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臺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臺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
The life history of Taiwan Minpao : the reporting, public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media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作者 莊勝全
貢獻者 呂紹理<br>張隆志
莊勝全
關鍵詞 臺灣民報
編輯
納本檢閱
取次制度
文本特性
媒體環境
黃旺成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45:09 (UTC+8)
摘要 本文將《臺灣民報》視為近代印刷文化下出版形式的一環,透過「傳達文本的客體」之概念,嘗試重構及回溯《民報》系列報刊在進入日刊階段前,在編纂成形和販售流通的生命歷程中,所遭逢經費收支、人事紛爭、報導分工、排版編輯、配送流通等環節的諸般問題的歷史緣由與脈絡,並解明其與日刊發行後的關連。因而本文陸續結合報刊資料、日記史料、報社文書、私人信件、官方公報和檔案,以及時人回憶文字等素材,重構報社組織架構、人事布局、新聞採訪、報導撰寫、編輯流程、納本檢閱與銷售流通等諸般環節的歷史景況,並將新竹出身的臺灣本地知識份子黃旺成的記者經驗貫串其間,說明他加入民報社的重層機緣與條件,及逐步鑲嵌進社內的科層組織中,職位與薪俸逐步攀升的進程,透過他於報社內的業務往來與編輯會議之參與,釐清原稿寄送、特別號發行、活動企畫、稿務分配、支局運作、取次店及外務員職務等諸般細節,期能較完整地闡述《民報》以報刊的樣貌呈現在讀者面前之前,所歷經採訪報導、編輯校對、納本檢閱、取次販售之「生產」及「發行」的生命史流程。最後,以「報社經營」、「文本特性」及「媒體環境」三個層面為總結,具體闡釋其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一、中日文資料
(一)報刊雜誌
《府報》,1901-1902、1909-1911、1917、1919-1920、1922-1925、1927。
《昭和新報》,1928。
《新臺灣大眾時報》,1930。
《臺灣》,1922-1924。
《臺灣大眾時報》,1928。
《臺灣日日新報》,1927-1932。
《臺灣出版警察報》,1930-1932。
《臺灣民報》,1923-1930。
《臺灣青年》,1920-1922。
《臺灣新民報》,1930-1932。
陳曉怡總編輯,《臺灣新民報》第1冊,臺北:六然居資料室,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
臺灣英文新聞策劃,《臺灣民報第三卷(旬刊)第一號,新年特大號》,臺北:臺灣英文新聞出版,2009。

(二)檔案史料
〈臺灣雜誌社收款登記〉,「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編號:LIN023。
〈臺灣雜誌社經費豫算科目表、臺灣雜誌社財產目錄〉,「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編號:LIN022。
「1930年4月至1930年9月臺灣總督府各州廳旅券發行簿」,〈臺灣總督府旅券發行簿〉,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1011_03_07。
「1931年7月至1932年3月臺灣總督府各州廳旅券發行簿」,〈臺灣總督府旅券發行簿〉,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1011_03_11。
「1932年4月至1932年9月臺灣總督府各州廳旅券發行簿」,〈臺灣總督府旅券發行簿〉,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1011_03_12。
「1932年冷語子事件相關資料」,〈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91850。
「林幼春寄予林呈祿之信函」,〈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9_0021853。
「林獻堂所寄信函」,〈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3TPH_03_01_001。
「林獻堂寄予林呈祿之信函」,〈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9_0051856。
「株式會社臺灣日報社目論見書」,〈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81849。
「株式會社臺灣雜誌社重役會決議錄」,〈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101851。
「株式會社臺灣雜誌社趣意書目論見書收支豫算假定欵」,〈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3TPH_01_04_001。
「第一回拂込金領收證」,〈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41845。
「第二回拂込金領收證」,〈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41845。
「新聞紙發行許可願」,〈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3TPH_01_04_002。
「臺灣民報社會議相關文件」,〈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31844。
「臺灣雜誌社株金全額拂込領收證」,〈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21843。
「歎願書」,〈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3TPH_01_04_003。
「蔡培火寄予林呈祿之信函」,〈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9_0041855。
「蔡培火囑託狀」,〈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3TPH_01_04_004。
「羅萬俥寄予林呈祿之信函」,〈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9_0011852。
「羅萬俥與林獻堂往來書信」,〈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9_0031854。
黃旺成,〈黃旺成日記家計簿(1926-1931年)〉,未刊稿,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

(三)日記史料
〈蔡培火日記〉,收於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頁83-392。
田健治郎著,吳文星、廣瀨順皓、黃紹恆、鍾淑敏主編,《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田健治郎著,吳文星、廣瀨順皓、黃紹恆、鍾淑敏主編,《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中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何義麟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〇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周婉窈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五)一九三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鍾淑敏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二)一九二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四)一九三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4。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内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囯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2。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編,《内海忠司日記(1940-1945):総力戦体制下の台湾と植民地官僚》,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4。
黃旺成,〈1930年黃旺成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0765_02_02_04。
黃旺成,〈1931年黃旺成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0765_02_02_05。
黃旺成,〈1934年黃旺成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0765_02_02_07。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三)一九二六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十六)一九二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十四)一九二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七)一九一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九)一九二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一)一九二四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二)一九二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五)一九二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六)一九一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一九二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楊水心著,許雪姬編註,《楊水心女士日記(一)一九二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四)專書
