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天安門事件之研究
作者 洪金立
貢獻者 郭乾輝
洪金立
日期 1984
上傳時間 11-Nov-2016 16:45:59 (UTC+8)
摘要 序言
這篇研究論文的呈現,在我的人生逆旅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同時也是我長久以來思想凝煉過程中的具體產物;學海無涯,「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神聖的學術殿堂面前,我願以戒慎恐懼的心情,隨時自我充實,並在受誨受教的晨光中永遠領略師恩的溫暖。
四年前,我光榮地走入東亞所的門檻。住宿期間,享受前所未有的閒雲野鶴生活,海闊天空、自由自在地在學術海洋徜徉著;夜晚蟲聲唧唧,流水潺潺,山谷裹的燈火闌珊處,儘是莘莘學子的風顏展書讀。人間仙境,仙境人間,站在這樣的一塊淨土上,我處處嗅到了「親愛精誠」的黃土香。至於外界的紅塵萬丈與此相較,自是庸俗機械而顯得不堪聞問了。
四年後,當我完成「天安門事件之研究」,我深幸自己不虛此行,然而在漫長、坎坷的反共鬥爭道路上,我不免心虛地自問:你能為苦難的中國做些什麼?你資質魯莽似張飛,生性浪漫似魯智深,在巨大的反共工程中,你能否當一名稱職的尖兵?…..每思及此,我竟夜不能眠,輾轉反側,種種心思齊湧上心頭。
本論文共分七章二十二節。
第一章,導論。先敘述研究天安門事件的動機;再對研究範圍、研究方法作一簡要交待。
第二章,從歷史途徑著手,對天安門廣場的政治象徵作深入探索;例如天安門廣場的浮沈史、中共「新階級」與「天安門精神」的矛盾對立等等,都在研究之列。
第三章,描述、解釋天安門事件的大背景:中共不斷衝突的政治結構(1949-1976),並凡分兩部份探討之。第一部份是以中共領導階層的衝突基線為綱,對中共黨內權力鬥爭(如鬥爭「鐵律」、鬥爭紀錄、派系鬥爭、路線鬥爭)作一總體性的診斷;此外,對「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與實踐,亦作力求客觀的評估。第二部份是以中共在野反對派的鬥爭主線為綱,裏頭對中共政治反對的類型、政治訴求、實踐形式、形成原因、「黨權」壓迫下的「人權」,均逐一介紹。
第四章,探討天安門事件的爆發。該事件發生的近因如「右傾翻案風」及「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尖銳鬥爭、鄧小平的「奇談怪論」等均屬之。誠然,天安門事件的序慕-南京事件,不能略而不談;此外,天安門事件的導火線-祭周與反祭周-尤其是一九七六年四月四日晚間大量花圈被移走,實乃「清明暴動」的直接觸媒。至於天安門事件的鬥爭過程,則概分三階段敘述:(一)群眾和平示威階段(從三月底到四月四日);(二)群眾暴力反抗階段(四月五日到六日);(三)共黨善後措施階段(四月七日以後)。在討論天安門事件鬥爭過程的同時,鄧小平的角色問題是一重要焦點,因為該事件的爆發與強調「四化」的「周鄧路線」息息相關;當年鄧小平因為天安門事件而遭政治整肅,後來發生的「北京政變」、鄧小平復出,亦是因為有天安門事件「人民革命」的客觀條件,才有「四人幫」之垮台、對毛澤東之「功過」定論、否定「文革」等等。
第五章,是對天安門事件作總的評價。裏頭從人民革命的正確性、曲折的平反過程、中共政策路線的歷史轉折等要項,詳細討論之。
第六章,天安門事件的政治影響(重點擺在「翻案」之後)。舉凡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評價問題、青年民主運動躍登政治舞台(如「北京之春」)、鄧小平「幹部派」掌握權力、中共的「四化」與「民主化」的困境等等,均是研究重點。
第七章,結論:最後的清算。扼要敘述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並由此檢證當前「鄧小平體制」的種種問題,進而推演出中共政治衝突未來的可能演變結果。
本論文之得以順利完成,首先必須感謝郭華倫老師熱心的指導及觀念上的啟發。尤其是他所著「中共史論」的菁華將成為我畢生難忘的牀頭書;此外,他對中共研究的權威性見解及正確研究方法,亦帶給我享用不盡的判斷準繩。
特別要感謝的是:芮所長和蒸老師,他在我就讀政大政治系的時代,就一直對我關愛有加,傳道、授業、解惑,均令我無法時刻忘懷。東亞所四年,芮所長不僅不時關心我的身體健康,而且在生活上亦多方照顧,希望我的學業能日起有功,這種種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勵,我將永遠感念。
我還要感謝荊知仁老師。他是我在大學時代啟蒙我最多的一位師長。除了充實我憲政理念的涵養之外,他亦增強我「有理走天下」的信念,不但認識政治的現實,而且瞭解「和平漸進政革」的優越性。如果沒有荊老師的引導和知遇,我如今可能心無定向、不知何去何從。
我更要感謝的是:師兄趙先運先生,他在百忙當中為我解答論文寫作的重要問題,而且提供各種資料閱讀上的方便;沒有他的支助,我的論文內容將遜色許多。此外,施哲雄老師在資料上的提供,亦一併致謝。
論文寫作期間,陳膺宇同學的噓寒問暖、推心置腹支持,我無以銘謝。此外,林賢治同學、蘇雅文同學、樊祥麟同學、齊茂吉學長、張雅君學長、熊自健學長、戴興明同學、已故的譚中超同學等等,都是我的良朋益友,他們對我的關照,使我得以百折不撓,順利的完成學業。
最後應該感謝周渝、鄭臨安、王曉波、黃天中等好友的悉心照顧,指點迷津。此外,胡小薇小姐的幫忙校對,尤其是呂曉芬小姐的不辭辛勞,代為整理資料,我更要特別感激和誌謝。
我把這篇論文獻給我敬愛的爸爸、媽媽。但願我的學業暫告一段落,能使雙親大人的慈顏更光彩、更滿足。
