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大陸對新加坡之外交政策:<<一帶一路>>的視角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Singapore : perspective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作者 高思婷
Kao, Szu-Ting
貢獻者 李明
Lee, Ming
高思婷
Kao, Szu-Ting
關鍵詞 一帶一路
中新外交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Mar-2017 17:32:14 (UTC+8)
摘要 因應中國大陸新一輪改革與經濟轉型需要,同時反制美國華府在中東與中亞推動的「新絲路戰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 」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為中國大陸首次提出的重大和全面完整的經濟發展核心戰略。對中國大陸而言,新加坡是經濟發展成功的範例,中新合作可以創造互補共贏的效果,同時新加坡也是未來「泛亞鐵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新加坡亦秉持「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積極與中國大陸合作,近年來兩國間的貿易總額不斷的攀升,同時也擴大在政治、教育、經貿、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密切聯繫,中國大陸更成為新加坡的主要進出口國。由於中國大陸試圖透過「一帶一路」戰略確保其國家能源,特別是原油,能安全從中東運送至本國,使其經濟軍事發展能安全無虞,因此本文即以新現實主義理論及權力平衡理論作為分析途徑。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中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為平台擴大與沿線國家的對接效果,新加坡政府對於亞投行的成立抱持歡迎的態度,因為未來或許將可透過亞投行參與更大規模多國與區域性的城市打造專案。然而由於中國大陸與美國近年來於南海議題上的摩擦漸增,加上麻六甲海峽的戰略重要性和美國對這條運輸航道的影響力,中國大陸政府試圖與泰國政府合作開挖克拉運河及打造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為深水港,未來將可能影響新加坡本國經濟與國際地位重要性,因此中國大陸如今出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推行「一帶一路」戰略,對新加坡來說或許是個契機也可謂是個挑戰。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中文官方出版品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201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201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濟統計司,〈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2014〉。北京:中國統計,2014年。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濟統計司,〈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2015〉。北京:中國統計,2015年。
     
     中文專書
     1. 丁松泉,《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2.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紅葉文化出版社,民國83年。
     3. 王鑫等譯,斯蒂芬・哈爾伯著,《北京說了算》。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民國100年。
     4. 李明,《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9年。
     5. 朱浤源,《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民國91年。
     6. 江春琦,《國際關係之學派與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95年。
     7. 林若雩,《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民國105年。
     8. 張亞中、左正東等,《國際關係總論》第三版。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民國102年。
     9.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地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出版社,民國92年12月。
     10. 許禎元,《政治學研究與網路運用:網際網路(InterNet)的資料搜集》。臺北:立威出版社,民國87年。
     11. 喬亦劍,《習近平的巨大機會》。北京:內幕出版社,2016年。
     12. 馮並,《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臺北:高寶書版集團,民國104年。
     13.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國99年。
     14.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90年。
     15. Waltz, Kenneth N.著,信強譯,《國際政治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文期刊
     1. 于成森,〈美國新型瀕海戰鬥艦擘劃空海作戰模式〉。《清流月刊》,12月號,民國101年,頁26-27。
     2. 李明,〈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的現況與展望〉。《問題與研究》,地23卷,民國83年,頁70-87。
     3. 李明,〈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動向與挑戰〉。《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民國89年,頁173-201。
     4. 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與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民國 97年,頁167-199。
     5. 何亞非,〈大數據時代的中國外交〉。《中國新聞周刊》,第20期,2015年,頁56-57。
     6. 林躍勤,〈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難題與出路〉。《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48期,2014年,頁92-93。
     7. 林躍勤,〈“一帶一路”構想:挑戰與應對〉。《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54期,2014年,頁5-17。
