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當代佛教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以法鼓山台北文山區助念組為例
作者 李明傑
貢獻者 李玉珍
李明傑
關鍵詞 法鼓山
助念
佛化奠祭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39:37 (UTC+8)
摘要 隨著時代的變遷,死亡的課題逐漸受到重視,如何善終是廣受討論的課題。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人體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組成,當壽命即將結束時,四大會逐漸分離。除了四大分解所產生的痛苦之外,人可能也會有彌留的現象,或是對世間迷戀而抗拒即將死亡的事實。此時需要以佛法及助念安住臨終者或亡者的心,使其保持正念。

聖嚴法師最常提到的一句話是「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因社會大眾對於佛法有諸多誤解,因而建立法鼓山,期望將佛法推廣至社會上每個角落。法鼓山體系有許多護法單位,助念團亦為其中之一,所負責的是人生的最後階段。法鼓山是為一個教育團體,所做的事皆有教育及關懷的功能,大事關懷以關懷完成教育的功能,以教育達成關懷的任務。

法鼓山成立助念團後,台灣各地區亦紛紛成立助念組,本論文針對台北文山地區的助念組組織及運作進行探究。加入助念組的成員多有過親人往生的經歷,在受過大事關懷的課程培訓後及實際參與助念及佛化奠祭後,對於人的生死觀念有了轉變。受到傳統社會的影響,許多人對於生死大事鮮少談論,透過大事關懷的培訓,學員了解到這不再是個禁忌,了解親人想法與及早準備方可避免遺憾。相較於民間傳統喪葬儀式,佛化奠祭強調往生者進入另一期生命的起點,因此在會場裡是肅穆、莊嚴、隆重的佛事而不是喪事。
參考文獻 一、佛教典籍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冊,第0007號。
《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0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5號。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6號。
《中陰經》,《大正藏》第12冊,第385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第13冊,第412號。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79號。

二、中文書目

1.中文書籍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合訂本,彰化市:佛教善來志業中心,1997年。
李秀娥,《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中市:晨星出版,2015年。
李覺,《人間的佛教》,台北市:天華出版,1980年。
呂應鐘,《現代生死學》,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法鼓山小冊子,《誦念關懷儀軌》,台北市:法鼓山文化中心, 2013年。
周慶華,《死亡學》,台北市:五南,2002年。
法鼓文化編輯部,《生死50問》,台北市:法鼓文化,2015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1:1930—1988》,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2:1989—1999》,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3:2000—2004》,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4:2005—2009》,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胡文郁等,《臨終關懷與實務》,新北市:空大,2005年。
胡麗桂,《分享法鼓山》,台北市:法鼓文化,2005年。
陶立璠,《民俗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9月。
陳俊輝,《超越生死的智慧》,台北市:宇河文化,2008年。
常欽聖行,《淨土宗臨終助念法》,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黃天中,《死亡教育概論-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台北市:業強,1991年。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市:武陵,1994年。
達照,《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台北市:有鹿文化,2013年。
鄭志明,《宗教生死學》,台北市:文津出版,2009年。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年。
鄭振煌,《淨土法門》,台北市:維鬘學會,2015年。
釋繼程,《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台北市:本事文化,2014年
釋繼程,《禪觀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釋慧開,《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台北市:洪葉文化,2004年
釋慧嚴,《淨土概論》,台北市:東大,1998年
釋慧律,《臨終被覽》,高雄市:文殊講堂,1999年。
釋聖嚴,《佛教入門》,台北市:法鼓文化,1979年
釋聖嚴,《學佛知津》,台北市:法鼓文化,1985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新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
釋聖嚴,《念佛生淨土》,台北市:法鼓文化,1997年。
釋聖嚴,《明日的佛教》,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學佛群疑》,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平安的人間》,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法鼓山的方向》,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菩薩戒指要》,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淨土在人間》,台北市:法鼓文化,2003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思學行誼》,新北市:正中書局,2004年。
釋聖嚴,《歸程》,台北市:法鼓文化,2007年。
釋聖嚴,《方外看紅塵》,台北市:法鼓文化,2007年。
釋聖嚴,《歡喜看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放下的幸福》,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雪中足跡》,台北市:三采文化,200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台北市:法鼓文化,2010年。
釋聖嚴,《臨終關懷-助念功德怎麼做》,法鼓山智慧隨身書,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0年。
釋聖嚴口述、李慧菊採訪整理,《歡喜看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果毅,《1989—2001法鼓山年鑑》,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5年。
2.翻譯書籍

