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活潑還是過動的童年--生醫情結在學前特殊教育的探究
An Energetic or Hyperactive Childhood – An Exploration of Medical Complex of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作者 張銘庭
貢獻者 張盈堃
張銘庭
關鍵詞 ADHD
權力關係
生醫情結
ADHD
Power relationships
Psy-med complex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8-Aug-2017 11:56:01 (UTC+8)
摘要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隨著早期療育的觀念深入我們的生活,相關的醫療診斷更是與日俱增。當相關標準考慮年齡的影響,我們在實務上卻仍不斷發現過動症的診斷似乎沒有年齡的分野,醫療診斷看似有著矛盾的疑慮,但我們卻對其深信不疑,這當中代表的是家長教養上的焦慮抑或老師教學上的困境?研究者企圖進一步探索在ADHD有關的群體中展現的醫療化脈絡以及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本研究為ADHD的討論領域中補足目前仍缺乏以特教老師身份所觀察到的現象,在眾多研究中有醫療界也有社會學界的研究者,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ADHD的存在,然而教育界除了不斷討論更多的教學方法,似乎尚未針對ADHD在教育現場帶來的影響進行相關反思,因此研究者以自身做為田野和文獻理論做對話,並從中分析不為人所發現的權力關係。本研究發現早期療育的醫療概念,藉由納編特教老師以及媒體的傳遞,使ADHD成為醫療化的代表,而成人彼此之間的權力運作,其實是以醫療為證,藉由醫療的判斷來佐證成人自己的判斷與放下管教責任,醫療霸權的存在來自人們的選擇與社會集體表面是面對問題實則逃避的矛盾狀態所產生。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ingrained in our lives along with the concept of early treatment as related medical diagnosis grows day by day.
As related standards consider the impact of age, we continue to discover that ADHD diagnosis seems to disregard age in the actual world; medical diagnosis seem to have contradictory doubt but we still trust them without question. Does this reflect the anxiety of parents or the difficulty of teachers in education? Researchers attemp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resentation of ADHD in group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dical context, knowledge, and authority.
This study discussed insufficiencies observed by a pre-school teacher in the field of ADHD. In the broad field of research that includes researchers from the medical and social fields, each observe the existence of ADHD throug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owever, aside from discussing more teaching methods,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s not reflected on the impact of ADHD in teaching environment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will act as dialogue between field and literature theory to analyze the undiscovered relationship of authority.
The study discovered that the medical concept of early treatment is transferred after compilation by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he media, establishing ADH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medical treatment. The operation of authority between adults is in actuality using medical treatment as evidence to determine or verify adult judgment and putting down the responsibility of discipline. The existence of medical hegemony stems from people’s choices and the social collective’s dealing with issues on the surface yet in reality escaping, creating a contradictory status.
參考文獻 丁志菡 (1999)。認識過動症及社會工作角色的介入。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7, 47-55。
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Brooker, P.(1999)。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市:巨流。
王增勇(2003)。照顧與控制之間--以「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1,143-183。
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譯)(2012)。Campbell, M.L. & Gregor, F.著(200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台北市:群學。
全國法規資料庫教育部。特殊教育法。台灣網站:http://law.moj.gov.tw/Index.aspx,取用日期:2016.11.19
李佳燕(2016)。懷疑孩子是過動兒前,大人可以做的10件事。取自http://info.babyhome.com.tw/article/14632 日期:2016.12.04
李佳燕(2014)。還孩子做自己~另一種角度看過動兒。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網站,取自http://www.letchildrenbe.org/archives/320#h 日期:2016.12.04
呂明蓁、唐文慧、林津如(譯)(2007)。Griffith, A.I. & Smith, D.E.著(2004)。母職任務與學校教育的拔河。台北市:高等教育。
何善欣(譯)(2007)。Barkley, R.A.著(1995)。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台北市:遠流。
林文源 (2012)。醫療化理論的後進國批判:以臺灣慢性腎病治理的知識、專業與體制轉變為例。臺灣社會學,24,1-53。
林幸台、張如杏(2009)。特教醫療化現象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1,1-17。
林昱瑄(2012)。建制民族誌作為揭露統治關係的途徑:以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為例。新批判,1,1-39。
花郁婷(2013)。過動症兒童的鑑定與處置之社會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新北市。