     8.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期,民國95年,頁53-94。
     9. 張中祥,〈去政治化思考中國能源安全〉。《中國經濟報告》,第5期,2014年,頁60-63。
     10.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民國87年,頁19-34。
     11. 張心怡,〈TPP、RCEP的競合以及中國大陸對於區域經濟整合之態度轉變〉。《戰略安全研析》,第113期,民國103年,頁5-12。
     12. 張登及,〈大陸地緣經濟戰略軸心:一帶一路〉。《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民國103年,頁1-3。
     13. 劉勝驥,〈習近平治國路線解析-新加坡模式〉。《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2卷第3期,民國103年,頁37-53。
     14. 盧業中,〈美國南海政策之演變〉。《戰略與評估》,第7卷第2期,民國105年,頁47-63。
     15. 盧業中,〈第五輪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評析〉。《亞太和平月刊》,第5卷第8期,民國102年,頁10-11。
     16. 譚偉恩,〈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 現實主義的觀點〉。《 國際關係學報》,第22期,民國95年,頁129-166。
     17. 顧長永,〈新加坡與中共之政治經濟關係〉。《問題與研究》,民國80年,頁67-80。
     
     網路資料
     1. 刁倩,〈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續簽貨幣互換協議〉。《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網》,2014年11月27日。
     2. 上海市統計局,〈2016上海統計年鑑〉。《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年。
     3. 中華民國外交部,〈新加坡將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中成為更重要經濟地位〉,民國104年4月10日。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新加坡共和國大使館,〈中新關係簡述〉,2015年7月。
     5.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新加坡共和國大使館,〈中新關係簡況〉,2015年7月。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同新加坡的關係〉,2015年7月。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新加坡國家概況〉,2015年7月。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2015年3月28日。
     9. 中央社編輯,〈李顯龍訪美 讚美中關係助推TPP〉。《中央通訊社》,民國105年8月2日。
     10. 方舟,〈借鑑獅城模式 打造中國崛起〉。《香港經濟日報》,2010年11月18日。
     11. 王嘉源,〈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我們希望同時成為中美的好友〉。《新浪財經》,2016年9月19日。
     12. 石洪濤,〈美軍進駐馬六甲掐住中國咽喉 中國如何破解困局〉。《人民網》,2004年6月14日。
     13. 吉田涉、永井央紀,〈中美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激烈碰撞〉。《日經中文網》,2016年6月6日。
     14. 吉密歐,〈新加坡副總理:TPP垮台將像徵美國撤出亞太〉。《FT中文網》,2016年10月24日。
     15.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中國大陸將研究分析加入TPP利弊和可能性〉,民國102年6月10日。
     16. 朱建陵,〈陸拼海上絲路 南海戰略降溫〉。《中國時報》,民國104年6月8日。
     17. 李明軒,〈新加坡-大國有戰略,小國有策略〉。《天下雜誌》,民國104年4月28日。
     18. 李慧敏,〈觀察:牽動新加坡神經的亞投行與克拉運河〉。《BBC中文網》,2015年5月21日。
     19. 肖晞,〈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雙重意義〉。《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2月4日。
     20. 林克倫,〈中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時報》,民國97年10月24日。
     21. 林廷輝,〈泰國會是中國在南海困境中的突破口嗎?〉。《自由時報》,民國104年12月15日。
     22. 林沿瑜,〈【中共六中全會】「習核心」首度見諸黨內文件 習近平插手十九大已無懸念〉。《上報》,民國105年10月27日。
     23. 門洪華,〈以穩健步伐參與國際秩序重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2月4日。
     24. 重慶晚報編輯,〈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新浪新聞中心》,2015年11月 8 日。
     25. 馬光遠,〈新加坡再炒南海問題媒體:水太深別瞎攪和〉。《東方網》,2016年9月29日。
     26. 孫興杰,〈MH370背后的地緣政治與國際主義〉。《經濟觀察報》,2014年3月31日。
     27. 斯洋,〈中新交惡?新加坡學者:“茶杯裡的風暴”〉。《美國之音》,2016年10月8日。
     28. 張炎夏,〈亞洲真正仇視中國的國家曝光!—竟然是新加坡〉。《CMoney投資網誌》,民國103年10月7日。
     29. 張弛,〈新加坡對外政策走向評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年9月22日。
     30. 張郁琦,〈針對中星關係 習近平提3建議〉。《中時電子報》,民國104年11月7日。
     31. 陳筑君,〈擺脫美封鎖中泰鑿克拉運河〉。《中時電子報》,民國104年5月18日。
     32. 陳楫寶,〈克拉地峽運河:“東方巴拿馬運河”夢想”〉,民國93年8月10日。
     33. 莊晁權,〈2030年中國海軍將成全球規模之最〉。《中時電子報》,民國105年6月29日。
     34. 章騫,〈海權與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觀察報》,2014年12月8日。
     35. 黃子姍,〈麻六甲海峽-牽動世界的東方水脈〉。《經典雜誌》,民國99年3月。
     36. 鉅亨網,〈新聞小詞典-一帶一路〉,民國103年12月23日。
     37. 新加坡-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中心,〈關係概況〉。
     38. 董立文,〈對中共周邊外交的分析〉,民國105年1月13日。
     39. 楊卓翰,〈新絲路經濟體〉。《今周刊》,第955期,民國104年4月13日。
