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殖民地前衛──現代主義詩學在戰前台灣的傳播與再生產
Colonial Avant-Garde: The Spread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sm Poetics in Prewar Taiwan
Creator陳允元
Chen, Yun Yuan
Contributor陳芳明
Chen, Fang Ming
陳允元
Chen, Yun Yuan
Key Words現代主義
前衛
殖民地台灣
風車詩社
楊熾昌
西川滿
饒正太郎
現代詩
Date2017
Date Issued10-Aug-2017 09:56:59 (UTC+8)
Summary  風車詩社的文獻在1970年代末出土以來,使得戰前台灣的現代主義活動的存在被認知。但三十餘年過去,在詩的領域風車詩社仍是唯一孤例,研究者對風車的種種既定認知,某種程度限縮了我們對於「戰前台灣現代主義」或「現代主義在戰前台灣的傳播與再生產」的課題想像。在這一部論文,我從對於既有台灣新文學史建構背後的三個框架:本島人中心、本島文壇中心、台灣新文學運動(寫實、抵抗)中心的檢討著手,在詩人身分上採取複數的「台灣出身」──台灣血統(本島人)、土著化於台灣的在台日人(第一代移民‧久居者)、出生於台灣的日本人(灣生)──取代本質主義的血緣論、在地理空間上則著眼於戰前東亞文學場域內的人員移動及文本交涉,解開幾乎定著的「戰前台灣現代主義詩≒風車詩社」的「文學史孤例」想像,重新就戰前誕生於殖民地台灣的、或複數「台灣出身者」的現代主義實踐,進行更大規模的基礎性研究,在日本帝國圈內中央文壇與台灣文壇交織連動的脈絡之下,論其生成、文學表象、發展軌跡,連繫的美學系譜與轉化,並在文學史的層次上探問以下三個問題:一、現代主義美學的引進如何衝擊殖民地台灣既有的文學場域?二、殖民地台灣及其出身者如何參與世界性的現代主義運動並將之進行改造?或者說,現代主義的傳播以台灣為介質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三、如何給戰前台灣的現代主義文學一個解釋?其前衛性究竟為何?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有四組案例,包括了:一、風車詩社1910代的楊熾昌、李張瑞;二、1915代的林修二、張良典以及日籍的女性詩人戶田房子;三、土著甚深的在台日人作家西川滿;四、花蓮出生、台日混血的饒正太郎。他們進行現代主義實踐的場域與脈絡,彼此緊密連動、又各有不同,卻共同構成了一幅以「殖民地台灣」為中心輻射而出的1930年代東亞殖民地現代主義詩歌活動的圖景,既體現了前衛思潮傳播的世界性與同時代性,同時也是台灣出身的台日作家在殖民地的複雜情境下的在地回應。
  本研究除了勾勒出諸多個案的現代主義的文學軌跡與美學表現,在整體上主要得到幾個結論:一、現代主義詩學在戰前台灣的傳播並非僅是「帝國→殖民地」的單線、單向的傳播,而是複線的、往復的。二、台灣的現代主義發展雖與帝國中央文壇有緊密連動,但並非亦步亦趨,案例間也呈現了系譜的非均質性與發展的非同步性。三、在殖民地台灣,現代主義的前衛性基礎是由於時差所致,但對於世界性的現代主義運動而言,其前衛性毋寧是因為透過台灣的在地轉化而產生的「現代主義的台灣解釋」。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基本史料
(一)雜誌、報紙(含復刻)
《20世紀》(第1號~第9號,1934年12月~1936年12月)。復刻收入和田博文編,《モダニズム第二世代》(東京:ゆまに書房,2014年)。
《カイエ》(第1、2號,第4~第9號,1933年7月~1934年11月)。日本近代文学館查閱‧複印。
《文学》(第1號~第6號,1932年3月~1933年12月)。復刻:東京: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67年。
《文学時代》(第1卷第1號~第4卷第7號,1929年5月~1932年7月)。復刻:東京:ゆまに書房,1997年。
《文芸時代》(創刊號~第4卷第5號,1924年10月~1927年5月)。復刻:東京:日本近代文学館,1979年。
《文芸耽美》(第2年第4號、第2年第7、8、11月號,1927年5月、7月、8月、11月)。復刻收入鶴岡善久編,《シュールレアリスム》(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年)。
《文藝汎論》(1卷1號~14卷2號,1931年9月~1944年2月)。早稻田大學中央圖書館微卷查閱‧複印。
《台南新報》(參考1921~1937年份)
《台灣日日新報》(資料庫全文檢索)
《台灣新文學雜誌叢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
《亞》(第1號~第35號,1924年11月~1927年12月)。復刻收入小泉京美編,《短詩運動》(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年)。
《夜の噴水》(第1號~第4號,1938年11月~1939年10月)。復刻收入鶴岡善久編,《シュールレアリスム》(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年)。
《椎の木》第三次(1932年1月~1936年12月)。日本近代文学館查閱微卷‧複印。部分卷號早稻田大學教育學圖書室、台灣大學總圖書館特藏室查閱‧複印。
《翔風》(第2號~第26號,1927年1月~1945年7月)。復刻:台北:南天書局‧國立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華麗島》(創刊號,1939年9月)。台灣圖書館查閱‧複印。
《媽祖》(第1號~第16號,1934年10月~1938年3月)。台灣圖書館查閱‧複印。
《新領土》(第1卷第1號~第5號、第7號、第10~第12號,1937年5月~1938年4月)。自藏。全套復刻:東京:教育規劃,1990年。
《詩・現実》(第1號~第5號,1930年6月~1931年6月)。復刻:東京: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79年。
《詩と詩論》(第1號~第14號,1928年9月~1931年12月)。復刻:東京: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79年。
《詩法》(第1號~第6號,1934年8月~1935年1月)。復刻收入勝原晴希編,《都市モダニズム詩の大河 I》(東京:ゆまに書房,2010年)。
《詩法》(第7號~第13號,1935年2月~1935年9月)。復刻收入阿毛久芳編,《都市モダニズム詩の大河 II》(東京:ゆまに書房,2010年)。
《薔薇‧魔術‧學說》(第1號~第4號,1927年11月~1928年2月)。復刻:西澤書店,1987年。

(二)選集、全集
アルチュール・ランボオ著,粟津則雄譯,《ランボオ全作品集》(東京:思潮社,1965年)。
アンドレ・ブルトン著,生田耕作、田淵晋也日譯,《アンドレ・ブルトン集成第5卷》(京都:人文書院,1970年)。
ジャン・コクトー著,堀口大學譯,《阿片》(東京:求龍堂,1994年)。
上田敏,《海潮音》(東京:新潮社,2007年)。
王白淵著,莫渝編《荊棘之道》(台中:晨星,2008年)。
北川冬彥,《北川冬彥全詩集》(東京:沖積舍,1978年)。
北原白秋著,神西清編,《北原白秋詩集》(東京:新潮社,2009年)。
布賀東著,生田耕作、田淵晋也訳,《アンドレ・ブルトン集成〈5〉シュルレアリスム宣言・他》(京都:人文書院,1970年)。
平戶廉吉著,川路柳虹等編,《平戶廉吉詩集》(東京:平戶廉吉詩集刊行會,1931年。復刻:日本近代文學館,1981年)。
伊良子清白,《孔雀船》(東京:左久良書房,1906年。復刻:日本近代文學館,1980年)。
伊藤整,《新心理主義文学》(東京:厚生閣,1932年)。復刻:東京:ゆまに書房,1995年。
安西冬衛,《軍艦茉莉》(東京:厚生閣書店,1929年)。
安西冬衛著,山田野理夫編,《安西冬衛全集》(東京:寶文館,1977年)。
安德烈‧布賀東著,呂淑蓉譯,《娜嘉》(台北:行人,2003年)。
百田宗治編,《詩抄》(東京:椎の木社,1933年)。
百田宗治編,《詩抄2》(東京:椎の木社,1933年)。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水蔭萍等著,《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10 廣闊的海》(台北縣中和市:遠景,1997年)。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張冬芳等著,《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12 望鄉》(台北縣中和市:遠景,1997年)。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楊雲萍等著,《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9 亂都之戀》(台北縣中和市:遠景,1997年)。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董祐峰等著,《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11 森林的彼方》(台北縣中和市:遠景,1997年)。
西川満,《西川満全詩集》(東京:人間の星社,1982年)。
西脇順三郎,《Ambarvalia》(東京:椎の木社,1933年。復刻:恆文社,1966年)。
西脇順三郎,《西脇順三郎 詩と詩論》(東京:筑摩書房,1975年)。
西脇順三郎,《西脇順三郎詩論集》(東京:思潮社,1965年)。
西條八十,《西條八十全集 第十三卷 詩論‧詩話》(東京:国書刊行会,1999年)。
吳新榮著,葉笛、張良澤譯,呂興昌等編,《吳新榮選集》(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神原泰,《定本神原泰詩集》(東京:昭森社,1961年)。
翁鬧作、黃毓婷譯,《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台北:如果,2013年)。
高橋新吉,《定本 高橋新吉全詩集》(東京:立風書房,1972年)。
高橋新吉著,辻潤編,《ダダイスト信吉の詩》(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2003年)。
堀口大學編譯,《月下の一群》(東京:講談社文芸文庫,1996年)。
崔真碩編譯,《李箱作品集成》(東京:作品社,2006年)。
郭水潭著,羊子喬編,《郭水潭集》(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陳奇雲著,陳瑜霞譯,《熱流》(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8年)。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 日本語版 第五冊 詩‧劇本‧隨筆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8年)。
壺井繁治等編,《萩原恭次郎全詩集》(東京:思潮社,1968年)。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楊熾昌著,呂興昌編訂,葉笛譯,《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鶴岡善久編,《モダニズム詩集 I》(東京:思潮社,2003年)。
鶴岡善久編,《北川冬彥全詩集》(東京:沖積社,1988年)。

