道171
一、以仁為本171
二、以時為用177
三、經權互濟、常變相成181
第九章 進化說之治法 191
一、正名定分191
二、禮樂法刑196
三、養民教民200
四、尚賢用能207
第十章 結論--孔子政治思想的當代意義219
一、人文批判論與當代民主220
二、人文批判論與當代中國227
參考書目243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政治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2
dc.title (題名) 孔子政治思想論原 : 以公羊學為基點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王夫之,船山易傳,臺北:夏學社,民國六十九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七年臺初版。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北。世界,民國五十五年再版。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華世,民國六十九年。
孔廣森,公羊通義,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六七九 ― 九一。
皮錫瑞,經學通論,基北:商務,民國六十二年臺二版。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三年臺初版。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三冊,臺北:啟明。
朱熹編,張伯行集解,近思錄,臺北:商務,民國七十年臺八版。
朱熹,易經集註,臺北:文化,民國七十年再版。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七年臺三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學生,民國七十一年修訂再版。
成中英,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臺北:三民,民國六十三年。
何休,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臺北:中華,四部備要本,民國六十九年臺三版。
宋翔鳳,論語說義,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三八九 ― 九八。
汪榮寶,法言義疏,三冊,臺北:世界,民國四十七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民國六十九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民國六十八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民國七十一年。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臺北:臺大文學院,民國五十八年。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民國六十九年。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臺北:華世,民國七十年臺初版。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華岡,民國六十六年三版。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民國七十年修訂再版。
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二冊,臺北:天德黌舍,慈恩本。
邵懿辰,禮經通論,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一二七七。
杭辛齋,學易筆談,二冊,臺北:廣文,民國六十九年三版。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文化大學,民國六十九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二年。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時報,民國六十八年四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三冊,臺北:正中,民國六十八年十三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商務,民國六十八年臺十版。
胡志奎,論語辨證,臺北;聯經,民國六十七年。
姜蘊剛,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華世,民國六十八年臺初版。
凌曙,公羊禮說,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三五五。
凌曙,公羊禮疏,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八五二 ― 六二。
凌曙,公羊問答,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八六三 ― 四。
凌曙,春秋繁露注,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八六五 ― 八一。
孫詒讓,墨子閒話,臺北:河洛,民國六十四年。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商務,民國七十一年。
馬浮,復性書院講錄,二冊,臺北:夏學社,民國七十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民國六十八年五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民國六十八年臺三版。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臺初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臺四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民國七十二年八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民國七十一年。
徐蘧軒,孔子生活,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七年臺初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民國六十八年臺修訂二版。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五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臺三版。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民國六十五年再版。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民國七十年。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二冊,臺北:商務,民國六十八年臺初版。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民國六十七年。
莊存與,春秋正辭,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三七五 ― 八五。
莊存與,春秋舉例,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三八六。
莊存與,春秋要指,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三八七。
陳立,公羊義疏,四冊,臺北:中華,四部備要本,民國五十七年臺二版。
陳立,白虎通疏證,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卷一二六五 ― 七六。
陳柱,公羊家哲學,臺北:中華,民國六十九年臺二版。
陳大齊,孔子學說,臺北:正中,民國六十八年臺八版。
陳大齊,孔子學說論集,臺北:正中,民國六十八年臺七版。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臺北:商務,萬木草堂叢書本,民國五十八年。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臺北:世界,民國六十八年三版。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二冊,臺北:大通,近代史料叢書彙編第一輯。
康有為,中庸注,臺北:商務,演孔叢書本,民國五十七年二版。
康有為,孟子微,臺北;商務,萬木草堂叢書本,民國六十五年臺三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民國六十九年。
梁啟超,孔子,臺北:中華,民國六十年臺三版。
梁啟超,儒家哲學,臺北:中華,民國六十九年臺七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中華,民國六十七年臺九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中華,民國六十七年臺九版。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中華,民國六十八年臺八版。
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三年臺初版。
崔述,考信錄,二冊,臺北:世界,民國六十八年三版。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民國六十九年。
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四冊,臺北:食貨,民國六十一年重印。
張蔭麟,中國史綱上古篇,臺北:正中,民國六十四年臺十版。
張其昀,孔子新傳,臺北:華岡,民國六十三年。
張灝等,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民國七十一年三版。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一年。