     40. 經濟部,〈新加坡政府及業者期待亞投行成立對新加坡帶來商機〉,民國105年1月21日。
     41.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TPP談判結果對新加坡利益與影響〉,民國104年10月26日。
     42.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新加坡將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中成為更重要經濟地位〉,民國105年4月15日。
     43. 經濟部工業局,〈『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中國大陸與未來全球貿易新秩序〉之輿論〉,民國103年10月31日。
     44. 綜合鳳凰國際iMarkets 財經內參,〈斷崖式下跌! 新加坡經濟崩盤了?〉,2016年10月16日。
     45. 潘永才,〈新加坡市場概況〉。《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2015年5月16日。
     46. 穆堯,〈習近平傾向新加坡改革模式〉。《多維新聞網》,2012年10月23日。
     47. 蕭富元,〈一帶一路 全面解讀〉。《天下雜誌》,第571期,民國104年4月28日。
     48. 環球網報導,〈新加坡財長:亞投行對促進亞洲經濟聯通起重要作用〉。《海峽時報》,2016年1月18日。
     49. 麵包財經,〈新加坡經濟暴跌背後:港口吞吐量已被上海甩開〉,民國105年10月18日。
     50. BBC中文網編輯,〈美眾議院批准美新自由貿易〉,2003年7月24日。
     51. BBC中文網編輯,〈南海爭議:中國要求新加坡「少管閒事」〉,2016年8月16日。
     52. BBC中文網東南亞事務,〈觀察:牽動新加坡神經的亞投行與克拉運河〉,2015年5月21日。
     53. Joe,〈新加坡控制麻六甲海峽的重要性〉。《理財網財經知識庫》,民國103年4月11日。
     54. Liu Madelain,〈亞投行與一帶一路:中國經濟的解方?〉,民國104年11月26日。
     
     
     英文文獻
     英文專書
     1. Baldwin, David A.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Basiron, Mohd Nizam, and Amir Dastan.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Kuala Lumpur: Maritime Institute of Malaysia, 2006.
     3. Burchill, S. and A. Linklater.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1.
     4. Carr, E. H.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46.
     5. Goldstein, Joshua. and Jon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NY: Addison-Wesley, 2007.
     6. Graham, Allison T. ed. 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13.
     7. Gupta, Babhani Sen. T.T Poulose. and Hemlata Bhatia. The Malacca Straits and the Indian Ocean: A Study of the Strategic and Legal Aspects of a Controversial Sea-Lane. Delhi: Macmillan Co. of India, 1974.
     8. Hollis, M. and S. Smith. Explai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9. Keohan, Robert. After Hegemo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10. Keohane, Robert O. Theory of World Politics: Structural Realism and Beyond. In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edited by Robert O. Keohane, pp. 158-203.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11. Kotler, Philip. and Hermawan Kartajaya. Think New ASEA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4.
     12. Kynge, James. China Shakes the World: A Titan`s Rise and Troubled Future and the Challenge for Americ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6.
     13. Lapid, Yosef. and Friedrich V. Kratochwil. Revisiting the ‘‘National’’: Toward an IdentityAgenda in Neorealism? In The Return of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IR Theory, edited by Yosef Lapid and Friedrich V. Kratochwil, pp. 105-26.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1996.
     14. Latif, Asad. Between Rising Powers: China, Singapore, and Ind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7.
     15. Mearsheimer, John.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 Inc, 2001.
     16.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NY: Knopf, 1985.
     17. Naisbitt, John. and Doris Naisdbitt. Global Game Change: How the Global Southern Belt Will Reshape Our World.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15.
     18. Newbold, Thomas John. Political and Statistical Account of the British Settlements i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Viz. Pinang, Malacca, and Singapore, with a History of the Malayan States on the Peninsula of Malacca.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1839.
