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閃現的城市地景與遊牧者:創意市集中的行動者
Flashing urban landscape and nomads: actors in the creative bazaar
作者 翁芷雲
Wong, Tzu Yun
貢獻者 邱炫元
Chiou, Syuan yuan
翁芷雲
Wong, Tzu Yun
關鍵詞 創意市集
日常實踐
實踐戰術
行動者
Creative bazaar
Daily practice
Tactics of practice
Actors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31-Jul-2017 11:18:52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Michel de Certeau所說的日常實踐之視角出發,檢視了2010年以後創意市集的發展與變化,以及市集組織者和擺攤者的重要性。時序上以2010年作為活動的分界,創意市集的樣貌有了顯著的轉變,這除了反映台灣社會環境的時代變化外,同時也勾勒出在後工業城市之中的空間理性的展現。首先,本文從創意市集中,行動者之一的組織者開始談起,以台北與台南各自起家的創意市集——「邊緣人市集」和「手_手市集」為例,從中可以看到創意市集分化出不同的樣態,而這樣的變化使得創意市集變成一種工具、手段或媒介,並能以一種軟性的方式來達到其目的。接著,延續對創意市集中的行動者之討論,從市集擺攤者的面向切入,透過擺攤者跟他們販售物的關係中,我們得以一窺他們如何藉由其所販賣的商品來彰顯自身對於勞動的想像和生活的態度,並藉由創意市集和行動者,在面對難以撼動的社會環境與產業結構,我們能夠看到他們如何展現自身的能動性,並藉由其所學的技術與能力,試圖在結構限制下找尋新的可能。最後,將創意市集作為城市地景的角度分析,談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空間彈性、以及其美學特性之實踐。
In the perspective of Michel de Certeau’s `practices of everyday lif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bazaar (market)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organizers and vendors in the market after 2010.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creative bazaar since 2010 have shown curr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forms of spatial rationality of post-industrial cities in Taiwan. First, by taking two pioneer creative bazaars, “The Edge Man Market” and “Hand-in-hand Market”, as examples, it displays multiple modals of creative bazaar which are able to be considered as a soft approach for engendering urban community capacity and promoting socio-cultural events. Then, it turns to young vendors, examining how they express their imaginary for labor and life style through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things they make and sale. In particular, in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hard social circumstance and rigid industrial structure, how do the organizers and vendors show their capability of business craftsmanship and cultural taste for beyond structural limits? Finally, this thesis aims to understand how creative bazaar can be adaptively and flexibly located in the urban landscap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Adey, Pet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13[2009]),《移動》。台北市:群學。
Bakhtin, Mikhail M.,李兆林、夏忠憲等譯(2009[1984]),《巴赫金全集 第六卷-拉伯雷研究》。河北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Beck Ulrich, Beck-Gernshiem Elisabeth,李榮山、范譞、張惠強譯(2011[2001]),《个体化》。北京市:北京大學。
Bishop, Claire著,林宏濤譯,2015,《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 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Brooks, David著,徐子超譯,2001,《BOBO族: 新社會菁英的崛起》。臺北市:遠流。
de Certeau, Michel著,方琳琳、黃春柳譯,2015,《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Michel de Certeau, 1990, L’ invention du Quotidien – 1. Arts de faire. France: Editions Gallimard.)
