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流變及實踐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wind god
作者 陳吟文
Chen, Yinwen
貢獻者 高莉芬
陳吟文
Chen, Yinwen
關鍵詞 風神
四方風
風伯
風神廟
神聖秩序
神話學
Chinese wind god
Cardinal winds
Divine order
Mythology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31-Jul-2017 11:08:55 (UTC+8)
摘要 風是自然界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巨大,這種影響力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需求上,更體現於對人們思維觀念的深層影響。本文以中國風神信仰為研究對象,在釐清中國古代風神信仰的來源及流變的基礎上,揭示風所具有的神聖性質及中國風神信仰的特點。同時,本文還將以臺南風神廟為具體實例,對風神信仰作在地的考察,探析中國風神信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尋求風神文化從古至今的延承線索。
參考文獻 一、甲骨文叢書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释文》,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 , 上海 : 上海辭書, 2006年。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
羅振玉撰:《殷虛書契前編》 ,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二、古籍叢刊
〔周〕李耳撰,[魏]王弼注:《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周﹞尸佼撰,﹝清﹞汪繼培輯,黃曙輝點校:《尸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春秋]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山東:齊魯書社,2005年。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高誘注:《明刻淮南鴻烈解》,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蔡邕:《獨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谷神子撰,劉登閣點注:《博異志》,收錄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牛增孺撰,程毅中點校:《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歷代會要第一期書》(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范成大:《石湖詞》,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張鎡:《南湖集》,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元]脫脫 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元]宋无:《子虛翠寒集》,收錄於[清]顧嗣立編:《元詩選》(下冊)戊集,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明﹞佚名撰:《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白雲霽撰:《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明﹞《西遊記》,收錄於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三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八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蕭智漢撰:《新增月日紀古》,收錄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27),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錢大昭撰,黃建中,李發舜點校:《廣雅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清﹞黃伯祿輯,王秋桂、李豐楙主編:《集說詮真》,收錄於《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蔣元樞纂輯,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3年。
[清]李汝珍著:《鏡花緣》,臺北:微風草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方向東撰:《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楊伯峻撰:《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王利器撰:《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黃靈庚疏證:《楚辭章句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子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 :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呂德申著:《鐘嶸《詩品》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徐宗元輯:《帝王世紀輯存》,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1958-1961年。

三、中文專書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323-324。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朱大可:《華夏上古神系》,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播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登財,劉還月:《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臺北:常民文化出版,2000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周清泉:《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林進源:《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進源書局, 1996年。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孫作雲: 《孫作雲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徐志平:《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 : 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範式》,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年。
張正明:《秦與楚》,武漢:華中師範出版社,2007年。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收錄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來:《古代、宗教思想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辰文化,2005年。
陳夢家:《甲夢寶存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楊利慧、張成福編著:《中國神話母題索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2016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鐘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蔣亮夫:《蔣亮夫全集》,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鄭振鐸著,葛劍雄主編:《鄭振鐸講文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 : 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市:聯經出版,2012年。
魯瑞菁:《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謝奇峰:《圖解臺灣神明圖鑑》,臺中 :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4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羅振玉:《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龔恆嬅編著:《中國傳奇故事》,臺南:西北出版社,2002年。

