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中共政權內的反對勢力及其政治形態之研究 作者 蘇雅文 貢獻者 胡佛 ; 趙洪慈
蘇雅文日期 1984 上傳時間 11-Nov-2016 16:46:44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本論文「中共政權內的反對勢力及其政治形態之研究」,共分為七章二十二節,計十萬餘字。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目的與動機,討論任何社會均存在反對勢力,並先提出學者對蘇聯與東歐國家的研究結果。第二章分析中共政治結構的本質,特別是「全面控制」下的權力關係。其主要特徵為:社會權力的一元化與政治權力的高度集中化;而這特徵是透過「人民民主專政」與「民主集中制」的形式達成的。因為權力的壟斷引起衝突,因此稱中共政治結構的本質,是衝突與整合的辯證關係。第三章討論因結構性因素,而被打入反革命陣營的「潛在的結構性反對階層」。第四章討論黨內反對派與當權派之間的權力鬥爭。這種權力鬥爭是一種「全有一全無」( zero - sum ) 的競賽;其主要特色是「不斷的派系衝突」的模式。第五章討論「民主黨派」為何會變成「人民民主專政」下的「政治花瓶」的主客觀歷史因素。第六章分析中共政權內的民間反對運動,我們把它分成三種主要趨勢:一是「正當性的反對」;另二者則「合法性的反對」中的「改革體制」與「體制內改革」。第七章把本論文各章節的討論作一總結。
論文提要 壹第一章 導論1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1第二節 反對勢力的普遍存在性1第三節 蘇聯與東歐國家的反對形態9第二章 中共政治結構的本質:衝突與整合的辯證發展27第一節 「極權主義」模式的社會27第二節 「全面種制」下的權力關係33 (一)社會權力的一元化34(二)政治權力的高度集中化41第三節 衝突與整合的辯證關係46第三章 打入反革命陣營的階級敵人:潛在的結構性反對階層63第一節 潛在的結構性反對階層的特質63第二節 資產階級是革命對象67第三節 知識份子是寄生階級75第四章 唯權力論的黨內鬥爭85第一節 權力的「零 - 和」(Zero - Sum)競爭85第二節 黨內反對派的性質與形態90 第三節 「派系反對」的權力分配97第四節 反對派的意識型態的困境101第五章 「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花瓶」:「民主黨派」第一節 八個「民主黨派」115第二節 異質聯盟的主客觀因素118第三節 「一黨專政」下的「階級聯盟」124第六章 改革或革命?--民主運動的路線探討143第一節 黨群矛盾的激化143第二節 「正當性的反對」與「合法性的反對」147第三節 「一黨專政」下的「階級聯盟」150第四節 「合法性反對」的「體制內改革」155第五節 「合法性反對」的「改革體制」158第六節 「上下結合」式變法運動的破滅162第七章 結論167參考書目17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書籍與論文1.魏德邁(Wedmeyer),魏德邁報告全譯本,台灣光復書局,一九五○年二月。 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選集,第二卷,莫斯科外國文出版局,一九五四年。3.韓素英著,楊青譯,2001年的中國,香港南粵出版社,一九七○年六月。 4.吉拉斯,謝澄平譯,新階級,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三版。 5.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桂冠圖書公司。 6.陳秉璋,政治社會學,三民書局,73年3月初版。 7.中共研究雜誌社編印,大陸地下刊物彙編第一輯,一九八○年六月三十日出版。 8.「馬克思恩格斯文選」第一卷,莫斯科外國文出版局出版,一九五四年。9.凱豐編譯,什麼是列寧主義,第三分冊,中國出版社,民國二十八年八月初版。 10.社會主義教育課程的閱讀文件彙編,第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11.「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論巴黎公社」,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12.中共原始資料選輯-中共憲法,國防部情報局,民國七十二年三月。13.法務部調查局編印,中共重要法規彙編,法務部調查局編印,民國七十二年六月。1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15.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編印,中共黨的組織與控制,民國四十年十月。 16.劉燕夫,中國共產黨的秘密,台南東南出版社,卅九年七月三版。 1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九年 18.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東京中華文化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 19. 劉勝驥,共黨民主集中制之批判,正中書局印行,七十年六月。 20.施塔列夫著,俊莊譯,蘇聯共產黨黨章是黨生活的基本準則,北京時代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21.司馬璐等著,中國的命運,九龍自聯出版社一九四四年版 。22.詹火生編譯,新衝突的開拓者-達倫適夫,允晨文化公司,七一年十一月一日初版。 23.蔡啓明譯,蕭新煌教授校訂,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原著,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的困境,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年十二月初版。 24.劉清波,中共特種刑法論,香港九龍國際問題研究所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五日初版。 25.兆立譯,伊文思(Leslie Euans)著,毛澤東以後的中國(China after Mao),十月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四月。 26.黃瑞祺編譯,帕深恩(T. Parsons)、莫頓(R. Merton)等著,現代社會學結構功能論選讀,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年九月份版。 27.張敬文編,共匪政治問題論集,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行。28.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行,一九七四年七月。 29.郭華倫,中共史論,第四冊,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三版。 30.郭華倫,中共問題論集,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十月。 31.袁悅編,林彪事件原始文件彙編,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六十二年十二月。 