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孟子之後──荀子「倫理經濟學」的建構及其儒學回歸
Return to the Confucius: The construction of Xunzi`s ethical economics after Mencius
作者 曾暐傑
Tseng, Wei Chieh
貢獻者 劉又銘
曾暐傑
Tseng, Wei Chieh
關鍵詞 荀子
性惡
儒學
孟子
道德形上學
倫理經濟學
Xunzi
Human nature is sinful
Confucianism
Mencius
Moral metaphysics
Ethical economics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Jun-2017 09:52:41 (UTC+8)
摘要 自宋明以降,儒學思想史脈絡中便獨尊孟學而將荀學屏除於外,這樣的傳統由當代新儒家所承接,在「道德形上學」的範疇內開展以孟學為核心的精深論述。然而,在多元現代性的脈絡下,如此權威、唯一而具排他性的道統觀是可以重新思考與理解,進而開出儒學的當代型態與價值。
也就是說,或許可以嘗試避免詮釋的單一進路,以「道德形上學」的典範批判荀子思想缺少內在心性理論,而走上性惡之歧途;而應該正視荀學是在孟學之外是另一儒學典範──一種不同於孟學的思考進路。亦即儒學的發展應該是動態的,而非以心性儒學的單一型態貫穿歷史。
宋明儒學建立的孔孟的典範,將孟子作為儒學道統的繼承者,並自我期許成為傳承孔孟道統的儒者;當代新儒家也隨順宋儒,將發揚孔孟道統作為理想與責任。在這樣的脈絡下,必然會把荀子這類談性惡、重師法的理路視為歧出,將其作為儒學中的他者。
當然,孟學將荀學作為他者這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那是每個時代儒者在現實情境與自我追尋中的選擇與信仰;儒學本就是動態的繼承與發展,宋明以降,受到佛教理論的衝擊與影響,儒學中心性儒學的層面被強調並建構成一具有深刻內涵的價值體系,進而由當代新儒家將其建構發展為一系統縝密的「道德形上學」系統。這正顯示出儒學隨時代而新的動態性,也凸顯出儒學的時代價值。
但是同樣的,應該了解到,荀子作為儒學上的他者,並非本然如此,至少在漢唐以前,「孔孟」的道統必非理所當然;先秦以至兩漢,多以「孟荀」並稱,在道統的論述上也多以「周孔」而論而非「孔孟」。是以必須理解的是,孔子作為儒學的最重要源頭之一,這當然無庸置疑;但在孔子之後,儒學的發展卻是動態而多元的。
可以說,孟子在孔子之後,認為仁義作為孔子與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必要而正確的進路,是以從孔子思想中開展性善論與仁政的思想,是一特別強調主體道德與形上根源的思想體系。然而,在孟子之後,荀子亦以繼承孔門思想為職志,但他認為孟學強調形上根源的心性論系統太過幽隱而無法於現實中印證,是以荀子將孟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企圖轉化孟學體系,回歸孔門真義。
荀子從孟子道德形上學轉向新的儒學型態,這可以說是一種回歸性轉向──透過轉向回溯孔門思想;而這樣的回歸,可以說是一種創造性回歸──以其所詮釋的孔子思維為核心,將其所認為的孔學創建為一套儒學系統與典範;相對於孟學以現代的語境可表述為「道德形上學」,而荀學的典範可以稱之為「倫理經濟學」。
由此必須正視儒學歷史的發展脈絡,了解到所謂的「道統」不是唯一的,在儒學史的進程中,始終呈現著複數真理;宋明以降將荀子作為儒學的他者進行批判與揚棄,當然有其時代意義與思想價值。但是同樣的不應該忽略在儒學的進程中,孟子也同樣曾被荀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與揚棄,這樣的儒學體系與脈絡亦有其時代意義與思想價值。
當然,這兩種體系與典範孰是孰非、何優何劣是可以進行論辯與選擇的,但在進行判教之前,必須先承認每一個典範其在歷史上的正當性意義與價值;唯有不以先入為主的態度去批判任何一個儒學典範,肯認其時代的脈絡與進程,那麼進一步的選擇與評價才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也就是說,宋明以降的儒者可以不認同荀子,但不能夠繞過荀子。由此必須了解到,孔孟作為道統,道德形上學作為儒學的核心,不是本然如此、亦非想當然耳;今日所習以為常的儒學圖式,是宋明儒者的努力與建構──而此一典範也非儒學永恆不變的真理與形象。
是以可以說,今日所熟知的孟學典範是宋明儒者對於孔孟思想的創造性詮釋,「孔孟」的道統是以「道德形上學」的思維去建構起來的儒學典範;是以儘管孟子本身未必是有意識地將其理論作為「道德形上學」開展,但因為「孔孟」的概念是從宋明儒者與當代新儒家脈絡下所建構出的儒學圖式,因此有必要從孟學作為「道德形上學」的典範進行批判與反思,去回溯荀子將孟子視為他者的思維與企圖。
也就是說,本文企圖建立一個荀學視角──一個宋明以降被理所當然忽略與放棄的視角,去還原與重現荀子的時代脈絡與思考進路──為何荀子非要將孟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轉化與回歸?唯有在釐清了作為他者的孟子之脈絡後,才能夠進一步將荀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與轉化,如此也才有其正當性──荀子不是不能被批判,但必須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後,這樣的批判才有根基與意義。
是以,荀子的「倫理經濟學」的建構就有其必要與合理性。所謂的「倫理經濟學」(ethical economics)是一個跨學科的概念,即是認為人原初皆為充滿欲望與衝動的「經濟人」(economic man),那是個沒有道德感與內在價值根源的「個體」;與孟子的「道德人」(moral man)是截然不同的典範預設。而荀子之所以由此將「自然人」定義為「經濟人」,是一個社會脈絡的考察與建構,與孟子的形上根源性思考的進路不同;也正因為如此,荀子之所以明言「性惡」,正是因為他的理論建基於社群中個體與個體的互動──因為每個欲望無窮的個體在資源稀少性的現實情境下,必然會形成「爭則亂、亂則窮」的結果,這也正是荀子用以論證性惡之所以成立的進路。
因此,荀子在戰國末年時代更加混亂,而私有制逐漸形成的脈絡中,批判孟子的「求放心」之自覺修養不可行且不切實際,是以有意識地對此進行批判,並由「經濟人」的理論預設,開展其重勸學、重禮法的修養論與政治論;可以說其目的即在於更有效率與效能地去達到治亂的可能。但荀子在追求效率的進路中,並沒有放棄倫理作為儒家的核心價值,是以可以說,他是在揚棄孟學形上學系統、吸納各家學說,將儒學開展出一個新的體系,結合今日所說的倫理學與經濟學的思維,所建構出用以回歸孔子以治亂世的「倫理經濟學」。
參考文獻 一、古籍原典

[戰國]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漢]劉 向撰,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漢]劉 向撰:《孫卿書錄》,見[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37(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漢]趙 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3年)。
[漢]揚 雄撰,[晉]李 軌注:《揚子法言》(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漢]鄭 元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3年)。
[魏]何 晏注,[宋]邢 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3年)。
[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3年)。
[唐]顏師古注:《漢書》(二)(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唐]韓 愈撰,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唐]韓 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朱 熹撰:《周易本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宋〕程灝、程頤著:《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普 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黎德靖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蘇 軾撰,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熊 鉌撰,張伯行訂:《熊勿軒先生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許仲琳著:《封神演義》(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明]王夫之撰,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船山全書》第七冊(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臺南:莊家出版社,1976年)。
[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第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陳 立撰:《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魏 源撰:《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清]姚 鼐撰:《惜抱軒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梁啟超撰:《飲冰室合集》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民國]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日]瀧川龜太郎撰:《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二、近人專著

