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俱舍論》及《成唯識論》的 見道理論差異及其原因
On the Different of Path-Seeing (Darśana-mārga) Theories by Abhidharmakośakārikā and Cheng Weishi Lun
作者 莫凱輝
Mo, Kai Hui
貢獻者 耿晴
莫凱輝
Mo, Kai Hui
關鍵詞 見道
說一切有部
瑜伽行派
無漏法
無分別
見所斷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31-Aug-2017 12:11:09 (UTC+8)
摘要 本文將就佛教修行五道中的見道進行討論。首先本文討論了有漏凡夫如何首次生起無漏法的問題:說一切有部傾向於主張無漏法可以由有漏法生起,而瑜伽行派則主張有漏法和無漏法異質,無漏法需要從無漏種生起。由於此種差異,雙方在種姓問題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本文接著指出:在見道位中,說一切有部所描述的見道狀態,傾向於有分別的見道。主要原因是,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相關的智皆為「見性」(推度性);迅速切換所緣和無分別的思維模式存在矛盾;瑜伽行派也認為說一切有部所述的見道屬於後得位。而瑜伽行派將見道分為了根本位及後得位,見道被分為了無分別及分別安立兩個階段。兩派在此問題的差異,主要來源於兩派對見道所觀真理的差異。

最後,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有十五心,瑜伽行派則認為有十六心。瑜伽行派從基礎上迥異於說一切有部,在將見道分化為根本及後得之後,說一切有部在見道為十五心或十六心的問題上的基礎已被瓦解。另外,說一切有部認為見所斷煩惱及修所斷煩惱的主要差別是兩者是否產生自「我執」,若是則為見所斷煩惱,若非則是修所斷煩惱。瑜伽行派則更注重煩惱現行及習氣的差異,若是現行則為見所斷煩惱,若是習氣則為修所斷煩惱。
參考文獻 一、佛教典籍

(一)漢語
《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俱舍論》(世親著,玄奘譯,《大正藏》卷30,經號:1558。)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世親著,真諦譯,《大正藏》卷30,經號:1559。)
《俱舍論記》(普光著,《大正藏》卷30,經號:1821。)
《俱舍論疏》(法寶著,《大正藏》卷30,經號:1822。)
《俱舍論疏》(神泰著,《卍續藏》卷53,經號:836。)
《俱舍論頌疏論本》(圓暉著,《大正藏》卷30,經號: 1823。)
《阿毘達磨發智論》(迦多衍尼子著,玄奘譯,《大正藏》卷20,經號:1544。)
《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200,經號:1545。)
《阿毘曇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著,浮陀跋摩、道泰等譯,《大正藏》卷60,經號:1546。)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眾賢著,玄奘譯,《大正藏》卷80,經號:1562。)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無著著,玄奘譯,《大正藏》卷7,經號:1605。)
《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安慧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16,經號:1606。)
《成唯識論》(護法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10,經號:1585。)
《成唯識論述記》(窺基著,《大正藏》卷10,經號:1830。)
《瑜伽師地論》(彌勒著,玄奘譯,《大正藏》卷100,經號:1579。)
《佛地經論》(親光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7,經號:1530。)

(二)藏語
《中華大藏經》(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2008)
《俱舍論頌》(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tshigs le`ur byas pa, 世親著,79: 20 – 81。)
《俱舍論釋》(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bshad pa, 世親著,79:82-950。)
《俱舍論疏》(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grel bsha, 稱友著,80: 18-1712。)
《俱舍論隨相疏》(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grel bshad nye bar mkho ba, 滿增著,81: 18 – 1791。)
《俱舍論近要疏》(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grel bshad nye bar mkho ba, 寂天著,82: 20 – 996。)
《俱舍論心要燈疏》(tib: chos mngon pa`i `grel pa gnad kyi sgron ma, 陳那著,82: 1016 – 1329。)

《俱舍論頌文疏·現嚴》(tib: dam pa`i chos mngon pa mdzod kyi tshig le`ur byas pa`i `grel pa mngon pa`i rgyan,欽·文殊著),Institute of Tibetan Classics, 2009.

