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總理衙門設立背景曁其角色之研究
作者 陳思齊
貢獻者 金神保
陳思齊
日期 1985
上傳時間 9-Nov-2016 16:08:25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在中國近代史上,總理衙門的設置是一項非常具有意義的創舉,因為它對於中國外交制度的成形以及近代化的推動,實有著不容抹殺的貢獻。然則,到底總理衙門設立的環境與背景如何?它成立的目的與宗旨是什麼?在西化上它發揮了那些功能?有那些建樹?凡此種種都是本文內容所要探討的主題。本論文共分六章,約七萬餘言,茲概述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導論」,簡述研究動機、方法、與主旨。
第二章為「總理衙門的設立背景」,係針對中國傳統的對外觀念;於外力入侵後所受到的種種衝擊作一探討,並兼論及清廷的因應措施。
第三章為「總理衙門的組織與職權」,計分四節,分別討論總理衙門的奏設經過、組織編制、成員人選、及業務性質等。
第四章為「總理衙門的洋務推展」,係透過對總署主政大臣洋務思想的認識,來歸納出總理衙門推展洋務的方針,並論及其所遭受的阻撓。
第五章為「總理衙門的洋務建樹」,將總理衙門成立四十年間各項建樹,區分成外交、國防、商務三大類,個別作詳盡完整的敘述。
第六章為「結論」,除將前面各章所言作一回顧外,並分析總理衙門所面臨的難境及其改制,最後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實蒙恩師金神保教授悉心指導,不但於觀念多方啟發,並惠借資料,在本文脫稿後又詳加批閱指正,費時甚多,於此特致誠摯之謝意。復於口試時,政大公行所張所長潤書先生,中研院近史所陳三井先生,對本文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於此一併致謝。
感謝那群關懷、照顧與鼓勵我的好友們,由於他們的熱心與幫忙,使我能貫徹整個論文的寫作。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我的雙親,尤其母親在經濟上充分的支持,使我能無後顧之憂而得以專心於學業,沒有母親的栽培,我是絕不可能有今日的。至於父親,自幼以來他的為人處事即一直是我學習效法的榜樣,如今他雖已過世了,卻仍是我精神上的最大支柱。作為一個人子,我願以顆最真摯的心,將本論文獻給辛苦持家的母親與英年早逝的父親。
陳思齊 謹誌
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山城 聚賢齋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4
第三節 史料的蒐集與運用5
第二章 總理衙門的設立背景9
第一節 清代初期的對外觀念9
第一項 對外關係是主屬關係9
第二項 遣使來華在於朝貢14
第二節 外力入侵的衝擊18
第一項 天朝觀念的崩潰18
第二項 強迫接受公使駐京20
第三節 清廷的因應措施24
第一項 中央外交機構的創立24
第二項 開始考慮派員駐外28
第三章 總理衙門的組織與職權37
第一節 總理衙門之籌設37
第二節 總理衙門之組織規制41
第一項 領導機關42
第二項 業務機關45
第三項 附屬機關47
第三節 總理衙門的職官56
第一項 總理衙門大臣56
第二項 總理衙門司員61
第四節 總理衙門的職權65
第四章 總理衙門的洋務推展79
第一節 總署主政大臣的洋務思想79
一、恭親王奕訴80
二、文祥81
三、李鴻章84
第二節 總理衙門的洋務方針87
第一項 西方新知的引進87
第二項 新式實業的開辦93
第三節 守舊派對於洋務推展的阻撓99
一、反對模仿西法99
二、反對與洋人平等往來102
第五章 總理衙門的洋務建樹113
第一節 外交方面114
一、遣使設館114
二、保護傳教118
三、維護領土主權120
四、鞏固宗屬關係124
第二節 國防建設方面126
一、練兵購械127
二、設局製器128
三、海防建設130
第三節 商務方面132
第六章 結論145
主要參考書目153

圖表目次
表一、道咸以前至華朝貢國家表17
表二、歷任總署管理親王暨其任職期間表44
表三、北洋大臣表49
表四、南洋大臣表50
表五、總理衙門組織規制表55
表六、兼領軍機總署大臣表59
表七、清廷首任出使各國公使表11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史料、彙編、別集
1.王彥威纂、王亮編、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二版。
2.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二年一月初版。
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台北:藝文書局,民國四六年九月印行。
4.于能模、黃月波等編,中外條約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印行。
5.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印行。
6.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印行。
7.故宮博物院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台灣商務,民國五十九年印行。
8.周家楣,期不負齋政書,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一年元月印行。
9.長秀、齡樁等纂修,欽定禮部則例,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印行。
10.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印行。
11.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五月印行。
12.陳寶琛等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台灣:華文書局,民國五十三年一月印行。
13.清史,國防研究院與中國文化研究所合編,民國五十年元月初版。
14.清史列傳,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一年三月印行。
15.清初及中期對外交涉條約輯,台北:國風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四月印行。
16.張壽鏞等編,皇朝掌故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印行。
17.崑岡等修纂,欽定大清會典,台北:中文書局,民國五十二年一月印行。
18.崑岡等修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中文書局,民國五十二年一月印行。
19.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二年七月初版。
20.趙爾巽等修纂,清史稿,台北:博愛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四月。
21.曾紀澤,曾惠敏公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四月印行。
22.賈楨等修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二月印行。
23.劉錫鴻,劉光祿遺稿,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印行。
24.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十月新一版。
25.薛福成、庸盫全集,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二年九月初版。
26.魏源,海國圖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印行。
