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改制之研究(1945-1949)
A study on Military Affair Commission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restructuring(1945-1949)
作者 范育誠
Fan, Yu Cheng
貢獻者 劉維開
范育誠
Fan, Yu Cheng
關鍵詞 戴笠
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保密局
戰後組織改制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8-Aug-2017 11:38:40 (UTC+8)
摘要 學界對抗戰時期軍事體制的看法,認為軍事委員會基於戰爭需求,不斷增設機構,造成其組織龐大、事權割裂,且軍政軍令分立,海空軍無法協同,問題叢生。加上軍事委員會又獨立於五院之外,與憲政精神不合,遂使抗戰勝利後有裁撤軍事委員會之決定,於行政院下設立國防部,以掌理軍政軍令,重新整理軍事體制。在這樣的觀點與脈絡下,自然將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改制,視為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下的一環,但若從軍統局目前研究成果來看,似乎又並非如此。對此本文藉由爬梳與整理國史館與檔案管理局所藏《戴笠史料》、《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等檔案,重新檢視軍統局戰後改制的過程,並從機構發展脈絡檢視軍統局演變,以突破現有的研究成果。文中先就戴笠於戰後所參與工作、試圖為軍統局尋找的出路與最後的組織改組計畫等進行探討,為戴笠死後的軍統局發展找出線索。接著轉向機關發展的脈絡,分別探討保密局、國防部第二廳、交通警察總局、內政部警察總署,以理解各機關分割後的發展。最後說明與探討各機構的組織、制度與運作,釐清保密局、國防部第二廳、交通警察總局、內政部警察總署四機構成立後的方向、轉變與相互間之關係。
參考文獻 檔案
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文物》
《國民政府》
《戴笠史料》
檔案管理局藏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外交部》

外國檔案
430.2002 Exchange Of Vessels (Naval) (1946), 1946, Records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 1945-1955 Collection, U.S. National Archives. Archives Unbound; http://go.galegroup.com/gdsc/i.do?&id=GALE%7CSC5101263731&v=2.1&u=twnsc183&it=r&p=GDSC&sw=w&viewtype=Manuscript (Accessed 26 December 2014).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 The Far East: China(1946), U.S. aid to China, 724-756.

專書
今井武夫著,《今井武夫回憶錄》翻譯組譯,《今井武夫回憶錄》,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王正華編輯,《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2冊,臺北:國史館,2012。
包遵彭,《中國海軍史》,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
江紹貞,《戴笠與軍統》,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吳淑鳳、張世瑛、蕭李居編輯,《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臺北:國史館,2012。
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戰後中國,臺北:國史館,2015。
沈醉、文強,《戴笠其人》,北京:文史資料,1980。
周佛海著,蔡德金編注,《周佛海日記全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唐縱,《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臺北:傳記文學,1998。
馬振犢,《國民黨特務活動史》(北京:九州,2012);馬振犢、邢燁,《戴笠傳》,杭州:浙江大學,2013。
馬振犢、邢燁,《軍統特務活動史》,北京:金城,2016。
馬振犢、林建英,《中統特務活動史》,北京:金城,2016。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中美合作所誌》,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1。
國防部情報局編,《交通警察總局誌》,臺北:國防部情報局,1973。
國防部情報局編,《國防部情報局史要彙編》,臺北:國防部情報局,1962。
國防部情報局編,《戴雨農先生全集》,臺北:國防部情報局,1979。
張瑞德、齊春風、劉維開、楊維真著,《中華民國專題史》,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南京:南京大學,2005。
張霈芝,《戴笠與抗戰》,臺北:國史館,1999。
梅樂斯(Milton E. Miles),《神龍、飛虎、間諜戰:戴笠和看不見的中美合作戰爭》,臺北:台灣新生報社出版部,1969。
黃康永等口述,朱文楚編,《軍統興衰實錄:國民黨將領的親歷回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14。
葉健青編輯,《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4冊,臺北:國史館,2012。
葉健青編輯,《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5冊,臺北:國史館,2012。
資中筠,《追根溯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蔣永敬、劉維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北:臺灣商務,2011。
魏大銘、黃惟峰,《魏大銘自傳:中國無線情報創建與發展的傳奇人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5。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祕勤組織》,臺北:時英,2004。

外文專書
William H. Mott IV, Military Assistance: An Operational Perspective. U.S.A: Greenwood, 1999.

