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商標權侵害行為刑事責任之研究 —以「混淆誤認之虞」的解釋為中心
Research on criminal liability of trademark right infringement-focu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kelihood of Confusion"
作者 侯羽欣
Hou, Yu Hsin
貢獻者 許恒達
侯羽欣
Hou, Yu Hsin
關鍵詞 商標刑罰
第95條
刑法法益
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著名商標
Trademark penalty
Article 95
Rechtsgut
Fair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Well-known trademark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Mar-2017 17:15:48 (UTC+8)
摘要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使用標記的習慣,而對於標記使用的開端,已難以考證,此外,使用商標的行為對於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欠缺商標的經濟市場難以運行,消費者無從區別、選購商品,生產者則欠缺提升產品品質的動力,不僅經濟市場機制無法運行,更可能導致經濟競爭機制的崩塌,有鑒於商標的重要性,各國相互簽訂國際條約,制定相關制度規範、保障商標,並對於仿冒商標的行為制訂民事和刑事責任。我國商標法對於仿冒商標的行為,原本只有民事侵權責任之規範,然而,因應當時代的國際情勢和國際條約之需求,我國商標法納入刑事規範處罰仿冒商標及販賣仿冒品的行為,在經過幾次修法後,現今我國商標刑罰的條文主要是以消費者的角度,判斷係爭行為是否成立商標罪責,亦即,藉由「混淆誤認之虞」作為商標刑責成立的門檻,除此之外,現行我國商標刑罰的條文尚包含商標使用行為的判斷及行為人主觀要件的具備。
然而,綜觀我國商標法刑事責任的條文,不僅條文內容多為不確定法律概念,與我國商標法民事侵權責任之條文內容幾近相同。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於其本質上大有不同,基於刑罰手段的嚴厲性,對於人民權利的侵害程度非民事責任所能比擬,故有刑法最後手段性原則的出現,但是,我國現行商標法的民事侵權責任和刑罰規範內容幾近相同,則似有違刑法的謙抑性,因此,似有重新對我國現行商標刑罰條文重新檢視之必要,而探究刑法存在的目的,現行多數見解認為是刑法法益,故將探究商標法的保護法益為何,再從確立的法益重新解釋商標刑罰的條文,又商標法第95條為最典型和最原始的仿冒商標行為規範,因此,將專注於商標法第95條的檢討和反思。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had the habit of using marks, yet the beginning of the use of the mark has been hard to verify. In addition, the use of trademark has important meaning for the modern society. Without trademark, the economic market would be hard to operate. Consumers would not be able to distinguish one product from another, let alone buying the product. As for producers, they would lack the motivation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It might not only stop the operation of the economic market, but also lea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economic competition mechanism. In ligh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demark, most of the countries signed international treaties, made relevant norms to protect trademarks and formulated civil and criminal liability for counterfeiting trademarks. Originally, there was only civil liability in our trademark law, however, due to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that time and the needs of the international treaties, our trademark law has brought in criminal punishment for counterfeiting trademarks and selling counterfeit goods. After several amendments to the trademark law, our trademark penalt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view of consumer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nduct is found guilty, that is,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 the likelihood of confusion" as the threshol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ademark criminal liability. Apart from that, our trademark penalties also require the use of trademark and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However, if we look through our trademark penalties, there are full of uncertain legal concept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rovision is same as the trademark civil liability. But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ature of the civil liability and criminal liabili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our trademark penalty again, and from the view of Rechtsgut. Therefore, after defining the Rechtsgut of our trademark penalty, I would reinterpret Article 95 of the trademark law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chtsgut, as Article 95 is the typical and the original norms for the conduct of counterfeiting trademarks.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文獻
一、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
1.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修訂二版一刷,2013年6月。
2. 甘添貴、謝庭晃,捷徑進行法總論,甘添貴出版,初版,2006年6月。
3. 李文勝、王躍峰、錢舫、祝二軍,擾亂市場秩序罪的認定與處理,中國檢察出版社,初版,1998年4月。
4. 李茂堂,商標法實務,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2月。
5. 李復甸、鄭中人,智慧財產權導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9年9月。
6.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修訂五版,2006年11月。
7. 林山田,刑法特論(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再修訂五版,1993年8月。
8.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十八),自版,初版,1984年9月。
9.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二刷,1999年10月。
10. 林東茂,經濟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刑事司法叢書(十一),1986年4月。
11. 徐火明,公平交易法論—不正競爭防止法,三民書局,初版,1997年11月。
12. 袁金和、楊義隆、黃金樹、黃旐濤、謝明瑞(編),個體經濟學,國立空中大學,初版,1998年8月。
13. 張介玉(主編),新刑法與市場犯罪,西苑出版社,初版,1999年3月。
14. 張瑜鳳(著),徐火明(主編),仿冒行為之案例研究—公平法與智產法系列五,三民書局,1995年7月。
15. 張澤平,仿冒與公平交易法,作者自版,初版二刷,1992年6月。
16. 許恒達,法益保護與行為刑法,元照,初版一刷,2016年5月。
17. 陳子平,刑法各論(下),元照出返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14年11月。
18. 陳文吟,商標法論,三民書局,修訂四版,2012年9月。
19.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作者自版,三版,1997年。
20. 陳志龍,財經發展與財經刑法,自版,初版一刷,2006年12月。
21. 陳志龍,檢、辯、審在刑事認知程序之互動關係 : 檢察官的任務(偵查、公訴、執行)與檢察一體,法務部,2001年。
22. 陳昭華,商標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13年2月。
