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水」與大禹神話研究
The research of "water" and Ta Yu`s myth
作者 蔡佩陵
貢獻者 高莉芬
蔡佩陵
關鍵詞 
大禹
神話
水仙尊王
嘉義笨港水仙宮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0-Aug-2017 09:54:22 (UTC+8)
摘要 水為維繫、茁壯生命之根源,亦能帶來毀滅性災難,是世界各地創世神話中的神聖元素,不論是以農業為主要生計的中國社會,亦或是與航運密切關聯的臺灣早期社會,水皆具有再生與死亡之兩面性。在歷來大禹神話中,「水」為反覆出現的原型,相關事蹟多圍繞著水昇發,透過比較神話學的視野,檢視水與大禹神話之相關材料,可見水之象徵與大禹定位密切關聯,於不同文本上有其相異意涵。大禹神話並非僅止於文本上的記載,承傳千年之大禹神話,於今亦為活著的信仰,惟在時代背景之更替下,因著人們心靈之需求呈現不同面貌,然而,「水」始終為不變之核心。本文即以先秦兩漢傳世文獻為主要研究材料,探討水於大禹神話中的象徵意涵,進而梳理其中之神話類型,並透過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以嘉義縣笨港水仙宮為例,檢視臺灣當代大禹信仰實踐中,水與大禹關係之變化內涵。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按年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戰國】尸佼撰、【清】汪繼培輯:《尸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伏勝撰、【明】陶宗儀輯:《尚書大傳》,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臺北:西南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詩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戴德輯:《大戴禮記》,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漢】司馬遷著、【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劉安著、劉文典輯:《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宋】丁度等編:《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宋】徐鍇撰:《說文繫傳》,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宋】朱熹集注、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明】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清】王夫之等著:《清人楚辭注三種》,臺北:長安出版社,1980年。
【清】王夫之等著:《清人楚辭注三種》,臺北:長安出版社,1980年。
【清】王必昌總輯:《重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朱景英:《海東札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清】余文儀主修:《續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7年。
【清】吳任臣:《山海經廣注》,臺北:臺灣商務,出版年份不明。
【清】周凱:《廈門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清】林雲銘:《楚辭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12年。
【清】林豪:《澎湖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姚瑩:《中復常選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清】段玉裁注、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二)》,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臺南: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
【清】孫元衡:《赤崁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清】孫治讓撰:《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黃伯祿輯:《集說詮真》,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清】蔡廷蘭:《海南雜著》,臺北:臺銀經研室,1957年。
【清】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穆彰阿奉敕修:《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文建會,2007年。
【清】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7年。
【清】藍鼎元:《平臺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郁永河原著、許俊雅校釋:《裨海紀遊校釋》,臺北:編譯館,2009年。
佚名:《天妃顯聖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汪榮寶撰:《法言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撰者不明:《嘉義管內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
聞一多:《天問疏證》,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聞一多:《楚辭校補》,北京:岳麓書社,2013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5年。
連橫:《臺灣詩乘》,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5年。
連橫:《臺灣語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阮忠仁纂修:《嘉義縣志.卷二.沿革志》,嘉義:承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文尚、陳美鈴纂修,李佩倫、吳育臻分修:《嘉義縣志.卷一.地理志》,嘉義:承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二、中文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中國農業博物館編:《漢代農業畫像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
尹榮方:《社與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尹榮方:《洪水神話的文化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尹榮方:《神話求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硏究所編:《漢代畫像全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臺北:洪葉文化,2005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1992年。
王孝廉:《華夏諸神──水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王見川、黃有興、王文良編撰:《澎湖馬公水仙宮志》,澎湖:澎湖縣馬公水仙宮廟,2006年。
王青:《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國榮:《海洋神靈──中國海神信仰與社會經濟》,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王琼:《中國古代神話發展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年。
王暉:《古史傳說時代新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玄璧:《北歐神話ABC》,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朱大可:《華夏上古神系》,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
朱錫祿:《武氏祠漢畫像石中的故事》,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6年。
何傳坤、劉克竑、陳浩維:《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嘉義:財團法人新港文敎基金會,1999年。
何傳坤、劉克竑:《雲林縣及嘉義縣北港溪古笨港遺址「崩溪缺」地點搶救考古調查及評估計畫》,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代陽神崇拜》,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2014年。
呂品編著:《中岳漢三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孝定:《甲骨文集釋》第11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李政隆:《嘉義笨南港水仙宮修護計畫》,嘉義:大佳出版社,1989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周清泉:《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第二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尚根榮:《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南.陝縣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
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段凌平:《閩南與臺灣民間神明廟宇源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大出版社,2004年。
