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張大春的說謊史
The lying history of Chang Da-chun
作者 吳秋鳳
Wu, Chiu Feng
貢獻者 陳芳明
Chen, Fang Ming
吳秋鳳
Wu, Chiu Feng
關鍵詞 張大春
謊言
語言
歷史
權威
知識
記憶
魔幻現實
後設技巧
後現代
真實
虛構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1-Jul-2017 11:52:39 (UTC+8)
摘要 張大春在台灣文壇中長期扮演「說謊者」,甚至開宗明義地以「大說謊家」自居,以編謊瞎說為業,竟能讓眾多讀者甘心聆聽他的謊言,並期待他下一次又要怎樣施展謊話,「說謊」之於張大春,儼然成為一種專屬張大春的「技藝」。因此,張大春為什麼願意當一個用小說編造謊言的人?張大春如何不斷地翻轉小說的寫作形式而將讀者玩弄於股掌之間?張大春製造那麼多的謊言,究竟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這些一直都是許多「張大春研究者」所好奇的問題,也是本篇論文研究的目的。對於張大春的「謊言書寫」論者甚多,但前輩論者多以其單本著作為討論主題,本論文希望從張大春的寫作姿態、對語言及創作之信念等方面,將其創作歷程之「謊言書寫」做一全面性討論,以建構出完整的「張大春說謊史」。

本論文將從「謊言」角度切入,爬梳張大春自出道至轉向中國古典領域之前,其謊言書寫之源起到收束的發展歷程。因此將從〈懸盪〉作為起點,而以《尋人啟事》作為轉向前的斷點,討論張大春創作與各時代社會、文化環境之交互作用,分析張大春寫作技巧及文學思想進路之演變,探索張大春從早期短暫受寫實主義影響,到開始追尋「小說之敘述」,再以魔幻寫實及後設技巧展演他對「語言/謊言」思考,最後逐漸轉入中國傳統書場,整理其中演變過程,並討論張大春偏重於「語言」、「記憶」、「權威」、「真實/虛構」等相關主題之由來與脈絡。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謊言/真實」議題仍對現今社會有其映照之寓意,所以重探張大春小說中的「謊言書寫」,盼能以不同於前輩論者的角度切入,提賦予張大春小說新的時代意義,供張大春研究另一個面向的思考。
參考文獻 一、張大春著作
(一)小說集
張大春,《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0年。
──《張大春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1年。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6月。
──《時間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7月。
──《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6月。
──《歡喜賊》,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89年3月。
──《大說謊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9月。
──《病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2月。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8月。
──《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9月。
──《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3月。
──《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
──《本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城邦暴力團》【壹】,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城邦暴力團》【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城邦暴力團》【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2月。
──《城邦暴力團》【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8月。
──《最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四喜憂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春燈公子》,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
──《戰夏陽》,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
──《富貴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9年3月。
──《一葉秋》,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9月。
──《大唐李白:少年遊》,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3年9月。
──《大唐李白:鳳凰台》,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4年3月。
──《大唐李白:將進酒》,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5年4月。

(二)雜文集、評論集
張大春,《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4月。
──《化身博士──危言爽聽》,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2月。
──《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5月。
──《異言不合》,台北:皇冠出版社,1992年。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小說稗類‧卷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
──《聆聽父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3年7月。
──《認得幾個字》,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送給孩子的字》,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1年9月。
──《文章自在》,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6年4月。

(三)單篇散文、評論、雜文
張大春,〈台灣小說現代性的興起與解離──張大春演講與座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四卷第二十期,2008年8月,頁94~109。
──〈坦白從寬〉,收入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 年,頁 362。
