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兩種實習,一樣甘願──台灣與中國的新聞媒體實習勞動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onsent within two intern systems— Intern labor of news media in Taiwan and China
作者 陳芛薇
貢獻者 劉昌德
陳芛薇
關鍵詞 製造甘願
非典型勞動
文化產業勞動
實習勞動
新聞媒體實習生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06:42 (UTC+8)
摘要 本研究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台灣和中國新聞媒體實習勞動制度以及工作條件,如實習進入管道、實習報酬及實習性質和內容等,更細緻的呈現新聞媒體實習勞動樣貌,以及藉由實習生與正職的工作差異及互動關係、實習生報導署名等媒體安排分析媒體如何看待實習勞動。第二部分則是從兩岸新聞媒體實習生觀點出發,從實習動機到肯認實習與否,以探討實習生為何願意投入普遍無酬或低報酬的新聞實習勞動。最後一部分則是比較兩岸在實習勞動制度、工作條件,及甘願勞動的動機與認同有何差異,並試圖與Burawoy的「製造甘願」觀點對話。

研究結果發現在實習進入管道、工作條件和實習內容上,台灣和中國都存在明顯差異,中國實習制度比台灣更為混亂,勞動樣貌也更為複雜。另外,媒體普遍都將實習勞動視為不正式勞動力,以較一般員工有限和寬鬆的態度對待實習生。但中國實習生獨立產製程度更高,無薪或低報酬狀況則更普遍,不僅較早開始實習,實習總長也更長;同時實習生與正職互動關係也更加傾向一般職場的「指揮」關係。甘願勞動部分,雖然兩岸新聞媒體實習普遍存在甘願勞動現況,但中國實習生的甘願勞動程度更勝於台灣。整體而言,兩岸實習生對實習與就業相關的想像和對新聞媒體實習的認同也相似,認為實習有助未來職涯也肯認實習意義。Burawoy指出勞動過程被建構成一場遊戲,工人產生了同意。肯認實習價值的實習生等同對實習產生了同意,進而一再投入「實習遊戲」。遊戲也掩飾了背後的生產關係,讓媒體資方掩飾及取得剩餘勞動(Burawoy, 1979/林宗弘等譯,2005)。然而製造甘願論點仍有限制,以製造業工廠為背景的「製造甘願」不能完全解釋新聞媒體實習勞動,一是甘願不僅限於實習場域的形塑,也受社會脈絡影響;二是新聞媒體實習勞動屬文化產業勞動,其特性也是實習生甘願勞動的原因,並非製造甘願能完全解釋。

本研究除了希望藉由新聞實習勞動,補充勞動和媒體研究在「製造甘願」的探討;也期望研究能促進基層實習生的勞動處境,媒體及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工作者的勞動處境更加重視,良好的勞動環境才能帶來更好的新聞品質。
參考文獻 江慧珺(2013)。《甘願,不甘願?論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未出版)。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韌(2006)。〈紐約時報的實習生制度———兼議我國媒體實習生制度的建設問題〉,《新聞記者》,11: 73-75。
宋廣英(2009)。《大專生工讀參與動機及工作表現對就業力影響之研究-以暑期社區產業工讀為例》(未出版)。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宗弘等譯(2005)。《製造甘願》。臺北:群學。(原書Burawoy, M.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IL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韋本、李尚遠譯(2002)。《帝國》。臺北:商周。(原書Hardt, M. & Negri, A. [2000]. Empire.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唐智(1971)。《建教合作之理論與實施》。高雄:省立高雄工專。
郝紅霞(2010)〈高教新聞專業實習生動手能力研究──以《汴梁晚報》實習生為例〉(未出版)。河南大學新聞學碩士論文。
張家榮(2011)。《被出租的年輕人:高學歷青年派遣勞工的勞動》(未出版)。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程道才(2002)〈新聞實習模式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 64-66
楊曼禎(2013)。《大專生企業實習方案與成效評估之探討-以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實習方案為例》(未出版)。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毓澤(2006)〈義大利自主主義運動與政治馬克思主義:對《帝國》的脈絡化解讀與批判〉,《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8: 93-149。
劉光瑩(2009)。《從新聞傳播領域學生的學習歷程看媒體實習經驗的教育意義》(未出版)。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肇君(2006)。《論媒體勞動:閱聽人、記者與記者後備軍》(未出版)。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魏先努(2015)〈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學專業實習模式研究〉,《今傳媒(學術版)》,2: 144-145, 164
Boyce, C., Neale, P., (2006).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A guide for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for evaluation input. MA: Pathfinder International
Fuchs, C. (2010). Class, knowledge and new media.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2(1), 141-150.