唐曉峰:《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第1卷):《楚辭》研究(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容庚:《金文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徐毅英主編:《徐州漢畫像石》,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從盤古到秦始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臺北:蓋雅文化,2009年。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國家,2001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本政主編:《《清實錄》臺灣史料資料專輯》,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郭精銳:《中國神話與英雄傳說》,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慶浩、王秋桂:《河南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陶陽、牟鐘秀:《中國創世神話》,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0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臺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湯池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四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湯熙勇、劉序楓、松浦章主編:《近世環中國海的海難資料集成:以中國、日本、朝鮮、琉球為中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1999年。
焦德森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三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程憬著,顧頡剛整理,陳泳超編訂:《中國古代神話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黃永川等撰述:《澎湖海域古沈船發掘將軍一號實勘報告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
黃芝崗:《中國的水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發行,1989年。
黃震云:《漢代神話史》,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年。
楊利慧、張成福編著:《中國神話母題索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樹達:《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經典雜誌編著:《考古臺灣:穿越時空的蒐尋、解謎與保存》,臺北:經典雜誌、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7年。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葉秀山:《葉秀山文集.哲學卷.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葉林生:《古帝傳說與華夏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葉舒憲、田大憲著:《中國古代神秘數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舒憲:《解讀上帝的留言──77則聖經比喻》,臺北:究竟,2004年。
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1年。
葉增寬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陝西卷》,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型所經銷,1996年。
董忠司總編纂、國立編譯館主編:《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五南圖書,2001年。
臧克合:《尚書文字校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趙鐵寒:《古史考述》,臺北:正中書局,1965年。
劉清惠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卷》,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型所經銷,2001年。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胡適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
蔡相輝等編修:《笨港史的眞象:笨港毀滅論天妃廟正統卅年公案之廓淸》,雲林:笨港媽祖文敎基金會,1990年。
蔣英炬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一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鄭志明:《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臺北:大道文化,1996年。
盧泰康計畫主持、邱鴻霖共同主持:《雲林縣古笨港遺址範圍與文化內涵先期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2年。
蕭兵:《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四──治水英雄篇》,臺北:桂冠,1991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業文化,2006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
嚴一萍:《栢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

三、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林相泰、賈福永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日]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合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日]安田喜憲主編,李國棟譯:《神話:祭祀與長江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加拿大]諾斯羅普.弗萊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法]Arnold van Gennep,張舉文議:《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法]Henri Maspéro著、馮沅君譯:《書經中的神話》,長沙: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1939年。
[法]Le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法]李維史陀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臺北:麥田,2010年。
[俄]李福清著、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臺灣學生,1991年。
[俄]葉.莫.梅列金斯基著、魏慶征譯:《神話的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美]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新店:立緒文化,2012年。
[美]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美]M.耶律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美]Mircea Eliade著,吳靜宜、陳錦書譯:《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一,臺北:商周,2015年。
[美]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苗栗:桂冠圖書出版,2011年。
[美]艾蘭著,汪濤譯:《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美]艾蘭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坎伯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1996年。
[美]巫鴻著,鄭岩、王睿編:《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美]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斯蒂.湯普遜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美]塞.諾.克雷默著,魏慶征譯:《世界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美]雷蒙德.范.奧弗編、毛天祐譯:《太陽之歌──世界各地創世神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英]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德]卡西勒:《語言與神話》,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著:《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四、外文專著
Mircea Eliade, editor in chief,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4,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
Mircea Eliade editor in chief,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10,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55-1958.

