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歐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The impact of Obama`s「Asia Pacific Rebalancing」strategy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作者 朱子宏
Chu, Tzu Hung
貢獻者 魏艾
朱子宏
Chu, Tzu Hung
關鍵詞 新現實主義
亞太再平衡
兩岸關係
Neo-Realism
Asia-Pacific rebalanc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5-Apr-2017 15:41:39 (UTC+8)
摘要 美國可稱為新現實主義的實踐者。在1970年代美國藉由透過拉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形成戰略三角來維持國家安全的最佳位置。蘇聯解體後,中共成為威脅美國的新興強權。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於1990年代提出了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米氏認為在無政府的國際體制下,權力極大化才能確保國家安全,中共勢必也將會為了國家安全,擴張其軍事實力,成為具區域影響力的強權,掌握亞太區域事務的主導權。
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在2009年順利執政後,其任命的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於Foreign Policy發表了一篇《America’s Pacific Century》,文中定調亞太地區為未來美國政府在外交政策、國際政治經營以及全球戰略的核心,為歐巴馬的亞太政策鋪路,隨後歐巴馬在2012年公佈《維繫美國全球領導地位:21 世紀國防優先事項》(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的戰略報告,正式宣告將全球戰略佈局重心移至亞太地區,即是現今國際間熟知的亞太再平衡(Asia Pacific Rebalancing)戰略,而此一戰略的目標就是對中共在亞太地區進行新世紀的區域圍堵。中共與美國競合的過程中,中華民國(臺灣)扮演著關鍵第三者,臺灣執政當局在歐巴馬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期間所扮演的角色與立場,也將會影響兩岸關係的現狀與未來發展。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called Neo-Realism practitioners, and in the 1970s the United States was the best place to maintain national security by forming a strategic triangle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PRC became an emerging power threatening the United States. John J. Mearsheimer, who introduced Offensive Realism in the 1990s, argues that state’s power should be maximized, in order to ensure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anarchisti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PRC is also seeking its own safety position at the national security level. Therefore, PRC has to expand its military strength and have the capability to influence regional affairs. The end state of PRC, is to master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affairs of the initiative.
After the Barack Obama administration took office in 2009, his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published an article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on Foreign Policy website.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center of gravity of U.S.’s foreign policy,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global strategy in the near futur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d an announcement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in 2012. And it became a well-known strategy “Asia-Pacific Rebalance”, and the goal of this strategy is to create a strategic containment for PRC in a new era of global competitio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plays a key role during Sino-American competition. Roles and behaviors of Taiwan`s administration will affect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when Obama’s administration execute the strategy of “Asia-Pacific Rebalancing”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李永悌譯,美國國防部(DOD)編。《2014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14)。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2014年6月。
宋鎮照。《變動中的中國、臺灣與東南亞之新三角關係》。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12月初版。
林正義編。《美中臺關係總體檢-臺灣關係法30年》。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10月。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第二版。
陳鴻鈞。《大國的衝突與合作──小布希政府時期的「美」、「中」關係》,臺北:至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12月,初版。
張國城。《東亞海權論》。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7月初版。
曹雄源。《戰略解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佈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9月,三版。
楊永明。《國際關係》。臺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6月初版。
廖顯謨編。《國際關係與亞太現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初版。
歐信宏與胡祖慶譯。高斯坦(Joshua S.Goldstein)與潘豪斯(Jon C.Pevehouse)合著;。《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3年1月3版。

二、期刊論文
王信賢、邱韋智。『「一帶一路」:戰略意涵與內部資源爭奪』。戰略安全研析(臺北),2015年2月(第118期),頁13-20。
王帆。「中美在東亞地區的戰略分歧與化解」。中國外交(北京), 2016年1月(第1期),頁46-50。
王高成。「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與兩岸關系」。臺海研究(上海) ,2014年(第2期),頁49-58。
王海峰。「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與中國的戰略選擇」。當代世界(北京),2014年(第2期),頁6-9。
王璐菲。「CSIS報告對美亞太再平衡戰略提出建議」。領導文萃(福建),2016年8月(第15期),頁47-50。
王博煊。「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背景下的中國周邊外交政策」。東南亞縱橫(廣西),2016年第3期,頁44-48。
王緝思、徐方清。「“兩個秩序”下中美如何共同進化。」,中國外交(北京), 2016年1月(第1期),頁38-39。
石源華。「“一帶一路”VS“亞太再平衡”」。黨政論壇(上海),2016年5月(第5期),頁12。
朱中博。「美國”重返亞太”與美臺軍事關系的發展」。和平與發展(北京),2013年第1期,頁28-40。
任冬梅。「蔡英文: "踏實外交"難"踏實"」。世界知識(北京),2016年8月(第15期),頁60-61。
阮宗澤。「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前景論析」。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2014年4月(第4期),頁4-20。
忻懌、朱衛斌。「“亞太再平衡”戰略與美臺防務關係新進展」。遼寧大學學報(遼寧),2015年7月(第4期),頁168-175。
宋均營。「亞太形勢新變化與中國對策」。社科縱橫(甘肅),2012年12月(第12期),頁71-77。
李潔宇、鄒立剛。「從”權力轉移”到”權力共享”-中國南海戰略的理論定位」。中國外交月刊(北京),2015年10月(第10期),頁97-101。
李偉。「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與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北京),2014年2月(第2期),頁80-84。
汪曙申。「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下的臺美關係新態勢」。臺灣研究(北京),2016年1月(第1期),頁71-79。
林正義。「歐巴馬政府的南海政策:中國的回應及對臺灣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臺北),2016年3月(第1期),頁1-80。
林紅。「美國亞太戰略再平衡與臺灣的地位」。觀察(臺北),2013年9月(第1期),頁58-60。
林岡。「美國涉臺政策的變化趨势」。浙江社會科學(浙江),2015年11月(第11期),頁17-18。
房廣順、馬強。「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調整與意識形態輸出」。東北亞論壇(吉林),2014年5月(第3期),頁103-109。
周敏凱。「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和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構的理論思考」。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學報(上海),2014年1月(第1期),頁102-107。