23. 陳樸生,刑法各論,正中書局,初版,1954年10月。
24. 陳櫻琴,經濟法理論與新趨勢,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增訂一版,2000年9月。
25. 陸民仁,經濟學,三民書局,新修訂初版,1992年8月。
26. 曾陳明汝,美國商標制度之研究—兼論其最新變革,台大法學叢書(75)輯,修訂新版,1992年9月。
27. 曾陳明汝,商標法原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修訂再版,2004年1月。
28. 馮震宇,了解新商標法,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
29. 黃仲夫,簡明刑法分則,犁齋社有限公司,修訂四版,2014年9月。
30.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三版第1刷,2006年9月。
31. 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之理論與立法,自版,初版,1995年10月。
32. 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之釋論與實務—第一冊:立法目的、事業、罰則,三民書局,初版,1994年2月。
33. 廖義男,企業與經濟法,自版,初版,1980年4月。
34. 管文虎等,國家形象論,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9月。
35. 劉孔中,比較商標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版一刷,2014年9月。
36. 劉孔中,商標法商混淆之虞之研究,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一刷,1997年10月。
37. 蔡惠如,智慧財產權法律規範101,2012年9月。
38. 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修訂四版一刷,2001年10月。
39. 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公益信託春風煦日學術基金,初版一刷,2012年4月。
二、 譯著
1. Robert Jervis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第一版,2003年8月。
三、 專書論文及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
1. 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頁75-100。
2. 王皇玉,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159卷,2008年8月,頁235-244。
3. 王敏銓,美國商標法之混淆之虞及其特殊態樣之研究,智慧財產權月刊,94期,2006年10月,頁85-111。
4. 甘添貴,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上),軍法專刊,第38卷,第6期,1992年6月,頁2-7。
5. 吳惠林,芝加哥經濟學派、奧國學派、古典學派與經濟思潮,收於:台灣自由經濟之路,吳惠林(編),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頁149-150。
6. 李昂杰,淺論商標法之刑罰規範,科技法律透析,18卷4期,,2006年4月頁20-24。
7. 李素華,平面商標立體化之商標使用及商標權侵害認定,月旦法學教室,138期,2014年4月,頁33-35。
8. 沈宗倫,商標侵害法理在數位時代的質變?—以「商標使用」與「初始興趣混淆」為基點的反省與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123期,2011年10月,頁343-405。
9. 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台大法學論叢,23卷2期,1994年6月,頁267-304。
10. 林東茂,經濟犯罪的界定及統計問題,刑事法雜誌,29卷第6期,1985年12月,頁1-15。
11. 施啟揚,經濟犯與經濟刑法—簡述西德「經濟刑法」,軍法專刊,20卷第4期,1974年4月,頁21-27。
12. 施惠珍,淺論經濟犯之共犯問題,刑事法雜誌,18卷第3期,1974年6月,頁8-16。
13. 唐豫民,商標法歷史探源,政大法學評論,30期,1984年12月,頁67-113。
14. 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國際論壇,4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4-21。
15. 耿筠、劉江彬,有關美國法院對於商標混淆之虞重要判例之分析,智慧財產權,43卷,2002年7月,頁48-83。
16. 張有捷,論「先行政後司法」處理原則對商標侵害刑事規範體系之影響,智慧財產權,8卷,1999年8月,頁71-88。
17. 張郁齡,商標侵權反向混淆理論之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25卷第1期,2013年7月,頁107-145。
18. 張哲倫,商標權之性質及其對商標侵權判斷之影響—以「混淆誤認之虞」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35期,2010年3月,頁33-67。
19. 許玉秀,刑法的任務—與效能論的小小對話,刑事法雜誌,47卷第2期,2003年4月,頁9-12。
20. 陳宏杰,從歐美商標審查實務觀點看混淆誤認之虞參酌因素的運用,智慧財產權月刊,139期,2010年7月,頁5-28。
21. 陳昭華,侵害著名商標之混淆誤認之虞與減損識別性或信譽之虞的關係—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商上字第11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6卷,2014年4月,頁44-59。
22. 陳昭華、曾禎祥,商標反向混淆之探討,智慧財產權月刊,182期,2014年2月,頁5-39。
23. 陳郁芬,中國大陸國家形象之建構與成效,展望與探索,13卷第2期,2015年2月,頁71-102。
24. 陳郁芬,中國學者對國家形象的看法,東亞研究,44卷第2期,2013年7月,頁168-198。
25. 曾陳明汝,工業財產權之國際保護與世界智能權組織,台大法學論叢,3卷1期,1973年12月,頁151-160。
26. 曾陳明汝,工業財產權授權契約及其國際私法問題,台大法學論叢,8卷1期,1978年12月,頁105-124。
27. 曾陳明汝,巴黎工業財產權保護同盟公約之研究¬¬—由公約百週年紀念分析其內容與影響力並論我國應否加入及可行性,台大法學論叢,13卷1期,1983年12月,頁63-88。
28. 馮震宇,WTO架構下智慧財產權之發展與變革,月旦法學雜誌,29卷,1997年10月,頁44-54。
29. 馮震宇,市場調查可否用於判斷商標混淆誤認?,月旦法學教室,第153期,2015年7月,頁36-38。
30. 馮震宇,知識經濟時代商標法:第一講—新興商標類型的規範與發展,月旦法學教室,26期,2004年12月,頁103-112。
31. 黃惠敏,商標侵權刑事責任相關問題之研究,萬國法律,176卷,2011年4月,頁35-51。
32. 黃朝義,新世紀經濟犯罪與追訴,楊君仁(主編),載:新世紀的法律課題,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頁115-156。
33. 黃榮堅,濫用商標行為之刑事責任,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22卷1期,1992年12月,頁211-256。
34. 楊富強,有關商品與服務表徵之保護,賴源河(編審),載:公平交易法新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三版一刷,2005年3月,頁325-370。
35. 董青岭,國家形象與國際交往芻議,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101期),2006年8月,頁54-61。
36. 趙晉枚,淺談混淆之虞,智慧財產權,33卷,2001年9月,頁44-64。
37. 鄭中人,商標法的歷史,智慧財產權,25卷,2001年1月,頁7-21。
38. 盧文祥,新商標法關於「混淆誤認」不確定法律概念之研究—兼論商標刑事處罰構成要件明確性之探討,檢察新論,第10期,2011年7月,頁20-40。
39. 蕭宏宜,以刑法保護著作權?,月旦法學雜誌,143卷,2007年4月,頁92-112。
40. 蕭宏宜,商標權保護與刑罰,東吳法研論集,3期,2007年4月,頁1-36。
41.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概念與法律體系,台大法學論叢,第24卷第1期,1994年12月,頁411-442。
42. 韓忠謨,妨害社會法益之罪的比較研究(上),法學叢刊,13卷第1期,1968年1月,頁7-22。
43. 韓忠謨,妨害國家法益及社會公安之罪的比較研究(上),法學叢刊,11卷3期,1966年7月,頁20-34。
44. 蘇俊雄,經濟犯在刑法概念上的基本問題,刑事法雜誌,18卷第1期,1974年2月,頁18-28。
四、 學位論文
1. 丁俊萍,從商標法上的「混淆誤認之虞」討論商標的保護範圍—兼比較我國與美國的判決,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跨國商務組論文,2014年5月。
2. 林勇麒,從保護法益論政府採購法之刑事責任—國家法益假象下的競爭秩序守護者,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0月。
3. 劉家瑞,由商標之本質檢討侵害商標權之民刑事責任,世新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2月。
貳、 外文文獻
一、 西文專書(按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1. Barton Beebe, Thomas F. Cotter, Mark A. Lemley, Peter S. Menell & Robert P. Merges, TRADEMARKS, UNFAIR COMPETITION, AND BUSINESS TORTS,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2011).
2. Eugene D. Jaffe & Israel D. Nebenzahl, NATIONAL IM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LACE BRANDING,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6).
