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民國時期的服裝產業與時尚變遷,1927-1936
The clothing industry and fashion changes in Republic of China, 1927-1936
作者 陳晧昕
貢獻者 林美莉
陳晧昕
關鍵詞 服裝產業
時尚
成衣
審美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44:53 (UTC+8)
摘要 1927年至1936年的民國服裝產業與時尚潮流,經歷商業和觀念的重大變化。商業上,以百貨業為主要對象的各式消費冒起,促成消費革命;觀念上,新富中產階級生活產生重大改變,其中以女性觀念變遷最為矚目。
本文以當時報紙及雜誌資料為主,以服裝產業為研究對象,嘗試探討消費主義如何界定時尚。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包括學術回顧與研究方法。第二章討論服裝產業發展如何影響時尚,並通過生產、銷售、推廣三方面討論民國時尚之形成。第三章反省學界主流論述及其問題、時尚發展脈絡及時尚與觀念之關係,指出觀念會隨經濟發展而產生改變,審美焦點也隨之改變。
民國時期是一個向「廉價服裝彈性需求趨於無限大」的消費社會發展的初步階段。此時服裝產業迅速發展,包括裁縫、估衣、制服在內的成衣業逐漸改變了大眾對服裝經濟價值的認識,百貨業和時裝業則通過廣告、雜誌和時裝秀等宣傳新裝,一方面改變了大眾對新衣的觀感,另一方面也逐漸使傳統日常生活演化成現代意義的消費生活。
在服裝產業發展和商家宣傳之下,民國服裝時尚走向西化,而其審美重點可分三個階段變化:第一階段為「服裝美」,在工業化和進入新商業模式前,布料價格高,消費者將對服裝的價值判斷放在核心功能(保護、舒適)上而非外觀上。第二階段為「部件美」,工業化使衣物大量出現在市面,商家為推銷商品,為商品賦予「美」的內涵而整合銷售,並將搭配後的效果稱之「時尚」,而消費者相應培養審美思想,把價值判斷放在服裝的品牌、款式等有形特徵上。第三階段為「身體美」,此時服裝的核心功能和有形特徵已難以發揮競爭力,商家轉而重視宣傳服裝的無形特徵,施以陳列和展示方式如時裝秀與專業模特,使服裝本身成為時尚的襯托。
參考文獻 一、檔案
<上海永安有限公司永安時裝表演紀念一冊、永安紗廠開幕紀念一冊、竹秀園月報滬北救火會復員紀念特刊>(1936年5月18日),《民國時期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Q225-2-66,頁172。
<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上海第六紡織廠為職工代購衣料布疋日用必需品等申批函件>(1946年4月至1947年12月),《民國時期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Q192-6-46。
<本府及地政、民政、教育、衛生局、市參議會要求市銀行墊款購置衣料問題的來往文書(附員工名單)>(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民國時期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Q1-6-309。
<正式尚存之賬>,《吳稚暉檔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稚01689。
<如何取締洋貨衣料>(民國日報,1930年7月22日),《一般檔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一般443/7.107(四)。
<衣服的清潔法>,《吳稚暉檔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稚03561。
<兩性摩登生活面面觀>(1937年5月20日),《時代漫畫》(5月號第38期),《革命歷史刊物》,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2756-25。
<看了國貨時裝展覽會>,《生活》(第5卷45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494-527。
<軍政部誥誡士兵須愛惜服裝>(1930年4月9日),《一般檔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一般440/3.197(三)。
<新生活標準婦女服裝>(1934年),《時代漫畫》(第7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2748-260。
<新舊置物賬目>,《吳稚暉檔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稚01688。
<摩登>(1934年6月8日),《新生》(第1卷合訂本),《革命歷史刊物》,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849-406。
<摩登條件:春裝的估價;西裝的代價>(1934年),《時代漫畫》(第1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2748-21。
<請通令全國公務員等服裝一律着用國貨案>(1932年1月27日),《會議紀錄》,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會4.3/25.2。
<擬定中央工作同志服裝辦法>(1936年3月13日),《會議紀錄》,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會5.3/8.20。
沈味言,<緊裹肉體的服裝>(1930年9月14日),《生活》(第5卷第40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494-463。
周越然,<衣服漫談>(1944年10月1日),《文友》(第34號,第3卷第10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1638-4。
柯尚惠,<衣服的改革>(1920年4月11日),《新生活》(第33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291-11。
陳敏羣,<讀伍朝拱主張徵收西裝稅函後>(1930年7月27日),《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494-38。

二、論文
<(十三)美容須知:審美新標準>,《幸福雜誌》(1934),第2卷第2期,頁77-78。