學位論文
戴子翔,〈戴笠與抗戰時期交警制度之研究(1937-1946)〉,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論文
范育誠,〈抗戰時期的秘密通訊系統:以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為中心〉,《政大史粹》28(臺北,2015.06):69-103。
張力,〈1940年代英美海軍援華之再探〉,收入李金強、麥勁生、劉義章編《中國近代海防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1999),289-314。
張瑞德,〈侍從室與國民政府情報工作〉,《民國研究》27(2015.5):1-53。
劉惠璇,〈戴笠與中央警校之「特警班」(1937-1947)〉,《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5.5(臺北,2013.4):1-36。
羅久蓉,〈軍統特工組織與戰後「漢奸」審判〉,收入國史館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515-54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2153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3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維開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范育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Fan, Yu Che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范育誠zh_TW
dc.creator (作者) Fan, Yu Che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8-Aug-2017 11:38:40 (UTC+8)-
dc.date.available 28-Aug-2017 11:38: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8-Aug-2017 11:38:4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3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19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300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學界對抗戰時期軍事體制的看法,認為軍事委員會基於戰爭需求,不斷增設機構,造成其組織龐大、事權割裂,且軍政軍令分立,海空軍無法協同,問題叢生。加上軍事委員會又獨立於五院之外,與憲政精神不合,遂使抗戰勝利後有裁撤軍事委員會之決定,於行政院下設立國防部,以掌理軍政軍令,重新整理軍事體制。在這樣的觀點與脈絡下,自然將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改制,視為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下的一環,但若從軍統局目前研究成果來看,似乎又並非如此。對此本文藉由爬梳與整理國史館與檔案管理局所藏《戴笠史料》、《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等檔案,重新檢視軍統局戰後改制的過程,並從機構發展脈絡檢視軍統局演變,以突破現有的研究成果。文中先就戴笠於戰後所參與工作、試圖為軍統局尋找的出路與最後的組織改組計畫等進行探討,為戴笠死後的軍統局發展找出線索。接著轉向機關發展的脈絡,分別探討保密局、國防部第二廳、交通警察總局、內政部警察總署,以理解各機關分割後的發展。最後說明與探討各機構的組織、制度與運作,釐清保密局、國防部第二廳、交通警察總局、內政部警察總署四機構成立後的方向、轉變與相互間之關係。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一、 軍統的沿革與架構 1
二、 研究動機 3
三、 研究回顧 6
(1) 戴笠研究 6
(2) 軍統局研究 7
(3) 相關機構研究 9
第二章 軍統改制的發動與規劃 11
一、 戴笠與戰後接收 11
(1) 芷江受降 11
(2) 東南淪陷區接收 13
(3) 漢奸逮捕 18
二、 軍統與中美海軍合作 20
(1) 中美合作所對戰後海軍合作的推動 20
(2) 重新推動到具體協商 24
(3) 租借法案至美國海軍援華法案 27
三、 組織改組計畫 31
(1) 組織改組計畫的提出 31
(2) 中國的FBI 38
第三章 改制計畫的確定與執行 45
一、 戴笠之死與改制計畫的確定 45
(1) 軍統「FBI」化的挫敗 45
(2) 「一分三」 49
二、 改制計畫的執行 53
(1) 業務劃分與新機構的誕生 53
(2) 軍統「撤銷」與「公秘劃分」 56
三、 改制的陣痛 59
(1) 機構轉換的困境 59
(2) 倉促上路的「保密局」 63
第四章 改制後的「軍統」 67
一、 國防部保密局與第二廳 67
(1) 難以分割的關係 67
(2) 「國防部」保密局 69
(3) 國防部第二廳 73
二、 內政部警察總署與交通部交通警察總局 76
(1) 不同的道路 76
(2) 內政部警察總署 78
(3) 交通部交通警察總局 82
第五章 結論 87
參考書目 94
zh_TW
dc.format.extent 347235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3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戴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保密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戰後組織改制zh_TW
dc.title (題名) 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改制之研究(1945-1949)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Military Affair Commission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restructuring(1945-1949)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檔案
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文物》
《國民政府》
《戴笠史料》
檔案管理局藏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外交部》