金燦榮、劉宣佑、黃達。「“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東北亞論壇(吉林),2013年月 (第5期),頁37-39、41-42。
俞正樑。「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失衡」。國際關係研究(上海),2013年3月(第2期),頁3-12。
俞正樑。「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再平衡」。國際觀察(上海),2014年7月(第4期),頁113-28。
洪銘德。「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研究」。全球政治評論(臺中),2015年7月(第51期),頁147-165。
姜新立。『「馬習會」開啟兩岸新時代』。海峽評論(臺北),2016年1月(301期),頁49-51。
陳文賢。「歐巴馬政府下的「美」、「中」關係與臺灣的因應」。臺灣國際研究季刊(台東),第9卷第2期(2013年夏季號),頁27-42。
唐永勝、李莉、方珂。「亞太戰略形勢演變及其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13年8月(第8期),頁1-9。
高佩珊。「從重返亞洲至再平衡─論美國亞太政策」。中國行政評論(臺北),20年6月(第2期),頁157-177。
夏立平。「歐巴馬政府臺海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美國問題研究(上海) 2015年7月(第2期),頁93-115。
張仕榮。「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北京),2012年7月(第4期),頁29-33。
張泊匯,陳留駿。「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與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國際關係研究(北京),2014年3月(第2期),頁11-26。
張孟湧。「美國重返亞洲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走向之研究」。國家發展研究(北京),第13卷1期(2013年12月),頁157-197。
張發嶺、李兆誼。「中國強硬回擊歐巴馬對臺新軍售」。思想政治課教學(北京),2010年2月(第2期),頁77-79。
張登及。「“再平衡”對「美」、「中」關係之影響:一個理論與政策的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臺北),第14卷第2期(2013年4月),頁85-88。
張建,「亞太再平衡戰略視角下的歐巴馬政府對台政策」,現代臺灣研究(福建) ,2015年3月(第2期),頁22-29。
張華。「臺灣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三重角色」。領導文萃(福建),2014年11月(第21期),頁48-51。
曹筱陽。「中美博弈:“亞太再平衡”與“一帶一路”」。中國經濟報告(北京) 2016年7月(第4期),頁101-105。
黄日涵、張華合著。「臺灣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角色及影響分析」。美國研究(北京),2015年7月(第4期),頁131-146。
湯紹成。「論川蔡通話的政治意義-川普上台後的兩岸關係」。海峽評論(臺北)313期(2017年1月),頁46-49。
楊仕樂。「解析中共觀點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政策」。國防雜誌(臺北),第28卷2期(2013年3月),頁19-35。
楊鴻柳、張迪。「現實主義理論視角下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社會經濟科學(北京),第34卷144期(2016年夏季號),頁64-68。
趙國材。「兩岸和平穩定也是民進黨的利益」。海峽評論(臺北),2016年2月(第302期),頁46-49。
潘亞玲。「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動力變化以及中國之應對」。: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15年1月 (第1期),頁29-40。
蔣利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及其對兩岸關系的影響」。哈爾濱學院學報(哈爾濱),2014年11月(第11期),頁34-38。
薛健。「一帶一路:大時代大布局大戰略」。中國戰略新興產業(北京),2015年4月(第1期),頁50-57。
韓召穎、王石山。「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及其負面影響」。人民論壇(北京),2012年9月(第17期),頁6-13。
魏艾。「習近平訪美的成果及其政經意涵」。海峽評論(臺北),2015年12月(第299期),頁55-60。
魏艾。「川普上台後台灣經濟何處去?」。海峽評論(臺北),2017年1月(第313期),頁47-49。
譚吉華、嚴培。「論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湖南),2015年1月(第1期),頁8-14。
嚴安林。「論馬英九“外交”理念與主張、特點及其影響」。臺灣研究集刊(福建),2009年3月(第2期),頁15-23。
顧煒。「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是復合式離岸平衡戰略」。東北亞學刊(天津),2013年9月(第5期),頁55-61。
三、網路資源
(一)官方網站
ECFA官方網站。『第五次「江陳會談」於大陸重慶舉行,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2010年6月29日。(2016年12月10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2008年5月20日。(2016年12月19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經濟部統計處。「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2016年10月30日。 (2016年10月30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進出口貿易量」。2016年4月23日。(2016年12月24日)。
交通部。「統計查詢網」。2016年12月24日。 (2016年12月24日)。
美國在臺協會。「美國對台灣軍售概要說明 - 在2010年與2008年分別宣佈了大型軍售案,金額皆為64億美元」。2010年2月11日。(2016年12月20日)。
美國在臺協會。「美國在臺協會宣布參加台灣總統馬英九就職典禮之代表團」。2012年5月12日。< https://www.ait.org.tw/zh/pressrelease-pr1225.html>(2016年12月21日)。
美國在臺協會。「臺灣關係法」。2016年12月20日。(2016年12月20日)。
財團法人海峽基金會。「第一次江陳會談」。2008年6月。<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48212&ctNode=3809&mp=19>(2016年12月20日)。
財團法人海峽基金會。「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2010年6月29日。<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154882&ctNode=3810&mp=19>(2016年12月20日)。
張燕生。「“一帶一路”戰略推進我國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中國幹部學習網,2016年12月18日(2016年12月18日)。
習近平。「共創中美合作伙伴關係的美好明天」。中共外交部。2012年2月16日。(2016年11月13日)。
楊潔篪。「努力推進21世纪中美全面合作關係」。中共外交部。2009年3月13日。( 2016年11月13日)。
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東協發展簡介」。中華經濟研究院。2014年3月31日(2016年11月4日)。
(二)電子雜誌
大衛·埃爾伍德。「馬歇爾計畫:行之有效的戰略」。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2006年4月)(2016年12月18日)。
張詠晴編譯。「與蔡英文通話-川普就是狂?」。天下雜誌(臺北)(2016年12月3日) (2016年12月10日)。
賀桂芬。「歐巴馬政府放棄TPP」,天下雜誌(臺北)(2016年11月13日)<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387 >(2016年12月23日)。
劉必榮。「希拉蕊到亞洲面面俱到」。天下雜誌(臺北) (2011年4月28日)(2016年10月30日)。
(三)電子報
「21國在京簽約決定成立亞洲基設施投資銀行」。新華網,2014年10月24日。(2016年12月19日)。
『「人民勝利」朴槿惠停職』。蘋果日報,2016年12月10日。(2016年12月10日)。
小山。「歐巴馬第十次亞洲行啟動」。蘋果電子報,(2016年5月22日)。(2016年12月18日)。
「川普總統就職演說全文(英文+中譯對照)」,天下雜誌,2017年1月21日,(2017年2月2日)。
「中國最大武器出口交易 對巴軍售價值逾千億」。蘋果日報,2015年10月13日。(2016年5月22日)。
王烱華。「首次!中國航母將沿海峽中線北返 完成繞台武嚇」。蘋果日報。2017年1月4日,(2017年1月15日)。
王嘉源,「美通知11參加國 已退出TPP」中時電子報,2017年2月1日,(2017年2月1日)。
王鼎鈞。「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台灣斷交總統府聲明全文」。今日新聞,2016年12月21日」。< 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1/2346825 >(2016年12月23日)。
仇佩芬。『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馬英九表支持”』。風傳媒,2014年11月14日,(2016年6月20日)。
「布希親筆信-對臺灣新政府“振奮”」。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05月21日。(2016年12月10日)。
「北京強硬回應陳水扁元旦講話」。BBC中文網,2007年01月02日。 (2016年12月10日)。
白德華、楊毅。「閉門會談習提九二共識等4個堅持」。中時電子報,2015年11月8日。(2016年12月22日)。
古莉,「澳洲為救TPP向中國招手」,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17年1月24日,(2017年2月2日)。
「令人眼花撩亂的TPP、RCEP和FTAAP」,環球網,2016年11月17日,(2017年2月2日)。
「印度東部艦隊駛向南中國海」。美國之音,2016年5月19日。(2016年5月22日)。
江飛宇。「越南填海造陸規模大美評:危險遊戲」。中時電子報,2016年11月30日。(2016年12月10日)。
伊原健作。「習近平與台灣APEC代表宋楚瑜交談」。日經中文網,2016年11月21日。< http://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22434-12-tpp-2.html >(2016年12月24日)。
吉野直也,「美國新防長訪日無意就亞洲政策做出重大變動」,日經中文網,2017年2月2日(2017年2月2日)。ˇ
村山宏,「川普將讓中國告別「世界工廠」?」,日經中文網,2016年12月5日,(2017年2月2日)。
「李家泉。「“四要一沒有”與“法理台獨”」。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年3月10日。(2016年12月19日)。