吳三連口述、吳豊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吳密察、吳瑞雲編譯,《臺灣民報社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
蔣朝根編著,《蔣渭水留真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6。
黃秀政,《《台灣民報》與近代台灣民族運動(1920-1932)》,彰化:現代潮,1987。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伊安‧漢普歇爾-蒙克(Iain Hampsher-Monk)著,周保巍譯,《比較視野中的概念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南天書局,1997復刻版。
永嶺重敏,《〈読書囯民〉の誕生:明治30年代の活字メディアと読書文化》,東京:日本エディタ-スク-ル出版部,2004。
永嶺重敏,《モダン都市の読書空間》,東京:日本エディタ-スク-ル出版部,2001。
永嶺重敏,《雑誌と読者の近代》,東京:日本エディタ-スク-ル出版部,2004。
沖田信悅,《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樺太‧朝鮮‧台湾‧満洲‧中華民国:空白の庶民史》,札幌:寿郎社,2007。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圖書,2004。
簡炯仁,《臺灣民眾黨》,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臺北:群學出版社,2009。
宮川次郎,《臺灣の言論政策》,臺北:拓殖通信社支社,1927。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の台湾:抵抗と弾圧》,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玉山社,2006。
許雪姬、賴惠敏、楊麗祝編纂,《續修臺中縣志‧卷九:人物志》,臺中:臺中縣政府,2010。
許雪姬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下冊,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8。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史提夫‧羅傑‧費雪(Steven Roger Fischer)著,李中文譯,《閱讀的歷史》,臺北:博雅書屋,2009。
謝春木,《臺灣人の要求-民衆黨の發展過程を通じて》,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1。
謝春木,《臺灣人は斯く觀る》,臺北:臺灣民報社,1930。
謝國興,《陳逢源:亦儒亦商亦風流(1893-1982)》,臺北:允晨文化,2002。
若林正丈,《台湾抗日運動史硏究》,東京:研文出版,2001。
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硏讀會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硏究》,臺北:播種者文化,2007。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
新竹市役所編,《新竹市商工名錄》,新竹:新竹市役所,1933。
新竹州編,《新竹州第九統計書》,新竹:新竹州,1931。
新竹州編,《新竹州第十一統計書》,新竹:新竹州,1933。
新竹州編,《新竹州第十統計書》,新竹:新竹州,1932。
新竹州編,《新竹州第八統計書》,新竹:新竹州,1930。
辛廣偉,《臺灣出版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杉浦和作編,《第九版 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1928。
杉浦和作編,《第十二次 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1930。
杉浦和作編,《第十版 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1929。
前田愛,《近代読者の成立》,東京:岩波書局,2001。
曾士榮,《近代心智與日常臺灣:法律人黃繼圖日記中的私與公(1912-1955)》,臺北:稻鄉出版社,2013。
中山馨、片山淸夫著,《躍進高雄の全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復刻版。
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
張仲民,《種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閱讀文化與接受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張仲民,《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生」書籍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9。
張圍東,《山中樵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張圍東,《走進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5。
張德南,《堅勁耿介的社會運動家—黃旺成》,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〇—一九五〇》,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出版社,2013。
陳文松,《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臺北:時報出版社,2010。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費夫賀(Lucien Febvre)、馬爾坦(Henri-Jean Martin)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2005。
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07。
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著,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踐 1. 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門新太郎編,《新竹州下產業統計商工業者案內》,新竹:新竹商工名簿錄發行所,1925。
楊永智,《明清時期台南出版史》,臺北:學生書局,2007。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出版,1993。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2007。
葉榮鐘著,葉芸芸總策劃,《葉榮鐘全集1: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冊,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葉榮鐘著,葉芸芸總策劃,《葉榮鐘全集2:臺灣人物群像》,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0。
劉捷,《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劉捷著,林曙光譯註,《台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
林景淵,《日據時期台灣的圖書館事業》,臺北:南天書局,2008。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
林煥清編,《臺灣新民報要覽》,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2。
鈴木清一郎,《臺灣出版關係法令釋義》,臺北:杉田書店,1937。
鈴木辰三編,《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28、1930。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臺中縣文化局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臺北市勸業課編,《臺北市商工人名錄昭和八年版》,臺北:臺北市役所、臺北市勸業課,1934。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一統計書(昭和二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9。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五統計書(昭和六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3。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三統計書(昭和四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1。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三十四統計書(昭和五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2。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二統計書(昭和三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0。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八統計書(大正十三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湾総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の治安状況(中巻)台湾社会運動史》,臺北:南天書局,1995復刻版。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25。
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喬治‧杜比(Georges Duby)主編,楊家勤等譯,《私人生活史Ⅲ:激情》,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8。