<上海成衣業同業公會業規>,《上海市政府公報》(1932年),第122期,頁215-216。。
<上海國貨時裝展覽會紀>,《商業雜誌(上海1926)》(1930年),第5卷第7期,封頁2。
<中華國產綢緞上海救濟會重要函文及來件>,《商業雜誌(上海1926)》(1929年),第4卷第11期,頁4。
<皮貨時裝大會參觀記>,《血湯》,第1卷第4期,頁1。
<成衣業>,《市政月刊》(1932年),第5卷第7期,頁8-9。
<成衣業工潮>,《國際勞工》(1934年),第1卷第7期,頁64-66。
<成衣業北長生公所>,《國際勞工通訊》(1935年),第9期,頁118-119。
<成衣舖>,《南通民眾(南通1928)》(1929年),第22期,頁3。
<估衣業營業蕭條>,《檢驗月刊》(1933年),第5期,頁77。
<估衣攤>,《圖畫周刊》(1934年11月25日),頁4。
<杭州市成衣舖取締規則>,《市政月刊》(1932年),第5卷第1期,頁21-22。
<美人十五美圖>(1928),《北洋畫報》,第5卷201期,頁8。
<美麗的服裝>《快樂家庭》(1936年),創刊號,頁1。
<家政一班>,《機聯會刊》(1932年),第52期,頁37。
<時裝店調查 女大衣風行全滬>(1936年11月7日),《大公報上海版》,版7。
<時裝與衛生>,《中國衛生雜誌》(1929年),第9期,頁28-30。
<時裝潛勢力>,《西風(上海)》(1936年),第1-6期,頁758。
<核定估衣包運價>,《京滬滬甬鐵路日刊》(1936年),第1486期,頁100。
<泰縣成衣業>,《國際勞工通訊》(1936年),第3卷第12期,頁174。
<婦女談藪:現代婦女的時裝熱>,《婦女雜誌(上海)》(1930年),第16卷第12期,頁60。
<華竹>,《天津商報圖畫周刊》(1930年),第1卷第4期,頁1。
<雲裳>,《上海漫畫》(1929年),第48期,頁3。
<滬商會勸成衣業不裁製外貨衣料>,《四川善後督辦公署土產改進委員會月刊》(1934年),第1卷第1期,頁129。
<廢除了剪裁,成衣大革命>(1936年7月2日),《大公報上海版》,版12中得見。
<調查統計:杭州市工業調查錄>,《市政月刊》(1932年),第5卷第7期,頁8-9。
<縣政府佈告成衣業勞資雙方遵守會議約定工資由>,《無錫縣政公報》(1930年),第23期,頁6。
<雜纂:雜俎:審美新標準>,《日新治療》(1936年),第118期,頁36。
九香,<同孚路的服裝店>(1936年9月6日),《大公報上海版》,大公報本市增刊,版13。
王平陵,<現代婦女對於審美觀念的誤解>(1927年),《婦女雜誌(上海)》,第13卷第7期,頁43。
王宏付,<論民國時期葉淺予的服裝設計風格>,《ART&DESIGN》,2005年11月總第151期,頁48-49。
王曉光,<從《婦女雜誌》看民國時期服裝工藝與設計問題>,《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年2月第1期。
呂國財,<試論民國時期的上海服裝表演>,《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總149期。
李尚仁,<腐物與骯髒感:十九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環境的體驗>,《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李長莉,<中國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熱點與缺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70卷第1期(2017年1月)。
袁劍俠,<民國時期的「服裝設計師」>,《文藝爭鳴•藝術史》,2011年第3期,頁91。
張愛玲,<更衣記>,《張愛玲典藏全集8》,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梁秋明,<夏裝新案>,《良友》(1935),第107期,頁36。
連玲玲,<「追求獨立」或「崇尚摩登」?——近代上海女店職員的出現及其形象塑造>,《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頁312-337。
連玲玲,<中國家族企業之研究——以上海永安公司為例,1918-1949>,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頁111-116。
連玲玲,<從零售革命到消費革命:以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為中心>,《歷史研究》,2008年第5期,頁76-93。
曾佩琳,<身在衣外:晚清上海的時尚和認同>,《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游鑑明,<走出自我:民國百年婦女四部曲>,《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稚良,<成衣婦>,《中中十日》(1932年),第23期,頁4。
潘菽、吳紀棠,<審美判斷的研究:熟習的影響>,《心理半年刊》(1934年),第1卷第2期。
魯迅,<上海的少女>,《魯迅全集編年版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賴會娣,<話語與中國社會變遷——以民國時期、改革開放之初和21世紀女性服裝廣告對比為例>,《當代中國話語研究》,第5輯。
簡瑞,<民國時期滬、寧、漢服裝產業發展之分析與比較>,無錫: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嚴學熙,<再論研究江蘇近現代經濟史的意義>,見《江蘇近現代經濟史文集》,南京:江蘇省中國現代史學會,1983。

三、專著

Leslie Davis Burns、Nancy O.Bryant著,洪瑞璘譯,《服飾事業經營》(台北:商鼎文化,2000),頁12-13。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著,《上海永安公司的產生、發展和改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卞向陽,《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史》(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4。