「希拉蕊任國務卿,歐巴馬「豪賭」」。蘋果日報,2008年12月2日。(2016年10月30日)。
「社評-重視中共「兩個一百年」時間表」。中時電子報,2015年2月5日。(2016年04月09日)。
吳慧珍。「川普百日新政上任首日宣布退出TPP」。中時電子報,2016年11月22日。(2016年12月10日)。
邵宗海。「美國「亞洲再平衡」對兩岸關係的影響」。鏡報,2014年12月22日。 (2016年7月13日)。
林子桓。「神奇的689萬票!蔡英文當選台灣首位女總統」。東森新聞雲,2016年1月16日。<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116/632275.htm >(2016年12月22日)。
林芳如。「臺海危機出兵 五角大廈:由美總統決定」。中時電子報,2016年12月14日。(2016年12月23日)。
林河名。『「南海仲裁案」立場 總統府:不具法律拘束力!』。聯合新聞網,2016年7月12日。< http://udn.com/news/story/1/1824084 >(2016年12月23日)。
林庭瑤。『「限韓令」後北京再出招 南韓軍艦訪青島遭拒』。聯合新聞網,2016年12月15日。(2016年12月18日)。
林敬殷。「蔡總統:限期接受九二共識可能性不大」。聯合新聞網,2016年7月23日。(2016年12月23日)。
林楠森。「陳水扁"四要一沒有" 追求獨立」。BBC中文網,2007年03月04日。(2016年12月19日)。
林楠森。「民進黨就服貿將發動"全民包圍立法院"」。BBC中文網,2014年3月18日。(2016年12月21日)。
「兩岸為ECFA重新加溫的時機來了」。中時電子報,2016年12月6日。(2016年12月24日)。
胡玉立。「ICAO大會全面封殺台灣媒體採訪」。中央社,2016年9月26日,(2016年12月23日)。
「南海緊張!中國高調公布美軍港照震懾意味濃」。聯合新聞網,2016年5月26日。(2016年11月26日)。
俞錚。「蕴涵希望的北京握手--六方會谈開幕侧记」。新華網,(2003年8月27日) 。(2016年4月10日)。
「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新華網,2009年7月28日。(2016年12月21日)。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2年11月17日。(2016年6月19日)。
施施,「聯合國促盡快解除移民禁令」,中時電子報,2017年2月2日,(2017年2月2日)。
徐尚禮。「陸和甘比亞建交 馬總統表達強烈不滿」。中時電子報,2016年3月17日。(2016年12月23日)。
孫奕。「20分鐘回答10個問題外交部新發言人獲讚"反應快"」。中國經濟網,2012年11月20日。(2016年6月19日)。
「馬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全文」。蘋果日報,2012年5月20日。(2016年12月21日)。
陳亦亭、張薇譯。「安倍稱中國設防空識別區不可接受」。紐約時報中文網,2013年11月26日。(2016年12月4日)。
陳君碩。「回應蔡英文發言國臺辦重申九二共識」。中時電子報,2016年1月21日。(2016年12月23日)。
「陸禁韓令擴大-樂天遭查」。蘋果日報,2016年12月6日。(2016年12月10日)。
許世銓。「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三大原則。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9月1日。< http://hk.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3&kindid=13&docid=100734519&mdate=0902232824>(2016年12月19日)。
許哲瑜。「ISIS嗆歐巴馬台灣也被點名!」。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1月25日)。(2016年04月10日)。
張加。「美臺軍事交流層級 可望突破」。聯合新聞網,2016年12月9日。< http://udn.com/news/story/7331/2160228>(2016年12月23日)。
「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0年5月24日。(2016年12月21日)。
『國臺辦回應蔡「未完的答卷」』。蘋果日報,2016年5月21日。(2016年5月20日)。
「習近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新華網,2012年11月29日。(2016年12月14日)。
「習近平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書面採訪」。新華網,2012年2月13日。(2016年11月13日)。
彭媁琳。「國臺辦批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煽動兩岸對抗」。今日新聞,2016年10月10日。(2016年12月23日)。
童倩。「安倍帶「強烈對抗中國意識」訪美」。BBC中文網,2013年2月21日。(2016年12月4日)。
曾敬豪。「歐巴馬:美國將留在亞洲」。聯合新聞網,2016年9月6日。(2016年12月18日)。
楊明珠。「日本宣布加入TPP協商」。中央社,2013年3月15日。(2016年12月4日)。
楊舒媚。「蔡普熱線後 蔡英文1月出訪中南美」。TVBS新聞,2016年12月20日。(2016年12月23日)。
楊毅、陳柏廷、王揚宇。「馬習會登場馬英九習近平開場發言全文」。中時電子報,2015年11月7日。 (2016年12月22日)。

「聖普斷交只是開始,臺獨喪鐘敲響」。環球時報,2016年12月21日。(2016年12月24日)。
趙元穎。「北韓試彈/北韓退出六方會談,驅逐核檢人員」。TVBS新聞網,2009年4月15日。(2016年10月30日)。
鄭崇生。「美正式宣布對台軍售含派里艦兩棲突擊車」。中央社,2015年12月16日。(2016年12月22日)。
鄭崇生。「美眾院通過對臺六項保證訴諸文字」。中央社,2016年5月17日。<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5170017-1.aspx >(2016年12月23日)。
鄭崇生。「美參院通過六項保證訴諸文字」。中央社,2016年7月7日。(2016年12月23日)。
鄭崇生。「臺美軍事交流入法歐巴馬簽署生效」。中央社,2016年12月24日。(2016年12月24日)。
鄭崇生,「川普簽署命令 美正式退出TPP」,中央社,2017年1月24日,<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01240010-1.aspx>(2017年2月2日)。
鄭凱榕。「中國前進印度洋 租巴基斯坦瓜達爾港43年」。新頭殼 ,2015年11月12日。(2016年5月22日)。
廖漢原。「美眾院國防授權法邀臺參與環太平洋軍演」。聯合新聞網,2016年5月20日。(2016年5月22日)。
廖漢原,「美國史上最分歧總統大選 政見比一比」,中央社,2016年7月31日,(2017年2月2日)
「臺船可進釣島海域捕魚」。蘋果日報,2013年4月11日。(2016年12月18日)。
管婺媛、呂雪彗,「蔡英文:盼美助加入TPP「第2輪」協商」,中時電子報,2016年5月23日,(2017年2月2日)。
劉坤華。「五角大廈:中國戰略不脫鄧小平24字箴言」。大紀元新聞網,2007年5月26日。(2016年12月14日)。
劉麗榮。「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中英文全文」。中央社,2016年5月20日。(2016年5月20日)。
戴瑞芬。「亞投行融資 巴基斯坦搶頭香」。聯合新聞網,2016年5月4日。(2016年12月19日)。
戴雅真。「AIT國慶酒會蔡總統是神秘嘉賓」。中央社,2016年6月29日。(2016年12月23日)。
鍾辰芳。「蔡英文過境美國,各方矚目」。美國之音,2017年1月7日。(2017年1月15日)。
藍孝威。「大陸學者:小英不說清九二共識邦交國減少遲早來臨」。中時電子報,2016年3月17日。(2016年12月23日)。
「《關於加強中美經濟關係的聯合情況說明》發布」。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2月15日,(2016年6月19日)。
「蘇起:建構「和中、友日、親美」格局」。今日報導,2009年12月24日。(2016年12月19日)。

英文部分
一、專書:
Ambrose, Stephen E. Nixon, the triumph of a politician 1962-1972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1989.
Bush, Richard C. III. Uncharted Strait: The Future of China-Taiwan Relations. Brooking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
Campbell, Kurt and Brian Andrews.Explaining the U.S. ‘Pivot’ to Asia. London: Chatham House, January 2013
Elleman, Bruce, Taiwan Straits-Crisis in Asia and the Role of the U.S. Nav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14.
Groves, Steven and Dean Cheng.A 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Washington, DC: Heritage Foundation, 2014.
Khalilzad, Zalmay, Abram N. Shulsky, Danie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A. Shlapak and Ashley J. Tell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1999.
Kastner, Scott L. 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Beyon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Mearsheimer, John.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 Norton, 2001.
Sato, Yoichiro and See Seng Tan ed. United States Engagement in the Asia Pacific: Perspectives from Asia. New York: Cambria Press, 2015.
Wang, Chi, Obama`s Challenge to China-The Pivot to Asia. Burlington: Ashgate, 2015.
White, Hugh. The China Choice: Why We Should Share Power.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期刊論文:
Bennett, David. “An Analysis of the China’s Offshore Active Defense an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Global Security Studies, 1 (Spring 2010): 126-141.
Berteau, David J. “Assessing the Asia-Pacific Rebalanc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December 2014)
Brown,David G. “China-Taiwan Relations: To Be Concerned or Not?.” Comparative Connections.(April 2007):83-84.