蔡培火、林柏壽、陳逢源、吳三連、葉榮鐘合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71。
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6。
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賴盈滿譯,《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8。
賴婉蓉,《謝春木及其作品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14。

(五)論文
王世慶,〈陳逢源先生訪問記錄〉,收於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基金會,1991,頁115-179。
王世慶,〈黃旺成先生訪問記錄〉,收於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基金會,1991,頁71-114。
王惠珍,〈戰前臺灣知識分子閱讀私史:以臺灣日語作家為中心〉,收於韓國比較文化研究會著,柳書琴主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頁127-148
王詩琅,〈林呈祿先生訪問記錄〉,收於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基金會,1991,頁21-69。
何義麟,〈台灣殖民解放運動的先鋒-謝南光〉,收於氏著,《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頁17-59。
何義麟,〈新高堂書店的創立與發展—兼論近代台灣出版業之殖民現代性〉,《台灣史料研究》38(2011年12月),頁23-47。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7-1937〉,《新史學》17:2(2006年6月),頁127-218。
吳叡人,〈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臺灣人民族國家論述1919-1931〉,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頁43-110。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收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357-398。
呂紹理,〈老眼驚見新世界: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張麗俊的生活節奏與休閒娛樂〉,收於臺中縣文化局編印,《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頁369-400。
李仁淵,〈思想轉型時期的傳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報刊與新式出版業〉,收於王泛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頁3-49。
李仁淵,〈閱讀史的課題與觀點:實踐、過程、效應〉,收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編,《新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9,頁213-254。
李承機,〈日本殖民地統治下「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的「苦闘」-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史料題解〉,收於李承機主編,《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1932.4.15-5.31)》數位光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頁3-1~3-33。
李承機,〈殖民地時期臺灣人社會「知」的迴路:語言工具性的「侵佔」與「復權」〉,收於李承機、李育霖主編,《「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頁135-160。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輿論戰線」之變遷-〈輿論〉兩義性的矛盾與「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的困境〉,收於李承機主編,《六然居存日刊臺灣新民報社說輯錄1932-35》數位光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頁2-1~2-47。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民族主義」與「近代性」的分裂〉,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201-239。
李品寬,〈日治時期「臺灣愛書會」之研究〉,《臺灣文獻》60:2(2009年6月),頁203-235。
李柏如,〈日本「納本」制度史之一側面:從檢閱到保存、利用〉,《書目季刊》39:3(2005年12月),頁39-53。
李毓嵐,〈1920年代臺中士紳蔡蓮舫的家庭生活〉,《臺灣史研究》20:4(2013年12月),頁51-98。
李毓嵐,〈林獻堂生活中的女性〉,《興大歷史學報》24(2012年6月),頁59-98。
杜偉誌,〈臺灣自行車發展軌跡-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為例〉,《歷史臺灣》3(2012年4月),頁51-86。
周婉窈,〈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再探討〉,《台灣史料研究》37(2011年6月),頁2-31。
林淇瀁,〈日治時期臺灣啟蒙論述的反挫:《臺灣新民報》系的「同化主義」表意〉,收於氏著,《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頁97-122。
林載爵,〈五四與臺灣新文化運動〉,收於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頁235-261。
河原功,〈三省堂與台灣—戰前台灣日本書籍流通〉,收於氏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圖書,2004,頁231-277。
河原功,〈解說『臺灣出版警察報』〉,收於《『臺灣出版警察報』 解說‧発禁図書新聞リスト》(東京:不二出版,2001),頁5-24。
柯喬文,〈漢文知識的建置:臺南州內的書局發展〉,《人文研究學報》42:1(2008年4月),頁67-87。
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的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收於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臺灣號),臺北:文建會,2007,頁135-158。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7(2004年12月),頁19-55。
若林正丈,〈葉榮鐘的「述史」之志:晚年書寫活動試論〉,《臺灣史研究》17:4(2010年12月),頁81-112。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1(2009年3月),頁181-225。
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和夏提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臺大歷史學報》41(2008年6月),頁258-272。
秦曼儀,〈推薦序:《印刷書的誕生》,複數閱讀實踐史的開始〉,收於費夫賀(Lucien Febvre)、馬爾坦(Henri-Jean Martin)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頁5-9。
張仲民,〈清季啟蒙人士改造民眾閱讀習慣的論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8(2010年6月),頁51-96。
張炎憲,〈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分裂〉,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冊,臺北:玉山社,1996,頁131-159。
張淑雅,〈從日記看王叔銘的人際關係:蔣氏父子、僚屬與美軍〉,收入許雪姬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冊,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8,頁123-166。
張隆志,〈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臺灣史研究》16:2(2009年12月),頁161-184。
莊勝全,〈紅塵中有閒日月:1920年代黃旺成的社會觀察、政治參與及思想資源〉,《臺灣史研究》23:2(2016年6月),頁111-164。
莊勝全,〈腹有詩書氣自華?—黃旺成公學校教師時期的閱讀生活〉,收於川島真、松永正義、陳翠蓮主編,《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 第四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11,頁269-302。
許時嘉,〈〈籾山衣洲日記〉初探: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社會與日臺交流(1898-1904)〉,《臺灣史研究》20:4(2013年12月),頁179-204。
許雪姬,〈「臺灣日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22:1(2015年3月),頁153-184。
許雪姬,〈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女性日記:由陳岺、楊水心日記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2008年12月),頁227-250。
許雪姬,〈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產業經營初探〉,收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297-356。
許雪姬,〈張麗俊生活中的女性〉,收入臺中縣文化局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頁69-121。