Deleuze G., & Guattari F.著,姜宇輝譯,2010,《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2. 千高原》。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Foege, Alec著,陳勁譯,2014,《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Hebdige Dick著,蔡宜剛譯,2005,《次文化:風格的意義》。臺北市:巨流出版;高雄市:麗文文化總經銷。
Kerouac, Jack著,金紹禹譯,2010,《垮掉的一代》。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Sennett, Richard著,李繼宏譯,2015,《匠人》。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Urry, John著,江千綺譯,2013,《消費場所》。台北:書林。
王怡穎,2004,《創意市集 =: Fashion market: interviews with 16 london artists/designers from the faashion market》。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余舜德,1995,〈空間、論述、與樂趣—夜市在台灣社會的定位〉。《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391-46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舜德、周耿生,2004,〈台灣夜市市場系統的發展:以台北都會區及台南縣為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8:1-42。
金潤泰,1993,〈臺灣地區都市非正式部門(小商品生產)之研究:以成衣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俐穎,2008,〈手感如何經濟-台灣創意市集的消費, 經營及其問題〉。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芝瑩,2008,〈台灣創意市集主辦單位創意氛圍形塑之研究—以四個創意市集主辦單位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李錡,2006,〈街頭新勢力—談臺灣「創意市集」的興起〉,《藝術欣賞》,2(10):4-8。
李宜曄,2008,〈創意市集消費者產品選購因素之研究: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如意,2013,〈文化創意商品消費者之消費動機、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卓立寰,2005,〈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台北市為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弘,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灣:台灣勞工陣線出版。
林崇傑,2015,〈八〇後臺北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脈動〉。收錄於林秀澧、高名孝主編《計劃城事: 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Planning in Taipei after WWII》。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邱啟新,2013,〈我「演」故我在:士林攤販拓展夜市版圖之空間戰術〉。收錄於侯志仁主編《反造城市:臺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新北市:左岸文化。
吳光庭,2015,〈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研究計畫〉。收錄於林秀澧、高名孝主編《計劃城事: 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Planning in Taipei after WWII》。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吳佩芸,2007,〈台灣創意市集發展與價值—以整合平台觀點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鄭重,2004,〈「菜市場」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初探:全球化臺北與市場多樣性的生活城市省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5:47-99。
許瀞文,2013,〈計畫與變化:新堀江的三個故事〉。收錄於侯志仁主編《反造城市:臺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新北市:左岸文化。
陳應芬,1986,〈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以臺北市攤販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貴,1995,〈導論—空間、力與社會〉。頁1-37,收錄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黃應貴,2004,〈導論:物與物質文化〉。《物與物質文化》。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葉宇萱,2011,〈手工藝創作者、創意市集與國家政策—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珍瑩,2008,〈創意市集之設計策略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婉容,2008,〈創作人調適與成長之歷程-創意市集創作者經驗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寧,2008,〈創意活現,公共漫遊:創意市集作為台北人遊逛之實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苑純,2008,〈台灣當代創意市集之發展與消費文化-以「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爲例〉。《視覺藝術論壇》。3:70-88。
戴伯芬,1994,〈誰做攤販?--臺灣攤販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劉克襄,2012,《男人的菜市場》。台北市:遠流。
蕭瑀婕,2006,〈台灣創意市集生活美學與消費現象之研究:以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創意社群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estor, Theodore C., 1999, Wholesale sushi: culture and commodity in Tokyo`s Tsukiji market. Theorizing the City: The New Urban Anthropology Reader. Setha M. Low, ed, 201-242.
Black, Rachel E., 2012, Porta Palazzo: the anthropology of an Italian marke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Evers, C., & Seale, K. (2014). Informal Urban Street Market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1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Geertz, Clifford, 1978. The bazaar economy: Information and search in peasant marketing.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8(2), 28-32.
Kerouac, Jack, 1999, On the Road. 1957. Road Novels: 1957–1960.
Lloyd, Richard D., 2006, Neo-bohemia: art and commerce in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New York, N.Y: Routledge.
Mailer, Norman. 1957, The white negro (1 edition). City Lights Books.
Scott, Allen J. (2009). Social Economy of the Metropolis: Cognitive-Cultural Capitalism and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Cities (1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Nicholas. 1991, Entangled Objects: Exchange, Material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in the Pacifi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irno, Paolo. (2004[2003]), A Grammar of the Multitude: For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Forms of Life. N.Y.: Semiotext(e).