     19. Smith, Steve, Ken Booth, and Marysia Zalewski. International Theories: Positivism &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 Vasquez, John A. and Colin Elman. Realism and the Balancing of Power: A New Debat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2.
     21. Waltz, Kenneth N. Continuit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Kim Booth and Tim Dunne, Worlds in Collis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Global Order.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Waltz, Kenneth N. Receptions 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Response to My Critics. In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edited by Robert O. Keohane, pp. 322-45.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22.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2010.
     23. Waltzer, Michael. Arguing About Wa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英文期刊
     1. Ashley, Richard K. “The Poverty of Neo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 38, 1984, pp. 225-286.
     2. Evers, Hans-Dieter. and Solvay Gerke.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 for World Trad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ZEF Working Papers Series, Zentrum für Entwicklungsforschung, Bonn, 2006.
     3. Gertz, Bill. “China Builds Up Strategic Sea Lanes.” Washington Times, vol. 18, no. 5, 2005.
     4. Guzzini, Stefano. “Structural Power: The Limits of Neorealist Power Analysi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7, no. 3, 1993, pp. 443-478.
     5. Kristof, Nicholas D.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5, 1993, pp. 59-74.
     6. Levy, Jack S. and William R. Thompson, “Hegemonic Threats and Great Power Balancing in Europe: 1945-1999.” Security Studies, vol. 14, no. 1, 2005, pp. 1-13.
     7. Little, Richard. “Neorealism and the English School: A Methodological, Ont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Reassess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o. 1, 1995, pp. 14-27.
     8. Nexon, Daniel.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Balance.” World Politics, vol. 61, no. 2, 2009, pp. 330-359.
     9. Nye, Joseph S.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World Politics, vol. 40, no. 2, 1988, pp. 235-251.
     10. Schweller, Randall L. “Neorealism’s Status-Quo Bias: What Security Dilemma?” Security Studies no. 5, 1996, pp. 90-121.
     11. Schweller, Randall L. “New Realist Research on Alliances: Refining, Hot Refuting, Waltz’s Balancing Proposi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91, 1997, pp. 927-930.
     12. Zhang, Zhang. “China`s Energy Security, the Malacca Dilemma and Responses.” Energy Policy, vol. 39, no. 12, 2011, pp. 7612-7615.
     13. Zweig, David. and Jianhai Bi. “China`s Global Hunt for Energy.” Foreign Affairs, vol. 84, no. 5, 2005, pp. 25-38.
     14. Zubir, Mokhzani. and Mohd Nizam Basiron. “The Strait of Malacca: The Rise of China, America’s Intentions and the Dilemma of the Littoral States.” Maritime Studies, no. 141, 2005, pp. 24-26.
     
     英文網路資料
     1.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Singapore’s GDP Grew by 1.8 Per Cent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6.”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Singapore, 2016.
     2. Gilmartin, Heather. “EU-US-China: cooperation in the Malacca Straits.” 2008.
     3. Bender, Jeremy. “These 8 narrow chokepoints are critical to the world`s oil trade.” BUSINESS INSIDER, 2015.
     4. Metelitsa, Alexander and Megan Mercer. “World Oil Transit Chokepoints.”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14.
