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當前台灣女性賦權-以酒類廣告探討之
Current empowerment of women in Taiwan: case study of alcohol advertisement作者 方欹葳
Fang, Yi Wei貢獻者 林佳瑩
方欹葳
Fang, Yi Wei關鍵詞 女性主義
污名
有閒階級
酒文化
Feminism
Stigma
Leisure class
Wine culture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Mar-2017 17:27:27 (UTC+8) 摘要 在父權的社會中,女性一直處於被宰制的弱勢地位,雖然今日女性在賦權的過程中,已在經濟、宗教、教育各方面達到平權,但在真實的社會制度裡,兩性平權依然只是一種幻覺。 本研究將藉由女性主義的觀點,輔以Goffman的「污名」理論與Veblen的「有閒階級」理論,探討過往兩性在酒文化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當前臺灣資本主義社會的酒類廣告,如何呈現兩性意象,來作為洞悉台灣女性賦權真況的著力點。 研究發現,在酒類廣告中,女性主義所提倡的符號,已然被酒商商品化,而女性被污名化的現象,從明顯易見的狀況轉為更精緻隱晦的手法。最後,酒類廣告中,父權主義男性對於女性的刻板意象依然存在,例如,男性掌握了權力與生產工具,女性還是努力模仿學習男性,或只是配角。由以上可得知,目前的兩性平權,還是僅存於表面形式,真正的女性賦權,仍有一段辛苦的道路要努力。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women have long occupied a lower status . Although women today have gained more rights in economy, religion, and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mpowerment, denger equality is still an illusion in real social system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mpowerment of Taiwanese wome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feminist view, complemented with Goffman`s "stigma" theory and Veblen`s "leisure class" theory, discussing the roles women and man played in the wine culture in the past, as well as how gender images are currently presented in alcohol advertising.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 wine merchants have commercialized in the advertising the symbols advocated by the feminists. And the stigmatized phenomenon of women still exists, while just turning from obvious ways into more sophisticated approach. Men’s patriarchal stereotype images for women still exist. For example, men control the power and produce tools, while women still try to imitate men, or just take supporting roles. From all abov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at gender equality is merely superficial. There is still long way to go for the woman empowerment.參考文獻 王崇名,1995,〈從「階級態度」到「個人品味」的轉換:伊利亞斯與布狄厄論西方日常生活特質之比較〉。《思與言》33(4):171-192。 王悅,1993,〈女性與酒〉,頁279-292。《輝煌的世界酒文化》。成都:成都。 王承平,2012,〈性別權力的跨界再現:電視廣告中女體的美麗與哀愁〉。《文化研究雙月報》128(5):1-23。 卡維波,1998,〈什麼是酷兒?〉。頁32-46,收錄何春蕤編,性/別研究,3、4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卡維波,2004,〈「減肥瘦身」的女性主義標準答案錯在哪裡?——從「飲食消費與現代性」到「性感美貌的多元與普及」〉。頁141-196,收錄於甯應斌編,《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民國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1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取用日期:2016年 10月27日。。 全球趣味資訊 iFuun,2016,〈劉備禁酒令,與男子將損害女子清白,有何關係?〉。http://www.ifuun.com/a201642424292/,取用日期:2016年6月16日。 同性戀,2016,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C%E6%80%A7%E6%88%80,取用日期:2016年9月10日。 李天鐸,1991,〈電視廣告與社會文化關係——商品/符號/意義〉。《當代》63:18-29。 李宗薇,2004,《消費社會中電視廣告呈現的性別印象》。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銀河,2004,《女性主義》。臺北:五南。 何守正,1983年2月15日生,台灣退休籃球運動員,曾效力於台灣超級籃球聯賽台灣大籃球隊、富邦勇士,2015年宣布退休。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何守正,取用日期:2016年 10月27日。 吳知賢,2001,〈台灣電視酒類廣告內容分析及文化意涵之探討〉。《視聽教育》43(3):27-38。 吳知賢,2003,〈台灣電視酒類廣告內容意涵之探討〉。《兩性平等教育月刊》23:118-122。 吳聰能,2000,〈酒與疾病〉。《高醫醫訊月刊》20(5)。