許雪姬,〈跋:《灌園先生日記》全套廿七冊出版完成記〉,收於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廿七)一九五五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中研院近史所,2013,頁493-504。
許雪姬,〈臺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台灣文學學報》13(2008年12月),頁154-178。
陳翠蓮,〈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師大臺灣史學報》6(2013年12月),頁53-100。
曾士榮,〈一九二O年代台灣國族意識的形成:以《陳旺成日記》為中心的討論(1912-1930)〉,《台灣文學學報》13(2008年12月),頁1-64。
萅丞(黃春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臺北文物》3:2(1954年8月.),頁131-136。
萅丞(黃春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下)〉,《臺北文物》3:3(1954年12月),頁115-130。
黃美娥,〈文學現代性的移植與傳播─臺灣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接受、翻譯與摹寫〉,收於氏著,《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285-342。
楊永彬,〈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頁105-181。
廖振富,〈〈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臺灣史研究》18:4(2011年12月),頁201-239。
廖振富、張明權,〈〈傅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臺灣史研究》20:3(2013年9月),頁125-175。
歐素瑛,〈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之創設與發展〉,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整理組編輯,《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頁1-36
蔡盛琦,〈新高堂書店: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書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4(2003年12月),頁36-42。
鄭政誠,〈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的讀書生活〉,《兩岸發展史研究》7(2009年6月),頁45-72。
鄭麗榕,〈日治初期臺灣的官方讀書會〉,《臺灣風物》58:4(2008年12月),頁13-51。
鄭麗榕,〈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6(2008年10月),頁139-183。
韓基亨著,陳允元譯,〈文化政治期的檢閱政策與殖民地媒體〉,《台灣文學學報》21(2012年12月),頁173-204。
韓基亨著,陳允元譯,〈近代詩歌的「不穩性」與殖民地檢閱—《諺文新聞詩歌》(1931年)之分析〉,《台灣文學學報》21(2012年12月),頁205-226。
羅歇‧夏爾提埃(Roger Chartier)著,〈文本、印刷術、解讀〉,收於林‧亨特(Lynn Hunt)編,江政寬譯,《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219-244。
藤井省三,〈「大東亞戰爭」時期的臺灣皇民文學—讀書市場的成熟與臺灣民族主義的形成〉,收於氏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45-64。
蘇碩斌,〈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讀者想像:印刷資本主義作為空間想像機制的理論初探〉,收於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頁81-116。
蘇碩斌,〈活字印刷與臺灣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新聞學研究》109(2011年10月),頁1-41。

(六)博碩士論文
王雅珊,〈日治時期台灣的圖書出版流通與閱讀文化—殖民地狀況下的社會文化史考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何義麟,〈台湾知識人における植民地解放と祖国復帰:謝南光の人物とその思想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国際関係論專攻修士論文,1993。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4。
洪世昌,〈《臺灣民報》與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1920-193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曾堃賢,〈日據時期(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灣區公共圖書館事業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謝明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二、英文資料
Chartier, Roger. “Texts, Printing, Readings.”in Lynn Hunt ed.,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Essa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89), pp.154-175.
Chartier, Roger. “The order of books revisited.” in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4, 3 (2007), pp. 509-519.
Chartier, Roger. trans. by Lydia G. Cochrane. The Order of Books: Readers, Authors, and Libraries in Europe Between the 14th and 18th Centurie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Darnton, Robert. ““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revisited.” in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4, 3 (2007), pp. 495-508.
Darnton, Robert. “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in Robert Darnton, The Kiss of Lamourette: Reflection in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1990), pp. 107-135.
Darnton, Robert.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5.
Finkelstein, David. and McCleery, Alistair. eds., An Introduction to Book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Finkelstein, David. and McCleery, Alistair. eds., The Book History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McKenzie, Donald F.. Bibliography and the Sociology of Tex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Tzeng, Shih-jung(曾士榮), From Honto Jin to Bensheng Re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Lanham,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9.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81585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85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呂紹理<br>張隆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莊勝全zh_TW
dc.creator (作者) 莊勝全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Sep-2017 14:45:09 (UTC+8)-
dc.date.available 13-Sep-2017 14:45: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45: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585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6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85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將《臺灣民報》視為近代印刷文化下出版形式的一環,透過「傳達文本的客體」之概念,嘗試重構及回溯《民報》系列報刊在進入日刊階段前,在編纂成形和販售流通的生命歷程中,所遭逢經費收支、人事紛爭、報導分工、排版編輯、配送流通等環節的諸般問題的歷史緣由與脈絡,並解明其與日刊發行後的關連。因而本文陸續結合報刊資料、日記史料、報社文書、私人信件、官方公報和檔案,以及時人回憶文字等素材,重構報社組織架構、人事布局、新聞採訪、報導撰寫、編輯流程、納本檢閱與銷售流通等諸般環節的歷史景況,並將新竹出身的臺灣本地知識份子黃旺成的記者經驗貫串其間,說明他加入民報社的重層機緣與條件,及逐步鑲嵌進社內的科層組織中,職位與薪俸逐步攀升的進程,透過他於報社內的業務往來與編輯會議之參與,釐清原稿寄送、特別號發行、活動企畫、稿務分配、支局運作、取次店及外務員職務等諸般細節,期能較完整地闡述《民報》以報刊的樣貌呈現在讀者面前之前,所歷經採訪報導、編輯校對、納本檢閱、取次販售之「生產」及「發行」的生命史流程。最後,以「報社經營」、「文本特性」及「媒體環境」三個層面為總結,具體闡釋其歷史意義。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一、前言 1