五、期刊論文、專書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俄]李福清:〈從比較神話學角度再論伏羲等幾位神話人物〉,朱曉海主編:《新古典新義》,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頁1-32。
[美]杰克.波德著,程薔譯:〈中國的古代神話〉,《民間文藝集刊》第2集(1982年),頁267-300。
尹增淮、江楓:〈江蘇泗洪曹廟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文物》第6期(2010年6月),頁66-74。
伍啟銘、陳俊宏:〈臺灣北部海岸水仙尊王信仰實調〉,鄭志明主編:《文化臺灣》卷一,臺北:大道文化,1996年,頁273-297。
江林昌:〈〈天問〉宇宙神話的考古印證與文化闡釋〉,《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頁21-31。
李文良:〈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2期(2012年6月),頁1-29。
李文鈺:〈《山海經》的海與海神神話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7期(2007年6月),頁1-32。
李伯謙、鄭傑祥:〈後李商代墓葬族屬試析〉,《中原文物》(1981年04期),頁33-35、46。
李建緯:〈臺灣西部媽祖廟既存石香爐調查研究〉,《臺灣文獻》64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33-90。
李泰翰:〈清代臺灣水仙尊王信仰之探討〉,《民俗曲藝》143期(2004年3月),頁271-303。
李道和:〈崑崙:鯀、禹所造之大地〉,《民間文學論壇》1990年第4期,頁12-20。
李豐楙:〈凶死與解除:三個臺灣地方祭典的死亡關懷〉,黎志添編:《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學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頁91-133。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4期(1994年10月),頁183-209。
李豐楙:〈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林慶弧編:《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6年,頁211-238。
李豐楙:〈臺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第8期(1994年4月),頁32-53。
杜正勝:〈從村落到國家〉,收錄於邢義田主編:《中國文化源與流》,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頁10-53。
周維強、陳龍貴:〈順風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簡介〉,《故宮文物月刊》第362期(2013年5月),頁4-13。
林慧瑛:〈共工神話新探──兼論「鯀非共工」〉,《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30。
林衡道:〈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1996年,頁227-319。
姚小鷗、李永娜:〈《詩經》中禹的創世神話〉,《文化遺產》2012年第3期,頁62-67。
馬昌儀:〈文化英雄論析:印第安神話中的獸人時代〉,《民間文學論壇》,1987年第1期,頁54-63。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113-148。
高莉芬:〈垂直與水平:漢代畫像石中的神山圖像〉,《興大中文學報:文學與神話特刊》第23輯增刊(2008年11月),頁123-161。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44。
商承祚:〈字說〉,《師大國學叢刊》第一卷第二期,臺北:進學書局,1931年,頁169-172。
張開焱:〈鯀禹創世神話類型再探──屈詩釋讀與夏人神話還原性重構之三〉,《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3期,頁157-164。
曹永和:〈臺灣水災史〉,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九集》,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頁16-55。
陳昭昭:〈大禹神話傳說及治水英雄崇拜研究〉,《嘉南學報》第31期(2005年),頁528-551。
陳惠齡:〈南臺灣水仙宮探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2004年),頁205-226。
湯熙勇:〈近世環中國海的海難資料集介紹〉,《漢學研究通訊》(2000年2月),頁141-148。
湯熙勇:〈船難與海外歷險經驗──以蔡廷蘭漂流越南為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1卷第3期(2009年9月),頁467-499。
黃阿有:〈笨港的商業發展和水仙宮及郊商的關係〉,《嘉義研究》第3卷(2011年3月),頁213-252。
黃阿有:〈臺灣水仙尊王崇祀之溯源〉,《人文研究期刊》第8期(2010年12月),頁81-112。
黃盛璋:〈盂新考〉,《人文雜誌》(1982年05期),頁98-102。
楊孝軍:〈徐州新發現一批漢代畫像石考釋〉,《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頁55-62。
楊寬:〈鯀共工與玄冥馮夷〉,收於呂思勉、童書業編著:《古史辨》第七冊上編,上海:上海書店,1926年,頁329-345。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收錄於《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1996年,頁533-573。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頁383-445。
楊儒賓:〈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清華學報》新43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555-598。
楊儒賓:〈渾沌與創造〉,收錄於張偉保主編:《傳統儒學、現代儒學與中國現代化》,香港:新亞研究所,2001年,頁251-278。
楊儒賓:〈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99-136。
葉舒憲:〈鯀禹啓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文學報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第23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頁33-53。
廖慶六:〈淺談笨港三郊〉,《臺灣源流》第2期(1996年6月),頁46-49。
趙新:〈中國「神話」語源的生成──檢討「神話」概念中的日本因素〉,《吉首大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12年7月),頁166-172。
劉掞藜:〈討論古史再質顧先生〉,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一冊中編,上海:上海書店,1926年,頁151-186。
蔡相煇:〈清代北港的閩臺貿易〉,《空大人文學報》第10期(2001年12月),頁109-122。
鄭振滿:〈民間信仰與祀典制度:清代臺灣的水仙尊王崇拜〉,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編著:《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學術論文集》,新北:稻鄉,2012年,頁45-81。
賴恆毅:〈水仙尊王與台北屈原宮〉,《台灣史料研究》第26期(2005年12月),頁32-48。
鍾宗憲:〈東漢武氏祠堂西壁上古帝王圖像的古史觀〉,收錄於「第九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
顧頡剛、童書業:〈鯀禹的傳說〉,收於編著:《古史辨》第七冊,上海:上海書店,1926年,頁142-195。
顧頡剛:〈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收於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一冊中編,上海:上海書店,1926年,頁105-134。