Gill, R., Pratt, A. (2008). In the social factory? Immaterial labour, precariousness and cultural work.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5(7–8), 1–30
Greenbaum, J. (1999). Spread over time and place: Redivided labor and the role of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In M. Wardell, T. L. Steiger, & P. Meiksins (Eds.), Rethinking the labor process (pp. 79-92).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Lazzarato, M. (1996). Immaterial labor(Paul Colilli & Ed Emory, Trans.). In P. Virno, & M. Hardt, (Eds.), Radical thought in Italy: a potential politics(pp. 133-147).Minnesota,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Ryan, K. M. (2009). The performative journalist: job satisfaction, temporary workers and American television news. Journalism, 10(5), 647-664.
Terranova, T. (2000). Free labor: Producing culture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Social Text, 18(2), 33-5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102451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451016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昌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芛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芛薇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Sep-2017 14:06:42 (UTC+8)-
dc.date.available 13-Sep-2017 14:06:4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06:4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2451016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0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451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台灣和中國新聞媒體實習勞動制度以及工作條件,如實習進入管道、實習報酬及實習性質和內容等,更細緻的呈現新聞媒體實習勞動樣貌,以及藉由實習生與正職的工作差異及互動關係、實習生報導署名等媒體安排分析媒體如何看待實習勞動。第二部分則是從兩岸新聞媒體實習生觀點出發,從實習動機到肯認實習與否,以探討實習生為何願意投入普遍無酬或低報酬的新聞實習勞動。最後一部分則是比較兩岸在實習勞動制度、工作條件,及甘願勞動的動機與認同有何差異,並試圖與Burawoy的「製造甘願」觀點對話。

研究結果發現在實習進入管道、工作條件和實習內容上,台灣和中國都存在明顯差異,中國實習制度比台灣更為混亂,勞動樣貌也更為複雜。另外,媒體普遍都將實習勞動視為不正式勞動力,以較一般員工有限和寬鬆的態度對待實習生。但中國實習生獨立產製程度更高,無薪或低報酬狀況則更普遍,不僅較早開始實習,實習總長也更長;同時實習生與正職互動關係也更加傾向一般職場的「指揮」關係。甘願勞動部分,雖然兩岸新聞媒體實習普遍存在甘願勞動現況,但中國實習生的甘願勞動程度更勝於台灣。整體而言,兩岸實習生對實習與就業相關的想像和對新聞媒體實習的認同也相似,認為實習有助未來職涯也肯認實習意義。Burawoy指出勞動過程被建構成一場遊戲,工人產生了同意。肯認實習價值的實習生等同對實習產生了同意,進而一再投入「實習遊戲」。遊戲也掩飾了背後的生產關係,讓媒體資方掩飾及取得剩餘勞動(Burawoy, 1979/林宗弘等譯,2005)。然而製造甘願論點仍有限制,以製造業工廠為背景的「製造甘願」不能完全解釋新聞媒體實習勞動,一是甘願不僅限於實習場域的形塑,也受社會脈絡影響;二是新聞媒體實習勞動屬文化產業勞動,其特性也是實習生甘願勞動的原因,並非製造甘願能完全解釋。

本研究除了希望藉由新聞實習勞動,補充勞動和媒體研究在「製造甘願」的探討;也期望研究能促進基層實習生的勞動處境,媒體及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工作者的勞動處境更加重視,良好的勞動環境才能帶來更好的新聞品質。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0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0
第二節 研究背景 13
壹、實習制度緣起 13
貳、台灣新聞媒體實習概況 14
參、中國新聞媒體實習概況 1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甘願勞動 21
第二節 文化產業的甘願勞動 23
壹、自主馬克思主義:無勞動意識的無償勞動 23
貳、媒體的甘願勞動:自主馬克思主義觀點 24
第三節 媒體實習勞動相關研究 25
壹、台灣相關研究 26
貳、中國相關研究 29
第四節 小結 31
第參章 研究問題與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問題 3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3
第肆章 新聞媒體實習制度 38
第一節 台灣新聞媒體實習制度 38
壹、實習管道和關卡 38
貳、實習工作條件 40
參、媒體如何看待實習勞動? 51
第二節 中國新聞媒體實習制度 59
壹、實習管道和關卡 59
貳、實習工作條件 64
參、媒體如何看待實習勞動? 86
第伍章 新聞媒體實習生為何甘願勞動? 99
第一節 台灣新聞媒體實習生的製造甘願 99
壹、實習與就業:「試用工作」和投資職涯 99
貳、實習有意義嗎?實習生對於實習職場的認同與不認同 102
第二節 中國新聞媒體實習生的製造甘願 109
壹、實習高昂成本:買一張未來工作入場券 109
貳、學校必修要求 110
參、實習與就業:「試用工作」及籌備就業籌碼 111
肆、實習有意義嗎?實習生對於實習職場的認同與不認同 115
第陸章 結論 126
第一節 結果分析 126
壹、實習制度與工作條件:台灣的明確VS.中國的混亂 126
貳、不一樣的實習體制,一樣的製造甘願 129