32.姚孟軒編,匪黨內部鬥爭問題論集,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四年四月。33.史大林,列寧主義問題,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社,一九五○年。34.展望半月刊編輯,中國問題論集,自聯出版社印行,一九六六年七月初版。 35.中國民主同盟總部編印,民主同盟文獻,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日 。36.沈頌芳主編,一九五○年人民年鑑,香港大公書局,一九五○年一月初版。 37.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組織暫時條例,手抄本。 38.張執一,關於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幾個問題,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初版。 39.周鯨文,風暴十年,時代出版社,民國十八年一月。 40.劉青,獄中手記,百姓半月刊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月。41.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張蓬舟,張儀鄭合編,一九五八年人民手冊,北京:大公報社,一九五八年五月,初版。42.香港中文大學編著出版,民主中華-中國大陸民間民主運動被捕者文集,一九八二年十月第一版。43.李一哲著,漆豪校註,關於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東亞出版社,一九七七年三月二版。 44.陳爾晉,「論無產階級民主革命」,四五論壇第十期,一九七九年六月。45.王章陵,「論中共的『無產階級專政』」,共黨問題研究第九卷第七期。 46.陳雲,「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一九三九年五月卅日「解放日報」。 47.李維漢,「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特點」一九六一年「紅旗」半月刊第十二期。 48.瀋陽部隊理論組:「駁黨內有一個資產階級的反動謬論」,紅旗一九七七年十一月號。49.「關於以彭德懷為首的反黨集團的決議」,一九六七年八月十六日人民日報。 50.劉勝驥,「中共政策路線與共產主義的未來」,東亞季刊八卷,三、四、五期。 51.蘇多,「從『中間路綫』到『政治花瓶』-試析『民主同盟』的歷史悲劇」,縱橫月刊第三卷第三期。 52.楊仁生,「『共同綱領』時期所謂『民主黨派』及其代表人物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五卷第十一期。 53.張百生、黃振施,「馬列主義與國家主義」,原載瀋陽日報、一九五七年六月十六日人民日報轉載。 54.蔡國裕,「中國大陸的『民主黨派』-中共利用的政治工具」,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卷第五期。 55.劉勝驥,「『四五論壇』三傑」,共黨問題研究,第六卷十一期。 56.何賢才,「中國民主運動座談會」,香港黃河雜誌香港第六期,一九七九年四月。 57.魏京生,「再續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及其他」,探索第二期,一九七九年一月。 58.魏京生,「再續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及其他」,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貼於「民主牆」。 59.魏京生,「續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及其他」,探索第一期,一九七九年一月。 60.徐文立,「中國當代社會變革之淺探」,四五論壇第四期,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二日。61.王希哲,「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香港七十年代雜誌,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62.金耀基,「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七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國時報青年節特刊。報紙期刊人民日報 瀋陽日報 解放日報 共黨問題研究 匪情日報 匪情年報 東亞季刊 七十年代雜誌 黃河雜誌 四五論壇 探索 縱橫雜誌 中國時報英文部份:1. Amalrik, Andrei, Will the Soviet Union Survive until 1984? New York, 1970.2. Arendt, Hannah,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51.3. Bendix, Reinhard, "Bureaucracy and the Broblem of Power", in R. K. Merton, A. P. G ray, B. Hockey, and H.C. Selvin, eds., Reader in Bureaucracy. Glencoe, 1952.4. Barghoorn, Frederick C., "Factional, Sectoral, and Subversive Opposition in Soviet Politics" Regimes and Opposition.5. Coser, Lewis A.,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Free Press, 1956.6.______, Contimutie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Free Press, 1967.7. Dahi, Robert A.,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8.______ ed.,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 New Hoven and London, 1966.9. Dahrendorf, Ral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10. Djilas, William J., "The New Class in Communist Socioties" in William J. Chambliss, ed., Sociological Radings in the Conflict Perspective.