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承接的掙扎與探尋行動 -兒童教育事業接班人的自我敘說
The struggle of undertaking and exploring action : the self-narrative of child education business successor
作者 羅翊文
Lo, Yi Wen
貢獻者 倪鳴香
羅翊文
Lo, Yi Wen
關鍵詞 接班人
兒童教育事業
自我敘說
Successor
Child education business
Self-narrative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Jun-2017 09:55:18 (UTC+8)
摘要 在選填幼教系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未來要承接母親所經營的兒童教育事業,但 內心卻常有個聲音是「好希望我是願意承接母親經營的事業,但為何我始終沒辦法 也不願意做出這個選擇?」。母親在我童年時期忙碌的景象,使我一直擔憂承接後, 我的孩子也會像我童年時期一樣孤單,但若不選擇承接,母親還會愛我嗎?
這進退兩難的處境在遇見兩位幼兒園接班人後,開啟了我的探尋之旅。無論是 透過訪談準幼兒園接班人、訪談家人以及接受心理諮商,甚至一年代理經營等等的 探尋行動,我看見過去的自己是依附在母親的期待中與一昧想像他人一樣。藉由自 身不斷行動、敘說與反思,促動原先對他者與自己既定且僵化信念的改變,透過說 也看見自身的生命起伏與演變的意義脈絡,當人能看見此意義脈絡的同時也就能看 見人自身經歷存在的價值,使過往在認回自我的過程中得以平靜安穩的存在,進而 拾回生命的主權為自己做決定,有力量思考承接與否的挑戰。而承接家業對我而 言,成了可以實踐自我理想的選擇。
In the election of the pediatric system, I know that the future to undertake the mother`s children`s education business, but the heart is often a voice is "I hope I am willing to undertake the cause of the mother`s business, but why I have no way do not want to make this choice? " My mother in my childhood busy scene, so I have been worried about undertaking, my child will be as lonely as my childhood, but if you do not choose to undertake, the mother will love me?
This dilemma in the situation after meeting the two kindergarten successors, opened my search trip. Whether it is through the interview kindergarten successors, interviews with family members and to accep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ven one year agency operations and so on the search action, I saw the past is attached to the mother`s expectations and ignorant imagine others. By their own action, narrative and reflection, to promote the original and their own established and rigid beliefs of the change, through that also see their own ups and downs of life and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context, when people can see this sense of context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see the valu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so that in the past to recover the self in the process of calm and stable existence, and then retrieve the sovereignty of life for their own decisions, have the power to think about whether to undertake or not. And to undertake the family business for me, has become a self-ideal choi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Alfred Adler 著,吳書榆譯(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台北:經濟新潮社。

Alice Miller 著,林硯芬譯(2014)。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台北: 心靈工坊。
Flick,Uwe 著,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Lawrence J.Friedman著,廣梅芳譯(2001)。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台北市: 張老師。
Maria Montessori著,詹道玉譯(1989)。蒙台梭利教學法。台北市:崇文。 Maria Montessori著,李田樹譯(1995)。童年之秘。台北市:及幼文化。
Nancy Houston 著,王建玫譯(2010)。天國文化裝備課程系列-美滿婚姻革新。台北: 國度豐收協會。
Philip & Barbara Newman 著,郭靜晃、吳幸玲譯(1998)。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 與實務。台北市:楊智。
Robert E. Slavin 著,張文哲譯(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台灣培生 教育。
高宣揚(1997)。佛洛伊德傳。台北市:萬象。 楊懋春(1972)。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載於李亦園、楊懋春(主編),中國人
的性格(113-178 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
26,261-274。
邱惟真、丁興祥(1999)。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應用心 理研究,2,211-249。
李有成(1990)。論自傳。當代,55,20-29。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爲例。應
用心理研究,25,73-114。
吳清山(2010)。師資培育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沈翠蓮(2004)。台灣小學師資培育史。台北市:五南。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新北市:心靈工坊。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
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但昭偉(2015)。自我認可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市北教育學刊,49,39-54。 楊思偉、陳盛賢(2012)。我國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與未來動向。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
育學會(主編),我國師資培育百年回顧與展望(1-20頁)。台北市:五南。 林月雲、張小鳳、虞邦祥(2009)。傳承或變革:台灣企業接班歷程之質性研究。組織
與管理,2(2),109-153。 鄭伯壎(1991)。家族主義與領導行為。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
流。 蘇靜怡(2006)。台灣家族型態之中小企業接班問題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
通大學,新竹。 楊婕(2006)。誰是接班人?台北:華文網。
葉明華、楊國樞(1997)。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集刊,83,169-225。
陳泰和(2000)。台灣家族企業接班人選擇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 學國際企業,台北。
楊中芳(1991)。回顧港、台「自我」研究:反省與展望。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 會篇。台北:遠流。
倪鳴香(2004)。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行程。教育研究集刊,50, 4:17-44。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夏林清(2008)。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
二、英文部分
Super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Y.: Harper and Row.
Polkinghorne, D. E.(1988).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三、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2015年5月15日)。臺北市立大學。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5%B8%82%E7%AB%8B%
E5%A4%A7%E5%AD%B8
維基百科(2015年6月6日)。國立嘉義大學。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7%AB%8B%E5%98%89%E7%BE%A9%
E5%A4%A7%E5%AD%B8
臺北市立大學(2016 年 8 月 26 日)。臺北市立大學沿革。取自: http://www.utaipei.edu.tw/files/11-1000-2691.php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7 年 2 月 17 日)。自我。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
bin/cbdic/gsweb.cgi?ccd=akwH27&o=e0&sec=sec1&op=v&view=0-1

