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漢譯《諫王經》經群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Rajavavadakasutra
作者 郭捷立
Kwok, Jie Li
貢獻者 耿晴
郭捷立
Kwok, Jie Li
關鍵詞 《諫王經》
同本異譯
《剎利相應》
經典編輯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33:44 (UTC+8)
摘要 《諫王經》經群是佛陀告誡勝軍王如何當個好王,並且以他的身份和享受來切入,告訴他要如何思考無常。此經群篇幅不大,可是卻可以在不少的經、論中看到相關的情節。本論文以內容情節的方式來研究漢譯《諫王經》經群。在校訂了《諫王經》、《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和《勝軍王所問經》這四部同本異譯經典的經文之後,本文在第二章先考察這四部經在佛經目錄中的記載。其後在第三章中對四部經典情節作分析。在分析這四部經的差異之後,於是出對「同本異譯」之差異做出分析。在第四章中是爬梳《諫王經》經群相關情節在其他經典中出現的情況。在此章中主要比較的經典是包含二十一部經的《雜阿含經.剎利相應》。由於《剎利相應》中的二十一部經與《別譯雜阿含經》都能對應上,所以在此一併比對。在爬梳別的經典的過程中,發覺到《增壹阿含經》的《四意斷品》亦有非常類似的經。面對著類似情節出現在多個經典的情況,本文嘗試「情節群」之概念來解釋這些經典形成之情況。
參考文獻 一、藏經資料
《大正句王經》T1.45
《雜阿含經》T2.99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T2.122
《增壹阿含經》T2.125
《諫王經》T14.514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T14.515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T14.516
《勝軍王所問經》T15.593
《大般若經》T5,6,7.220
《大寶積經》T11.310
《大乘顯識經》T12.347
《金剛仙論》T25.151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T23.144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T24.T1451
《大乘寶要義論》T32.1635
《大乘集菩薩學論》T32.1636
《廣釋菩提心論》T32.1664
《福蓋正行所集經》T32.1671
《宗鏡錄》T48.2016
《歷代三寶紀》T49.2034
《法苑珠林》T53.2122
《出三藏記集》T55.2145
《眾經目錄》(法經)T55.2146
《眾經目錄》(彥琮)T55.2147
《眾經目錄》(靜泰)T55.2148
《大唐內典錄》T55.2149
《古今譯經圖紀》T55.2151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T55.2153
《開元釋教錄》T55.2154
《開元釋教錄略出》T55.2155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T55.2157
《大中祥符目錄》A111.1501
《天聖釋教總錄》A110.1499
《大藏聖要法寶標目》L143.1608
《閱藏知津》J31.B271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K34.1257

二、藏經版本與目錄
《永樂北藏》,北京:線裝書局(2000)。
《房山石經》,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昭和法寶總目錄》,臺北:世樺(1990)。
《洪武南藏》,成都:四川省佛敎協會(1999)。
《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91)。
《趙城金藏》,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三、專書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佛教經典總論》,初版,臺北市:新文豐,1983年。
王文顔:《佛典重譯經硏究與考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白金《北宋目錄學研究》,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宇井伯壽等編:《德格版.西藏大藏經總目錄(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9,台北市:華宇出版社,1985年。
林純瑜:《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31,臺北市:法鼓文化,2001。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臺三版,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曹仕邦:《中國佛敎史學史:東晉至五代》,初版,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梁啟超著,陳士強編:《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黃怡婷:《釋智旭及其〈閱藏知津〉之研究》,初版,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06年。
蔡奇林:《巴利學引論:早期印度佛典語言與佛教文獻之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蘇晉仁、蕭鍊子點校:《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再版,1982年。
釋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七版,1992年。
釋印順:《雜阿含經經論會編》,臺北:正聞出版社,五版,1989。
釋章慧:《〈申曰經〉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6年。

