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梁蘭漪及其《畹香樓詩稿》研究
The Poetry and Life of Liang Lanyi : A Case Study on Her Wan Xiang Lou Poetry Collection
作者 呂佩珊
貢獻者 曹淑娟
呂佩珊
關鍵詞 清代女詩人
梁蘭漪
畹香樓詩稿
課女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32:17 (UTC+8)
摘要 本篇論文以清盛期揚州女詩人梁蘭漪與其詩集《畹香樓詩稿》為研究中心。過去明清婦女研究雖偶有引用《畹香樓詩稿》中內容,卻尚無學者關注、研究其內容。本篇論文以為梁蘭漪代表著過去明清女性研究中,少有觸及的女詩人面向──社會經濟弱勢的寡婦詩人。
從現今研究,可知清代女性文學的興起與男性文人的支持有著莫大的關係,而女性文人背後的家族支持更是其是否可刊刻詩集的關鍵。然而早年喪母、婚後喪夫,且不論父親與丈夫皆為失意文人的梁蘭漪,並無家族為經濟靠山,使其無虞寫作,享受詩書的美好。詩書成為梁蘭漪抒發生活掙扎的出口,但同時也成為其家庭經濟轉折的關鍵點。不同於學界今以注目的「閨塾師」以自身詩文能力獲取家中經濟來源,梁蘭漪轉變家中經濟困境的方式仍是傳統的期許兒子的中舉登科。然而在丈夫故逝與父親逝世的狀態下,梁蘭漪成為兒子的教導者,筆者以為其亦代表了家族詩文的傳承。然而當詩人著力於兒子的教導時,又如何面對自身的書寫才能,以及生活的經濟壓力?
本篇論文期望能藉由細讀《畹香樓詩稿》,並藉以各式史料考據,瞭解梁蘭漪生平背景與心理活動,進而以不同層次剖析《畹香樓詩稿》的詩歌主題,更加理解、建構梁蘭漪的完整面貌,並期待以其為一觀察突破口,瞭解清代女詩人的更多面向。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漢〕東方朔:《海內十州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十三編,臺北:新興出版,1976年。
〔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梁〕蕭統編,張啟榮、徐達等譯著《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古籍,2011年。
〔唐〕王建:《王司馬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初版,2013年重印)。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成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朱熹:《孟子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
〔宋〕秦觀:《淮海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海鹽張氏涉園藏明嘉靖本,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李贄著、張建業編:《李贄全集注》第一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台北:開明書局,1957年。
〔明〕葉紹袁編:〈午夢堂集序〉,《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明〕謝肇淛撰、郭熙塗點校:《五雜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清〕王士禎:《漁洋續詩》,《帶經堂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3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王士楨:《香祖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王豫:《江蘇詩徵》,清道光元年序焦山海西庵詩徵閣刊本。
〔清〕王豫:《淮海英靈續集》,清道光刻本,《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吳德旋:《初月樓聞見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點校:《揚州畫舫錄》卷十五,乾隆乙卯自然盦初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汪啟淑:《擷芳集》,清乾隆年間刻本,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所館藏。
〔清〕汪昌頤編:《汪氏家集》,清光緒二十年上洋飛鴻閣書林石印本,收錄於《清代家集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
〔清〕汪喜孫:〈容甫先生年譜〉,汪氏叢書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汪中著;田漢雲點校:《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清〕阮元:《淮海英靈集》,清嘉慶三年小琅嬛僊館刻本,《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阮元:《廣陵詩事》,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阮元:《三家詩補遺》,觀古堂彙刻書(光緒戊戌長沙葉氏郋園重刊)本,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
〔清〕金兆燕:《棕亭古文鈔》,《國子先生全集》,清嘉慶十二年至道光十六年贈雲軒刻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3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阿克當阿修、〔清〕姚文田纂:(嘉慶)《揚州府志》七十二卷,揚州:廣陵書,2006年。
〔清〕施淑儀:《清代閏閣詩人徵略》,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
〔清〕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張雲璈:《簡松草堂詩集》,清道光刻三景閣叢書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梁蘭漪:《畹香樓詩稿》,清光緒二十年上洋飛鴻閣書臨石印本。
〔清〕陸仁壽:《廣陵詩人小傳集成》,收錄於《揚州文庫》,揚州:廣陵書社,2015年。
〔清〕惲珠:《國朝閨秀正史集》,清道光十一年紅香館刻本。
〔清〕黃冶原:《蔗根集》《稀見清代四部集刊》第一輯84 清美堂刊。
〔清〕黃秩模編、付瓊校補:《國朝閨秀詩柳絮集》,北京:人民文學, 2011年。
〔清〕劉文淇:《清溪舊屋文集》,清光緒九年儀徵劉良甫刻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劉文淇、張安保纂、王檢心修:(道光)《重修儀徵縣志》,南京:鳳凰出版,2008年。
〔清〕錢大昕:《潜研堂集》,清嘉慶十一年刻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鄭燮著、華耀祥箋注:《鄭板橋詩詞箋注》,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清〕戴燮元輯:《京江鮑氏三女史詩鈔合刻》,清光緒八年刻本,收錄於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明清婦女著作」網站。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二、專著
(一)叢書
方秀潔、伊維德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彙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年。