四、外文譯著
史宗主編:《20世界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
[日]安森太郎著,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縣中和市 : 地平綫出版社,1979年。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白川靜撰,溫天河、蔡哲茂譯:《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法]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9年。〔法〕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法]葛蘭言著,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節慶與歌謠》,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法〕葛蘭言著,汪潤譯:《中國人的信仰》,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2年。
[美]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美﹞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英]魯惟一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英〕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德﹞恩斯特 · 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德﹞恩斯特 · 卡西勒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德﹞恩斯特 · 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五、期刊論文
牛天偉:〈漢畫風伯形象及其功能探析〉,《古代文明》,2008年第3期,頁102-109。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新史學》十六卷四期,2005年12月。
田天:《先農與靈星:秦漢地方農神祭祀叢考》,《古代史與文物研究》,2013年第8期,頁60-67。
白建忠:〈說「孟婆」〉,《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3期,頁146-152。
李立:〈從箕星、風師到風伯神——論漢代風神崇拜模式的建立〉,《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41-44。
李凇:〈走回圖像——從兩個漢代實例看讀圖的誤區〉,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年第5期,頁14-21。
李晨:〈試論皇城中的風神廟與風神信仰〉,《北京文博文叢》,2014年第1期,頁88-90。
李學勤:〈商代的四風與四時〉,《中州學刊》,1985年第5期,頁99-101。
林巳奈夫:〈關於江蘇盱眙東陽西漢木椁天文圖〉,《東南文化》,1994年第5期,頁79-85。
竺可楨:〈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1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552-560。
信立祥:〈論漢代的墓上祠堂及其畫像〉,南陽漢代畫像石學術討論會辦公室編:《漢代畫像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年第1期,頁49-86。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2007年3月。
常正光:〈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收錄於《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五集)(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年),頁39-55。
張應斌:〈「風」與文學發生學〉,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31-37。
張應斌:〈上古的風神崇拜與風神文化〉,《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頁49-57。
曹錦炎:〈讀甲骨文劄記〉,《上海博物館集刊》,1987年第00期,頁195-197。
連劭名:〈卜辭商代思想中的四風與天命〉,《華夏考古》,2004年第2期,頁95-97。
陳連山:〈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思維理論淺說〉,長江大學學報 (社科版 ),2015年第12期。
馮時:〈殷卜辭四方風研究〉,《考古學報》,1994年第2期,頁131-154。
黃沚青:〈敦煌文書S.5747《張承奉祭風伯文》性質再探〉,《敦煌研究》,2013年第2期,頁64-67。
楊卓、羅建平:〈風神崇拜對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影響〉,《河北學刊》,2010年第4期,頁48-51。
葉舒憲:〈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文學報》,2008年第23期,頁33-53。
賈雯鶴:〈《山海經》四方神與風名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108-113。
過常寶:〈「風」義流變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劉宗迪:〈《山海經·大荒經》與《尚書·堯典》的對比研究〉,《民族藝術》,2002年第3期,頁58-62。
劉泰然,陳雪:〈風:一個影響中國文化的本源性「概念」〉,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130-134。
蔡哲茂:〈甲骨文四方風名再探〉,收錄於《金祥恆教授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1989年),頁123-152。
蔡哲茂:〈說甲骨文北方風名〉,《東華漢學》,2013年第18期,頁1-24。
鄭杰祥:〈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頁5-11。
鄭慧生:〈商代四方神名、風名與後世春夏秋冬四時的關係〉,《史學月刊》,1984年第6期,頁7-12。
嚴一萍:〈卜辭四方風新義〉,收錄於大陸雜誌社編選:《先秦史硏究論集》(上)(臺北市:大陸雜誌社,1970年),頁110-116。
饒宗頤:〈四方風新義〉,《中山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頁67-72。

六、學位論文
邱千芬:《臺南市月老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徐麗琪:《府城五條港聚落空間歷史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周謝宏:《中國「過年」儀式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班論文,2011年。

七、圖錄
高淳縣文化局:《明清道教神像畫》,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張繼禹主編:《中國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1年。

八、電子資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索系統,http://ctext.org/zh。
《感光臺南》網站,http://www.coretronicart.org.tw/Ch/tainan/。
《漢籍電子全文資料庫》檢索系統,製作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hanji.sinica.edu.tw。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檢索系統,製作單位:臺史所史籍自動化室,http://hanji.sinica.edu.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3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3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吟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Yin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吟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in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Jul-2017 11:08:55 (UTC+8)-
dc.date.available 31-Jul-2017 11:08:5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Jul-2017 11:08:5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15103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48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103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風是自然界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巨大,這種影響力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需求上,更體現於對人們思維觀念的深層影響。本文以中國風神信仰為研究對象,在釐清中國古代風神信仰的來源及流變的基礎上,揭示風所具有的神聖性質及中國風神信仰的特點。同時,本文還將以臺南風神廟為具體實例,對風神信仰作在地的考察,探析中國風神信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尋求風神文化從古至今的延承線索。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前人研究文獻綜述 6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 風與秩序:風的神聖性與教化性 21
第一節 四方風的宇宙模式性質 21
第二節 風與鳳:八風應節與天人相應 39
第三節 風詩與風教:風對人文秩序形成的影響 47