(一)中文資料(含翻譯論著)

王 軍:《荀子思想研究:禮樂重構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 楷:《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小錫:《經濟倫理學──經濟與道德關係之哲學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王中江:《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會角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王祖壽:《王祖壽‧歌不斷:華人流行樂壇30年最有力的一枝筆!直探未曾公開的星事,重溫熟悉的樂音》(臺北:三采文化,2014年)。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第一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斐弘:《儒宗正源》(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出版,1986年)。
王慶光:《荀子與齊道家的對比》(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
王靈康:《荀子哲學的反思:以人觀為核心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孔憲鐸、王登峰:《基因與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宋林飛:《西方社會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宋洪兵:《韓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
李桂民:《荀子思想與戰國時期的禮學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李逸安譯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李國旺:《國學與新經濟學:《大學》啟示錄》(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李澤厚:《論語今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增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吳 定:《公共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8年)。
吳乃恭:《儒家思想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吳文璋:《追求民主科學的新儒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吳文璋:《新四書》(臺南:智仁勇出版社,2011年)。
吳聰敏:《經濟學原理》(臺北:吳聰敏出版,2014年)。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年)。
何淑靜:《荀子再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與宗教》(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2年)。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
林火旺:《基本倫理學》(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林火旺:《倫理學》(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林鴻信:《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增補第三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新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新界: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周榮華:《道德經濟學引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周陽山主編:《文化傳統的重建──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臺北:時報出版,1988年)。
周熾成:《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東方朔:《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東方朔:《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姜英來:《荀子的管理思想》(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
侯外廬:《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韋 森:《經濟學與倫理學:市場經濟的倫理維度與道德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孫 偉:《重塑儒家之道──荀子思想再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康香閣、梁濤主編:《荀子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
高安邦:《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高希均、林祖嘉:《經濟學的世界:上篇──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臺北:天下文化出版,1997年)。
高希均、林祖嘉:《經濟學的世界:中篇──個體經濟理論導引》(臺北:天下文化出版,1997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徐宗良:《道德問題的思與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
馬國瑤:《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 拱:《韓非思想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華岡出版社,1989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莊婕筠:《音樂治療》(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莊耀嘉:《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梁 濤:《儒家道統說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梁家榮:《仁禮之辨──孔子之道的再釋與評估》(新北:桂冠圖書,2004年)。
梁漱溟:《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臺北:學術出版社,1971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盛 洪:《儒學的經濟學解釋》(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
許建良:《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黃公偉:《孔孟荀哲學證義》(臺北:幼獅文化,1975年)。
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
黃春興:《當代政治經濟學》(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黃俊傑:《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傅佩榮:《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臺北:天下遠見,2007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張 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張 覺:《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張 覺:《荀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張西堂:《荀子真偽考》(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張其昀:《戰國史》,收入氏著:《中華五千年史》第六冊(臺北:華岡出版社,1973年)。
張素貞:《韓非子的實用哲學》(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91年)。
張鼎國著,汪文聖、洪世謙編:《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2011年)。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臺北:印刻文學,2015年)。
單 驥:《天堂裡沒有經濟學》(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馮友蘭:《新原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曾暐傑:《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新北:花木蘭文化,2014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萬俊人:《道德之維──現代經濟倫理導論》(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艾璐:《解蔽與重構:多維視野下的荀子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國榮:《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山東:齊魯書社,2010年)。
溫明忠:《經濟學原理》(新北:前程文化,2013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熊秉元:《正義的成本:當法律遇上經濟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年)。
熊秉元:《正義的效益:一場法學與經濟學的思辨之旅》(臺北:商周出版,2015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黎鳴:《問人性:東西文化500年的比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劉又銘:《當代新荀學論綱》(書名暫定,即將出版)。
劉成紀:《形而下的不朽──漢代身體美學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劉述先、景海峰編:《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劉述先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聯合聖經公會編:《新舊約全書》(臺北:聖經公會,2005年)。
賴欣陽:《「作者」觀念之探索與建構──以《文心雕龍》為中心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錢 穆:《經學大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錢 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
謝汝光編著:《東方音樂治療》(新北:百善書房,2005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龍宇純:《荀子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荀子集成》第卅九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顧頡剛、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一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丹麥〕彼得森、[瑞典〕阿維森著,劉寶成譯:《道德經濟:後危機時代的價值重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日]竹內好(Takeuchi Yoshimi)著,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日]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年)。
[日]河合隼雄著,林暉鈞譯:《孩子與惡》(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6年)。
[日]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日]佐藤將之:《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想》(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日〕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日]美濃部達吉著,林紀東譯:《法之本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日〕船井幸雄著,李玲瑜譯:《第一百隻猴子:美夢成真的思考革命》(臺北:洪建全基金會出版,1997年)。
[日]渡邊茂夫著,鄭清清譯:《音樂讓你快樂度日》(臺北:學英文化事業,1994年)。
[加]貝爾(Daniel Bell)著,李琨譯:《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香港 : 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加]查理斯‧泰勒著,李尚遠譯:《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臺北:商周出版,2008年)。
[加]莫斯可著,胡春陽、黃紅宇、姚建華譯:《傳播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加]達瑞爾‧夏普著,易之新譯:《榮格人格類型》(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2年)。
[法]孔德著,蕭贛譯:《實證主義概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法]呂格爾著,林宏濤譯:《詮釋的衝突》(臺北:桂冠圖書,1995年)。
[法]米歇爾‧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1992年)。
[法]雅斯培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法]鮑德里亞著,夏營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英〕Anthony Storr著,張嚶嚶譯:《音樂與心靈》(臺北:英知文化出版社,1999年)。
[英]史泰司(Walter Terence 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英〕亞當‧史密斯著,謝宗林譯:《道德情感論》(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9年)。
〔英〕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英〕凱倫‧阿姆斯壯著,孫豔燕、白彥兵譯:《軸新時代──人類偉大宗教傳統的開端》(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年)。
〔英〕霍布斯著,黎思復等譯:《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美〕N. Gregory Mankiw著,王銘正譯:《經濟學原理》(臺北:新加坡商勝制學習,2014年)。
〔美〕史華慈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艾愷著,王宗昱、冀建中譯:《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拉里‧希克曼主編,徐陶等譯:《閱讀杜威──為後現代做的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李文遜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美〕杜維明:《杜維明文集》第四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美]沃爾特.米歇爾著,陳重亨譯:《忍耐力:其實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耐力!棉花糖實驗之父寫給每個人的意志增強計畫》(臺北:時報出版,2015年)。
〔美〕哈佛燕京學社主編:《波士頓的儒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美]斯科特(James C. Scott)著,程立顯、劉建譯:《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
〔美〕托德‧萊肯著,陶秀璈譯:《造就道德──倫理學理論的實用主義重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法蘭西斯‧福山著,黃中憲譯:《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臺北:時報文化,2014年)。
[美]喬辛‧迪‧波沙達(Joachim de Posada)、鮑伯‧安德曼(Bob Andelman)著,曾志傑譯:《盯住最大的棉花糖》(臺北:方智出版社,2014年)。
[美]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著,姚怡平譯:《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臺北:網路與書出版,2015年)。
〔美〕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美]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澤著,丁三東等譯:《西方哲學史(第七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美〕羅伊‧馬丁內茲編,汪海譯:《激進詮釋學精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羅伯特‧艾瑟羅德(Robert Axelrod)著,胡瑋珊譯:《合作的競化》(臺北:大塊文化,2010年)。
〔美〕理查‧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法律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
〔美〕理查‧羅蒂(Richard Roety)著,李幼烝譯:《哲學和自然之境》(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美〕理查德‧羅蒂著,黃勇編譯:《後哲學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美〕理查德‧羅蒂著,張國清譯:《後形而上學希望》(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美〕威廉‧龐士東著,黃家興譯:《囚犯的兩難:賽局理論與數學天才馮紐曼的故事》(臺北:左岸文化,2012年)。
[美]威爾森著,薛絢譯:《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第一冊(臺北:左岸文化,2012年)。
[美]威爾森著,薛絢譯:《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第四冊(臺北:左岸文化,2012年)。
[美]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著,包凡一、王湲譯:《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美]史華慈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孟旦著,丁棟、張興東譯:《早期中國「人」的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珍娜‧愛德樂著,李宗芹譯:《真實動作:喚醒覺性身體》(臺北:心靈工坊,2013年)。
[美]麥特‧德瑞里著,范昱峰譯:《德行起源──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臺北:時報出版社,2006年)。
[美]赫伯特‧芬格萊特著,彭國翔、張華譯:《孔子:即凡而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諾夫喬伊著,張傳有、高秉江譯:《存在巨鍊: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美]默坦‧斯坦因著,喻陽譯:《日性良知與月性良知:論道德、合法性和正義感的心理基礎》(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荷]斯賓諾莎著,國立編譯館主譯,邱振訓譯:《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
[捷]湯瑪斯‧賽德拉切克著,劉道捷譯:《善惡經濟學》(新北:大牌出版,2013年)。
[德]尤阿希姆‧鮑爾(Joachim Bauer)著,王榮輝譯:《棉花糖的誘惑:從腦神經科學看自制力》(臺北:商周出版,2016年)。
〔德〕尼采著,陳芳鬱譯:《道德系譜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熊偉、王慶節譯:《形而上學導論》(臺北:仰哲出版社,1993年)。
[德]雅斯培(Karl Jaspers)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德]阿克塞爾‧霍耐特著,胡繼華譯:《為承認而鬥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德〕霍耐特(Axel Honneth)著,王旭譯:《自由的權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瑞典]林西莉著,許嵐、熊彪譯:《古琴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9年)。