外國檔案
430.2002 Exchange Of Vessels (Naval) (1946), 1946, Records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 1945-1955 Collection, U.S. National Archives. Archives Unbound; http://go.galegroup.com/gdsc/i.do?&id=GALE%7CSC5101263731&v=2.1&u=twnsc183&it=r&p=GDSC&sw=w&viewtype=Manuscript (Accessed 26 December 2014).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 The Far East: China(1946), U.S. aid to China, 724-756.

專書
今井武夫著,《今井武夫回憶錄》翻譯組譯,《今井武夫回憶錄》,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王正華編輯,《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2冊,臺北:國史館,2012。
包遵彭,《中國海軍史》,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
江紹貞,《戴笠與軍統》,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吳淑鳳、張世瑛、蕭李居編輯,《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臺北:國史館,2012。
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戰後中國,臺北:國史館,2015。
沈醉、文強,《戴笠其人》,北京:文史資料,1980。
周佛海著,蔡德金編注,《周佛海日記全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唐縱,《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臺北:傳記文學,1998。
馬振犢,《國民黨特務活動史》(北京:九州,2012);馬振犢、邢燁,《戴笠傳》,杭州:浙江大學,2013。
馬振犢、邢燁,《軍統特務活動史》,北京:金城,2016。
馬振犢、林建英,《中統特務活動史》,北京:金城,2016。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中美合作所誌》,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1。
國防部情報局編,《交通警察總局誌》,臺北:國防部情報局,1973。
國防部情報局編,《國防部情報局史要彙編》,臺北:國防部情報局,1962。
國防部情報局編,《戴雨農先生全集》,臺北:國防部情報局,1979。
張瑞德、齊春風、劉維開、楊維真著,《中華民國專題史》,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南京:南京大學,2005。
張霈芝,《戴笠與抗戰》,臺北:國史館,1999。
梅樂斯(Milton E. Miles),《神龍、飛虎、間諜戰:戴笠和看不見的中美合作戰爭》,臺北:台灣新生報社出版部,1969。
黃康永等口述,朱文楚編,《軍統興衰實錄:國民黨將領的親歷回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14。
葉健青編輯,《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4冊,臺北:國史館,2012。
葉健青編輯,《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5冊,臺北:國史館,2012。
資中筠,《追根溯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蔣永敬、劉維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北:臺灣商務,2011。
魏大銘、黃惟峰,《魏大銘自傳:中國無線情報創建與發展的傳奇人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5。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祕勤組織》,臺北:時英,2004。

外文專書
William H. Mott IV, Military Assistance: An Operational Perspective. U.S.A: Greenwood, 1999.

學位論文
戴子翔,〈戴笠與抗戰時期交警制度之研究(1937-1946)〉,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論文
范育誠,〈抗戰時期的秘密通訊系統:以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為中心〉,《政大史粹》28(臺北,2015.06):69-103。
張力,〈1940年代英美海軍援華之再探〉,收入李金強、麥勁生、劉義章編《中國近代海防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1999),289-314。
張瑞德,〈侍從室與國民政府情報工作〉,《民國研究》27(2015.5):1-53。
劉惠璇,〈戴笠與中央警校之「特警班」(1937-1947)〉,《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5.5(臺北,2013.4):1-36。
羅久蓉,〈軍統特工組織與戰後「漢奸」審判〉,收入國史館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515-54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