網頁資料
Afternoon market《午後市集》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fternoonmarket/
E for Electro官方網站:http://eforelectro.com/Home/About
Face Off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face.off.fusion.tw.de/about/
HOYII北車站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oyiimainstation/
MLD台鋁網站:http://mld.com.tw/abou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http://www.oed.com
Triangle官方網站:https://www.taiwannights.com/zh-tw/cities/taipei/venues/triangle-taipei
Wikipedia:https://www.wikipedia.org
Yellow Market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ellowmarkethk/
手_手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andinhandmarket/
手_手週報:https://www.facebook.com/pg/handinhandmarket/photos/?tab=album&album_id=288752174556793
Kerouac, Jack著,金紹禹譯,2010,《垮掉的一代》。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取自豆瓣閱讀:https://read.douban.com/ebook/13421314/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網站-歷史簡介: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華山簡單生活節:http://simplelife.streetvoice.com/2016/
散步計畫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sanpoplan/about/
復時品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IMExTRAVEL/
教育部統計處,2016,〈99-101 學年度大專校院畢業生就業薪資巨量分析〉。
邊緣工事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heedgeman/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about
王彩鸝,2016,〈設計起薪29K?有人只拿18K 還兼文書、會計〉。聯合報,10月12日。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928/2018545
尹達,2008,〈美國六十年代青年文化考〉。來源:http://blog.udn.com/ChenBoDa/2113277
余舜德,2015,〈夜市紳士化、觀光化之後〉。【超A評論】,12月11日。來源:http://www.a-sia.org/2015/12/a_11.html
陳韋臻,2011,〈留住一切親愛的 系列三:張軒瑋與張宜翔的小皮箱貧窮生活〉,6月16日。來源: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topic/yotu/oWiWeuMOj0Q
陳韋臻,2013,〈「寶島怪市集•台南」舊品味存廢戰: “手_手”市集的惜物游擊〉,3月5日。來源:https://site.douban.com/icity/widget/notes/12688974/note/265126911/
黃于華,2013,〈「週末狂潮」另類潮牌 抓住年輕的心 首次與臺北當代藝術館合作 三週年活動巡迴市集人潮滿滿〉。大觀報,11月4日。來源:http://blog.yam.com/ntuanews/article/71166242
賴品瑀,2016,〈每分鐘丟9.9件上衣 環團揭台灣青年過度消費〉。環境資訊中心電子報,6月26日。來源:http://e-info.org.tw/node/116653
戴君穎,2015,〈《簡單市集Simple Market》簡單生活從原創開始〉。La Vie行動家,6月26日。來源:http://www.wowlavie.com/city_unit.php?article_id=AE1501342&c_id=M01E0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103254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54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炫元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iou, Syuan y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翁芷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ong, Tzu Y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翁芷雲zh_TW
dc.creator (作者) Wong, Tzu Y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Jul-2017 11:18:52 (UTC+8)-
dc.date.available 31-Jul-2017 11:18: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Jul-2017 11:18:5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254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53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254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Michel de Certeau所說的日常實踐之視角出發,檢視了2010年以後創意市集的發展與變化,以及市集組織者和擺攤者的重要性。時序上以2010年作為活動的分界,創意市集的樣貌有了顯著的轉變,這除了反映台灣社會環境的時代變化外,同時也勾勒出在後工業城市之中的空間理性的展現。首先,本文從創意市集中,行動者之一的組織者開始談起,以台北與台南各自起家的創意市集——「邊緣人市集」和「手_手市集」為例,從中可以看到創意市集分化出不同的樣態,而這樣的變化使得創意市集變成一種工具、手段或媒介,並能以一種軟性的方式來達到其目的。接著,延續對創意市集中的行動者之討論,從市集擺攤者的面向切入,透過擺攤者跟他們販售物的關係中,我們得以一窺他們如何藉由其所販賣的商品來彰顯自身對於勞動的想像和生活的態度,並藉由創意市集和行動者,在面對難以撼動的社會環境與產業結構,我們能夠看到他們如何展現自身的能動性,並藉由其所學的技術與能力,試圖在結構限制下找尋新的可能。最後,將創意市集作為城市地景的角度分析,談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空間彈性、以及其美學特性之實踐。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the perspective of Michel de Certeau’s `practices of everyday lif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bazaar (market)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organizers and vendors in the market after 2010.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creative bazaar since 2010 have shown curr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forms of spatial rationality of post-industrial cities in Taiwan. First, by taking two pioneer creative bazaars, “The Edge Man Market” and “Hand-in-hand Market”, as examples, it displays multiple modals of creative bazaar which are able to be considered as a soft approach for engendering urban community capacity and promoting socio-cultural events. Then, it turns to young vendors, examining how they express their imaginary for labor and life style through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things they make and sale. In particular, in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hard social circumstance and rigid industrial structure, how do the organizers and vendors show their capability of business craftsmanship and cultural taste for beyond structural limits? Finally, this thesis aims to understand how creative bazaar can be adaptively and flexibly located in the urban landscape.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一、 台灣創意市集的發展進程 2
二、 創意市集的定義 4
三、 創意市集的型態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一、 市集的社會與文化意涵 7
二、 市集空間及其非正式性 9
三、 台灣脈絡下的傳統市場與創意市集 11
第四節 理論架構 14
一、 空間,與日常生活的美學實踐 14
二、 行走城市的遊牧者 17
三、 行動者的陳述 19
四、 城市發展、產業發展與市集型態的對應 21
第五節 研究問題 23
第六節 研究架構 26
一、 研究方法 26
二、 章節架構 26
第二章 北邊緣,南手手 28
第一節 邊緣人市集 29
一、 空間的陳述 29
二、 空間戰術與日常實踐 42
第二節 手_手市集 44