(二)外文資料

Bonny, Helen L.: Music and Your Mind(NY: Station Hill Press Inc., Barrytown, 1990).
Caputo, John D.: Radical Hermeneutics: Repetition, Deconstruction and the Hermeneutic Project(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Caputo, John D.: More radical hermeneutics : on not knowing who we are(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Coakley, Sarah and Kay Kaufman Shelemay edt.: Pain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the interface of biology and cultur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Davies, Norman: Europe: A History(London: Pimlico, 1997).
Dawkins, Richard: The God Delusion(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6).
Farnsworth, Paul 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Gadamer, Hans Georg: Wahrheit und Methode(Berlin: Akademie Verlag, 2007).
Glock, Hans-Johann: Family Resemblance, in a Wittgenstein(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96).
Hume, David: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ondon: John Noon, 1739).
Hutton, Eric: Xunzi: The Complete Text(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Jaspers, Karl: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translated by Michael Bullock(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10).
Malthus, Thomas: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Maslow, Abraham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 Harper, 1954).
Maslow, Abraham H.: The fa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2).
Munro, Donald J.: 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olanyi, Michael: The Tacit Dimension(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7).
Polanyi, Michael and Harry Prosch, Meaning(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Redifield, Robert: The Little Community 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Chicago: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89).
Ricardo, David: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7).
Schwartz, Benjamin: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Stone, Alan and Edward J. Harpham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of Public Policy(Beverly Hill, CA: Sage, 1982).