二、文獻回顧與評述 8
(一)《臺灣民報》研究史 8
(二)印刷出版、書籍與閱讀 13
(三)日記研究 23
三、研究取徑與進行步驟 27
四、章節架構 29

第二章 臺灣(新)民報社的組織架構與人事布局 33
第一節 從獲准移臺到發行日刊:報社組織架構與社務方針 35
(一)成立株式會社與報刊組織科層化 35
(二)獲准移臺發行 39
(三)新、舊臺灣民報社之合併 46
(四)發行日刊《臺灣新民報》 51
第二節 移臺發行前的人事布局 60
(一)來自上天的決斷:《臺灣青年》與《臺灣》時期 60
(二)自「學緣」找人手:《臺灣民報》時期 69
第三節 移臺發行後的人事布局 76
(一)文協分裂後的抉擇:移臺發行或推行日刊 76
(二)臺灣新民報社之成立:新專務與新社長 81
(三)邁向日刊:重層因素交會下的人事布局 86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三章 報導的取材與描述:以黃旺成的記者生涯為例 107
第一節 黃旺成加入臺灣民報社的多重因素 109
(一)「學緣人際關係網絡」與入社前的撰稿經驗 109
(二)《臺灣民報》白話混雜文體的書寫能力 110
第二節 黃旺成的《臺灣(新)民報》記者生涯 113
(一)《臺灣民報》時期 113
(二)《臺灣新民報》時期 119
第三節 報導與重大事件的取材與描述 127
(一)報導採集的各種樣態 127
(二)重大事件的取材與報導 136
第四節 小結 142

第四章 內容編輯與出版檢閱 145
第一節 報紙的心臟:《臺灣民報》的編輯 146
(一)截稿日期與原稿寄送 146
(二)編輯流程 153
第二節 特別號之發行與編輯會議 162
(一)徵文、徵詩活動與特別號之發行 162
(二)編輯會議的召開:特刊發行、活動企畫與責任分配 172
第三節 納本檢閱 189
(一)「移入紙」時期:從「發賣頒布禁止」到「檢閱未了」 189
(二)移臺發行之後:「標準檢閱」下的「自我檢閱」 200
第四節 小結 213

第五章 地方支局的運作與取次制度 217
第一節 支局的運作與民報社外務員 218
(一)一位支局長的日常要務 218
(二)外務員的職務 222
第二節 取次制度 226
(一)移入紙取次人許可制度 226
(二)取次制度下銷售據點的佈建 233
(三)從「外務員集金制度」到「通信員兼取次人制度」242
第三節 小結 251

第六章 結論 253

徵引書目 263
zh_TW
dc.format.extent 1063014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85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臺灣民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編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納本檢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取次制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本特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體環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黃旺成zh_TW
dc.title (題名) 《臺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臺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life history of Taiwan Minpao : the reporting, public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media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日文資料
(一)報刊雜誌
《府報》,1901-1902、1909-1911、1917、1919-1920、1922-1925、1927。
《昭和新報》,1928。
《新臺灣大眾時報》,1930。
《臺灣》,1922-1924。
《臺灣大眾時報》,1928。
《臺灣日日新報》,1927-1932。
《臺灣出版警察報》,1930-1932。
《臺灣民報》,1923-1930。
《臺灣青年》,1920-1922。
《臺灣新民報》,1930-1932。
陳曉怡總編輯,《臺灣新民報》第1冊,臺北:六然居資料室,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
臺灣英文新聞策劃,《臺灣民報第三卷(旬刊)第一號,新年特大號》,臺北:臺灣英文新聞出版,2009。

(二)檔案史料
〈臺灣雜誌社收款登記〉,「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編號:LIN023。
〈臺灣雜誌社經費豫算科目表、臺灣雜誌社財產目錄〉,「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編號:LIN022。
「1930年4月至1930年9月臺灣總督府各州廳旅券發行簿」,〈臺灣總督府旅券發行簿〉,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1011_03_07。
「1931年7月至1932年3月臺灣總督府各州廳旅券發行簿」,〈臺灣總督府旅券發行簿〉,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1011_03_11。
「1932年4月至1932年9月臺灣總督府各州廳旅券發行簿」,〈臺灣總督府旅券發行簿〉,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1011_03_12。
「1932年冷語子事件相關資料」,〈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91850。
「林幼春寄予林呈祿之信函」,〈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9_0021853。
「林獻堂所寄信函」,〈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3TPH_03_01_001。
「林獻堂寄予林呈祿之信函」,〈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9_0051856。
「株式會社臺灣日報社目論見書」,〈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81849。
「株式會社臺灣雜誌社重役會決議錄」,〈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101851。
「株式會社臺灣雜誌社趣意書目論見書收支豫算假定欵」,〈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3TPH_01_04_001。
「第一回拂込金領收證」,〈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41845。
「第二回拂込金領收證」,〈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41845。
「新聞紙發行許可願」,〈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3TPH_01_04_002。
「臺灣民報社會議相關文件」,〈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31844。
「臺灣雜誌社株金全額拂込領收證」,〈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8_0021843。
「歎願書」,〈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3TPH_01_04_003。
「蔡培火寄予林呈祿之信函」,〈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9_0041855。
「蔡培火囑託狀」,〈蔡培火存於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3TPH_01_04_004。
「羅萬俥寄予林呈祿之信函」,〈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9_0011852。
「羅萬俥與林獻堂往來書信」,〈六然居典藏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LJK_03_09_0031854。
黃旺成,〈黃旺成日記家計簿(1926-1931年)〉,未刊稿,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

(三)日記史料
〈蔡培火日記〉,收於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頁83-392。
田健治郎著,吳文星、廣瀨順皓、黃紹恆、鍾淑敏主編,《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田健治郎著,吳文星、廣瀨順皓、黃紹恆、鍾淑敏主編,《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中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何義麟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〇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周婉窈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五)一九三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鍾淑敏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二)一九二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四)一九三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4。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内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囯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2。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編,《内海忠司日記(1940-1945):総力戦体制下の台湾と植民地官僚》,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4。