     5. Wong, John. “Sino-Singapore Relations: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2016.
     6. Moritz, Rudolf. “MERICS China Mapping One Belt, One Road: With the Silk Road Initiative, China
     Aims to Build a Glob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201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1032530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53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明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ee, M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高思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Kao, Szu-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高思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Kao, Szu-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r-2017 17:32:14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r-2017 17:32: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r-2017 17:32: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2530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97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25302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因應中國大陸新一輪改革與經濟轉型需要,同時反制美國華府在中東與中亞推動的「新絲路戰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 」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為中國大陸首次提出的重大和全面完整的經濟發展核心戰略。對中國大陸而言,新加坡是經濟發展成功的範例,中新合作可以創造互補共贏的效果,同時新加坡也是未來「泛亞鐵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新加坡亦秉持「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積極與中國大陸合作,近年來兩國間的貿易總額不斷的攀升,同時也擴大在政治、教育、經貿、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密切聯繫,中國大陸更成為新加坡的主要進出口國。由於中國大陸試圖透過「一帶一路」戰略確保其國家能源,特別是原油,能安全從中東運送至本國,使其經濟軍事發展能安全無虞,因此本文即以新現實主義理論及權力平衡理論作為分析途徑。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中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為平台擴大與沿線國家的對接效果,新加坡政府對於亞投行的成立抱持歡迎的態度,因為未來或許將可透過亞投行參與更大規模多國與區域性的城市打造專案。然而由於中國大陸與美國近年來於南海議題上的摩擦漸增,加上麻六甲海峽的戰略重要性和美國對這條運輸航道的影響力,中國大陸政府試圖與泰國政府合作開挖克拉運河及打造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為深水港,未來將可能影響新加坡本國經濟與國際地位重要性,因此中國大陸如今出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推行「一帶一路」戰略,對新加坡來說或許是個契機也可謂是個挑戰。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6
     第四節 文獻回顧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貳章 中國大陸對新加坡的外交政策 14
     第一節 江澤民政府時期(1989-2002) 14
     第二節 胡錦濤政府時期(2002-2012) 15
     第三節 習近平政府時期(2012-) 17
     第四節 小結 20
     第參章 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之緣起 21
     第一節 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 以新現實主義分析 21
     第二節 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的機會與挑戰 27
     第三節 小結 29
     第肆章 中國大陸與新加坡之競合關係 30
     第一節 中國大陸與新加坡的戰略利益 30
     第二節 新加坡對於一帶一路的認知與回應 38
     第三節 中國大陸與新加坡對於亞太經濟整合的戰略佈局 43
     第四節 小結 51
     第伍章 中新關係的美國因素 53
     第一節 美國與新加坡的戰略關係 53
     第二節 美國與新加坡的經濟聯繫 54
     第三節 中國大陸與美國於新加坡麻六甲海峽之競合 57
     第四節 小結 59
     第陸章 結論 6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0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61
     中新關係年表 64
     參考文獻 67
     中文文獻 67
     英文文獻 74
     表目錄
     附表4-1 新加坡政府組織海外工業園區合作案 42
     圖目錄
     附圖1-1 一帶一路走向圖 12
     附圖4-1 麻六甲海峽地圖 32
     附圖4-2 全球八大原油運輸通道分佈圖 33
     附圖4-3 泰國克拉運河示意圖 37
     附圖4-4 新加坡與上海港裝箱吞吐量對比 40
     附圖4-5 新加坡GDP逐季同比增速圖 41
     附圖4-6 RCEP、TPP會員國 43
     附圖4-7 中國大陸被預期在2020年成為世界最大境外投資者 4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530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一帶一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新外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大陸對新加坡之外交政策:<<一帶一路>>的視角zh_TW
dc.title (題名)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Singapore : perspective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中文官方出版品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201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201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濟統計司,〈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2014〉。北京:中國統計,2014年。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濟統計司,〈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2015〉。北京:中國統計,2015年。
     