二、工具書
慈怡主編
1988初版 《佛光大辭典》,高雄縣:佛光。
丁福保編
1989 《丁福保大辭典》,台北:天華出版。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4光碟版 CBETA電子佛典,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三、專書/學術論文
歐陽竟無編
1988 《藏要 15,第二輯(七):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一至七》。臺北:新文豐。
《藏要 16,第二輯(八):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十九至卅》。臺北:新文豐。

釋智敏
《俱舍論頌疏講記》(內部流通)。杭州:多寶講寺。

釋安慧
2004 《斷煩惱的探討--以<大毘婆沙論>為中心》。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第 15 屆) : 31.

林育民
2008 《<俱舍論‧賢聖品>修證法義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釋印順
2011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惟善
2011 《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以梵文<俱舍論>及其梵漢注釋為基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Dhammajoti, Kuala Lumpur.
2007 Abhidharma doctrines and controversies on perception.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HKU.
2009 Sarvāstivāda Abhidharma.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四、期刊/專書論文
周柔含
2008 《<婆沙論> 三譯本及其成立》。 臺大佛學研究 : 1-44。
2010 《說一切有部的世俗道斷惑論》。法鼓佛學學報7 : 23-65。

釋長慈
2013 《說一切有部觀四諦十六行相減行減緣入見道之修道次第初探--以<大毘婆沙論>,<俱舍論>及其註釋書為中心》。福嚴佛學研究 8 : 79-12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103154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401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耿晴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莫凱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Mo, Kai Huien_US
dc.creator (作者) 莫凱輝zh_TW
dc.creator (作者) Mo, Kai Hui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Aug-2017 12:11:09 (UTC+8)-
dc.date.available 31-Aug-2017 12:11: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Aug-2017 12:11: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315401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37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4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將就佛教修行五道中的見道進行討論。首先本文討論了有漏凡夫如何首次生起無漏法的問題:說一切有部傾向於主張無漏法可以由有漏法生起,而瑜伽行派則主張有漏法和無漏法異質,無漏法需要從無漏種生起。由於此種差異,雙方在種姓問題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本文接著指出:在見道位中,說一切有部所描述的見道狀態,傾向於有分別的見道。主要原因是,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相關的智皆為「見性」(推度性);迅速切換所緣和無分別的思維模式存在矛盾;瑜伽行派也認為說一切有部所述的見道屬於後得位。而瑜伽行派將見道分為了根本位及後得位,見道被分為了無分別及分別安立兩個階段。兩派在此問題的差異,主要來源於兩派對見道所觀真理的差異。

最後,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有十五心,瑜伽行派則認為有十六心。瑜伽行派從基礎上迥異於說一切有部,在將見道分化為根本及後得之後,說一切有部在見道為十五心或十六心的問題上的基礎已被瓦解。另外,說一切有部認為見所斷煩惱及修所斷煩惱的主要差別是兩者是否產生自「我執」,若是則為見所斷煩惱,若非則是修所斷煩惱。瑜伽行派則更注重煩惱現行及習氣的差異,若是現行則為見所斷煩惱,若是習氣則為修所斷煩惱。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1
1. 計畫緣起 1
2. 文獻回顧 3
3. 論文結構及其章節 7
4. 研究方法與步驟 23
第二章 由世第一法入見道 24
1. 前言 24
2. 部派觀點 25
3. 瑜伽行派觀點 42
4. 小結 48
第三章 「見道」後得位有無的差異及原因 50
1. 瑜伽行派之見道及其後得位之「見相有無」 51
2. 說一切有部之「分別」見道 56
3. 瑜伽行派之「無分別智」 66
4. 小結 72
第四章 由見道至修道 74
1. 部派 74
2. 瑜伽行派 86
3. 小結 94
第五章 結論 97
1. 各章回顧 97
2. 整體檢討 100
參考文獻 102
zh_TW
dc.format.extent 297707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401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見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說一切有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瑜伽行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無漏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無分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見所斷zh_TW
dc.title (題名) 論《俱舍論》及《成唯識論》的 見道理論差異及其原因zh_TW
dc.title (題名) On the Different of Path-Seeing (Darśana-mārga) Theories by Abhidharmakośakārikā and Cheng Weishi Lu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佛教典籍

