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雷與雷神神話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under and the thunder god`s myth
作者 方冠臻
Fang, Kuan Chen
貢獻者 高莉芬
方冠臻
Fang, Kuan Chen
關鍵詞 
雷神
神話
自然神
漢畫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0-Aug-2017 09:54:10 (UTC+8)
摘要 在眾多自然崇拜中,雷之所以為人所注目、重視,正是因其具有「聲、光、水」三項元素,人們為其巨響所震懾、驚駭於倏忽電光,同時在生活上又仰賴可能伴其隨之而來的雨水,職是,逐漸發展出一套祈禱祭祀的儀式活動,其內容面相多樣。本文探討「雷」作為自然現象,在神化的過程的表現與形象發展,對與雷相關的字形、傳世文獻、圖像敘事進行考釋與整理,並分析其稱謂、形象、神職、地位之轉變。藉由層層梳理的研究架構,有助於我們了解雷在被神化的過程中,如何在不同的記錄載體上呈現多樣的面貌,透露古人的思維模式與神祇想像,亦使我們更深入理解雷神在中國文化中所發揮的職能與地位變化。本研究揭示雷神不僅是天界的神奇敘述,更是人間的秩序展演,承載著人民對社會生活安寧的願望。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列)
﹝周﹞韓非子著,﹝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周﹞莊子撰、張耿光注譯:《莊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2月。
﹝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李夢生整理:《春秋左傳集解》,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春秋﹞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戰國﹞尸佼著,﹝清﹞汪繼培輯,朱海雷撰:《尸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今人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釋,朱傑人、李慧玲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毛詩鄭箋》,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年。
﹝漢﹞王充:《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1964年2刷。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增訂一版。
﹝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趙岐注:《孟子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初版15刷,重栞宋本。
﹝漢﹞劉向撰:《說苑》,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劉向撰:《說苑》,收錄於《四部備要》明刻本史部二二,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漢﹞劉熙著:《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北京:學海出版社,1979年。
﹝漢﹞應劭撰:《風俗通義》,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後漢﹞趙瞱撰,﹝元﹞徐天祐注:《吳越春秋》,台北:世界出版社,1962年。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
﹝魏﹞王弼撰,﹝晉﹞韓康伯注,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魏﹞王肅撰:《孔子家語》,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版。
﹝晉﹞孔晁注:《逸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晉﹞王嘉撰,﹝南朝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卷1,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初版15刷,重栞宋本。
﹝晉﹞皇甫謐撰,﹝清﹞宋翔鳳集校,徐宗元輯:《帝王世紀輯存》,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晉﹞郭璞注,﹝宋﹞刑昺疏:《爾雅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初版15刷,重栞宋本。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
﹝晉﹞郭璞撰:《山海經圖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南朝宋﹞范曄作,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臺北:編譯館出版,2003年。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魏﹞酈道元,今人陳橋譯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2008年2刷。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朝梁﹞劉勰著,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南朝梁﹞蕭繹撰:《金樓子》,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唐﹞李鼎祚撰,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唐﹞李肇撰:《唐國史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0月。
﹝唐﹞韋應物著,孫望箋注:《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卷1(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
﹝唐﹞張讀等編:《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唐﹞張讀撰:《宣室志》,收入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卷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裴鉶撰,田松青校點:《傳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瞿曇悉達撰:《開元占經》,收入於《欽定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五代﹞杜光庭:《神仙感遇傳》,收入於史仲文主编:《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五代﹞孫憲光撰,余鋼整理:《北夢瑣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臺北:世界出版社,1963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吳千仞:《萬曆雷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3-104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新北:廣文書局,2012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宋﹞洪邁撰:《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宋﹞徐鉉撰,白化文點校:《稽神錄》,卷1,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朱彤、周中明注:《西遊記教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年。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王奭輯:《河圖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王奭輯:《春秋合誠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吳任臣撰:《山海經廣注》,台北:台灣商務,1972年。