3. Fritz Berolzheimer,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achel Szold Jastrow, THE WORLD`S LEGAL PHILOSOPHIES, New York: A.M. Kelley(1968).
4. Graeme B. Dinwoodie & Mark D. Janis,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Austin :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Aspen Publishers(2007).
5. J. Thomas Mccarthy,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Rochester, N.Y.: Lawyers Co-operative Pub. Co. ; San Francisco, Calif. : Bancroft-Whitney Co.(1984).
6. J. Thomas McCarthy,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St. Paul, MN]: West Group (4th ed. 2006).
7. Kenneth E. Boulding,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6).
8. Martha L. Cottam,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Boulder: the Westview Press (1986).
9. Mary LaFrance, UNDERSTANDING TRADEMARK LAW, LexisNexis(2005).
10. Robert C. Lind, TRADEMARK LAW, Durham, N.C. : 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6).
11. Roger E. Schechter & John R. Thom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THE LAW OF COPYRIGHTS, PATENTS AND TRADEMARKS, West Group(2003).
12. William G. Shepherd,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rentice-Hall, Inc. (4th ed. 1996).
二、 西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1. Alexander Wendt,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 No.1, 71(1995).
2. Barton Beeb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Multifactor Tests for Trademark Infringement, 94 CAL. L. REV. 1581(2006).
3. Benjamin G. Paster, Trademark - Their Early History, 59TRADEMARK REP.551 (1969).
4. Bosah Ebo, 1994, Media 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 To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Pp. 43-57 in NEWS MEDIA AND FOREIGN RELATIONS: 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edited by Abbas Malek.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5. David J. Goldstone & Peter J. Toren, The Criminalization of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31 CONN. L. REV. 1(1998).
6. Gerald Ruston, On the Origin of Trademark, 45TRADEMARK REP. 127 (1955).
7. Joseph Nye,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No.80, 153(1990).
8. Kenneth E. Boulding,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3, No. 2, 120(1959).
9. Robert G. Bone, Taking the Confusion out of Likelihood of Confusion: Toward a more Sensible Approach to Trademark Infringement, 106 NW. U. L. REV. 1307(2012).
10. Sidney A. Diamo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marks, 65TRADEMARK REP. 265 (1975).
11. Thad G. Long & Alfred M. Marks, Reverse Confusion: Fundamentals and limits, 84 TRADEMARK REP. 1(1994).
三、 美國法院判決(按原告姓氏字母排列)
1. A & H SPORTSWEAR, INC. v. VICTORIA`S SECRET STORES, INC., 237 F.3d 198(3d Cir. 2000).
2. AMF Inc. v. Sleekcraft Boats, 599 F.2d 341 (9th Cir.1979).
3. Aunt Jemima Mills Co. v. Rigney & Co., 247 F. 407(2d Cir. 1917).
4. Beer Nuts, Inc. v. Clover Club Foods Co., 805 F.2d 920, 928 (10th Cir. 1986).
5. Big O Tire Dealers, Inc. v.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 561 F.2d 1365(10th Cir. 1977)
6. Brookfield Communications, Inc. v. West Coast Entertainment Corp.,174 F.3d 1036(9th Cir.1999).
7. Century 21 Real Estate Corp. v. Lendingtree, Inc., 425 F.3d 211 (Fed. 3rd Cir., 2005).
8. Daddy`s Junky Music Stores, Inc. v. Daddy`s Junky Music Center, 109 F.3d 275(6th Cir. 1997).
9. Dreamwerks Production Group, Inc. v. SKG Studio,142 F.3d 1127(9th Cir. 1988).
10. E.I. DuPont DeNemours & Co., 476 F.2d 1357, 1361, 177 U.S.P.Q. 563, 567 (CCPA 1973).
11. Elvis Presley Enterprises Inc. v. Capece, 141 F.3d 188, 46 U.S.P.Q.2d 1737 (5th Cir. 1998).
12. Frehling Enterprises, Inc. v. International Select Group, Inc., 192 F.3d 1330, 52 U.S.P.Q.2d 1447 (11th Cir. 1999).
13. Frisch`s Restaurants Inc. v. Elby`s Big Boy of Steubenville Inc., 670 F.2d 642, 214 USPQ 15 (6th Cir. 1982).
14. General Motors Corp. v. Keystone Automotive Indus., 453 F.3d 351(6th Cir. 2006).
15. Helene Curtis Indus., Inc. v. Church & Dwight, 560 F.2d 1325, 1330, 195 U.S.P.Q. 218, 220 (7th Cir. 1977).
16. Interpace Corp. v. Lapp, Inc., 721 F.2d 460, 463 (3d Cir.1983).
17. Jeffrey v. Cannon Films Inc., 1987 WL 124313 (C.D.Cal.).
18. Jewel Cos. v. Westhall Co., (1976,ND Ohio) 413 F.Supp. 994, 198 USPQ 432, affd (CA6 Ohio)575 F.2d 1176, 198 USPQ 584.
19. L. E. Waterman Co. v. Gordon, 72 F.2d 272 (2d Cir. 1934).
20. Levi Strauss & Co. v. Blue Bell, Inc., 632 F.2d 817, 208 U.S.P.Q. 713, 718 (9th Cir. 1980).
21. Mastercrafters Clock & Radio Co. v. Vacheron & Constantin-Le Coultre Watches, Inc. 221 F.2d 464 (2nd Cir. 1955).
22. Mobil Oil Corp. v. Pegasus Petroleum Corp., 818 F.3d 254(2d Cir. 1987).
23. Munsingwear, Inc. v. Jockey International, 39 F.3d 1184, 33 U.S.P.Q.2d 1383 (8th Cir. 1994).
24. Pignons S.A. de Mecanique de Precision v. Polaroid Corp., 657 F.2d 482, 487 (1st Cir.1981).
25. Pizzeria Uno Corp. v. Temple, 747 F.2d 1522, 1527 (4th Cir.1984).
26. Polaroid Corp. v. Polarad Electronics Corp., 287 F.2d 492 (2d Cir. 1961).
27. Roto-Rooter Corporation v. O`Neal, 513 F.2d 44, 45, 186 U.S.P.Q. 73, 74 (5th Cir. 1975).
28. Squirt Co v. Seven-Up Co., 628 F.2d 1086 (C.A.8 (Mo.), 1980).
29. Standard Oil Co. of New Jersey v. United States, 221 U.S. 1(1911).
30. Stuart v. Collins, 489 F. Supp. 827, 208 U.S.P.Q. 657(S.D.N.Y. 1980).
31. Yale Electric Corp. v. Robertson, 26 F.2d 972(2d Cir. 1928).
四、 日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小野昌延,示正競爭防止法の商標法,工業所有權の基本的課題(下),收錄於原增司判事退官紀念,1972年。
2. 松下滿雄,経済法概說,東京大學出版會,五版一刷,2011年6月。
3. 神山敏雄,経済犯罪の研究,第一卷,東京:成文堂,1991年3月。
五、 德文專書(按作者名字字母排列)
1. Eberhard Schmidhäuser (1970),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Tünbingen: J.C.B Mohr.
2. Eberhard Schmidt (1951),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Strafrechtspflege (1947), 2.verm. Aufl., Göttingen: Vandenhoeck und Ruprecht.