一、 移動的次文化空間 44
二、 戰術實踐?抑或自嗨? 56
第三章 擺攤者及其販售物 60
第一節 小工匠 61
一、 「小工匠」之概念形構 61
二、 小工匠與物的實踐 64
第二節 波希米亞 74
一、 波希米亞的出現與意涵 74
二、 擺攤者的波希米亞特質 77
第三節 物件的多重意義:材料、作品與老物 85
第四節 行動者的契機 86
第四章 形塑城市地景 94
第一節 市集與都市 95
第二節 創意市集的特殊性 97
一、 彈性的地景空間 99
二、 美學實踐 112
第三節 創意市集的實踐戰術 118
第五章 結論 122
一、 戰術實踐的小皮箱 122
二、 後記:台灣之後,當創意市集在香港 129
參考文獻 133
附錄一 140
附錄二 148
附錄三 157
zh_TW
dc.format.extent 21956956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54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創意市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常實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實踐戰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行動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reative bazaa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aily practi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ctics of practi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ctorsen_US
dc.title (題名) 閃現的城市地景與遊牧者:創意市集中的行動者zh_TW
dc.title (題名) Flashing urban landscape and nomads: actors in the creative bazaar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Adey, Pet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13[2009]),《移動》。台北市:群學。
Bakhtin, Mikhail M.,李兆林、夏忠憲等譯(2009[1984]),《巴赫金全集 第六卷-拉伯雷研究》。河北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Beck Ulrich, Beck-Gernshiem Elisabeth,李榮山、范譞、張惠強譯(2011[2001]),《个体化》。北京市:北京大學。
Bishop, Claire著,林宏濤譯,2015,《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 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Brooks, David著,徐子超譯,2001,《BOBO族: 新社會菁英的崛起》。臺北市:遠流。
de Certeau, Michel著,方琳琳、黃春柳譯,2015,《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Michel de Certeau, 1990, L’ invention du Quotidien – 1. Arts de faire. France: Editions Gallimard.)
Deleuze G., & Guattari F.著,姜宇輝譯,2010,《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2. 千高原》。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Foege, Alec著,陳勁譯,2014,《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Hebdige Dick著,蔡宜剛譯,2005,《次文化:風格的意義》。臺北市:巨流出版;高雄市:麗文文化總經銷。
Kerouac, Jack著,金紹禹譯,2010,《垮掉的一代》。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Sennett, Richard著,李繼宏譯,2015,《匠人》。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Urry, John著,江千綺譯,2013,《消費場所》。台北:書林。
王怡穎,2004,《創意市集 =: Fashion market: interviews with 16 london artists/designers from the faashion market》。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余舜德,1995,〈空間、論述、與樂趣—夜市在台灣社會的定位〉。《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391-46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舜德、周耿生,2004,〈台灣夜市市場系統的發展:以台北都會區及台南縣為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8:1-42。
金潤泰,1993,〈臺灣地區都市非正式部門(小商品生產)之研究:以成衣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俐穎,2008,〈手感如何經濟-台灣創意市集的消費, 經營及其問題〉。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芝瑩,2008,〈台灣創意市集主辦單位創意氛圍形塑之研究—以四個創意市集主辦單位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李錡,2006,〈街頭新勢力—談臺灣「創意市集」的興起〉,《藝術欣賞》,2(10):4-8。
李宜曄,2008,〈創意市集消費者產品選購因素之研究: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如意,2013,〈文化創意商品消費者之消費動機、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卓立寰,2005,〈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台北市為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弘,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灣:台灣勞工陣線出版。
林崇傑,2015,〈八〇後臺北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脈動〉。收錄於林秀澧、高名孝主編《計劃城事: 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Planning in Taipei after WWII》。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邱啟新,2013,〈我「演」故我在:士林攤販拓展夜市版圖之空間戰術〉。收錄於侯志仁主編《反造城市:臺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新北市:左岸文化。
吳光庭,2015,〈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研究計畫〉。收錄於林秀澧、高名孝主編《計劃城事: 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Planning in Taipei after WWII》。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吳佩芸,2007,〈台灣創意市集發展與價值—以整合平台觀點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鄭重,2004,〈「菜市場」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初探:全球化臺北與市場多樣性的生活城市省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5:47-99。
許瀞文,2013,〈計畫與變化:新堀江的三個故事〉。收錄於侯志仁主編《反造城市:臺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新北市:左岸文化。
陳應芬,1986,〈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以臺北市攤販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貴,1995,〈導論—空間、力與社會〉。頁1-37,收錄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黃應貴,2004,〈導論:物與物質文化〉。《物與物質文化》。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葉宇萱,2011,〈手工藝創作者、創意市集與國家政策—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珍瑩,2008,〈創意市集之設計策略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婉容,2008,〈創作人調適與成長之歷程-創意市集創作者經驗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寧,2008,〈創意活現,公共漫遊:創意市集作為台北人遊逛之實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苑純,2008,〈台灣當代創意市集之發展與消費文化-以「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爲例〉。《視覺藝術論壇》。3:70-88。
戴伯芬,1994,〈誰做攤販?--臺灣攤販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劉克襄,2012,《男人的菜市場》。台北市:遠流。
蕭瑀婕,2006,〈台灣創意市集生活美學與消費現象之研究:以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創意社群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estor, Theodore C., 1999, Wholesale sushi: culture and commodity in Tokyo`s Tsukiji market. Theorizing the City: The New Urban Anthropology Reader. Setha M. Low, ed, 201-242.