黃彰健,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之七十九,民國七十一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民國七十二年。
程頤,易程傳,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三年臺初版。
程顥、程頤合著,二程集,二冊,臺北:里仁,民國七十一年。
曾運乾,尚書正讀,臺北:洪氏,民國六十四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不詳。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臺北:三民,民國七十年。
勞思光,中國之路向,香港:尚智,一九八一年。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民國六十九年。
楊師樹藩,兩漢中央政治制度與法儒思想,臺北:商務,民國六十六年三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二冊,臺北:源流,民國七十一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臺北:明倫,民國六十年。
楊家駱編,論語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民國六十九年三版。
楊家駱編,公羊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民國五十九年再版。
楊家駱編,春秋三傳,二冊,臺北:世界。民國七十年三版。
楊家駱編,家語五十七種,臺北:世界,民國六十一年三版。
楊家駱編,鹽鐵論、新序、說苑,臺北:世界,民國六十七年三版。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廣文,民國六十七年五版。
熊十力,新唯識論,臺北:河洛,民國六十三年臺再版。
熊十力,十力語要,臺北:廣文,民國六十六年三版。
熊十力,原儒,臺北:洪氏,民國六十九年。
熊十力,乾坤衍,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三版。
熊十力,體用論,臺北,學生,民國六十九年再版。
熊十力,明心篇,臺北:學生,民國六十八年三版。
蒙文通,經學抉原,臺北:商務,民國五十五年臺初版。
廖平,經學五變記,臺北:長安,六譯館叢書刊本,民國六十七年。
廖平,今古學考,臺北:長安,六譯館叢書刊本,民國六十三年。
趙岡,陳鍾毅合著,中國土地制度史,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二年。
鄭玄,禮記鄭注,臺北:新興,校相臺岳氏本,民國六十五年。
劉盼遂,論衡集解,二冊,臺北:世界,民國六十五年三版。
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世界,民國六十六年六版。
劉逢祿,公羊何氏釋例,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八○ ― 九。
劉逢祿,公羊何氏解詁箋,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
劉逢祿,發墨守評,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一。
劉逢祿,穀梁廢疾申何,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二 ― 三。
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四 ― 五。
劉逢祿,箴膏肓評,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六。
劉逢祿,論語述何,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卷一二九七 ― 八。
劉述先,中國哲學與現代化,臺北:時報,民國七十年再版。
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 ― 永恆的巨流,臺北:聯經,民國七十年。
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 ― 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一年。
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 ― 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一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民國六十七年臺六版。
蔣維喬,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臺北:中華,民國六十九年臺三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二冊,臺北:三民,民國七十年臺再版。
錢穆,孔子傳,臺北:綜合,民國六十四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民國六十八年。
錢穆,國史大綱,二冊,臺北:商務,民國六十八年修訂六版。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正中,民國六十七年臺十六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民國六十七年臺再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臺北:東大,民國六十五年。
戴望,管子校正,二冊,臺北:世界,民國四十七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二冊,臺北:華岡,民國六十六年六版。
蕭公權,迹園文錄,臺北:聯經,民國七十二年。
韓愈,韓昌黎集,臺北:河洛,民國六十四年。
顏師古,新校漢書集注,五冊,臺北:世界,民國六十二年再版。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系及其演變,臺北:東大,民國七十一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民國六十六年增補三版。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第一冊,臺北:三民,民國六十八年再版。
羅夢冊,孔子未王而王論,臺北:學生,民國七十一年臺初版。
羅根澤,諸子考索,香港:學林,一九七七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民國六十九年再版。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民國六十四年臺再版。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五冊,臺北:廣學社,民國六十四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七冊,臺北:明倫,民國五十九年。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臺北,河洛,民國六十四年臺初版。
(二)期刊
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五十本第三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民國六十八年九月,頁四八五 ― 五五○。
杜正勝,「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同上,頁五五一 ― 六一三。
李宗侗,「封建的解體」,文史哲學報第十五期,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出版,民國五十五年八月,頁三○九 ― 四三。
何佑森,「孔子的生平及弟子」,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五十本第四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頁七六七 ― 九一
林義正,「從公羊學論春秋道德哲學之旨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二卷第七期,臺北:文復會推行委員會出版,民國六十八年七月,頁二八 ― 三四。
唐端正,「先秦儒學中之政治思想」(上)(中)(下),鵝湖第八卷四、五、六期,臺北:鵝湖月刊社,民國七十一年十、十一、十二月,頁一○ ― 五、四二 ― 六、一○ ― 五。
張永儁,「春秋『大一統 』述義」,哲學與文化第三卷第七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出版,民國六十五年七月,頁二七 ― 三四。
張永儁,「談春秋公羊家之『天人之際』與『古今之辨』」,哲學與文化第二卷第六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出版,民國六十四年六月,頁三五 ― 四二。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三期,臺北:華世出版,民國七十年四月,頁七九 ― 一一六。
梅貽寶,「孔子學說」,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一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民國六十七年三月,頁一○一 ― 三二。
楊師樹藩,「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二期,臺北:政治大學出版,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頁二二三 ― 四四。
饒宗頤,「天神觀與道德思想」,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一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民國六十七年三月,頁七七 ― 一○○。
饒宗頤,「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三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六十七年九月,頁四八九 ― 五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