胡曉明、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初編》,合肥市 : 黃山書社 ,2008年。
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編:《江蘇藝文志˙揚州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二)近人專著
大木康:《風月秦淮──中國游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方秀潔、魏愛蓮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王澄霞:《揚州女性文學形象百年回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合山究:《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宇文所安:《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安東離(Antonia Finnane):《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杜芳琴:《清代閨秀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李世愉:《清代科舉制度考辯(續)》,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2年。
宋清秀:《清代江南女性文學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梅爾清:《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曼素恩(Susan Mann):《蘭閨寶錄:晚清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出版社,2005年。
曼素恩:《張門才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劉詠聰:《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歐麗娟:《大觀紅樓˙母神卷》,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5 年。
戴健:《清初至中葉揚州娛樂文化與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三、論文
(一)論文集論文: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揚州城市文化的特徵和地位〉,《揚州研究──江都陳軼羣先生百齡冥誕紀念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余棣、元明:〈揚州城的歷史變遷──中國古城博覽縮影〉,《揚州研究──江都陳軼羣先生百齡冥誕紀念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李孝悌:〈在城市中徬徨──鄭板橋的盛世浮生〉,《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
杜瑜弟:〈揚州歷史地理綜論〉,《揚州研究──江都陳軼羣先生百齡冥誕紀念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許隽超:〈汪端光年表〉,《明清文學與文獻第三輯,哈爾濱 : 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劉詠聰:〈清初四朝女性才命觀管窺〉,《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鍾慧玲:〈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清代女作家思歸詩的探討〉,《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二)期刊論文
王德威:〈女性主義與西方漢學研究:從明清到當代的一些例證〉,《近代中國
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 年 8 月,頁163-168。
呂光學:〈論阮元《廣陵詩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1期,2010年12月,頁135-152。
李惠儀:〈性別與清初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 7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289-344。
林玫儀:〈試論陽湖左氏二代才女之家族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79-222。
林淑貞:〈寓意、符號與敘寫技巧-論寓言詩與敘事詩、詠物詩、賦比興之交疊與分歧〉,《興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6年12月,頁27-62。
胡曉真:〈「皇清盛世」與「名媛閫道」-評介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頁247-258。

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27-63。
高彥頤:〈「空間」與「家」― 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 年8月,頁21-50。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1999年6月,頁29-76。
張孟珠:〈人身安全之憂:清代貞節實踐的困境〉,《政大史粹 》10期,2006年6月,頁89-130。
曹淑娟:〈演繹創傷──〈同谷七歌〉及其擬作的經驗再演與轉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5期,2016年11月,頁1-44。
彭美玲:〈傳統習俗中的嫁女歸寧〉,《臺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1年5月,頁217-218。
程 郁:〈近二十年中國大陸清代女性史研究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 年 12 月,頁177-197。
鍾慧玲:〈深閨星空──清代女作家記夢詩探論〉,《漢學研究》,第27卷1期,2009 年3月,頁263-298
嚴志雄:〈回首來時路〉,《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6卷3期,2015年6月,頁140-143。

(三)學位論文
王怡云:〈女性作為作者:從詩歌史的角度重看清代女詩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王慧瑜:〈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智琪:〈徐燦及其作品研究〉,國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靜芳:〈清代前期巡視兩淮鹽政官員之研究 (1645-1830)〉,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雅婷:〈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1年。