六、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毛紹周:《臺南大天后宮的歷史與場域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向柏松:《中國創世神話型態研究》,湖北:武漢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余婉如:《熊辨/熊變:唐前「熊」神話傳說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李松駿:《天人、氣氛與儀式:先秦罪感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俞君:《從城隍廟陪祀神觀察城隍神的角色與職能──以臺灣本島城隍廟為核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張真華:《古帝王神話文化歷程初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4年。
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嘉禮:《芒芒禹迹︰大禹傳說源流考》,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喬苗苗:《上黨地區三嵕山羿神話傳承流變考》,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建宏:《先秦兩漢鯀禹形象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盧晞雲:《論君主性的建立與類型──《尚書.堯典》堯、舜、禹人物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賴悅珊:《中國古代英雄神話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七、外文期刊論文
Qinglong Wu :“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 Science VOL 353, ISSUE 6299(2016.8), p.579-582.

八、網絡資料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國定古蹟笨港水仙宮協天宮天后宮」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ongkangtemple/?fref=ts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之「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1=Temple&c5=all&b_start=0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http://religion.moi.gov.tw/
新港奉天宮官方網頁之「歷史文物展」http://www.hsinkangmazu.org.tw/show1.asp
經濟部水利署「全國水利傑出貢獻獎項甄選作業要點」http://wralaw.wra.gov.tw/wralawgip/cp.jsp?lawId=8a8a852d1ffd917b011fff2958f5032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蔡佩陵zh_TW
dc.creator (作者) 蔡佩陵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Aug-2017 09:54:22 (UTC+8)-
dc.date.available 10-Aug-2017 09:54: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Aug-2017 09:54:2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1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77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10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水為維繫、茁壯生命之根源,亦能帶來毀滅性災難,是世界各地創世神話中的神聖元素,不論是以農業為主要生計的中國社會,亦或是與航運密切關聯的臺灣早期社會,水皆具有再生與死亡之兩面性。在歷來大禹神話中,「水」為反覆出現的原型,相關事蹟多圍繞著水昇發,透過比較神話學的視野,檢視水與大禹神話之相關材料,可見水之象徵與大禹定位密切關聯,於不同文本上有其相異意涵。大禹神話並非僅止於文本上的記載,承傳千年之大禹神話,於今亦為活著的信仰,惟在時代背景之更替下,因著人們心靈之需求呈現不同面貌,然而,「水」始終為不變之核心。本文即以先秦兩漢傳世文獻為主要研究材料,探討水於大禹神話中的象徵意涵,進而梳理其中之神話類型,並透過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以嘉義縣笨港水仙宮為例,檢視臺灣當代大禹信仰實踐中,水與大禹關係之變化內涵。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界定 6
一、「神話」定義 6
二、研究取材選用範圍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五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14
一、從歷史真實的角度進行討論 14
二、從虛構想像的角度進行討論 18
(一)神話傳說研究 18
(二)古代信仰研究 24
三、前人研究綜合觀察 26

第二章 從「無」生「有」:創世原水與創世主 28
第一節 原初宇宙秩序 31
一、原初混沌:滔滔洪水 31
二、帝之神物:造地之土 34
(一)「息」:生命之初始與延綿 34
(二)「土」:萬物自生焉 36
(三)原水之聖土:大地根源 37
第二節 創世者的雙重形象 42
一、違命者:鯀 45
二、鯀、禹關係 52
第三節 大禹初次創世神話 56
一、敷布大地  56
二、丈地步天  59

第三章 由「蕪」至「有」:失序洪水與文化英雄 62
第一節 混亂的宇宙秩序 62
一、 滔天洪水與龍蛇 63
二、 振滔洪水之神:共工 67
三、 束縛大地之蛇:相柳(相繇) 69
第二節 文化英雄的再創世行動 72
一、 「禹」:控龍蛇、持耒治水 73
二、驅逐與湮殺:龍蛇、共工與相柳 80
第三節 大禹再次創世神話 83

第四章 水神之興衰:以嘉義笨港水仙宮為例 100
第一節 海洋與航海守護神 100
一、風濤鼓盪之海洋 101
二、水神暨水仙宮 104
第二節 洋中之神的護佑 113
一、神能:航海救難與祈求 116
二、秩序:商業來往之維繫 119
第三節 水神的寂靜聖誕 123
附表一:臺灣水仙宮一覽表 148
附表二:嘉義縣笨港水仙宮重要年代紀事 150

第五章 結論 151

參考文獻 155
zh_TW
dc.format.extent 985097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水仙尊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嘉義笨港水仙宮zh_TW
dc.title (題名) 「水」與大禹神話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water" and Ta Yu`s myth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按年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戰國】尸佼撰、【清】汪繼培輯:《尸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伏勝撰、【明】陶宗儀輯:《尚書大傳》,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臺北:西南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詩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戴德輯:《大戴禮記》,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漢】司馬遷著、【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劉安著、劉文典輯:《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宋】丁度等編:《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宋】徐鍇撰:《說文繫傳》,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宋】朱熹集注、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明】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清】王夫之等著:《清人楚辭注三種》,臺北:長安出版社,1980年。
【清】王夫之等著:《清人楚辭注三種》,臺北:長安出版社,1980年。
【清】王必昌總輯:《重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朱景英:《海東札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清】余文儀主修:《續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7年。