洪金立 謹識
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十日
序言(論文提要)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第三節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天安門廣場的政治象徵21
第一節 歷史鳥瞰(Pre - 1949)21
第二節 秧歌王朝的封建標記(Post - 1949)25
第三節 「新階級」與「天安門精神」32
第三章 事件背景:中共不斷衝突的政治結構(1949 - 1976)
《第一部份》中共領導階層的衝突基線
第一節 中共黨內鬥爭的診斷41
一、中共權力鬥爭的「規則」與不規則性
二、血腥的黨內鬥爭紀錄
三、「明無山頭暗有礁」:中共的派系鬥爭
四、「鐘擺模式」:路線鬥爭與權力鬥爭
第二節 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與實踐64
一、毛澤東思想的特質
二、毛澤東思想與「偶像崇拜」
三、毛澤東思想的實踐效果評估
  《第二部份》中共在野反對派的鬥爭主線
第一節 中共政治反對的類型91
第二節 反對派:政治訴求及其實踐形式96
第三節 反對形成原因:「黨權」與「人權」是矛盾的對立物102
一、中共「黨的領導」
二、「黨權」壓迫下的「人權」
第四章 天安門事件的爆發
第一節 天安門事件的近因120
一、「右傾翻案風」
二、「反擊右翻案風」的探討
第二節 天安門事件的序幕:南京事件135
第三節 導火線:祭周與反祭周142
第四節 天安門事件的鬥爭過程146
第五節 鄧小平與天安門事件156
第五章 天安門事件的評價
第一節 「人民革命」的正確性167
第二節 曲折的平反過程172
第三節 中共政策路線的歷史轉折176
一、不是「華國鋒體制」的「華國鋒路線」
二、沒有劉少奇、周恩來的「鄧小平路線」
三、「華國鋒路線」的黃昏
第六章 天安門事件的政治影響
第一節 對毛澤東「功過」的歷史評價185
第二節 青年民主運動躍登政治舞台194
一、「天安門精神」與「思考的一代」
二、鄧小平滾入「反革命」的軌道
三、不唱「忠字歌」、不跳「忠字舞」
第三節 「中國式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困境206
第七章 結論:最後的清算213
一、天安門事件的經驗總結
二、「鄧小平體制」的路向問題
參考書目223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1.郭華倫,中共問題論集,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七十一年十月增訂本。
2.郭華倫,中共史論,四冊,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六十二年,台北。
3.王宏志編著,天安門廣場革命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4.天安門抗暴事件真相,台北大陸問題研究所,六十五年五月。
5.司馬長風,文革後的中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六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6.齊辛,四人幫事件探索,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一九七七年五月再版。
7.和田武司 田中信一著,龍翔譯,鄧小平傳,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二月再版。
8.中 邦仁,天安門事件,「日本文藝春秋」發行,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初版。
9.天安門事件的反共怒火,台北輔導會,六十五年四月。
10.鄭學稼,從文革到十一大,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六十七年元月初版。
11.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七十二年九月初版。
12.吉拉斯,新階級,台北龍田出版社,六十八年五月再版。
13.吉拉斯著、葉蒼譯,不完美的社會,香港今日世界社,一九七○年。
14.包德甫著、續伯雄譯,苦海餘生,台灣台報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七月。
15.白禮博,來自地心,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七十一年十月四日初版。
16.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中國的巨變,香港朝陽出版社,一九七○年五版。
17.周恩來紀念集,香港「七十年代」月刊社編印,一九七七年十月六版。
18.丙辰清明詩抄,香港草原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一月初版。
19.劉青,獄中手記,香港百姓半月刊社。
20.大陸民主運動言論集(1982),香港中文大學彙編。
21.子平,胡耀邦.楊成武.李德生,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二年版。