﹝清﹞徐道編撰,程毓奇續撰,王秋桂、李豐楙主編:《歷代神仙通鑑》,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
﹝清﹞黃伯祿輯:《集說詮真》,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
﹝清﹞黃奭輯:《河圖稽命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黃奭輯:《春秋元命包》,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黃奭輯:《詩含神霧》,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葉德輝校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丹青,1983年。
﹝清﹞董誥等編,﹝清﹞陸心源補輯拾遺:《重編影印全唐文及拾遺附索引》,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
﹝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清﹞嚴可均輯,馮瑞生審訂:《全梁文》,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年。
﹝日﹞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編集代表:《唐令拾遺補:附唐日兩令對照一覽》,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年。
王叔岷撰:《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雲五主編,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吳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唐敬果選註:《墨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3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版,2014年4刷。
袁冀:《元史鉤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
馬宗霍:《論衡校讀箋識: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楊德春著:《荀子新校》,北京:智慧產權出版社,2015年。
劉文典撰,逢逸、喬華點校:《淮南子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劉文典撰,趙鋒、諸偉奇點校:《莊子補正》,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靈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王孝廉:《水雨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嶺雲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
王青:《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青:《先唐神話、宗教與文學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古添洪,陳慧樺撰:《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刑義田著:《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9年。
朱大可:《華夏上古神系》,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存明:《漢畫的象徵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朱炳海:《天氣諺語》,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吳曉東:《苗族圖騰與神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瀛濤:《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78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播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宏:《永恆的生命力量——漢代畫像石刻藝術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
李炳海:《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年6月。
李零譯注:《孫子兵法》,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李福清:《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李豐楙:《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鐵:《漢畫文學故事集‧中》,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周清泉:《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祁連休:《中國民間故事史:先秦至隋唐五代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
祁連休等編著:《中國民間文學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秋浦:《鄂倫春族社會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苑利:《龍王信仰探秘》,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下編》,台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孫作雲《天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8 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臺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詩歌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張明冠:《漢賦中的神話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梁庭望:《壯族風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
章炳麟:《華國》,上海:華國月刊社,1924年7月。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1982年。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
陳炳良:《神話、禮儀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陳慶浩、王秋桂等編:《貴州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1989年。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喬繼堂:《中國人的偶像崇拜》,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1月。
彭毅:《楚辭詮微集》,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賀學君、蔡大成、﹝日﹞櫻井龍彥:《中日學者中國神話研究論著目錄總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楊利慧、張成福編著:《中國神話母題索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13年。
楊愛國:《不為觀賞的畫作:漢畫像石和畫像磚》,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萬建中:《20世紀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3年。
葉舒憲、田大憲著:《中國古代神祕數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台北:大元書局,2005年。