二、研究專書‧單行本
(一)中文部分
三澤真美惠著,李文卿、許時嘉譯,《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王文仁,《日治時期台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台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台北:博揚文化,2012年)。
台灣新民報社,《台灣人士鑑》(台北:株式會社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
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本雅明著,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年)。
皮耶‧布赫迪厄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2009年)。
羊子喬,《蓬萊文章台灣詩》(台北:遠景,1983年)。
何政廣編著,《塞尚:現代繪畫之父》(台北:藝術家,1996年)。
吳密察等著,《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8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年)。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書林,2009年)。
李郁蕙,《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台北:前衛,2002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1945》(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年)。
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台北:台大出版社,2010年)。
狄倫‧伊凡斯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台北:巨流,2009年)。
阮美慧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20 陳千武》(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年)。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台北:麥田,2010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尚‧拉普朗虛(Jean Laplanche)、尚-柏騰‧彭大歷斯(J.-B. Pontalis)著,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辭彙》(台北:行人,2000年)。
彼得‧蓋伊(Peter Gay)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新店:立緒,2009年)。
易卜生著,劉森堯譯,《玩偶之家》(台北:書林,2002年)。
林炬璧著,姚誠、張政勝編,《花蓮講古》(花蓮市: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年)。
林進發,《台灣人物評》(台北:赤陽社,1929年)。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民眾公論社,1932年)。
波特萊爾作,杜國清譯,《惡之華》(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
波特萊爾著,葉俊良譯,《人造天堂》(台北:臉譜,2007年)。
邱雅芳,《帝國浮夢》(台北:聯經,2017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台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年)。
柳書琴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台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1年)。
紀弦,《紀弦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台北:稻鄉,2005年)。
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2002年)。
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著,顧愛彬等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台韓文學比較》(台北:聯經,2013年)。
張良澤、高坂嘉玲合編,《【圖錄】西川滿先生年譜以及手稿‧藏書票‧文物‧書簡拾遺集‧紀念文物集》(台南:秀山閣私家藏版,2011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2015年)。
莊永明,《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台北:遠流,1998年)。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年)。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年代台灣的教育與社會》(台北,衛城,2015年)。
陳千武、陳明台合譯,《散步之歌》(台北;圓神,1987年)。
陳允元、黃亞歷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 I 暝想的火災》(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年)。
陳允元、黃亞歷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 II 發自世界的電波》(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年)。
陳秀琍、姚嵐齡,《林百貨──臺南銀座摩登五棧樓》(台北:前衛,2015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12月[修訂二版])。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聯經,2013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
陳芳明編,《殖民地與都市》(台北:聯經,2015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台灣語言文體的混生》(台北:群學,2013年)。
陳義芝,《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年)。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2012年)。
黃亞歷、陳允元編,《別冊‧記憶之畔:風車親友與文壇》(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年)。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5年)。
黃英哲編,《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1994年)。
溫楙煜先生口述,見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花蓮縣鄉土史料》(南投市:省文獻會,1999年)。
葉笛,《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3年)。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台灣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 1930-1937》(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台北:遠流,2015年)。
趙勳達,《狂飆時刻──日治時代台灣新文學的高峰期(1930-1937)》(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2006年)。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的體驗與解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橋本恭子著,涂翠花、李文卿譯,《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的體驗與解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橫路啟子,《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4年)。
戴文鋒主編,《葉笛全集 16 翻譯卷九》(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
聯合報編輯部編,《寶刀集──光復前台灣作家作品集》(台北:聯合報,1981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5年)。
顏娟英,《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 1895-1945》(台北:雄獅美術,1998年)。
顏娟英,《風景心境 :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上、下)》(台北:雄獅美術,2001年)。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2004年)。
蘇珊‧桑塔格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2000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群學,2010年[修訂一版])。


(二)外文部分
Homi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4.
Malcolm Bradbury and James McFarlane edited, “Modernism 1890-1930”, London ; New York : Penguin Books, 1991.
Mary Louise Pratt, “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Maurice Nadeau著,稻田三吉、大澤寬三譯,《シュールレエリスムの歴史》(東京:思潮社,1966年)。
Michael Levenson, “Modernism”,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Raymond Williams ;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Tony Pinkney,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 against the new conformists”, London [England] ; New York : Verso, 1989.
Terry Eagleton, Fredric Jameson, and Edward W. Said ; introduction by Seamus Deane,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0.
カレン・カプラン著,村山淳彥譯,《移動の時代》(東京:未來社,2003年)。
ツァラ著,塚原史譯,《ムッシュー・アンチピリンの宣言 ダダ宣言集》(東京:光文社,2010年)。
ホミ・バーバ(Homi K. Bhabha)著,本橋哲也・正木恒夫・外岡尚美・阪元留美譯,《文化の場所――ポストコロニアリズムの位相》(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05年)。
丸川哲史,《帝国の亡霊:日本文学の精神地図》(東京:青土社,2004年)。
大久保典夫,《岩野泡鳴の研究》(東京:笠間書院,2002年)。
大東和重,《台南文学――日本統治期台湾・台南の日本人作家群像》(関西:関西学院大学出版会,2015年)。
大園市藏,《事業界と人物》(台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0年)。
小田切進編,《現代日本文芸總覧 上卷》(東京:明治文献,1969年)。
小林洋介,《<狂気>と<無意識>のモダニズム――戦間期文学の一断面》(東京:笠間書院,2013年)
小森陽一等執筆,《編成された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
小熊英二,《〈日本人〉の境界 : 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東京:新曜社,1998)。
川村湊,《<酔いどれ船>の青春:もう一つの戦中・戦後》(東京:インパクト出版会,2000年)。
川村湊,《アジアという鏡:極東の近代》(東京:思潮社,1989年)。
川村湊,《文学から見る「満洲」》(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年)。
川村湊,《南洋‧樺太の日本文学》(東京:筑摩書房,1994年)。
川村湊,《異郷の昭和文学―「満州」と近代日本―》(東京:岩波新書,1990年)。
中井晨,《荒野へ 鮎川信夫と『新領土』(I)》(橫濱:春風社,2007年)。
中島利郎,《日本人作家の系譜: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東京:研文出版,2013年)。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緑蔭書房,2005年)。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敘説》(東京:緑蔭書房,2004年)。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中島利郎編,《西川満全書誌(未定稿)》(大阪:中国文芸研究会,1993年);
中島利郎編,《西川満全書誌(補遺稿) 附:西川満研究文献目錄》(出版地‧出版社未載,2011年)。
中野嘉一,《モダニズム詩の時代》(東京:宝文館,1986年)。
中野嘉一,《前衛詩運動史の研究:モダニズム詩の系譜》(東京:沖積舍,2003年)。
井上ひさし、小森陽一編著,《座談会 昭和文学史 一》(東京:集英社,2003年)。
井上謙‧神谷忠孝‧羽鳥徹哉編,《橫光利一事典》(東京:おうふう,2002年)。
內堀弘,《ボン書店の幻──モダニズム出版社の光と影》(東京:ちくま書房,2015年﹝三刷﹞)。
戶田房子,《詩人の妻生田花世》(東京:新潮社,1987年)。
戶田房子,《燃えて生きよ──平林たい子の生涯》(東京:新潮社,1982年)。
日本文学協会編、野山嘉正等著,《日本文学講座 10 詩歌 II 近代編》(東京:大修館書店,1988年)。
木股知史,《画文共鳴:『みだれ髮』から『月に吠える』へ》(東京:岩波書店,2008年)。
木股知史編,《近代日本の象徴主義》(東京:おうふう,2004年)。
王德威等編,《帝国主義と文学》(東京:研文出版,2010年)。
平浩一,《「文芸復興の系譜學」──志賀直哉から太宰治へ》(東京:笠間書院,2015年)。
石田仁志等編,《戦間期東アジアの日本語文学》(東京:勉誠出版,2013年)。
吉川凪,《京城のダダ、東京のダダ》(東京:平凡社,2014年)。
吉見俊哉,《「声」の資本主義:電話‧ラジオ‧蓄音機の社会史》(東京:講談社,1995年)。
守屋貴嗣,《滿洲詩生成伝》(東京:翰林書房,2012年)。
安田章一郎、風呂本武敏、櫻井正一郎編著,《オーデン名詩評釈》(大阪:大阪教育図書,1981年)。
江間章子,《埋もれ詩の焔ら》(東京:講談社,1985年)。
池內雄輝等編,《<外地>日本語文学への射程》(東京:双文出版社,2014年)。
西城彥,《バイリンガルな夢と憂鬱》(京都:人文書院,2014年)。
西原大輔,《谷崎潤一郎とオリエンタリズム 大正日本の中国幻想》(東京:中公叢書,2003年)。
伴悅,《岩野泡鳴文学の生成》(東京:おうふう,2006年)。
志賀英夫,《戦前の詩誌・半世紀の年譜》(大阪:詩画工房,2002年)。
李孝德,《表象空間の近代──明治「日本」のメデア編制‏》(東京:新曜社,1996年)。
赤塚三郎編,《新進小說選集(昭和17年度後期版)》(東京:赤塚書房,1943年)。
和田博文等著,《言語都市‧上海》(東京;藤原書店,1999年)。
和田博文監修,《現代詩1920-1944─モダニズム詩誌作品要覧─》(東京:日外アソシエーツ,2006年)。
和田博文編,《日本のアヴァンギャルド》(東京:世界思想社,2005年)。
和田博文編,《近現代詩を学ぶ人のために》(東京:世界思想社,2006年﹝2刷發行﹞)。
和田博文編,《戦後詩のポエティクス 1935~1959》(東京:世界思想社,2009年)。
和泉司,《日本統治期台湾と帝国の<文壇>:<文学懸賞>がつくる<日本語文学>》(東京:ひつじ書房,2012年)。
坪井秀人,《性が語る──二十世紀日本文学の性と身体》(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2年)。
坪井秀人,《感覚の近代:声‧身体‧表象》(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6年)。
河原功,《翻弄された台湾文学──検閲と抵抗の系譜》(東京:研文出版,2005年)。
河野仁昭,《四季派の軌跡》(京都:白川書院,1978年)。
波潟剛,《越境のアヴァンギャルド》(東京:NTT出版,2005年)。
長谷川泉編,《近代文学雑誌事典》(東京:至文堂,1966年)。
阿部知二,《主知的文學論》(東京:厚生閣,1930年)。
青柳優子編譯‧著,《朝鮮文学の知性:金起林》(東京:新幹社,2009年)。
星名宏修,《植民地を読む──「贗」日本人たちの肖像》(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16年)。
春山行夫,《詩の研究》(東京:厚生閣書店,1931年)。
紀旭峰,《大正期台湾人の「日本留学」研究》(東京:龍溪書舍,2012年)。
紅野謙介‧高榮蘭‧鄭根植‧韓基亨‧李惠鈴編,《検閲の帝国:文学の統制と再生産》(東京:新曜社,2014年)。
范淑文編,《日本近現代文学に内在する他者としての「中国」》(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風呂本武敏,《W.H.オーデンとその仲間たち──1930年代の英国詩ノート》(京都:京都修學社,1996年)。
宮坂康一,《出発期の堀辰雄と海外文学──「ロマン」を書く作家の誕生》(東京:翰林書房,2014年)。
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東京:明治書院,1995年)。
時代別日本文学史事典編集委員会編,《時代別日本文学史事典現代編》(東京:東京堂,1997年)。
神谷忠孝、木村一信編,《<外地>日本語文学論》(京都:世界思想社,2007年)。
冨上芳秀,《安西冬衛:モダニズム詩に隠されたロマンティシズム》(東京:未來社,1989年)。
現代詩誌総覧編集委員会編,《現代詩誌総覧6──都市モダニズムの光と影 II》(東京:日外アソシエーツ,1998年)。
菅野昭正,《憂鬱の文学史》(東京:新潮社,2009年)。
飯田祐子編,《『青鞜』という場 文学・ジェンダー・<新しい女>》(東京:森話社,2002年)。
塚原史,《アヴァンギャルドの時代 一九一○年-三○年代》(東京:未來社,1997年)。
新・フェミニズム批評の会編,《『青鞜』を読む》(東京:學藝書林,1998年)。
鈴木貞美,《「生命」で読む日本近代:大正生命主義の誕生と展開》(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6年)。
鈴木貞美編,《大正生命主義と現代》(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5年)。
嶋岡晨,《ポエジーの挑戦 昭和詩論史ノート》(東京:白地社,1996年)。
緒形康編,《一九三○年代と接触空間――ディアスポラの思想と文学》(東京:双文出版社,2008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衛生調查書 第十七輯 臺灣の結核》(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39年)。
劉建輝,《增補 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の「近代」体験》(東京:ちくま学芸文庫,2010年)。
橋本白水,《台灣統治と其功勞者》(台北:南國出版協會,1930年)。
橋谷弘,《帝国日本と植民地都市》(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
澤正宏,《詩の成り立つところ 日本の近代詩、現代詩への接近》(東京:翰林書房,2001年)。
澤正宏‧和田博文編,《都市モダニズムの奔流:「詩と詩論」のレスプリ‧ヌーボー》(東京:翰林書房,1996年)。
齋藤信子,《筏かづらの家──父・島田謹二の思ひ出》(東京:近代出版社,2005年)。
藤本寿彥,《周緣としてのモダニズム:日本現代詩の底流》(東京:双文出版社,2009年)。
鶴岡善久,《シュルレアリスムの発見》(東京:湯川書房,1979年)。
鶴岡善久,《危機と飛翔》(東京:沖積社,1996年)。
權寧珉編著,田尻浩幸譯,《韓国近現代文学事典》(東京:明石書店,2012年)。