三、單篇論文

(一)中文資料

王晴佳:〈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收入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頁125-150。
王慶光:〈論晚周「因性法治」說的興起及荀子「化性為善」說的回應〉,《興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00年12月),頁105-124。
白彤東:〈韓非子與現代性──個綱要性的論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2011年5月),頁49-57。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317-344。
伍振勳:〈道統意識與德行論述:荀子非難思、孟的旨趣重探〉,《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43-83。
伍振勳:〈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論述的主題〉,《臺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51-86。
牟宗三、徐復觀、張君邁、唐君毅等:〈中國文化與世界──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收入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頁119-184。
何淑靜:〈論孟子與荀子對人性了解之根本差異(上)〉,《中國文化月刊》第94期(1987年8月),頁81-95。
何淑靜:〈論孟子與荀子對人性了解之根本差異(下)〉,《中國文化月刊》第95期(1987年9月),頁74-85。
李效武:〈荀子禮治思想與韓非法治思想之比較〉,《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2012年6月)頁103-105。
李哲賢:〈論荀子思想之矛盾〉,《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12月),頁159-176。
李哲賢:〈荀子之性惡說析論:從文本談起〉,《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5期(2013年5月),頁137-153。
沈清松:〈建構體系與感謝他者──紀念朱子辭世八百週年〉,《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3期(2001年3月),頁193-205。
吳文璋:〈荀子議兵篇析論〉,《成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0年6月),頁161-177。
吳文璋:〈論荀子欲望的身體觀〉,《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0期(20013年12月),頁21-46。
吳文璋:〈論荀子哲學的多元認識論〉,《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2期(2015年12月),頁21-46。
金耀基:〈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韋伯學說的重探〉,收入李亦園等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頁29-56。
林世賢:〈聰聖、聞思與音樂──論耳修在工夫論上之殊勝〉,《漢學研究》第30卷第1期(2012年3月),頁61-92。
林桂榛:〈荀子性朴的理論結構及其思想價值〉,《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137-153。
林啟屏:〈「內在超越」的一個發生學解釋:以堯舜形象為討論中心〉,《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4期(2012年4月),頁117-140。
周熾成:〈荀子乃性朴論者,非性惡論者〉,《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24-31。
周天令:〈荀卿與韓非子思想之異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4期(1984年4月),頁11-16。
周天令:〈「荀子是儒學的歧出」之商榷〉,《孔孟月刊》,第42卷第10期(2004年6月),頁31-38。
周恩榮:〈牟宗三「坎陷開出民主論」的再檢討〉,《孔子研究》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頁62-70。
姜龍翔:〈《五經正義》「疏不破注」之問題再探〉,《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137-184。
胡可濤:〈「法、術、勢」:從荀子到韓非〉,《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2008年3月),頁75-79。
柳熙星:〈論孟荀人性論之異同〉,《鵝湖學誌》第36期(2006年6月),頁185-210。
凌超煌:〈韓非對荀子思想之承與變〉,《鵝湖月刊》第38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7-26。
馬世年:〈韓非師從荀卿考論──兼及荀、韓思想之「異」與「同」〉,《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188-192。
秦茂森:〈荀韓人性思想之比較〉,《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頁22-26。
郭名浚:〈荀子與韓非的人性觀點之比較分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6月),頁125-141。
陳麗桂:〈先秦儒學的聖、智之德──從孔子到子思學派〉,《漢學研究》第30卷第1期(2012年3月),頁1-25。
張 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文史哲學報》第22期(1971年6月),頁175-217。
張 涅:〈論韓非與荀子無思想承傳關係〉,《中州學刊》1998年第1期(1998年1月),頁54-58。
閆笑非:〈荀韓思想理論矛盾分歧淺談〉,《台州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頁9-13。
閆明恕:〈荀子與韓非性惡論之比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1997年1月),頁20-22。
莊錦章,〈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185-210。
馮耀明:〈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23字衍之糾謬〉,《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4期(2005年7月),頁169-230。
黃俊傑:〈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4期(1997年5月),頁357-383。
曾碧華:〈荀子與韓非子思想的關係〉,《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2卷第2期(1989年2月),頁25-27。
曾暐傑:〈對當代/新儒學的批判性反思與傳統儒學的重建──以《三字經》為線索〉,《2013儒風社區‧人文城市暨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夢想城市發展協會,2013年),頁165-180。
曾暐傑:〈存在與方法──荀子性惡論詮釋的新視野〉,《中國言語文化》(韓國)第3輯(2013年9月),頁282-311。
曾暐傑:〈論荀子「為學」的「終始」問題〉,《鵝湖月刊》第470期(2014年8月),頁13-22。
曾暐傑:〈「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由「虛壹而靜」論荀子作為「天君」之「心」的修養進路〉,《當代儒學研究》第16期(2014年6月),頁183-204。
曾暐傑:〈尊君原是為民──論韓非的集權專制思想以「利民」為目的〉,《應華學報》第15期(2014年6月),頁39-76。
曾暐傑:〈回歸、跨越與開放──「現/當代新儒家」的普遍化意義及其多元策略〉,《當代儒學》第6輯(2014年11月),頁137-156。
曾暐傑:〈想像與嫁接──荀子傳經系統的建構與問題〉,《政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16年12月),頁183-218。
傅佩榮:〈人性向善論──對古典儒家的一種解釋〉,《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6期(1985年6月),頁25-30。
詹 康:〈韓非子論人新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6期(2008年9月),頁97-153。
楊海文:〈《孟子》傳記博士的文化闡釋〉,《孔孟月刊》第35卷第7期(1997年3月),頁9-15。
楊澤波:〈牟宗三坎陷論的意義與缺陷〉,《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頁121-124。
路德斌:〈道德哲學之階層與孟荀努力之方向──論儒家倫理學的兩種型態及其意義〉,收入康香閣、梁濤主編:《荀子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頁332-342。
路德斌:〈一言之誤讀與荀學千年之命運──論宋儒對荀子「性惡」說的誤讀與誤解〉,收入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06-115。
趙吉惠:〈荀子非儒家辨〉,《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11期(1990年11月),頁1005-1017。
趙吉惠:〈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7期(1999年7月),頁648-659、694。
趙慶偉:〈孟學的演進及其時代特色〉,《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42-146。
鄭良樹:〈韓非與荀卿〉,《學術論文集》第7期(2005年8月),頁9-27。
蔡錦昌:〈荀韓關係論:評韋政通和蕭公權的看法〉,《思與言》第26卷第4期(1988年11月),頁355-368。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4年),頁50-77。
劉又銘:〈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念〉,收入龐樸主編:《儒林‧第四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4-13。
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2007年3月),頁27-50。
劉又銘:〈儒家哲學的重建──當代新荀學的進路〉,收入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頁157-182。
劉又銘:〈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與荀學哲學史的新面貌〉,收入劉又銘:《當代新荀學論綱》(書名暫定,即將出版)。
劉桂榮:〈韓非對荀子的接受研究〉,《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8年8月),頁64-68。
劉雲超:〈性本材樸 禮無善惡──荀子人性論新解〉,收入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51-167。
賴俊雄:〈暴力經濟學:倫理、法律與正義〉,《文山評論》第1卷第6期(2007年3月),頁1-32。
蕭振聲:〈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1期(2012年7月),頁81-125。
顏世安:〈荀子、韓非子、莊子性惡意識初議〉,《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2012年2月),頁63-78。
羅秉祥:〈上帝的超越與臨在──神人之際與天人關係〉,收入何光滬、許志偉編:《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頁243-277。
顧頡剛:〈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收入顧頡剛、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一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頁105-150。
〔日〕湯淺泰雄著,盧瑞容譯:〈「氣之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比較考察〉,收入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頁63-100。
﹝日﹞佐藤將之:〈荀子哲學研究之解構與建構:中日學者之嘗試與「誠」概念之探討為線索〉,《臺大哲學評論》第34期(2007年10月),頁87-128。
〔日〕橋本敬司:〈荀子の「身體」─性惡說と化性說の戰略〉,《哲學》第52集(2000年10月),頁77-87。
[英]克林格爾巴赫 ( Morten L. Kringelbach )著,謝伯讓譯:〈快樂中樞〉,《科學人月刊》第129期(2012年11月),頁50-55。
〔美〕白詩朗:〈波士頓儒學:對北美「新儒學」的思考〉,收入[美]哈佛燕京學社主編:《波士頓的儒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13-27。
〔美〕馬克‧楊特(Mark Yount):〈激進詮釋學的顫慄〉,收入[美]羅伊‧馬丁內茲編,汪海譯:《激進詮釋學精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104-124。
〔美〕格雷戈里‧F‧帕帕斯:〈杜威的倫理學:作為經驗的道德〉,收入[美]拉里‧希克曼主編,除陶等譯:《閱讀杜威──為後現代做的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12-133。
〔澳〕約翰‧韓納楓:〈中西倫理學交流的新領域:道德和市場經濟的關係〉,《漢學研究》1997年第4期(1997年4月),頁78-81。
〔美〕黛安娜‧米歇爾菲爾德(Diane Michelfelder):〈哲學詮釋學與激進詮釋學:謙卑的教訓〉,收入[美]羅伊‧馬丁內茲編,汪海譯:《激進詮釋學精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31-52。