27.朱壽朋纂,十二朝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三年九月印行。
28.小橫香室主人編,清朝野史大觀,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四十八年台一版。
29.爵秩全覽,台北:文海出版社,沈雲龍主偏,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三輯。
30.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三月印行。
二、專書
1.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初版。
2.王曾才,清季外交史論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九月二版。
3.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六月初版。
4.王信忠,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一月初版。
5.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三版。
6.方豪,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四十四年八月初版。
7.李定一,中國近代史,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四十二年四月初版。
8.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初版。
9.李其泰,國際政治,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台八版。
10.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十六年五月初版。
11.李恩涵、張朋園等著,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台北:食貨出版社,民國六一年三月初版。
12.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等編,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一輯第五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五年八月初版。
13.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六月初版。
14.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年增訂七版。
15.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台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五月台五版。
16.郭廷以,近代中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初版。
17.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初版。
18.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民國六十九年二版。
19.黃正銘,中國外交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三年一月初版。
20.莊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台北:四季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三月二版。
21.周子亞,外交監督與外交機關,上海商務,民國三十六年十月出版。
22.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修訂初版。
23.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初版。
24.高宗魯譯註,中國幼童留美史--現代化的初探,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初版。
25.陳恭祿,中國近代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四年四月。
26.陳燦,中國商業史,台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四年一月初版。
27.陳體強,中國外交行政,重慶商務,民國三十二年出版。
28.傅宗懋,清制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初版。
29.傅啟學,中國外交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四月修訂一版。
30.段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活泉書店,民國六十八年九月再版。
31.黎東方,細說清朝,台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一年二月初版。
32.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論集,台北:大西洋圖書公司,民國五十九年四月初版。
33.蔣廷黻,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台五版。
34.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七月台二版。
三、期刊論文
1.王天民,清末自強運動之研究,載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九集,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
2.王家儉,文祥對於時局的認識及其自強思想,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一期,民國六十二年元月。
3.王曾才,中國處理對外關係的傳統方式,載中華日報,民國六十年十一月二日第九版。
4.王爾敏,南北洋大臣之建置及其權力之擴張。載大陸雜誌卷二○,期五,民國四十九年三月。
5.王爾敏,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一期,民國五十八年八月三十一日。
6.郝延平,由守舊到革新,載大陸雜誌,卷二○,期七,民國四十九年四月。
7.郭廷以,中國近代化的延誤,載大陸雜誌,卷一,期三,民國三十九年八月。
8.謝延庚,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的背景,載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十二集,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十二日。
貳、西文部份
1. Banno, Masataka., China and the West: 1858-1861 The Origins of Tsungli Yamen., 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台灣虹橋書店翻印,1972 ).
2. Cohen, Paul A., China and Christianity: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 Antiforeignism 1860-1870.(台灣虹橋書店翻印,1967 年).