Buszynski, Leszek.“The South China Sea: Oil,Maritime Claims, and U.S.—China Strategic Rivalr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35, No.2. (Spring 2012):139-156.
Chun, Chaesung. “U.S. Strategic Rebalancing to Asia: South Korea’s Perspective.” Asia Policy, 15 (January 2013): 13–17.
Dutton, Peter A. “China’s Maritime Disputes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67, no. 3 (2014): 7–18.
Gilpin, Robert.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War".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18, No.4 (1988):591–613.
Graver, John W. “China’s Push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 the Interaction of Bureaucratic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hina Quarterly. 132 (September 1992): 999-1028.
Harold,Scott W. “Is the pivot doomed? the resilience of America’s strategic `rebalanc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37(4), (2014):85-99.
Jie, Chen. “China’s Spratly policy.”Asian Survey. 34, no. 10 (October 1994):893-903.
Keagle, James M., Fisher, Richard D. and Brian Johnson. “Enhancing the U.S. Rebalance Toward Asia: Enhancing Allies.”Joint Force Quarterly, 70 (2013):59–65.
Kan, Shirley.“Taiwan: Major U.S. Arms Sales Since 1990”, Congress Research Service, 24 February, 2012.
Le Mière, Christian “Rebalancing the Burden in East Asia”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 55, no.2, (2013):31-41.
Lewis, Meredith Kolsky.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New Paradigm or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Boston Colleg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 34, no. 1 (2011): 27–52.
Rahman, Chris, and Martin Tsamenyi.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security and Naval Issu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41, no.4 (2010):315-333.
Ratner, Ely. “Rebalancing to Asia with an Insecure Chin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36, no.2 (Spring 2013):21-38.
Sutter, Robert G., Michael E. Brown, Timothy J. A. Adamson, Mike M. Mochizuki and Deepa Ollapally “Balancing Acts: The U.S. Rebalance and Asia-Pacific Stability” 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August 2013).
Saunders,Phillip C.. “The Rebalance to Asia: U.S.-China Relations and Reg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Forum,INSS, SF No. 281(Aug 2013):1-16.
The Economist.“Hilrary says hello to Asia”.The Economist , 19 Feb, 2009, (30 Oct 2016).
Vaughn, Bruce. “East Asian Summit: Issues for Congress.”Congress Research Service, (December 2005:1-6.
Whitten, Gregory H. and Erum R. Jilani, E. R. “Rebalance to the asia-pacific”. Kennedy School Review, 14 (2014):10-14。
Wu, Xinbo. “Not Backing Down: China Responds to the US Rebalance to Asia” Global Asia 7, no. 4( Winter 2012):19-21
Yoshihara, Toshi, and James R. Holmes.“Can China Defend a Core Interes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34, no. 2 (Spring 2011):45-59.
三、網路資源:
AIIB.“Approved Projects.”16 December 2016.< http://www.aiib.org/html/2016/PROJECTS_1010/161.html >(19 December 2016).
APEC.“2010 Leaders` Declaration.” 13 November 2010.(12 November2016).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LANPAC.” (10 April 2016).(10 Dec 2016).
BBC.“Chinese jet `snapped in two.” BBC News,13 April 2001. (22 May 2016).
Blanchard, Ben. “China Points Finger at US over Asia-Pacific Tensions.”Reuters. 16 April 2013. (18 December 2016).
Bumiller, Elisabeth. “Words and Deeds Show Focus of the American Military on Asia.” The New York Times, 10 November 2012. (12 December 2016).
Bumiller, Elisabeth. “Asia Pivot on Track, Pentagon Says.” The Hill.14 August 2014. (12 December 2016).
Clinton,Hillary.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Foreign Policy. 11 October 2011.(04 Nov 2016).
Cole,J. Michael. “Taiwan`s `black Saturday` election: A rebuke to China.” CNN, 3 December 2014.< http://edition.cnn.com/2014/12/02/opinion/taiwan-opinion-cole/>(21 December 2016).
CSIS.“CHINA’S NEW SPRATLY ISLAND DEFENSES.” 13 December 2016.< https://amti.csis.org/chinas-new-spratly-island-defenses/>(18 December 2016).
DoD.“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DoD.9 April 2016.(9 October 2016).
Fujisak,Ichiro.“Secretary Clinton`s "Triple Firsts".” Japan Now. Vol 5, No.4.20 February2009.(13 November2016).
Fryer-Biggs, Zachary. “DoD Official: Asia Pivot ‘Can’t Happen’ Due to BudgetPressures.” Defense News, 4 March 2014.(14 December 2016).
GFI.“Military power comparison results for China v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1 January 2016.< http://www.globalfirepower.com/countries-comparison-detail.asp?form=form&country1=china&country2=united-states-of-america&Submit=COMPARE>(18 December 2016).
Gilbert, Debbie. "Residents relate the personal significance of this election." Gainesville Times,10 November 2008.< http://www.gainesvilletimes.com/archives/10876/>(4 December 2016).
Glaser, Bonnie S. “What Is the U.S. “One China” Policy, and Why Does it Matter?” CSIS, 13 January 2017.(15 January 2017).
Kim,Tong.“History Repeats on N. Korea.” The Korea Times.22 February 2009. (2 December2016).
Kim,Tong.“Obama`s Asia policy and Korea.” The Korea Times, 25 November2012.(2 December2016).
Lockheed-Martin.“Product.”22 October 2016.(22 October 2016).
Mackenzie Eaglen. “Cutting Navy While Obama Pivots to Asia Does Not Add Up.” Breaking Defense, 30 March 2012.(14 December 2016).
Mearsheimer, John. Crouching Tiger: on Strangling China & the Inevitability of War, Interview by Peter Navarro.19 May 2016..(18 December 2016).
Klingner, Bruce. “The Missing Asia Pivot in Obama’s Defense Strategy.”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Web Memo #3443. 6 January 2012.(14 December 2016).
Lang, David. “Beyond the US Rebalance to Asia: A Regional Perspective- A look at what US allies and partners are doing in the Asia-Pacific.”The Diplomat.1 April 2016.Obama, Barack “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t Suntory Hall.” The White House.19 Nov 2009.(30 Oct 2016).
Putz, Catherine and Shannon Tiezzi. “Did Hillary Clinton’s Pivot To Asia Work?,” Fivethirtyeigh.,14 April 2016.(18 December 2016).
Rowland, Ashley. “Official: THAAD Missile Defense System Being Considered for South Korea.” Stars & Stripes. 1 October 2014.(18 December 2016).
Sonawane,Vishakha. “THAAD In Korean Peninsula: Russia, China To Conduct Defense Drill As US, South Korea Mull Missile System Deploy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5 May 2016.(22 May 2016).
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 1988–2015.” 18 December 2016.< https://www.sipri.org/sites/default/files/Milex-constant-USD.pdf >(18 December 2016).
Tan,Michelle “This Army general is on deck to take over all U.S. forces in Korea.” Army Times, 21 March 2016.( 10 Dec 2016).
U.S. Pacific Command.“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10 December 2016. (16 August 2016).