(二)外文資料
Eric Hutton,“Does Xunzi Have a Consistent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Kline III, T. C. and Philip J Ivanhoe, eds. Virtue, Nature, and Moral Agency in the Xunzi. Indianapolis/Cambrige: Hackett, 2000.,p220-236.
Jabr, Ferris: “Gambling on the Brain,”Scientific American, 2013, Vol.309(5), p.28.
Kirmayer, Laurence J.:“Response: Reflections from Psychiatry on Emergent Mind and Empathy, ”in Sarah Coakley and Kay Kaufman Shelemay edt., Pain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the interface of biology and cultur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242-244.
Saperston, B. M.:“Music-based Individualized relaxationTraining: A stress-reducing approach for the behaviorally disturbed mentally retarproach for the behaviorally disturbed mentally retarded,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 6,1989, pp.26-33.
Sato, Masayuki: “Did Xunzi’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Han Fei?” in Paul R. Goldin ed.: Dao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an Fei.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2013), pp. 147-165.
Simon, Herbert A.:“R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Psychological Review, 63(1956), pp. 129-138.
Williamson, Oliver E.:“The Economics of Governance: Framwork and Implication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 Heretical Economics, 140:1(March, 1984): 195-223.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5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15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又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曾暐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eng, Wei Chiehen_US
dc.creator (作者) 曾暐傑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eng, Wei Chieh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n-2017 09:52:41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n-2017 09:52:4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n-2017 09:52:4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11515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145-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15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宋明以降,儒學思想史脈絡中便獨尊孟學而將荀學屏除於外,這樣的傳統由當代新儒家所承接,在「道德形上學」的範疇內開展以孟學為核心的精深論述。然而,在多元現代性的脈絡下,如此權威、唯一而具排他性的道統觀是可以重新思考與理解,進而開出儒學的當代型態與價值。
也就是說,或許可以嘗試避免詮釋的單一進路,以「道德形上學」的典範批判荀子思想缺少內在心性理論,而走上性惡之歧途;而應該正視荀學是在孟學之外是另一儒學典範──一種不同於孟學的思考進路。亦即儒學的發展應該是動態的,而非以心性儒學的單一型態貫穿歷史。
宋明儒學建立的孔孟的典範,將孟子作為儒學道統的繼承者,並自我期許成為傳承孔孟道統的儒者;當代新儒家也隨順宋儒,將發揚孔孟道統作為理想與責任。在這樣的脈絡下,必然會把荀子這類談性惡、重師法的理路視為歧出,將其作為儒學中的他者。
當然,孟學將荀學作為他者這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那是每個時代儒者在現實情境與自我追尋中的選擇與信仰;儒學本就是動態的繼承與發展,宋明以降,受到佛教理論的衝擊與影響,儒學中心性儒學的層面被強調並建構成一具有深刻內涵的價值體系,進而由當代新儒家將其建構發展為一系統縝密的「道德形上學」系統。這正顯示出儒學隨時代而新的動態性,也凸顯出儒學的時代價值。
但是同樣的,應該了解到,荀子作為儒學上的他者,並非本然如此,至少在漢唐以前,「孔孟」的道統必非理所當然;先秦以至兩漢,多以「孟荀」並稱,在道統的論述上也多以「周孔」而論而非「孔孟」。是以必須理解的是,孔子作為儒學的最重要源頭之一,這當然無庸置疑;但在孔子之後,儒學的發展卻是動態而多元的。
可以說,孟子在孔子之後,認為仁義作為孔子與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必要而正確的進路,是以從孔子思想中開展性善論與仁政的思想,是一特別強調主體道德與形上根源的思想體系。然而,在孟子之後,荀子亦以繼承孔門思想為職志,但他認為孟學強調形上根源的心性論系統太過幽隱而無法於現實中印證,是以荀子將孟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企圖轉化孟學體系,回歸孔門真義。
荀子從孟子道德形上學轉向新的儒學型態,這可以說是一種回歸性轉向──透過轉向回溯孔門思想;而這樣的回歸,可以說是一種創造性回歸──以其所詮釋的孔子思維為核心,將其所認為的孔學創建為一套儒學系統與典範;相對於孟學以現代的語境可表述為「道德形上學」,而荀學的典範可以稱之為「倫理經濟學」。
由此必須正視儒學歷史的發展脈絡,了解到所謂的「道統」不是唯一的,在儒學史的進程中,始終呈現著複數真理;宋明以降將荀子作為儒學的他者進行批判與揚棄,當然有其時代意義與思想價值。但是同樣的不應該忽略在儒學的進程中,孟子也同樣曾被荀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與揚棄,這樣的儒學體系與脈絡亦有其時代意義與思想價值。
當然,這兩種體系與典範孰是孰非、何優何劣是可以進行論辯與選擇的,但在進行判教之前,必須先承認每一個典範其在歷史上的正當性意義與價值;唯有不以先入為主的態度去批判任何一個儒學典範,肯認其時代的脈絡與進程,那麼進一步的選擇與評價才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也就是說,宋明以降的儒者可以不認同荀子,但不能夠繞過荀子。由此必須了解到,孔孟作為道統,道德形上學作為儒學的核心,不是本然如此、亦非想當然耳;今日所習以為常的儒學圖式,是宋明儒者的努力與建構──而此一典範也非儒學永恆不變的真理與形象。
是以可以說,今日所熟知的孟學典範是宋明儒者對於孔孟思想的創造性詮釋,「孔孟」的道統是以「道德形上學」的思維去建構起來的儒學典範;是以儘管孟子本身未必是有意識地將其理論作為「道德形上學」開展,但因為「孔孟」的概念是從宋明儒者與當代新儒家脈絡下所建構出的儒學圖式,因此有必要從孟學作為「道德形上學」的典範進行批判與反思,去回溯荀子將孟子視為他者的思維與企圖。
也就是說,本文企圖建立一個荀學視角──一個宋明以降被理所當然忽略與放棄的視角,去還原與重現荀子的時代脈絡與思考進路──為何荀子非要將孟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轉化與回歸?唯有在釐清了作為他者的孟子之脈絡後,才能夠進一步將荀子作為他者進行批判與轉化,如此也才有其正當性──荀子不是不能被批判,但必須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後,這樣的批判才有根基與意義。
是以,荀子的「倫理經濟學」的建構就有其必要與合理性。所謂的「倫理經濟學」(ethical economics)是一個跨學科的概念,即是認為人原初皆為充滿欲望與衝動的「經濟人」(economic man),那是個沒有道德感與內在價值根源的「個體」;與孟子的「道德人」(moral man)是截然不同的典範預設。而荀子之所以由此將「自然人」定義為「經濟人」,是一個社會脈絡的考察與建構,與孟子的形上根源性思考的進路不同;也正因為如此,荀子之所以明言「性惡」,正是因為他的理論建基於社群中個體與個體的互動──因為每個欲望無窮的個體在資源稀少性的現實情境下,必然會形成「爭則亂、亂則窮」的結果,這也正是荀子用以論證性惡之所以成立的進路。
因此,荀子在戰國末年時代更加混亂,而私有制逐漸形成的脈絡中,批判孟子的「求放心」之自覺修養不可行且不切實際,是以有意識地對此進行批判,並由「經濟人」的理論預設,開展其重勸學、重禮法的修養論與政治論;可以說其目的即在於更有效率與效能地去達到治亂的可能。但荀子在追求效率的進路中,並沒有放棄倫理作為儒家的核心價值,是以可以說,他是在揚棄孟學形上學系統、吸納各家學說,將儒學開展出一個新的體系,結合今日所說的倫理學與經濟學的思維,所建構出用以回歸孔子以治亂世的「倫理經濟學」。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從「道德形上學」出走 1
第一節 回歸的起點:在文獻回顧中看見荀子定位的問題 3
第二節 回歸何所求?在探問儒學真義中想望荀學的重建 13
第三節 回歸的方針:在基進與跨越中重新建構荀學系統 27
第四節 回歸的藍圖:在倫理經濟學中開展荀學的新脈絡 52
第二章 倫理的經濟學──新型態儒學的確立與荀學典範的開展 55
引之言 即方法即內涵的跨學科脈絡 57
第一節 典範的轉移:倫理經濟學的根源與基礎 64
第二節 典範的確立:倫理經濟學的內涵與意義 85
第三節 典範的必要:倫理經濟學的可能與展望 96
小 結 113
第三章 性惡的經濟學──荀子倫理經濟學的性惡意識及其意義 117
引之言 思孟何以必須作為他者? 119
第一節 何謂性惡?荀子性惡論意義的批判與釐清 124
第二節 何以性惡?荀子性惡論的建構背景與思維 141
第三節 如何性惡?荀學性惡作為社會建構的表述 151
第四節 實踐性惡:荀學性惡作為政治實踐的必要 158
小 結 177
第四章 政治的經濟學──荀子倫理經濟學在政治論的開展實踐 179
引之言 從人性需求談起的政治學 181
第一節 在封建之後:荀子政治理論的背景 186
第二節 在孟子之後:荀子政治理論的轉向 191
第三節 在欲望之後:荀子政治理論的特色 200
小 結 215


第五章 音樂的經濟學──荀子倫理經濟學中以樂治性的必要性 219
引之言 為何是音樂? 221
第一節 「性」「偽」對應的性惡論架構:「樂」的雙重性意義開展 223
第二節 「化性起偽」的修養論進路:「樂」作為修身的可能性 229
第三節 「禮樂」作為治亂的有效性:「樂」對身體家國的制約 234
小 結 240
第六章 權力的經濟學──荀子倫理經濟學極端化下的儒法轉換 243
引之言 一個法家式的轉向 245
第一節 抑荀到尊荀:荀韓關係開展的歷時性回顧與思索 248
第二節 對立的策略:荀韓關係研究中的核心議題與問題 259
第三節 異戶能同門:荀韓從相同人性論開展不同政治論 267
小 結 286
第七章 結論──承上啟下的倫理經濟學 289
參考文獻 305
zh_TW
dc.format.extent 1765770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15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荀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性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孟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道德形上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倫理經濟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Xunz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uman nature is sinfu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fucian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enciu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oral metaphysic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thical economicsen_US
dc.title (題名) 孟子之後──荀子「倫理經濟學」的建構及其儒學回歸zh_TW
dc.title (題名) Return to the Confucius: The construction of Xunzi`s ethical economics after Menciu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原典