汪德方:〈明清易代之際女遺民形象的書寫與建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林佳怡:〈明末清初女性亂離詩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津羽:〈無名/匿名與暴力書寫——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容榆:〈袁枚隨園詩話中的女性群像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麗裡:〈《鳳雙飛》:變動時代中的女性彈詞小說〉,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邱靖宜:〈邱心如及其《筆生花》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施幸汝:〈盛清揚州空間文化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施幸汝:〈隨園女弟子研究―清代女詩人群體的初步探討〉,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高月娟:〈柳如是及其《戊寅草》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高雅婷:〈明末清初女遺民詩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郭香玲:〈柳如是湖上草初探〉,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彭貴琳:〈席佩蘭《長真閣集》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郁晴:〈晚明吳中地區名門女詩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儀冠:〈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其自我呈現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黃曉晴:〈再生緣之女性自我實現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謝愛珠:〈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蘇淑娟:〈身閱鼎革的女性--徐燦的生命歷程(1612-1694)〉,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鴻彬:〈汪端詠史詩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02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102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曹淑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呂佩珊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呂佩珊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Sep-2017 14:32:17 (UTC+8)-
dc.date.available 13-Sep-2017 14:32:1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32:1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215102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4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102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篇論文以清盛期揚州女詩人梁蘭漪與其詩集《畹香樓詩稿》為研究中心。過去明清婦女研究雖偶有引用《畹香樓詩稿》中內容,卻尚無學者關注、研究其內容。本篇論文以為梁蘭漪代表著過去明清女性研究中,少有觸及的女詩人面向──社會經濟弱勢的寡婦詩人。
從現今研究,可知清代女性文學的興起與男性文人的支持有著莫大的關係,而女性文人背後的家族支持更是其是否可刊刻詩集的關鍵。然而早年喪母、婚後喪夫,且不論父親與丈夫皆為失意文人的梁蘭漪,並無家族為經濟靠山,使其無虞寫作,享受詩書的美好。詩書成為梁蘭漪抒發生活掙扎的出口,但同時也成為其家庭經濟轉折的關鍵點。不同於學界今以注目的「閨塾師」以自身詩文能力獲取家中經濟來源,梁蘭漪轉變家中經濟困境的方式仍是傳統的期許兒子的中舉登科。然而在丈夫故逝與父親逝世的狀態下,梁蘭漪成為兒子的教導者,筆者以為其亦代表了家族詩文的傳承。然而當詩人著力於兒子的教導時,又如何面對自身的書寫才能,以及生活的經濟壓力?
本篇論文期望能藉由細讀《畹香樓詩稿》,並藉以各式史料考據,瞭解梁蘭漪生平背景與心理活動,進而以不同層次剖析《畹香樓詩稿》的詩歌主題,更加理解、建構梁蘭漪的完整面貌,並期待以其為一觀察突破口,瞭解清代女詩人的更多面向。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4
第二節、研究回顧 9
一、 揚州研究 10
   二、明清婦女文學研究 1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20
第二章 從揚州到畹香樓:梁蘭漪的生活場域與生平考察 24
第一節 揚州與「她」們的歷史 25
一、揚州歷史與社會背景 25
二、十八世紀的揚州女詩人 28
第二節 梁蘭漪的生平與相關史記傳述 35
一、梁蘭漪相關史傳記載與生平 35
二、《畹香樓詩稿》的相關序文與題詩 40
三、家庭成員與家族成員 44
第三節 梁蘭漪生平重要事蹟 52
第三章 從女兒到母親:梁蘭漪生命歷程書寫 60
第一節 少女的回望:關於父母的書寫 60
一、母愛的缺失與補遺 60
二、父愛的消逝與繼承 67
第二節 如夢的婚姻:關於丈夫的書寫 76
一、新婚燕爾的甜蜜 76
二、妻子的敦促與勸慰 79
三、繼承夫志與自許 82
第三節 詩書的傳承:關於課子/女的書寫 87
一、課女的寬容與掙扎 88
二、課子的期許與焦慮 93
第四章 論觀物與觀己:梁蘭漪詩歌中的重要主題 103
第一節 觀物:外在世界的關照 103
一、四時賞時 103
二、人花相映 120
第二節 觀人:人文社會的關懷 123
一、歷史觀注 123
二、美人唱詠 127
第三節 觀己:自我書寫與再現 132
一、生命階段書寫 133
二、生命反思書寫 137
三、生命中的創傷書寫 141
四、書寫中的生命認同 149
第五章 結論 152
參考資料 155
zh_TW
dc.format.extent 312220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102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清代女詩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梁蘭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畹香樓詩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課女zh_TW
dc.title (題名) 梁蘭漪及其《畹香樓詩稿》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Poetry and Life of Liang Lanyi : A Case Study on Her Wan Xiang Lou Poetry Collec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漢〕東方朔:《海內十州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十三編,臺北:新興出版,1976年。
〔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梁〕蕭統編,張啟榮、徐達等譯著《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古籍,2011年。