22.侯立朝評註,李一哲大字報全文-關於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印行,六十五年三月初版。
23.陳伯達,中國之命運批判,張家口,新華書局版,一九四五年。
24.中共違反人權實錄,政大國研中心,七十年四月初版。
25.江振昌,中國大陸青年民主運動之探討,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七十年五月初版。
26.謝敬華編,魏京生啟示錄,台北聯亞出版社,七十年五月四日初版。
27.鄭竹園,中共經濟的診斷,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六十九年十二月初版。
28.章銘,魏京生和民主運動,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七十一年元月初版。
29.伊文思著、兆立譯,毛澤東以後的中國,香港十月書局出版,一九八二年四月初版。
30.賀佛爾著、王尚義譯,真實信徒-群眾運動的特色及其分析,水牛出版社,五十八年五月初版。
31.丁望,華國鋒評傳,香港明報月刊社,一九八二年五月初版。
32.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第一版。
33.羅曉南,論「毛澤東崇拜」,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六十八年六月。
34.毛主席詩詞選三十七首,中共文物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第二版。
35.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六十八年十月初版。
36.史諾著、陳雲翩譯,漫長的革命,香港南勇出版社,一九七三年。
37.鄭學稼,論馬克思的異化學說,政大東亞所印行。
38.馬克斯著、劉丕坤譯,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
39.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 - 一九八二),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40.姜新立,馬克思主義的貧困,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六十九年五月初版。
41.彭德懷,香港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編輯,自聯出版社印行。
42.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43.許冠三,劉少奇與劉少奇路線,香港中道出版社,一九八○年十月初版。
44.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中共研究雜誌社,一九七○年十二月。
45.張國燾,我的回憶,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一九七四年。
46.李天民,林彪評傳,香港明報月刊叢書,一九七八年六月初版。
47.陳端志,五四運動之史的評價,香港波文書局翻印。
48.周策縱等著,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六十八年五月。
49.陳克煌,中共高級幹部的生活,香港阿爾泰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三十日初版。
50.毛澤東選集,一~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51.毛澤東思想萬歲,北京人民出版社。
52.恩格爾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桂冠圖書公司,七十年三月三十一日。
53.大陸地下刊物彙編(一~六輯),中共研究雜誌社編印。
54.司馬長風,文革始末,香港百葉書店,六十八年三版。
55.李一哲著,漆豪校註,關於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香港東亞出版社,一九七七年。
56.葉洪生編著,中國往何處去,台北成文出版社,六十八年。
二、中文期刊報紙
甲、期刊
1.共黨問題研究
2.東亞季刊
3.匪情月報
4.中共研究
5.中國大陸
6.大陸觀察
7.縱橫雜誌
8.時報雜誌
9.時報周刊(海外版)
10.復興崗論文集
11.紅旗雜誌(中共)
12.中國青年(中共)
13.爭鳴月刊(香港)
14.明報月刊(香港)
15.七十年代(香港)
16.廣角鏡雜誌(香港)
17.黃河雜誌(香港)
18.百姓半月刊(香港)
乙、報紙
1.中國時報
2.聯台報
3.中央日報
4.文匯報(香港)
5.大公報(香港)
6.人民日報(中共)
7.解放日報(中共)
8.工人日報(中共)
9.解放軍報(中共)
10.中國青年報(中共)
11.光明日報(中共)
三、英文參考書目
1. Harold C. Hinto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olitic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3).