──〈理性與知識的狎戲──《傅科擺》如何重溯歷史〉,Umberto Eco著,謝瑤玲譯,《傅科擺》,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6月,頁2。
──〈偶然之必要〉,《印刻文學生活誌》,台北:印刻出版社,第87期,2010年10月,頁124。

二、相關論著
(一)中文文學文本(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出版社,1993年9月。
──《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出版社,1994年4月。
朱西甯,《冶金者》,台北:晨鐘出版社,1972年4月。
──《鐵漿》,台北:三三出版社,1989年7月。
──《蛇》,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1月。
宋澤萊,《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I:打牛湳村》,台北:前衛出版社,2013年12月。
黃凡,《黃凡小說精選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二)中文研究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二刷。
──《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安憶,《重建象牙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
──《期待的視野》,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
──《深山夜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3月。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新北:華文網,2007年。
張誦聖,《當代台灣小說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月。
黃清順,《「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以1983年-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8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三)中文編著(依姓名筆劃排列)
吳達芸主編,《臺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
鄭明俐主編,《台灣當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78年4月。
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四)外文譯著(按原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排列)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
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9月。
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德明譯:《謊言中的真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帕特里沙‧渥厄(Part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三、報紙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安憶,〈處女作的世界〉,《小說界》,第91期,1997年2月,頁170。
王心怡,〈張大春出新作 尋人啟事〉,《中央日報‧教育‧藝文》,1999年7月31日,第9版。
平路,〈大春的「本事」〉,《自由時報‧自由副刊》,1998年10月8日,第41版。
尼洛、齊邦媛、劉紹銘,〈第九屆時報文學獎評審意見—關於張大春的〈將軍碑〉的碑塑〉,《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3-4日,第8版。
呂興昌,〈瞎掰胡扯的藝術──評張大春《大說謊家》〉,《新地文學》,第一卷第一期,1990年4月,頁206-210
江中明,〈張大春,發出尋人啟事〉,《聯合報‧文化》,1999年7月31日,第14版。
李潼,〈少年之路平安走──讀《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灣新生報.新生副刊》,1993年5月13日,第14版。
李奭學,〈好書榜:書評‧撒謊的信徒──《本事》,《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讀書情報》,1999年9月10日,第42版。
李娜紀錄整理,〈台灣小說現代性的興起與解離〉,2008年3月28日於本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演講與座談,收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20期,2008年8月。
李明駿,〈歷史的糾結纏繞─評《時間軸》〉,《當代》,第11期,台北:當代雜誌社,1987年3月,頁147。
李玫英,〈張大春──目無餘子的虛無小子〉,《自由青年》,第80卷第4期,1988年10月,頁49-50。
朱雙一,〈語言陷阱與顛覆──張大春論〉,《聯合文學》,十一卷八期,頁132-137。
衣若芬,〈好書榜:書評《尋人啟事》〉,《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讀書情報》,1999年8月19日,第42版。
林燿德,〈蘇非斯特的言談 ──從《公寓導遊》看張大春的小說策略 〉,原載《文訊 》第二十八期,1987年 2 月, 收錄於《期待的視野 ──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頁 8-9。
──〈如果張大春──導讀《如果林秀雄》〉,《台北評論》第一卷,1987年9月。
──〈世紀末的小說策略──和張大春對話〉,《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頁30-39。
──〈「宏志憂春」以及其他──關於張大春《四喜憂國》的卮言〉,《文訊》第38期,1988年10月。
──〈寫作的「指法」與「曲式」──評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1995年6月,《書評》第16期,頁3-4
林紫慧記錄,〈八○年大台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四卷五期,1998年10月,頁33-39。
林建光,〈政治 、反政治、後現代: 論八零年代台灣科幻小說 〉,《中外文學 》第31卷第.9期,2003年,頁130-59。
金儒農,〈門戶破敗、俠客早逝:從《城邦暴力團》談武俠小說中現代性的促逼〉,《第七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頁48-81。