E‧佛洛姆著、欣瑜譯,《心理學與宗教》,台北市:有志圖書,1980年。
阿姜查(Achan Chan),法園編輯群譯,《靜止的流水》,新北市:慈善精舍,2011年。
品川嘉也、松田裕之著,長安靜美譯,《死亡的科學-生物壽命如何決定》,台北市: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7年。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台北市:張老師,1996年。
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達賴喇嘛著、傑佛瑞‧霍普金斯(Jeffery Hopkins,Ph.D.)英文編譯、丁乃竺譯,《達賴生死書》,台北市:天下雜誌,2003年。

3.學術叢刊、雜誌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人生》,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2,台北市:大乘文化,1979年。
張錦德,〈生命最終的道場: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人生雜誌》第289期,《環保自然葬:以綠色向世間告別》,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7年9月。
楊仁惠,〈何玉秀:終生為人助念〉,《人生雜誌》第231期,《成就人間希望的大願》,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2年11月。
《人生雜誌》第261期,《病不可怕,害怕的心才可怕》,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5年5月。
《人生雜誌》第299期,《大師看生死》,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8年7月。
《人生雜誌》第308期,《再讀聖嚴法師傳記人生》,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9年4月。

4.期刊論文

王士峰,〈人生的最後告別如何健康助念〉,《中華禮儀》第二十七期, 2012年。
黃培禎、郭正典,〈臨終8小時是否為往生淨土的關鍵時段?〉,《佛學與科學2004》,2004年。
蘇逸玲,〈從佛教觀點論助念〉,《榮總護理》第十八卷第四期,2001年。
釋自悾,〈法鼓山助念團與喪葬禮儀改革運動〉,《世界宗教學刊19》,2012年。
釋宗惇、釋滿祥、陳慶餘、釋惠敏等,〈臨終說法與助念之臨床應用〉,《安寧療護雜誌》第9卷第3期, 2004年。
釋慧開,〈佛教臨終與往生助念之理論建構芻議—以《瑜伽師地論》為主之初探〉,《生死學研究》第九期,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9年。

5.學位論文

王千蕙,《死亡與宗教生活:以佛教臨終助念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年。
陳仲瑛,《台灣佛教喪禮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鄭文烈,《法鼓山助念團大事關懷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年。
謝坤欣,《神聖與世俗—從佛教喪葬儀式探討當代台灣殯葬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雯嬋,《佛教助念對喪親者悲傷療癒影響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釋自悾,《佛教助念中的教化與修行:以法鼓山助念團為例》,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4年。

三、電子網站

法鼓山福慧念佛會:http://web.ddm.org.tw/main/page_view.aspx?chapid=87&mnuid=1552&modid=441
法鼓雜誌第190期:
http://www.ddm.org.tw/maze/190/page2.asp
柯文哲醫師於2013年演講生死的智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0zhdMwD2Z8
臺灣殯葬資訊網:
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47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9156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6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玉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明傑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明傑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Sep-2017 14:39:37 (UTC+8)-
dc.date.available 13-Sep-2017 14:39: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39: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156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600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時代的變遷,死亡的課題逐漸受到重視,如何善終是廣受討論的課題。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人體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組成,當壽命即將結束時,四大會逐漸分離。除了四大分解所產生的痛苦之外,人可能也會有彌留的現象,或是對世間迷戀而抗拒即將死亡的事實。此時需要以佛法及助念安住臨終者或亡者的心,使其保持正念。

聖嚴法師最常提到的一句話是「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因社會大眾對於佛法有諸多誤解,因而建立法鼓山,期望將佛法推廣至社會上每個角落。法鼓山體系有許多護法單位,助念團亦為其中之一,所負責的是人生的最後階段。法鼓山是為一個教育團體,所做的事皆有教育及關懷的功能,大事關懷以關懷完成教育的功能,以教育達成關懷的任務。