鄭岩:《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鄭振偉:《意識、神話、詩學:文本批評的尋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鄭慧生:《甲骨卜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魯迅輯錄:《古小說鉤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魯瑞菁:《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蕭兵:《楚辭與神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察》,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12月。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三、外文譯著(依筆畫排列)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日﹞林巳奈夫:《漢代の神神》,京都:臨川書店,1989年。
﹝日﹞林巳奈夫著,常耀華、王平、劉曉燕、李環譯:《神與受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日﹞森安太郎撰,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4年。
﹝日﹞藤野岩友著,韓基國譯:《巫系文學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著:《神話學:生食與熟食》,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0年。
﹝法﹞宮布利希,E.H.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5版。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 Brű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美﹞M‧艾瑟‧哈婷著,蒙子、龍天、芝子譯:《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美﹞艾伯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美﹞坎伯,Joseph Campell 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美﹞坎伯,Joseph Campell 著,朱侃如譯:《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美﹞坎伯,Joseph Campell 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
﹝美﹞巫鴻,Wu Hung著,施杰譯:《黃泉下的藝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2013年3刷。
﹝美﹞巫鴻,Wu Hung著,柳楊、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2010年2刷。
﹝美﹞巫鴻,Wu Hung著,梅玫、蕭鐵、施杰等譯:《時空中的藝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2013年3刷。
﹝美﹞巫鴻,Wu Hung著,鄭岩等人編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2010年3刷。
﹝美﹞約翰‧維克雷(Vickery)編,潘國慶等譯:《神話與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著:《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英﹞麥克斯‧繆勒,Friendrich Max Muller,1823-1900著:《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火起源的神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柯禮文校:《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頁119-147。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陳炳良等譯:《神話即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戴維‧利明(Leeming Darid)、埃德溫‧貝爾德(Belda Edwin)著,李培茱、何其敏、金澤譯:《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四、期刊論文與論文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日﹞百田彌榮子:〈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灶神之淺見──雷神、龍神、天雞、潑水節的魔王〉,《世界民族》,第1期(1984年),頁45-47。
方輝:〈說「雷」及雷神〉,《四川文物》,第2期(2010年),頁68-72。
牛耕:〈試析漢畫中的《雷神出行圖》〉,《南都學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1990年),頁15-19。
王三慶:〈雷神之神話與傳說〉,收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年3月,頁277-297。
王明麗、牛天偉:〈從漢畫看古代雷神形象的演變〉,《中原文物》,第4期(2002年),頁55-59。
王玲玲:〈瑤族雷神信仰中的生殖崇拜觀念〉,《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第30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2-14。
王恩田:〈蒼山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考〉,《四川文物》,第四期(1989年),頁3-10。
王從仁:〈南楚雷神考──兼談〈東君〉祀主原型及《九歌》〉,《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7年),頁24-38。
王清建、王玉金:〈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中的民俗初探〉,《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1年1月),頁8-13。
王鳳春、王浩:〈試論感生神話源於生殖崇拜〉,《松遼學刊》第4期(1994年),頁38-45。
司志武:〈中日雷神信仰小考──以《日本靈異記》雷神升天為中心〉,《神州民俗(學術版)》,第3期(2012年),頁13-16。
刑定生:〈淺析中國古代帝王感生神話〉,《玉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1期(1999年),頁88-89。
朱吉成:〈論侗族史詩中的雷神形象〉,《貴州文史叢刊》,第4期(1985年),頁76-79。
朱啟迪、溫慶新:〈對20世紀以來的出土文獻與《楚辭‧九歌》相關研究的反思〉,《銅仁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2012年5月),頁24-30。
牟海芳:〈從神話傳說中豬形神的職能變遷看豬神崇拜觀念的演變〉,《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10期(2010年10月),頁54-56。
吳天明:〈中國遠古感生神話研究〉,《江漢論壇》第11期(2001年),頁64-67。
吳安清:〈民間故事中的雷神──關於雷神形象、故事類別及意識意涵的研究〉,《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87-210。
李志鴻:〈神聖的帷幕:民眾思想世界中的雷神崇拜〉,《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5年),頁102-107。
禹璟:〈從《太平廣記》看雷神及雷神崇拜思想〉,《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44-46。
郝利榮〈徐州新發現的漢代石祠畫象和墓室畫象〉,《四川文物》,第2期(2008年),頁62-68。
高中華:〈廣西祈雨民俗與雨神崇拜〉,《農業考古》,第3期(2002年),頁88-91。
高健:〈中國雷神神格鉤沉──以漢文獻為中心〉,《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5期,頁52-57。
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5輯(2011年6月),頁57-94。
高莉芬:〈搗藥兔: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及其配屬動物圖像考察之一〉,《興大中文學報》,第27輯(2010年12月),頁207-240。