黃旺成,〈1930年黃旺成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0765_02_02_04。
黃旺成,〈1931年黃旺成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0765_02_02_05。
黃旺成,〈1934年黃旺成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檔號:T0765_02_02_07。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三)一九二六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十六)一九二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十四)一九二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七)一九一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九)一九二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一)一九二四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二)一九二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五)一九二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六)一九一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一九二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楊水心著,許雪姬編註,《楊水心女士日記(一)一九二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四)專書
吳三連口述、吳豊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吳密察、吳瑞雲編譯,《臺灣民報社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
蔣朝根編著,《蔣渭水留真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6。
黃秀政,《《台灣民報》與近代台灣民族運動(1920-1932)》,彰化:現代潮,1987。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伊安‧漢普歇爾-蒙克(Iain Hampsher-Monk)著,周保巍譯,《比較視野中的概念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南天書局,1997復刻版。
永嶺重敏,《〈読書囯民〉の誕生:明治30年代の活字メディアと読書文化》,東京:日本エディタ-スク-ル出版部,2004。
永嶺重敏,《モダン都市の読書空間》,東京:日本エディタ-スク-ル出版部,2001。
永嶺重敏,《雑誌と読者の近代》,東京:日本エディタ-スク-ル出版部,2004。
沖田信悅,《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樺太‧朝鮮‧台湾‧満洲‧中華民国:空白の庶民史》,札幌:寿郎社,2007。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圖書,2004。
簡炯仁,《臺灣民眾黨》,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臺北:群學出版社,2009。
宮川次郎,《臺灣の言論政策》,臺北:拓殖通信社支社,1927。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の台湾:抵抗と弾圧》,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玉山社,2006。
許雪姬、賴惠敏、楊麗祝編纂,《續修臺中縣志‧卷九:人物志》,臺中:臺中縣政府,2010。
許雪姬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下冊,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8。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史提夫‧羅傑‧費雪(Steven Roger Fischer)著,李中文譯,《閱讀的歷史》,臺北:博雅書屋,2009。
謝春木,《臺灣人の要求-民衆黨の發展過程を通じて》,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1。
謝春木,《臺灣人は斯く觀る》,臺北:臺灣民報社,1930。
謝國興,《陳逢源:亦儒亦商亦風流(1893-1982)》,臺北:允晨文化,2002。
若林正丈,《台湾抗日運動史硏究》,東京:研文出版,2001。
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硏讀會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硏究》,臺北:播種者文化,2007。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
新竹市役所編,《新竹市商工名錄》,新竹:新竹市役所,1933。
新竹州編,《新竹州第九統計書》,新竹:新竹州,1931。
新竹州編,《新竹州第十一統計書》,新竹:新竹州,1933。
新竹州編,《新竹州第十統計書》,新竹:新竹州,1932。
新竹州編,《新竹州第八統計書》,新竹:新竹州,1930。
辛廣偉,《臺灣出版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杉浦和作編,《第九版 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1928。
杉浦和作編,《第十二次 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1930。
杉浦和作編,《第十版 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1929。
前田愛,《近代読者の成立》,東京:岩波書局,2001。
曾士榮,《近代心智與日常臺灣:法律人黃繼圖日記中的私與公(1912-1955)》,臺北:稻鄉出版社,2013。
中山馨、片山淸夫著,《躍進高雄の全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復刻版。
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
張仲民,《種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閱讀文化與接受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張仲民,《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生」書籍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9。
張圍東,《山中樵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張圍東,《走進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5。
張德南,《堅勁耿介的社會運動家—黃旺成》,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〇—一九五〇》,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出版社,2013。
陳文松,《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臺北:時報出版社,2010。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費夫賀(Lucien Febvre)、馬爾坦(Henri-Jean Martin)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2005。
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07。
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著,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踐 1. 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門新太郎編,《新竹州下產業統計商工業者案內》,新竹:新竹商工名簿錄發行所,1925。
楊永智,《明清時期台南出版史》,臺北:學生書局,2007。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出版,1993。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2007。
葉榮鐘著,葉芸芸總策劃,《葉榮鐘全集1: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冊,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葉榮鐘著,葉芸芸總策劃,《葉榮鐘全集2:臺灣人物群像》,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0。
劉捷,《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劉捷著,林曙光譯註,《台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
林景淵,《日據時期台灣的圖書館事業》,臺北:南天書局,2008。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
林煥清編,《臺灣新民報要覽》,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2。
鈴木清一郎,《臺灣出版關係法令釋義》,臺北:杉田書店,1937。