維基百科(2017 年 2 月 17 日) 。自我。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88%9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100157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7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倪鳴香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羅翊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o, Yi 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羅翊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Lo, Yi 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n-2017 09:55:18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n-2017 09:55: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n-2017 09:55:1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015701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15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7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選填幼教系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未來要承接母親所經營的兒童教育事業,但 內心卻常有個聲音是「好希望我是願意承接母親經營的事業,但為何我始終沒辦法 也不願意做出這個選擇?」。母親在我童年時期忙碌的景象,使我一直擔憂承接後, 我的孩子也會像我童年時期一樣孤單,但若不選擇承接,母親還會愛我嗎?
這進退兩難的處境在遇見兩位幼兒園接班人後,開啟了我的探尋之旅。無論是 透過訪談準幼兒園接班人、訪談家人以及接受心理諮商,甚至一年代理經營等等的 探尋行動,我看見過去的自己是依附在母親的期待中與一昧想像他人一樣。藉由自 身不斷行動、敘說與反思,促動原先對他者與自己既定且僵化信念的改變,透過說 也看見自身的生命起伏與演變的意義脈絡,當人能看見此意義脈絡的同時也就能看 見人自身經歷存在的價值,使過往在認回自我的過程中得以平靜安穩的存在,進而 拾回生命的主權為自己做決定,有力量思考承接與否的挑戰。而承接家業對我而 言,成了可以實踐自我理想的選擇。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the election of the pediatric system, I know that the future to undertake the mother`s children`s education business, but the heart is often a voice is "I hope I am willing to undertake the cause of the mother`s business, but why I have no way do not want to make this choice? " My mother in my childhood busy scene, so I have been worried about undertaking, my child will be as lonely as my childhood, but if you do not choose to undertake, the mother will love me?
This dilemma in the situation after meeting the two kindergarten successors, opened my search trip. Whether it is through the interview kindergarten successors, interviews with family members and to accep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ven one year agency operations and so on the search action, I saw the past is attached to the mother`s expectations and ignorant imagine others. By their own action, narrative and reflection, to promote the original and their own established and rigid beliefs of the change, through that also see their own ups and downs of life and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context, when people can see this sense of context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see the valu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so that in the past to recover the self in the process of calm and stable existence, and then retrieve the sovereignty of life for their own decisions, have the power to think about whether to undertake or not. And to undertake the family business for me, has become a self-ideal choic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掙扎 1
第一節 怎麼會是「給栩栩一個家」呢 1
第二節 掙脫不開對母愛的渴望 3
第三節 窒礙難行 6
第二章 以「自我敘說」作為探尋自我的途徑 9
第一節 走進敘說的行動 9
第二節 一個不斷理解與建構自我的歷程 14
第三章 我與母親的兒童教育事業 20
第一節 以它為敵 20
一、家庭成員 20
二、忙碌的母親 20
三、以它為恥的居住空間 22
四、渴望陪伴的童年 22
第二節 形同陌路 25
一、主要照顧者–父親 25
二、傷痛的心 26
三、真摯的友情 27
四、相依為命的手足情 28
第三節 走進幼兒教育 30
一、回饋不能拒絕的愛 30
二、對生命熱情的渴望 31
三、逃離不能拒絕的壓迫感 32
四、面對承接的徬徨與恐懼 33
第四節 躊躇不前 35
第四章 理解與探尋 38
第一節 探尋自身的恐懼與需求 38
一、很可怕的母親 39
二、控制與被控制 41
三、渴望被理解與被愛 43
四、渴望陪伴 44
五、阿澤使我體驗我所渴望的愛 44
六、擁抱童年的創傷 46
第二節 勇敢面對母親與我自己 47
一、母親的噩耗與我的盡頭 47
二、盡頭的轉折 48
三、勇敢說出我自己 49
四、擁抱栩栩與栩栩的母親 51
第三節 教育理念與母女關係的磨合 52
一、涉入我不認同的學習環境 53
二、理解師資培育與母親教育機構經營之差異 56
三、職務代理人的挑戰 60
四、在磨合母女關係中的看見 62
第四節 看見一位堅強的女性 63
一、父母親衝突的背景 63
二、我們都愛我們家 64
三、父母親的信任與放手 65
第五節 栩栩終於有了家 66
第五章 再思承接的掙扎 68
第一節 建立進入家庭的預期心理 68
第二節 「承接」家業成為自我實踐的媒介 70
第六章 回觀與反思 76
第一節 在敘說中行動 76
第二節 看見愛 77
一、 遇見自己看見愛 77
二、 家庭給了生命一份禮物 78
三、 挫折也是生命前進的力量 79