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8910/4577.htm,取用日期:2016年5月25日。 呂萬安、邱信傑,2011,〈中藥酒之實用性與發展性〉。北市醫學雜誌8(4):12-20。 林宇玲,2009,〈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批判的媒體識讀》 新北市:正中書局。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市:五南。 林麗珊,2005,〈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2(3):3-20。 周嘉辰,2003,《女人與政治》。新北市深坑區: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依晨,2014,《2014 台灣啤酒水果啤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dHvt4MroE,取用日期:2016年8月16日。 洪兆嘉、張玨,2006,〈正視女性飲酒問題:性別角度的初探〉。《台灣衛誌》 25(6):19-428。 段江麗,2009,〈也談中國傳統賢妻良母—兼與李卓教授商榷之一〉。《中國文化研究》3:94-105。 馬輝海,2003,〈中國酒文化的藝術特色探微〉。《黃石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4):54-57。 酒亂性,色迷人。教育百科。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酒亂性,色迷人,取得日期:2016年 10月27日 高曉松,2014,《魚羊野史(第1卷)》。湖南文藝出版社。 孫秀蕙、陳儀芬,2010,〈被框架的女性意象:上海月份牌廣告畫的圖像符號分析民〉。《廣告學研究》34:25-63。 晗莫莫 (2012),《容貌和才氣哪個對女人更重要》。台北市:右灰文化。 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2009。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http://nhis.nhri.org.tw/files/2009NHIS_report_2.pdf,取用日期:2016年8月16日。 國人飲酒行為電話調查報告書,2010。財團法人21世紀基金會 http://www.21stcentury.org.tw/uploads/m_file20110112171429.pdf,取用日期:2016年8月16日。 陳韻帆,2009,〈米酒的藥性探討——以臺北都會區坐月飲食為例〉。中國飲食文化5(2):87-127。 張淑雅、曹融、顧理,2009,〈從符號學角度探討達利作品中潛意識象徵之意義建構與解讀〉。《藝術論文集刊》12:95-118。 張鈞甯,2015,《尋城趣-金門篇30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3WV2oRjuc ,取用日期:2016年8月17日。 傅學仁,2004,《台灣葡萄酒消費文化分析》。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富士谷篤子編,林玉鳳譯,1988,《女性學導論》。臺北:南方。 曾淵如,2011,〈意氣煥發瓊漿裡——飲酒的樂趣〉。《台灣醫界》54(6):62-67。 楊子葆,2011,《微醺之後,味蕾之間》。臺北:馬可孛羅文化。 葉金燦,2005,〈摩登仙杜麗娜—、廣告女性角色描繪與視覺訴求之跨文化研〉。《藝術學報 》77:67-91。 蔡騏、黃金,2004,〈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初探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3(3):123-127。 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設計研究〉。《設計研究》3:132-139。 劉育孜,2012,〈男女有別 調酒盡興喝〉。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20830/3447343 ,取用日期:2016年 10月27日。 劉玉玲,2011,〈妖?與蝶∼酷兒理論與台灣跨性別族群處境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35:368-378。 蔡佩芳、張文嘉、許惠斐,2009,〈白金彰顯尊貴‧消費成就不凡——白金卡廣告的「新」男性認同與「舊」性別迷思〉。《廣告學研究》31:65-102。 鋼管舞,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钢管舞,取得時間:2016年 10月27日 http://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GW1JgaxFwb22%2FEJmHue,取用日期:2016年6月13日 魏妤庭,2016,〈搶攻女性喝啤酒商機 量販推繽紛異國風啤酒〉。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story/7270/1757250,取用日期:2016年6月13日。 Abbott, Pamela & Wallace, Clair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臺北:巨流。(Abbott, Pamela & Wallace, Claire,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NY: Routledge.) Abercrombie, N.著、陳芸芸譯,2003,《電視的社會學分析》。臺北:韋伯文化。(Abercrombie, N., 1996, Television and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Adorno, T.著、李紀舍譯,2013,〈文化工業再探〉。《文化與社會》318-28。(Adomo, T., 2004, 「The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The City Cultures Reader 3) Barthes, Roland著、洪顯勝譯,1988,《符號學要義》。臺北:南方叢書出版。(Barthes, Roland, 1977, Elements of semiology. Macmillan.) Berger, A. A.著、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臺北:遠流。 Beauvoir, S.著、邱瑞鑾譯,2013,《第二性》。貓頭鷹出版。(Beauvoir, S., 1949, The Second Sex, tr. and ed. HM Parshley and intro. Deirdre Bair, NY: Vintage.) Corrigan, P.