3. Kurt Lindemann (1932), Gibt es ein eigenes Wirtshaftsstrafrecht? , in: Schriften des Instituts fuer Wirschtaftsrecht an der Universitaet Jena, Nr.12, Jena: Fischer.
4. Michael Marx (1972), Zur Definition des Begriffs Rechtsgut: Prolegomena einer materialen Verbrechenslehre, KG/Köln/Berlin/Bonn/München: Carl Heymanns Verlag.
5. Olaf Hohmann (1991), Das Rechtsgut der Umweltdelikte: Grenzen des strafrechtlichen Umweltschutzes, Perter Lang Verlag.
6. Winfried Hassemer (1973), Theorie und Soziologie des Verbrechens, Athenäum Verlag GmBH.
六、 德文專書論文及期刊
1. Winfried Hassemer (1989), Grundlinien einer personalen Rechtsgutslehre, in: Heinrich Scholler/ Lothar Philipps (Hrsg.), Jenseits des Funktionalismus – Arthur Kaufmann zum 65. Geburtstag, Heidelberg : Decker/Müller Verlag, S. 85-94.
參、 其他
一、 立法院第五屆第三會期第九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03年4月23日印發。
二、 馮震宇,中美防止仿冒商標談判及其影響,行政院經濟建社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1987年6月
三、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法整體法制暨具體修法建議之研究,2005年11月。
四、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法逐條釋義,自版,2版1刷,2013年1月。
五、 管高岳,從刑罰界限理論檢討我國現行特別刑法之除罪化—以經濟刑法為中心,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八十七年度研究發展報告,1998年10月。
肆、 網路資料
一、 美國在台協會
http://www.ait.org.tw(最後瀏覽日期:2016/02/18)
二、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http://www.trade.gov.tw/cwto/(最後瀏覽日期:2016/02/18)
三、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https://www.tipo.gov.tw/mp.asp?mp=1(最後瀏覽日期:2016/02/26)
四、 立法院法律系統
http://lis.ly.gov.tw/lglawc/lglawkm(最後瀏覽日期:2016/12/12)
五、 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gaz.ncl.edu.tw(最後瀏覽日期:2016/02/27)
六、 維基百科
https://www.wikipedia.org(最後瀏覽日期:2016/08/30)
七、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定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最後瀏覽日期:2016/10/18)
八、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檢索系統
http://tmsearch.tipo.gov.tw/TIPO_DR/index.jsp
(最後瀏覽日:2016/12/08)
九、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http://www.wipo.int/portal/en/(最後瀏覽日期:2016/02/26)
十、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ttps://www.congress.gov(最後瀏覽日期:2016/03/03)
十一、 Cornell University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https://www.law.cornell.edu(最後瀏覽日期:2016/03/03)
十二、 Office of the Law Revision Counsel
http://uscode.house.gov/browse.x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6/03/03)
十三、 The International AntiCounterfeiting Coalition
http://www.iacc.org(最後瀏覽日期:2016/03/03)
十四、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https://www.justice.gov(最後瀏覽日期:2016/12/0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365105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65105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恒達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侯羽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ou, Yu Hs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侯羽欣zh_TW
dc.creator (作者) Hou, Yu Hsi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r-2017 17:15:48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r-2017 17:15: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r-2017 17:15:4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65105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89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65105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使用標記的習慣,而對於標記使用的開端,已難以考證,此外,使用商標的行為對於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欠缺商標的經濟市場難以運行,消費者無從區別、選購商品,生產者則欠缺提升產品品質的動力,不僅經濟市場機制無法運行,更可能導致經濟競爭機制的崩塌,有鑒於商標的重要性,各國相互簽訂國際條約,制定相關制度規範、保障商標,並對於仿冒商標的行為制訂民事和刑事責任。我國商標法對於仿冒商標的行為,原本只有民事侵權責任之規範,然而,因應當時代的國際情勢和國際條約之需求,我國商標法納入刑事規範處罰仿冒商標及販賣仿冒品的行為,在經過幾次修法後,現今我國商標刑罰的條文主要是以消費者的角度,判斷係爭行為是否成立商標罪責,亦即,藉由「混淆誤認之虞」作為商標刑責成立的門檻,除此之外,現行我國商標刑罰的條文尚包含商標使用行為的判斷及行為人主觀要件的具備。
然而,綜觀我國商標法刑事責任的條文,不僅條文內容多為不確定法律概念,與我國商標法民事侵權責任之條文內容幾近相同。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於其本質上大有不同,基於刑罰手段的嚴厲性,對於人民權利的侵害程度非民事責任所能比擬,故有刑法最後手段性原則的出現,但是,我國現行商標法的民事侵權責任和刑罰規範內容幾近相同,則似有違刑法的謙抑性,因此,似有重新對我國現行商標刑罰條文重新檢視之必要,而探究刑法存在的目的,現行多數見解認為是刑法法益,故將探究商標法的保護法益為何,再從確立的法益重新解釋商標刑罰的條文,又商標法第95條為最典型和最原始的仿冒商標行為規範,因此,將專注於商標法第95條的檢討和反思。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had the habit of using marks, yet the beginning of the use of the mark has been hard to verify. In addition, the use of trademark has important meaning for the modern society. Without trademark, the economic market would be hard to operate. Consumers would not be able to distinguish one product from another, let alone buying the product. As for producers, they would lack the motivation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It might not only stop the operation of the economic market, but also lea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economic competition mechanism. In ligh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demark, most of the countries signed