吳易澄(2014.6.10)。精神醫學不是「黑幕」--回應陶昌文醫師。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0/413144/
胡敏遠(2006)。國際關係理論中「文化霸權」與「溝通行動」的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台北市。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唐宜楨、吳慧菁(2008)。精神疾患污名化與去污名化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季刊,6(3),175-196。
高致娟(2003)。新感覺統合與資優教育─建構孩子全能力。台北市:優兒文化。
莫藜藜(2003)。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親師互動與合作關係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9,119-154。
陶昌文(2014.6.4)。精神醫學背後的黑幕。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607/35878746/
陳凱蓁(2007)。「幼教老師發現學齡前ADHD兒童」資源手冊之研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南大學幼兒教育所。台南市。
陳逸淳(2016)。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ADD/ADHD)的社會學觀察。巷仔口社會學。網站: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6/11/22/chenyichun-2/,取用日期:2017.05.31
連文宏、洪儷瑜 (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藥物原理及其相關議題。應用心理研究,49,89-110。
商志雍、高淑芬(2010)。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台灣醫學,14(4),395-400。doi:10.6320FJM.2010.14(4).05
郭姵妤(2014)。阿珠上班去:建制論述中消失的人。社會分析,9,151-176。
張盈堃(2016)。病理化童年:ADHD與藥物濫用的處遇模式座談會紀實與反思。巷仔口社會學。網站: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6/07/19/chang_yingkwan/,取用日期:2017.02.07
程淑華、謝王惠、魏明愷 (2012),畢馬龍情境對士兵工作表現的影響性。教育與心理研究,35(1),99-125。
黃曼青(2012)。常民的被醫療化與抗醫療化: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父母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黃守廉(2011)。以ex-Gaussian分配探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不同亞型患者在能量調節歷程的差異(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昱得 (2014)。我思故我在 : 論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的知識論思辨能力。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0,187-226。
曾凡慈 (2015)。兒童過動症的在地興起與專業技能網絡的變遷。科技、醫療與社會,21,15-75。
曾凡慈(2013)。你的孩子有過動症嗎?要看住在哪個國家而定。巷仔口社會學。網站: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09/30/tsengfanci/,取用日期:2016.11.19
曾凡慈 (2008)。發現「遲緩兒童」:科學認知、權力技術與社會秩序。臺灣社會學,15,165-213。
甯應斌 (1999)。威而鋼論述的分析--現代用藥與身體管理。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3,225-252。
賴皆興(2007)。當代中國宗教論述建構之研究──兼論中共政教關係發展(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台北市。
謝妮(2009)。建制民族誌-一種新的方法視角。貴州社會科學,2009(7),59-63。
Lin, A.(2106.3.17)。科學家打造新注意力追蹤技術,盼降低過動症誤診率。科技新報。取自https://technews.tw/2016/03/17/adhd-mind-tracking/
Kendler, K. S.(1990).Toward a scientific psychiatric nosology: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Archive General Psychiatry,47(10),969-973.
Simon, D.A. (2010). Use and Overuse of a “go to” drug. Retrieved from http://eric.ed.gov/?id=ED513588 Date:2015.12.23
Timimi, S. (2005). Naughty Boys: Anti-Social Behaviour, ADHD and the Role of Culture.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104157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7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盈堃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銘庭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銘庭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8-Aug-2017 11:56:01 (UTC+8)-
dc.date.available 28-Aug-2017 11:56: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8-Aug-2017 11:56: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7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24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7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隨著早期療育的觀念深入我們的生活,相關的醫療診斷更是與日俱增。當相關標準考慮年齡的影響,我們在實務上卻仍不斷發現過動症的診斷似乎沒有年齡的分野,醫療診斷看似有著矛盾的疑慮,但我們卻對其深信不疑,這當中代表的是家長教養上的焦慮抑或老師教學上的困境?研究者企圖進一步探索在ADHD有關的群體中展現的醫療化脈絡以及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本研究為ADHD的討論領域中補足目前仍缺乏以特教老師身份所觀察到的現象,在眾多研究中有醫療界也有社會學界的研究者,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ADHD的存在,然而教育界除了不斷討論更多的教學方法,似乎尚未針對ADHD在教育現場帶來的影響進行相關反思,因此研究者以自身做為田野和文獻理論做對話,並從中分析不為人所發現的權力關係。本研究發現早期療育的醫療概念,藉由納編特教老師以及媒體的傳遞,使ADHD成為醫療化的代表,而成人彼此之間的權力運作,其實是以醫療為證,藉由醫療的判斷來佐證成人自己的判斷與放下管教責任,醫療霸權的存在來自人們的選擇與社會集體表面是面對問題實則逃避的矛盾狀態所產生。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ingrained in our lives along with the concept of early treatment as related medical diagnosis grows day by day.