     中文專書
     1. 丁松泉,《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2.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紅葉文化出版社,民國83年。
     3. 王鑫等譯,斯蒂芬・哈爾伯著,《北京說了算》。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民國100年。
     4. 李明,《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9年。
     5. 朱浤源,《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民國91年。
     6. 江春琦,《國際關係之學派與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95年。
     7. 林若雩,《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民國105年。
     8. 張亞中、左正東等,《國際關係總論》第三版。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民國102年。
     9.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地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出版社,民國92年12月。
     10. 許禎元,《政治學研究與網路運用:網際網路(InterNet)的資料搜集》。臺北:立威出版社,民國87年。
     11. 喬亦劍,《習近平的巨大機會》。北京:內幕出版社,2016年。
     12. 馮並,《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臺北:高寶書版集團,民國104年。
     13.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國99年。
     14.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90年。
     15. Waltz, Kenneth N.著,信強譯,《國際政治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文期刊
     1. 于成森,〈美國新型瀕海戰鬥艦擘劃空海作戰模式〉。《清流月刊》,12月號,民國101年,頁26-27。
     2. 李明,〈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的現況與展望〉。《問題與研究》,地23卷,民國83年,頁70-87。
     3. 李明,〈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動向與挑戰〉。《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民國89年,頁173-201。
     4. 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與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民國 97年,頁167-199。
     5. 何亞非,〈大數據時代的中國外交〉。《中國新聞周刊》,第20期,2015年,頁56-57。
     6. 林躍勤,〈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難題與出路〉。《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48期,2014年,頁92-93。
     7. 林躍勤,〈“一帶一路”構想:挑戰與應對〉。《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54期,2014年,頁5-17。
     8.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期,民國95年,頁53-94。
     9. 張中祥,〈去政治化思考中國能源安全〉。《中國經濟報告》,第5期,2014年,頁60-63。
     10.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民國87年,頁19-34。
     11. 張心怡,〈TPP、RCEP的競合以及中國大陸對於區域經濟整合之態度轉變〉。《戰略安全研析》,第113期,民國103年,頁5-12。
     12. 張登及,〈大陸地緣經濟戰略軸心:一帶一路〉。《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民國103年,頁1-3。
     13. 劉勝驥,〈習近平治國路線解析-新加坡模式〉。《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2卷第3期,民國103年,頁37-53。
     14. 盧業中,〈美國南海政策之演變〉。《戰略與評估》,第7卷第2期,民國105年,頁47-63。
     15. 盧業中,〈第五輪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評析〉。《亞太和平月刊》,第5卷第8期,民國102年,頁10-11。
     16. 譚偉恩,〈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 現實主義的觀點〉。《 國際關係學報》,第22期,民國95年,頁129-166。
     17. 顧長永,〈新加坡與中共之政治經濟關係〉。《問題與研究》,民國80年,頁67-80。
     
     網路資料
     1. 刁倩,〈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續簽貨幣互換協議〉。《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網》,2014年11月27日。
     2. 上海市統計局,〈2016上海統計年鑑〉。《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年。
     3. 中華民國外交部,〈新加坡將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中成為更重要經濟地位〉,民國104年4月10日。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新加坡共和國大使館,〈中新關係簡述〉,2015年7月。
     5.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新加坡共和國大使館,〈中新關係簡況〉,2015年7月。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同新加坡的關係〉,2015年7月。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新加坡國家概況〉,2015年7月。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2015年3月28日。
     9. 中央社編輯,〈李顯龍訪美 讚美中關係助推TPP〉。《中央通訊社》,民國105年8月2日。
     10. 方舟,〈借鑑獅城模式 打造中國崛起〉。《香港經濟日報》,2010年11月18日。
     11. 王嘉源,〈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我們希望同時成為中美的好友〉。《新浪財經》,2016年9月19日。
     12. 石洪濤,〈美軍進駐馬六甲掐住中國咽喉 中國如何破解困局〉。《人民網》,2004年6月14日。
     13. 吉田涉、永井央紀,〈中美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激烈碰撞〉。《日經中文網》,2016年6月6日。
     14. 吉密歐,〈新加坡副總理:TPP垮台將像徵美國撤出亞太〉。《FT中文網》,2016年10月24日。
     15.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中國大陸將研究分析加入TPP利弊和可能性〉,民國102年6月10日。
     16. 朱建陵,〈陸拼海上絲路 南海戰略降溫〉。《中國時報》,民國104年6月8日。