[戰國]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漢]劉 向撰,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漢]劉 向撰:《孫卿書錄》,見[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37(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漢]趙 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3年)。
[漢]揚 雄撰,[晉]李 軌注:《揚子法言》(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漢]鄭 元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3年)。
[魏]何 晏注,[宋]邢 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3年)。
[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3年)。
[唐]顏師古注:《漢書》(二)(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唐]韓 愈撰,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唐]韓 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朱 熹撰:《周易本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宋〕程灝、程頤著:《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普 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黎德靖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蘇 軾撰,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熊 鉌撰,張伯行訂:《熊勿軒先生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許仲琳著:《封神演義》(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明]王夫之撰,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船山全書》第七冊(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臺南:莊家出版社,1976年)。
[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第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陳 立撰:《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魏 源撰:《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清]姚 鼐撰:《惜抱軒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梁啟超撰:《飲冰室合集》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民國]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日]瀧川龜太郎撰:《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二、近人專著

(一)中文資料(含翻譯論著)

王 軍:《荀子思想研究:禮樂重構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 楷:《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小錫:《經濟倫理學──經濟與道德關係之哲學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王中江:《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會角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王祖壽:《王祖壽‧歌不斷:華人流行樂壇30年最有力的一枝筆!直探未曾公開的星事,重溫熟悉的樂音》(臺北:三采文化,2014年)。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第一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斐弘:《儒宗正源》(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出版,1986年)。
王慶光:《荀子與齊道家的對比》(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
王靈康:《荀子哲學的反思:以人觀為核心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孔憲鐸、王登峰:《基因與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宋林飛:《西方社會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宋洪兵:《韓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
李桂民:《荀子思想與戰國時期的禮學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李逸安譯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李國旺:《國學與新經濟學:《大學》啟示錄》(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李澤厚:《論語今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增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吳 定:《公共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8年)。
吳乃恭:《儒家思想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吳文璋:《追求民主科學的新儒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吳文璋:《新四書》(臺南:智仁勇出版社,2011年)。
吳聰敏:《經濟學原理》(臺北:吳聰敏出版,2014年)。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年)。
何淑靜:《荀子再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與宗教》(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2年)。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
林火旺:《基本倫理學》(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林火旺:《倫理學》(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林鴻信:《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增補第三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新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新界: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周榮華:《道德經濟學引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周陽山主編:《文化傳統的重建──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臺北:時報出版,1988年)。
周熾成:《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東方朔:《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東方朔:《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姜英來:《荀子的管理思想》(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
侯外廬:《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韋 森:《經濟學與倫理學:市場經濟的倫理維度與道德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孫 偉:《重塑儒家之道──荀子思想再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康香閣、梁濤主編:《荀子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
高安邦:《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高希均、林祖嘉:《經濟學的世界:上篇──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臺北:天下文化出版,1997年)。
高希均、林祖嘉:《經濟學的世界:中篇──個體經濟理論導引》(臺北:天下文化出版,1997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徐宗良:《道德問題的思與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
馬國瑤:《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 拱:《韓非思想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華岡出版社,1989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莊婕筠:《音樂治療》(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莊耀嘉:《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梁 濤:《儒家道統說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梁家榮:《仁禮之辨──孔子之道的再釋與評估》(新北:桂冠圖書,2004年)。
梁漱溟:《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臺北:學術出版社,1971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盛 洪:《儒學的經濟學解釋》(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
許建良:《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黃公偉:《孔孟荀哲學證義》(臺北:幼獅文化,1975年)。
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
黃春興:《當代政治經濟學》(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黃俊傑:《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傅佩榮:《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臺北:天下遠見,2007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張 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張 覺:《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張 覺:《荀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張西堂:《荀子真偽考》(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張其昀:《戰國史》,收入氏著:《中華五千年史》第六冊(臺北:華岡出版社,1973年)。
張素貞:《韓非子的實用哲學》(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91年)。
張鼎國著,汪文聖、洪世謙編:《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2011年)。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臺北:印刻文學,2015年)。
單 驥:《天堂裡沒有經濟學》(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馮友蘭:《新原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曾暐傑:《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新北:花木蘭文化,2014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萬俊人:《道德之維──現代經濟倫理導論》(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艾璐:《解蔽與重構:多維視野下的荀子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國榮:《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山東:齊魯書社,2010年)。
溫明忠:《經濟學原理》(新北:前程文化,2013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熊秉元:《正義的成本:當法律遇上經濟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年)。
熊秉元:《正義的效益:一場法學與經濟學的思辨之旅》(臺北:商周出版,2015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黎鳴:《問人性:東西文化500年的比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劉又銘:《當代新荀學論綱》(書名暫定,即將出版)。
劉成紀:《形而下的不朽──漢代身體美學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劉述先、景海峰編:《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劉述先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聯合聖經公會編:《新舊約全書》(臺北:聖經公會,2005年)。
賴欣陽:《「作者」觀念之探索與建構──以《文心雕龍》為中心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錢 穆:《經學大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錢 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
謝汝光編著:《東方音樂治療》(新北:百善書房,2005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龍宇純:《荀子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荀子集成》第卅九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顧頡剛、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一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丹麥〕彼得森、[瑞典〕阿維森著,劉寶成譯:《道德經濟:後危機時代的價值重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日]竹內好(Takeuchi Yoshimi)著,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日]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年)。
[日]河合隼雄著,林暉鈞譯:《孩子與惡》(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6年)。
[日]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日]佐藤將之:《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想》(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日〕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日]美濃部達吉著,林紀東譯:《法之本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日〕船井幸雄著,李玲瑜譯:《第一百隻猴子:美夢成真的思考革命》(臺北:洪建全基金會出版,1997年)。
[日]渡邊茂夫著,鄭清清譯:《音樂讓你快樂度日》(臺北:學英文化事業,1994年)。
[加]貝爾(Daniel Bell)著,李琨譯:《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香港 : 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加]查理斯‧泰勒著,李尚遠譯:《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臺北:商周出版,2008年)。
[加]莫斯可著,胡春陽、黃紅宇、姚建華譯:《傳播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加]達瑞爾‧夏普著,易之新譯:《榮格人格類型》(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2年)。
[法]孔德著,蕭贛譯:《實證主義概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法]呂格爾著,林宏濤譯:《詮釋的衝突》(臺北:桂冠圖書,1995年)。
[法]米歇爾‧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1992年)。
[法]雅斯培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法]鮑德里亞著,夏營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英〕Anthony Storr著,張嚶嚶譯:《音樂與心靈》(臺北:英知文化出版社,1999年)。
[英]史泰司(Walter Terence 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英〕亞當‧史密斯著,謝宗林譯:《道德情感論》(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9年)。
〔英〕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英〕凱倫‧阿姆斯壯著,孫豔燕、白彥兵譯:《軸新時代──人類偉大宗教傳統的開端》(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年)。
〔英〕霍布斯著,黎思復等譯:《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美〕N. Gregory Mankiw著,王銘正譯:《經濟學原理》(臺北:新加坡商勝制學習,2014年)。
〔美〕史華慈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艾愷著,王宗昱、冀建中譯:《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拉里‧希克曼主編,徐陶等譯:《閱讀杜威──為後現代做的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李文遜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美〕杜維明:《杜維明文集》第四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美]沃爾特.米歇爾著,陳重亨譯:《忍耐力:其實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耐力!棉花糖實驗之父寫給每個人的意志增強計畫》(臺北:時報出版,2015年)。
〔美〕哈佛燕京學社主編:《波士頓的儒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美]斯科特(James C. Scott)著,程立顯、劉建譯:《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
〔美〕托德‧萊肯著,陶秀璈譯:《造就道德──倫理學理論的實用主義重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法蘭西斯‧福山著,黃中憲譯:《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臺北:時報文化,2014年)。
[美]喬辛‧迪‧波沙達(Joachim de Posada)、鮑伯‧安德曼(Bob Andelman)著,曾志傑譯:《盯住最大的棉花糖》(臺北:方智出版社,2014年)。
[美]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著,姚怡平譯:《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臺北:網路與書出版,2015年)。
〔美〕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美]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澤著,丁三東等譯:《西方哲學史(第七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美〕羅伊‧馬丁內茲編,汪海譯:《激進詮釋學精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羅伯特‧艾瑟羅德(Robert Axelrod)著,胡瑋珊譯:《合作的競化》(臺北:大塊文化,2010年)。
〔美〕理查‧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法律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
〔美〕理查‧羅蒂(Richard Roety)著,李幼烝譯:《哲學和自然之境》(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美〕理查德‧羅蒂著,黃勇編譯:《後哲學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美〕理查德‧羅蒂著,張國清譯:《後形而上學希望》(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美〕威廉‧龐士東著,黃家興譯:《囚犯的兩難:賽局理論與數學天才馮紐曼的故事》(臺北:左岸文化,2012年)。
[美]威爾森著,薛絢譯:《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第一冊(臺北:左岸文化,2012年)。
[美]威爾森著,薛絢譯:《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第四冊(臺北:左岸文化,2012年)。
[美]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著,包凡一、王湲譯:《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美]史華慈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孟旦著,丁棟、張興東譯:《早期中國「人」的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珍娜‧愛德樂著,李宗芹譯:《真實動作:喚醒覺性身體》(臺北:心靈工坊,2013年)。
[美]麥特‧德瑞里著,范昱峰譯:《德行起源──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臺北:時報出版社,2006年)。
[美]赫伯特‧芬格萊特著,彭國翔、張華譯:《孔子:即凡而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諾夫喬伊著,張傳有、高秉江譯:《存在巨鍊: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美]默坦‧斯坦因著,喻陽譯:《日性良知與月性良知:論道德、合法性和正義感的心理基礎》(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荷]斯賓諾莎著,國立編譯館主譯,邱振訓譯:《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
[捷]湯瑪斯‧賽德拉切克著,劉道捷譯:《善惡經濟學》(新北:大牌出版,2013年)。
[德]尤阿希姆‧鮑爾(Joachim Bauer)著,王榮輝譯:《棉花糖的誘惑:從腦神經科學看自制力》(臺北:商周出版,2016年)。
〔德〕尼采著,陳芳鬱譯:《道德系譜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熊偉、王慶節譯:《形而上學導論》(臺北:仰哲出版社,1993年)。
[德]雅斯培(Karl Jaspers)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德]阿克塞爾‧霍耐特著,胡繼華譯:《為承認而鬥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德〕霍耐特(Axel Honneth)著,王旭譯:《自由的權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瑞典]林西莉著,許嵐、熊彪譯:《古琴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9年)。