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1973.11. Dittmer, Lowell, "Bases of Power in Chines Politics: A Theory and an Analysis of the "Gang of Four", Wold Politics, XXXl: 1, October, 1978.12. Feuer, Lewis, "The Intelligentsia in Opposition". Probems of Communism 19,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70.13. Friedrich, Carl J. and Brzezinslci, Zbigniew,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New York, Praeger, 1965.14. Glazov, Yuri, "Embryo of Soviel Democratic Party? " RFE Reserach, Communist Arew, 1516, August 21, 1972.15. Hobbes, Thomas, Leviathan. New York, E.P. Dutton and Company.16. G. Ionescu, The Politic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st States. London, 1967.17. Kautsky, Karl,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nn Arbor Paperback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4.18. Kochanek, Stanley A.,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Revolution and Social Change". Comparative Politics, no. 3, April, 1973.19. Lane, Robert, Political ideolog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se, 1962.20. Lasswell, Harold D. and Kaplan, Abram, 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0.21. Lasswell, Harold, Politics -- 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New York, 1963.22. Mannhein, Karl, Freedom Power and Democratic Plann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23. Moody, Peter R., Opposition and Dis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7. 24. Nathan, Andrew J.,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53, Jan-May, 1973.25. Oberschall, Anthomy,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Movement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3. 26. Oksenberg, Michael, "Getting ahead and along in Communist China: The Ladder of Success on the Ev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John W. Lewis. ed. Party Leadership and Revolutionary Power in China.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27. Parry, Geraint, Political Elite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69.28. Parsons, Talcott, Social System and the Evolution of Action Theory, New York Free Press, 1977.29. Riker, William H.,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30. N. Poulantzas, State, Power, Socialism. London: NLB and Verso ed. 1980, thans. by P. Camiller. Pye, Lucian W.," Factionalism and the Culture Dependency".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al, November 4, 1980.31. Russell, Bertand, Power: A New Social Analysi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48.32. Scalapino, Robert A. ed., Eli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33. Schapiro, Leonard, ed.,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One-Party States. London and Bosingstoke, the Macmillam Press Ltd, 1972.34.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imst China. Berker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35. Shils, Edward,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Ideoloy", International Encyi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Crowell Collier and Macmillan, 1968.36. Snow, Edgar,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Red China Toda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2.37. Tokes, Rudolf L., Dissent in the USSR-Politics, Ideology, and People.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td. 1975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碩士