阿盛,〈變與不變一大春──從「雞翎圖」到「公寓導遊」〉,《文訊》,1987年4月,第29期,頁224-27。
洪鵬程,〈試論八○年代台灣後設小說的定位:以張大春《公寓導遊》與《四喜憂國》為分析對象〉,《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012年2月,頁63-86。
黃念欣,〈飄盪與遺忘──《野孩子》的主題不是青少年問題〉,《讀書人》,1996年11月,第21期,頁54-57。
黃允中,〈張大春的終極標靶〉,《風尚》,第137期,1998年5月,頁15-21
許琇禎,〈「詮釋」的解構──張大春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
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十一卷四期,頁140-150。
梁心愉,〈張大春談政治小說〉,《中央日報‧讀書》,1996年4月10日,第21版。
陳芳明,〈傅柯與新歷史主義〉,《文訊》第344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13年6月,頁8-12。
陳姿丰,〈棒狀物與卡片的本──解讀「本事」一書的蘊義〉,《輔大中研所學刊》,十期,頁265-278。
陳建忠,〈以小說造史:論高陽與張大春小說的敘史情結與文化想像〉,《淡江中文學報》,第27期,2012年12月,頁155-188。
楊照,〈「影射小說」在台灣〉,《新新聞週報》,第543版,1998年3月9日。
楊錦郁紀錄,〈創造新的類型,提供新的刺激──李瑞騰專訪張大春〉,《文訊》,1994年1月革新第60期,總第90期,頁85-90。
張耀升,〈張大春《戰夏陽》的解構閱讀〉,《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九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年10月,頁192。
張國立,〈忘了裝煞車的張大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1986年11月26日,第8版。
張誦聖,〈迷宮的先知〉,《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8年9月7日,第48版。
蔡詩萍,〈符號的疏離人──評張大春《四喜憂國》〉,《聯合文學》,第48期,1988年10月。
裴元領,〈撒謊之鞭──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十二卷八期,頁100-103。
滕淑芬,〈大頭春的告白──張大春專訪〉,《光華》,1993年1月,第18卷第1期,頁84-86。
劉紹銘,〈大柱子與二楞子(評〈雞翎圖〉)〉,《中國時報》,1980年9月28日,第8版。
劉慧珠,〈寫實的跨越──張大春〈將軍碑〉、〈四喜憂國〉的虛實書寫〉,《修平人文社會學報》, 2003年3月,第六期,頁123-156。
──〈魔幻與後設之間──張大春《四喜憂國》的反寫實書寫〉,《修平人文社會學報》, 2004年9月,第四期,頁41-58。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62-84
劉紹銘,〈大頭春‧張大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四卷第二十期,2008年8月,頁40~45
──〈〈將軍碑〉淺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4日,第8版
劉志凌紀錄整理:〈講故事的人──張大春對話莫言〉,2008年3月29日北京三聯書店座談會,收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20期,2008年8月。
歐亞盟,〈中年大頭春的青春期嬉遊記〉,《People》,1993年2月,創刊貳號,頁132-133。
鄭明娳,〈評析張大春〈將軍碑〉〉,《自由青年》,1986年11月,第76卷第5期,總第687期,頁48-51。
賴素鈴,〈張大春,憑本事顛覆知識〉,《民生報‧讀書周刊》,1998年9月24日,第34版。
──,〈這回想盡辦法避免炫技──張大春尋人啟事很樸素〉,《民生報‧文化風信》,1999年7月31日,第7版
──〈小說談──兩岸小說家對談實錄〉,《聯合文學》,第15卷第3期,1999年1月,頁112。
謝金蓉,〈張大春:作家本來就是獨裁的〉,《新新聞週報》,第506期,1997年11月30日-12月6日,頁74-79。
魏可風整理,〈文學外遇──張大春V.S.楊照談《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十二卷七期,總第139期,頁10-18。
──〈聊聊──阿城V.S.張大春〉,《聯合文學》,一○卷四期,頁12-25。

四、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 - 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正芳,〈台灣魔幻現實現象之「本土化」〉,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邱幗婷,〈魔幻現實主義與當代台灣小說──以宋澤萊為例〉,淡江大學,2002年。
黃清順,〈《台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王麗櫻,〈大頭春系列中青少年形象及成人世界的塑造〉,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培欽,〈張大春魔幻寫實小說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玉玲,〈在若即若離之間:張大春創作歷程與主體建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宗潔,〈當代文學家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歐婉貞,〈青少年小說研究─以張大春、錢伯‧艾登斯的作品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吳昆展,〈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台灣】歷史書寫與後現代技法──以張大春、林燿德與朱天心的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士品,〈張大春新聞小說及其文學主張〉,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淑貞,〈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國安,〈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從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做文本觀察〉,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榮洲,〈從游移到回歸──張大春小說的離散與認同〉,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銘亮,〈諷刺與諧擬──論張大春小說中的諷諭主體〉,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淑怡,〈寫實、魔幻與謊言──張大春前期小說美學探討(1976-1996)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賴穆萱,〈後現代青少年的辯證:論張大春的成長三部曲〉,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李姿慧,〈張大春、袁哲生、許榮哲之少年日記體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胡心華,〈再現失落的世界──張大春《城邦暴力團》〉,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1年。