Wei,Chunjuan Nancy. “Beijing’s Formidable Strate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search Gate.21 May 2016.(21 December 201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104922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22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魏艾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朱子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u, Tzu Hu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朱子宏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u, Tzu Hu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Apr-2017 15:41:39 (UTC+8)-
dc.date.available 5-Apr-2017 15:41: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Apr-2017 15:41:3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922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814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922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美國可稱為新現實主義的實踐者。在1970年代美國藉由透過拉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形成戰略三角來維持國家安全的最佳位置。蘇聯解體後,中共成為威脅美國的新興強權。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於1990年代提出了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米氏認為在無政府的國際體制下,權力極大化才能確保國家安全,中共勢必也將會為了國家安全,擴張其軍事實力,成為具區域影響力的強權,掌握亞太區域事務的主導權。
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在2009年順利執政後,其任命的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於Foreign Policy發表了一篇《America’s Pacific Century》,文中定調亞太地區為未來美國政府在外交政策、國際政治經營以及全球戰略的核心,為歐巴馬的亞太政策鋪路,隨後歐巴馬在2012年公佈《維繫美國全球領導地位:21 世紀國防優先事項》(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的戰略報告,正式宣告將全球戰略佈局重心移至亞太地區,即是現今國際間熟知的亞太再平衡(Asia Pacific Rebalancing)戰略,而此一戰略的目標就是對中共在亞太地區進行新世紀的區域圍堵。中共與美國競合的過程中,中華民國(臺灣)扮演著關鍵第三者,臺灣執政當局在歐巴馬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期間所扮演的角色與立場,也將會影響兩岸關係的現狀與未來發展。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called Neo-Realism practitioners, and in the 1970s the United States was the best place to maintain national security by forming a strategic triangle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PRC became an emerging power threatening the United States. John J. Mearsheimer, who introduced Offensive Realism in the 1990s, argues that state’s power should be maximized, in order to ensure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anarchisti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PRC is also seeking its own safety position at the national security level. Therefore, PRC has to expand its military strength and have the capability to influence regional affairs. The end state of PRC, is to master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affairs of the initiative.
After the Barack Obama administration took office in 2009, his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published an article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on Foreign Policy website.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center of gravity of U.S.’s foreign policy,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global strategy in the near futur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d an announcement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in 2012. And it became a well-known strategy “Asia-Pacific Rebalance”, and the goal of this strategy is to create a strategic containment for PRC in a new era of global competitio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plays a key role during Sino-American competition. Roles and behaviors of Taiwan`s administration will affect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when Obama’s administration execute the strategy of “Asia-Pacific Rebalancing”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演進與現況 19
第一節 首位「太平洋」總統 19
第二節 柯林頓的「第一次」亞太行 21
第三節 從「重返亞太」到「亞太再平衡」 24
第四節 亞太區域內國家的反應 27
第三章 當「亞太夢」遇上「中國夢」 33
第一節 歐巴馬的「亞太夢」 33
第二節 習近平的「中國夢」 35
第三節 「美」、「中」亞太角力戰 38
第四節 當「再平衡」遇上「一帶一路」 45
第四章 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 50
第一節 馬英九時期的外交政策 50
第二節 兩岸關係的「再平衡」 53
第三節 蔡英文時期的外交政策 59
第四節 蔡英文與歐巴馬的「再平衡」 62
第五章 川普百日新政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66
第一節 川普的貿易政策與經濟戰略 66
第二節 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與軍事戰略 70
第三節 川普政府亞太戰略的挑戰 72
第四節 兩岸關係的現況與未來 74
第六章 結論 8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6
參考書目 88
zh_TW
dc.format.extent 103880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22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新現實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亞太再平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兩岸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Neo-Real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sia-Pacific rebalanc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en_US
dc.title (題名) 歐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對兩岸關係之影響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mpact of Obama`s「Asia Pacific Rebalancing」strategy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李永悌譯,美國國防部(DOD)編。《2014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14)。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2014年6月。
宋鎮照。《變動中的中國、臺灣與東南亞之新三角關係》。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12月初版。
林正義編。《美中臺關係總體檢-臺灣關係法30年》。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10月。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第二版。
陳鴻鈞。《大國的衝突與合作──小布希政府時期的「美」、「中」關係》,臺北:至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12月,初版。
張國城。《東亞海權論》。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7月初版。
曹雄源。《戰略解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佈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9月,三版。
楊永明。《國際關係》。臺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6月初版。
廖顯謨編。《國際關係與亞太現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初版。
歐信宏與胡祖慶譯。高斯坦(Joshua S.Goldstein)與潘豪斯(Jon C.Pevehouse)合著;。《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3年1月3版。

二、期刊論文
王信賢、邱韋智。『「一帶一路」:戰略意涵與內部資源爭奪』。戰略安全研析(臺北),2015年2月(第118期),頁13-20。
王帆。「中美在東亞地區的戰略分歧與化解」。中國外交(北京), 2016年1月(第1期),頁46-50。
王高成。「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與兩岸關系」。臺海研究(上海) ,2014年(第2期),頁49-58。
