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青少年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狀態關係之探討─學術類與職業類高三生的比較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Identity status- comparison between academic and technical adolescents
作者 劉思汎
Liu, Szu-Fan
貢獻者 楊佩榮
Yang, Pei-Jung
劉思汎
Liu, Szu-Fan
關鍵詞 青少年
生涯發展
自我認同狀態
Adolescents
Career development
Self-identity status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1-Jul-2017 12:07:37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生涯發展對學術類及職業類高三青少年自我認同狀態的影響,並根據文獻延伸探討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學業類型、學業成就、社團涉入程度及打工經驗與青少年整體生涯成熟度的關係。以新北市高三學生為研究對象,採隨機抽樣與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回收801份有效問卷(學術類:401份;職業類:400份)。接著透過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再由多元迴歸分析解釋生涯發展之認知、態度與能力三構面對兩類青少年四種認同狀態的影響。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兩類青少年的發展軌跡不同:學術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情形較佳;職業類高三生的各認同狀態程度較高。
二、生涯發展的認知與能力構面皆明顯有助於兩類青少年的認同發展趨向達成狀態。
三、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皆不影響學術類高三生的認同尋求狀態;但認知構面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尋求狀態。
四、生涯發展的態度構面是唯一會影響學術類高三生認同早閉狀態的生涯發展構面;對職業類高三生而言,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皆會影響其認同早閉狀態。
五、生涯發展的認知構面會影響學術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生涯發展的能力構面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
六、「性別」會影響兩類青少年的認同達成狀態及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學業成就」會影響兩類青少年的認同混淆狀態;「社團涉入程度」及「打工經驗」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
七、青少年的整體生涯成熟度受「家庭社經地位」、「學業類型」、「學業成就」及「社團涉入程度」的影響;不受「性別」及「打工經驗」的影響。
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青少年工作者可多重視青少年在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的表現,於服務中融入生涯議題的探討,並從生涯發展的認知及能力構面著手,提升其認同達成狀態。
二、協助傾向於認同早閉的青少年反思生涯的重要決定是如何形成的,使其有機會成為自己認同且喜歡的樣子。
三、留意認同發展上的性別差異,以及不佳的學業成就對認同混淆狀態的影響,並為其創造有利參與社團及安全打工的環境。
四、加強學術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認知程度;培養職業類高三生生涯計畫的能力。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毛國楠(1985)。〈職業成熟與職業興趣的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8,229-238。
牛文菡(1999)。《五專生生涯成熟與其生活角色重要性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令彥(2008)。《教室閱讀環境、教師閱讀態度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
何英奇(1988)。〈大專學生之責任感與自我統整:艾立克森青年自我統整理論之倫理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1,77-98。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隔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彩梅(民83)。《青少年家庭功能、職業自我觀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譯)(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Vernon G. Zunker)。台北市:揚智文化。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出版社。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心性發展─一個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期刊》,35(3),37-42。
林幸台、林清文(1987)。《修訂生涯發展量表(指導手冊) 》。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惠芬(2006)。〈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187-205。
洪慧芸(2003)。《大學生生涯成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秀媛、鄭光燦、丘金蘭(2016)。〈青少年打工活動之影響因素及影響相關層面研究〉,《育達科大學刊》,42,41-62。
高紹成(1996)。《高雄縣國中學生職業成熟度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麗華(1996)。《職業成熟概念的結構因素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民之(譯)(2000)。《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原作者:Erikson, E. H.)。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17-146。
翁若雲(2011)。《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成熟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金英(2004)。〈低收入戶青少年的「可能自我」─脫貧方案的初步成效〉,《學校與家庭社會工作學刊》,1,147-201。
陳郁雯(2004)。《高職生自我認同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陳詩涵(2006)。〈高中生涯輔導與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246,18-21。
陳坤虎(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坤虎、雷庚玲、宋維村、吳英璋(2011)。〈認同重要性、認同確定性及認同落差概念之生態效度:青少年自我認同個別介入方案之療效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4),549-582。
教育部(2010)。普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5)。《103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6)。《104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群科課程綱要。取自:http://vs.tchcvs.tc.edu.tw/
黃淑芬(1982)。《大學生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銘福、黃毅志(2014)。〈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國中學業成績與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之關聯〉,《教育實踐與研究》,27(2),67-98。
程利娜(2010)。〈生涯規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啟示〉,《教育探索》,2,148-150。
彭馨瑩(2006)。《學校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佳晏(2004)。《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隔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馨(1997)。《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馨、林世華(1998)。〈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0(2),1-16。
楊雅文(1998)。《臺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職業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傑勝(2014)。學歷與就業:男女不同?男女不平?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後續調查電子報。取自:http://tepsb.nccu.edu.tw/?page_id=957
廖小雯(2009)。《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小雯、程景琳(2011)。〈成年初顯期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之解釋歷程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應用心理研究》,51,79-110。
劉德生(1988)。《高職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成熟相關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姿君(1994)。《大學生自我認定狀態與其生涯決定程度及自我分化水準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乙儀(2015)。〈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意願因素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5,113-132。
蔡美華(2002)。《高中資優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廣梅芳(譯)(2012)。《生命週期完成式》(原作者:Erikson, E. H. & Erikson, J. M.)。台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薛宗煌(1996)。《高雄市中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佳純(2009)。〈家庭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1-40。
關永馨、齊隆鯤(2006)。〈大學生生涯成熟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6(2),91-106。
羅玉容(2004)。《學校經驗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影響之探討》。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 英文部分
AdaMs, R. G. (1998). The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ty Status: A Reference Manual.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Guelph.