高莉芬:〈會見西王母:《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民間文學年刊》, 2卷第2期(2009年2月),頁135-156。
高莉芬:〈墓門上的女神:陝北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思想戰線》,第39卷第6期(2013年),頁36-45。
偉民、傅鉢:〈雷文化與龍文化一脈相承〉,《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1卷第1期(2010年),頁36-37。
國光紅〈楚國巫壇上的蚩尤祭歌──《九歌‧雲中君》新解〉,《河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2卷第2期(1998年6月),頁69-74。
張正明:〈雲中君為雷神說〉,《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4-55。
張應斌:〈雷州雷祖神話的文本淵源〉,《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32卷第2期(2012年4月),頁36-40。
張應斌〈雷州雷神的地理淵源及遷徙過程〉,《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2011年8月),頁76-81。
郭靜云:〈由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頁1-40。
陳美玲:〈從民間故事看雷公功能的擴增〉,《民間故事論文選‧第一輯》(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5年),頁211-227。
陳曉倩:〈雲南石寨山型銅鼓藝術〉,《書畫藝術學刊》11集(2011年12月),頁219-236。
覃乃昌:〈壯侗語民族的創世神話及其特徵──盤古神話來源問題研究之五〉,《廣西民族研究》,第2期(總第88期,2007年),頁121-135。
賀喜:〈亦神亦祖──廣東雷州所見正統化下的禮儀重疊〉,《新史學》,第20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15-168。
楊愛國:〈山蒼山縣城前村畫像石墓二題〉,《華夏考古》,第1期(2004年),頁45-59。
葉桂桐、葉茜:〈楚人神系及「雲中君」神主、神格之演變〉,《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9月,第29卷第5期,頁36-51。
葉舒憲:〈四重證據法:知識的整合與立體釋古〉,《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6期(2010年),頁28。
劉嵐:〈雷祖文化特性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0年3月),頁91-94。
潘朝霖:〈水族的雷神〉,《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87年),頁330-333。
鄭新:〈南陽天象漢畫象石所反映的生態哲學意識〉,《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7月),頁24-25。
蕭遠平:〈壯族民間故事中的雷神形象及其文化解讀〉,《時代文學》,第15卷(2009年11月),頁49-51。
龔維英:〈古神話雷神考論〉,《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7年),頁74-79。
龔維英:〈試論雷神性別的演變──漢壯族雷神神話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87年),頁325-329。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高新凱:《甲骨文卜辭與東巴經中自然神祭祀之比較》,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許又方:《虹霓的原始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及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班論文,2011年。
謝秀卉:《山海經郭璞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鍾佩衿:《袁珂的《山海經校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研究──從先殷到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六、會議論文
張倩倩:〈漢墓神畫:別於文字神話的另一神話系統──以「雷公出行圖」為例〉,《2014全國中文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集(文學卷一)》,武漢:武漢大學文學院主辦,2014年10月,頁26-33。

七、圖錄(依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4‧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5‧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6‧河南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7‧四川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胡新立:《鄒城漢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10‧神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1‧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2‧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3‧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4‧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5‧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6‧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7‧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8‧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9‧榆楊、清澗、子洲、吳堡、靖邊、橫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楊絮飛:《中國漢畫圖像經典賞析》,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韓玉祥、曹新洲編:《南陽漢畫像石精萃》,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
譚蟬雪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方冠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Fang, Kuan C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方冠臻zh_TW
dc.creator (作者) Fang, Kuan Ch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Aug-2017 09:54:10 (UTC+8)-
dc.date.available 10-Aug-2017 09:54: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Aug-2017 09:54:1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1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76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1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眾多自然崇拜中,雷之所以為人所注目、重視,正是因其具有「聲、光、水」三項元素,人們為其巨響所震懾、驚駭於倏忽電光,同時在生活上又仰賴可能伴其隨之而來的雨水,職是,逐漸發展出一套祈禱祭祀的儀式活動,其內容面相多樣。本文探討「雷」作為自然現象,在神化的過程的表現與形象發展,對與雷相關的字形、傳世文獻、圖像敘事進行考釋與整理,並分析其稱謂、形象、神職、地位之轉變。藉由層層梳理的研究架構,有助於我們了解雷在被神化的過程中,如何在不同的記錄載體上呈現多樣的面貌,透露古人的思維模式與神祇想像,亦使我們更深入理解雷神在中國文化中所發揮的職能與地位變化。本研究揭示雷神不僅是天界的神奇敘述,更是人間的秩序展演,承載著人民對社會生活安寧的願望。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與說明 2