四、學位論文
邱琬淳:《漢譯佛典〈大般涅槃經〉敘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高明道:《〈如來智印三昧經〉翻譯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曾美惠(釋善獻):《敘事與詮釋:兩種佛教典範波斯匿王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釋振溥:《漢譯〈恒水經〉經群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6年
釋堅融:《漢譯華嚴經群所反映的懈怠觀》,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6年。

五、期刊文章
正己本田:《『仏説諫王経』に説かれる譬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2),636–638,2005。
林隆嗣:《仏典結集で収載されなかった Rajovadasutta (諫王経): パーリ註釈文献の源泉資料に関連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2(2),856–849,2014。
哈磊:《〈雜阿含經〉中的波斯匿王》,《宗教學研究》n.1,2001年,第112-116頁。
高明道:《漫談華嚴中的淨土》,《法光》第151期,2002年。
黃國清、釋性圓:《〈八大人覺經〉之翻譯與流傳問題——以佛教目錄記載及義理特色為線索》,《圓光佛學學報》第六期,2001年,第97–110頁。

六、外文資料
Seishi Karashima, A Glossary of Dharmarakṣa`s Transl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正法華經詞典.
Seishi Karashima, A Glossary of Kumārajīva`s Transl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妙法蓮華經詞典
Seishi Karashima, A Glossary of Lokakṣema`s Translation of the 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道行般若經詞典.
Tikhonov, V., & Brekke, T. (2012). Buddhism and Violence: Militarism and Buddhism in Modern Asia. Routledge.
Analayo. (20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jjhima-nikaya. Taipei: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Taiwan.
Heuman, Linda. (2011). Whose Buddhism is Truest? Tricycle, https://tricycle.org/magazine/whose-buddhism-truest/
Mrozik, Susanne. (2007). Virtuous Bodies: The Physical Dimensions of Morality in Buddhist Ethic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ndall, C., & Rouse, W. H. D. (Eds.). (2006). Śikṣā Samuccaya: A Compendium of Buddhist Doctrine.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Nattier, Jan (2005). The Proto-History of the Buddhāvataṃsaka: The Pusa Benye Jing 菩薩本業經 and the Dousha Jing 兜沙經.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323–360.
Schopen, Gregory.(2004). If you can`t Remember, How to Make it up, Some Monastic Rules for Redacting Canonical Texts. Buddhist Monks and Business Matters, Still More Papers on Monastic Buddhism in Ind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395-407.
Norman, Kenneth Roy (1992). The value of the Pāli tradition. Colletced Papers, vol. III, Pali Text Society. 33-44
Three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1973).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 Archives.