〔唐〕王建:《王司馬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初版,2013年重印)。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成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朱熹:《孟子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
〔宋〕秦觀:《淮海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海鹽張氏涉園藏明嘉靖本,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李贄著、張建業編:《李贄全集注》第一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台北:開明書局,1957年。
〔明〕葉紹袁編:〈午夢堂集序〉,《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明〕謝肇淛撰、郭熙塗點校:《五雜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清〕王士禎:《漁洋續詩》,《帶經堂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3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王士楨:《香祖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王豫:《江蘇詩徵》,清道光元年序焦山海西庵詩徵閣刊本。
〔清〕王豫:《淮海英靈續集》,清道光刻本,《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吳德旋:《初月樓聞見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點校:《揚州畫舫錄》卷十五,乾隆乙卯自然盦初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汪啟淑:《擷芳集》,清乾隆年間刻本,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所館藏。
〔清〕汪昌頤編:《汪氏家集》,清光緒二十年上洋飛鴻閣書林石印本,收錄於《清代家集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
〔清〕汪喜孫:〈容甫先生年譜〉,汪氏叢書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汪中著;田漢雲點校:《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清〕阮元:《淮海英靈集》,清嘉慶三年小琅嬛僊館刻本,《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阮元:《廣陵詩事》,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阮元:《三家詩補遺》,觀古堂彙刻書(光緒戊戌長沙葉氏郋園重刊)本,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
〔清〕金兆燕:《棕亭古文鈔》,《國子先生全集》,清嘉慶十二年至道光十六年贈雲軒刻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3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阿克當阿修、〔清〕姚文田纂:(嘉慶)《揚州府志》七十二卷,揚州:廣陵書,2006年。
〔清〕施淑儀:《清代閏閣詩人徵略》,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
〔清〕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張雲璈:《簡松草堂詩集》,清道光刻三景閣叢書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梁蘭漪:《畹香樓詩稿》,清光緒二十年上洋飛鴻閣書臨石印本。
〔清〕陸仁壽:《廣陵詩人小傳集成》,收錄於《揚州文庫》,揚州:廣陵書社,2015年。
〔清〕惲珠:《國朝閨秀正史集》,清道光十一年紅香館刻本。
〔清〕黃冶原:《蔗根集》《稀見清代四部集刊》第一輯84 清美堂刊。
〔清〕黃秩模編、付瓊校補:《國朝閨秀詩柳絮集》,北京:人民文學, 2011年。
〔清〕劉文淇:《清溪舊屋文集》,清光緒九年儀徵劉良甫刻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劉文淇、張安保纂、王檢心修:(道光)《重修儀徵縣志》,南京:鳳凰出版,2008年。
〔清〕錢大昕:《潜研堂集》,清嘉慶十一年刻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鄭燮著、華耀祥箋注:《鄭板橋詩詞箋注》,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清〕戴燮元輯:《京江鮑氏三女史詩鈔合刻》,清光緒八年刻本,收錄於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明清婦女著作」網站。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二、專著
(一)叢書
方秀潔、伊維德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彙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年。
胡曉明、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初編》,合肥市 : 黃山書社 ,2008年。
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編:《江蘇藝文志˙揚州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二)近人專著
大木康:《風月秦淮──中國游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方秀潔、魏愛蓮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王澄霞:《揚州女性文學形象百年回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合山究:《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宇文所安:《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安東離(Antonia Finnane):《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杜芳琴:《清代閨秀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李世愉:《清代科舉制度考辯(續)》,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2年。
宋清秀:《清代江南女性文學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梅爾清:《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曼素恩(Susan Mann):《蘭閨寶錄:晚清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出版社,2005年。
曼素恩:《張門才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劉詠聰:《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歐麗娟:《大觀紅樓˙母神卷》,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5 年。