一、 研究取材範圍與類型 4
二、 材料的侷限與時間範圍界定 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5
一、 傳世文獻中的雷神敘事研究 6
二、 出土考古資料中的雷神研究 11
三、 地方民間流傳之雷神神話相關研究 18
四、 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 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釋義:雷與雷神 24
第一節 聲、光、水:雷、電、雨所構成的自然現象和崇拜 24
一、 聲:雷的自然律動 24
二、 光:雷與電的震撼魄力 27
三、 水:雷與雨的生養能力 30
四、 對雷、電、水的自然崇拜 34
第二節 伴隨雷出現的自然現象與神祇: 電父、雨師、風伯、虹 35
一、 驅雷掣電:電父與電母的演變 35
二、 轟雷驟雨:雨師的想像 37
三、 迅雷烈風:風伯的塑形 39
四、 風止雨霽:虹的出現 41
第三節 想像與稱名:雷神、雷公、雷祖 43
一、 變幻莫測之神性:雷神 43
二、 人間秩序之統領:雷公 44
三、 人神身分之揉合:雷祖 45
第三章 雷神之形象類型考察 48
第一節 傳世文獻中的雷神形象類型分析 48
一、 非人形:內在意涵的連結 51
二、 人形:外顯法器的表現 61
第二節 圖像敘事中的雷神形象類型分析 63
一、 非人形:神奇想像之具象 71
二、 人形:人間世界之展演 77
第三節 小結 82
第四章 雷神形象之文化闡釋 84
第一節 雷神形象之象徵意涵 84
一、 興雲佈雨:龍蛇 84
二、 感雨知時:鳥 87
三、 涉水致雨:豕 89
第二節 雷神神職之功能展現 92
一、 帝王感生的始祖神 92
二、 懲惡除患的役使神 95
第三節 雷神之發展演變 97
一、 雷神的地位遞遷 97
二、 雷神從「自然神」到「人格神」的改變 100
第五章 結論 102
一、 各章回顧與總結 102
二、 研究省思與展望 105
附表 107
參考文獻 126
zh_TW
dc.format.extent 616521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雷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然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漢畫zh_TW
dc.title (題名) 雷與雷神神話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thunder and the thunder god`s myth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列)
﹝周﹞韓非子著,﹝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周﹞莊子撰、張耿光注譯:《莊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2月。
﹝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李夢生整理:《春秋左傳集解》,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春秋﹞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戰國﹞尸佼著,﹝清﹞汪繼培輯,朱海雷撰:《尸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今人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釋,朱傑人、李慧玲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毛詩鄭箋》,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年。
﹝漢﹞王充:《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1964年2刷。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增訂一版。
﹝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趙岐注:《孟子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初版15刷,重栞宋本。
﹝漢﹞劉向撰:《說苑》,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劉向撰:《說苑》,收錄於《四部備要》明刻本史部二二,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漢﹞劉熙著:《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北京:學海出版社,1979年。
﹝漢﹞應劭撰:《風俗通義》,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後漢﹞趙瞱撰,﹝元﹞徐天祐注:《吳越春秋》,台北:世界出版社,1962年。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
﹝魏﹞王弼撰,﹝晉﹞韓康伯注,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魏﹞王肅撰:《孔子家語》,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版。
﹝晉﹞孔晁注:《逸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晉﹞王嘉撰,﹝南朝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卷1,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初版15刷,重栞宋本。
﹝晉﹞皇甫謐撰,﹝清﹞宋翔鳳集校,徐宗元輯:《帝王世紀輯存》,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晉﹞郭璞注,﹝宋﹞刑昺疏:《爾雅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初版15刷,重栞宋本。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
﹝晉﹞郭璞撰:《山海經圖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南朝宋﹞范曄作,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臺北:編譯館出版,2003年。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魏﹞酈道元,今人陳橋譯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2008年2刷。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朝梁﹞劉勰著,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南朝梁﹞蕭繹撰:《金樓子》,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唐﹞李鼎祚撰,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唐﹞李肇撰:《唐國史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0月。
﹝唐﹞韋應物著,孫望箋注:《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卷1(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