七、工具書、電子與網路資源
《大明釋教彙目義門》,百度網盤,http://www.down20.com/f-442046750076034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高麗大藏經研究所」網站,http://kb.sutra.re.kr/ritk_eng/index.do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http://cbeta.org/。
漢文古籍譯註與數位編輯的研究──以巴利語與漢文《別譯雜阿含經》(T.100)的版本比對與英譯為例,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BZA/index_zh.html。
福嚴佛學院網站,http://www.fuyan.org.tw/。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http://idp.bl.uk/。
SuttaCentral,https://suttacentral.net。
Thesaurus Literaturae Buddhicae,https://www2.hf.uio.no/polyglotta/index.php?page=volume&bid=2&vid=37&entity=37&kid=3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02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1024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耿晴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捷立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Kwok, Jie L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郭捷立zh_TW
dc.creator (作者) Kwok, Jie Li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Sep-2017 14:33:44 (UTC+8)-
dc.date.available 13-Sep-2017 14:33: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33: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2151024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5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102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諫王經》經群是佛陀告誡勝軍王如何當個好王,並且以他的身份和享受來切入,告訴他要如何思考無常。此經群篇幅不大,可是卻可以在不少的經、論中看到相關的情節。本論文以內容情節的方式來研究漢譯《諫王經》經群。在校訂了《諫王經》、《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和《勝軍王所問經》這四部同本異譯經典的經文之後,本文在第二章先考察這四部經在佛經目錄中的記載。其後在第三章中對四部經典情節作分析。在分析這四部經的差異之後,於是出對「同本異譯」之差異做出分析。在第四章中是爬梳《諫王經》經群相關情節在其他經典中出現的情況。在此章中主要比較的經典是包含二十一部經的《雜阿含經.剎利相應》。由於《剎利相應》中的二十一部經與《別譯雜阿含經》都能對應上,所以在此一併比對。在爬梳別的經典的過程中,發覺到《增壹阿含經》的《四意斷品》亦有非常類似的經。面對著類似情節出現在多個經典的情況,本文嘗試「情節群」之概念來解釋這些經典形成之情況。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介紹與當代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介紹 5
第二章 經錄中有關《諫王經》經群之記載 8
第一節 第一譯本之經錄記載 9
第二節 第二、三譯本之經錄記載 14
第三節 第四譯本後的經錄記載 19
第四節 小結 23
第三章 《諫王經》經群的情節分析 27
第一節 序分緣起 30
第二節 為王之道 33
第三節 觀察無常(一) 38
第四節 求救心態 42
第五節 觀察無常(二)、救護之道、流通分 46
第六節 現象討論 50
第四章 《諫王經》經群與《雜阿含經.剎利相應》之情節比較 57
第一節 《雜阿含經.八眾相應.剎利相應》之介紹 59
第二節 《剎利相應》與《諫王經》經群情節對應之情況 63
第三節 其他對應之經典 72
第四節 現象討論 77
第五章 結論 83
第一節 研究貢獻 84
第二節 未來展望 85
附錄、四部經典之斠訂 88
一、《諫王經》 89
二、《如來示教勝軍王經》 97
三、《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105
四、《勝軍王所問經》 113
參考文獻 119
一、藏經資料 119
二、藏經版本與目錄 120
三、專書 120
四、學位論文 121
五、期刊文章 121
六、外文資料 122
七、工具書、電子與網路資源 123
zh_TW
dc.format.extent 161359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1024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諫王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同本異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剎利相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典編輯zh_TW
dc.title (題名) 漢譯《諫王經》經群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Rajavavadakasutr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藏經資料
《大正句王經》T1.45
《雜阿含經》T2.99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T2.122
《增壹阿含經》T2.125
《諫王經》T14.514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T14.515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T14.516
《勝軍王所問經》T15.593
《大般若經》T5,6,7.220
《大寶積經》T11.310
《大乘顯識經》T12.347
《金剛仙論》T25.151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T23.144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T24.T1451
《大乘寶要義論》T32.1635
《大乘集菩薩學論》T32.1636
《廣釋菩提心論》T32.1664
《福蓋正行所集經》T32.1671
《宗鏡錄》T48.2016
《歷代三寶紀》T49.2034
《法苑珠林》T53.2122
《出三藏記集》T55.2145
《眾經目錄》(法經)T55.2146
《眾經目錄》(彥琮)T55.2147
《眾經目錄》(靜泰)T55.2148
《大唐內典錄》T55.2149
《古今譯經圖紀》T55.2151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T55.2153
《開元釋教錄》T55.2154
《開元釋教錄略出》T55.2155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T55.2157
《大中祥符目錄》A111.1501
《天聖釋教總錄》A110.1499
《大藏聖要法寶標目》L143.1608
《閱藏知津》J31.B271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K34.1257