三、單篇‧期刊論文
(一)中文
三澤真美惠,〈電影理論的「織接=Montage」〉,收入康來新、許秦蓁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53 劉吶鷗》(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4年)。
王中忱,〈殖民空間中的日本現代主義詩歌〉,《越界與想象: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集》,頁27-51。
王中忱,〈語言‧經驗‧多義的「現代主義」──以北川冬彥的前期詩作為中心〉,《東北亞外語研究》(2013年3月),頁2-8。
王文仁,〈時代巨輪下的超現實首聲──風車詩社的文學史意義初探〉,《文學流變──國立東華大學第二屆全國中文系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4年),頁243-261。
王文仁,〈斷裂?鍊接?──再論風車詩社的文學史意義〉,收入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2005年),頁13-39。
王建國,〈風景與心境的鏡像:日據時期新詩中的海洋書寫──以林修二之詩為例〉,《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頁655-694。
弗雷迪里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蘇仲樂等譯,〈現代主義與帝國主義〉,收入王振逢編,《詹姆遜文集 第5卷 論現代主義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印卡,〈遺失的手牌──台灣詩歌在日本詩史的位置〉,《聲韻詩刊》第34-35期(2017年4月),頁79-81。
朱惠足〈「現代」與「原初」之異質交混:翁鬧小說中的現代主義演繹〉,《台灣文學學報》第15期(政大台文所,2009年12月),頁1-32。
何敬堯,〈論西川滿的西方美學表現〉,《台灣文學評論》第11卷第3號(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2011年7月),頁23-50。
吳亦昕,〈日治時期以日語創作台灣「鄉土文學」的雙重意義──以吳希聖〈豬〉中的日語策略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12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08年)。
吳叡人,〈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台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09年9月),頁133-163。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第17卷第2期(2006年6月)。
吳叡人著、譯,〈另一個「閉塞時代」的精神史──龍瑛宗台灣戰前小說中的殖民主體形成〉,收入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和泉司著,楊智景譯,〈徵文當選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改造》徵文與殖民地「文壇」〉,收入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坪井秀人著、吳佩珍譯,〈作為表象的殖民地〉,收入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松尾直太,〈《台灣日報》「學藝欄」及其主編岸東人〉,《台灣文學學報》第8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06年6月),頁63-96。
林巾力,〈「地方」與「世界」的辯證:台灣三○年代鄉土文學論述及其文化意涵〉,《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
林巾力,〈主知、現實、超現實:超現實主義在戰前台灣的實踐〉,《台灣文學學報》第 15期(台北:政治台文所,2009年12月)。
林巾力,〈帝國下的兩個「南方」:從西川滿與龍瑛宗的詩作看起〉,《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9期(台北:台大台文所,2011年2月),頁21-52。
林巾力,〈追求詩的純粹性:從楊熾昌到紀弦〉,《中外文學》39卷4期 (2010年12月),頁85-133。
林巾力,〈從「主知」探看楊熾昌的現代主義風貌〉,收入林淇瀁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楊熾昌》,頁231。
林政華,〈日政時期詩人林修二及其作品研究〉,《通識研究集刊》第1期(2002年6月)。
林淇瀁,〈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收入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星名宏修,〈從一九三○年代之貧困描寫閱讀複數的現代性〉,收入陳芳明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北:文建會,2007年),頁292-311。
星名宏修,〈複數的島都/複數的現代性:以徐瓊二的〈島都的近代風景〉為中心〉,收入邱貴芬、柳書琴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台北:文建會,2007年),頁177-196。
柳書琴,〈《台灣新民報》向右轉:賴慶與新民報日刊初期摩登化的文藝欄〉,《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2期(2012年8月),頁1-39;
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據末期台灣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收入吳密察策畫、石婉舜等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新自然主義,2009年),頁178-187。
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第17期(2009年12月)。
范燕秋,〈癩病療養所與患者身分的建構:日治時期台灣的癩病社會史〉,《台灣史研究》第15卷第4期(2008年12月)。
原來,〈長衫的時尚觀察──日治晚期臺灣女性的自主性意識展現〉,《明道學術論壇》第8卷第3期(2012年9月)。
奚密,〈燃燒與飛躍──1930年代台灣的超現實詩〉,《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頁75-108。
徐禎苓,〈南國再現‧神秘現代──試論西川滿小說中的媽祖編寫〉,收入蔡造珉編,《我的華麗島:西川滿學術論文發表暨座談會論文集》(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國家台灣文學館,2013年)。
張文薰,〈1930年代台灣文藝界發言權的爭奪──《福爾摩沙》再定位〉,《台灣文學研究雧刊》創刊號(2006年2月),頁105-125。
莊紫蓉採訪記錄,〈自尊自重的心靈──巫永福訪問記〉,《文學台灣》第24期(1997年)。
陳允元,〈台灣風土、異國情調與現代主義──以楊熾昌的詩與詩論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19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11年12月)。
陳允元,〈在帝國的延長線上──1927年劉吶鷗的越境、閱讀與「上海憧憬」〉,收入台大台文所主編,《第八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年),頁8-38。
陳允元,〈帝國與土著間的反覆調校──論戰前西川滿文學中的異國情調視線與敗者史觀〉,收入張良澤編,《我的華麗島:西川滿學術論文發表暨座談會論文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
陳允元,〈尋找「缺席」的超現實主義者──日治時期台灣超現實主義詩系譜的追索與文學史再現〉,《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6期(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年4月),頁9-45。
陳明台,〈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戰前台灣新詩現代主義的考察〉,收入《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1997年),頁39-63。
陳映真,〈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收入《陳映真作品集 12 西川滿與台灣文學》(台北:人間,1988年),頁49-64。
游勝冠,〈誰的「首」?什麼樣的「體」?──施淑〈首與體──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頹廢意識的起源〉一文商榷〉,收入沈萌華主編,《巫永福全集 19 文學會議卷》(台北:傳神福音,1999年)。
菅原克也,〈從「南蠻」到華麗島──日本近代詩中的異國情趣〉,收入陳明姿編,《後殖民主義──台灣與日本論文集》(台北:台大日文系,2002年)。
黃美娥,〈尋找歷史的軌跡:台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台灣史研究》第11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45-183。
黃毓婷,〈東京郊外浪人街──翁鬧與一九三○年代的高圓寺界隈〉,《台灣文學學報》第10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07年6月),頁163-196。
愛里思俊子著,孫洛丹譯,〈重新定義「日本現代主義」──在1930年代的世界語境中〉,收入王中忱、林少陽編,《重審現代主義──東亞視角或漢字圈的提問》(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閻嘉譯,〈大都市概念與現代主義的出現〉,收入周憲編,《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怡臻,〈王白淵和日本作家石川啄木〉,《踏破荊棘,締造桂冠──王白淵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萬卷樓,2016年),頁105-166。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與文學的互動關係〉,收入《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年)。
韓基亨著,陳允元譯,〈「法域」與「文域」:帝國內部表現力的差異與殖民地文本〉,《台灣文學學報》第21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12年12月)。
韓基亨著,陳允元譯,〈文化政治期的檢閱政策與殖民地媒體〉,《台灣文學學報》第21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12年12月)。
韓基亨著,陳允元譯,〈近代詩歌的「不穩性」與殖民地檢閱──《諺文新聞詩歌》(1931年)之分析〉,《台灣文學學報》第21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12年12月)。