法鼓山成立助念團後,台灣各地區亦紛紛成立助念組,本論文針對台北文山地區的助念組組織及運作進行探究。加入助念組的成員多有過親人往生的經歷,在受過大事關懷的課程培訓後及實際參與助念及佛化奠祭後,對於人的生死觀念有了轉變。受到傳統社會的影響,許多人對於生死大事鮮少談論,透過大事關懷的培訓,學員了解到這不再是個禁忌,了解親人想法與及早準備方可避免遺憾。相較於民間傳統喪葬儀式,佛化奠祭強調往生者進入另一期生命的起點,因此在會場裡是肅穆、莊嚴、隆重的佛事而不是喪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3

第一章 緒論…………………………………………………………………4
第一節 研究動機…………………………………………………………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背景…………………………………………………5
第三節 研究回顧…………………………………………………………7
第四節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定義…………………………………………9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12

第二章 當代佛教的理論對助念的相互關係………………………………14
第一節 西方生死學與佛教的生死觀……………………………………14
第二節 助念的時機………………………………………………………18
第三節 法鼓山的大事關懷對遺眷的影響………………………………27
第四節 小結………………………………………………………………29

第三章 法鼓山文山區助念組的發展與理念………………………………30
第一節 法鼓山助念團成立的淵源………………………………………30
第二節 文山區助念組的成立及理念……………………………………35
第三節 成員加入的動機與歷程…………………………………………42
第四節 小結………………………………………………………………45

第四章 法鼓山助念的訓練及運作…………………………………………47
第一節 助念組的共修課程………………………………………………47
第二節 助念時的儀式……………………………………………………52
第三節 慰問關懷與佛事的做法…………………………………………56
第四節 佛化奠祭…………………………………………………………62
第五節 小結………………………………………………………………68

第五章 文山區的臨終助念個案研究……………………………………70
第一節 個案的描述………………………………………………………70
第二節 個案的往生與助念………………………………………………74
第三節 佛事的做法與分析………………………………………………78
第四節 小結………………………………………………………………87

第六章 結論…………………………………………………………………89
一、研究提要…………………………………………………………………89
二、研究過程與反思…………………………………………………………92


附表

表一 四種決定往生的力量……………………………………………………19
表二 法鼓山大事關懷服務服裝穿著表………………………………………35
表三 佛化奠祭與民間習俗奠祭之差異………………………………………65
表四 訪談者基本資料…………………………………………………………74


附圖

圖一 家屬為亡者做佛事的原則………………………………………………61


附錄一 法鼓山佛化奠祭程序表………………………………………………94
附錄二 佛化奠祭儀程…………………………………………………………95
附錄三 佛化奠祭儀軌…………………………………………………………96
附錄四 照片說明………………………………………………………………97


參考文獻…………………………………………………………………………105
zh_TW
dc.format.extent 216071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6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法鼓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助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佛化奠祭zh_TW
dc.title (題名) 當代佛教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以法鼓山台北文山區助念組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佛教典籍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冊,第0007號。
《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0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5號。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6號。
《中陰經》,《大正藏》第12冊,第385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第13冊,第412號。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79號。