方顯廷,《方顯廷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王偉平譯,羅蘭•米勒、丹尼爾•珀爾曼,《親密關係》,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王翔,《中國近代手工業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尼爾•佛格森著,曾賢明、唐穎華譯,《文明》(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頁182。
伍廷芳著,李欣譯,《一個東方外交官眼中的美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安妮•霍蘭德著,魏如明譯,《性別與服飾:現代服裝的演變》,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艾麗森•洛理著,李長青譯,《解讀服裝》,台北:商鼎文化,1994。
余舜德編,《身體感的轉向》,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吳昊,《都會雲裳:細說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到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李文海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二編:城市(勞工)生活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李昕,《蕾絲、慾望與女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李義波,《民國時期長江三角洲棉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增訂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周計武、周雪娉,《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論爭》,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周夢,《傳統與時尚:中西服飾風格解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林美香,《「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
秦孝儀編,《十年來之中國經濟建設(1927-1937)》,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6。
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高家龍著,褚艷紅、呂傑、吳原元譯,《中華藥商:中國和東南亞的消費文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張小虹,《時尚現代性》(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頁247。
陳慈玉,《近代中國的機械繅絲工業(1860-194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
費爾南•布羅代爾著,顧良、施康強譯,《15世紀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黃強,《衣儀百年:近百年中國服飾風尚之變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葉立誠,《中西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2000。
葛凱著,黃振萍譯,《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
瑪莉蓮•亞隆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北京:華齡出版社,2001。
劉明逵、劉玉良主編,《中國工人運動史第六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龍婧,《林徽因畫傳》,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

四、網絡資料
《紅樓夢》,「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pringbible.fhl.net/welcome.html,瀏覽於2017年8月25日。
《聖經》,「中文和合本聖經查詢系統」,http://springbible.fhl.net/welcome.html,瀏覽於2017年8月25日。
<成衣舖>,《1942年大上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瀏覽於2017年7月5日。
<從名人婚禮說花冠與婚紗——宋美齡、林徽因、冰心婚禮再現>,「互動百科」,https://goo.gl/GjvPNy,瀏覽於2017年7月5日。
Justin Bieber x Calvin, Fashionbeans, https://goo.gl/9wqGEb, 瀏覽於2017年6月27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3153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301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美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晧昕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晧昕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Sep-2017 14:44:53 (UTC+8)-
dc.date.available 13-Sep-2017 14:44:5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44:5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315301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6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3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27年至1936年的民國服裝產業與時尚潮流,經歷商業和觀念的重大變化。商業上,以百貨業為主要對象的各式消費冒起,促成消費革命;觀念上,新富中產階級生活產生重大改變,其中以女性觀念變遷最為矚目。