(二)外文部分
Hsin-Tien Liao(廖新田),〈Naturalistic and Distorted Natures: The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in Visual Art and Surrealist Poetry in Colonial Taiwanese〉,《台灣文學學報》第17期(2010年12月),頁159-191。
エップ(Robert C. Epp)著、相沢史郎譯,〈理性の船:丸山薰の詩(SHIP OF REASON: The Poetry of Maruyama Kaoru)〉,收入日本現代史研究者国際ネットワーク編,《昭和詩人論》(東京:有精堂,1994年)。
エリス俊子,〈日本モダニズムの再定義──一九三○年代世界の文脈のなかで〉,《モダニズム研究》(東京:思潮社,1994年)。
エリス俊子,〈表象としての「亜細亜」──安西冬衛と北川冬彦の詩と植民地空間のモダニズム〉,《越境する想像力──モダニズムの越境I》(京都:人文書院,2004年)。
大東和重,〈古都で芸術の風車を廻す──日本統治下の台南における楊熾昌と李張瑞の文学活動〉,《中国学志》大過号(2013年12月)。
王中忱,〈「東洋学」言説、大陸探検記とモダニズム詩の空間表現――安西冬衛の地政学的な眼差しを中心にして――〉,收入王德威等編,《帝国主義と文学》(東京:研文出版,2010年),頁131-144。
名木橋忠大,〈西川満──異郷の発見〉,收入和田博文、黃翠娥編,《<異郷>としての大連・上海・台北》(東京:勉誠出版,2015年),頁367-378。
吳佩珍,〈日本の「台湾植民地事始」と明治「敗者」史観:北白川宮の表象をめぐって〉,收入東アジアと同時代日本語文学フォーラム・高麗大学校日本研究センター編《跨境日本語文学研究》創刊號(首爾:高麗大学校日本研究センター,2014),頁191-203。
坪井秀人,〈表象としての植民地〉,收入小森陽一編,《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の文化史 5 編成される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頁271-309。
星名宏修,〈「海外進出」とは何だったのか――紺谷淑藻郎「海口印象記」を読む〉,收入陳建忠主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頁213-240。
星埜守之,〈「野蛮の品々」と「オブジェ」の三〇年代を巡って〉,收入鈴木雅雄、真島一郎編,《文学解体の想像力──シュルレアリスムと人類学的思考の近代》(京都:人文書院,2000年)。
柳水晶,〈異地な地元──モダニズム詩と大連 安西冬衛を中心に〉,《地方、認同與回歸:第七屆文學經典人物──渡也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5年5月1~2日)。
紀旭峰,〈戦前期早稲田大学の台湾人留学生〉,《早稲田大学史記要》44號(2013年2月),頁147-183。
唐顥芸,〈日本統治期台湾の詩におけるモダニズムの受容──林修二を例に〉,收入緒形康編,《一九三○年代と接触空間――ディアスポラの思想と文学》(東京:双文出版社,2008年)。
梅森直之,〈大杉栄──支配に抗する生の躍動〉,收入趙景達等編,《東アジアの知識人 3 「社会」の発見と変容》(東京:有志社,2013年)。
黃毓婷,〈翁鬧を読み直す―「戇爺さん」の語りの実験をめぐって―〉,《日本台湾学会報》10(2008年5月)。
鈴木智之,〈コンタクトゾーンにおける読者──〈沖縄文学〉を読むことをめぐって〉,《社会志林》59(4)(東京:法政大学社会学部学会,2013年3月)。
謝惠貞,〈台湾人作家巫永福における日本新感覚派の受容:横光利一「頭ならびに腹」と巫永福「首と体」の比較を中心に〉,《日本台湾学会報》11號(2009年5月),頁217-232。
謝惠貞,〈巫永福〈眠い春杏〉と横光利一〈時間〉:新感覚派模写から「意識」の発見へ〉,《日本台湾学会報》12號(2010年5月),頁199-218。
謝惠貞,〈植民地的メトニミーの反転:横光「笑はれた子」と翁鬧「羅漢脚」〉,收入《東京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研究室紀要》15号(2012年10月),頁68-95。
櫻井智佳惠,〈北川冬彥──変貌する「満洲」と過去の面影〉,收入和田博文、黃翠娥編,《<異郷>としての大連・上海・台北》(東京:勉誠出版,2015年)。

四、學位論文
方婉禎,《美學的越境:東亞超現實主義的融會與轉化》(台北: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論文,2014年)。
王姿雯,《日本統治期日台文学交流史の研究:佐藤春夫・葉山嘉樹から張文環・翁鬧まで》(東京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博士論文,2011年)。
王琬葶,《世界‧民俗‧帝國──《臺灣婦人界》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4年)。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林婉筠,《風車詩社:美學、社會性與現代主義》(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
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欲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台灣書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涂逸凡,《日治台灣文學中的「頹廢」意識》(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高維宏,《重探1920-1930年代台灣與中國文學的兩種前衛性實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詩勤,《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1895-1926)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台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郁欣,《日治前期臺灣郵政的建立(1895-1924)──以郵務運作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淑容,《戰爭前期台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1940)》(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陳藻香,《日本領台時代の日本人作家:西川滿を中心として》(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黃毓婷,《植民地作家翁鬧(オウドウ)再考──1930年代の光と影》(東京大學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室博士論文,2013年)。
楊文儀,《超現實主義在台灣的形成與發展》(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論文,2013年)。
楊明潔,《新感覺派的存在美學研究──以翁鬧短篇小說與劉吶鷗《都市風景線》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廖佩婷,《《台灣新民報》文藝欄研究──以週刊至日刊形式的發展與轉變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謝惠貞,《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化人による新感覚派の受容:横光利一と楊逵・巫永福・翁鬧・劉吶鷗》(東京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博士論文,2012年)。
藤岡玲子,《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詩人研究──以伊良子清白、多田南溟漱人、西川滿、黑木謳子為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Description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81595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9501
Type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Fang M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允元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Yun Y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允元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un Y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Aug-2017 09:56:59 (UTC+8)-
dc.date.available 10-Aug-2017 09:56:5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Aug-2017 09:56:5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595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77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95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風車詩社的文獻在1970年代末出土以來,使得戰前台灣的現代主義活動的存在被認知。但三十餘年過去,在詩的領域風車詩社仍是唯一孤例,研究者對風車的種種既定認知,某種程度限縮了我們對於「戰前台灣現代主義」或「現代主義在戰前台灣的傳播與再生產」的課題想像。在這一部論文,我從對於既有台灣新文學史建構背後的三個框架:本島人中心、本島文壇中心、台灣新文學運動(寫實、抵抗)中心的檢討著手,在詩人身分上採取複數的「台灣出身」──台灣血統(本島人)、土著化於台灣的在台日人(第一代移民‧久居者)、出生於台灣的日本人(灣生)──取代本質主義的血緣論、在地理空間上則著眼於戰前東亞文學場域內的人員移動及文本交涉,解開幾乎定著的「戰前台灣現代主義詩≒風車詩社」的「文學史孤例」想像,重新就戰前誕生於殖民地台灣的、或複數「台灣出身者」的現代主義實踐,進行更大規模的基礎性研究,在日本帝國圈內中央文壇與台灣文壇交織連動的脈絡之下,論其生成、文學表象、發展軌跡,連繫的美學系譜與轉化,並在文學史的層次上探問以下三個問題:一、現代主義美學的引進如何衝擊殖民地台灣既有的文學場域?二、殖民地台灣及其出身者如何參與世界性的現代主義運動並將之進行改造?或者說,現代主義的傳播以台灣為介質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三、如何給戰前台灣的現代主義文學一個解釋?其前衛性究竟為何?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有四組案例,包括了:一、風車詩社1910代的楊熾昌、李張瑞;二、1915代的林修二、張良典以及日籍的女性詩人戶田房子;三、土著甚深的在台日人作家西川滿;四、花蓮出生、台日混血的饒正太郎。他們進行現代主義實踐的場域與脈絡,彼此緊密連動、又各有不同,卻共同構成了一幅以「殖民地台灣」為中心輻射而出的1930年代東亞殖民地現代主義詩歌活動的圖景,既體現了前衛思潮傳播的世界性與同時代性,同時也是台灣出身的台日作家在殖民地的複雜情境下的在地回應。
  本研究除了勾勒出諸多個案的現代主義的文學軌跡與美學表現,在整體上主要得到幾個結論:一、現代主義詩學在戰前台灣的傳播並非僅是「帝國→殖民地」的單線、單向的傳播,而是複線的、往復的。二、台灣的現代主義發展雖與帝國中央文壇有緊密連動,但並非亦步亦趨,案例間也呈現了系譜的非均質性與發展的非同步性。三、在殖民地台灣,現代主義的前衛性基礎是由於時差所致,但對於世界性的現代主義運動而言,其前衛性毋寧是因為透過台灣的在地轉化而產生的「現代主義的台灣解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5
一、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5
二、研究框架與概念定義 14
(一)研究對象與邊界的重劃:複數的「台灣出身者」 14
(二)前衛/現代主義的語源與範疇 17
(二‧一)西方及日本脈絡下的前衛/現代主義 17
(二‧二)「殖民地前衛」概念的提出 25
三、研究對象與文獻回顧 28
(一)風車詩社及「戰前台灣現代主義詩活動」的發現 29
(二)西川滿與現代主義詩系譜的連繫 37
(三)饒正太郎的輪廓 39
四、研究取徑與史料運用 40
(一)詩人資料的補遺與重編 41
(二)日本中央文壇現代主義詩運動脈絡的掌握 43
(三)場域論的視角 44
五、章節架構說明 45