international treaties, made relevant norms to protect trademarks and formulated civil and criminal liability for counterfeiting trademarks. Originally, there was only civil liability in our trademark law, however, due to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that time and the needs of the international treaties, our trademark law has brought in criminal punishment for counterfeiting trademarks and selling counterfeit goods. After several amendments to the trademark law, our trademark penalt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view of consumer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nduct is found guilty, that is,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 the likelihood of confusion" as the threshol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ademark criminal liability. Apart from that, our trademark penalties also require the use of trademark and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However, if we look through our trademark penalties, there are full of uncertain legal concept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rovision is same as the trademark civil liability. But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ature of the civil liability and criminal liabili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our trademark penalty again, and from the view of Rechtsgut. Therefore, after defining the Rechtsgut of our trademark penalty, I would reinterpret Article 95 of the trademark law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chtsgut, as Article 95 is the typical and the original norms for the conduct of counterfeiting trademark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2
第三節 論文架構 3
第二章 商標之概念與商標法刑事責任之沿革 5
第一節 商標之歷史流變 5
第二節 商標之功能 7
第一項 表彰來源與辨識功能 8
第二項 品質保障功能 8
第三項 廣告功能 9
第四項 其他功能 9
第三節 商標權之國際保護 10
第一項 智慧財產權之介紹 11
第一款 概念 11
第二款 與工業財產權之區辨 12
第三款 智慧財產權之特性 13
第四款 商標權之概述 13
第二項 與商標權相關之國際規範 14
第一款 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14
第二款 商標法條約(Trademark Law Treaty) 15
第三款 新加坡商標法條約(The Singapore Treaty on the Law of Trademarks) 15
第四款 商標國際註冊馬德里協定(Madrid Agreement for International Registration of Trade Marks) 15
第五款 商標國際註冊馬德里協定有關議定書(Protocol Relating to the Madrid Agreement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ation of Marks) 16
第四節 商標法立法、修法之發展 16
第一項 美國商標法之發展 17
第二項 我國商標法之發展 19
第五節 商標侵權刑事責任之演變 21
第一項 美國 22
第二項 我國 23
第一款 刑法 24
第二款 商標法 26
第三款 公平交易法 28
第六節 小結 31
第三章 商標法刑事責任之介紹 33
第一節 我國商標刑罰條文之簡介 33
第一項 概說 33
第二項 商標法第96條 33
第三項 商標法第97條 35
第四項 小結 38
第二節 商標法第95條構成要件和適用範圍之說明 38
第一項 概說 38
第二項 侵害他人商標權之故意及基於行銷目的 39
第三項 「商標」之定義 40
第四項 「商標使用」之概念 41
第五項 商品或服務種類之區辨 43
第六項 「混淆誤認之虞」判斷準則 44
第一款 概說 44
第二款 美國「混淆誤認之虞」制度介紹 45
第一目 「混淆誤認之虞」發展歷史 45
第二目 「混淆誤認之虞」判斷原則 50
一、 拍立得(Polaroid)因素 50
二、 其他因素 55
三、 小結 59
第三目 「混淆誤認之虞」的其他類型 60
一、 初始興趣混淆(initial interest confusion) 60
二、 反向混淆(reverse confusion) 61
三、 售後混淆(post-sale confusion) 65
第三款 我國「混淆誤認之虞」制度說明 67
第一目 「混淆誤認之虞」發展沿革 67
第二目 「混淆誤認之虞」審查基準介紹 69
一、 商標識別性之強弱 69
二、 商標是否近似暨其近似之程度 70
三、 商品/服務是否類似暨其類似之程度 71
四、 先權利人多角化經營之情形 72
五、 實際混淆誤認之情事 72
六、 相關消費者對各商標熟悉之程度 73
七、 系爭商標之申請人是否善意 73
八、 其他混淆誤認之因素 73
第三節 商標法第95條適用範圍之省思 74
第一項 實務案件—智慧財產法院 103 年刑智上易字第 101 號刑事判決 74
第一款 案件事實 74
第二款 法院判決 74
第一目 被告主張 74
第二目 法院見解 75
第二項 商標法第95條構成要件範圍之檢討 76
第三項 商標法第68條和第95條適用範圍之重疊規範 77
第四節 小結 78
第四章 商標法犯罪之保護法益 79
第一節 概說 79
第二節 刑事法保護法益之概念 80
第一項 法益概念的形成及其功能 80
第二項 法益之類型化 83
第三項 小結 85
第三節 商標法保護法益的定位 86
第一項 概說 86
第二項 商標法保護法益定位為個人法益之可能性 86
第一款 個人法益之意涵 86
第二款 經註冊登記者之商標權 87
第一目 商標權之定性及權利內涵 87
第二目 商標權作為商標法保護法益之可能 90
第三項 商標法保護法益定位為國家法益之可能性 93
第一款 國家法益之概說 93
第二款 維護國家對外形象 95
第一目 國家對外形象之內涵 95
第二目 維護國家對外形象作為保護法益之可能 100
第三款 註冊制度所要保障之國家法益? 103
第四項 商標法保護法益定位為社會法益之確立 107
第一款 社會法益的意義 107
第二款 經濟犯罪之概說 109
第一目 經濟犯罪的概念 110
第二目 經濟犯罪的類型及特性 113
第三目 經濟刑法之定義 117
第四目 我國經濟刑法中之競爭刑法 119
第三款 競爭刑法之定位和結構 119
第一目 「競爭」之概念 119
第二目 競爭制度之發展流變 123
第三目 競爭制度之理論思想 127
一、 芝加哥經濟學派(Chicago School Economic) 127
二、 民粹主義思想(Populism) 128
三、 秩序自由主義(Ordoliberalism) 129
第四款 商標法刑事保護法益之再確認 131
第一目 概說 131
第二目 本文見解—商標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之維護 133
一、 競爭秩序的意義 133
二、 商標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作為商標刑罰保護法益之確立 136
第五項 小結 140
第四節 商標法第95條之重新檢視 142
第一項 概說 142
第二項 危險犯之簡介 142
第一款 危險犯的概念 142
第二款 危險犯的類型 144
第三款 經濟犯罪與危險犯之關係 145
第三項 商標法第95條第1款 146
第一款 概說 146
第二款 註冊商標或團體商標的限縮 146
第一目 商標應定位為著名商標 146
第二目 著名商標之概念 149
第三款 「使用」範圍的限縮 151
第四款 直接推定混淆誤認之虞的妥適性 153
第四項 商標法第95條第2款和第3款 154
第一款 概說 154
第二款 商標法第95條第2款之重新檢視 154
第三款 商標法第95條第3款之重新解釋 156
第五節 小結 157
第五章 結論 160
第一節 個案研究 160
第一項 商標使用行為 160
第二項 商品類似性的判斷 160
第三項 商標近似性的認定 161
第四項 被仿冒者非著名商標 162
第二節 結語 163
參考文獻 176
zh_TW
dc.format.extent 357511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65105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商標刑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第95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刑法法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市場公平競爭秩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著名商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rademark penal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rticle 9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chtsgu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air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ell-known trademarken_US