胡嘉芮,〈巨傳私史──朱天心、張大春、龍應台的記憶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廖姿婷,〈文化遺民與歷史敘事──張大春《城邦暴力團》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汪時宇,〈現代說書人──以張大春「春夏秋冬」系列小說為中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五、網路資料
〈張大春:我寫每本書都先假定一個理想讀者〉,新浪讀書網,網址:
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8-03-27/1634232350.shtml,2017.03.18參閱。
張大春的部落格,網址:http://istory.pixnet.net/blog,2017.04.21參閱。
張大春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3445349 ,2017.05.18參閱。
作家張大春的微博,網址:http://tw.weibo.com/sixiyouguo ,2017.05.18參閱。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12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Fang M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秋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u, Chiu Fe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秋鳳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Chiu Fe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Jul-2017 11:52:39 (UTC+8)-
dc.date.available 11-Jul-2017 11:52: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Jul-2017 11:52:3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912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83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12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張大春在台灣文壇中長期扮演「說謊者」,甚至開宗明義地以「大說謊家」自居,以編謊瞎說為業,竟能讓眾多讀者甘心聆聽他的謊言,並期待他下一次又要怎樣施展謊話,「說謊」之於張大春,儼然成為一種專屬張大春的「技藝」。因此,張大春為什麼願意當一個用小說編造謊言的人?張大春如何不斷地翻轉小說的寫作形式而將讀者玩弄於股掌之間?張大春製造那麼多的謊言,究竟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這些一直都是許多「張大春研究者」所好奇的問題,也是本篇論文研究的目的。對於張大春的「謊言書寫」論者甚多,但前輩論者多以其單本著作為討論主題,本論文希望從張大春的寫作姿態、對語言及創作之信念等方面,將其創作歷程之「謊言書寫」做一全面性討論,以建構出完整的「張大春說謊史」。

本論文將從「謊言」角度切入,爬梳張大春自出道至轉向中國古典領域之前,其謊言書寫之源起到收束的發展歷程。因此將從〈懸盪〉作為起點,而以《尋人啟事》作為轉向前的斷點,討論張大春創作與各時代社會、文化環境之交互作用,分析張大春寫作技巧及文學思想進路之演變,探索張大春從早期短暫受寫實主義影響,到開始追尋「小說之敘述」,再以魔幻寫實及後設技巧展演他對「語言/謊言」思考,最後逐漸轉入中國傳統書場,整理其中演變過程,並討論張大春偏重於「語言」、「記憶」、「權威」、「真實/虛構」等相關主題之由來與脈絡。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謊言/真實」議題仍對現今社會有其映照之寓意,所以重探張大春小說中的「謊言書寫」,盼能以不同於前輩論者的角度切入,提賦予張大春小說新的時代意義,供張大春研究另一個面向的思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簡述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2
第四節 論文結構 15
第二章 懸盪於實與虛之間 19
第一節 鄉土與現代的交互作用 19
第二節 張大春的寫實意見 27
第三節 轉向的嘗試 35
第四節 游移到轉向的軌跡 45
第三章 突破寫實與真實疆界 48
第一節 變動時代的新思潮 49
第二節 探索語言的邊界 56
第三節 記憶/歷史的真實與虛構 72
第四章 以虛構質問真實 83
第一節 以戰止戰的謊言戰術 84
第二節 以虛構揭露虛偽:大頭春三部曲 116
第三節 兩種虛構視角的真相 130
第五章 建構虛與實的辯證 134
第一節 有所本,無其事? 135
第二節 尋何人?啟何事? 141
結論: 輕蔑笑聲裡的沉痛預言 147
參考書目 152
附表:張大春寫作年表 163
zh_TW
dc.format.extent 252465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張大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謊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語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權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知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記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魔幻現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後設技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後現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真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虛構zh_TW