Bergh, S. & Erling, A. (2005). Adolescent Identity Formation: A Swedish Study of Identity Status Using the EOM-EIS-II. Adolescence, 40(158), 377-396.
Blustein, D. L., Devenis, L. E., & Kidney, B. A. (1989).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ntity formation proces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6, 196–202.
Crites, J.O. (1965).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adolescence_Attitude test of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79(2), 2-34.
Cohen, C. R., Chartrand, J. M., & Jowdy, D. P. (1995).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eer Indecision Subtypes and Ego Ident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4), 440-447.
Creed, P.A. & Patton, W. (2003). Predicting two components of career Maturity in school bas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9(4), 277-290.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Canada: W. W. Norton & CoMpany.
Erikson, E. H.(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USA: Norton.
FluM,H. & Blustein, D.L. (2000). Reinvigorating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Exploration: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6, 380–404.
Gunz, H. P. & Peiperl, M. (2007). Handbook of Career Studies. USA : SAGE
Guichard, J., Pouyaud, J., Cécile de Calan, & Dumora, B. (2012).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with emerging adul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1, 52-58.
Hansen, Jo-Ida C. (1974). Test review- J. O. Crites,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1(2), 168-172.
Herr, E. L.,& Enderlein, T. (1976). Vocational Maturity: The effects of school, grade,
curriculim, and sex.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 227-238.
Healy, C. C., et al. (1985). Relation of Career Attitudes to Age and Career Progress during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2), 239-244.
Jyung, C. Y. & Miller, L. E. (1990). Perdictors of Students` Career Maturity in Central Ohio High Schools. Summary of Research 55. ERIC ED 322369.
Marcia, J.E. (1966).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551-558.
Marcia, J.E. (1973). Ego identity status and the 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 crisis of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2), 287-294.
Marcia, J.E., WaterMan, A. S., Matteson, D. R., Archer, S. L., & Orlofsky, J. L. (1993). Ego identity: a handbook for psycho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MeeusM, W. (1993). Occupat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school performance, and social support in adolescence. Adolescence,28(112).
Monette, D. R., Sullivan, T. J., DeJong, C. R., & Hilton, T. P. (2014).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A Tool for the Human Services. Asutralia: Brooks/Cole.
Naidoo, A. V., BowMan, S. L., & Gerstein, L. H. (1998). Demographics, causality, work salience, and the career Maturity of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A causal model.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3, 15-27.
Super, D. E., Crites, J. O., Hummel, R.C., Moster, H.p., Overstree, P.L., & Warnath, C. F. (1957).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framework of research.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Sestito, L. A., Sica, L. S., Ragozini, G., & Profeli, E. (2015). Vocational and overall identity: A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in It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91, 157-169.
Tolbert, E. L.(1980). Counseling for career development [2nd]. Boston, MA : Houghton Mifflin.
Vondracek, F. W., Schulenberg, J., Skorikov, V., Gillespie, L. K., & WahlheiM, C. (1995). The relationship of identity status to career indecision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8, 17-29.