二、藏經版本與目錄
《永樂北藏》,北京:線裝書局(2000)。
《房山石經》,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昭和法寶總目錄》,臺北:世樺(1990)。
《洪武南藏》,成都:四川省佛敎協會(1999)。
《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91)。
《趙城金藏》,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三、專書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佛教經典總論》,初版,臺北市:新文豐,1983年。
王文顔:《佛典重譯經硏究與考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白金《北宋目錄學研究》,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宇井伯壽等編:《德格版.西藏大藏經總目錄(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9,台北市:華宇出版社,1985年。
林純瑜:《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31,臺北市:法鼓文化,2001。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臺三版,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曹仕邦:《中國佛敎史學史:東晉至五代》,初版,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梁啟超著,陳士強編:《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黃怡婷:《釋智旭及其〈閱藏知津〉之研究》,初版,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06年。
蔡奇林:《巴利學引論:早期印度佛典語言與佛教文獻之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蘇晉仁、蕭鍊子點校:《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再版,1982年。
釋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七版,1992年。
釋印順:《雜阿含經經論會編》,臺北:正聞出版社,五版,1989。
釋章慧:《〈申曰經〉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6年。

四、學位論文
邱琬淳:《漢譯佛典〈大般涅槃經〉敘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高明道:《〈如來智印三昧經〉翻譯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曾美惠(釋善獻):《敘事與詮釋:兩種佛教典範波斯匿王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釋振溥:《漢譯〈恒水經〉經群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6年
釋堅融:《漢譯華嚴經群所反映的懈怠觀》,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6年。

五、期刊文章
正己本田:《『仏説諫王経』に説かれる譬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2),636–638,2005。
林隆嗣:《仏典結集で収載されなかった Rajovadasutta (諫王経): パーリ註釈文献の源泉資料に関連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2(2),856–849,2014。
哈磊:《〈雜阿含經〉中的波斯匿王》,《宗教學研究》n.1,2001年,第112-116頁。
高明道:《漫談華嚴中的淨土》,《法光》第151期,2002年。
黃國清、釋性圓:《〈八大人覺經〉之翻譯與流傳問題——以佛教目錄記載及義理特色為線索》,《圓光佛學學報》第六期,2001年,第97–110頁。

六、外文資料
Seishi Karashima, A Glossary of Dharmarakṣa`s Transl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正法華經詞典.
Seishi Karashima, A Glossary of Kumārajīva`s Transl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妙法蓮華經詞典
Seishi Karashima, A Glossary of Lokakṣema`s Translation of the 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道行般若經詞典.
Tikhonov, V., & Brekke, T. (2012). Buddhism and Violence: Militarism and Buddhism in Modern Asia. Routledge.
Analayo. (20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jjhima-nikaya. Taipei: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Taiwan.
Heuman, Linda. (2011). Whose Buddhism is Truest? Tricycle, https://tricycle.org/magazine/whose-buddhism-truest/
Mrozik, Susanne. (2007). Virtuous Bodies: The Physical Dimensions of Morality in Buddhist Ethic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ndall, C., & Rouse, W. H. D. (Eds.). (2006). Śikṣā Samuccaya: A Compendium of Buddhist Doctrine.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Nattier, Jan (2005). The Proto-History of the Buddhāvataṃsaka: The Pusa Benye Jing 菩薩本業經 and the Dousha Jing 兜沙經.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323–360.
Schopen, Gregory.(2004). If you can`t Remember, How to Make it up, Some Monastic Rules for Redacting Canonical Texts. Buddhist Monks and Business Matters, Still More Papers on Monastic Buddhism in Ind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395-407.
Norman, Kenneth Roy (1992). The value of the Pāli tradition. Colletced Papers, vol. III, Pali Text Society. 33-44
Three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1973).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 Archives.

七、工具書、電子與網路資源
《大明釋教彙目義門》,百度網盤,http://www.down20.com/f-442046750076034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高麗大藏經研究所」網站,http://kb.sutra.re.kr/ritk_eng/index.do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http://cbeta.org/。
漢文古籍譯註與數位編輯的研究──以巴利語與漢文《別譯雜阿含經》(T.100)的版本比對與英譯為例,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BZA/index_zh.html。
福嚴佛學院網站,http://www.fuyan.org.tw/。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http://idp.bl.uk/。
SuttaCentral,https://suttacentral.net。
Thesaurus Literaturae Buddhicae,https://www2.hf.uio.no/polyglotta/index.php?page=volume&bid=2&vid=37&entity=37&kid=3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