本文以當時報紙及雜誌資料為主,以服裝產業為研究對象,嘗試探討消費主義如何界定時尚。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包括學術回顧與研究方法。第二章討論服裝產業發展如何影響時尚,並通過生產、銷售、推廣三方面討論民國時尚之形成。第三章反省學界主流論述及其問題、時尚發展脈絡及時尚與觀念之關係,指出觀念會隨經濟發展而產生改變,審美焦點也隨之改變。
民國時期是一個向「廉價服裝彈性需求趨於無限大」的消費社會發展的初步階段。此時服裝產業迅速發展,包括裁縫、估衣、制服在內的成衣業逐漸改變了大眾對服裝經濟價值的認識,百貨業和時裝業則通過廣告、雜誌和時裝秀等宣傳新裝,一方面改變了大眾對新衣的觀感,另一方面也逐漸使傳統日常生活演化成現代意義的消費生活。
在服裝產業發展和商家宣傳之下,民國服裝時尚走向西化,而其審美重點可分三個階段變化:第一階段為「服裝美」,在工業化和進入新商業模式前,布料價格高,消費者將對服裝的價值判斷放在核心功能(保護、舒適)上而非外觀上。第二階段為「部件美」,工業化使衣物大量出現在市面,商家為推銷商品,為商品賦予「美」的內涵而整合銷售,並將搭配後的效果稱之「時尚」,而消費者相應培養審美思想,把價值判斷放在服裝的品牌、款式等有形特徵上。第三階段為「身體美」,此時服裝的核心功能和有形特徵已難以發揮競爭力,商家轉而重視宣傳服裝的無形特徵,施以陳列和展示方式如時裝秀與專業模特,使服裝本身成為時尚的襯托。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結構 5
第二章 1927年至1936年間的民國服裝產業 8
第一節 近代中國服裝消費方式的轉變 8
第二節 民國成衣業概況 12
第三節 服裝銷售與引領時尚 17
小結 22
第三章 1920至1930年代的民國服裝時尚論述 23
第一節 新舊與中西 23
第二節 政治與服裝 26
第三節 近代中國的服裝時尚觀與消費者審美觀 28
第四節 近代中國的時尚潮流 33
小結 36
結論 37
徵引書目 38
zh_TW
dc.format.extent 387589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301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服裝產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時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成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審美zh_TW
dc.title (題名) 民國時期的服裝產業與時尚變遷,1927-1936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lothing industry and fashion changes in Republic of China, 1927-1936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檔案
<上海永安有限公司永安時裝表演紀念一冊、永安紗廠開幕紀念一冊、竹秀園月報滬北救火會復員紀念特刊>(1936年5月18日),《民國時期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Q225-2-66,頁172。
<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上海第六紡織廠為職工代購衣料布疋日用必需品等申批函件>(1946年4月至1947年12月),《民國時期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Q192-6-46。
<本府及地政、民政、教育、衛生局、市參議會要求市銀行墊款購置衣料問題的來往文書(附員工名單)>(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民國時期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Q1-6-309。
<正式尚存之賬>,《吳稚暉檔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稚01689。
<如何取締洋貨衣料>(民國日報,1930年7月22日),《一般檔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一般443/7.107(四)。
<衣服的清潔法>,《吳稚暉檔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稚03561。
<兩性摩登生活面面觀>(1937年5月20日),《時代漫畫》(5月號第38期),《革命歷史刊物》,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2756-25。
<看了國貨時裝展覽會>,《生活》(第5卷45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494-527。
<軍政部誥誡士兵須愛惜服裝>(1930年4月9日),《一般檔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一般440/3.197(三)。
<新生活標準婦女服裝>(1934年),《時代漫畫》(第7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2748-260。
<新舊置物賬目>,《吳稚暉檔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稚01688。
<摩登>(1934年6月8日),《新生》(第1卷合訂本),《革命歷史刊物》,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849-406。
<摩登條件:春裝的估價;西裝的代價>(1934年),《時代漫畫》(第1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2748-21。
<請通令全國公務員等服裝一律着用國貨案>(1932年1月27日),《會議紀錄》,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會4.3/25.2。
