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睿宏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en, Rui- Ho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紀華裕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Chi, Hua-Yu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紀華裕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Chi, Hua-Yu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7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8-Feb-2017 16:40:0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8-Feb-2017 16:40:0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8-Feb-2017 16:40:04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091202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428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091202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有清一代,對於之前歷朝的學術思想可說是有傳承、有創新、有批判亦有融合,這樣的思想激盪與消融,同時也出現在易學思想中。秦篤輝身處乾嘉後期(生卒年大約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之間),躬逢其盛,以確立「象」「義」之義的系統性理解,成為清代象數易學發展中的重要代表,並在歷經二十三年的撰寫與不斷的修改增刪下,留下《易象通義》一書以傳世。分析《易象通義》的書寫體例,可看出秦篤輝縝密的思考脈絡。首先是藉由凡例中詳盡的解說,簡明扼要的傳達該書的觀點;其次透過正文中規律的敘寫格式,逐步闡發《易》經傳中的要義。另外在處理援引資料上,秦氏除了詳實的註明文句出處之外,也經由這些援引的內容,擴充了該書的深度及廣度。秦氏自述《易象通義》是以象數為主的著作,是以針對象數部分,該書首先於凡例中詳細介紹了多種取象之法及爻位之間承乘比應的對應影響關係,並在正文中將其實際應用於解卦之上,藉以進一步闡述卦爻辭的涵義。另外秦氏於書中也適時的運用了卦主、方位、數字等其他的解象之法,這些法則穿插於書中,不但盡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還讓秦氏展現出來的象數觀更加全面、更加靈活。《易象通義》中所展現的義理內涵不是側重於宇宙論、氣論的闡發,而是切合《易》的本質,將其重點關注在人事的互動之上,因此在義理部分,乃就人與自然、人際互動、自我精進等三部分,對該書進行義理思想的探索。另外針對書中所觸及的「人性觀」義理思想議題,則是將其歸納成「性命」與「性情」兩個部分加以深究。在最後終章的部分,則是透過分析《易象通義》一書與清代易學的聯繫,藉以了解書中所呈現的易學系譜脈絡,以及該書對當代思潮的接受程度。另外於文末,則是嘗試經由現代易學的觀點,對於該書進行檢視,以發掘《易象通義》的價值意義及其在易學史上的定位。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緣起 2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3二、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7三、研究範圍與方法 11(一)本研究相關基礎知識略述 11(二)主要資料之研讀 12(三)研究方法、研究限制與預期成果 121、研究方法 13(1)歷史研究法 13(2)歸納與分析法 13(3)相對比較法 132、研究限制 143、預期成果 14第二節 秦篤輝生平及其學術考述 15一、秦篤輝的生平考述 15二、秦篤輝的學術考述 16第二章 《易象通義》的成書風格與特色 19第一節 詳盡的凡例說解 20一、論述象數與義理的關係 21二、介紹取象原則與方法 23三、卦、爻的基本概念及名詞釋義 24(一)「位」的概念 25(二)讀《易》十字樞 26四、前賢《易》說之褒貶 27五、《易》貫人事之道的強調 28六、析明《周易》經傳之分合 29第二節 規律的敘寫模式與嚴謹的文獻引述 30一、確立《易象通義》之編纂原則 31二、兩卦齊觀的論述模式 32(一)兩卦齊觀的取卦準則 321、兩者為覆卦或變卦的關係 322、卦、爻辭內出現雷同的字詞 333、兩卦卦名具有相關性 33(二)兩卦齊觀的論述內容 331、類比的論述 342、對比的論述 343、卦爻象近以推說 35三、象理兼重並援史論證 36四、強化文獻援引的論證力 37(一)文獻援引作為段落論述之引言 38(二)強化義理與象數運用之論述 38第三節 小結 40第三章 《易象通義》的象數思想 41第一節 取象之法 42一、本卦本爻取象 43二、本爻變卦取象 44三、本爻互卦取象 47四、本爻變卦、互體取象 48五、本爻伏卦取象 49六、本爻一畫取象 50七、本爻二畫取象 52八、三爻四爻錯綜取象 54九、上下卦合體成象 54十、卦名取象 56十一、假借取象 57十二、其他 57第二節 爻位觀 58一、中、偏爻位觀 58二、正、反爻位觀 60三、應、敵爻位觀 60四、比、遠爻位觀 62五、乘、承爻位觀 63第三節 卦主說 64一、以「少」、「寡」者為主,且兼顧吉凶之判 66二、於多卦中擇取雙卦主 67三、多取居中之爻或陽爻為主 68第四節 其他象數思想 69一、「來」、「往」、「上」、「下」的概念 70二、方位及數字的應用 71(一)方位 71(二)數字 73第五節 小結 74第四章 《易象通義》的義理思想 77第一節 以人為主體的價值觀 78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79(一)敬天而祭 79(二)順天應時 81(三)法天惕厲 83二、人際互動的倫理 84(一)上下位階的關係 84(二)血緣姻親的關係 87(三)交遊結友的關係 90三、個人自我的精進 91(一)內在的進德修業 92(二)外在的待人處事 94第二節 《易象通義》中的天人觀 96一、「性」與「命」的關係 96二、「性」與「情」的關係 100第三節 小結 103第五章 結論 105第一節 《易象通義》與清代初、中期易學之聯繫 105一、以象數為主的漢《易》與宋《易》的融合 106二、針對圖書及先天易學的駁論 109第二節 《易象通義》易學思想之檢討與易學定位 113一、《易象通義》易學思想之檢討 114二、《易象通義》之易學定位 118參考文獻 121一、古籍專書 121二、當代專著 123三、學位論文 125四、期刊文章 126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5156770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2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秦篤輝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易象通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義理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清代易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象數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秦篤輝<<易象通義>>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Relative Studies on CHIN,TU-HUI`s(秦篤輝) Book《I HSIANG TUNG I》(易象通義)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一、古籍專書 中國科學院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第1版。孔安國傳,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孔穎達:《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第1版。王應麟:《周易鄭康成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3月初版。永瑢等著:《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第1版。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初版。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北京2版5刷。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12月第1版。朱震:《漢上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冊,1983年3月初版。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第1版。朱熹著,李一忻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李光地撰,李一忻點校:《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李塨:《周易傳注》,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北京1版4刷。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臺1版2刷。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年第1版。來知德著,張萬彬點校:《周易集注:易經來注圖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林祥瑗纂,德廉、袁鳴珂修,《同治漢川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據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影印),2001年9月第1版。邵雍:《皇極經世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3冊,1983年3月初版。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1版。