第貳章 殖民地台灣現代主義詩學的成立
──台灣文學場域下楊熾昌、李張瑞的前衛詩運動 47
一、前言:同鄉的「異邦人」?──風車詩社在地性的再探 47
二、登「場」(field)的姿態:語言、美學位置、媒體 56
(一)語言的選用:共同體想像的疊合與錯位 57
(二)從「新文學」到「新精神」:作為詩學革新典範的春山行夫 64
(三)風車登場:關於《台南新報》文藝欄的一些考察 77
三、超現實主義的南方熱帶實驗室:台灣的轉化與實踐 84
(一)土人的世界:楊熾昌對西脇順三郎詩論援用與偏移 86
(二)台南/殖民地的憂鬱:楊熾昌作品中的現實與超現實 100
 (二‧一)詩的地誌學考察:論楊熾昌詩作中的台南/台灣 103
 (二‧二)在滿溢輕氣球影子的丘崗上:美感的提取與想像力的飛翔 118
 (二‧三)詩與小說的ESPRIT的融合:論楊熾昌的三篇短篇小說 128
(三)殖民地圖繪與封建傳統:李張瑞筆下的異色與戰慄 148
(三‧一)殖民地的異色風景 149
 (三‧二)戰慄的封建傳統 158
四、結論:現代主義世界性與在地性的辯證 167

第叁章 超現實與抒情
──作為風車「後衛」的林修二、張良典與戶田房子 169
一、前言:差異的變因 169
二、林修二的軌跡:主知與抒情的辯證競合 176
(一)詩人的起步:《Le Moulin》時期(1933~1934)178
(二)「四季」派的啟示:主知與抒情的辯證競合(1935~1936) 188
(二‧一)對極端主知主義的對話與反思:對讀春山行夫 190
(二‧二)主知與抒情的辯證競合:「四季」派的影響 198
(三)紀行與抒情:進入戰爭時期的林修二(1937~1940)208
三、風車的「後衛」:張良典與戶田房子的現代主義書寫 214
(一)在「新精神」與「新文學」之間:張良典的「後衛性」215
(二)戶田房子:風車詩社日籍同人的現代主義軌跡 224
(二‧一)「外田ふさ」時期(1933年12月~1934年2月) 226
(二‧二)「戶田房子」時期(1937年8月~1938年赴日後) 233
四、結論:非均質的風車:台灣現代主義運動的前衛與後衛 241

第肆章 南方‧外地‧新精神(Esprit Nouveau)
──西川滿與現代主義的接點及在地轉化 245
一、前言:西川滿詩業的再評價──從現代主義者楊熾昌的觀點談起 245
二、與「大連派」短詩運動‧新散文詩運動的接點與對蹠 255
(一)詩誌《椎の木》登場前(~1932.4)的西川滿詩作 256
(二)西川在現代主義詩運動登場的語境 261
(三)接點與對蹠:西川滿與大連派 266
(三.一)模仿大連派:西川滿現代主義短詩的「北方」與「戰爭」
266
(三.二)對位與對蹠:從安西冬衛〈軍艦茉莉〉到西川満〈戎克「神膏」號〉 273
三、航向華麗島:返台後西川的現代主義實踐 283
(一)雙重鏡像下的台灣認同 283
(二)西川的現代主義認識:〈從達達主義到超現實主義的流變〉(1934) 293
(二.一)達達運動 296
(二.二)超現實主義 301
(三)異質拼貼、蒙太奇與超現實:論《媽祖祭》與《亞片》 305
(三.一)「人工美」的美學系譜 306
(三.二)異質鑲嵌的內與外 309
(三.三)祭典的感受性:蒙太奇、通感與狂歡 319
(三.四)民間傳說與超現實的會通 328
四、結論:以「書寫台灣」為前提的現代主義實驗 338

第伍章 雙重所屬、或無國籍的前衛詩學?
──饒正太郎的現代主義軌跡 341
一、前言:誰是饒正太郎?──台灣文學史的陌生名字 342
二、饒正太郎的出發:「主知的抒情」的習作期作品 347
  《椎の木》到《カイエ》(1932年1月~1934年11月)
(一)《椎の木》的登場 347
(二)《カイエ》創刊後的變化:抒情性的逐步排除 353
三、饒正太郎的活躍:〈137個の雕刻〉連作及同時期作品 357
  《詩法》與《20世紀》並行(1934年12月~1936年1月)
(一)《20世紀》的戰鬥位置 357
(二)詩論的建構:主知與同時代性──艾略特的影響 360
(三)〈137個の雕刻〉連作第一時期(1-13):散文體的連作 364
(四)〈137個の雕刻〉連作第二時期(14-55):純粹抽象性的現實與諷刺 373
四、戰爭時期的饒正太郎:〈青年の計畫〉連作及同時期作品 381
  《20世紀》復刊到《新領土》(1936年7月~1938年1月)
(一)從《20世紀》的復刊到《新領土》:對純粹性的訣別 381
(二)〈青年の計畫〉連作:反戰與反法西斯 388
五、結論:活躍於中央文壇的台灣現代主義詩人 403

終章 結論:帝國美學的「化外」
──殖民地台灣的現代主義模式與解釋 405

參考書目 415
附錄一、1926-1937《台南新報》文藝欄及近代文藝相關目錄 434
附錄二、李張瑞發表紀錄 453
附錄三、張良典發表紀錄 455
附錄四、戶田房子發表紀錄(戰前) 457
附錄五、饒正太郎發表記錄 459
zh_TW
dc.format.extent 3351386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95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前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殖民地台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風車詩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楊熾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西川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饒正太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詩zh_TW
dc.title (題名) 殖民地前衛──現代主義詩學在戰前台灣的傳播與再生產zh_TW
dc.title (題名) Colonial Avant-Garde: The Spread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sm Poetics in Prewar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基本史料
(一)雜誌、報紙(含復刻)
《20世紀》(第1號~第9號,1934年12月~1936年12月)。復刻收入和田博文編,《モダニズム第二世代》(東京:ゆまに書房,2014年)。
《カイエ》(第1、2號,第4~第9號,1933年7月~1934年11月)。日本近代文学館查閱‧複印。
《文学》(第1號~第6號,1932年3月~1933年12月)。復刻:東京: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67年。
《文学時代》(第1卷第1號~第4卷第7號,1929年5月~1932年7月)。復刻:東京:ゆまに書房,1997年。
《文芸時代》(創刊號~第4卷第5號,1924年10月~1927年5月)。復刻:東京:日本近代文学館,1979年。
《文芸耽美》(第2年第4號、第2年第7、8、11月號,1927年5月、7月、8月、11月)。復刻收入鶴岡善久編,《シュールレアリスム》(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年)。
《文藝汎論》(1卷1號~14卷2號,1931年9月~1944年2月)。早稻田大學中央圖書館微卷查閱‧複印。
《台南新報》(參考1921~1937年份)
《台灣日日新報》(資料庫全文檢索)
《台灣新文學雜誌叢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
《亞》(第1號~第35號,1924年11月~1927年12月)。復刻收入小泉京美編,《短詩運動》(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年)。
《夜の噴水》(第1號~第4號,1938年11月~1939年10月)。復刻收入鶴岡善久編,《シュールレアリスム》(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年)。
《椎の木》第三次(1932年1月~1936年12月)。日本近代文学館查閱微卷‧複印。部分卷號早稻田大學教育學圖書室、台灣大學總圖書館特藏室查閱‧複印。
《翔風》(第2號~第26號,1927年1月~1945年7月)。復刻:台北:南天書局‧國立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華麗島》(創刊號,1939年9月)。台灣圖書館查閱‧複印。
《媽祖》(第1號~第16號,1934年10月~1938年3月)。台灣圖書館查閱‧複印。
《新領土》(第1卷第1號~第5號、第7號、第10~第12號,1937年5月~1938年4月)。自藏。全套復刻:東京:教育規劃,1990年。
《詩・現実》(第1號~第5號,1930年6月~1931年6月)。復刻:東京: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79年。
《詩と詩論》(第1號~第14號,1928年9月~1931年12月)。復刻:東京: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79年。
《詩法》(第1號~第6號,1934年8月~1935年1月)。復刻收入勝原晴希編,《都市モダニズム詩の大河 I》(東京:ゆまに書房,2010年)。
《詩法》(第7號~第13號,1935年2月~1935年9月)。復刻收入阿毛久芳編,《都市モダニズム詩の大河 II》(東京:ゆまに書房,2010年)。
《薔薇‧魔術‧學說》(第1號~第4號,1927年11月~1928年2月)。復刻:西澤書店,1987年。