As related standards consider the impact of age, we continue to discover that ADHD diagnosis seems to disregard age in the actual world; medical diagnosis seem to have contradictory doubt but we still trust them without question. Does this reflect the anxiety of parents or the difficulty of teachers in education? Researchers attemp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resentation of ADHD in group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dical context, knowledge, and authority.
This study discussed insufficiencies observed by a pre-school teacher in the field of ADHD. In the broad field of research that includes researchers from the medical and social fields, each observe the existence of ADHD throug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owever, aside from discussing more teaching methods,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s not reflected on the impact of ADHD in teaching environment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will act as dialogue between field and literature theory to analyze the undiscovered relationship of authority.
The study discovered that the medical concept of early treatment is transferred after compilation by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he media, establishing ADH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medical treatment. The operation of authority between adults is in actuality using medical treatment as evidence to determine or verify adult judgment and putting down the responsibility of discipline. The existence of medical hegemony stems from people’s choices and the social collective’s dealing with issues on the surface yet in reality escaping, creating a contradictory statu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活潑與過動的童年 3
(一)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定義 4
(1)醫學上的定義 4
(2)教育上的定義 11
(二)ADHD鑑定相關流程 14
(1)醫療上的評估 14
(2)教育上的評估 17
(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處遇 20
(四)生醫情結 22
第貳章 理論觀點與文獻回顧 27
一、理論觀點 27
(一)醫療化 27
(二)霸權與知識/權力的關係 31
二、相關研究 36
(一)ADHD的文獻回顧 36
(二)探討社會脈絡之文獻 38
(三)小結 41
一、研究問題 43
二、研究方法 44
(一)建制民族誌(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45
(二)我的田野 47
(三)資料蒐集 50
(四)研究限制與研究倫理 53
第肆章 檯面下的日常:我看見的社會一隅 55
一、我看見的童年:研究者的田野筆記 55
(一)是初級症狀還是次級症狀?--小愛的故事 55
(二)看似相仿其實不同--小自、小中、小軒的故事 57
(三)醫療證明是獲得補助的管道--小圓與圓妹的故事 59
(四)接納不只是學校或父母的事--小禾學校的故事 63
(五)小結 68
二、幼兒園裡的童年圖樣:普通班教師的敘事 69
三、抽離而貼近的成人視角:心評教師的敘事 83
四、小結:普通教師與心評教師立場的矛盾與衝突 90
第伍章 結論:創造與眾不同的童年 97
一、研究發現 97
(一)為什麼皆是男孩? 98
(二)看不見在過動背後的原因 99
(三)現場老師被醫療體系所納編 101
二、與既有研究的對話 102
三、研究方法的省思 103
四、研究建議 105
(一)孩子需要我們更宏觀的對待 105
(二)讓孩子走進屬於他的世界 107
(三)生命的答案不會有唯一正解 108
五、研究者的成長與挫折 108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115
zh_TW
dc.format.extent 213830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7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DHD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權力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醫情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ADH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wer relationship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sy-med complexen_US
dc.title (題名) 活潑還是過動的童年--生醫情結在學前特殊教育的探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n Energetic or Hyperactive Childhood – An Exploration of Medical Complex of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志菡 (1999)。認識過動症及社會工作角色的介入。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7, 47-55。
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Brooker, P.(1999)。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市:巨流。
王增勇(2003)。照顧與控制之間--以「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1,143-183。