Welsh, M. & SchMitt-Wilson, S. (2013). Executive Function, Identity,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College Students. SAGE Open. DOI: 10.1177/215824401350575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1264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2640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佩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Yang, Pei-J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思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u, Szu-F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思汎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Szu-F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Jul-2017 12:07:37 (UTC+8)-
dc.date.available 11-Jul-2017 12:07: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Jul-2017 12:07: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12640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85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工作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2640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生涯發展對學術類及職業類高三青少年自我認同狀態的影響,並根據文獻延伸探討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學業類型、學業成就、社團涉入程度及打工經驗與青少年整體生涯成熟度的關係。以新北市高三學生為研究對象,採隨機抽樣與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回收801份有效問卷(學術類:401份;職業類:400份)。接著透過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再由多元迴歸分析解釋生涯發展之認知、態度與能力三構面對兩類青少年四種認同狀態的影響。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兩類青少年的發展軌跡不同:學術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情形較佳;職業類高三生的各認同狀態程度較高。
二、生涯發展的認知與能力構面皆明顯有助於兩類青少年的認同發展趨向達成狀態。
三、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皆不影響學術類高三生的認同尋求狀態;但認知構面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尋求狀態。
四、生涯發展的態度構面是唯一會影響學術類高三生認同早閉狀態的生涯發展構面;對職業類高三生而言,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皆會影響其認同早閉狀態。
五、生涯發展的認知構面會影響學術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生涯發展的能力構面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
六、「性別」會影響兩類青少年的認同達成狀態及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學業成就」會影響兩類青少年的認同混淆狀態;「社團涉入程度」及「打工經驗」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
七、青少年的整體生涯成熟度受「家庭社經地位」、「學業類型」、「學業成就」及「社團涉入程度」的影響;不受「性別」及「打工經驗」的影響。
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青少年工作者可多重視青少年在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的表現,於服務中融入生涯議題的探討,並從生涯發展的認知及能力構面著手,提升其認同達成狀態。
二、協助傾向於認同早閉的青少年反思生涯的重要決定是如何形成的,使其有機會成為自己認同且喜歡的樣子。
三、留意認同發展上的性別差異,以及不佳的學業成就對認同混淆狀態的影響,並為其創造有利參與社團及安全打工的環境。
四、加強學術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認知程度;培養職業類高三生生涯計畫的能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緣起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2
第三節、研究方向與目的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6
第一節、自我認同的內涵與狀態 6
第二節、生涯發展與生涯成熟 12
第三節、青少年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 26
第三章、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假設 31
第二節、樣本與抽樣方法 33
第三節、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施測程序 43
第五節、資料分析方法 43
第六節、研究倫理 45
第四章、研究結果 47
第一節、青少年整體生涯成熟度差異比較 47
第二節、青少年之現況描述分析 49
第三節、青少年生涯發展情形與自我認同狀態之相關分析 57
第四節、青少年生涯發展情形與自我認同狀態之迴歸分析 6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研究發現與討論 67
第二節、研究建議 77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83
參考文獻 86
附錄一:大學生生涯成熟量表之信效度表現 92
附錄二:自我認同狀態-意識型態次量表的信效度表現 94
附錄三:大學生生涯成熟量表同意使用函 96
附錄四:自我認同狀態-意識型態次量表同意使用函 97
附錄五:家庭社經地位計算表 98
附錄六:施測問卷 99
zh_TW
dc.format.extent 356117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2640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青少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涯發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認同狀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Adolescen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areer develop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lf-identity statusen_US
dc.title (題名) 青少年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狀態關係之探討─學術類與職業類高三生的比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Identity status- comparison between academic and technical adolescen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毛國楠(1985)。〈職業成熟與職業興趣的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8,229-238。
牛文菡(1999)。《五專生生涯成熟與其生活角色重要性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令彥(2008)。《教室閱讀環境、教師閱讀態度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
何英奇(1988)。〈大專學生之責任感與自我統整:艾立克森青年自我統整理論之倫理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1,77-98。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隔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彩梅(民83)。《青少年家庭功能、職業自我觀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譯)(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Vernon G. Zunker)。台北市:揚智文化。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出版社。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心性發展─一個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期刊》,35(3),37-42。
林幸台、林清文(1987)。《修訂生涯發展量表(指導手冊) 》。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惠芬(2006)。〈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187-205。
洪慧芸(2003)。《大學生生涯成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秀媛、鄭光燦、丘金蘭(2016)。〈青少年打工活動之影響因素及影響相關層面研究〉,《育達科大學刊》,42,41-62。
高紹成(1996)。《高雄縣國中學生職業成熟度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麗華(1996)。《職業成熟概念的結構因素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民之(譯)(2000)。《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原作者:Erikson, E. H.)。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17-146。
翁若雲(2011)。《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成熟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金英(2004)。〈低收入戶青少年的「可能自我」─脫貧方案的初步成效〉,《學校與家庭社會工作學刊》,1,147-201。
陳郁雯(2004)。《高職生自我認同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陳詩涵(2006)。〈高中生涯輔導與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246,18-21。
陳坤虎(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坤虎、雷庚玲、宋維村、吳英璋(2011)。〈認同重要性、認同確定性及認同落差概念之生態效度:青少年自我認同個別介入方案之療效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4),549-582。
教育部(2010)。普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5)。《103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6)。《104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群科課程綱要。取自:http://vs.tchcvs.tc.edu.tw/