dc.title (題名) 張大春的說謊史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lying history of Chang Da-chu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張大春著作
(一)小說集
張大春,《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0年。
──《張大春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1年。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6月。
──《時間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7月。
──《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6月。
──《歡喜賊》,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89年3月。
──《大說謊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9月。
──《病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2月。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8月。
──《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9月。
──《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3月。
──《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
──《本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城邦暴力團》【壹】,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城邦暴力團》【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城邦暴力團》【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2月。
──《城邦暴力團》【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8月。
──《最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四喜憂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春燈公子》,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
──《戰夏陽》,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
──《富貴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9年3月。
──《一葉秋》,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9月。
──《大唐李白:少年遊》,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3年9月。
──《大唐李白:鳳凰台》,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4年3月。
──《大唐李白:將進酒》,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5年4月。

(二)雜文集、評論集
張大春,《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4月。
──《化身博士──危言爽聽》,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2月。
──《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5月。
──《異言不合》,台北:皇冠出版社,1992年。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小說稗類‧卷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
──《聆聽父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3年7月。
──《認得幾個字》,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送給孩子的字》,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1年9月。
──《文章自在》,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6年4月。

(三)單篇散文、評論、雜文
張大春,〈台灣小說現代性的興起與解離──張大春演講與座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四卷第二十期,2008年8月,頁94~109。
──〈坦白從寬〉,收入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 年,頁 362。
──〈理性與知識的狎戲──《傅科擺》如何重溯歷史〉,Umberto Eco著,謝瑤玲譯,《傅科擺》,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6月,頁2。
──〈偶然之必要〉,《印刻文學生活誌》,台北:印刻出版社,第87期,2010年10月,頁124。

二、相關論著
(一)中文文學文本(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出版社,1993年9月。
──《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出版社,1994年4月。
朱西甯,《冶金者》,台北:晨鐘出版社,1972年4月。
──《鐵漿》,台北:三三出版社,1989年7月。
──《蛇》,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1月。
宋澤萊,《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I:打牛湳村》,台北:前衛出版社,2013年12月。
黃凡,《黃凡小說精選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二)中文研究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二刷。
──《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安憶,《重建象牙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
──《期待的視野》,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