第三章 風與神祇:風神形象及風神祭祀的流變 62
第一節 先秦兩漢的風神形象 62
第二節 先秦兩漢的風神祭祀 72
第三節 漢代之後的風神信仰發展 87

第四章 風與神廟:風神信仰在近現代的實踐——以臺南風神廟為例 98
第一節 臺南風神廟設立意義之探討 98
第二節 風神廟生存現狀之探析 111

第五章 結論 121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一 135
附錄二 137
zh_TW
dc.format.extent 2552556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3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風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方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風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風神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聖秩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話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inese wind go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ardinal wind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vine ord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ythologyen_US
dc.title (題名) 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流變及實踐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wind god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甲骨文叢書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释文》,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 , 上海 : 上海辭書, 2006年。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
羅振玉撰:《殷虛書契前編》 ,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二、古籍叢刊
〔周〕李耳撰,[魏]王弼注:《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周﹞尸佼撰,﹝清﹞汪繼培輯,黃曙輝點校:《尸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春秋]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山東:齊魯書社,2005年。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高誘注:《明刻淮南鴻烈解》,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蔡邕:《獨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谷神子撰,劉登閣點注:《博異志》,收錄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牛增孺撰,程毅中點校:《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歷代會要第一期書》(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范成大:《石湖詞》,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張鎡:《南湖集》,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元]脫脫 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元]宋无:《子虛翠寒集》,收錄於[清]顧嗣立編:《元詩選》(下冊)戊集,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明﹞佚名撰:《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白雲霽撰:《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明﹞《西遊記》,收錄於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三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八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蕭智漢撰:《新增月日紀古》,收錄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27),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錢大昭撰,黃建中,李發舜點校:《廣雅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清﹞黃伯祿輯,王秋桂、李豐楙主編:《集說詮真》,收錄於《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蔣元樞纂輯,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3年。
[清]李汝珍著:《鏡花緣》,臺北:微風草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方向東撰:《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楊伯峻撰:《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王利器撰:《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黃靈庚疏證:《楚辭章句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子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 :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呂德申著:《鐘嶸《詩品》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徐宗元輯:《帝王世紀輯存》,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1958-1961年。

三、中文專書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323-324。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朱大可:《華夏上古神系》,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播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登財,劉還月:《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臺北:常民文化出版,2000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周清泉:《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林進源:《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進源書局, 1996年。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孫作雲: 《孫作雲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徐志平:《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 : 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範式》,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年。
張正明:《秦與楚》,武漢:華中師範出版社,2007年。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收錄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來:《古代、宗教思想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辰文化,2005年。
陳夢家:《甲夢寶存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楊利慧、張成福編著:《中國神話母題索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2016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鐘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蔣亮夫:《蔣亮夫全集》,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鄭振鐸著,葛劍雄主編:《鄭振鐸講文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 : 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市:聯經出版,2012年。
魯瑞菁:《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謝奇峰:《圖解臺灣神明圖鑑》,臺中 :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4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羅振玉:《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龔恆嬅編著:《中國傳奇故事》,臺南:西北出版社,2002年。