黃淑芬(1982)。《大學生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銘福、黃毅志(2014)。〈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國中學業成績與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之關聯〉,《教育實踐與研究》,27(2),67-98。
程利娜(2010)。〈生涯規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啟示〉,《教育探索》,2,148-150。
彭馨瑩(2006)。《學校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佳晏(2004)。《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隔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馨(1997)。《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馨、林世華(1998)。〈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0(2),1-16。
楊雅文(1998)。《臺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職業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傑勝(2014)。學歷與就業:男女不同?男女不平?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後續調查電子報。取自:http://tepsb.nccu.edu.tw/?page_id=957
廖小雯(2009)。《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小雯、程景琳(2011)。〈成年初顯期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之解釋歷程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應用心理研究》,51,79-110。
劉德生(1988)。《高職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成熟相關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姿君(1994)。《大學生自我認定狀態與其生涯決定程度及自我分化水準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乙儀(2015)。〈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意願因素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5,113-132。
蔡美華(2002)。《高中資優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廣梅芳(譯)(2012)。《生命週期完成式》(原作者:Erikson, E. H. & Erikson, J. M.)。台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薛宗煌(1996)。《高雄市中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佳純(2009)。〈家庭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1-40。
關永馨、齊隆鯤(2006)。〈大學生生涯成熟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6(2),91-106。
羅玉容(2004)。《學校經驗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影響之探討》。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 英文部分
AdaMs, R. G. (1998). The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ty Status: A Reference Manual.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Guelph.
Bergh, S. & Erling, A. (2005). Adolescent Identity Formation: A Swedish Study of Identity Status Using the EOM-EIS-II. Adolescence, 40(158), 377-396.
Blustein, D. L., Devenis, L. E., & Kidney, B. A. (1989).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ntity formation proces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6, 196–202.
Crites, J.O. (1965).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adolescence_Attitude test of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79(2), 2-34.
Cohen, C. R., Chartrand, J. M., & Jowdy, D. P. (1995).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eer Indecision Subtypes and Ego Ident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4), 440-447.
Creed, P.A. & Patton, W. (2003). Predicting two components of career Maturity in school bas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9(4), 277-290.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Canada: W. W. Norton & CoMpany.
Erikson, E. H.(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USA: Norton.
FluM,H. & Blustein, D.L. (2000). Reinvigorating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Exploration: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6, 380–404.
Gunz, H. P. & Peiperl, M. (2007). Handbook of Career Studies. USA : SAGE
Guichard, J., Pouyaud, J., Cécile de Calan, & Dumora, B. (2012).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with emerging adul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1, 52-58.
Hansen, Jo-Ida C. (1974). Test review- J. O. Crites,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1(2), 168-172.
Herr, E. L.,& Enderlein, T. (1976). Vocational Maturity: The effects of school, grade,
curriculim, and sex.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 227-238.
Healy, C. C., et al. (1985). Relation of Career Attitudes to Age and Career Progress during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2), 239-244.
Jyung, C. Y. & Miller, L. E. (1990). Perdictors of Students` Career Maturity in Central Ohio High Schools. Summary of Research 55. ERIC ED 322369.
Marcia, J.E. (1966).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551-558.
Marcia, J.E. (1973). Ego identity status and the 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 crisis of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2), 287-294.
Marcia, J.E., WaterMan, A. S., Matteson, D. R., Archer, S. L., & Orlofsky, J. L. (1993). Ego identity: a handbook for psycho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MeeusM, W. (1993). Occupat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school performance, and social support in adolescence. Adolescence,28(112).
Monette, D. R., Sullivan, T. J., DeJong, C. R., & Hilton, T. P. (2014).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A Tool for the Human Services. Asutralia: Brooks/Cole.
Naidoo, A. V., BowMan, S. L., & Gerstein, L. H. (1998). Demographics, causality, work salience, and the career Maturity of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A causal model.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3, 15-27.
Super, D. E., Crites, J. O., Hummel, R.C., Moster, H.p., Overstree, P.L., & Warnath, C. F. (1957).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framework of research.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Sestito, L. A., Sica, L. S., Ragozini, G., & Profeli, E. (2015). Vocational and overall identity: A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in It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91, 157-169.
Tolbert, E. L.(1980). Counseling for career development [2nd]. Boston, MA : Houghton Mifflin.
Vondracek, F. W., Schulenberg, J., Skorikov, V., Gillespie, L. K., & WahlheiM, C. (1995). The relationship of identity status to career indecision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8, 17-29.
Welsh, M. & SchMitt-Wilson, S. (2013). Executive Function, Identity,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College Students. SAGE Open. DOI: 10.1177/215824401350575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