戴健:《清初至中葉揚州娛樂文化與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三、論文
(一)論文集論文: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揚州城市文化的特徵和地位〉,《揚州研究──江都陳軼羣先生百齡冥誕紀念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余棣、元明:〈揚州城的歷史變遷──中國古城博覽縮影〉,《揚州研究──江都陳軼羣先生百齡冥誕紀念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李孝悌:〈在城市中徬徨──鄭板橋的盛世浮生〉,《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
杜瑜弟:〈揚州歷史地理綜論〉,《揚州研究──江都陳軼羣先生百齡冥誕紀念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許隽超:〈汪端光年表〉,《明清文學與文獻第三輯,哈爾濱 : 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劉詠聰:〈清初四朝女性才命觀管窺〉,《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鍾慧玲:〈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清代女作家思歸詩的探討〉,《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二)期刊論文
王德威:〈女性主義與西方漢學研究:從明清到當代的一些例證〉,《近代中國
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 年 8 月,頁163-168。
呂光學:〈論阮元《廣陵詩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1期,2010年12月,頁135-152。
李惠儀:〈性別與清初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 7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289-344。
林玫儀:〈試論陽湖左氏二代才女之家族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79-222。
林淑貞:〈寓意、符號與敘寫技巧-論寓言詩與敘事詩、詠物詩、賦比興之交疊與分歧〉,《興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6年12月,頁27-62。
胡曉真:〈「皇清盛世」與「名媛閫道」-評介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頁247-258。

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27-63。
高彥頤:〈「空間」與「家」― 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 年8月,頁21-50。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1999年6月,頁29-76。
張孟珠:〈人身安全之憂:清代貞節實踐的困境〉,《政大史粹 》10期,2006年6月,頁89-130。
曹淑娟:〈演繹創傷──〈同谷七歌〉及其擬作的經驗再演與轉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5期,2016年11月,頁1-44。
彭美玲:〈傳統習俗中的嫁女歸寧〉,《臺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1年5月,頁217-218。
程 郁:〈近二十年中國大陸清代女性史研究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 年 12 月,頁177-197。
鍾慧玲:〈深閨星空──清代女作家記夢詩探論〉,《漢學研究》,第27卷1期,2009 年3月,頁263-298
嚴志雄:〈回首來時路〉,《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6卷3期,2015年6月,頁140-143。

(三)學位論文
王怡云:〈女性作為作者:從詩歌史的角度重看清代女詩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王慧瑜:〈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智琪:〈徐燦及其作品研究〉,國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靜芳:〈清代前期巡視兩淮鹽政官員之研究 (1645-1830)〉,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雅婷:〈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1年。
汪德方:〈明清易代之際女遺民形象的書寫與建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林佳怡:〈明末清初女性亂離詩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津羽:〈無名/匿名與暴力書寫——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容榆:〈袁枚隨園詩話中的女性群像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麗裡:〈《鳳雙飛》:變動時代中的女性彈詞小說〉,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邱靖宜:〈邱心如及其《筆生花》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施幸汝:〈盛清揚州空間文化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施幸汝:〈隨園女弟子研究―清代女詩人群體的初步探討〉,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高月娟:〈柳如是及其《戊寅草》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高雅婷:〈明末清初女遺民詩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郭香玲:〈柳如是湖上草初探〉,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彭貴琳:〈席佩蘭《長真閣集》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郁晴:〈晚明吳中地區名門女詩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儀冠:〈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其自我呈現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黃曉晴:〈再生緣之女性自我實現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謝愛珠:〈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蘇淑娟:〈身閱鼎革的女性--徐燦的生命歷程(1612-1694)〉,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鴻彬:〈汪端詠史詩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