【清】吳任臣:《山海經廣注》,臺北:臺灣商務,出版年份不明。
【清】周凱:《廈門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清】林雲銘:《楚辭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12年。
【清】林豪:《澎湖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姚瑩:《中復常選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清】段玉裁注、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二)》,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臺南: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
【清】孫元衡:《赤崁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清】孫治讓撰:《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黃伯祿輯:《集說詮真》,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5年。
【清】蔡廷蘭:《海南雜著》,臺北:臺銀經研室,1957年。
【清】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穆彰阿奉敕修:《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文建會,2007年。
【清】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7年。
【清】藍鼎元:《平臺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郁永河原著、許俊雅校釋:《裨海紀遊校釋》,臺北:編譯館,2009年。
佚名:《天妃顯聖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汪榮寶撰:《法言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撰者不明:《嘉義管內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
聞一多:《天問疏證》,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聞一多:《楚辭校補》,北京:岳麓書社,2013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5年。
連橫:《臺灣詩乘》,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5年。
連橫:《臺灣語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阮忠仁纂修:《嘉義縣志.卷二.沿革志》,嘉義:承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文尚、陳美鈴纂修,李佩倫、吳育臻分修:《嘉義縣志.卷一.地理志》,嘉義:承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二、中文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中國農業博物館編:《漢代農業畫像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
尹榮方:《社與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尹榮方:《洪水神話的文化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尹榮方:《神話求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硏究所編:《漢代畫像全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臺北:洪葉文化,2005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1992年。
王孝廉:《華夏諸神──水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王見川、黃有興、王文良編撰:《澎湖馬公水仙宮志》,澎湖:澎湖縣馬公水仙宮廟,2006年。
王青:《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國榮:《海洋神靈──中國海神信仰與社會經濟》,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王琼:《中國古代神話發展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年。
王暉:《古史傳說時代新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玄璧:《北歐神話ABC》,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朱大可:《華夏上古神系》,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
朱錫祿:《武氏祠漢畫像石中的故事》,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6年。
何傳坤、劉克竑、陳浩維:《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嘉義:財團法人新港文敎基金會,1999年。
何傳坤、劉克竑:《雲林縣及嘉義縣北港溪古笨港遺址「崩溪缺」地點搶救考古調查及評估計畫》,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代陽神崇拜》,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2014年。
呂品編著:《中岳漢三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孝定:《甲骨文集釋》第11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李政隆:《嘉義笨南港水仙宮修護計畫》,嘉義:大佳出版社,1989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周清泉:《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第二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尚根榮:《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南.陝縣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
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段凌平:《閩南與臺灣民間神明廟宇源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大出版社,2004年。
唐曉峰:《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第1卷):《楚辭》研究(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容庚:《金文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徐毅英主編:《徐州漢畫像石》,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從盤古到秦始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臺北:蓋雅文化,2009年。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國家,2001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本政主編:《《清實錄》臺灣史料資料專輯》,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郭精銳:《中國神話與英雄傳說》,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慶浩、王秋桂:《河南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陶陽、牟鐘秀:《中國創世神話》,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0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臺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湯池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四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湯熙勇、劉序楓、松浦章主編:《近世環中國海的海難資料集成:以中國、日本、朝鮮、琉球為中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1999年。