<擬定中央工作同志服裝辦法>(1936年3月13日),《會議紀錄》,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號:會5.3/8.20。
沈味言,<緊裹肉體的服裝>(1930年9月14日),《生活》(第5卷第40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494-463。
周越然,<衣服漫談>(1944年10月1日),《文友》(第34號,第3卷第10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1638-4。
柯尚惠,<衣服的改革>(1920年4月11日),《新生活》(第33期),《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291-11。
陳敏羣,<讀伍朝拱主張徵收西裝稅函後>(1930年7月27日),《革命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館編檔號:D2-0-494-38。

二、論文
<(十三)美容須知:審美新標準>,《幸福雜誌》(1934),第2卷第2期,頁77-78。
<上海成衣業同業公會業規>,《上海市政府公報》(1932年),第122期,頁215-216。。
<上海國貨時裝展覽會紀>,《商業雜誌(上海1926)》(1930年),第5卷第7期,封頁2。
<中華國產綢緞上海救濟會重要函文及來件>,《商業雜誌(上海1926)》(1929年),第4卷第11期,頁4。
<皮貨時裝大會參觀記>,《血湯》,第1卷第4期,頁1。
<成衣業>,《市政月刊》(1932年),第5卷第7期,頁8-9。
<成衣業工潮>,《國際勞工》(1934年),第1卷第7期,頁64-66。
<成衣業北長生公所>,《國際勞工通訊》(1935年),第9期,頁118-119。
<成衣舖>,《南通民眾(南通1928)》(1929年),第22期,頁3。
<估衣業營業蕭條>,《檢驗月刊》(1933年),第5期,頁77。
<估衣攤>,《圖畫周刊》(1934年11月25日),頁4。
<杭州市成衣舖取締規則>,《市政月刊》(1932年),第5卷第1期,頁21-22。
<美人十五美圖>(1928),《北洋畫報》,第5卷201期,頁8。
<美麗的服裝>《快樂家庭》(1936年),創刊號,頁1。
<家政一班>,《機聯會刊》(1932年),第52期,頁37。
<時裝店調查 女大衣風行全滬>(1936年11月7日),《大公報上海版》,版7。
<時裝與衛生>,《中國衛生雜誌》(1929年),第9期,頁28-30。
<時裝潛勢力>,《西風(上海)》(1936年),第1-6期,頁758。
<核定估衣包運價>,《京滬滬甬鐵路日刊》(1936年),第1486期,頁100。
<泰縣成衣業>,《國際勞工通訊》(1936年),第3卷第12期,頁174。
<婦女談藪:現代婦女的時裝熱>,《婦女雜誌(上海)》(1930年),第16卷第12期,頁60。
<華竹>,《天津商報圖畫周刊》(1930年),第1卷第4期,頁1。
<雲裳>,《上海漫畫》(1929年),第48期,頁3。
<滬商會勸成衣業不裁製外貨衣料>,《四川善後督辦公署土產改進委員會月刊》(1934年),第1卷第1期,頁129。
<廢除了剪裁,成衣大革命>(1936年7月2日),《大公報上海版》,版12中得見。
<調查統計:杭州市工業調查錄>,《市政月刊》(1932年),第5卷第7期,頁8-9。
<縣政府佈告成衣業勞資雙方遵守會議約定工資由>,《無錫縣政公報》(1930年),第23期,頁6。
<雜纂:雜俎:審美新標準>,《日新治療》(1936年),第118期,頁36。
九香,<同孚路的服裝店>(1936年9月6日),《大公報上海版》,大公報本市增刊,版13。
王平陵,<現代婦女對於審美觀念的誤解>(1927年),《婦女雜誌(上海)》,第13卷第7期,頁43。
王宏付,<論民國時期葉淺予的服裝設計風格>,《ART&DESIGN》,2005年11月總第151期,頁48-49。
王曉光,<從《婦女雜誌》看民國時期服裝工藝與設計問題>,《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年2月第1期。
呂國財,<試論民國時期的上海服裝表演>,《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總149期。
李尚仁,<腐物與骯髒感:十九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環境的體驗>,《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李長莉,<中國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熱點與缺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70卷第1期(2017年1月)。
袁劍俠,<民國時期的「服裝設計師」>,《文藝爭鳴•藝術史》,2011年第3期,頁91。
張愛玲,<更衣記>,《張愛玲典藏全集8》,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梁秋明,<夏裝新案>,《良友》(1935),第107期,頁36。
連玲玲,<「追求獨立」或「崇尚摩登」?——近代上海女店職員的出現及其形象塑造>,《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頁312-337。
連玲玲,<中國家族企業之研究——以上海永安公司為例,1918-1949>,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頁111-116。
連玲玲,<從零售革命到消費革命:以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為中心>,《歷史研究》,2008年第5期,頁76-93。
曾佩琳,<身在衣外:晚清上海的時尚和認同>,《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游鑑明,<走出自我:民國百年婦女四部曲>,《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稚良,<成衣婦>,《中中十日》(1932年),第23期,頁4。
潘菽、吳紀棠,<審美判斷的研究:熟習的影響>,《心理半年刊》(1934年),第1卷第2期。
魯迅,<上海的少女>,《魯迅全集編年版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賴會娣,<話語與中國社會變遷——以民國時期、改革開放之初和21世紀女性服裝廣告對比為例>,《當代中國話語研究》,第5輯。