72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胡佛 ; 趙洪慈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雅文 dc.creator (作者) 蘇雅文 zh_TW dc.date (日期) 1984 dc.date.accessioned 11-Nov-2016 16:46:44 (UTC+8) - dc.date.available 11-Nov-2016 16:46:44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Nov-2016 16:46:44 (UTC+8) -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854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本論文「中共政權內的反對勢力及其政治形態之研究」,共分為七章二十二節,計十萬餘字。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目的與動機,討論任何社會均存在反對勢力,並先提出學者對蘇聯與東歐國家的研究結果。第二章分析中共政治結構的本質,特別是「全面控制」下的權力關係。其主要特徵為:社會權力的一元化與政治權力的高度集中化;而這特徵是透過「人民民主專政」與「民主集中制」的形式達成的。因為權力的壟斷引起衝突,因此稱中共政治結構的本質,是衝突與整合的辯證關係。第三章討論因結構性因素,而被打入反革命陣營的「潛在的結構性反對階層」。第四章討論黨內反對派與當權派之間的權力鬥爭。這種權力鬥爭是一種「全有一全無」( zero - sum ) 的競賽;其主要特色是「不斷的派系衝突」的模式。第五章討論「民主黨派」為何會變成「人民民主專政」下的「政治花瓶」的主客觀歷史因素。第六章分析中共政權內的民間反對運動,我們把它分成三種主要趨勢:一是「正當性的反對」;另二者則「合法性的反對」中的「改革體制」與「體制內改革」。第七章把本論文各章節的討論作一總結。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壹第一章 導論1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1第二節 反對勢力的普遍存在性1第三節 蘇聯與東歐國家的反對形態9第二章 中共政治結構的本質:衝突與整合的辯證發展27第一節 「極權主義」模式的社會27第二節 「全面種制」下的權力關係33 (一)社會權力的一元化34(二)政治權力的高度集中化41第三節 衝突與整合的辯證關係46第三章 打入反革命陣營的階級敵人:潛在的結構性反對階層63第一節 潛在的結構性反對階層的特質63第二節 資產階級是革命對象67第三節 知識份子是寄生階級75第四章 唯權力論的黨內鬥爭85第一節 權力的「零 - 和」(Zero - Sum)競爭85第二節 黨內反對派的性質與形態90 第三節 「派系反對」的權力分配97第四節 反對派的意識型態的困境101第五章 「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花瓶」:「民主黨派」第一節 八個「民主黨派」115第二節 異質聯盟的主客觀因素118第三節 「一黨專政」下的「階級聯盟」124第六章 改革或革命?--民主運動的路線探討143第一節 黨群矛盾的激化143第二節 「正當性的反對」與「合法性的反對」147第三節 「一黨專政」下的「階級聯盟」150第四節 「合法性反對」的「體制內改革」155第五節 「合法性反對」的「改革體制」158第六節 「上下結合」式變法運動的破滅162第七章 結論167參考書目173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東亞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2 dc.title (題名) 中共政權內的反對勢力及其政治形態之研究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書籍與論文1.魏德邁(Wedmeyer),魏德邁報告全譯本,台灣光復書局,一九五○年二月。 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選集,第二卷,莫斯科外國文出版局,一九五四年。3.韓素英著,楊青譯,2001年的中國,香港南粵出版社,一九七○年六月。 4.吉拉斯,謝澄平譯,新階級,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三版。 5.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桂冠圖書公司。 6.陳秉璋,政治社會學,三民書局,73年3月初版。 7.中共研究雜誌社編印,大陸地下刊物彙編第一輯,一九八○年六月三十日出版。 8.「馬克思恩格斯文選」第一卷,莫斯科外國文出版局出版,一九五四年。9.凱豐編譯,什麼是列寧主義,第三分冊,中國出版社,民國二十八年八月初版。 10.社會主義教育課程的閱讀文件彙編,第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11.「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論巴黎公社」,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12.中共原始資料選輯-中共憲法,國防部情報局,民國七十二年三月。13.法務部調查局編印,中共重要法規彙編,法務部調查局編印,民國七十二年六月。1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15.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編印,中共黨的組織與控制,民國四十年十月。 16.劉燕夫,中國共產黨的秘密,台南東南出版社,卅九年七月三版。 1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九年 18.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東京中華文化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 19. 劉勝驥,共黨民主集中制之批判,正中書局印行,七十年六月。 20.施塔列夫著,俊莊譯,蘇聯共產黨黨章是黨生活的基本準則,北京時代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21.司馬璐等著,中國的命運,九龍自聯出版社一九四四年版 。22.詹火生編譯,新衝突的開拓者-達倫適夫,允晨文化公司,七一年十一月一日初版。 23.蔡啓明譯,蕭新煌教授校訂,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原著,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的困境,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年十二月初版。 24.劉清波,中共特種刑法論,香港九龍國際問題研究所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五日初版。 25.兆立譯,伊文思(Leslie Euans)著,毛澤東以後的中國(China after Mao),十月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四月。 26.黃瑞祺編譯,帕深恩(T. Parsons)、莫頓(R. Merton)等著,現代社會學結構功能論選讀,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年九月份版。 27.張敬文編,共匪政治問題論集,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行。28.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行,一九七四年七月。 