焦德森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三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程憬著,顧頡剛整理,陳泳超編訂:《中國古代神話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黃永川等撰述:《澎湖海域古沈船發掘將軍一號實勘報告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
黃芝崗:《中國的水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發行,1989年。
黃震云:《漢代神話史》,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年。
楊利慧、張成福編著:《中國神話母題索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樹達:《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經典雜誌編著:《考古臺灣:穿越時空的蒐尋、解謎與保存》,臺北:經典雜誌、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7年。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葉秀山:《葉秀山文集.哲學卷.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葉林生:《古帝傳說與華夏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葉舒憲、田大憲著:《中國古代神秘數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舒憲:《解讀上帝的留言──77則聖經比喻》,臺北:究竟,2004年。
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1年。
葉增寬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陝西卷》,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型所經銷,1996年。
董忠司總編纂、國立編譯館主編:《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五南圖書,2001年。
臧克合:《尚書文字校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趙鐵寒:《古史考述》,臺北:正中書局,1965年。
劉清惠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卷》,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型所經銷,2001年。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胡適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
蔡相輝等編修:《笨港史的眞象:笨港毀滅論天妃廟正統卅年公案之廓淸》,雲林:笨港媽祖文敎基金會,1990年。
蔣英炬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一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鄭志明:《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臺北:大道文化,1996年。
盧泰康計畫主持、邱鴻霖共同主持:《雲林縣古笨港遺址範圍與文化內涵先期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2年。
蕭兵:《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四──治水英雄篇》,臺北:桂冠,1991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業文化,2006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
嚴一萍:《栢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

三、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林相泰、賈福永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日]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合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日]安田喜憲主編,李國棟譯:《神話:祭祀與長江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加拿大]諾斯羅普.弗萊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法]Arnold van Gennep,張舉文議:《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法]Henri Maspéro著、馮沅君譯:《書經中的神話》,長沙: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1939年。
[法]Le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法]李維史陀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臺北:麥田,2010年。
[俄]李福清著、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臺灣學生,1991年。
[俄]葉.莫.梅列金斯基著、魏慶征譯:《神話的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美]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新店:立緒文化,2012年。
[美]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美]M.耶律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美]Mircea Eliade著,吳靜宜、陳錦書譯:《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一,臺北:商周,2015年。
[美]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苗栗:桂冠圖書出版,2011年。
[美]艾蘭著,汪濤譯:《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美]艾蘭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坎伯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1996年。
[美]巫鴻著,鄭岩、王睿編:《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美]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斯蒂.湯普遜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美]塞.諾.克雷默著,魏慶征譯:《世界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美]雷蒙德.范.奧弗編、毛天祐譯:《太陽之歌──世界各地創世神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英]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德]卡西勒:《語言與神話》,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著:《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四、外文專著
Mircea Eliade, editor in chief,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4,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
Mircea Eliade editor in chief,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10,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55-1958.