四、外文譯著
史宗主編:《20世界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
[日]安森太郎著,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縣中和市 : 地平綫出版社,1979年。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白川靜撰,溫天河、蔡哲茂譯:《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法]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9年。〔法〕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法]葛蘭言著,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節慶與歌謠》,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法〕葛蘭言著,汪潤譯:《中國人的信仰》,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2年。
[美]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美﹞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英]魯惟一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英〕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德﹞恩斯特 · 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德﹞恩斯特 · 卡西勒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德﹞恩斯特 · 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五、期刊論文
牛天偉:〈漢畫風伯形象及其功能探析〉,《古代文明》,2008年第3期,頁102-109。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新史學》十六卷四期,2005年12月。
田天:《先農與靈星:秦漢地方農神祭祀叢考》,《古代史與文物研究》,2013年第8期,頁60-67。
白建忠:〈說「孟婆」〉,《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3期,頁146-152。
李立:〈從箕星、風師到風伯神——論漢代風神崇拜模式的建立〉,《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41-44。
李凇:〈走回圖像——從兩個漢代實例看讀圖的誤區〉,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年第5期,頁14-21。
李晨:〈試論皇城中的風神廟與風神信仰〉,《北京文博文叢》,2014年第1期,頁88-90。
李學勤:〈商代的四風與四時〉,《中州學刊》,1985年第5期,頁99-101。
林巳奈夫:〈關於江蘇盱眙東陽西漢木椁天文圖〉,《東南文化》,1994年第5期,頁79-85。
竺可楨:〈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1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552-560。
信立祥:〈論漢代的墓上祠堂及其畫像〉,南陽漢代畫像石學術討論會辦公室編:《漢代畫像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年第1期,頁49-86。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2007年3月。
常正光:〈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收錄於《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五集)(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年),頁39-55。
張應斌:〈「風」與文學發生學〉,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31-37。
張應斌:〈上古的風神崇拜與風神文化〉,《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頁49-57。
曹錦炎:〈讀甲骨文劄記〉,《上海博物館集刊》,1987年第00期,頁195-197。
連劭名:〈卜辭商代思想中的四風與天命〉,《華夏考古》,2004年第2期,頁95-97。
陳連山:〈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思維理論淺說〉,長江大學學報 (社科版 ),2015年第12期。
馮時:〈殷卜辭四方風研究〉,《考古學報》,1994年第2期,頁131-154。
黃沚青:〈敦煌文書S.5747《張承奉祭風伯文》性質再探〉,《敦煌研究》,2013年第2期,頁64-67。
楊卓、羅建平:〈風神崇拜對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影響〉,《河北學刊》,2010年第4期,頁48-51。
葉舒憲:〈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文學報》,2008年第23期,頁33-53。
賈雯鶴:〈《山海經》四方神與風名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108-113。
過常寶:〈「風」義流變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劉宗迪:〈《山海經·大荒經》與《尚書·堯典》的對比研究〉,《民族藝術》,2002年第3期,頁58-62。
劉泰然,陳雪:〈風:一個影響中國文化的本源性「概念」〉,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130-134。
蔡哲茂:〈甲骨文四方風名再探〉,收錄於《金祥恆教授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1989年),頁123-152。
蔡哲茂:〈說甲骨文北方風名〉,《東華漢學》,2013年第18期,頁1-24。
鄭杰祥:〈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頁5-11。
鄭慧生:〈商代四方神名、風名與後世春夏秋冬四時的關係〉,《史學月刊》,1984年第6期,頁7-12。
嚴一萍:〈卜辭四方風新義〉,收錄於大陸雜誌社編選:《先秦史硏究論集》(上)(臺北市:大陸雜誌社,1970年),頁110-116。
饒宗頤:〈四方風新義〉,《中山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頁67-72。

六、學位論文
邱千芬:《臺南市月老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徐麗琪:《府城五條港聚落空間歷史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周謝宏:《中國「過年」儀式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班論文,2011年。

七、圖錄
高淳縣文化局:《明清道教神像畫》,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張繼禹主編:《中國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1年。

八、電子資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索系統,http://ctext.org/zh。
《感光臺南》網站,http://www.coretronicart.org.tw/Ch/tainan/。
《漢籍電子全文資料庫》檢索系統,製作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hanji.sinica.edu.tw。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檢索系統,製作單位:臺史所史籍自動化室,http://hanji.sinica.edu.tw。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