(二)選集、全集
アルチュール・ランボオ著,粟津則雄譯,《ランボオ全作品集》(東京:思潮社,1965年)。
アンドレ・ブルトン著,生田耕作、田淵晋也日譯,《アンドレ・ブルトン集成第5卷》(京都:人文書院,1970年)。
ジャン・コクトー著,堀口大學譯,《阿片》(東京:求龍堂,1994年)。
上田敏,《海潮音》(東京:新潮社,2007年)。
王白淵著,莫渝編《荊棘之道》(台中:晨星,2008年)。
北川冬彥,《北川冬彥全詩集》(東京:沖積舍,1978年)。
北原白秋著,神西清編,《北原白秋詩集》(東京:新潮社,2009年)。
布賀東著,生田耕作、田淵晋也訳,《アンドレ・ブルトン集成〈5〉シュルレアリスム宣言・他》(京都:人文書院,1970年)。
平戶廉吉著,川路柳虹等編,《平戶廉吉詩集》(東京:平戶廉吉詩集刊行會,1931年。復刻:日本近代文學館,1981年)。
伊良子清白,《孔雀船》(東京:左久良書房,1906年。復刻:日本近代文學館,1980年)。
伊藤整,《新心理主義文学》(東京:厚生閣,1932年)。復刻:東京:ゆまに書房,1995年。
安西冬衛,《軍艦茉莉》(東京:厚生閣書店,1929年)。
安西冬衛著,山田野理夫編,《安西冬衛全集》(東京:寶文館,1977年)。
安德烈‧布賀東著,呂淑蓉譯,《娜嘉》(台北:行人,2003年)。
百田宗治編,《詩抄》(東京:椎の木社,1933年)。
百田宗治編,《詩抄2》(東京:椎の木社,1933年)。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水蔭萍等著,《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10 廣闊的海》(台北縣中和市:遠景,1997年)。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張冬芳等著,《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12 望鄉》(台北縣中和市:遠景,1997年)。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楊雲萍等著,《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9 亂都之戀》(台北縣中和市:遠景,1997年)。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董祐峰等著,《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11 森林的彼方》(台北縣中和市:遠景,1997年)。
西川満,《西川満全詩集》(東京:人間の星社,1982年)。
西脇順三郎,《Ambarvalia》(東京:椎の木社,1933年。復刻:恆文社,1966年)。
西脇順三郎,《西脇順三郎 詩と詩論》(東京:筑摩書房,1975年)。
西脇順三郎,《西脇順三郎詩論集》(東京:思潮社,1965年)。
西條八十,《西條八十全集 第十三卷 詩論‧詩話》(東京:国書刊行会,1999年)。
吳新榮著,葉笛、張良澤譯,呂興昌等編,《吳新榮選集》(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神原泰,《定本神原泰詩集》(東京:昭森社,1961年)。
翁鬧作、黃毓婷譯,《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台北:如果,2013年)。
高橋新吉,《定本 高橋新吉全詩集》(東京:立風書房,1972年)。
高橋新吉著,辻潤編,《ダダイスト信吉の詩》(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2003年)。
堀口大學編譯,《月下の一群》(東京:講談社文芸文庫,1996年)。
崔真碩編譯,《李箱作品集成》(東京:作品社,2006年)。
郭水潭著,羊子喬編,《郭水潭集》(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陳奇雲著,陳瑜霞譯,《熱流》(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8年)。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 日本語版 第五冊 詩‧劇本‧隨筆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8年)。
壺井繁治等編,《萩原恭次郎全詩集》(東京:思潮社,1968年)。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楊熾昌著,呂興昌編訂,葉笛譯,《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鶴岡善久編,《モダニズム詩集 I》(東京:思潮社,2003年)。
鶴岡善久編,《北川冬彥全詩集》(東京:沖積社,1988年)。

二、研究專書‧單行本
(一)中文部分
三澤真美惠著,李文卿、許時嘉譯,《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王文仁,《日治時期台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台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台北:博揚文化,2012年)。
台灣新民報社,《台灣人士鑑》(台北:株式會社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
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本雅明著,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年)。
皮耶‧布赫迪厄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2009年)。
羊子喬,《蓬萊文章台灣詩》(台北:遠景,1983年)。
何政廣編著,《塞尚:現代繪畫之父》(台北:藝術家,1996年)。
吳密察等著,《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8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年)。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書林,2009年)。
李郁蕙,《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台北:前衛,2002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1945》(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年)。
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台北:台大出版社,2010年)。
狄倫‧伊凡斯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台北:巨流,2009年)。
阮美慧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20 陳千武》(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年)。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台北:麥田,2010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尚‧拉普朗虛(Jean Laplanche)、尚-柏騰‧彭大歷斯(J.-B. Pontalis)著,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辭彙》(台北:行人,2000年)。
彼得‧蓋伊(Peter Gay)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新店:立緒,2009年)。
易卜生著,劉森堯譯,《玩偶之家》(台北:書林,2002年)。
林炬璧著,姚誠、張政勝編,《花蓮講古》(花蓮市: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年)。
林進發,《台灣人物評》(台北:赤陽社,1929年)。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民眾公論社,1932年)。
波特萊爾作,杜國清譯,《惡之華》(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
波特萊爾著,葉俊良譯,《人造天堂》(台北:臉譜,2007年)。
邱雅芳,《帝國浮夢》(台北:聯經,2017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台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年)。
柳書琴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台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1年)。
紀弦,《紀弦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台北:稻鄉,2005年)。
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2002年)。
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著,顧愛彬等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台韓文學比較》(台北:聯經,2013年)。
張良澤、高坂嘉玲合編,《【圖錄】西川滿先生年譜以及手稿‧藏書票‧文物‧書簡拾遺集‧紀念文物集》(台南:秀山閣私家藏版,2011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2015年)。
莊永明,《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台北:遠流,1998年)。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年)。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年代台灣的教育與社會》(台北,衛城,2015年)。
陳千武、陳明台合譯,《散步之歌》(台北;圓神,1987年)。
陳允元、黃亞歷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 I 暝想的火災》(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年)。
陳允元、黃亞歷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 II 發自世界的電波》(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年)。
陳秀琍、姚嵐齡,《林百貨──臺南銀座摩登五棧樓》(台北:前衛,2015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12月[修訂二版])。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聯經,2013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
陳芳明編,《殖民地與都市》(台北:聯經,2015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台灣語言文體的混生》(台北:群學,2013年)。
陳義芝,《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年)。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2012年)。
黃亞歷、陳允元編,《別冊‧記憶之畔:風車親友與文壇》(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年)。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5年)。
黃英哲編,《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1994年)。
溫楙煜先生口述,見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花蓮縣鄉土史料》(南投市:省文獻會,1999年)。
葉笛,《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3年)。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台灣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 1930-1937》(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台北:遠流,2015年)。
趙勳達,《狂飆時刻──日治時代台灣新文學的高峰期(1930-1937)》(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2006年)。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的體驗與解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橋本恭子著,涂翠花、李文卿譯,《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的體驗與解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橫路啟子,《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4年)。
戴文鋒主編,《葉笛全集 16 翻譯卷九》(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
聯合報編輯部編,《寶刀集──光復前台灣作家作品集》(台北:聯合報,1981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5年)。
顏娟英,《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 1895-1945》(台北:雄獅美術,1998年)。
顏娟英,《風景心境 :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上、下)》(台北:雄獅美術,2001年)。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2004年)。
蘇珊‧桑塔格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2000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群學,2010年[修訂一版])。