Black, Rachel E., 2012, Porta Palazzo: the anthropology of an Italian marke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Evers, C., & Seale, K. (2014). Informal Urban Street Market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1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Geertz, Clifford, 1978. The bazaar economy: Information and search in peasant marketing.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8(2), 28-32.
Kerouac, Jack, 1999, On the Road. 1957. Road Novels: 1957–1960.
Lloyd, Richard D., 2006, Neo-bohemia: art and commerce in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New York, N.Y: Routledge.
Mailer, Norman. 1957, The white negro (1 edition). City Lights Books.
Scott, Allen J. (2009). Social Economy of the Metropolis: Cognitive-Cultural Capitalism and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Cities (1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Nicholas. 1991, Entangled Objects: Exchange, Material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in the Pacifi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irno, Paolo. (2004[2003]), A Grammar of the Multitude: For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Forms of Life. N.Y.: Semiotext(e).

網頁資料
Afternoon market《午後市集》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fternoonmarket/
E for Electro官方網站:http://eforelectro.com/Home/About
Face Off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face.off.fusion.tw.de/about/
HOYII北車站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oyiimainstation/
MLD台鋁網站:http://mld.com.tw/abou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http://www.oed.com
Triangle官方網站:https://www.taiwannights.com/zh-tw/cities/taipei/venues/triangle-taipei
Wikipedia:https://www.wikipedia.org
Yellow Market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ellowmarkethk/
手_手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andinhandmarket/
手_手週報:https://www.facebook.com/pg/handinhandmarket/photos/?tab=album&album_id=288752174556793
Kerouac, Jack著,金紹禹譯,2010,《垮掉的一代》。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取自豆瓣閱讀:https://read.douban.com/ebook/13421314/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網站-歷史簡介: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華山簡單生活節:http://simplelife.streetvoice.com/2016/
散步計畫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sanpoplan/about/
復時品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IMExTRAVEL/
教育部統計處,2016,〈99-101 學年度大專校院畢業生就業薪資巨量分析〉。
邊緣工事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heedgeman/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about
王彩鸝,2016,〈設計起薪29K?有人只拿18K 還兼文書、會計〉。聯合報,10月12日。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928/2018545
尹達,2008,〈美國六十年代青年文化考〉。來源:http://blog.udn.com/ChenBoDa/2113277
余舜德,2015,〈夜市紳士化、觀光化之後〉。【超A評論】,12月11日。來源:http://www.a-sia.org/2015/12/a_11.html
陳韋臻,2011,〈留住一切親愛的 系列三:張軒瑋與張宜翔的小皮箱貧窮生活〉,6月16日。來源: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topic/yotu/oWiWeuMOj0Q
陳韋臻,2013,〈「寶島怪市集•台南」舊品味存廢戰: “手_手”市集的惜物游擊〉,3月5日。來源:https://site.douban.com/icity/widget/notes/12688974/note/265126911/
黃于華,2013,〈「週末狂潮」另類潮牌 抓住年輕的心 首次與臺北當代藝術館合作 三週年活動巡迴市集人潮滿滿〉。大觀報,11月4日。來源:http://blog.yam.com/ntuanews/article/71166242
賴品瑀,2016,〈每分鐘丟9.9件上衣 環團揭台灣青年過度消費〉。環境資訊中心電子報,6月26日。來源:http://e-info.org.tw/node/116653
戴君穎,2015,〈《簡單市集Simple Market》簡單生活從原創開始〉。La Vie行動家,6月26日。來源:http://www.wowlavie.com/city_unit.php?article_id=AE1501342&c_id=M01E0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