     17. 李明軒,〈新加坡-大國有戰略,小國有策略〉。《天下雜誌》,民國104年4月28日。
     18. 李慧敏,〈觀察:牽動新加坡神經的亞投行與克拉運河〉。《BBC中文網》,2015年5月21日。
     19. 肖晞,〈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雙重意義〉。《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2月4日。
     20. 林克倫,〈中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時報》,民國97年10月24日。
     21. 林廷輝,〈泰國會是中國在南海困境中的突破口嗎?〉。《自由時報》,民國104年12月15日。
     22. 林沿瑜,〈【中共六中全會】「習核心」首度見諸黨內文件 習近平插手十九大已無懸念〉。《上報》,民國105年10月27日。
     23. 門洪華,〈以穩健步伐參與國際秩序重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2月4日。
     24. 重慶晚報編輯,〈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新浪新聞中心》,2015年11月 8 日。
     25. 馬光遠,〈新加坡再炒南海問題媒體:水太深別瞎攪和〉。《東方網》,2016年9月29日。
     26. 孫興杰,〈MH370背后的地緣政治與國際主義〉。《經濟觀察報》,2014年3月31日。
     27. 斯洋,〈中新交惡?新加坡學者:“茶杯裡的風暴”〉。《美國之音》,2016年10月8日。
     28. 張炎夏,〈亞洲真正仇視中國的國家曝光!—竟然是新加坡〉。《CMoney投資網誌》,民國103年10月7日。
     29. 張弛,〈新加坡對外政策走向評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年9月22日。
     30. 張郁琦,〈針對中星關係 習近平提3建議〉。《中時電子報》,民國104年11月7日。
     31. 陳筑君,〈擺脫美封鎖中泰鑿克拉運河〉。《中時電子報》,民國104年5月18日。
     32. 陳楫寶,〈克拉地峽運河:“東方巴拿馬運河”夢想”〉,民國93年8月10日。
     33. 莊晁權,〈2030年中國海軍將成全球規模之最〉。《中時電子報》,民國105年6月29日。
     34. 章騫,〈海權與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觀察報》,2014年12月8日。
     35. 黃子姍,〈麻六甲海峽-牽動世界的東方水脈〉。《經典雜誌》,民國99年3月。
     36. 鉅亨網,〈新聞小詞典-一帶一路〉,民國103年12月23日。
     37. 新加坡-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中心,〈關係概況〉。
     38. 董立文,〈對中共周邊外交的分析〉,民國105年1月13日。
     39. 楊卓翰,〈新絲路經濟體〉。《今周刊》,第955期,民國104年4月13日。
     40. 經濟部,〈新加坡政府及業者期待亞投行成立對新加坡帶來商機〉,民國105年1月21日。
     41.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TPP談判結果對新加坡利益與影響〉,民國104年10月26日。
     42.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新加坡將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中成為更重要經濟地位〉,民國105年4月15日。
     43. 經濟部工業局,〈『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中國大陸與未來全球貿易新秩序〉之輿論〉,民國103年10月31日。
     44. 綜合鳳凰國際iMarkets 財經內參,〈斷崖式下跌! 新加坡經濟崩盤了?〉,2016年10月16日。
     45. 潘永才,〈新加坡市場概況〉。《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2015年5月16日。
     46. 穆堯,〈習近平傾向新加坡改革模式〉。《多維新聞網》,2012年10月23日。
     47. 蕭富元,〈一帶一路 全面解讀〉。《天下雜誌》,第571期,民國104年4月28日。
     48. 環球網報導,〈新加坡財長:亞投行對促進亞洲經濟聯通起重要作用〉。《海峽時報》,2016年1月18日。
     49. 麵包財經,〈新加坡經濟暴跌背後:港口吞吐量已被上海甩開〉,民國105年10月18日。
     50. BBC中文網編輯,〈美眾議院批准美新自由貿易〉,2003年7月24日。
     51. BBC中文網編輯,〈南海爭議:中國要求新加坡「少管閒事」〉,2016年8月16日。
     52. BBC中文網東南亞事務,〈觀察:牽動新加坡神經的亞投行與克拉運河〉,2015年5月21日。
     53. Joe,〈新加坡控制麻六甲海峽的重要性〉。《理財網財經知識庫》,民國103年4月11日。
     54. Liu Madelain,〈亞投行與一帶一路:中國經濟的解方?〉,民國104年11月26日。
     
     
     英文文獻
     英文專書
     1. Baldwin, David A.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Basiron, Mohd Nizam, and Amir Dastan.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Kuala Lumpur: Maritime Institute of Malaysia, 2006.
     3. Burchill, S. and A. Linklater.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1.
     4. Carr, E. H.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46.
     5. Goldstein, Joshua. and Jon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NY: Addison-Wesley, 2007.
     6. Graham, Allison T. ed. 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13.
     7. Gupta, Babhani Sen. T.T Poulose. and Hemlata Bhatia. The Malacca Straits and the Indian Ocean: A Study of the Strategic and Legal Aspects of a Controversial Sea-Lane. Delhi: Macmillan Co. of India, 1974.
     8. Hollis, M. and S. Smith. Explai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9. Keohan, Robert. After Hegemo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10. Keohane, Robert O. Theory of World Politics: Structural Realism and Beyond. In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edited by Robert O. Keohane, pp. 158-203.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11. Kotler, Philip. and Hermawan Kartajaya. Think New ASEA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4.
     12. Kynge, James. China Shakes the World: A Titan`s Rise and Troubled Future and the Challenge for Americ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6.