二、中文書目

1.中文書籍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合訂本,彰化市:佛教善來志業中心,1997年。
李秀娥,《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中市:晨星出版,2015年。
李覺,《人間的佛教》,台北市:天華出版,1980年。
呂應鐘,《現代生死學》,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法鼓山小冊子,《誦念關懷儀軌》,台北市:法鼓山文化中心, 2013年。
周慶華,《死亡學》,台北市:五南,2002年。
法鼓文化編輯部,《生死50問》,台北市:法鼓文化,2015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1:1930—1988》,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2:1989—1999》,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3:2000—2004》,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4:2005—2009》,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胡文郁等,《臨終關懷與實務》,新北市:空大,2005年。
胡麗桂,《分享法鼓山》,台北市:法鼓文化,2005年。
陶立璠,《民俗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9月。
陳俊輝,《超越生死的智慧》,台北市:宇河文化,2008年。
常欽聖行,《淨土宗臨終助念法》,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黃天中,《死亡教育概論-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台北市:業強,1991年。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市:武陵,1994年。
達照,《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台北市:有鹿文化,2013年。
鄭志明,《宗教生死學》,台北市:文津出版,2009年。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年。
鄭振煌,《淨土法門》,台北市:維鬘學會,2015年。
釋繼程,《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台北市:本事文化,2014年
釋繼程,《禪觀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釋慧開,《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台北市:洪葉文化,2004年
釋慧嚴,《淨土概論》,台北市:東大,1998年
釋慧律,《臨終被覽》,高雄市:文殊講堂,1999年。
釋聖嚴,《佛教入門》,台北市:法鼓文化,1979年
釋聖嚴,《學佛知津》,台北市:法鼓文化,1985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新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
釋聖嚴,《念佛生淨土》,台北市:法鼓文化,1997年。
釋聖嚴,《明日的佛教》,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學佛群疑》,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平安的人間》,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法鼓山的方向》,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菩薩戒指要》,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淨土在人間》,台北市:法鼓文化,2003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思學行誼》,新北市:正中書局,2004年。
釋聖嚴,《歸程》,台北市:法鼓文化,2007年。
釋聖嚴,《方外看紅塵》,台北市:法鼓文化,2007年。
釋聖嚴,《歡喜看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放下的幸福》,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雪中足跡》,台北市:三采文化,200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台北市:法鼓文化,2010年。
釋聖嚴,《臨終關懷-助念功德怎麼做》,法鼓山智慧隨身書,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0年。
釋聖嚴口述、李慧菊採訪整理,《歡喜看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果毅,《1989—2001法鼓山年鑑》,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5年。
2.翻譯書籍

E‧佛洛姆著、欣瑜譯,《心理學與宗教》,台北市:有志圖書,1980年。
阿姜查(Achan Chan),法園編輯群譯,《靜止的流水》,新北市:慈善精舍,2011年。
品川嘉也、松田裕之著,長安靜美譯,《死亡的科學-生物壽命如何決定》,台北市: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7年。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台北市:張老師,1996年。
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達賴喇嘛著、傑佛瑞‧霍普金斯(Jeffery Hopkins,Ph.D.)英文編譯、丁乃竺譯,《達賴生死書》,台北市:天下雜誌,2003年。

3.學術叢刊、雜誌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人生》,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2,台北市:大乘文化,1979年。
張錦德,〈生命最終的道場: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人生雜誌》第289期,《環保自然葬:以綠色向世間告別》,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7年9月。
楊仁惠,〈何玉秀:終生為人助念〉,《人生雜誌》第231期,《成就人間希望的大願》,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2年11月。
《人生雜誌》第261期,《病不可怕,害怕的心才可怕》,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5年5月。
《人生雜誌》第299期,《大師看生死》,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8年7月。
《人生雜誌》第308期,《再讀聖嚴法師傳記人生》,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9年4月。

4.期刊論文

王士峰,〈人生的最後告別如何健康助念〉,《中華禮儀》第二十七期, 2012年。
黃培禎、郭正典,〈臨終8小時是否為往生淨土的關鍵時段?〉,《佛學與科學2004》,2004年。
蘇逸玲,〈從佛教觀點論助念〉,《榮總護理》第十八卷第四期,2001年。
釋自悾,〈法鼓山助念團與喪葬禮儀改革運動〉,《世界宗教學刊19》,2012年。
釋宗惇、釋滿祥、陳慶餘、釋惠敏等,〈臨終說法與助念之臨床應用〉,《安寧療護雜誌》第9卷第3期, 2004年。
釋慧開,〈佛教臨終與往生助念之理論建構芻議—以《瑜伽師地論》為主之初探〉,《生死學研究》第九期,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9年。

5.學位論文

王千蕙,《死亡與宗教生活:以佛教臨終助念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年。
陳仲瑛,《台灣佛教喪禮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鄭文烈,《法鼓山助念團大事關懷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年。
謝坤欣,《神聖與世俗—從佛教喪葬儀式探討當代台灣殯葬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雯嬋,《佛教助念對喪親者悲傷療癒影響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釋自悾,《佛教助念中的教化與修行:以法鼓山助念團為例》,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4年。

三、電子網站

法鼓山福慧念佛會:http://web.ddm.org.tw/main/page_view.aspx?chapid=87&mnuid=1552&modid=441
法鼓雜誌第190期:
http://www.ddm.org.tw/maze/190/page2.asp
柯文哲醫師於2013年演講生死的智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0zhdMwD2Z8
臺灣殯葬資訊網:
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47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