著、王宏仁譯,2013,《消費社會學》。臺北:群學。(Corrigan, P., 1997,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an introduction. Sage.) Gane, M.著、黃彥翔譯,2009,《法國社會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Gane, M., 2003, French social theory. Sage.) Goffman, E.著、曾凡慈譯,2013,增訂二版,《污名》,臺北:群學出版社。(Goffman, E., 1963, Stigma: Notes on a spoiled identity. Jenkins, JH & Carpenter.) Gopnik, Adam著、廖婉如譯,2013,《吃,為什麼重要?從餐廳、食譜到美食、品味,人與飲食的對話》。臺北:馬可孛羅文化。(Gopnik, Adam, 2011, The table comes first: Family, France, and the meaning of food. Vintage.) Lull, J.著、陳芸芸譯,2012,《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修訂版)。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Lull, J., 2000,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O`sullivan, T., Hartley, J., Saunders, D., Montgomery, M., & Fiske, J.著、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臺北:遠流。(O`sullivan, T., Hartley, J., Saunders, D., Montgomery, M., & Fiske, J., 1994,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Veblen, Thorstein著、蔡受百譯,1964,《有閒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Veblen, Thorstein, 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Vanguard Press.) Atkin, C. K., 1993, On regulating broadcast alcohol advertising.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37:107-113. Barthes, R., 1977, Image-music-text. NY: Hill and Wang.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Boseley, S., 2016, Women now drink as much alcohol as men, global study finds zalcohol-men-global-study (Date visited: Dec 1, 2016). Drinkaware.co.uk, April 14 2016, Health Effects of Alcohol. http://www.drinkaware.co.uk/check-the-facts/health-effects-of-alcohol/effects-on-the-body/alcohol-and-women (Date visited: June 4, 2016). Goldman, R., 1992, Reading Ads Society. London: Routhedge. Goffman, E., 1979, Gender Advertisement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Grube, J. W., 1993, Alcohol Portrayals and Alcohol Advertising on Television. Alcohol Health & Research World, 17 (1):61-66. Hall, Stuart, 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S. Hall, D. Hobson, A. Lowe, & P.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p. 90-103. London: Hutchinson. Johnston, I., 2016, Women have almost caught up with men in the amount of alcohol they drink, study finds. Independent.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alcohol-women-men-drinking-problem-binge-drinking-disease-study-a7378256.html(Date visited: Dec 4, 2016). McCracken, G., 1986,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he structure and movement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nsumer good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1), 71-84. Rakow, L. F., 1992, Don’t hate me because I’m beautiful: Feminist resistance to advertising’s irresistible meanings. The 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57(2): 132-142. Sharits, D. , Lammers, B., 1983, Perceived attributes of models in prime-time and daytime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 person percep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 64-74. Slade, T., etc., 2016, Birth cohort trends in the global epidemiology of alcohol use and alcohol-related harms in men and wome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BMJ Open . http://bmjopen.bmj.com/content/6/10/e011827 (Date visited: Dec 4, 2016).