2. Eric Hoffer, The True Beliver ( New York : Harper & Row Publisher, 1951).
3. 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2nd ed.)
4. Edward E. Rice, Mao`s Wa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5. Mark Selden "The Yenan Legacy" in A. Doak Barnett (ed.),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in Ac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9).
6. Lucian W. Pye, Mao Tse-Tung: The Man in the Leader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6).
7. J. K. Fairbank,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8. Gordon A. Bennett, " Elite and Society in China: A Summary of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Eli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ited by Robert A. Scalapino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
9. Tony Saich, China: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1).
10. Rebert E. Dowse & John A. Hughes , Political Sociology (John Wiley & Sons Ltd., 1972).
11. Edwin O. Reischauer and J. K. Fairbank East: The Great Tradition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12. Ralf Dahrendor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13. Peter R. Moody , Opposition and Dis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7).
14. Jonathan D. Spence,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 1895-1980 (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81).
15. Willian F. Dorrill, "Power, Policy, and Ideology in 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omas W. Robinson, 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1).
16. M. Djlas, The Unperfect Society ( N.Y.: Harcourt, Brace &World, 1969).
17. J. L. Talmon , The Orgins of Totalitarian Democracy (London: Secker & Warbury, 1952).
18. John H. Kautsky, Communism and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Persistent Myths and Changing Behavior (N.Y. : John Wiley, 1968).
19. P. a. Bare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 Penguin Books, 1973).
20. A. Doak Barnett, Cadres, Bureaucracy , and Political Power in Communist. China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21. Roderick Mac Farquhar, The Hundred Flowers Campaign and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N.Y.: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s, 1960).
22. Parris H. Chang, Power and Policy in China, 2nd Ed. (University Park, Pennsylavania: Pennsyla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8).
23. James R. Townse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24. Gordon H. Skilling and Franklyn Griffiths eds., Interest Group in Soviet Politic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25 Parris H. Chang, " China’s Rustication Movement", Current History ( Sep. 1975).
26. Nick Knight, " The Form of Mao Zedong’s " Sinification of Marxism’,"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9 (January 1983).
27. B. Schwartz, `The Legend of the " Legend of Maoism"` in CQ no. 2 ( April - June 1960).
28. K. Wittfogel , " The Legend of Maoism " in China Quarterly (CQ), nos 1 and 2 (January-March and April-June 1960).
29. A. Walder, "Marxism, Maoism and Social Change" in Modern China, Vol. 3 Nos 1 and 2 (Jan. and April 1977).
30. Richard C. Thornton,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st Politics ," World Politics, Vol. XXIV, No. 4(July 1972).
31. Frederick C. Teiwes, " Rules of the Game" in Chinese Politics, Problems of Communism, XXVIII: 5-6 (Sep-Dec., 1979)
32. John K. Fairbank, " The Chinese Political Puzzle: A reflection of the Country’s past, " Newsday (April 11 ,1976).
33. Byung-Joon Ahn, "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hina’s Search for Political Order," The China Quarterly, No. 58(April-May, 1974).
34. Simon Leys, " Behind the Turmoil in China" Dissent, Summer 1976.
35. Parris H.Chang, " Deng’s Last struggle", Newsweek (Sep. 1983).
四、英文期刊報紙
1. The China Quarterly.
2. Asian Survey.
3. World Politics.
4. Problems of Communism.
5.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6. Newsweek.
7. Time.
8. New York Time.
9.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0. Asiaweek.