(一)漢語
《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俱舍論》(世親著,玄奘譯,《大正藏》卷30,經號:1558。)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世親著,真諦譯,《大正藏》卷30,經號:1559。)
《俱舍論記》(普光著,《大正藏》卷30,經號:1821。)
《俱舍論疏》(法寶著,《大正藏》卷30,經號:1822。)
《俱舍論疏》(神泰著,《卍續藏》卷53,經號:836。)
《俱舍論頌疏論本》(圓暉著,《大正藏》卷30,經號: 1823。)
《阿毘達磨發智論》(迦多衍尼子著,玄奘譯,《大正藏》卷20,經號:1544。)
《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200,經號:1545。)
《阿毘曇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著,浮陀跋摩、道泰等譯,《大正藏》卷60,經號:1546。)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眾賢著,玄奘譯,《大正藏》卷80,經號:1562。)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無著著,玄奘譯,《大正藏》卷7,經號:1605。)
《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安慧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16,經號:1606。)
《成唯識論》(護法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10,經號:1585。)
《成唯識論述記》(窺基著,《大正藏》卷10,經號:1830。)
《瑜伽師地論》(彌勒著,玄奘譯,《大正藏》卷100,經號:1579。)
《佛地經論》(親光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7,經號:1530。)

(二)藏語
《中華大藏經》(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2008)
《俱舍論頌》(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tshigs le`ur byas pa, 世親著,79: 20 – 81。)
《俱舍論釋》(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bshad pa, 世親著,79:82-950。)
《俱舍論疏》(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grel bsha, 稱友著,80: 18-1712。)
《俱舍論隨相疏》(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grel bshad nye bar mkho ba, 滿增著,81: 18 – 1791。)
《俱舍論近要疏》(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grel bshad nye bar mkho ba, 寂天著,82: 20 – 996。)
《俱舍論心要燈疏》(tib: chos mngon pa`i `grel pa gnad kyi sgron ma, 陳那著,82: 1016 – 1329。)

《俱舍論頌文疏·現嚴》(tib: dam pa`i chos mngon pa mdzod kyi tshig le`ur byas pa`i `grel pa mngon pa`i rgyan,欽·文殊著),Institute of Tibetan Classics, 2009.

二、工具書
慈怡主編
1988初版 《佛光大辭典》,高雄縣:佛光。
丁福保編
1989 《丁福保大辭典》,台北:天華出版。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4光碟版 CBETA電子佛典,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三、專書/學術論文
歐陽竟無編
1988 《藏要 15,第二輯(七):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一至七》。臺北:新文豐。
《藏要 16,第二輯(八):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十九至卅》。臺北:新文豐。

釋智敏
《俱舍論頌疏講記》(內部流通)。杭州:多寶講寺。

釋安慧
2004 《斷煩惱的探討--以<大毘婆沙論>為中心》。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第 15 屆) : 31.

林育民
2008 《<俱舍論‧賢聖品>修證法義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釋印順
2011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惟善
2011 《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以梵文<俱舍論>及其梵漢注釋為基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Dhammajoti, Kuala Lumpur.
2007 Abhidharma doctrines and controversies on perception.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HKU.
2009 Sarvāstivāda Abhidharma.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四、期刊/專書論文
周柔含
2008 《<婆沙論> 三譯本及其成立》。 臺大佛學研究 : 1-44。
2010 《說一切有部的世俗道斷惑論》。法鼓佛學學報7 : 23-65。

釋長慈
2013 《說一切有部觀四諦十六行相減行減緣入見道之修道次第初探--以<大毘婆沙論>,<俱舍論>及其註釋書為中心》。福嚴佛學研究 8 : 79-12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