鈴木辰三編,《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28、1930。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臺中縣文化局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臺北市勸業課編,《臺北市商工人名錄昭和八年版》,臺北:臺北市役所、臺北市勸業課,1934。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一統計書(昭和二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9。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五統計書(昭和六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3。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三統計書(昭和四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1。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三十四統計書(昭和五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2。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二統計書(昭和三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0。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八統計書(大正十三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湾総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の治安状況(中巻)台湾社会運動史》,臺北:南天書局,1995復刻版。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25。
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喬治‧杜比(Georges Duby)主編,楊家勤等譯,《私人生活史Ⅲ:激情》,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8。
蔡培火、林柏壽、陳逢源、吳三連、葉榮鐘合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71。
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6。
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賴盈滿譯,《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8。
賴婉蓉,《謝春木及其作品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14。

(五)論文
王世慶,〈陳逢源先生訪問記錄〉,收於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基金會,1991,頁115-179。
王世慶,〈黃旺成先生訪問記錄〉,收於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基金會,1991,頁71-114。
王惠珍,〈戰前臺灣知識分子閱讀私史:以臺灣日語作家為中心〉,收於韓國比較文化研究會著,柳書琴主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頁127-148
王詩琅,〈林呈祿先生訪問記錄〉,收於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基金會,1991,頁21-69。
何義麟,〈台灣殖民解放運動的先鋒-謝南光〉,收於氏著,《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頁17-59。
何義麟,〈新高堂書店的創立與發展—兼論近代台灣出版業之殖民現代性〉,《台灣史料研究》38(2011年12月),頁23-47。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7-1937〉,《新史學》17:2(2006年6月),頁127-218。
吳叡人,〈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臺灣人民族國家論述1919-1931〉,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頁43-110。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收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357-398。
呂紹理,〈老眼驚見新世界: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張麗俊的生活節奏與休閒娛樂〉,收於臺中縣文化局編印,《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頁369-400。
李仁淵,〈思想轉型時期的傳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報刊與新式出版業〉,收於王泛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頁3-49。
李仁淵,〈閱讀史的課題與觀點:實踐、過程、效應〉,收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編,《新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9,頁213-254。
李承機,〈日本殖民地統治下「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的「苦闘」-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史料題解〉,收於李承機主編,《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1932.4.15-5.31)》數位光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頁3-1~3-33。
李承機,〈殖民地時期臺灣人社會「知」的迴路:語言工具性的「侵佔」與「復權」〉,收於李承機、李育霖主編,《「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頁135-160。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輿論戰線」之變遷-〈輿論〉兩義性的矛盾與「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的困境〉,收於李承機主編,《六然居存日刊臺灣新民報社說輯錄1932-35》數位光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頁2-1~2-47。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民族主義」與「近代性」的分裂〉,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201-239。
李品寬,〈日治時期「臺灣愛書會」之研究〉,《臺灣文獻》60:2(2009年6月),頁203-235。
李柏如,〈日本「納本」制度史之一側面:從檢閱到保存、利用〉,《書目季刊》39:3(2005年12月),頁39-53。
李毓嵐,〈1920年代臺中士紳蔡蓮舫的家庭生活〉,《臺灣史研究》20:4(2013年12月),頁51-98。
李毓嵐,〈林獻堂生活中的女性〉,《興大歷史學報》24(2012年6月),頁59-98。
杜偉誌,〈臺灣自行車發展軌跡-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為例〉,《歷史臺灣》3(2012年4月),頁51-86。
周婉窈,〈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再探討〉,《台灣史料研究》37(2011年6月),頁2-31。
林淇瀁,〈日治時期臺灣啟蒙論述的反挫:《臺灣新民報》系的「同化主義」表意〉,收於氏著,《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頁97-122。
林載爵,〈五四與臺灣新文化運動〉,收於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頁235-261。
河原功,〈三省堂與台灣—戰前台灣日本書籍流通〉,收於氏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圖書,2004,頁231-277。
河原功,〈解說『臺灣出版警察報』〉,收於《『臺灣出版警察報』 解說‧発禁図書新聞リスト》(東京:不二出版,2001),頁5-24。
柯喬文,〈漢文知識的建置:臺南州內的書局發展〉,《人文研究學報》42:1(2008年4月),頁67-87。
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的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收於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臺灣號),臺北:文建會,2007,頁135-158。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7(2004年12月),頁19-55。
若林正丈,〈葉榮鐘的「述史」之志:晚年書寫活動試論〉,《臺灣史研究》17:4(2010年12月),頁81-112。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1(2009年3月),頁181-225。
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和夏提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臺大歷史學報》41(2008年6月),頁258-272。
秦曼儀,〈推薦序:《印刷書的誕生》,複數閱讀實踐史的開始〉,收於費夫賀(Lucien Febvre)、馬爾坦(Henri-Jean Martin)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頁5-9。
張仲民,〈清季啟蒙人士改造民眾閱讀習慣的論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8(2010年6月),頁51-96。
張炎憲,〈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分裂〉,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冊,臺北:玉山社,1996,頁131-159。