11. New Left Review.
12. Telos.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碩士
7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郭乾輝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洪金立
dc.creator (作者) 洪金立zh_TW
dc.date (日期) 1984
dc.date.accessioned 11-Nov-2016 16:45:59 (UTC+8)-
dc.date.available 11-Nov-2016 16:45:5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Nov-2016 16:45:59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841-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序言
這篇研究論文的呈現,在我的人生逆旅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同時也是我長久以來思想凝煉過程中的具體產物;學海無涯,「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神聖的學術殿堂面前,我願以戒慎恐懼的心情,隨時自我充實,並在受誨受教的晨光中永遠領略師恩的溫暖。
四年前,我光榮地走入東亞所的門檻。住宿期間,享受前所未有的閒雲野鶴生活,海闊天空、自由自在地在學術海洋徜徉著;夜晚蟲聲唧唧,流水潺潺,山谷裹的燈火闌珊處,儘是莘莘學子的風顏展書讀。人間仙境,仙境人間,站在這樣的一塊淨土上,我處處嗅到了「親愛精誠」的黃土香。至於外界的紅塵萬丈與此相較,自是庸俗機械而顯得不堪聞問了。
四年後,當我完成「天安門事件之研究」,我深幸自己不虛此行,然而在漫長、坎坷的反共鬥爭道路上,我不免心虛地自問:你能為苦難的中國做些什麼?你資質魯莽似張飛,生性浪漫似魯智深,在巨大的反共工程中,你能否當一名稱職的尖兵?…..每思及此,我竟夜不能眠,輾轉反側,種種心思齊湧上心頭。
本論文共分七章二十二節。
第一章,導論。先敘述研究天安門事件的動機;再對研究範圍、研究方法作一簡要交待。
第二章,從歷史途徑著手,對天安門廣場的政治象徵作深入探索;例如天安門廣場的浮沈史、中共「新階級」與「天安門精神」的矛盾對立等等,都在研究之列。
第三章,描述、解釋天安門事件的大背景:中共不斷衝突的政治結構(1949-1976),並凡分兩部份探討之。第一部份是以中共領導階層的衝突基線為綱,對中共黨內權力鬥爭(如鬥爭「鐵律」、鬥爭紀錄、派系鬥爭、路線鬥爭)作一總體性的診斷;此外,對「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與實踐,亦作力求客觀的評估。第二部份是以中共在野反對派的鬥爭主線為綱,裏頭對中共政治反對的類型、政治訴求、實踐形式、形成原因、「黨權」壓迫下的「人權」,均逐一介紹。
第四章,探討天安門事件的爆發。該事件發生的近因如「右傾翻案風」及「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尖銳鬥爭、鄧小平的「奇談怪論」等均屬之。誠然,天安門事件的序慕-南京事件,不能略而不談;此外,天安門事件的導火線-祭周與反祭周-尤其是一九七六年四月四日晚間大量花圈被移走,實乃「清明暴動」的直接觸媒。至於天安門事件的鬥爭過程,則概分三階段敘述:(一)群眾和平示威階段(從三月底到四月四日);(二)群眾暴力反抗階段(四月五日到六日);(三)共黨善後措施階段(四月七日以後)。在討論天安門事件鬥爭過程的同時,鄧小平的角色問題是一重要焦點,因為該事件的爆發與強調「四化」的「周鄧路線」息息相關;當年鄧小平因為天安門事件而遭政治整肅,後來發生的「北京政變」、鄧小平復出,亦是因為有天安門事件「人民革命」的客觀條件,才有「四人幫」之垮台、對毛澤東之「功過」定論、否定「文革」等等。
第五章,是對天安門事件作總的評價。裏頭從人民革命的正確性、曲折的平反過程、中共政策路線的歷史轉折等要項,詳細討論之。
第六章,天安門事件的政治影響(重點擺在「翻案」之後)。舉凡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評價問題、青年民主運動躍登政治舞台(如「北京之春」)、鄧小平「幹部派」掌握權力、中共的「四化」與「民主化」的困境等等,均是研究重點。
第七章,結論:最後的清算。扼要敘述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並由此檢證當前「鄧小平體制」的種種問題,進而推演出中共政治衝突未來的可能演變結果。
本論文之得以順利完成,首先必須感謝郭華倫老師熱心的指導及觀念上的啟發。尤其是他所著「中共史論」的菁華將成為我畢生難忘的牀頭書;此外,他對中共研究的權威性見解及正確研究方法,亦帶給我享用不盡的判斷準繩。
特別要感謝的是:芮所長和蒸老師,他在我就讀政大政治系的時代,就一直對我關愛有加,傳道、授業、解惑,均令我無法時刻忘懷。東亞所四年,芮所長不僅不時關心我的身體健康,而且在生活上亦多方照顧,希望我的學業能日起有功,這種種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勵,我將永遠感念。
我還要感謝荊知仁老師。他是我在大學時代啟蒙我最多的一位師長。除了充實我憲政理念的涵養之外,他亦增強我「有理走天下」的信念,不但認識政治的現實,而且瞭解「和平漸進政革」的優越性。如果沒有荊老師的引導和知遇,我如今可能心無定向、不知何去何從。
我更要感謝的是:師兄趙先運先生,他在百忙當中為我解答論文寫作的重要問題,而且提供各種資料閱讀上的方便;沒有他的支助,我的論文內容將遜色許多。此外,施哲雄老師在資料上的提供,亦一併致謝。