(二)外文資料

Bonny, Helen L.: Music and Your Mind(NY: Station Hill Press Inc., Barrytown, 1990).
Caputo, John D.: Radical Hermeneutics: Repetition, Deconstruction and the Hermeneutic Project(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Caputo, John D.: More radical hermeneutics : on not knowing who we are(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Coakley, Sarah and Kay Kaufman Shelemay edt.: Pain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the interface of biology and cultur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Davies, Norman: Europe: A History(London: Pimlico, 1997).
Dawkins, Richard: The God Delusion(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6).
Farnsworth, Paul 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Gadamer, Hans Georg: Wahrheit und Methode(Berlin: Akademie Verlag, 2007).
Glock, Hans-Johann: Family Resemblance, in a Wittgenstein(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96).
Hume, David: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ondon: John Noon, 1739).
Hutton, Eric: Xunzi: The Complete Text(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Jaspers, Karl: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translated by Michael Bullock(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10).
Malthus, Thomas: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Maslow, Abraham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 Harper, 1954).
Maslow, Abraham H.: The fa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2).
Munro, Donald J.: 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olanyi, Michael: The Tacit Dimension(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7).
Polanyi, Michael and Harry Prosch, Meaning(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Redifield, Robert: The Little Community 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Chicago: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89).
Ricardo, David: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7).
Schwartz, Benjamin: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Stone, Alan and Edward J. Harpham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of Public Policy(Beverly Hill, CA: Sage, 1982).