dc.title (題名) 商標權侵害行為刑事責任之研究 —以「混淆誤認之虞」的解釋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Research on criminal liability of trademark right infringement-focu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kelihood of Confus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文獻
一、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
1.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修訂二版一刷,2013年6月。
2. 甘添貴、謝庭晃,捷徑進行法總論,甘添貴出版,初版,2006年6月。
3. 李文勝、王躍峰、錢舫、祝二軍,擾亂市場秩序罪的認定與處理,中國檢察出版社,初版,1998年4月。
4. 李茂堂,商標法實務,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2月。
5. 李復甸、鄭中人,智慧財產權導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9年9月。
6.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修訂五版,2006年11月。
7. 林山田,刑法特論(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再修訂五版,1993年8月。
8.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十八),自版,初版,1984年9月。
9.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二刷,1999年10月。
10. 林東茂,經濟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刑事司法叢書(十一),1986年4月。
11. 徐火明,公平交易法論—不正競爭防止法,三民書局,初版,1997年11月。
12. 袁金和、楊義隆、黃金樹、黃旐濤、謝明瑞(編),個體經濟學,國立空中大學,初版,1998年8月。
13. 張介玉(主編),新刑法與市場犯罪,西苑出版社,初版,1999年3月。
14. 張瑜鳳(著),徐火明(主編),仿冒行為之案例研究—公平法與智產法系列五,三民書局,1995年7月。
15. 張澤平,仿冒與公平交易法,作者自版,初版二刷,1992年6月。
16. 許恒達,法益保護與行為刑法,元照,初版一刷,2016年5月。
17. 陳子平,刑法各論(下),元照出返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14年11月。
18. 陳文吟,商標法論,三民書局,修訂四版,2012年9月。
19.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作者自版,三版,1997年。
20. 陳志龍,財經發展與財經刑法,自版,初版一刷,2006年12月。
21. 陳志龍,檢、辯、審在刑事認知程序之互動關係 : 檢察官的任務(偵查、公訴、執行)與檢察一體,法務部,2001年。
22. 陳昭華,商標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13年2月。
23. 陳樸生,刑法各論,正中書局,初版,1954年10月。
24. 陳櫻琴,經濟法理論與新趨勢,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增訂一版,2000年9月。
25. 陸民仁,經濟學,三民書局,新修訂初版,1992年8月。
26. 曾陳明汝,美國商標制度之研究—兼論其最新變革,台大法學叢書(75)輯,修訂新版,1992年9月。
27. 曾陳明汝,商標法原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修訂再版,2004年1月。
28. 馮震宇,了解新商標法,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
29. 黃仲夫,簡明刑法分則,犁齋社有限公司,修訂四版,2014年9月。
30.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三版第1刷,2006年9月。
31. 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之理論與立法,自版,初版,1995年10月。
32. 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之釋論與實務—第一冊:立法目的、事業、罰則,三民書局,初版,1994年2月。
33. 廖義男,企業與經濟法,自版,初版,1980年4月。
34. 管文虎等,國家形象論,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9月。
35. 劉孔中,比較商標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版一刷,2014年9月。
36. 劉孔中,商標法商混淆之虞之研究,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一刷,1997年10月。
37. 蔡惠如,智慧財產權法律規範101,2012年9月。
38. 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修訂四版一刷,2001年10月。
39. 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公益信託春風煦日學術基金,初版一刷,2012年4月。
二、 譯著
1. Robert Jervis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第一版,2003年8月。
三、 專書論文及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
1. 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頁75-100。
2. 王皇玉,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159卷,2008年8月,頁235-244。
3. 王敏銓,美國商標法之混淆之虞及其特殊態樣之研究,智慧財產權月刊,94期,2006年10月,頁85-111。
4. 甘添貴,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上),軍法專刊,第38卷,第6期,1992年6月,頁2-7。
5. 吳惠林,芝加哥經濟學派、奧國學派、古典學派與經濟思潮,收於:台灣自由經濟之路,吳惠林(編),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頁149-150。
6. 李昂杰,淺論商標法之刑罰規範,科技法律透析,18卷4期,,2006年4月頁20-24。
7. 李素華,平面商標立體化之商標使用及商標權侵害認定,月旦法學教室,138期,2014年4月,頁33-35。
8. 沈宗倫,商標侵害法理在數位時代的質變?—以「商標使用」與「初始興趣混淆」為基點的反省與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123期,2011年10月,頁343-405。
9. 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台大法學論叢,23卷2期,1994年6月,頁267-304。
10. 林東茂,經濟犯罪的界定及統計問題,刑事法雜誌,29卷第6期,1985年12月,頁1-15。
11. 施啟揚,經濟犯與經濟刑法—簡述西德「經濟刑法」,軍法專刊,20卷第4期,1974年4月,頁21-27。
12. 施惠珍,淺論經濟犯之共犯問題,刑事法雜誌,18卷第3期,1974年6月,頁8-16。
13. 唐豫民,商標法歷史探源,政大法學評論,30期,1984年12月,頁67-113。
14. 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國際論壇,4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4-21。
15. 耿筠、劉江彬,有關美國法院對於商標混淆之虞重要判例之分析,智慧財產權,43卷,2002年7月,頁48-83。
16. 張有捷,論「先行政後司法」處理原則對商標侵害刑事規範體系之影響,智慧財產權,8卷,1999年8月,頁71-88。
17. 張郁齡,商標侵權反向混淆理論之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25卷第1期,2013年7月,頁107-145。
18. 張哲倫,商標權之性質及其對商標侵權判斷之影響—以「混淆誤認之虞」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35期,2010年3月,頁33-67。
19. 許玉秀,刑法的任務—與效能論的小小對話,刑事法雜誌,47卷第2期,2003年4月,頁9-12。
20. 陳宏杰,從歐美商標審查實務觀點看混淆誤認之虞參酌因素的運用,智慧財產權月刊,139期,2010年7月,頁5-28。
21. 陳昭華,侵害著名商標之混淆誤認之虞與減損識別性或信譽之虞的關係—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商上字第11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6卷,2014年4月,頁44-59。
22. 陳昭華、曾禎祥,商標反向混淆之探討,智慧財產權月刊,182期,2014年2月,頁5-39。