──《深山夜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3月。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新北:華文網,2007年。
張誦聖,《當代台灣小說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月。
黃清順,《「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以1983年-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8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三)中文編著(依姓名筆劃排列)
吳達芸主編,《臺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
鄭明俐主編,《台灣當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78年4月。
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四)外文譯著(按原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排列)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
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9月。
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德明譯:《謊言中的真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帕特里沙‧渥厄(Part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三、報紙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安憶,〈處女作的世界〉,《小說界》,第91期,1997年2月,頁170。
王心怡,〈張大春出新作 尋人啟事〉,《中央日報‧教育‧藝文》,1999年7月31日,第9版。
平路,〈大春的「本事」〉,《自由時報‧自由副刊》,1998年10月8日,第41版。
尼洛、齊邦媛、劉紹銘,〈第九屆時報文學獎評審意見—關於張大春的〈將軍碑〉的碑塑〉,《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3-4日,第8版。
呂興昌,〈瞎掰胡扯的藝術──評張大春《大說謊家》〉,《新地文學》,第一卷第一期,1990年4月,頁206-210
江中明,〈張大春,發出尋人啟事〉,《聯合報‧文化》,1999年7月31日,第14版。
李潼,〈少年之路平安走──讀《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灣新生報.新生副刊》,1993年5月13日,第14版。
李奭學,〈好書榜:書評‧撒謊的信徒──《本事》,《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讀書情報》,1999年9月10日,第42版。
李娜紀錄整理,〈台灣小說現代性的興起與解離〉,2008年3月28日於本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演講與座談,收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20期,2008年8月。
李明駿,〈歷史的糾結纏繞─評《時間軸》〉,《當代》,第11期,台北:當代雜誌社,1987年3月,頁147。
李玫英,〈張大春──目無餘子的虛無小子〉,《自由青年》,第80卷第4期,1988年10月,頁49-50。
朱雙一,〈語言陷阱與顛覆──張大春論〉,《聯合文學》,十一卷八期,頁132-137。
衣若芬,〈好書榜:書評《尋人啟事》〉,《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讀書情報》,1999年8月19日,第42版。
林燿德,〈蘇非斯特的言談 ──從《公寓導遊》看張大春的小說策略 〉,原載《文訊 》第二十八期,1987年 2 月, 收錄於《期待的視野 ──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頁 8-9。
──〈如果張大春──導讀《如果林秀雄》〉,《台北評論》第一卷,1987年9月。
──〈世紀末的小說策略──和張大春對話〉,《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頁30-39。
──〈「宏志憂春」以及其他──關於張大春《四喜憂國》的卮言〉,《文訊》第38期,1988年10月。
──〈寫作的「指法」與「曲式」──評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1995年6月,《書評》第16期,頁3-4
林紫慧記錄,〈八○年大台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四卷五期,1998年10月,頁33-39。
林建光,〈政治 、反政治、後現代: 論八零年代台灣科幻小說 〉,《中外文學 》第31卷第.9期,2003年,頁130-59。
金儒農,〈門戶破敗、俠客早逝:從《城邦暴力團》談武俠小說中現代性的促逼〉,《第七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頁48-81。
阿盛,〈變與不變一大春──從「雞翎圖」到「公寓導遊」〉,《文訊》,1987年4月,第29期,頁224-27。
洪鵬程,〈試論八○年代台灣後設小說的定位:以張大春《公寓導遊》與《四喜憂國》為分析對象〉,《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012年2月,頁63-86。
黃念欣,〈飄盪與遺忘──《野孩子》的主題不是青少年問題〉,《讀書人》,1996年11月,第21期,頁54-57。
黃允中,〈張大春的終極標靶〉,《風尚》,第137期,1998年5月,頁15-21
許琇禎,〈「詮釋」的解構──張大春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
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十一卷四期,頁140-150。
梁心愉,〈張大春談政治小說〉,《中央日報‧讀書》,1996年4月10日,第21版。
陳芳明,〈傅柯與新歷史主義〉,《文訊》第344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13年6月,頁8-12。
陳姿丰,〈棒狀物與卡片的本──解讀「本事」一書的蘊義〉,《輔大中研所學刊》,十期,頁265-278。
陳建忠,〈以小說造史:論高陽與張大春小說的敘史情結與文化想像〉,《淡江中文學報》,第27期,2012年12月,頁155-188。
楊照,〈「影射小說」在台灣〉,《新新聞週報》,第543版,1998年3月9日。
楊錦郁紀錄,〈創造新的類型,提供新的刺激──李瑞騰專訪張大春〉,《文訊》,1994年1月革新第60期,總第90期,頁85-90。
張耀升,〈張大春《戰夏陽》的解構閱讀〉,《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九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年10月,頁192。