3.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Fairbank, John 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China Coast., Vol- I,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5. Fairbank, John k,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6. Fairbank, John K. and Liu Kwang-Ching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Tw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7. Hummel, Arthur.,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22.,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1975.
8. Hsu, Immanuel C. Y.,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9. Hsu, Immanuel C. 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台北虹橋書店翻印,1971 )
10. MacNair, Harley Farnsworth.,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elected Readings., (台灣商務印書館行1962年)。
11. Mayers, W. F., Treaties Between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Foreign Powers.,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1966.
12. Michigan Papers in Chinese Studies,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Five Imperialist Pers Pectiv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Press, 1972.
13. Meng, S. M., The Tsungli Yamen: It’ s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14. Morse, Hosea Ballou., 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Vol-I,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28.
15. Morse, Hosea Ballou.,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 1834-1911., Vol-Ⅱ,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1971.
16. Rockhill, W. W., Diplomatic Audiences at the Court of China., Lodon: Luzac & Co., 1905.
17. Rawlinson, John L., China’ 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8. Rosen, Steven J. and Jones, Walter S., The logic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ed, Cambridge, Mass: Winthrop Publishers, Inc. 1980.
19. Stoessinger, John G., The Might of Nations: World Politics in Our Tim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20. Teng, Ssu-Yu.,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台灣虹橋書店翻印,1979年 ).
21. Wang, Y. C.,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72-1949.,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lifornia Press, 1966.
二、期刊論文
1. Wang, Tseng-tsai., “China’s Resistance and Adjustment to Modem Diplomatic Practices as Illustrated by sino-British Relation 1839-61”., China Culture, Vol-x, No. 4, Taipei: December 1969.
2. Wang, Tseng-tsai., “The Growth of the Chinese Diplomac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Brief Note”. Thought and Word, Vol-8, No. 6, Taipei: March 1971.
3. Wang, Tseng-tsai.,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China’ s Management of Foreign Affairs - Sino British Relation 1793-1877., Taipei: Soochow University Press, 1972.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碩士
7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金神保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思齊
dc.creator (作者) 陳思齊zh_TW
dc.date (日期) 1985
dc.date.accessioned 9-Nov-2016 16:08:25 (UTC+8)-
dc.date.available 9-Nov-2016 16:08:2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Nov-2016 16:08:25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620-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在中國近代史上,總理衙門的設置是一項非常具有意義的創舉,因為它對於中國外交制度的成形以及近代化的推動,實有著不容抹殺的貢獻。然則,到底總理衙門設立的環境與背景如何?它成立的目的與宗旨是什麼?在西化上它發揮了那些功能?有那些建樹?凡此種種都是本文內容所要探討的主題。本論文共分六章,約七萬餘言,茲概述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導論」,簡述研究動機、方法、與主旨。
第二章為「總理衙門的設立背景」,係針對中國傳統的對外觀念;於外力入侵後所受到的種種衝擊作一探討,並兼論及清廷的因應措施。
第三章為「總理衙門的組織與職權」,計分四節,分別討論總理衙門的奏設經過、組織編制、成員人選、及業務性質等。
第四章為「總理衙門的洋務推展」,係透過對總署主政大臣洋務思想的認識,來歸納出總理衙門推展洋務的方針,並論及其所遭受的阻撓。
第五章為「總理衙門的洋務建樹」,將總理衙門成立四十年間各項建樹,區分成外交、國防、商務三大類,個別作詳盡完整的敘述。
第六章為「結論」,除將前面各章所言作一回顧外,並分析總理衙門所面臨的難境及其改制,最後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實蒙恩師金神保教授悉心指導,不但於觀念多方啟發,並惠借資料,在本文脫稿後又詳加批閱指正,費時甚多,於此特致誠摯之謝意。復於口試時,政大公行所張所長潤書先生,中研院近史所陳三井先生,對本文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於此一併致謝。
感謝那群關懷、照顧與鼓勵我的好友們,由於他們的熱心與幫忙,使我能貫徹整個論文的寫作。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我的雙親,尤其母親在經濟上充分的支持,使我能無後顧之憂而得以專心於學業,沒有母親的栽培,我是絕不可能有今日的。至於父親,自幼以來他的為人處事即一直是我學習效法的榜樣,如今他雖已過世了,卻仍是我精神上的最大支柱。作為一個人子,我願以顆最真摯的心,將本論文獻給辛苦持家的母親與英年早逝的父親。
陳思齊 謹誌
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山城 聚賢齋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4
第三節 史料的蒐集與運用5
第二章 總理衙門的設立背景9
第一節 清代初期的對外觀念9
第一項 對外關係是主屬關係9
第二項 遣使來華在於朝貢14
第二節 外力入侵的衝擊18
第一項 天朝觀念的崩潰18
第二項 強迫接受公使駐京20
第三節 清廷的因應措施24
第一項 中央外交機構的創立24