論文寫作期間,陳膺宇同學的噓寒問暖、推心置腹支持,我無以銘謝。此外,林賢治同學、蘇雅文同學、樊祥麟同學、齊茂吉學長、張雅君學長、熊自健學長、戴興明同學、已故的譚中超同學等等,都是我的良朋益友,他們對我的關照,使我得以百折不撓,順利的完成學業。
最後應該感謝周渝、鄭臨安、王曉波、黃天中等好友的悉心照顧,指點迷津。此外,胡小薇小姐的幫忙校對,尤其是呂曉芬小姐的不辭辛勞,代為整理資料,我更要特別感激和誌謝。
我把這篇論文獻給我敬愛的爸爸、媽媽。但願我的學業暫告一段落,能使雙親大人的慈顏更光彩、更滿足。
洪金立 謹識
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十日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序言(論文提要)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第三節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天安門廣場的政治象徵21
第一節 歷史鳥瞰(Pre - 1949)21
第二節 秧歌王朝的封建標記(Post - 1949)25
第三節 「新階級」與「天安門精神」32
第三章 事件背景:中共不斷衝突的政治結構(1949 - 1976)
《第一部份》中共領導階層的衝突基線
第一節 中共黨內鬥爭的診斷41
一、中共權力鬥爭的「規則」與不規則性
二、血腥的黨內鬥爭紀錄
三、「明無山頭暗有礁」:中共的派系鬥爭
四、「鐘擺模式」:路線鬥爭與權力鬥爭
第二節 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與實踐64
一、毛澤東思想的特質
二、毛澤東思想與「偶像崇拜」
三、毛澤東思想的實踐效果評估
  《第二部份》中共在野反對派的鬥爭主線
第一節 中共政治反對的類型91
第二節 反對派:政治訴求及其實踐形式96
第三節 反對形成原因:「黨權」與「人權」是矛盾的對立物102
一、中共「黨的領導」
二、「黨權」壓迫下的「人權」
第四章 天安門事件的爆發
第一節 天安門事件的近因120
一、「右傾翻案風」
二、「反擊右翻案風」的探討
第二節 天安門事件的序幕:南京事件135
第三節 導火線:祭周與反祭周142
第四節 天安門事件的鬥爭過程146
第五節 鄧小平與天安門事件156
第五章 天安門事件的評價
第一節 「人民革命」的正確性167
第二節 曲折的平反過程172
第三節 中共政策路線的歷史轉折176
一、不是「華國鋒體制」的「華國鋒路線」
二、沒有劉少奇、周恩來的「鄧小平路線」
三、「華國鋒路線」的黃昏
第六章 天安門事件的政治影響
第一節 對毛澤東「功過」的歷史評價185
第二節 青年民主運動躍登政治舞台194
一、「天安門精神」與「思考的一代」
二、鄧小平滾入「反革命」的軌道
三、不唱「忠字歌」、不跳「忠字舞」
第三節 「中國式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困境206
第七章 結論:最後的清算213
一、天安門事件的經驗總結
二、「鄧小平體制」的路向問題
參考書目223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東亞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2
dc.title (題名) 天安門事件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1.郭華倫,中共問題論集,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七十一年十月增訂本。
2.郭華倫,中共史論,四冊,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六十二年,台北。
3.王宏志編著,天安門廣場革命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4.天安門抗暴事件真相,台北大陸問題研究所,六十五年五月。
5.司馬長風,文革後的中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六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6.齊辛,四人幫事件探索,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一九七七年五月再版。
7.和田武司 田中信一著,龍翔譯,鄧小平傳,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二月再版。
8.中 邦仁,天安門事件,「日本文藝春秋」發行,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初版。
9.天安門事件的反共怒火,台北輔導會,六十五年四月。
10.鄭學稼,從文革到十一大,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六十七年元月初版。
11.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七十二年九月初版。
12.吉拉斯,新階級,台北龍田出版社,六十八年五月再版。
13.吉拉斯著、葉蒼譯,不完美的社會,香港今日世界社,一九七○年。
14.包德甫著、續伯雄譯,苦海餘生,台灣台報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七月。
15.白禮博,來自地心,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七十一年十月四日初版。
16.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中國的巨變,香港朝陽出版社,一九七○年五版。
17.周恩來紀念集,香港「七十年代」月刊社編印,一九七七年十月六版。