王海峰。「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與中國的戰略選擇」。當代世界(北京),2014年(第2期),頁6-9。
王璐菲。「CSIS報告對美亞太再平衡戰略提出建議」。領導文萃(福建),2016年8月(第15期),頁47-50。
王博煊。「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背景下的中國周邊外交政策」。東南亞縱橫(廣西),2016年第3期,頁44-48。
王緝思、徐方清。「“兩個秩序”下中美如何共同進化。」,中國外交(北京), 2016年1月(第1期),頁38-39。
石源華。「“一帶一路”VS“亞太再平衡”」。黨政論壇(上海),2016年5月(第5期),頁12。
朱中博。「美國”重返亞太”與美臺軍事關系的發展」。和平與發展(北京),2013年第1期,頁28-40。
任冬梅。「蔡英文: "踏實外交"難"踏實"」。世界知識(北京),2016年8月(第15期),頁60-61。
阮宗澤。「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前景論析」。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2014年4月(第4期),頁4-20。
忻懌、朱衛斌。「“亞太再平衡”戰略與美臺防務關係新進展」。遼寧大學學報(遼寧),2015年7月(第4期),頁168-175。
宋均營。「亞太形勢新變化與中國對策」。社科縱橫(甘肅),2012年12月(第12期),頁71-77。
李潔宇、鄒立剛。「從”權力轉移”到”權力共享”-中國南海戰略的理論定位」。中國外交月刊(北京),2015年10月(第10期),頁97-101。
李偉。「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與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北京),2014年2月(第2期),頁80-84。
汪曙申。「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下的臺美關係新態勢」。臺灣研究(北京),2016年1月(第1期),頁71-79。
林正義。「歐巴馬政府的南海政策:中國的回應及對臺灣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臺北),2016年3月(第1期),頁1-80。
林紅。「美國亞太戰略再平衡與臺灣的地位」。觀察(臺北),2013年9月(第1期),頁58-60。
林岡。「美國涉臺政策的變化趨势」。浙江社會科學(浙江),2015年11月(第11期),頁17-18。
房廣順、馬強。「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調整與意識形態輸出」。東北亞論壇(吉林),2014年5月(第3期),頁103-109。
周敏凱。「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和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構的理論思考」。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學報(上海),2014年1月(第1期),頁102-107。
金燦榮、劉宣佑、黃達。「“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東北亞論壇(吉林),2013年月 (第5期),頁37-39、41-42。
俞正樑。「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失衡」。國際關係研究(上海),2013年3月(第2期),頁3-12。
俞正樑。「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再平衡」。國際觀察(上海),2014年7月(第4期),頁113-28。
洪銘德。「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研究」。全球政治評論(臺中),2015年7月(第51期),頁147-165。
姜新立。『「馬習會」開啟兩岸新時代』。海峽評論(臺北),2016年1月(301期),頁49-51。
陳文賢。「歐巴馬政府下的「美」、「中」關係與臺灣的因應」。臺灣國際研究季刊(台東),第9卷第2期(2013年夏季號),頁27-42。
唐永勝、李莉、方珂。「亞太戰略形勢演變及其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13年8月(第8期),頁1-9。
高佩珊。「從重返亞洲至再平衡─論美國亞太政策」。中國行政評論(臺北),20年6月(第2期),頁157-177。
夏立平。「歐巴馬政府臺海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美國問題研究(上海) 2015年7月(第2期),頁93-115。
張仕榮。「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北京),2012年7月(第4期),頁29-33。
張泊匯,陳留駿。「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與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國際關係研究(北京),2014年3月(第2期),頁11-26。
張孟湧。「美國重返亞洲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走向之研究」。國家發展研究(北京),第13卷1期(2013年12月),頁157-197。
張發嶺、李兆誼。「中國強硬回擊歐巴馬對臺新軍售」。思想政治課教學(北京),2010年2月(第2期),頁77-79。
張登及。「“再平衡”對「美」、「中」關係之影響:一個理論與政策的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臺北),第14卷第2期(2013年4月),頁85-88。
張建,「亞太再平衡戰略視角下的歐巴馬政府對台政策」,現代臺灣研究(福建) ,2015年3月(第2期),頁22-29。
張華。「臺灣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三重角色」。領導文萃(福建),2014年11月(第21期),頁48-51。
曹筱陽。「中美博弈:“亞太再平衡”與“一帶一路”」。中國經濟報告(北京) 2016年7月(第4期),頁101-105。
黄日涵、張華合著。「臺灣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角色及影響分析」。美國研究(北京),2015年7月(第4期),頁131-146。
湯紹成。「論川蔡通話的政治意義-川普上台後的兩岸關係」。海峽評論(臺北)313期(2017年1月),頁46-49。
楊仕樂。「解析中共觀點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政策」。國防雜誌(臺北),第28卷2期(2013年3月),頁19-35。
楊鴻柳、張迪。「現實主義理論視角下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社會經濟科學(北京),第34卷144期(2016年夏季號),頁64-68。
趙國材。「兩岸和平穩定也是民進黨的利益」。海峽評論(臺北),2016年2月(第302期),頁46-49。
潘亞玲。「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動力變化以及中國之應對」。: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15年1月 (第1期),頁29-40。
蔣利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及其對兩岸關系的影響」。哈爾濱學院學報(哈爾濱),2014年11月(第11期),頁34-38。
薛健。「一帶一路:大時代大布局大戰略」。中國戰略新興產業(北京),2015年4月(第1期),頁50-57。
韓召穎、王石山。「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及其負面影響」。人民論壇(北京),2012年9月(第17期),頁6-13。
魏艾。「習近平訪美的成果及其政經意涵」。海峽評論(臺北),2015年12月(第299期),頁55-60。
魏艾。「川普上台後台灣經濟何處去?」。海峽評論(臺北),2017年1月(第313期),頁47-49。
譚吉華、嚴培。「論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湖南),2015年1月(第1期),頁8-14。
嚴安林。「論馬英九“外交”理念與主張、特點及其影響」。臺灣研究集刊(福建),2009年3月(第2期),頁15-23。
顧煒。「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是復合式離岸平衡戰略」。東北亞學刊(天津),2013年9月(第5期),頁55-61。
三、網路資源
(一)官方網站
ECFA官方網站。『第五次「江陳會談」於大陸重慶舉行,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2010年6月29日。(2016年12月10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2008年5月20日。(2016年12月19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經濟部統計處。「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2016年10月30日。 (2016年10月30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進出口貿易量」。2016年4月23日。(2016年12月24日)。
交通部。「統計查詢網」。2016年12月24日。 (2016年12月24日)。
美國在臺協會。「美國對台灣軍售概要說明 - 在2010年與2008年分別宣佈了大型軍售案,金額皆為64億美元」。2010年2月11日。(2016年12月20日)。
美國在臺協會。「美國在臺協會宣布參加台灣總統馬英九就職典禮之代表團」。2012年5月12日。< https://www.ait.org.tw/zh/pressrelease-pr1225.html>(2016年12月21日)。
美國在臺協會。「臺灣關係法」。2016年12月20日。(2016年12月20日)。
財團法人海峽基金會。「第一次江陳會談」。2008年6月。<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48212&ctNode=3809&mp=19>(2016年12月20日)。
財團法人海峽基金會。「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2010年6月29日。<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154882&ctNode=3810&mp=19>(2016年12月20日)。
張燕生。「“一帶一路”戰略推進我國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中國幹部學習網,2016年12月18日(2016年12月18日)。
習近平。「共創中美合作伙伴關係的美好明天」。中共外交部。2012年2月16日。(2016年11月13日)。
楊潔篪。「努力推進21世纪中美全面合作關係」。中共外交部。2009年3月13日。( 2016年11月13日)。
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東協發展簡介」。中華經濟研究院。2014年3月31日(2016年11月4日)。
(二)電子雜誌
大衛·埃爾伍德。「馬歇爾計畫:行之有效的戰略」。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2006年4月)(2016年12月18日)。
張詠晴編譯。「與蔡英文通話-川普就是狂?」。天下雜誌(臺北)(2016年12月3日) (2016年12月10日)。
賀桂芬。「歐巴馬政府放棄TPP」,天下雜誌(臺北)(2016年11月13日)<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387 >(2016年12月23日)。
劉必榮。「希拉蕊到亞洲面面俱到」。天下雜誌(臺北) (2011年4月28日)(2016年10月30日)。
(三)電子報
「21國在京簽約決定成立亞洲基設施投資銀行」。新華網,2014年10月24日。(2016年12月19日)。
『「人民勝利」朴槿惠停職』。蘋果日報,2016年12月10日。(2016年12月10日)。
小山。「歐巴馬第十次亞洲行啟動」。蘋果電子報,(2016年5月22日)。(2016年12月18日)。
「川普總統就職演說全文(英文+中譯對照)」,天下雜誌,2017年1月21日,(2017年2月2日)。
「中國最大武器出口交易 對巴軍售價值逾千億」。蘋果日報,2015年10月13日。(2016年5月22日)。
王烱華。「首次!中國航母將沿海峽中線北返 完成繞台武嚇」。蘋果日報。2017年1月4日,(2017年1月15日)。