﹝唐﹞張讀等編:《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唐﹞張讀撰:《宣室志》,收入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卷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裴鉶撰,田松青校點:《傳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瞿曇悉達撰:《開元占經》,收入於《欽定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五代﹞杜光庭:《神仙感遇傳》,收入於史仲文主编:《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五代﹞孫憲光撰,余鋼整理:《北夢瑣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臺北:世界出版社,1963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吳千仞:《萬曆雷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3-104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新北:廣文書局,2012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宋﹞洪邁撰:《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宋﹞徐鉉撰,白化文點校:《稽神錄》,卷1,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朱彤、周中明注:《西遊記教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年。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王奭輯:《河圖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王奭輯:《春秋合誠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吳任臣撰:《山海經廣注》,台北:台灣商務,1972年。
﹝清﹞徐道編撰,程毓奇續撰,王秋桂、李豐楙主編:《歷代神仙通鑑》,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
﹝清﹞黃伯祿輯:《集說詮真》,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
﹝清﹞黃奭輯:《河圖稽命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黃奭輯:《春秋元命包》,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黃奭輯:《詩含神霧》,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葉德輝校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丹青,1983年。
﹝清﹞董誥等編,﹝清﹞陸心源補輯拾遺:《重編影印全唐文及拾遺附索引》,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
﹝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清﹞嚴可均輯,馮瑞生審訂:《全梁文》,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年。
﹝日﹞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編集代表:《唐令拾遺補:附唐日兩令對照一覽》,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年。
王叔岷撰:《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雲五主編,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吳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唐敬果選註:《墨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3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版,2014年4刷。
袁冀:《元史鉤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
馬宗霍:《論衡校讀箋識: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楊德春著:《荀子新校》,北京:智慧產權出版社,2015年。
劉文典撰,逢逸、喬華點校:《淮南子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劉文典撰,趙鋒、諸偉奇點校:《莊子補正》,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靈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王孝廉:《水雨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嶺雲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
王青:《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青:《先唐神話、宗教與文學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古添洪,陳慧樺撰:《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刑義田著:《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9年。
朱大可:《華夏上古神系》,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存明:《漢畫的象徵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朱炳海:《天氣諺語》,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吳曉東:《苗族圖騰與神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瀛濤:《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78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播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宏:《永恆的生命力量——漢代畫像石刻藝術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
李炳海:《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年6月。
李零譯注:《孫子兵法》,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李福清:《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李豐楙:《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鐵:《漢畫文學故事集‧中》,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周清泉:《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祁連休:《中國民間故事史:先秦至隋唐五代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
祁連休等編著:《中國民間文學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秋浦:《鄂倫春族社會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苑利:《龍王信仰探秘》,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下編》,台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孫作雲《天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8 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臺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詩歌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張明冠:《漢賦中的神話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梁庭望:《壯族風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
章炳麟:《華國》,上海:華國月刊社,1924年7月。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1982年。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