(二)外文部分
Homi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4.
Malcolm Bradbury and James McFarlane edited, “Modernism 1890-1930”, London ; New York : Penguin Books, 1991.
Mary Louise Pratt, “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Maurice Nadeau著,稻田三吉、大澤寬三譯,《シュールレエリスムの歴史》(東京:思潮社,1966年)。
Michael Levenson, “Modernism”,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Raymond Williams ;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Tony Pinkney,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 against the new conformists”, London [England] ; New York : Verso, 1989.
Terry Eagleton, Fredric Jameson, and Edward W. Said ; introduction by Seamus Deane,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0.
カレン・カプラン著,村山淳彥譯,《移動の時代》(東京:未來社,2003年)。
ツァラ著,塚原史譯,《ムッシュー・アンチピリンの宣言 ダダ宣言集》(東京:光文社,2010年)。
ホミ・バーバ(Homi K. Bhabha)著,本橋哲也・正木恒夫・外岡尚美・阪元留美譯,《文化の場所――ポストコロニアリズムの位相》(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05年)。
丸川哲史,《帝国の亡霊:日本文学の精神地図》(東京:青土社,2004年)。
大久保典夫,《岩野泡鳴の研究》(東京:笠間書院,2002年)。
大東和重,《台南文学――日本統治期台湾・台南の日本人作家群像》(関西:関西学院大学出版会,2015年)。
大園市藏,《事業界と人物》(台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0年)。
小田切進編,《現代日本文芸總覧 上卷》(東京:明治文献,1969年)。
小林洋介,《<狂気>と<無意識>のモダニズム――戦間期文学の一断面》(東京:笠間書院,2013年)
小森陽一等執筆,《編成された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
小熊英二,《〈日本人〉の境界 : 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東京:新曜社,1998)。
川村湊,《<酔いどれ船>の青春:もう一つの戦中・戦後》(東京:インパクト出版会,2000年)。
川村湊,《アジアという鏡:極東の近代》(東京:思潮社,1989年)。
川村湊,《文学から見る「満洲」》(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年)。
川村湊,《南洋‧樺太の日本文学》(東京:筑摩書房,1994年)。
川村湊,《異郷の昭和文学―「満州」と近代日本―》(東京:岩波新書,1990年)。
中井晨,《荒野へ 鮎川信夫と『新領土』(I)》(橫濱:春風社,2007年)。
中島利郎,《日本人作家の系譜: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東京:研文出版,2013年)。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緑蔭書房,2005年)。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敘説》(東京:緑蔭書房,2004年)。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中島利郎編,《西川満全書誌(未定稿)》(大阪:中国文芸研究会,1993年);
中島利郎編,《西川満全書誌(補遺稿) 附:西川満研究文献目錄》(出版地‧出版社未載,2011年)。
中野嘉一,《モダニズム詩の時代》(東京:宝文館,1986年)。
中野嘉一,《前衛詩運動史の研究:モダニズム詩の系譜》(東京:沖積舍,2003年)。
井上ひさし、小森陽一編著,《座談会 昭和文学史 一》(東京:集英社,2003年)。
井上謙‧神谷忠孝‧羽鳥徹哉編,《橫光利一事典》(東京:おうふう,2002年)。
內堀弘,《ボン書店の幻──モダニズム出版社の光と影》(東京:ちくま書房,2015年﹝三刷﹞)。
戶田房子,《詩人の妻生田花世》(東京:新潮社,1987年)。
戶田房子,《燃えて生きよ──平林たい子の生涯》(東京:新潮社,1982年)。
日本文学協会編、野山嘉正等著,《日本文学講座 10 詩歌 II 近代編》(東京:大修館書店,1988年)。
木股知史,《画文共鳴:『みだれ髮』から『月に吠える』へ》(東京:岩波書店,2008年)。
木股知史編,《近代日本の象徴主義》(東京:おうふう,2004年)。
王德威等編,《帝国主義と文学》(東京:研文出版,2010年)。
平浩一,《「文芸復興の系譜學」──志賀直哉から太宰治へ》(東京:笠間書院,2015年)。
石田仁志等編,《戦間期東アジアの日本語文学》(東京:勉誠出版,2013年)。
吉川凪,《京城のダダ、東京のダダ》(東京:平凡社,2014年)。
吉見俊哉,《「声」の資本主義:電話‧ラジオ‧蓄音機の社会史》(東京:講談社,1995年)。
守屋貴嗣,《滿洲詩生成伝》(東京:翰林書房,2012年)。
安田章一郎、風呂本武敏、櫻井正一郎編著,《オーデン名詩評釈》(大阪:大阪教育図書,1981年)。
江間章子,《埋もれ詩の焔ら》(東京:講談社,1985年)。
池內雄輝等編,《<外地>日本語文学への射程》(東京:双文出版社,2014年)。
西城彥,《バイリンガルな夢と憂鬱》(京都:人文書院,2014年)。
西原大輔,《谷崎潤一郎とオリエンタリズム 大正日本の中国幻想》(東京:中公叢書,2003年)。
伴悅,《岩野泡鳴文学の生成》(東京:おうふう,2006年)。
志賀英夫,《戦前の詩誌・半世紀の年譜》(大阪:詩画工房,2002年)。
李孝德,《表象空間の近代──明治「日本」のメデア編制‏》(東京:新曜社,1996年)。
赤塚三郎編,《新進小說選集(昭和17年度後期版)》(東京:赤塚書房,1943年)。
和田博文等著,《言語都市‧上海》(東京;藤原書店,1999年)。
和田博文監修,《現代詩1920-1944─モダニズム詩誌作品要覧─》(東京:日外アソシエーツ,2006年)。
和田博文編,《日本のアヴァンギャルド》(東京:世界思想社,2005年)。
和田博文編,《近現代詩を学ぶ人のために》(東京:世界思想社,2006年﹝2刷發行﹞)。
和田博文編,《戦後詩のポエティクス 1935~1959》(東京:世界思想社,2009年)。
和泉司,《日本統治期台湾と帝国の<文壇>:<文学懸賞>がつくる<日本語文学>》(東京:ひつじ書房,2012年)。
坪井秀人,《性が語る──二十世紀日本文学の性と身体》(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2年)。
坪井秀人,《感覚の近代:声‧身体‧表象》(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6年)。
河原功,《翻弄された台湾文学──検閲と抵抗の系譜》(東京:研文出版,2005年)。
河野仁昭,《四季派の軌跡》(京都:白川書院,1978年)。
波潟剛,《越境のアヴァンギャルド》(東京:NTT出版,2005年)。
長谷川泉編,《近代文学雑誌事典》(東京:至文堂,1966年)。
阿部知二,《主知的文學論》(東京:厚生閣,1930年)。
青柳優子編譯‧著,《朝鮮文学の知性:金起林》(東京:新幹社,2009年)。
星名宏修,《植民地を読む──「贗」日本人たちの肖像》(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16年)。
春山行夫,《詩の研究》(東京:厚生閣書店,1931年)。
紀旭峰,《大正期台湾人の「日本留学」研究》(東京:龍溪書舍,2012年)。
紅野謙介‧高榮蘭‧鄭根植‧韓基亨‧李惠鈴編,《検閲の帝国:文学の統制と再生産》(東京:新曜社,2014年)。
范淑文編,《日本近現代文学に内在する他者としての「中国」》(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風呂本武敏,《W.H.オーデンとその仲間たち──1930年代の英国詩ノート》(京都:京都修學社,1996年)。
宮坂康一,《出発期の堀辰雄と海外文学──「ロマン」を書く作家の誕生》(東京:翰林書房,2014年)。
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東京:明治書院,1995年)。
時代別日本文学史事典編集委員会編,《時代別日本文学史事典現代編》(東京:東京堂,1997年)。
神谷忠孝、木村一信編,《<外地>日本語文学論》(京都:世界思想社,2007年)。
冨上芳秀,《安西冬衛:モダニズム詩に隠されたロマンティシズム》(東京:未來社,1989年)。
現代詩誌総覧編集委員会編,《現代詩誌総覧6──都市モダニズムの光と影 II》(東京:日外アソシエーツ,1998年)。
菅野昭正,《憂鬱の文学史》(東京:新潮社,2009年)。
飯田祐子編,《『青鞜』という場 文学・ジェンダー・<新しい女>》(東京:森話社,2002年)。
塚原史,《アヴァンギャルドの時代 一九一○年-三○年代》(東京:未來社,1997年)。
新・フェミニズム批評の会編,《『青鞜』を読む》(東京:學藝書林,1998年)。
鈴木貞美,《「生命」で読む日本近代:大正生命主義の誕生と展開》(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6年)。
鈴木貞美編,《大正生命主義と現代》(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5年)。
嶋岡晨,《ポエジーの挑戦 昭和詩論史ノート》(東京:白地社,1996年)。
緒形康編,《一九三○年代と接触空間――ディアスポラの思想と文学》(東京:双文出版社,2008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衛生調查書 第十七輯 臺灣の結核》(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39年)。
劉建輝,《增補 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の「近代」体験》(東京:ちくま学芸文庫,2010年)。
橋本白水,《台灣統治と其功勞者》(台北:南國出版協會,1930年)。
橋谷弘,《帝国日本と植民地都市》(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
澤正宏,《詩の成り立つところ 日本の近代詩、現代詩への接近》(東京:翰林書房,2001年)。
澤正宏‧和田博文編,《都市モダニズムの奔流:「詩と詩論」のレスプリ‧ヌーボー》(東京:翰林書房,1996年)。
齋藤信子,《筏かづらの家──父・島田謹二の思ひ出》(東京:近代出版社,2005年)。
藤本寿彥,《周緣としてのモダニズム:日本現代詩の底流》(東京:双文出版社,2009年)。
鶴岡善久,《シュルレアリスムの発見》(東京:湯川書房,1979年)。
鶴岡善久,《危機と飛翔》(東京:沖積社,1996年)。
權寧珉編著,田尻浩幸譯,《韓国近現代文学事典》(東京:明石書店,2012年)。