     13. Lapid, Yosef. and Friedrich V. Kratochwil. Revisiting the ‘‘National’’: Toward an IdentityAgenda in Neorealism? In The Return of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IR Theory, edited by Yosef Lapid and Friedrich V. Kratochwil, pp. 105-26.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1996.
     14. Latif, Asad. Between Rising Powers: China, Singapore, and Ind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7.
     15. Mearsheimer, John.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 Inc, 2001.
     16.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NY: Knopf, 1985.
     17. Naisbitt, John. and Doris Naisdbitt. Global Game Change: How the Global Southern Belt Will Reshape Our World.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15.
     18. Newbold, Thomas John. Political and Statistical Account of the British Settlements i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Viz. Pinang, Malacca, and Singapore, with a History of the Malayan States on the Peninsula of Malacca.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1839.
     19. Smith, Steve, Ken Booth, and Marysia Zalewski. International Theories: Positivism &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 Vasquez, John A. and Colin Elman. Realism and the Balancing of Power: A New Debat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2.
     21. Waltz, Kenneth N. Continuit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Kim Booth and Tim Dunne, Worlds in Collis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Global Order.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Waltz, Kenneth N. Receptions 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Response to My Critics. In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edited by Robert O. Keohane, pp. 322-45.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22.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2010.
     23. Waltzer, Michael. Arguing About Wa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英文期刊
     1. Ashley, Richard K. “The Poverty of Neo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 38, 1984, pp. 225-286.
     2. Evers, Hans-Dieter. and Solvay Gerke.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 for World Trad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ZEF Working Papers Series, Zentrum für Entwicklungsforschung, Bonn, 2006.
     3. Gertz, Bill. “China Builds Up Strategic Sea Lanes.” Washington Times, vol. 18, no. 5, 2005.
     4. Guzzini, Stefano. “Structural Power: The Limits of Neorealist Power Analysi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7, no. 3, 1993, pp. 443-478.
     5. Kristof, Nicholas D.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5, 1993, pp. 59-74.
     6. Levy, Jack S. and William R. Thompson, “Hegemonic Threats and Great Power Balancing in Europe: 1945-1999.” Security Studies, vol. 14, no. 1, 2005, pp. 1-13.
     7. Little, Richard. “Neorealism and the English School: A Methodological, Ont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Reassess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o. 1, 1995, pp. 14-27.
     8. Nexon, Daniel.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Balance.” World Politics, vol. 61, no. 2, 2009, pp. 330-359.
     9. Nye, Joseph S.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World Politics, vol. 40, no. 2, 1988, pp. 235-251.
     10. Schweller, Randall L. “Neorealism’s Status-Quo Bias: What Security Dilemma?” Security Studies no. 5, 1996, pp. 90-121.
     11. Schweller, Randall L. “New Realist Research on Alliances: Refining, Hot Refuting, Waltz’s Balancing Proposi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91, 1997, pp. 927-930.
     12. Zhang, Zhang. “China`s Energy Security, the Malacca Dilemma and Responses.” Energy Policy, vol. 39, no. 12, 2011, pp. 7612-7615.
     13. Zweig, David. and Jianhai Bi. “China`s Global Hunt for Energy.” Foreign Affairs, vol. 84, no. 5, 2005, pp. 25-38.
     14. Zubir, Mokhzani. and Mohd Nizam Basiron. “The Strait of Malacca: The Rise of China, America’s Intentions and the Dilemma of the Littoral States.” Maritime Studies, no. 141, 2005, pp. 24-26.
     
     英文網路資料
     1.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Singapore’s GDP Grew by 1.8 Per Cent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6.”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Singapore, 2016.
     2. Gilmartin, Heather. “EU-US-China: cooperation in the Malacca Straits.” 2008.
     3. Bender, Jeremy. “These 8 narrow chokepoints are critical to the world`s oil trade.” BUSINESS INSIDER, 2015.
     4. Metelitsa, Alexander and Megan Mercer. “World Oil Transit Chokepoints.”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14.
     5. Wong, John. “Sino-Singapore Relations: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2016.
     6. Moritz, Rudolf. “MERICS China Mapping One Belt, One Road: With the Silk Road Initiative, China
     Aims to Build a Glob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201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