紀磊:《九家逸象辨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35冊,1995年初版。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初版。秦篤輝:《易象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3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七年(1891)三餘草堂刻湖北叢書本影印〕,1995年。馬辛民編,《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張昱:《可閒老人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22冊,1983年3月初版。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2月第1版。陳壽熊:《讀易漢學私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34冊,1995年初版。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1月第4版。焦循:《易圖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1995年初版。程顥、程頤著:《二程傳》,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第1版。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第1版。二、當代專著伍華主編,李銘建、林建副主編:《周易大辭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初版。呂紹綱:《周易闡微》,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月第1版。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3月第1版。汪學群:《清代中期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第2版。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徐芹庭:《虞氏易述解》,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出版。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9月第1版。柴德賡:《清代學術史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6月第1版。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4月1版1刷。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 79 年 6月第 3 版。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 59 年12 月初版。張仲炘、楊承禧等纂修:《湖北通志》,臺北:華文書局(據民國十年重刊本影印),1967年12月初版。張其成:《象數易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6月第1版。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第2版。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初版。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陳睿宏:《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統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8月初版。陳睿宏:《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3月初版1刷。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湯一介:《和而不同》,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楊自儉主編:《語言多學科研究與應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初版。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1版1刷。歐陽禎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2月第1版。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初版。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羅福惠:《湖北近三百年學術文化》,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關紹箕:《中國傳播理論》,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9月第1版。[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年8月初版。三、學位論文 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李鴻儒:《周易爻變思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林芳璋:《《周易》卦象之認知思維探析》,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高秋芬:《《周易》的時間觀念與生命週期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陳威瑨:《《周易》卦爻辭同文現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6月。游經順:《丁易東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1月。劉慧珍:《漢代易象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蘇桂代:《從畢達哥拉斯的和諧觀論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臺北: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月。 四、期刊文章宋錫同:〈邵雍先天易學流傳考論〉,《東岳論叢》第32卷第3期,2011年3月。林忠軍:〈李鼎祚《周易集解》與兩漢象數易學〉,《齊魯文化研究》2011年第10輯,2011年12月。馬育良:〈關於中國性情論史的學術思考〉《皖西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10年2月。馬劉鳳:〈略論古籍凡例的價值與作用〉,《檔案學通訊》2010年第6期,2010年12月。康全誠、張忠智、莊桂英:〈清代《易》學特色〉,《遠東學報》第26卷第4期,2009年12月。康全誠、張忠智:〈論李光地釋《易》的方法〉,《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第七卷第一期,2012年1月。張祥龍:〈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易》象數及西方有關學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曹樹明,宋錫同:〈王弼「卦主說」探微-對《易傳》以來「卦主」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管子學刊》2009年第1期,2009年。陳睿宏(伯适):〈王弼易學的爻位觀〉,《2008年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年11月。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中對《中庸》與易理的融攝〉,《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2卷1期,臺北:臺中教育大學,2008年6月。陳睿宏(伯适):〈虞翻取象表意的易學思維—從歷史性的意義下開展〉,《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3月。陳睿宏(伯适):〈論朱震互體取象之說〉,《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2期,2011年6月。陳睿宏(伯适):〈論朱震易學以卦主申明卦義之說〉,政大中文系經常性學術研討會第107場會議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11月。陳睿宏:〈丁易東大衍數說聯結圖書易學析論〉,《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5月。陳睿宏:〈圖書易學的延續與開展─論元代張理圖書易學之重要內涵〉,《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黃沛榮:〈《易經》形式結構中所蘊涵之義理〉,《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黃沛榮:〈近十年來海峽兩岸易學研究的比較〉,《周易研究》第1期(總第3期),1989年。黃忠天:〈世變與易學─清初史事易學述要〉,《經學研究集刊》第五期,2008年11月。楊效雷:〈學術史視野下的清代易學〉,《理論學刊》第11期總第225期,2012年11月。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年12月。楊儒賓:〈詩-禮-樂的「性與天道」論〉,《中正漢學研究》2013年第1期(總第20期),2013年6月。翟奎鳳:〈變卦解《易》思想源流考論〉,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2008年04期。潘國森:〈周易爻位學說新議〉,《中國文化月刊》第190期,1995年8月。蔡明月、邱琦茹:〈人文學引用文獻分析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一0二年第二期,2013年12月。鄭吉雄:〈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謝君直:〈郭店儒簡〈性自命出〉的人道思想〉,《東吳哲學學報》第21期,2010年2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