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101254501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2545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佳瑩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方欹葳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Fang, Yi Wei en_US dc.creator (作者) 方欹葳 zh_TW dc.creator (作者) Fang, Yi Wei en_US dc.date (日期) 2016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r-2017 17:27:27 (UTC+8) - dc.date.available 1-Mar-2017 17:27:27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r-2017 17:27:27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12545011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947 -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254501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父權的社會中,女性一直處於被宰制的弱勢地位,雖然今日女性在賦權的過程中,已在經濟、宗教、教育各方面達到平權,但在真實的社會制度裡,兩性平權依然只是一種幻覺。 本研究將藉由女性主義的觀點,輔以Goffman的「污名」理論與Veblen的「有閒階級」理論,探討過往兩性在酒文化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當前臺灣資本主義社會的酒類廣告,如何呈現兩性意象,來作為洞悉台灣女性賦權真況的著力點。 研究發現,在酒類廣告中,女性主義所提倡的符號,已然被酒商商品化,而女性被污名化的現象,從明顯易見的狀況轉為更精緻隱晦的手法。最後,酒類廣告中,父權主義男性對於女性的刻板意象依然存在,例如,男性掌握了權力與生產工具,女性還是努力模仿學習男性,或只是配角。由以上可得知,目前的兩性平權,還是僅存於表面形式,真正的女性賦權,仍有一段辛苦的道路要努力。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women have long occupied a lower status . Although women today have gained more rights in economy, religion, and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mpowerment, denger equality is still an illusion in real social system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mpowerment of Taiwanese wome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feminist view, complemented with Goffman`s "stigma" theory and Veblen`s "leisure class" theory, discussing the roles women and man played in the wine culture in the past, as well as how gender images are currently presented in alcohol advertising.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 wine merchants have commercialized in the advertising the symbols advocated by the feminists. And the stigmatized phenomenon of women still exists, while just turning from obvious ways into more sophisticated approach. Men’s patriarchal stereotype images for women still exist. For example, men control the power and produce tools, while women still try to imitate men, or just take supporting roles. From all abov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at gender equality is merely superficial. There is still long way to go for the woman empowerment.