五、期刊論文、專書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俄]李福清:〈從比較神話學角度再論伏羲等幾位神話人物〉,朱曉海主編:《新古典新義》,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頁1-32。
[美]杰克.波德著,程薔譯:〈中國的古代神話〉,《民間文藝集刊》第2集(1982年),頁267-300。
尹增淮、江楓:〈江蘇泗洪曹廟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文物》第6期(2010年6月),頁66-74。
伍啟銘、陳俊宏:〈臺灣北部海岸水仙尊王信仰實調〉,鄭志明主編:《文化臺灣》卷一,臺北:大道文化,1996年,頁273-297。
江林昌:〈〈天問〉宇宙神話的考古印證與文化闡釋〉,《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頁21-31。
李文良:〈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2期(2012年6月),頁1-29。
李文鈺:〈《山海經》的海與海神神話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7期(2007年6月),頁1-32。
李伯謙、鄭傑祥:〈後李商代墓葬族屬試析〉,《中原文物》(1981年04期),頁33-35、46。
李建緯:〈臺灣西部媽祖廟既存石香爐調查研究〉,《臺灣文獻》64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33-90。
李泰翰:〈清代臺灣水仙尊王信仰之探討〉,《民俗曲藝》143期(2004年3月),頁271-303。
李道和:〈崑崙:鯀、禹所造之大地〉,《民間文學論壇》1990年第4期,頁12-20。
李豐楙:〈凶死與解除:三個臺灣地方祭典的死亡關懷〉,黎志添編:《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學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頁91-133。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4期(1994年10月),頁183-209。
李豐楙:〈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林慶弧編:《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6年,頁211-238。
李豐楙:〈臺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第8期(1994年4月),頁32-53。
杜正勝:〈從村落到國家〉,收錄於邢義田主編:《中國文化源與流》,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頁10-53。
周維強、陳龍貴:〈順風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簡介〉,《故宮文物月刊》第362期(2013年5月),頁4-13。
林慧瑛:〈共工神話新探──兼論「鯀非共工」〉,《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30。
林衡道:〈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1996年,頁227-319。
姚小鷗、李永娜:〈《詩經》中禹的創世神話〉,《文化遺產》2012年第3期,頁62-67。
馬昌儀:〈文化英雄論析:印第安神話中的獸人時代〉,《民間文學論壇》,1987年第1期,頁54-63。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113-148。
高莉芬:〈垂直與水平:漢代畫像石中的神山圖像〉,《興大中文學報:文學與神話特刊》第23輯增刊(2008年11月),頁123-161。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44。
商承祚:〈字說〉,《師大國學叢刊》第一卷第二期,臺北:進學書局,1931年,頁169-172。
張開焱:〈鯀禹創世神話類型再探──屈詩釋讀與夏人神話還原性重構之三〉,《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3期,頁157-164。
曹永和:〈臺灣水災史〉,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九集》,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頁16-55。
陳昭昭:〈大禹神話傳說及治水英雄崇拜研究〉,《嘉南學報》第31期(2005年),頁528-551。
陳惠齡:〈南臺灣水仙宮探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2004年),頁205-226。
湯熙勇:〈近世環中國海的海難資料集介紹〉,《漢學研究通訊》(2000年2月),頁141-148。
湯熙勇:〈船難與海外歷險經驗──以蔡廷蘭漂流越南為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1卷第3期(2009年9月),頁467-499。
黃阿有:〈笨港的商業發展和水仙宮及郊商的關係〉,《嘉義研究》第3卷(2011年3月),頁213-252。
黃阿有:〈臺灣水仙尊王崇祀之溯源〉,《人文研究期刊》第8期(2010年12月),頁81-112。
黃盛璋:〈盂新考〉,《人文雜誌》(1982年05期),頁98-102。
楊孝軍:〈徐州新發現一批漢代畫像石考釋〉,《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頁55-62。
楊寬:〈鯀共工與玄冥馮夷〉,收於呂思勉、童書業編著:《古史辨》第七冊上編,上海:上海書店,1926年,頁329-345。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收錄於《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1996年,頁533-573。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頁383-445。