23. 陳郁芬,中國大陸國家形象之建構與成效,展望與探索,13卷第2期,2015年2月,頁71-102。
24. 陳郁芬,中國學者對國家形象的看法,東亞研究,44卷第2期,2013年7月,頁168-198。
25. 曾陳明汝,工業財產權之國際保護與世界智能權組織,台大法學論叢,3卷1期,1973年12月,頁151-160。
26. 曾陳明汝,工業財產權授權契約及其國際私法問題,台大法學論叢,8卷1期,1978年12月,頁105-124。
27. 曾陳明汝,巴黎工業財產權保護同盟公約之研究¬¬—由公約百週年紀念分析其內容與影響力並論我國應否加入及可行性,台大法學論叢,13卷1期,1983年12月,頁63-88。
28. 馮震宇,WTO架構下智慧財產權之發展與變革,月旦法學雜誌,29卷,1997年10月,頁44-54。
29. 馮震宇,市場調查可否用於判斷商標混淆誤認?,月旦法學教室,第153期,2015年7月,頁36-38。
30. 馮震宇,知識經濟時代商標法:第一講—新興商標類型的規範與發展,月旦法學教室,26期,2004年12月,頁103-112。
31. 黃惠敏,商標侵權刑事責任相關問題之研究,萬國法律,176卷,2011年4月,頁35-51。
32. 黃朝義,新世紀經濟犯罪與追訴,楊君仁(主編),載:新世紀的法律課題,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頁115-156。
33. 黃榮堅,濫用商標行為之刑事責任,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22卷1期,1992年12月,頁211-256。
34. 楊富強,有關商品與服務表徵之保護,賴源河(編審),載:公平交易法新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三版一刷,2005年3月,頁325-370。
35. 董青岭,國家形象與國際交往芻議,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101期),2006年8月,頁54-61。
36. 趙晉枚,淺談混淆之虞,智慧財產權,33卷,2001年9月,頁44-64。
37. 鄭中人,商標法的歷史,智慧財產權,25卷,2001年1月,頁7-21。
38. 盧文祥,新商標法關於「混淆誤認」不確定法律概念之研究—兼論商標刑事處罰構成要件明確性之探討,檢察新論,第10期,2011年7月,頁20-40。
39. 蕭宏宜,以刑法保護著作權?,月旦法學雜誌,143卷,2007年4月,頁92-112。
40. 蕭宏宜,商標權保護與刑罰,東吳法研論集,3期,2007年4月,頁1-36。
41.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概念與法律體系,台大法學論叢,第24卷第1期,1994年12月,頁411-442。
42. 韓忠謨,妨害社會法益之罪的比較研究(上),法學叢刊,13卷第1期,1968年1月,頁7-22。
43. 韓忠謨,妨害國家法益及社會公安之罪的比較研究(上),法學叢刊,11卷3期,1966年7月,頁20-34。
44. 蘇俊雄,經濟犯在刑法概念上的基本問題,刑事法雜誌,18卷第1期,1974年2月,頁18-28。
四、 學位論文
1. 丁俊萍,從商標法上的「混淆誤認之虞」討論商標的保護範圍—兼比較我國與美國的判決,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跨國商務組論文,2014年5月。
2. 林勇麒,從保護法益論政府採購法之刑事責任—國家法益假象下的競爭秩序守護者,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0月。
3. 劉家瑞,由商標之本質檢討侵害商標權之民刑事責任,世新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2月。
貳、 外文文獻
一、 西文專書(按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1. Barton Beebe, Thomas F. Cotter, Mark A. Lemley, Peter S. Menell & Robert P. Merges, TRADEMARKS, UNFAIR COMPETITION, AND BUSINESS TORTS,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2011).
2. Eugene D. Jaffe & Israel D. Nebenzahl, NATIONAL IM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LACE BRANDING,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6).
3. Fritz Berolzheimer,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achel Szold Jastrow, THE WORLD`S LEGAL PHILOSOPHIES, New York: A.M. Kelley(1968).
4. Graeme B. Dinwoodie & Mark D. Janis,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Austin :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Aspen Publishers(2007).
5. J. Thomas Mccarthy,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Rochester, N.Y.: Lawyers Co-operative Pub. Co. ; San Francisco, Calif. : Bancroft-Whitney Co.(1984).
6. J. Thomas McCarthy,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St. Paul, MN]: West Group (4th ed. 2006).
7. Kenneth E. Boulding,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6).
8. Martha L. Cottam,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Boulder: the Westview Press (1986).
9. Mary LaFrance, UNDERSTANDING TRADEMARK LAW, LexisNexis(2005).
10. Robert C. Lind, TRADEMARK LAW, Durham, N.C. : 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6).
11. Roger E. Schechter & John R. Thom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THE LAW OF COPYRIGHTS, PATENTS AND TRADEMARKS, West Group(2003).
12. William G. Shepherd,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rentice-Hall, Inc. (4th ed. 1996).
二、 西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1. Alexander Wendt,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 No.1, 71(1995).
2. Barton Beeb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Multifactor Tests for Trademark Infringement, 94 CAL. L. REV. 1581(2006).
3. Benjamin G. Paster, Trademark - Their Early History, 59TRADEMARK REP.551 (1969).
4. Bosah Ebo, 1994, Media 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 To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Pp. 43-57 in NEWS MEDIA AND FOREIGN RELATIONS: 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edited by Abbas Malek.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5. David J. Goldstone & Peter J. Toren, The Criminalization of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31 CONN. L. REV. 1(1998).
6. Gerald Ruston, On the Origin of Trademark, 45TRADEMARK REP. 127 (1955).
7. Joseph Nye,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No.80, 153(1990).
8. Kenneth E. Boulding,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3, No. 2, 120(1959).
9. Robert G. Bone, Taking the Confusion out of Likelihood of Confusion: Toward a more Sensible Approach to Trademark Infringement, 106 NW. U. L. REV. 1307(2012).
10. Sidney A. Diamo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marks, 65TRADEMARK REP. 265 (1975).
11. Thad G. Long & Alfred M. Marks, Reverse Confusion: Fundamentals and limits, 84 TRADEMARK REP. 1(1994).
三、 美國法院判決(按原告姓氏字母排列)