18.丙辰清明詩抄,香港草原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一月初版。
19.劉青,獄中手記,香港百姓半月刊社。
20.大陸民主運動言論集(1982),香港中文大學彙編。
21.子平,胡耀邦.楊成武.李德生,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二年版。
22.侯立朝評註,李一哲大字報全文-關於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印行,六十五年三月初版。
23.陳伯達,中國之命運批判,張家口,新華書局版,一九四五年。
24.中共違反人權實錄,政大國研中心,七十年四月初版。
25.江振昌,中國大陸青年民主運動之探討,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七十年五月初版。
26.謝敬華編,魏京生啟示錄,台北聯亞出版社,七十年五月四日初版。
27.鄭竹園,中共經濟的診斷,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六十九年十二月初版。
28.章銘,魏京生和民主運動,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七十一年元月初版。
29.伊文思著、兆立譯,毛澤東以後的中國,香港十月書局出版,一九八二年四月初版。
30.賀佛爾著、王尚義譯,真實信徒-群眾運動的特色及其分析,水牛出版社,五十八年五月初版。
31.丁望,華國鋒評傳,香港明報月刊社,一九八二年五月初版。
32.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第一版。
33.羅曉南,論「毛澤東崇拜」,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六十八年六月。
34.毛主席詩詞選三十七首,中共文物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第二版。
35.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六十八年十月初版。
36.史諾著、陳雲翩譯,漫長的革命,香港南勇出版社,一九七三年。
37.鄭學稼,論馬克思的異化學說,政大東亞所印行。
38.馬克斯著、劉丕坤譯,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
39.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 - 一九八二),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40.姜新立,馬克思主義的貧困,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六十九年五月初版。
41.彭德懷,香港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編輯,自聯出版社印行。
42.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43.許冠三,劉少奇與劉少奇路線,香港中道出版社,一九八○年十月初版。
44.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中共研究雜誌社,一九七○年十二月。
45.張國燾,我的回憶,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一九七四年。
46.李天民,林彪評傳,香港明報月刊叢書,一九七八年六月初版。
47.陳端志,五四運動之史的評價,香港波文書局翻印。
48.周策縱等著,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六十八年五月。
49.陳克煌,中共高級幹部的生活,香港阿爾泰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三十日初版。
50.毛澤東選集,一~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51.毛澤東思想萬歲,北京人民出版社。
52.恩格爾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桂冠圖書公司,七十年三月三十一日。
53.大陸地下刊物彙編(一~六輯),中共研究雜誌社編印。
54.司馬長風,文革始末,香港百葉書店,六十八年三版。
55.李一哲著,漆豪校註,關於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香港東亞出版社,一九七七年。
56.葉洪生編著,中國往何處去,台北成文出版社,六十八年。
二、中文期刊報紙
甲、期刊
1.共黨問題研究
2.東亞季刊
3.匪情月報
4.中共研究
5.中國大陸
6.大陸觀察
7.縱橫雜誌
8.時報雜誌
9.時報周刊(海外版)
10.復興崗論文集
11.紅旗雜誌(中共)
12.中國青年(中共)
13.爭鳴月刊(香港)
14.明報月刊(香港)
15.七十年代(香港)
16.廣角鏡雜誌(香港)
17.黃河雜誌(香港)
18.百姓半月刊(香港)
乙、報紙
1.中國時報
2.聯台報
3.中央日報
4.文匯報(香港)
5.大公報(香港)
6.人民日報(中共)
7.解放日報(中共)
8.工人日報(中共)
9.解放軍報(中共)
10.中國青年報(中共)
11.光明日報(中共)
三、英文參考書目
1. Harold C. Hinto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olitic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3).