三、單篇論文

(一)中文資料

王晴佳:〈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收入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頁125-150。
王慶光:〈論晚周「因性法治」說的興起及荀子「化性為善」說的回應〉,《興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00年12月),頁105-124。
白彤東:〈韓非子與現代性──個綱要性的論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2011年5月),頁49-57。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317-344。
伍振勳:〈道統意識與德行論述:荀子非難思、孟的旨趣重探〉,《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43-83。
伍振勳:〈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論述的主題〉,《臺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51-86。
牟宗三、徐復觀、張君邁、唐君毅等:〈中國文化與世界──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收入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頁119-184。
何淑靜:〈論孟子與荀子對人性了解之根本差異(上)〉,《中國文化月刊》第94期(1987年8月),頁81-95。
何淑靜:〈論孟子與荀子對人性了解之根本差異(下)〉,《中國文化月刊》第95期(1987年9月),頁74-85。
李效武:〈荀子禮治思想與韓非法治思想之比較〉,《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2012年6月)頁103-105。
李哲賢:〈論荀子思想之矛盾〉,《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12月),頁159-176。
李哲賢:〈荀子之性惡說析論:從文本談起〉,《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5期(2013年5月),頁137-153。
沈清松:〈建構體系與感謝他者──紀念朱子辭世八百週年〉,《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3期(2001年3月),頁193-205。
吳文璋:〈荀子議兵篇析論〉,《成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0年6月),頁161-177。
吳文璋:〈論荀子欲望的身體觀〉,《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0期(20013年12月),頁21-46。
吳文璋:〈論荀子哲學的多元認識論〉,《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2期(2015年12月),頁21-46。
金耀基:〈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韋伯學說的重探〉,收入李亦園等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頁29-56。
林世賢:〈聰聖、聞思與音樂──論耳修在工夫論上之殊勝〉,《漢學研究》第30卷第1期(2012年3月),頁61-92。
林桂榛:〈荀子性朴的理論結構及其思想價值〉,《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137-153。
林啟屏:〈「內在超越」的一個發生學解釋:以堯舜形象為討論中心〉,《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4期(2012年4月),頁117-140。
周熾成:〈荀子乃性朴論者,非性惡論者〉,《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24-31。
周天令:〈荀卿與韓非子思想之異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4期(1984年4月),頁11-16。
周天令:〈「荀子是儒學的歧出」之商榷〉,《孔孟月刊》,第42卷第10期(2004年6月),頁31-38。
周恩榮:〈牟宗三「坎陷開出民主論」的再檢討〉,《孔子研究》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頁62-70。
姜龍翔:〈《五經正義》「疏不破注」之問題再探〉,《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137-184。
胡可濤:〈「法、術、勢」:從荀子到韓非〉,《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2008年3月),頁75-79。
柳熙星:〈論孟荀人性論之異同〉,《鵝湖學誌》第36期(2006年6月),頁185-210。
凌超煌:〈韓非對荀子思想之承與變〉,《鵝湖月刊》第38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7-26。
馬世年:〈韓非師從荀卿考論──兼及荀、韓思想之「異」與「同」〉,《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188-192。
秦茂森:〈荀韓人性思想之比較〉,《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頁22-26。
郭名浚:〈荀子與韓非的人性觀點之比較分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6月),頁125-141。
陳麗桂:〈先秦儒學的聖、智之德──從孔子到子思學派〉,《漢學研究》第30卷第1期(2012年3月),頁1-25。
張 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文史哲學報》第22期(1971年6月),頁175-217。
張 涅:〈論韓非與荀子無思想承傳關係〉,《中州學刊》1998年第1期(1998年1月),頁54-58。
閆笑非:〈荀韓思想理論矛盾分歧淺談〉,《台州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頁9-13。
閆明恕:〈荀子與韓非性惡論之比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1997年1月),頁20-22。
莊錦章,〈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185-210。
馮耀明:〈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23字衍之糾謬〉,《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4期(2005年7月),頁169-230。
黃俊傑:〈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4期(1997年5月),頁357-383。
曾碧華:〈荀子與韓非子思想的關係〉,《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2卷第2期(1989年2月),頁25-27。
曾暐傑:〈對當代/新儒學的批判性反思與傳統儒學的重建──以《三字經》為線索〉,《2013儒風社區‧人文城市暨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夢想城市發展協會,2013年),頁165-180。
曾暐傑:〈存在與方法──荀子性惡論詮釋的新視野〉,《中國言語文化》(韓國)第3輯(2013年9月),頁282-311。
曾暐傑:〈論荀子「為學」的「終始」問題〉,《鵝湖月刊》第470期(2014年8月),頁13-22。
曾暐傑:〈「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由「虛壹而靜」論荀子作為「天君」之「心」的修養進路〉,《當代儒學研究》第16期(2014年6月),頁183-204。
曾暐傑:〈尊君原是為民──論韓非的集權專制思想以「利民」為目的〉,《應華學報》第15期(2014年6月),頁39-76。
曾暐傑:〈回歸、跨越與開放──「現/當代新儒家」的普遍化意義及其多元策略〉,《當代儒學》第6輯(2014年11月),頁137-156。
曾暐傑:〈想像與嫁接──荀子傳經系統的建構與問題〉,《政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16年12月),頁183-218。
傅佩榮:〈人性向善論──對古典儒家的一種解釋〉,《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6期(1985年6月),頁25-30。
詹 康:〈韓非子論人新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6期(2008年9月),頁97-153。
楊海文:〈《孟子》傳記博士的文化闡釋〉,《孔孟月刊》第35卷第7期(1997年3月),頁9-15。
楊澤波:〈牟宗三坎陷論的意義與缺陷〉,《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頁121-124。
路德斌:〈道德哲學之階層與孟荀努力之方向──論儒家倫理學的兩種型態及其意義〉,收入康香閣、梁濤主編:《荀子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頁332-342。
路德斌:〈一言之誤讀與荀學千年之命運──論宋儒對荀子「性惡」說的誤讀與誤解〉,收入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06-115。
趙吉惠:〈荀子非儒家辨〉,《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11期(1990年11月),頁1005-1017。
趙吉惠:〈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7期(1999年7月),頁648-659、694。
趙慶偉:〈孟學的演進及其時代特色〉,《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42-146。
鄭良樹:〈韓非與荀卿〉,《學術論文集》第7期(2005年8月),頁9-27。
蔡錦昌:〈荀韓關係論:評韋政通和蕭公權的看法〉,《思與言》第26卷第4期(1988年11月),頁355-368。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4年),頁50-77。
劉又銘:〈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念〉,收入龐樸主編:《儒林‧第四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4-13。
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2007年3月),頁27-50。
劉又銘:〈儒家哲學的重建──當代新荀學的進路〉,收入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頁157-182。
劉又銘:〈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與荀學哲學史的新面貌〉,收入劉又銘:《當代新荀學論綱》(書名暫定,即將出版)。
劉桂榮:〈韓非對荀子的接受研究〉,《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8年8月),頁64-68。
劉雲超:〈性本材樸 禮無善惡──荀子人性論新解〉,收入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51-167。
賴俊雄:〈暴力經濟學:倫理、法律與正義〉,《文山評論》第1卷第6期(2007年3月),頁1-32。
蕭振聲:〈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1期(2012年7月),頁81-125。
顏世安:〈荀子、韓非子、莊子性惡意識初議〉,《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2012年2月),頁63-78。
羅秉祥:〈上帝的超越與臨在──神人之際與天人關係〉,收入何光滬、許志偉編:《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頁243-277。
顧頡剛:〈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收入顧頡剛、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一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頁105-150。
〔日〕湯淺泰雄著,盧瑞容譯:〈「氣之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比較考察〉,收入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頁63-100。
﹝日﹞佐藤將之:〈荀子哲學研究之解構與建構:中日學者之嘗試與「誠」概念之探討為線索〉,《臺大哲學評論》第34期(2007年10月),頁87-128。
〔日〕橋本敬司:〈荀子の「身體」─性惡說と化性說の戰略〉,《哲學》第52集(2000年10月),頁77-87。
[英]克林格爾巴赫 ( Morten L. Kringelbach )著,謝伯讓譯:〈快樂中樞〉,《科學人月刊》第129期(2012年11月),頁50-55。
〔美〕白詩朗:〈波士頓儒學:對北美「新儒學」的思考〉,收入[美]哈佛燕京學社主編:《波士頓的儒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13-27。
〔美〕馬克‧楊特(Mark Yount):〈激進詮釋學的顫慄〉,收入[美]羅伊‧馬丁內茲編,汪海譯:《激進詮釋學精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104-124。
〔美〕格雷戈里‧F‧帕帕斯:〈杜威的倫理學:作為經驗的道德〉,收入[美]拉里‧希克曼主編,除陶等譯:《閱讀杜威──為後現代做的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12-133。
〔澳〕約翰‧韓納楓:〈中西倫理學交流的新領域:道德和市場經濟的關係〉,《漢學研究》1997年第4期(1997年4月),頁78-81。
〔美〕黛安娜‧米歇爾菲爾德(Diane Michelfelder):〈哲學詮釋學與激進詮釋學:謙卑的教訓〉,收入[美]羅伊‧馬丁內茲編,汪海譯:《激進詮釋學精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31-52。

(二)外文資料
Eric Hutton,“Does Xunzi Have a Consistent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Kline III, T. C. and Philip J Ivanhoe, eds. Virtue, Nature, and Moral Agency in the Xunzi. Indianapolis/Cambrige: Hackett, 2000.,p220-236.
Jabr, Ferris: “Gambling on the Brain,”Scientific American, 2013, Vol.309(5), p.28.
Kirmayer, Laurence J.:“Response: Reflections from Psychiatry on Emergent Mind and Empathy, ”in Sarah Coakley and Kay Kaufman Shelemay edt., Pain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the interface of biology and cultur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242-244.
Saperston, B. M.:“Music-based Individualized relaxationTraining: A stress-reducing approach for the behaviorally disturbed mentally retarproach for the behaviorally disturbed mentally retarded,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 6,1989, pp.26-33.
Sato, Masayuki: “Did Xunzi’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Han Fei?” in Paul R. Goldin ed.: Dao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an Fei.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2013), pp. 147-165.
Simon, Herbert A.:“R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Psychological Review, 63(1956), pp. 129-138.
Williamson, Oliver E.:“The Economics of Governance: Framwork and Implication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 Heretical Economics, 140:1(March, 1984): 195-22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