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源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問題 5 第貳章 酒的社會功能與意義 6 第一節 臺灣飲酒現況 6 第二節 酒與社會功能 10 第三節 男、女酒文化之差異 16 第參章 女性與酒之污名 19 第一節 品味、階級與女性飲酒之污名化 19 第二節 父權主義下女性與酒之污名化 31 第三節 女性主義與酒的文化 34 第肆章 廣告、酒、污名 46 第一節 酒廣告與性別 46 第二節 廣告與圖像符號 49 第三節 男性視角的廣告 56 第四節 女性視角的廣告 58 第伍章 研究方法 6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2 第二節 符號學分析 62 第三節 研究樣本 67 第陸章 廣告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台灣啤酒— 張惠妹「2006 台灣啤酒—金牌臺灣台啤CF—酒吧篇」 71 第二節 台灣啤酒— 蔡依林「2016 台灣啤酒—金牌台啤—特務篇」 94 第三節 金門高粱— 「2016年—金門高粱酒CF—江蕙接唱篇」 111 第四節 許瑋甯Glenfiddich Gallery│ 格蘭菲迪 專屬訂製所【60s】 131 第柒章 結論 153 第一節 女性主義商品化 153 第二節 女性與酒污名化 161 第三節 酒文化之男女刻板意象 168 第四節 研究與限制 176 參考文獻 178 圖目錄 圖1 不同教育程度之飲酒終身盛行率 7 圖2 不同年齡層之飲酒終身盛行率 8 圖3 美國女性踩碎用於啤酒的冰塊 38 圖4 Panzani 廣告 54 圖5 研究架構 62 表目錄 表1 2009年飲酒盛行率 7 表2 18歲以上男性喝酒情形 9 表3 18歲以上女性喝酒情形 9 表4 美麗類型彙整表 43 表5 Peirce符號之三個層面 53 表6 比喻與轉喻對照表 63 表7 精緻符碼與限制符碼的差異 64 表8 鏡頭類別與符號具功能 66 表9 攝影機的操作與剪輯技巧 66 表10 兩性氣質 68 表11 美國人觀念中定型化的性格特徵 68 表12 鏡頭與符號的關係(ㄧ) 74 表13 毗鄰軸與系譜軸的排列(一) 84 表14 鏡頭與符號的關係(二) 99 表15 毗鄰軸與系譜軸的排列(二) 104 表16 鏡頭與符號的關係(三) 117 表17 毗鄰軸與系譜軸的排列(三) 124 表18 鏡頭與符號的關係(四) 137 表19 毗鄰軸與系譜軸的排列(四) 144 表20 女性主義符號商品化–蔡依林 154 表21 女性主義符號商品化–江蕙 157 表22 女性主義符號商品化–許瑋甯 158 表23 廣告運用女性主義符號之綜合表 160 表24 張惠妹 -2006年金牌台灣啤酒CF酒吧篇¬之物化表 161 表25 蔡依林 —2016年金牌台灣啤酒特務篇¬之物化表 164 表26 廣告物化、污名化女性之綜合表 166 表27 專業、權威之差異表一 169 表28 專業、權威之差異表二 170 表29 專業、權威之差異表三 171 表30 男性氣質、特性之展現一 172 表31 男性氣質、特性之展現二 174 表32 男性氣質、特性之展現綜合表 175 表33 消費者酒文化之階級區分 176 附錄 附錄1 消費者酒文化之階級區分 184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2545011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主義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污名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有閒階級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酒文化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Feminism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tigma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eisure class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ine culture en_US dc.title (題名) 當前台灣女性賦權-以酒類廣告探討之 zh_TW dc.title (題名) Current empowerment of women in Taiwan: case study of alcohol advertisement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崇名,1995,〈從「階級態度」到「個人品味」的轉換:伊利亞斯與布狄厄論西方日常生活特質之比較〉。《思與言》33(4):171-192。 王悅,1993,〈女性與酒〉,頁279-292。《輝煌的世界酒文化》。成都:成都。 王承平,2012,〈性別權力的跨界再現:電視廣告中女體的美麗與哀愁〉。《文化研究雙月報》128(5):1-23。 卡維波,1998,〈什麼是酷兒?〉。頁32-46,收錄何春蕤編,性/別研究,3、4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卡維波,2004,〈「減肥瘦身」的女性主義標準答案錯在哪裡?——從「飲食消費與現代性」到「性感美貌的多元與普及」〉。頁141-196,收錄於甯應斌編,《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民國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1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取用日期:2016年 10月27日。。 全球趣味資訊 iFuun,2016,〈劉備禁酒令,與男子將損害女子清白,有何關係?〉。http://www.ifuun.com/a201642424292/,取用日期:2016年6月16日。 同性戀,2016,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C%E6%80%A7%E6%88%80,取用日期:2016年9月10日。 李天鐸,1991,〈電視廣告與社會文化關係——商品/符號/意義〉。《當代》63:18-29。 李宗薇,2004,《消費社會中電視廣告呈現的性別印象》。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銀河,2004,《女性主義》。臺北:五南。 何守正,1983年2月15日生,台灣退休籃球運動員,曾效力於台灣超級籃球聯賽台灣大籃球隊、富邦勇士,2015年宣布退休。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何守正,取用日期:2016年 10月27日。 吳知賢,2001,〈台灣電視酒類廣告內容分析及文化意涵之探討〉。《視聽教育》43(3):27-38。 吳知賢,2003,〈台灣電視酒類廣告內容意涵之探討〉。《兩性平等教育月刊》23:118-122。 吳聰能,2000,〈酒與疾病〉。《高醫醫訊月刊》20(5)。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8910/4577.htm,取用日期:2016年5月25日。 呂萬安、邱信傑,2011,〈中藥酒之實用性與發展性〉。北市醫學雜誌8(4):12-20。 林宇玲,2009,〈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批判的媒體識讀》 新北市:正中書局。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市:五南。 林麗珊,2005,〈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2(3):3-20。 