參考文獻 81
zh_TW
dc.format.extent 155964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701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接班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兒童教育事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敘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uccesso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ild education busines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lf-narrativeen_US
dc.title (題名) 承接的掙扎與探尋行動 -兒童教育事業接班人的自我敘說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ruggle of undertaking and exploring action : the self-narrative of child education business successor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Alfred Adler 著,吳書榆譯(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台北:經濟新潮社。

Alice Miller 著,林硯芬譯(2014)。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台北: 心靈工坊。
Flick,Uwe 著,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Lawrence J.Friedman著,廣梅芳譯(2001)。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台北市: 張老師。
Maria Montessori著,詹道玉譯(1989)。蒙台梭利教學法。台北市:崇文。 Maria Montessori著,李田樹譯(1995)。童年之秘。台北市:及幼文化。
Nancy Houston 著,王建玫譯(2010)。天國文化裝備課程系列-美滿婚姻革新。台北: 國度豐收協會。
Philip & Barbara Newman 著,郭靜晃、吳幸玲譯(1998)。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 與實務。台北市:楊智。
Robert E. Slavin 著,張文哲譯(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台灣培生 教育。
高宣揚(1997)。佛洛伊德傳。台北市:萬象。 楊懋春(1972)。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載於李亦園、楊懋春(主編),中國人
的性格(113-178 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
26,261-274。
邱惟真、丁興祥(1999)。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應用心 理研究,2,211-249。
李有成(1990)。論自傳。當代,55,20-29。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爲例。應
用心理研究,25,73-114。
吳清山(2010)。師資培育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沈翠蓮(2004)。台灣小學師資培育史。台北市:五南。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新北市:心靈工坊。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
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但昭偉(2015)。自我認可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市北教育學刊,49,39-54。 楊思偉、陳盛賢(2012)。我國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與未來動向。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
育學會(主編),我國師資培育百年回顧與展望(1-20頁)。台北市:五南。 林月雲、張小鳳、虞邦祥(2009)。傳承或變革:台灣企業接班歷程之質性研究。組織
與管理,2(2),109-153。 鄭伯壎(1991)。家族主義與領導行為。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
流。 蘇靜怡(2006)。台灣家族型態之中小企業接班問題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
通大學,新竹。 楊婕(2006)。誰是接班人?台北:華文網。
葉明華、楊國樞(1997)。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集刊,83,169-225。
陳泰和(2000)。台灣家族企業接班人選擇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 學國際企業,台北。
楊中芳(1991)。回顧港、台「自我」研究:反省與展望。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 會篇。台北:遠流。
倪鳴香(2004)。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行程。教育研究集刊,50, 4:17-44。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夏林清(2008)。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
二、英文部分
Super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Y.: Harper and Row.
Polkinghorne, D. E.(1988).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三、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2015年5月15日)。臺北市立大學。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5%B8%82%E7%AB%8B%
E5%A4%A7%E5%AD%B8
維基百科(2015年6月6日)。國立嘉義大學。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7%AB%8B%E5%98%89%E7%BE%A9%
E5%A4%A7%E5%AD%B8
臺北市立大學(2016 年 8 月 26 日)。臺北市立大學沿革。取自: http://www.utaipei.edu.tw/files/11-1000-2691.php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7 年 2 月 17 日)。自我。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
bin/cbdic/gsweb.cgi?ccd=akwH27&o=e0&sec=sec1&op=v&view=0-1

維基百科(2017 年 2 月 17 日) 。自我。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88%9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