王嘉源,「美通知11參加國 已退出TPP」中時電子報,2017年2月1日,(2017年2月1日)。
王鼎鈞。「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台灣斷交總統府聲明全文」。今日新聞,2016年12月21日」。< 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1/2346825 >(2016年12月23日)。
仇佩芬。『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馬英九表支持”』。風傳媒,2014年11月14日,(2016年6月20日)。
「布希親筆信-對臺灣新政府“振奮”」。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05月21日。(2016年12月10日)。
「北京強硬回應陳水扁元旦講話」。BBC中文網,2007年01月02日。 (2016年12月10日)。
白德華、楊毅。「閉門會談習提九二共識等4個堅持」。中時電子報,2015年11月8日。(2016年12月22日)。
古莉,「澳洲為救TPP向中國招手」,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17年1月24日,(2017年2月2日)。
「令人眼花撩亂的TPP、RCEP和FTAAP」,環球網,2016年11月17日,(2017年2月2日)。
「印度東部艦隊駛向南中國海」。美國之音,2016年5月19日。(2016年5月22日)。
江飛宇。「越南填海造陸規模大美評:危險遊戲」。中時電子報,2016年11月30日。(2016年12月10日)。
伊原健作。「習近平與台灣APEC代表宋楚瑜交談」。日經中文網,2016年11月21日。< http://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22434-12-tpp-2.html >(2016年12月24日)。
吉野直也,「美國新防長訪日無意就亞洲政策做出重大變動」,日經中文網,2017年2月2日(2017年2月2日)。ˇ
村山宏,「川普將讓中國告別「世界工廠」?」,日經中文網,2016年12月5日,(2017年2月2日)。
「李家泉。「“四要一沒有”與“法理台獨”」。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年3月10日。(2016年12月19日)。
「希拉蕊任國務卿,歐巴馬「豪賭」」。蘋果日報,2008年12月2日。(2016年10月30日)。
「社評-重視中共「兩個一百年」時間表」。中時電子報,2015年2月5日。(2016年04月09日)。
吳慧珍。「川普百日新政上任首日宣布退出TPP」。中時電子報,2016年11月22日。(2016年12月10日)。
邵宗海。「美國「亞洲再平衡」對兩岸關係的影響」。鏡報,2014年12月22日。 (2016年7月13日)。
林子桓。「神奇的689萬票!蔡英文當選台灣首位女總統」。東森新聞雲,2016年1月16日。<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116/632275.htm >(2016年12月22日)。
林芳如。「臺海危機出兵 五角大廈:由美總統決定」。中時電子報,2016年12月14日。(2016年12月23日)。
林河名。『「南海仲裁案」立場 總統府:不具法律拘束力!』。聯合新聞網,2016年7月12日。< http://udn.com/news/story/1/1824084 >(2016年12月23日)。
林庭瑤。『「限韓令」後北京再出招 南韓軍艦訪青島遭拒』。聯合新聞網,2016年12月15日。(2016年12月18日)。
林敬殷。「蔡總統:限期接受九二共識可能性不大」。聯合新聞網,2016年7月23日。(2016年12月23日)。
林楠森。「陳水扁"四要一沒有" 追求獨立」。BBC中文網,2007年03月04日。(2016年12月19日)。
林楠森。「民進黨就服貿將發動"全民包圍立法院"」。BBC中文網,2014年3月18日。(2016年12月21日)。
「兩岸為ECFA重新加溫的時機來了」。中時電子報,2016年12月6日。(2016年12月24日)。
胡玉立。「ICAO大會全面封殺台灣媒體採訪」。中央社,2016年9月26日,(2016年12月23日)。
「南海緊張!中國高調公布美軍港照震懾意味濃」。聯合新聞網,2016年5月26日。(2016年11月26日)。
俞錚。「蕴涵希望的北京握手--六方會谈開幕侧记」。新華網,(2003年8月27日) 。(2016年4月10日)。
「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新華網,2009年7月28日。(2016年12月21日)。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2年11月17日。(2016年6月19日)。
施施,「聯合國促盡快解除移民禁令」,中時電子報,2017年2月2日,(2017年2月2日)。
徐尚禮。「陸和甘比亞建交 馬總統表達強烈不滿」。中時電子報,2016年3月17日。(2016年12月23日)。
孫奕。「20分鐘回答10個問題外交部新發言人獲讚"反應快"」。中國經濟網,2012年11月20日。(2016年6月19日)。
「馬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全文」。蘋果日報,2012年5月20日。(2016年12月21日)。
陳亦亭、張薇譯。「安倍稱中國設防空識別區不可接受」。紐約時報中文網,2013年11月26日。(2016年12月4日)。
陳君碩。「回應蔡英文發言國臺辦重申九二共識」。中時電子報,2016年1月21日。(2016年12月23日)。
「陸禁韓令擴大-樂天遭查」。蘋果日報,2016年12月6日。(2016年12月10日)。
許世銓。「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三大原則。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9月1日。< http://hk.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3&kindid=13&docid=100734519&mdate=0902232824>(2016年12月19日)。
許哲瑜。「ISIS嗆歐巴馬台灣也被點名!」。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1月25日)。(2016年04月10日)。
張加。「美臺軍事交流層級 可望突破」。聯合新聞網,2016年12月9日。< http://udn.com/news/story/7331/2160228>(2016年12月23日)。
「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0年5月24日。(2016年12月21日)。
『國臺辦回應蔡「未完的答卷」』。蘋果日報,2016年5月21日。(2016年5月20日)。
「習近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新華網,2012年11月29日。(2016年12月14日)。
「習近平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書面採訪」。新華網,2012年2月13日。(2016年11月13日)。
彭媁琳。「國臺辦批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煽動兩岸對抗」。今日新聞,2016年10月10日。(2016年12月23日)。
童倩。「安倍帶「強烈對抗中國意識」訪美」。BBC中文網,2013年2月21日。(2016年12月4日)。
曾敬豪。「歐巴馬:美國將留在亞洲」。聯合新聞網,2016年9月6日。(2016年12月18日)。
楊明珠。「日本宣布加入TPP協商」。中央社,2013年3月15日。(2016年12月4日)。
楊舒媚。「蔡普熱線後 蔡英文1月出訪中南美」。TVBS新聞,2016年12月20日。(2016年12月23日)。
楊毅、陳柏廷、王揚宇。「馬習會登場馬英九習近平開場發言全文」。中時電子報,2015年11月7日。 (2016年12月22日)。

「聖普斷交只是開始,臺獨喪鐘敲響」。環球時報,2016年12月21日。(2016年12月24日)。
趙元穎。「北韓試彈/北韓退出六方會談,驅逐核檢人員」。TVBS新聞網,2009年4月15日。(2016年10月30日)。
鄭崇生。「美正式宣布對台軍售含派里艦兩棲突擊車」。中央社,2015年12月16日。(2016年12月22日)。
鄭崇生。「美眾院通過對臺六項保證訴諸文字」。中央社,2016年5月17日。<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5170017-1.aspx >(2016年12月23日)。
鄭崇生。「美參院通過六項保證訴諸文字」。中央社,2016年7月7日。(2016年12月23日)。
鄭崇生。「臺美軍事交流入法歐巴馬簽署生效」。中央社,2016年12月24日。(2016年12月24日)。
鄭崇生,「川普簽署命令 美正式退出TPP」,中央社,2017年1月24日,<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01240010-1.aspx>(2017年2月2日)。
鄭凱榕。「中國前進印度洋 租巴基斯坦瓜達爾港43年」。新頭殼 ,2015年11月12日。(2016年5月22日)。
廖漢原。「美眾院國防授權法邀臺參與環太平洋軍演」。聯合新聞網,2016年5月20日。(2016年5月22日)。
廖漢原,「美國史上最分歧總統大選 政見比一比」,中央社,2016年7月31日,(2017年2月2日)
「臺船可進釣島海域捕魚」。蘋果日報,2013年4月11日。(2016年12月18日)。
管婺媛、呂雪彗,「蔡英文:盼美助加入TPP「第2輪」協商」,中時電子報,2016年5月23日,(2017年2月2日)。
劉坤華。「五角大廈:中國戰略不脫鄧小平24字箴言」。大紀元新聞網,2007年5月26日。(2016年12月14日)。
劉麗榮。「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中英文全文」。中央社,2016年5月20日。(2016年5月20日)。
戴瑞芬。「亞投行融資 巴基斯坦搶頭香」。聯合新聞網,2016年5月4日。(2016年12月19日)。
戴雅真。「AIT國慶酒會蔡總統是神秘嘉賓」。中央社,2016年6月29日。(2016年12月23日)。
鍾辰芳。「蔡英文過境美國,各方矚目」。美國之音,2017年1月7日。(2017年1月15日)。
藍孝威。「大陸學者:小英不說清九二共識邦交國減少遲早來臨」。中時電子報,2016年3月17日。(2016年12月23日)。
「《關於加強中美經濟關係的聯合情況說明》發布」。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2月15日,(2016年6月19日)。
「蘇起:建構「和中、友日、親美」格局」。今日報導,2009年12月24日。(2016年12月19日)。

英文部分
一、專書:
Ambrose, Stephen E. Nixon, the triumph of a politician 1962-1972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1989.
Bush, Richard C. III. Uncharted Strait: The Future of China-Taiwan Relations. Brooking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
Campbell, Kurt and Brian Andrews.Explaining the U.S. ‘Pivot’ to Asia. London: Chatham House, January 2013
Elleman, Bruce, Taiwan Straits-Crisis in Asia and the Role of the U.S. Nav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14.
Groves, Steven and Dean Cheng.A 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Washington, DC: Heritage Foundation, 2014.
Khalilzad, Zalmay, Abram N. Shulsky, Danie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A. Shlapak and Ashley J. Tell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1999.
Kastner, Scott L. 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Beyon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Mearsheimer, John.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 Norton, 2001.