楊儒賓:〈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清華學報》新43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555-598。
楊儒賓:〈渾沌與創造〉,收錄於張偉保主編:《傳統儒學、現代儒學與中國現代化》,香港:新亞研究所,2001年,頁251-278。
楊儒賓:〈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99-136。
葉舒憲:〈鯀禹啓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文學報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第23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頁33-53。
廖慶六:〈淺談笨港三郊〉,《臺灣源流》第2期(1996年6月),頁46-49。
趙新:〈中國「神話」語源的生成──檢討「神話」概念中的日本因素〉,《吉首大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12年7月),頁166-172。
劉掞藜:〈討論古史再質顧先生〉,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一冊中編,上海:上海書店,1926年,頁151-186。
蔡相煇:〈清代北港的閩臺貿易〉,《空大人文學報》第10期(2001年12月),頁109-122。
鄭振滿:〈民間信仰與祀典制度:清代臺灣的水仙尊王崇拜〉,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編著:《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學術論文集》,新北:稻鄉,2012年,頁45-81。
賴恆毅:〈水仙尊王與台北屈原宮〉,《台灣史料研究》第26期(2005年12月),頁32-48。
鍾宗憲:〈東漢武氏祠堂西壁上古帝王圖像的古史觀〉,收錄於「第九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
顧頡剛、童書業:〈鯀禹的傳說〉,收於編著:《古史辨》第七冊,上海:上海書店,1926年,頁142-195。
顧頡剛:〈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收於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一冊中編,上海:上海書店,1926年,頁105-134。

六、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毛紹周:《臺南大天后宮的歷史與場域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向柏松:《中國創世神話型態研究》,湖北:武漢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余婉如:《熊辨/熊變:唐前「熊」神話傳說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李松駿:《天人、氣氛與儀式:先秦罪感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俞君:《從城隍廟陪祀神觀察城隍神的角色與職能──以臺灣本島城隍廟為核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張真華:《古帝王神話文化歷程初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4年。
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嘉禮:《芒芒禹迹︰大禹傳說源流考》,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喬苗苗:《上黨地區三嵕山羿神話傳承流變考》,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建宏:《先秦兩漢鯀禹形象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盧晞雲:《論君主性的建立與類型──《尚書.堯典》堯、舜、禹人物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賴悅珊:《中國古代英雄神話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七、外文期刊論文
Qinglong Wu :“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 Science VOL 353, ISSUE 6299(2016.8), p.579-582.

八、網絡資料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國定古蹟笨港水仙宮協天宮天后宮」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ongkangtemple/?fref=ts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之「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1=Temple&c5=all&b_start=0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http://religion.moi.gov.tw/
新港奉天宮官方網頁之「歷史文物展」http://www.hsinkangmazu.org.tw/show1.asp
經濟部水利署「全國水利傑出貢獻獎項甄選作業要點」http://wralaw.wra.gov.tw/wralawgip/cp.jsp?lawId=8a8a852d1ffd917b011fff2958f5032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