29.郭華倫,中共史論,第四冊,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三版。 30.郭華倫,中共問題論集,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十月。 31.袁悅編,林彪事件原始文件彙編,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六十二年十二月。 32.姚孟軒編,匪黨內部鬥爭問題論集,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四年四月。33.史大林,列寧主義問題,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社,一九五○年。34.展望半月刊編輯,中國問題論集,自聯出版社印行,一九六六年七月初版。 35.中國民主同盟總部編印,民主同盟文獻,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日 。36.沈頌芳主編,一九五○年人民年鑑,香港大公書局,一九五○年一月初版。 37.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組織暫時條例,手抄本。 38.張執一,關於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幾個問題,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初版。 39.周鯨文,風暴十年,時代出版社,民國十八年一月。 40.劉青,獄中手記,百姓半月刊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月。41.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張蓬舟,張儀鄭合編,一九五八年人民手冊,北京:大公報社,一九五八年五月,初版。42.香港中文大學編著出版,民主中華-中國大陸民間民主運動被捕者文集,一九八二年十月第一版。43.李一哲著,漆豪校註,關於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東亞出版社,一九七七年三月二版。 44.陳爾晉,「論無產階級民主革命」,四五論壇第十期,一九七九年六月。45.王章陵,「論中共的『無產階級專政』」,共黨問題研究第九卷第七期。 46.陳雲,「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一九三九年五月卅日「解放日報」。 47.李維漢,「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特點」一九六一年「紅旗」半月刊第十二期。 48.瀋陽部隊理論組:「駁黨內有一個資產階級的反動謬論」,紅旗一九七七年十一月號。49.「關於以彭德懷為首的反黨集團的決議」,一九六七年八月十六日人民日報。 50.劉勝驥,「中共政策路線與共產主義的未來」,東亞季刊八卷,三、四、五期。 51.蘇多,「從『中間路綫』到『政治花瓶』-試析『民主同盟』的歷史悲劇」,縱橫月刊第三卷第三期。 52.楊仁生,「『共同綱領』時期所謂『民主黨派』及其代表人物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五卷第十一期。 53.張百生、黃振施,「馬列主義與國家主義」,原載瀋陽日報、一九五七年六月十六日人民日報轉載。 54.蔡國裕,「中國大陸的『民主黨派』-中共利用的政治工具」,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卷第五期。 55.劉勝驥,「『四五論壇』三傑」,共黨問題研究,第六卷十一期。 56.何賢才,「中國民主運動座談會」,香港黃河雜誌香港第六期,一九七九年四月。 57.魏京生,「再續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及其他」,探索第二期,一九七九年一月。 58.魏京生,「再續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及其他」,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貼於「民主牆」。 59.魏京生,「續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及其他」,探索第一期,一九七九年一月。 60.徐文立,「中國當代社會變革之淺探」,四五論壇第四期,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二日。61.王希哲,「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香港七十年代雜誌,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62.金耀基,「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七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國時報青年節特刊。報紙期刊人民日報 瀋陽日報 解放日報 共黨問題研究 匪情日報 匪情年報 東亞季刊 七十年代雜誌 黃河雜誌 四五論壇 探索 縱橫雜誌 中國時報英文部份:1. Amalrik, Andrei, Will the Soviet Union Survive until 1984? New York, 1970.2. Arendt, Hannah,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51.3. Bendix, Reinhard, "Bureaucracy and the Broblem of Power", in R. K. Merton, A. P. G ray, B. Hockey, and H.C. Selvin, eds., Reader in Bureaucracy. Glencoe, 1952.4. Barghoorn, Frederick C., "Factional, Sectoral, and Subversive Opposition in Soviet Politics" Regimes and Opposition.5. Coser, Lewis A.,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Free Press, 1956.6.______, Contimutie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Free Press, 1967.7. Dahi, Robert A.,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8.______ ed.,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 New Hoven and London, 1966.9. Dahrendorf, Ral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10. Djilas, William J., "The New Class in Communist Socioties" in William J. Chambliss, ed., Sociological Radings in the Conflict Perspective.