陳炳良:《神話、禮儀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陳慶浩、王秋桂等編:《貴州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1989年。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喬繼堂:《中國人的偶像崇拜》,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1月。
彭毅:《楚辭詮微集》,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賀學君、蔡大成、﹝日﹞櫻井龍彥:《中日學者中國神話研究論著目錄總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楊利慧、張成福編著:《中國神話母題索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13年。
楊愛國:《不為觀賞的畫作:漢畫像石和畫像磚》,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萬建中:《20世紀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3年。
葉舒憲、田大憲著:《中國古代神祕數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台北:大元書局,2005年。
鄭岩:《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鄭振偉:《意識、神話、詩學:文本批評的尋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鄭慧生:《甲骨卜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魯迅輯錄:《古小說鉤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魯瑞菁:《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蕭兵:《楚辭與神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察》,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12月。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三、外文譯著(依筆畫排列)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日﹞林巳奈夫:《漢代の神神》,京都:臨川書店,1989年。
﹝日﹞林巳奈夫著,常耀華、王平、劉曉燕、李環譯:《神與受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日﹞森安太郎撰,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4年。
﹝日﹞藤野岩友著,韓基國譯:《巫系文學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著:《神話學:生食與熟食》,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0年。
﹝法﹞宮布利希,E.H.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5版。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 Brű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美﹞M‧艾瑟‧哈婷著,蒙子、龍天、芝子譯:《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美﹞艾伯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美﹞坎伯,Joseph Campell 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美﹞坎伯,Joseph Campell 著,朱侃如譯:《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美﹞坎伯,Joseph Campell 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
﹝美﹞巫鴻,Wu Hung著,施杰譯:《黃泉下的藝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2013年3刷。
﹝美﹞巫鴻,Wu Hung著,柳楊、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2010年2刷。
﹝美﹞巫鴻,Wu Hung著,梅玫、蕭鐵、施杰等譯:《時空中的藝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2013年3刷。
﹝美﹞巫鴻,Wu Hung著,鄭岩等人編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2010年3刷。
﹝美﹞約翰‧維克雷(Vickery)編,潘國慶等譯:《神話與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著:《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英﹞麥克斯‧繆勒,Friendrich Max Muller,1823-1900著:《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火起源的神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柯禮文校:《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頁119-147。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陳炳良等譯:《神話即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戴維‧利明(Leeming Darid)、埃德溫‧貝爾德(Belda Edwin)著,李培茱、何其敏、金澤譯:《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四、期刊論文與論文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日﹞百田彌榮子:〈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灶神之淺見──雷神、龍神、天雞、潑水節的魔王〉,《世界民族》,第1期(1984年),頁45-47。
方輝:〈說「雷」及雷神〉,《四川文物》,第2期(2010年),頁68-72。
牛耕:〈試析漢畫中的《雷神出行圖》〉,《南都學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1990年),頁15-19。
王三慶:〈雷神之神話與傳說〉,收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年3月,頁277-297。
王明麗、牛天偉:〈從漢畫看古代雷神形象的演變〉,《中原文物》,第4期(2002年),頁55-59。
王玲玲:〈瑤族雷神信仰中的生殖崇拜觀念〉,《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第30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2-14。
王恩田:〈蒼山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考〉,《四川文物》,第四期(1989年),頁3-10。
王從仁:〈南楚雷神考──兼談〈東君〉祀主原型及《九歌》〉,《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7年),頁24-38。
王清建、王玉金:〈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中的民俗初探〉,《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1年1月),頁8-13。
王鳳春、王浩:〈試論感生神話源於生殖崇拜〉,《松遼學刊》第4期(1994年),頁38-45。
司志武:〈中日雷神信仰小考──以《日本靈異記》雷神升天為中心〉,《神州民俗(學術版)》,第3期(2012年),頁13-16。
刑定生:〈淺析中國古代帝王感生神話〉,《玉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1期(1999年),頁88-89。
朱吉成:〈論侗族史詩中的雷神形象〉,《貴州文史叢刊》,第4期(1985年),頁76-79。
朱啟迪、溫慶新:〈對20世紀以來的出土文獻與《楚辭‧九歌》相關研究的反思〉,《銅仁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2012年5月),頁24-30。