三、單篇‧期刊論文
(一)中文
三澤真美惠,〈電影理論的「織接=Montage」〉,收入康來新、許秦蓁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53 劉吶鷗》(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4年)。
王中忱,〈殖民空間中的日本現代主義詩歌〉,《越界與想象: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集》,頁27-51。
王中忱,〈語言‧經驗‧多義的「現代主義」──以北川冬彥的前期詩作為中心〉,《東北亞外語研究》(2013年3月),頁2-8。
王文仁,〈時代巨輪下的超現實首聲──風車詩社的文學史意義初探〉,《文學流變──國立東華大學第二屆全國中文系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4年),頁243-261。
王文仁,〈斷裂?鍊接?──再論風車詩社的文學史意義〉,收入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2005年),頁13-39。
王建國,〈風景與心境的鏡像:日據時期新詩中的海洋書寫──以林修二之詩為例〉,《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頁655-694。
弗雷迪里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蘇仲樂等譯,〈現代主義與帝國主義〉,收入王振逢編,《詹姆遜文集 第5卷 論現代主義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印卡,〈遺失的手牌──台灣詩歌在日本詩史的位置〉,《聲韻詩刊》第34-35期(2017年4月),頁79-81。
朱惠足〈「現代」與「原初」之異質交混:翁鬧小說中的現代主義演繹〉,《台灣文學學報》第15期(政大台文所,2009年12月),頁1-32。
何敬堯,〈論西川滿的西方美學表現〉,《台灣文學評論》第11卷第3號(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2011年7月),頁23-50。
吳亦昕,〈日治時期以日語創作台灣「鄉土文學」的雙重意義──以吳希聖〈豬〉中的日語策略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12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08年)。
吳叡人,〈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台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09年9月),頁133-163。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第17卷第2期(2006年6月)。
吳叡人著、譯,〈另一個「閉塞時代」的精神史──龍瑛宗台灣戰前小說中的殖民主體形成〉,收入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和泉司著,楊智景譯,〈徵文當選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改造》徵文與殖民地「文壇」〉,收入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坪井秀人著、吳佩珍譯,〈作為表象的殖民地〉,收入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松尾直太,〈《台灣日報》「學藝欄」及其主編岸東人〉,《台灣文學學報》第8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06年6月),頁63-96。
林巾力,〈「地方」與「世界」的辯證:台灣三○年代鄉土文學論述及其文化意涵〉,《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
林巾力,〈主知、現實、超現實:超現實主義在戰前台灣的實踐〉,《台灣文學學報》第 15期(台北:政治台文所,2009年12月)。
林巾力,〈帝國下的兩個「南方」:從西川滿與龍瑛宗的詩作看起〉,《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9期(台北:台大台文所,2011年2月),頁21-52。
林巾力,〈追求詩的純粹性:從楊熾昌到紀弦〉,《中外文學》39卷4期 (2010年12月),頁85-133。
林巾力,〈從「主知」探看楊熾昌的現代主義風貌〉,收入林淇瀁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楊熾昌》,頁231。
林政華,〈日政時期詩人林修二及其作品研究〉,《通識研究集刊》第1期(2002年6月)。
林淇瀁,〈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收入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星名宏修,〈從一九三○年代之貧困描寫閱讀複數的現代性〉,收入陳芳明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北:文建會,2007年),頁292-311。
星名宏修,〈複數的島都/複數的現代性:以徐瓊二的〈島都的近代風景〉為中心〉,收入邱貴芬、柳書琴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台北:文建會,2007年),頁177-196。
柳書琴,〈《台灣新民報》向右轉:賴慶與新民報日刊初期摩登化的文藝欄〉,《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2期(2012年8月),頁1-39;
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據末期台灣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收入吳密察策畫、石婉舜等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新自然主義,2009年),頁178-187。
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第17期(2009年12月)。
范燕秋,〈癩病療養所與患者身分的建構:日治時期台灣的癩病社會史〉,《台灣史研究》第15卷第4期(2008年12月)。
原來,〈長衫的時尚觀察──日治晚期臺灣女性的自主性意識展現〉,《明道學術論壇》第8卷第3期(2012年9月)。
奚密,〈燃燒與飛躍──1930年代台灣的超現實詩〉,《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頁75-108。
徐禎苓,〈南國再現‧神秘現代──試論西川滿小說中的媽祖編寫〉,收入蔡造珉編,《我的華麗島:西川滿學術論文發表暨座談會論文集》(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國家台灣文學館,2013年)。
張文薰,〈1930年代台灣文藝界發言權的爭奪──《福爾摩沙》再定位〉,《台灣文學研究雧刊》創刊號(2006年2月),頁105-125。
莊紫蓉採訪記錄,〈自尊自重的心靈──巫永福訪問記〉,《文學台灣》第24期(1997年)。
陳允元,〈台灣風土、異國情調與現代主義──以楊熾昌的詩與詩論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19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11年12月)。
陳允元,〈在帝國的延長線上──1927年劉吶鷗的越境、閱讀與「上海憧憬」〉,收入台大台文所主編,《第八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年),頁8-38。
陳允元,〈帝國與土著間的反覆調校──論戰前西川滿文學中的異國情調視線與敗者史觀〉,收入張良澤編,《我的華麗島:西川滿學術論文發表暨座談會論文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
陳允元,〈尋找「缺席」的超現實主義者──日治時期台灣超現實主義詩系譜的追索與文學史再現〉,《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6期(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年4月),頁9-45。
陳明台,〈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戰前台灣新詩現代主義的考察〉,收入《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1997年),頁39-63。
陳映真,〈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收入《陳映真作品集 12 西川滿與台灣文學》(台北:人間,1988年),頁49-64。
游勝冠,〈誰的「首」?什麼樣的「體」?──施淑〈首與體──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頹廢意識的起源〉一文商榷〉,收入沈萌華主編,《巫永福全集 19 文學會議卷》(台北:傳神福音,1999年)。
菅原克也,〈從「南蠻」到華麗島──日本近代詩中的異國情趣〉,收入陳明姿編,《後殖民主義──台灣與日本論文集》(台北:台大日文系,2002年)。
黃美娥,〈尋找歷史的軌跡:台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台灣史研究》第11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45-183。
黃毓婷,〈東京郊外浪人街──翁鬧與一九三○年代的高圓寺界隈〉,《台灣文學學報》第10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07年6月),頁163-196。
愛里思俊子著,孫洛丹譯,〈重新定義「日本現代主義」──在1930年代的世界語境中〉,收入王中忱、林少陽編,《重審現代主義──東亞視角或漢字圈的提問》(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閻嘉譯,〈大都市概念與現代主義的出現〉,收入周憲編,《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怡臻,〈王白淵和日本作家石川啄木〉,《踏破荊棘,締造桂冠──王白淵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萬卷樓,2016年),頁105-166。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與文學的互動關係〉,收入《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年)。
韓基亨著,陳允元譯,〈「法域」與「文域」:帝國內部表現力的差異與殖民地文本〉,《台灣文學學報》第21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12年12月)。
韓基亨著,陳允元譯,〈文化政治期的檢閱政策與殖民地媒體〉,《台灣文學學報》第21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12年12月)。
韓基亨著,陳允元譯,〈近代詩歌的「不穩性」與殖民地檢閱──《諺文新聞詩歌》(1931年)之分析〉,《台灣文學學報》第21期(台北:政大台文所,2012年12月)。

(二)外文部分
Hsin-Tien Liao(廖新田),〈Naturalistic and Distorted Natures: The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in Visual Art and Surrealist Poetry in Colonial Taiwanese〉,《台灣文學學報》第17期(2010年12月),頁159-191。
エップ(Robert C. Epp)著、相沢史郎譯,〈理性の船:丸山薰の詩(SHIP OF REASON: The Poetry of Maruyama Kaoru)〉,收入日本現代史研究者国際ネットワーク編,《昭和詩人論》(東京:有精堂,1994年)。
エリス俊子,〈日本モダニズムの再定義──一九三○年代世界の文脈のなかで〉,《モダニズム研究》(東京:思潮社,1994年)。
エリス俊子,〈表象としての「亜細亜」──安西冬衛と北川冬彦の詩と植民地空間のモダニズム〉,《越境する想像力──モダニズムの越境I》(京都:人文書院,2004年)。
大東和重,〈古都で芸術の風車を廻す──日本統治下の台南における楊熾昌と李張瑞の文学活動〉,《中国学志》大過号(2013年12月)。
王中忱,〈「東洋学」言説、大陸探検記とモダニズム詩の空間表現――安西冬衛の地政学的な眼差しを中心にして――〉,收入王德威等編,《帝国主義と文学》(東京:研文出版,2010年),頁131-144。
名木橋忠大,〈西川満──異郷の発見〉,收入和田博文、黃翠娥編,《<異郷>としての大連・上海・台北》(東京:勉誠出版,2015年),頁367-378。
吳佩珍,〈日本の「台湾植民地事始」と明治「敗者」史観:北白川宮の表象をめぐって〉,收入東アジアと同時代日本語文学フォーラム・高麗大学校日本研究センター編《跨境日本語文学研究》創刊號(首爾:高麗大学校日本研究センター,2014),頁191-203。
坪井秀人,〈表象としての植民地〉,收入小森陽一編,《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の文化史 5 編成される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頁271-309。
星名宏修,〈「海外進出」とは何だったのか――紺谷淑藻郎「海口印象記」を読む〉,收入陳建忠主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頁213-240。
星埜守之,〈「野蛮の品々」と「オブジェ」の三〇年代を巡って〉,收入鈴木雅雄、真島一郎編,《文学解体の想像力──シュルレアリスムと人類学的思考の近代》(京都:人文書院,2000年)。
柳水晶,〈異地な地元──モダニズム詩と大連 安西冬衛を中心に〉,《地方、認同與回歸:第七屆文學經典人物──渡也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5年5月1~2日)。
紀旭峰,〈戦前期早稲田大学の台湾人留学生〉,《早稲田大学史記要》44號(2013年2月),頁147-183。
唐顥芸,〈日本統治期台湾の詩におけるモダニズムの受容──林修二を例に〉,收入緒形康編,《一九三○年代と接触空間――ディアスポラの思想と文学》(東京:双文出版社,2008年)。
梅森直之,〈大杉栄──支配に抗する生の躍動〉,收入趙景達等編,《東アジアの知識人 3 「社会」の発見と変容》(東京:有志社,2013年)。
黃毓婷,〈翁鬧を読み直す―「戇爺さん」の語りの実験をめぐって―〉,《日本台湾学会報》10(2008年5月)。
鈴木智之,〈コンタクトゾーンにおける読者──〈沖縄文学〉を読むことをめぐって〉,《社会志林》59(4)(東京:法政大学社会学部学会,2013年3月)。
謝惠貞,〈台湾人作家巫永福における日本新感覚派の受容:横光利一「頭ならびに腹」と巫永福「首と体」の比較を中心に〉,《日本台湾学会報》11號(2009年5月),頁217-232。
謝惠貞,〈巫永福〈眠い春杏〉と横光利一〈時間〉:新感覚派模写から「意識」の発見へ〉,《日本台湾学会報》12號(2010年5月),頁199-218。
謝惠貞,〈植民地的メトニミーの反転:横光「笑はれた子」と翁鬧「羅漢脚」〉,收入《東京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研究室紀要》15号(2012年10月),頁68-95。
櫻井智佳惠,〈北川冬彥──変貌する「満洲」と過去の面影〉,收入和田博文、黃翠娥編,《<異郷>としての大連・上海・台北》(東京:勉誠出版,2015年)。

四、學位論文
方婉禎,《美學的越境:東亞超現實主義的融會與轉化》(台北: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論文,2014年)。
王姿雯,《日本統治期日台文学交流史の研究:佐藤春夫・葉山嘉樹から張文環・翁鬧まで》(東京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博士論文,2011年)。
王琬葶,《世界‧民俗‧帝國──《臺灣婦人界》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4年)。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林婉筠,《風車詩社:美學、社會性與現代主義》(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
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欲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台灣書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涂逸凡,《日治台灣文學中的「頹廢」意識》(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高維宏,《重探1920-1930年代台灣與中國文學的兩種前衛性實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詩勤,《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1895-1926)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台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郁欣,《日治前期臺灣郵政的建立(1895-1924)──以郵務運作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淑容,《戰爭前期台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1940)》(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陳藻香,《日本領台時代の日本人作家:西川滿を中心として》(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黃毓婷,《植民地作家翁鬧(オウドウ)再考──1930年代の光と影》(東京大學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室博士論文,2013年)。
楊文儀,《超現實主義在台灣的形成與發展》(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論文,2013年)。
楊明潔,《新感覺派的存在美學研究──以翁鬧短篇小說與劉吶鷗《都市風景線》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廖佩婷,《《台灣新民報》文藝欄研究──以週刊至日刊形式的發展與轉變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謝惠貞,《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化人による新感覚派の受容:横光利一と楊逵・巫永福・翁鬧・劉吶鷗》(東京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博士論文,2012年)。
藤岡玲子,《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詩人研究──以伊良子清白、多田南溟漱人、西川滿、黑木謳子為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