1. A & H SPORTSWEAR, INC. v. VICTORIA`S SECRET STORES, INC., 237 F.3d 198(3d Cir. 2000).
2. AMF Inc. v. Sleekcraft Boats, 599 F.2d 341 (9th Cir.1979).
3. Aunt Jemima Mills Co. v. Rigney & Co., 247 F. 407(2d Cir. 1917).
4. Beer Nuts, Inc. v. Clover Club Foods Co., 805 F.2d 920, 928 (10th Cir. 1986).
5. Big O Tire Dealers, Inc. v.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 561 F.2d 1365(10th Cir. 1977)
6. Brookfield Communications, Inc. v. West Coast Entertainment Corp.,174 F.3d 1036(9th Cir.1999).
7. Century 21 Real Estate Corp. v. Lendingtree, Inc., 425 F.3d 211 (Fed. 3rd Cir., 2005).
8. Daddy`s Junky Music Stores, Inc. v. Daddy`s Junky Music Center, 109 F.3d 275(6th Cir. 1997).
9. Dreamwerks Production Group, Inc. v. SKG Studio,142 F.3d 1127(9th Cir. 1988).
10. E.I. DuPont DeNemours & Co., 476 F.2d 1357, 1361, 177 U.S.P.Q. 563, 567 (CCPA 1973).
11. Elvis Presley Enterprises Inc. v. Capece, 141 F.3d 188, 46 U.S.P.Q.2d 1737 (5th Cir. 1998).
12. Frehling Enterprises, Inc. v. International Select Group, Inc., 192 F.3d 1330, 52 U.S.P.Q.2d 1447 (11th Cir. 1999).
13. Frisch`s Restaurants Inc. v. Elby`s Big Boy of Steubenville Inc., 670 F.2d 642, 214 USPQ 15 (6th Cir. 1982).
14. General Motors Corp. v. Keystone Automotive Indus., 453 F.3d 351(6th Cir. 2006).
15. Helene Curtis Indus., Inc. v. Church & Dwight, 560 F.2d 1325, 1330, 195 U.S.P.Q. 218, 220 (7th Cir. 1977).
16. Interpace Corp. v. Lapp, Inc., 721 F.2d 460, 463 (3d Cir.1983).
17. Jeffrey v. Cannon Films Inc., 1987 WL 124313 (C.D.Cal.).
18. Jewel Cos. v. Westhall Co., (1976,ND Ohio) 413 F.Supp. 994, 198 USPQ 432, affd (CA6 Ohio)575 F.2d 1176, 198 USPQ 584.
19. L. E. Waterman Co. v. Gordon, 72 F.2d 272 (2d Cir. 1934).
20. Levi Strauss & Co. v. Blue Bell, Inc., 632 F.2d 817, 208 U.S.P.Q. 713, 718 (9th Cir. 1980).
21. Mastercrafters Clock & Radio Co. v. Vacheron & Constantin-Le Coultre Watches, Inc. 221 F.2d 464 (2nd Cir. 1955).
22. Mobil Oil Corp. v. Pegasus Petroleum Corp., 818 F.3d 254(2d Cir. 1987).
23. Munsingwear, Inc. v. Jockey International, 39 F.3d 1184, 33 U.S.P.Q.2d 1383 (8th Cir. 1994).
24. Pignons S.A. de Mecanique de Precision v. Polaroid Corp., 657 F.2d 482, 487 (1st Cir.1981).
25. Pizzeria Uno Corp. v. Temple, 747 F.2d 1522, 1527 (4th Cir.1984).
26. Polaroid Corp. v. Polarad Electronics Corp., 287 F.2d 492 (2d Cir. 1961).
27. Roto-Rooter Corporation v. O`Neal, 513 F.2d 44, 45, 186 U.S.P.Q. 73, 74 (5th Cir. 1975).
28. Squirt Co v. Seven-Up Co., 628 F.2d 1086 (C.A.8 (Mo.), 1980).
29. Standard Oil Co. of New Jersey v. United States, 221 U.S. 1(1911).
30. Stuart v. Collins, 489 F. Supp. 827, 208 U.S.P.Q. 657(S.D.N.Y. 1980).
31. Yale Electric Corp. v. Robertson, 26 F.2d 972(2d Cir. 1928).
四、 日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小野昌延,示正競爭防止法の商標法,工業所有權の基本的課題(下),收錄於原增司判事退官紀念,1972年。
2. 松下滿雄,経済法概說,東京大學出版會,五版一刷,2011年6月。
3. 神山敏雄,経済犯罪の研究,第一卷,東京:成文堂,1991年3月。
五、 德文專書(按作者名字字母排列)
1. Eberhard Schmidhäuser (1970),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Tünbingen: J.C.B Mohr.
2. Eberhard Schmidt (1951),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Strafrechtspflege (1947), 2.verm. Aufl., Göttingen: Vandenhoeck und Ruprecht.
3. Kurt Lindemann (1932), Gibt es ein eigenes Wirtshaftsstrafrecht? , in: Schriften des Instituts fuer Wirschtaftsrecht an der Universitaet Jena, Nr.12, Jena: Fischer.
4. Michael Marx (1972), Zur Definition des Begriffs Rechtsgut: Prolegomena einer materialen Verbrechenslehre, KG/Köln/Berlin/Bonn/München: Carl Heymanns Verlag.
5. Olaf Hohmann (1991), Das Rechtsgut der Umweltdelikte: Grenzen des strafrechtlichen Umweltschutzes, Perter Lang Verlag.
6. Winfried Hassemer (1973), Theorie und Soziologie des Verbrechens, Athenäum Verlag GmBH.
六、 德文專書論文及期刊
1. Winfried Hassemer (1989), Grundlinien einer personalen Rechtsgutslehre, in: Heinrich Scholler/ Lothar Philipps (Hrsg.), Jenseits des Funktionalismus – Arthur Kaufmann zum 65. Geburtstag, Heidelberg : Decker/Müller Verlag, S. 85-94.
參、 其他
一、 立法院第五屆第三會期第九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03年4月23日印發。
二、 馮震宇,中美防止仿冒商標談判及其影響,行政院經濟建社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1987年6月
三、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法整體法制暨具體修法建議之研究,2005年11月。
四、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法逐條釋義,自版,2版1刷,2013年1月。
五、 管高岳,從刑罰界限理論檢討我國現行特別刑法之除罪化—以經濟刑法為中心,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八十七年度研究發展報告,1998年10月。
肆、 網路資料
一、 美國在台協會
http://www.ait.org.tw(最後瀏覽日期:2016/02/18)
二、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http://www.trade.gov.tw/cwto/(最後瀏覽日期:2016/02/18)
三、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https://www.tipo.gov.tw/mp.asp?mp=1(最後瀏覽日期:2016/02/26)
四、 立法院法律系統
http://lis.ly.gov.tw/lglawc/lglawkm(最後瀏覽日期:2016/12/12)
五、 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gaz.ncl.edu.tw(最後瀏覽日期:2016/02/27)
六、 維基百科
https://www.wikipedia.org(最後瀏覽日期:2016/08/30)
七、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定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最後瀏覽日期:2016/10/18)
八、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檢索系統
http://tmsearch.tipo.gov.tw/TIPO_DR/index.jsp
(最後瀏覽日:2016/12/08)
九、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http://www.wipo.int/portal/en/(最後瀏覽日期:2016/02/26)
十、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ttps://www.congress.gov(最後瀏覽日期:2016/03/03)
十一、 Cornell University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https://www.law.cornell.edu(最後瀏覽日期:2016/03/03)
十二、 Office of the Law Revision Counsel
http://uscode.house.gov/browse.x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6/03/03)
十三、 The International AntiCounterfeiting Coalition
http://www.iacc.org(最後瀏覽日期:2016/03/03)
十四、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https://www.justice.gov(最後瀏覽日期:2016/12/0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