第二節 研究限制、建議暨研究發現 132
壹、研究限制、建議 132
貳、研究發現 133
參考文獻 135
附錄 138
附錄1 訪談大綱 138
附錄2 台灣各媒體實習辦法 143
zh_TW
dc.format.extent 371023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451016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製造甘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非典型勞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產業勞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實習勞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聞媒體實習生zh_TW
dc.title (題名) 兩種實習,一樣甘願──台灣與中國的新聞媒體實習勞動zh_TW
dc.title (題名)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onsent within two intern systems— Intern labor of news media in Taiwan and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慧珺(2013)。《甘願,不甘願?論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未出版)。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韌(2006)。〈紐約時報的實習生制度———兼議我國媒體實習生制度的建設問題〉,《新聞記者》,11: 73-75。
宋廣英(2009)。《大專生工讀參與動機及工作表現對就業力影響之研究-以暑期社區產業工讀為例》(未出版)。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宗弘等譯(2005)。《製造甘願》。臺北:群學。(原書Burawoy, M.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IL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韋本、李尚遠譯(2002)。《帝國》。臺北:商周。(原書Hardt, M. & Negri, A. [2000]. Empire.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唐智(1971)。《建教合作之理論與實施》。高雄:省立高雄工專。
郝紅霞(2010)〈高教新聞專業實習生動手能力研究──以《汴梁晚報》實習生為例〉(未出版)。河南大學新聞學碩士論文。
張家榮(2011)。《被出租的年輕人:高學歷青年派遣勞工的勞動》(未出版)。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程道才(2002)〈新聞實習模式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 64-66
楊曼禎(2013)。《大專生企業實習方案與成效評估之探討-以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實習方案為例》(未出版)。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毓澤(2006)〈義大利自主主義運動與政治馬克思主義:對《帝國》的脈絡化解讀與批判〉,《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8: 93-149。
劉光瑩(2009)。《從新聞傳播領域學生的學習歷程看媒體實習經驗的教育意義》(未出版)。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肇君(2006)。《論媒體勞動:閱聽人、記者與記者後備軍》(未出版)。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魏先努(2015)〈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學專業實習模式研究〉,《今傳媒(學術版)》,2: 144-145, 164
Boyce, C., Neale, P., (2006).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A guide for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for evaluation input. MA: Pathfinder International
Fuchs, C. (2010). Class, knowledge and new media.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2(1), 141-150.
Gill, R., Pratt, A. (2008). In the social factory? Immaterial labour, precariousness and cultural work.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5(7–8), 1–30
Greenbaum, J. (1999). Spread over time and place: Redivided labor and the role of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In M. Wardell, T. L. Steiger, & P. Meiksins (Eds.), Rethinking the labor process (pp. 79-92).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Lazzarato, M. (1996). Immaterial labor(Paul Colilli & Ed Emory, Trans.). In P. Virno, & M. Hardt, (Eds.), Radical thought in Italy: a potential politics(pp. 133-147).Minnesota,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Ryan, K. M. (2009). The performative journalist: job satisfaction, temporary workers and American television news. Journalism, 10(5), 647-664.
Terranova, T. (2000). Free labor: Producing culture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Social Text, 18(2), 33-5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