第二項 開始考慮派員駐外28
第三章 總理衙門的組織與職權37
第一節 總理衙門之籌設37
第二節 總理衙門之組織規制41
第一項 領導機關42
第二項 業務機關45
第三項 附屬機關47
第三節 總理衙門的職官56
第一項 總理衙門大臣56
第二項 總理衙門司員61
第四節 總理衙門的職權65
第四章 總理衙門的洋務推展79
第一節 總署主政大臣的洋務思想79
一、恭親王奕訴80
二、文祥81
三、李鴻章84
第二節 總理衙門的洋務方針87
第一項 西方新知的引進87
第二項 新式實業的開辦93
第三節 守舊派對於洋務推展的阻撓99
一、反對模仿西法99
二、反對與洋人平等往來102
第五章 總理衙門的洋務建樹113
第一節 外交方面114
一、遣使設館114
二、保護傳教118
三、維護領土主權120
四、鞏固宗屬關係124
第二節 國防建設方面126
一、練兵購械127
二、設局製器128
三、海防建設130
第三節 商務方面132
第六章 結論145
主要參考書目153

圖表目次
表一、道咸以前至華朝貢國家表17
表二、歷任總署管理親王暨其任職期間表44
表三、北洋大臣表49
表四、南洋大臣表50
表五、總理衙門組織規制表55
表六、兼領軍機總署大臣表59
表七、清廷首任出使各國公使表117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外交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3
dc.title (題名) 總理衙門設立背景曁其角色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史料、彙編、別集
1.王彥威纂、王亮編、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二版。
2.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二年一月初版。
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台北:藝文書局,民國四六年九月印行。
4.于能模、黃月波等編,中外條約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印行。
5.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印行。
6.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印行。
7.故宮博物院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台灣商務,民國五十九年印行。
8.周家楣,期不負齋政書,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一年元月印行。
9.長秀、齡樁等纂修,欽定禮部則例,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印行。
10.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印行。
11.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五月印行。
12.陳寶琛等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台灣:華文書局,民國五十三年一月印行。
13.清史,國防研究院與中國文化研究所合編,民國五十年元月初版。
14.清史列傳,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一年三月印行。
15.清初及中期對外交涉條約輯,台北:國風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四月印行。
16.張壽鏞等編,皇朝掌故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印行。
17.崑岡等修纂,欽定大清會典,台北:中文書局,民國五十二年一月印行。
18.崑岡等修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中文書局,民國五十二年一月印行。
19.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二年七月初版。
20.趙爾巽等修纂,清史稿,台北:博愛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四月。
21.曾紀澤,曾惠敏公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四月印行。
22.賈楨等修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二月印行。
23.劉錫鴻,劉光祿遺稿,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印行。
24.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十月新一版。
25.薛福成、庸盫全集,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二年九月初版。
26.魏源,海國圖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印行。
27.朱壽朋纂,十二朝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三年九月印行。
28.小橫香室主人編,清朝野史大觀,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四十八年台一版。
29.爵秩全覽,台北:文海出版社,沈雲龍主偏,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三輯。
30.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三月印行。
二、專書
1.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初版。
2.王曾才,清季外交史論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九月二版。
3.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六月初版。
4.王信忠,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一月初版。
5.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三版。
6.方豪,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四十四年八月初版。
7.李定一,中國近代史,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四十二年四月初版。
8.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初版。
9.李其泰,國際政治,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台八版。
10.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十六年五月初版。
11.李恩涵、張朋園等著,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台北:食貨出版社,民國六一年三月初版。
12.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等編,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一輯第五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五年八月初版。
13.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六月初版。
14.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年增訂七版。
15.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台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五月台五版。
16.郭廷以,近代中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初版。
17.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初版。
18.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民國六十九年二版。
19.黃正銘,中國外交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三年一月初版。
20.莊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台北:四季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三月二版。
21.周子亞,外交監督與外交機關,上海商務,民國三十六年十月出版。
22.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修訂初版。
23.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初版。
24.高宗魯譯註,中國幼童留美史--現代化的初探,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初版。