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1973.11. Dittmer, Lowell, "Bases of Power in Chines Politics: A Theory and an Analysis of the "Gang of Four", Wold Politics, XXXl: 1, October, 1978.12. Feuer, Lewis, "The Intelligentsia in Opposition". Probems of Communism 19,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70.13. Friedrich, Carl J. and Brzezinslci, Zbigniew,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New York, Praeger, 1965.14. Glazov, Yuri, "Embryo of Soviel Democratic Party? " RFE Reserach, Communist Arew, 1516, August 21, 1972.15. Hobbes, Thomas, Leviathan. New York, E.P. Dutton and Company.16. G. Ionescu, The Politic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st States. London, 1967.17. Kautsky, Karl,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nn Arbor Paperback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4.18. Kochanek, Stanley A.,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Revolution and Social Change". Comparative Politics, no. 3, April, 1973.19. Lane, Robert, Political ideolog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se, 1962.20. Lasswell, Harold D. and Kaplan, Abram, 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0.21. Lasswell, Harold, Politics -- 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New York, 1963.22. Mannhein, Karl, Freedom Power and Democratic Plann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23. Moody, Peter R., Opposition and Dis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7. 24. Nathan, Andrew J.,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53, Jan-May, 1973.25. Oberschall, Anthomy,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Movement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3. 26. Oksenberg, Michael, "Getting ahead and along in Communist China: The Ladder of Success on the Ev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John W. Lewis. ed. Party Leadership and Revolutionary Power in China.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27. Parry, Geraint, Political Elite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69.28. Parsons, Talcott, Social System and the Evolution of Action Theory, New York Free Press, 1977.29. Riker, William H.,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30. N. Poulantzas, State, Power, Socialism. London: NLB and Verso ed. 1980, thans. by P. Camiller. Pye, Lucian W.," Factionalism and the Culture Dependency".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al, November 4, 1980.31. Russell, Bertand, Power: A New Social Analysi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48.32. Scalapino, Robert A. ed., Eli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33. Schapiro, Leonard, ed.,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One-Party States. London and Bosingstoke, the Macmillam Press Ltd, 1972.34.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imst China. Berker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35. Shils, Edward,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Ideoloy", International Encyi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Crowell Collier and Macmillan, 1968.36. Snow, Edgar,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Red China Toda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2.37. Tokes, Rudolf L., Dissent in the USSR-Politics, Ideology, and People.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td.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