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譯)(2012)。Campbell, M.L. & Gregor, F.著(200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台北市:群學。
全國法規資料庫教育部。特殊教育法。台灣網站:http://law.moj.gov.tw/Index.aspx,取用日期:2016.11.19
李佳燕(2016)。懷疑孩子是過動兒前,大人可以做的10件事。取自http://info.babyhome.com.tw/article/14632 日期:2016.12.04
李佳燕(2014)。還孩子做自己~另一種角度看過動兒。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網站,取自http://www.letchildrenbe.org/archives/320#h 日期:2016.12.04
呂明蓁、唐文慧、林津如(譯)(2007)。Griffith, A.I. & Smith, D.E.著(2004)。母職任務與學校教育的拔河。台北市:高等教育。
何善欣(譯)(2007)。Barkley, R.A.著(1995)。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台北市:遠流。
林文源 (2012)。醫療化理論的後進國批判:以臺灣慢性腎病治理的知識、專業與體制轉變為例。臺灣社會學,24,1-53。
林幸台、張如杏(2009)。特教醫療化現象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1,1-17。
林昱瑄(2012)。建制民族誌作為揭露統治關係的途徑:以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為例。新批判,1,1-39。
花郁婷(2013)。過動症兒童的鑑定與處置之社會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新北市。
吳易澄(2014.6.10)。精神醫學不是「黑幕」--回應陶昌文醫師。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0/413144/
胡敏遠(2006)。國際關係理論中「文化霸權」與「溝通行動」的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台北市。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唐宜楨、吳慧菁(2008)。精神疾患污名化與去污名化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季刊,6(3),175-196。
高致娟(2003)。新感覺統合與資優教育─建構孩子全能力。台北市:優兒文化。
莫藜藜(2003)。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親師互動與合作關係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9,119-154。
陶昌文(2014.6.4)。精神醫學背後的黑幕。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607/35878746/
陳凱蓁(2007)。「幼教老師發現學齡前ADHD兒童」資源手冊之研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南大學幼兒教育所。台南市。
陳逸淳(2016)。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ADD/ADHD)的社會學觀察。巷仔口社會學。網站: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6/11/22/chenyichun-2/,取用日期:2017.05.31
連文宏、洪儷瑜 (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藥物原理及其相關議題。應用心理研究,49,89-110。
商志雍、高淑芬(2010)。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台灣醫學,14(4),395-400。doi:10.6320FJM.2010.14(4).05
郭姵妤(2014)。阿珠上班去:建制論述中消失的人。社會分析,9,151-176。
張盈堃(2016)。病理化童年:ADHD與藥物濫用的處遇模式座談會紀實與反思。巷仔口社會學。網站: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6/07/19/chang_yingkwan/,取用日期:2017.02.07
程淑華、謝王惠、魏明愷 (2012),畢馬龍情境對士兵工作表現的影響性。教育與心理研究,35(1),99-125。
黃曼青(2012)。常民的被醫療化與抗醫療化: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父母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黃守廉(2011)。以ex-Gaussian分配探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不同亞型患者在能量調節歷程的差異(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昱得 (2014)。我思故我在 : 論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的知識論思辨能力。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0,187-226。
曾凡慈 (2015)。兒童過動症的在地興起與專業技能網絡的變遷。科技、醫療與社會,21,15-75。
曾凡慈(2013)。你的孩子有過動症嗎?要看住在哪個國家而定。巷仔口社會學。網站: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09/30/tsengfanci/,取用日期:2016.11.19
曾凡慈 (2008)。發現「遲緩兒童」:科學認知、權力技術與社會秩序。臺灣社會學,15,165-213。
甯應斌 (1999)。威而鋼論述的分析--現代用藥與身體管理。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3,225-252。
賴皆興(2007)。當代中國宗教論述建構之研究──兼論中共政教關係發展(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台北市。
謝妮(2009)。建制民族誌-一種新的方法視角。貴州社會科學,2009(7),59-63。
Lin, A.(2106.3.17)。科學家打造新注意力追蹤技術,盼降低過動症誤診率。科技新報。取自https://technews.tw/2016/03/17/adhd-mind-tracking/
Kendler, K. S.(1990).Toward a scientific psychiatric nosology: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Archive General Psychiatry,47(10),969-973.
Simon, D.A. (2010). Use and Overuse of a “go to” drug. Retrieved from http://eric.ed.gov/?id=ED513588 Date:2015.12.23
Timimi, S. (2005). Naughty Boys: Anti-Social Behaviour, ADHD and the Role of Culture.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