25.陳恭祿,中國近代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四年四月。
26.陳燦,中國商業史,台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四年一月初版。
27.陳體強,中國外交行政,重慶商務,民國三十二年出版。
28.傅宗懋,清制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初版。
29.傅啟學,中國外交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四月修訂一版。
30.段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活泉書店,民國六十八年九月再版。
31.黎東方,細說清朝,台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一年二月初版。
32.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論集,台北:大西洋圖書公司,民國五十九年四月初版。
33.蔣廷黻,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台五版。
34.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七月台二版。
三、期刊論文
1.王天民,清末自強運動之研究,載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九集,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
2.王家儉,文祥對於時局的認識及其自強思想,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一期,民國六十二年元月。
3.王曾才,中國處理對外關係的傳統方式,載中華日報,民國六十年十一月二日第九版。
4.王爾敏,南北洋大臣之建置及其權力之擴張。載大陸雜誌卷二○,期五,民國四十九年三月。
5.王爾敏,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一期,民國五十八年八月三十一日。
6.郝延平,由守舊到革新,載大陸雜誌,卷二○,期七,民國四十九年四月。
7.郭廷以,中國近代化的延誤,載大陸雜誌,卷一,期三,民國三十九年八月。
8.謝延庚,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的背景,載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十二集,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十二日。
貳、西文部份
1. Banno, Masataka., China and the West: 1858-1861 The Origins of Tsungli Yamen., 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台灣虹橋書店翻印,1972 ).
2. Cohen, Paul A., China and Christianity: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 Antiforeignism 1860-1870.(台灣虹橋書店翻印,1967 年).
3.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Fairbank, John 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China Coast., Vol- I,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5. Fairbank, John k,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6. Fairbank, John K. and Liu Kwang-Ching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Tw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7. Hummel, Arthur.,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22.,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1975.
8. Hsu, Immanuel C. Y.,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9. Hsu, Immanuel C. 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台北虹橋書店翻印,1971 )
10. MacNair, Harley Farnsworth.,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elected Readings., (台灣商務印書館行1962年)。
11. Mayers, W. F., Treaties Between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Foreign Powers.,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1966.
12. Michigan Papers in Chinese Studies,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Five Imperialist Pers Pectiv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Press, 1972.
13. Meng, S. M., The Tsungli Yamen: It’ s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14. Morse, Hosea Ballou., 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Vol-I,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28.
15. Morse, Hosea Ballou.,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 1834-1911., Vol-Ⅱ,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1971.
16. Rockhill, W. W., Diplomatic Audiences at the Court of China., Lodon: Luzac & Co., 1905.
17. Rawlinson, John L., China’ 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8. Rosen, Steven J. and Jones, Walter S., The logic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ed, Cambridge, Mass: Winthrop Publishers, Inc. 1980.
19. Stoessinger, John G., The Might of Nations: World Politics in Our Tim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20. Teng, Ssu-Yu.,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台灣虹橋書店翻印,1979年 ).
21. Wang, Y. C.,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72-1949.,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lifornia Press, 1966.
二、期刊論文
1. Wang, Tseng-tsai., “China’s Resistance and Adjustment to Modem Diplomatic Practices as Illustrated by sino-British Relation 1839-61”., China Culture, Vol-x, No. 4, Taipei: December 1969.
2. Wang, Tseng-tsai., “The Growth of the Chinese Diplomac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Brief Note”. Thought and Word, Vol-8, No. 6, Taipei: March 1971.
3. Wang, Tseng-tsai.,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China’ s Management of Foreign Affairs - Sino British Relation 1793-1877., Taipei: Soochow University Press,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