Sato, Yoichiro and See Seng Tan ed. United States Engagement in the Asia Pacific: Perspectives from Asia. New York: Cambria Press, 2015.
Wang, Chi, Obama`s Challenge to China-The Pivot to Asia. Burlington: Ashgate, 2015.
White, Hugh. The China Choice: Why We Should Share Power.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期刊論文:
Bennett, David. “An Analysis of the China’s Offshore Active Defense an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Global Security Studies, 1 (Spring 2010): 126-141.
Berteau, David J. “Assessing the Asia-Pacific Rebalanc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December 2014)
Brown,David G. “China-Taiwan Relations: To Be Concerned or Not?.” Comparative Connections.(April 2007):83-84.
Buszynski, Leszek.“The South China Sea: Oil,Maritime Claims, and U.S.—China Strategic Rivalr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35, No.2. (Spring 2012):139-156.
Chun, Chaesung. “U.S. Strategic Rebalancing to Asia: South Korea’s Perspective.” Asia Policy, 15 (January 2013): 13–17.
Dutton, Peter A. “China’s Maritime Disputes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67, no. 3 (2014): 7–18.
Gilpin, Robert.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War".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18, No.4 (1988):591–613.
Graver, John W. “China’s Push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 the Interaction of Bureaucratic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hina Quarterly. 132 (September 1992): 999-1028.
Harold,Scott W. “Is the pivot doomed? the resilience of America’s strategic `rebalanc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37(4), (2014):85-99.
Jie, Chen. “China’s Spratly policy.”Asian Survey. 34, no. 10 (October 1994):893-903.
Keagle, James M., Fisher, Richard D. and Brian Johnson. “Enhancing the U.S. Rebalance Toward Asia: Enhancing Allies.”Joint Force Quarterly, 70 (2013):59–65.
Kan, Shirley.“Taiwan: Major U.S. Arms Sales Since 1990”, Congress Research Service, 24 February, 2012.
Le Mière, Christian “Rebalancing the Burden in East Asia”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 55, no.2, (2013):31-41.
Lewis, Meredith Kolsky.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New Paradigm or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Boston Colleg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 34, no. 1 (2011): 27–52.
Rahman, Chris, and Martin Tsamenyi.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security and Naval Issu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41, no.4 (2010):315-333.
Ratner, Ely. “Rebalancing to Asia with an Insecure Chin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36, no.2 (Spring 2013):21-38.
Sutter, Robert G., Michael E. Brown, Timothy J. A. Adamson, Mike M. Mochizuki and Deepa Ollapally “Balancing Acts: The U.S. Rebalance and Asia-Pacific Stability” 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August 2013).
Saunders,Phillip C.. “The Rebalance to Asia: U.S.-China Relations and Reg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Forum,INSS, SF No. 281(Aug 2013):1-16.
The Economist.“Hilrary says hello to Asia”.The Economist , 19 Feb, 2009, (30 Oct 2016).
Vaughn, Bruce. “East Asian Summit: Issues for Congress.”Congress Research Service, (December 2005:1-6.
Whitten, Gregory H. and Erum R. Jilani, E. R. “Rebalance to the asia-pacific”. Kennedy School Review, 14 (2014):10-14。
Wu, Xinbo. “Not Backing Down: China Responds to the US Rebalance to Asia” Global Asia 7, no. 4( Winter 2012):19-21
Yoshihara, Toshi, and James R. Holmes.“Can China Defend a Core Interes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34, no. 2 (Spring 2011):45-59.
三、網路資源:
AIIB.“Approved Projects.”16 December 2016.< http://www.aiib.org/html/2016/PROJECTS_1010/161.html >(19 December 2016).
APEC.“2010 Leaders` Declaration.” 13 November 2010.(12 November2016).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LANPAC.” (10 April 2016).(10 Dec 2016).
BBC.“Chinese jet `snapped in two.” BBC News,13 April 2001. (22 May 2016).
Blanchard, Ben. “China Points Finger at US over Asia-Pacific Tensions.”Reuters. 16 April 2013. (18 December 2016).
Bumiller, Elisabeth. “Words and Deeds Show Focus of the American Military on Asia.” The New York Times, 10 November 2012. (12 December 2016).
Bumiller, Elisabeth. “Asia Pivot on Track, Pentagon Says.” The Hill.14 August 2014. (12 December 2016).
Clinton,Hillary.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Foreign Policy. 11 October 2011.(04 Nov 2016).
Cole,J. Michael. “Taiwan`s `black Saturday` election: A rebuke to China.” CNN, 3 December 2014.< http://edition.cnn.com/2014/12/02/opinion/taiwan-opinion-cole/>(21 December 2016).
CSIS.“CHINA’S NEW SPRATLY ISLAND DEFENSES.” 13 December 2016.< https://amti.csis.org/chinas-new-spratly-island-defenses/>(18 December 2016).
DoD.“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DoD.9 April 2016.(9 October 2016).
Fujisak,Ichiro.“Secretary Clinton`s "Triple Firsts".” Japan Now. Vol 5, No.4.20 February2009.(13 November2016).
Fryer-Biggs, Zachary. “DoD Official: Asia Pivot ‘Can’t Happen’ Due to BudgetPressures.” Defense News, 4 March 2014.(14 December 2016).
GFI.“Military power comparison results for China v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1 January 2016.< http://www.globalfirepower.com/countries-comparison-detail.asp?form=form&country1=china&country2=united-states-of-america&Submit=COMPARE>(18 December 2016).
Gilbert, Debbie. "Residents relate the personal significance of this election." Gainesville Times,10 November 2008.< http://www.gainesvilletimes.com/archives/10876/>(4 December 2016).
Glaser, Bonnie S. “What Is the U.S. “One China” Policy, and Why Does it Matter?” CSIS, 13 January 2017.(15 January 2017).
Kim,Tong.“History Repeats on N. Korea.” The Korea Times.22 February 2009. (2 December2016).
Kim,Tong.“Obama`s Asia policy and Korea.” The Korea Times, 25 November2012.(2 December2016).
Lockheed-Martin.“Product.”22 October 2016.(22 October 2016).
Mackenzie Eaglen. “Cutting Navy While Obama Pivots to Asia Does Not Add Up.” Breaking Defense, 30 March 2012.(14 December 2016).
Mearsheimer, John. Crouching Tiger: on Strangling China & the Inevitability of War, Interview by Peter Navarro.19 May 2016..(18 December 2016).
Klingner, Bruce. “The Missing Asia Pivot in Obama’s Defense Strategy.”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Web Memo #3443. 6 January 2012.(14 December 2016).
Lang, David. “Beyond the US Rebalance to Asia: A Regional Perspective- A look at what US allies and partners are doing in the Asia-Pacific.”The Diplomat.1 April 2016.Obama, Barack “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t Suntory Hall.” The White House.19 Nov 2009.(30 Oct 2016).
Putz, Catherine and Shannon Tiezzi. “Did Hillary Clinton’s Pivot To Asia Work?,” Fivethirtyeigh.,14 April 2016.(18 December 2016).
Rowland, Ashley. “Official: THAAD Missile Defense System Being Considered for South Korea.” Stars & Stripes. 1 October 2014.(18 December 2016).
Sonawane,Vishakha. “THAAD In Korean Peninsula: Russia, China To Conduct Defense Drill As US, South Korea Mull Missile System Deploy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5 May 2016.(22 May 2016).
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 1988–2015.” 18 December 2016.< https://www.sipri.org/sites/default/files/Milex-constant-USD.pdf >(18 December 2016).
Tan,Michelle “This Army general is on deck to take over all U.S. forces in Korea.” Army Times, 21 March 2016.( 10 Dec 2016).
U.S. Pacific Command.“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10 December 2016. (16 August 2016).
Wei,Chunjuan Nancy. “Beijing’s Formidable Strate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search Gate.21 May 2016.(21 December 201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