2. Eric Hoffer, The True Beliver ( New York : Harper & Row Publisher, 1951).
3. 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2nd ed.)
4. Edward E. Rice, Mao`s Wa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5. Mark Selden "The Yenan Legacy" in A. Doak Barnett (ed.),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in Ac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9).
6. Lucian W. Pye, Mao Tse-Tung: The Man in the Leader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6).
7. J. K. Fairbank,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8. Gordon A. Bennett, " Elite and Society in China: A Summary of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Eli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ited by Robert A. Scalapino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
9. Tony Saich, China: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1).
10. Rebert E. Dowse & John A. Hughes , Political Sociology (John Wiley & Sons Ltd., 1972).
11. Edwin O. Reischauer and J. K. Fairbank East: The Great Tradition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12. Ralf Dahrendor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13. Peter R. Moody , Opposition and Dis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7).
14. Jonathan D. Spence,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 1895-1980 (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81).
15. Willian F. Dorrill, "Power, Policy, and Ideology in 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omas W. Robinson, 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1).
16. M. Djlas, The Unperfect Society ( N.Y.: Harcourt, Brace &World, 1969).
17. J. L. Talmon , The Orgins of Totalitarian Democracy (London: Secker & Warbury, 1952).
18. John H. Kautsky, Communism and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Persistent Myths and Changing Behavior (N.Y. : John Wiley, 1968).
19. P. a. Bare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 Penguin Books, 1973).
20. A. Doak Barnett, Cadres, Bureaucracy , and Political Power in Communist. China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21. Roderick Mac Farquhar, The Hundred Flowers Campaign and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N.Y.: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s, 1960).
22. Parris H. Chang, Power and Policy in China, 2nd Ed. (University Park, Pennsylavania: Pennsyla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8).
23. James R. Townse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24. Gordon H. Skilling and Franklyn Griffiths eds., Interest Group in Soviet Politic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25 Parris H. Chang, " China’s Rustication Movement", Current History ( Sep. 1975).
26. Nick Knight, " The Form of Mao Zedong’s " Sinification of Marxism’,"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9 (January 1983).
27. B. Schwartz, `The Legend of the " Legend of Maoism"` in CQ no. 2 ( April - June 1960).
28. K. Wittfogel , " The Legend of Maoism " in China Quarterly (CQ), nos 1 and 2 (January-March and April-June 1960).
29. A. Walder, "Marxism, Maoism and Social Change" in Modern China, Vol. 3 Nos 1 and 2 (Jan. and April 1977).
30. Richard C. Thornton,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st Politics ," World Politics, Vol. XXIV, No. 4(July 1972).
31. Frederick C. Teiwes, " Rules of the Game" in Chinese Politics, Problems of Communism, XXVIII: 5-6 (Sep-Dec., 1979)
32. John K. Fairbank, " The Chinese Political Puzzle: A reflection of the Country’s past, " Newsday (April 11 ,1976).
33. Byung-Joon Ahn, "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hina’s Search for Political Order," The China Quarterly, No. 58(April-May, 1974).
34. Simon Leys, " Behind the Turmoil in China" Dissent, Summer 1976.
35. Parris H.Chang, " Deng’s Last struggle", Newsweek (Sep. 1983).
四、英文期刊報紙
1. The China Quarterly.
2. Asian Survey.
3. World Politics.
4. Problems of Communism.
5.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6. Newsweek.
7. Time.
8. New York Time.
9.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0. Asiaweek.
11. New Left Review.
12. Tel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