張淑雅,〈從日記看王叔銘的人際關係:蔣氏父子、僚屬與美軍〉,收入許雪姬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冊,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8,頁123-166。
張隆志,〈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臺灣史研究》16:2(2009年12月),頁161-184。
莊勝全,〈紅塵中有閒日月:1920年代黃旺成的社會觀察、政治參與及思想資源〉,《臺灣史研究》23:2(2016年6月),頁111-164。
莊勝全,〈腹有詩書氣自華?—黃旺成公學校教師時期的閱讀生活〉,收於川島真、松永正義、陳翠蓮主編,《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 第四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11,頁269-302。
許時嘉,〈〈籾山衣洲日記〉初探: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社會與日臺交流(1898-1904)〉,《臺灣史研究》20:4(2013年12月),頁179-204。
許雪姬,〈「臺灣日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22:1(2015年3月),頁153-184。
許雪姬,〈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女性日記:由陳岺、楊水心日記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2008年12月),頁227-250。
許雪姬,〈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產業經營初探〉,收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297-356。
許雪姬,〈張麗俊生活中的女性〉,收入臺中縣文化局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頁69-121。
許雪姬,〈跋:《灌園先生日記》全套廿七冊出版完成記〉,收於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廿七)一九五五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中研院近史所,2013,頁493-504。
許雪姬,〈臺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台灣文學學報》13(2008年12月),頁154-178。
陳翠蓮,〈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師大臺灣史學報》6(2013年12月),頁53-100。
曾士榮,〈一九二O年代台灣國族意識的形成:以《陳旺成日記》為中心的討論(1912-1930)〉,《台灣文學學報》13(2008年12月),頁1-64。
萅丞(黃春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臺北文物》3:2(1954年8月.),頁131-136。
萅丞(黃春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下)〉,《臺北文物》3:3(1954年12月),頁115-130。
黃美娥,〈文學現代性的移植與傳播─臺灣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接受、翻譯與摹寫〉,收於氏著,《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285-342。
楊永彬,〈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頁105-181。
廖振富,〈〈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臺灣史研究》18:4(2011年12月),頁201-239。
廖振富、張明權,〈〈傅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臺灣史研究》20:3(2013年9月),頁125-175。
歐素瑛,〈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之創設與發展〉,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整理組編輯,《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頁1-36
蔡盛琦,〈新高堂書店: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書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4(2003年12月),頁36-42。
鄭政誠,〈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的讀書生活〉,《兩岸發展史研究》7(2009年6月),頁45-72。
鄭麗榕,〈日治初期臺灣的官方讀書會〉,《臺灣風物》58:4(2008年12月),頁13-51。
鄭麗榕,〈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6(2008年10月),頁139-183。
韓基亨著,陳允元譯,〈文化政治期的檢閱政策與殖民地媒體〉,《台灣文學學報》21(2012年12月),頁173-204。
韓基亨著,陳允元譯,〈近代詩歌的「不穩性」與殖民地檢閱—《諺文新聞詩歌》(1931年)之分析〉,《台灣文學學報》21(2012年12月),頁205-226。
羅歇‧夏爾提埃(Roger Chartier)著,〈文本、印刷術、解讀〉,收於林‧亨特(Lynn Hunt)編,江政寬譯,《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219-244。
藤井省三,〈「大東亞戰爭」時期的臺灣皇民文學—讀書市場的成熟與臺灣民族主義的形成〉,收於氏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45-64。
蘇碩斌,〈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讀者想像:印刷資本主義作為空間想像機制的理論初探〉,收於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頁81-116。
蘇碩斌,〈活字印刷與臺灣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新聞學研究》109(2011年10月),頁1-41。

(六)博碩士論文
王雅珊,〈日治時期台灣的圖書出版流通與閱讀文化—殖民地狀況下的社會文化史考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何義麟,〈台湾知識人における植民地解放と祖国復帰:謝南光の人物とその思想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国際関係論專攻修士論文,1993。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4。
洪世昌,〈《臺灣民報》與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1920-193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曾堃賢,〈日據時期(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灣區公共圖書館事業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謝明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二、英文資料
Chartier, Roger. “Texts, Printing, Readings.”in Lynn Hunt ed.,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Essa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89), pp.154-175.
Chartier, Roger. “The order of books revisited.” in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4, 3 (2007), pp. 509-519.
Chartier, Roger. trans. by Lydia G. Cochrane. The Order of Books: Readers, Authors, and Libraries in Europe Between the 14th and 18th Centurie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Darnton, Robert. ““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revisited.” in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4, 3 (2007), pp. 495-508.
Darnton, Robert. “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in Robert Darnton, The Kiss of Lamourette: Reflection in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1990), pp. 107-135.
Darnton, Robert.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5.
Finkelstein, David. and McCleery, Alistair. eds., An Introduction to Book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Finkelstein, David. and McCleery, Alistair. eds., The Book History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McKenzie, Donald F.. Bibliography and the Sociology of Tex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Tzeng, Shih-jung(曾士榮), From Honto Jin to Bensheng Re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Lanham,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