周嘉辰,2003,《女人與政治》。新北市深坑區: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依晨,2014,《2014 台灣啤酒水果啤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dHvt4MroE,取用日期:2016年8月16日。 洪兆嘉、張玨,2006,〈正視女性飲酒問題:性別角度的初探〉。《台灣衛誌》 25(6):19-428。 段江麗,2009,〈也談中國傳統賢妻良母—兼與李卓教授商榷之一〉。《中國文化研究》3:94-105。 馬輝海,2003,〈中國酒文化的藝術特色探微〉。《黃石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4):54-57。 酒亂性,色迷人。教育百科。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酒亂性,色迷人,取得日期:2016年 10月27日 高曉松,2014,《魚羊野史(第1卷)》。湖南文藝出版社。 孫秀蕙、陳儀芬,2010,〈被框架的女性意象:上海月份牌廣告畫的圖像符號分析民〉。《廣告學研究》34:25-63。 晗莫莫 (2012),《容貌和才氣哪個對女人更重要》。台北市:右灰文化。 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2009。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http://nhis.nhri.org.tw/files/2009NHIS_report_2.pdf,取用日期:2016年8月16日。 國人飲酒行為電話調查報告書,2010。財團法人21世紀基金會 http://www.21stcentury.org.tw/uploads/m_file20110112171429.pdf,取用日期:2016年8月16日。 陳韻帆,2009,〈米酒的藥性探討——以臺北都會區坐月飲食為例〉。中國飲食文化5(2):87-127。 張淑雅、曹融、顧理,2009,〈從符號學角度探討達利作品中潛意識象徵之意義建構與解讀〉。《藝術論文集刊》12:95-118。 張鈞甯,2015,《尋城趣-金門篇30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3WV2oRjuc ,取用日期:2016年8月17日。 傅學仁,2004,《台灣葡萄酒消費文化分析》。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富士谷篤子編,林玉鳳譯,1988,《女性學導論》。臺北:南方。 曾淵如,2011,〈意氣煥發瓊漿裡——飲酒的樂趣〉。《台灣醫界》54(6):62-67。 楊子葆,2011,《微醺之後,味蕾之間》。臺北:馬可孛羅文化。 葉金燦,2005,〈摩登仙杜麗娜—、廣告女性角色描繪與視覺訴求之跨文化研〉。《藝術學報 》77:67-91。 蔡騏、黃金,2004,〈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初探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3(3):123-127。 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設計研究〉。《設計研究》3:132-139。 劉育孜,2012,〈男女有別 調酒盡興喝〉。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20830/3447343 ,取用日期:2016年 10月27日。 劉玉玲,2011,〈妖?與蝶∼酷兒理論與台灣跨性別族群處境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35:368-378。 蔡佩芳、張文嘉、許惠斐,2009,〈白金彰顯尊貴‧消費成就不凡——白金卡廣告的「新」男性認同與「舊」性別迷思〉。《廣告學研究》31:65-102。 鋼管舞,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钢管舞,取得時間:2016年 10月27日 http://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GW1JgaxFwb22%2FEJmHue,取用日期:2016年6月13日 魏妤庭,2016,〈搶攻女性喝啤酒商機 量販推繽紛異國風啤酒〉。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story/7270/1757250,取用日期:2016年6月13日。 Abbott, Pamela & Wallace, Clair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臺北:巨流。(Abbott, Pamela & Wallace, Claire,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NY: Routledge.) Abercrombie, N.著、陳芸芸譯,2003,《電視的社會學分析》。臺北:韋伯文化。(Abercrombie, N., 1996, Television and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Adorno, T.著、李紀舍譯,2013,〈文化工業再探〉。《文化與社會》318-28。(Adomo, T., 2004, 「The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The City Cultures Reader 3) Barthes, Roland著、洪顯勝譯,1988,《符號學要義》。臺北:南方叢書出版。(Barthes, Roland, 1977, Elements of semiology. Macmillan.) Berger, A. A.著、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臺北:遠流。 Beauvoir, S.著、邱瑞鑾譯,2013,《第二性》。貓頭鷹出版。(Beauvoir, S., 1949, The Second Sex, tr. and ed. HM Parshley and intro. Deirdre Bair, NY: Vintage.) Corrigan, P.著、王宏仁譯,2013,《消費社會學》。臺北:群學。(Corrigan, P., 1997,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an introduction. Sage.) Gane, M.著、黃彥翔譯,2009,《法國社會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Gane, M., 2003, French social theory. Sage.) Goffman, E.