牟海芳:〈從神話傳說中豬形神的職能變遷看豬神崇拜觀念的演變〉,《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10期(2010年10月),頁54-56。
吳天明:〈中國遠古感生神話研究〉,《江漢論壇》第11期(2001年),頁64-67。
吳安清:〈民間故事中的雷神──關於雷神形象、故事類別及意識意涵的研究〉,《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87-210。
李志鴻:〈神聖的帷幕:民眾思想世界中的雷神崇拜〉,《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5年),頁102-107。
禹璟:〈從《太平廣記》看雷神及雷神崇拜思想〉,《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44-46。
郝利榮〈徐州新發現的漢代石祠畫象和墓室畫象〉,《四川文物》,第2期(2008年),頁62-68。
高中華:〈廣西祈雨民俗與雨神崇拜〉,《農業考古》,第3期(2002年),頁88-91。
高健:〈中國雷神神格鉤沉──以漢文獻為中心〉,《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5期,頁52-57。
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5輯(2011年6月),頁57-94。
高莉芬:〈搗藥兔: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及其配屬動物圖像考察之一〉,《興大中文學報》,第27輯(2010年12月),頁207-240。
高莉芬:〈會見西王母:《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民間文學年刊》, 2卷第2期(2009年2月),頁135-156。
高莉芬:〈墓門上的女神:陝北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思想戰線》,第39卷第6期(2013年),頁36-45。
偉民、傅鉢:〈雷文化與龍文化一脈相承〉,《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1卷第1期(2010年),頁36-37。
國光紅〈楚國巫壇上的蚩尤祭歌──《九歌‧雲中君》新解〉,《河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2卷第2期(1998年6月),頁69-74。
張正明:〈雲中君為雷神說〉,《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4-55。
張應斌:〈雷州雷祖神話的文本淵源〉,《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32卷第2期(2012年4月),頁36-40。
張應斌〈雷州雷神的地理淵源及遷徙過程〉,《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2011年8月),頁76-81。
郭靜云:〈由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頁1-40。
陳美玲:〈從民間故事看雷公功能的擴增〉,《民間故事論文選‧第一輯》(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5年),頁211-227。
陳曉倩:〈雲南石寨山型銅鼓藝術〉,《書畫藝術學刊》11集(2011年12月),頁219-236。
覃乃昌:〈壯侗語民族的創世神話及其特徵──盤古神話來源問題研究之五〉,《廣西民族研究》,第2期(總第88期,2007年),頁121-135。
賀喜:〈亦神亦祖──廣東雷州所見正統化下的禮儀重疊〉,《新史學》,第20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15-168。
楊愛國:〈山蒼山縣城前村畫像石墓二題〉,《華夏考古》,第1期(2004年),頁45-59。
葉桂桐、葉茜:〈楚人神系及「雲中君」神主、神格之演變〉,《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9月,第29卷第5期,頁36-51。
葉舒憲:〈四重證據法:知識的整合與立體釋古〉,《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6期(2010年),頁28。
劉嵐:〈雷祖文化特性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0年3月),頁91-94。
潘朝霖:〈水族的雷神〉,《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87年),頁330-333。
鄭新:〈南陽天象漢畫象石所反映的生態哲學意識〉,《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7月),頁24-25。
蕭遠平:〈壯族民間故事中的雷神形象及其文化解讀〉,《時代文學》,第15卷(2009年11月),頁49-51。
龔維英:〈古神話雷神考論〉,《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7年),頁74-79。
龔維英:〈試論雷神性別的演變──漢壯族雷神神話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87年),頁325-329。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高新凱:《甲骨文卜辭與東巴經中自然神祭祀之比較》,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許又方:《虹霓的原始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及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班論文,2011年。
謝秀卉:《山海經郭璞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鍾佩衿:《袁珂的《山海經校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研究──從先殷到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六、會議論文
張倩倩:〈漢墓神畫:別於文字神話的另一神話系統──以「雷公出行圖」為例〉,《2014全國中文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集(文學卷一)》,武漢:武漢大學文學院主辦,2014年10月,頁26-33。

七、圖錄(依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4‧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5‧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6‧河南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7‧四川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胡新立:《鄒城漢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10‧神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1‧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2‧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3‧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4‧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5‧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6‧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7‧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8‧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9‧榆楊、清澗、子洲、吳堡、靖邊、橫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楊絮飛:《中國漢畫圖像經典賞析》,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韓玉祥、曹新洲編:《南陽漢畫像石精萃》,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
譚蟬雪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