簡瑞,<民國時期滬、寧、漢服裝產業發展之分析與比較>,無錫: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嚴學熙,<再論研究江蘇近現代經濟史的意義>,見《江蘇近現代經濟史文集》,南京:江蘇省中國現代史學會,1983。

三、專著

Leslie Davis Burns、Nancy O.Bryant著,洪瑞璘譯,《服飾事業經營》(台北:商鼎文化,2000),頁12-13。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著,《上海永安公司的產生、發展和改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卞向陽,《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史》(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4。
方顯廷,《方顯廷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王偉平譯,羅蘭•米勒、丹尼爾•珀爾曼,《親密關係》,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王翔,《中國近代手工業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尼爾•佛格森著,曾賢明、唐穎華譯,《文明》(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頁182。
伍廷芳著,李欣譯,《一個東方外交官眼中的美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安妮•霍蘭德著,魏如明譯,《性別與服飾:現代服裝的演變》,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艾麗森•洛理著,李長青譯,《解讀服裝》,台北:商鼎文化,1994。
余舜德編,《身體感的轉向》,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吳昊,《都會雲裳:細說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到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李文海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二編:城市(勞工)生活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李昕,《蕾絲、慾望與女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李義波,《民國時期長江三角洲棉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增訂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周計武、周雪娉,《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論爭》,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周夢,《傳統與時尚:中西服飾風格解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林美香,《「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
秦孝儀編,《十年來之中國經濟建設(1927-1937)》,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6。
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高家龍著,褚艷紅、呂傑、吳原元譯,《中華藥商:中國和東南亞的消費文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張小虹,《時尚現代性》(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頁247。
陳慈玉,《近代中國的機械繅絲工業(1860-194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
費爾南•布羅代爾著,顧良、施康強譯,《15世紀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黃強,《衣儀百年:近百年中國服飾風尚之變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葉立誠,《中西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2000。
葛凱著,黃振萍譯,《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
瑪莉蓮•亞隆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北京:華齡出版社,2001。
劉明逵、劉玉良主編,《中國工人運動史第六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龍婧,《林徽因畫傳》,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

四、網絡資料
《紅樓夢》,「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pringbible.fhl.net/welcome.html,瀏覽於2017年8月25日。
《聖經》,「中文和合本聖經查詢系統」,http://springbible.fhl.net/welcome.html,瀏覽於2017年8月25日。
<成衣舖>,《1942年大上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瀏覽於2017年7月5日。
<從名人婚禮說花冠與婚紗——宋美齡、林徽因、冰心婚禮再現>,「互動百科」,https://goo.gl/GjvPNy,瀏覽於2017年7月5日。
Justin Bieber x Calvin, Fashionbeans, https://goo.gl/9wqGEb, 瀏覽於2017年6月27日。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