著、曾凡慈譯,2013,增訂二版,《污名》,臺北:群學出版社。(Goffman, E., 1963, Stigma: Notes on a spoiled identity. Jenkins, JH & Carpenter.) Gopnik, Adam著、廖婉如譯,2013,《吃,為什麼重要?從餐廳、食譜到美食、品味,人與飲食的對話》。臺北:馬可孛羅文化。(Gopnik, Adam, 2011, The table comes first: Family, France, and the meaning of food. Vintage.) Lull, J.著、陳芸芸譯,2012,《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修訂版)。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Lull, J., 2000,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O`sullivan, T., Hartley, J., Saunders, D., Montgomery, M., & Fiske, J.著、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臺北:遠流。(O`sullivan, T., Hartley, J., Saunders, D., Montgomery, M., & Fiske, J., 1994,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Veblen, Thorstein著、蔡受百譯,1964,《有閒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Veblen, Thorstein, 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Vanguard Press.) Atkin, C. K., 1993, On regulating broadcast alcohol advertising.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37:107-113. Barthes, R., 1977, Image-music-text. NY: Hill and Wang.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Boseley, S., 2016, Women now drink as much alcohol as men, global study finds zalcohol-men-global-study (Date visited: Dec 1, 2016). Drinkaware.co.uk, April 14 2016, Health Effects of Alcohol. http://www.drinkaware.co.uk/check-the-facts/health-effects-of-alcohol/effects-on-the-body/alcohol-and-women (Date visited: June 4, 2016). Goldman, R., 1992, Reading Ads Society. London: Routhedge. Goffman, E., 1979, Gender Advertisement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Grube, J. W., 1993, Alcohol Portrayals and Alcohol Advertising on Television. Alcohol Health & Research World, 17 (1):61-66. Hall, Stuart, 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S. Hall, D. Hobson, A. Lowe, & P.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p. 90-103. London: Hutchinson. Johnston, I., 2016, Women have almost caught up with men in the amount of alcohol they drink, study finds. Independent.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alcohol-women-men-drinking-problem-binge-drinking-disease-study-a7378256.html(Date visited: Dec 4, 2016). McCracken, G., 1986,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he structure and movement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nsumer good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1), 71-84. Rakow, L. F., 1992, Don’t hate me because I’m beautiful: Feminist resistance to advertising’s irresistible meanings. The 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57(2): 132-142. Sharits, D. , Lammers, B., 1983, Perceived attributes of models in prime-time and daytime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 person percep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 64-74. Slade, T., etc., 2016, Birth cohort trends in the global epidemiology of alcohol use and alcohol-related harms in men and wome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BMJ Open . http://bmjopen.bmj.com/content/6/10/e011827 (Date visited: Dec 4, 201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