張國立,〈忘了裝煞車的張大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1986年11月26日,第8版。
張誦聖,〈迷宮的先知〉,《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8年9月7日,第48版。
蔡詩萍,〈符號的疏離人──評張大春《四喜憂國》〉,《聯合文學》,第48期,1988年10月。
裴元領,〈撒謊之鞭──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十二卷八期,頁100-103。
滕淑芬,〈大頭春的告白──張大春專訪〉,《光華》,1993年1月,第18卷第1期,頁84-86。
劉紹銘,〈大柱子與二楞子(評〈雞翎圖〉)〉,《中國時報》,1980年9月28日,第8版。
劉慧珠,〈寫實的跨越──張大春〈將軍碑〉、〈四喜憂國〉的虛實書寫〉,《修平人文社會學報》, 2003年3月,第六期,頁123-156。
──〈魔幻與後設之間──張大春《四喜憂國》的反寫實書寫〉,《修平人文社會學報》, 2004年9月,第四期,頁41-58。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62-84
劉紹銘,〈大頭春‧張大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四卷第二十期,2008年8月,頁40~45
──〈〈將軍碑〉淺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4日,第8版
劉志凌紀錄整理:〈講故事的人──張大春對話莫言〉,2008年3月29日北京三聯書店座談會,收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20期,2008年8月。
歐亞盟,〈中年大頭春的青春期嬉遊記〉,《People》,1993年2月,創刊貳號,頁132-133。
鄭明娳,〈評析張大春〈將軍碑〉〉,《自由青年》,1986年11月,第76卷第5期,總第687期,頁48-51。
賴素鈴,〈張大春,憑本事顛覆知識〉,《民生報‧讀書周刊》,1998年9月24日,第34版。
──,〈這回想盡辦法避免炫技──張大春尋人啟事很樸素〉,《民生報‧文化風信》,1999年7月31日,第7版
──〈小說談──兩岸小說家對談實錄〉,《聯合文學》,第15卷第3期,1999年1月,頁112。
謝金蓉,〈張大春:作家本來就是獨裁的〉,《新新聞週報》,第506期,1997年11月30日-12月6日,頁74-79。
魏可風整理,〈文學外遇──張大春V.S.楊照談《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十二卷七期,總第139期,頁10-18。
──〈聊聊──阿城V.S.張大春〉,《聯合文學》,一○卷四期,頁12-25。

四、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 - 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正芳,〈台灣魔幻現實現象之「本土化」〉,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邱幗婷,〈魔幻現實主義與當代台灣小說──以宋澤萊為例〉,淡江大學,2002年。
黃清順,〈《台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王麗櫻,〈大頭春系列中青少年形象及成人世界的塑造〉,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培欽,〈張大春魔幻寫實小說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玉玲,〈在若即若離之間:張大春創作歷程與主體建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宗潔,〈當代文學家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歐婉貞,〈青少年小說研究─以張大春、錢伯‧艾登斯的作品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吳昆展,〈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台灣】歷史書寫與後現代技法──以張大春、林燿德與朱天心的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士品,〈張大春新聞小說及其文學主張〉,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淑貞,〈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國安,〈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從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做文本觀察〉,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榮洲,〈從游移到回歸──張大春小說的離散與認同〉,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銘亮,〈諷刺與諧擬──論張大春小說中的諷諭主體〉,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淑怡,〈寫實、魔幻與謊言──張大春前期小說美學探討(1976-1996)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賴穆萱,〈後現代青少年的辯證:論張大春的成長三部曲〉,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李姿慧,〈張大春、袁哲生、許榮哲之少年日記體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胡心華,〈再現失落的世界──張大春《城邦暴力團》〉,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1年。
胡嘉芮,〈巨傳私史──朱天心、張大春、龍應台的記憶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廖姿婷,〈文化遺民與歷史敘事──張大春《城邦暴力團》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汪時宇,〈現代說書人──以張大春「春夏秋冬」系列小說為中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五、網路資料
〈張大春:我寫每本書都先假定一個理想讀者〉,新浪讀書網,網址:
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8-03-27/1634232350.shtml,2017.03.18參閱。
張大春的部落格,網址:http://istory.pixnet.net/blog,2017.04.21參閱。
張大春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3445349 ,2017.05.18參閱。
作家張大春的微博,網址:http://tw.weibo.com/sixiyouguo ,2017.05.18參閱。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