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黨外運動時期的文化論述-以黨外雜誌為中心的探討(1975-1986)
The Cultural Discourses of Tang-wai Movement(1975-1986)-The Research Centers on Tang-Wai Magazine
作者 林威君
Lin, Wei-Chun
貢獻者 陳翠蓮
林威君
Lin, Wei-Chun
關鍵詞 黨外運動
黨外人士
黨外雜誌
文化論述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46:39 (UTC+8)
摘要   1970年代,成長於戰後台灣的新一代年輕知識分子,為了扭轉台灣所面臨的困境,開始積極批判時政,要求政府進行各項改革。並以參與選舉的實際行動,以及辦雜誌的形式,來表達他們對台灣前途的熱切關懷,這股政治力量,後來匯聚合流成所謂的黨外運動。黨外人士為了在非選舉的期間也能維持民眾對時局的關心,以及使自身擁有發表言論的平台,遂以辦雜誌的形式來宣揚其理念。於是,黨外運動時期的政論性雜誌以《台灣政論》為起點,貫串整個黨外運動時期,各個黨外雜誌前後紛紛創立,成為黨外人士的主要發言管道。
  本文所探討的,則為黨外雜誌中關於文化思想方面的討論如何被編入與呈現。黨外雜誌一個鮮明的特色,即為其具有以台灣為本位的色彩。在本文所選取並分析的黨外雜誌之中,可以看出編輯群有意識地將台灣本土文化的介紹編入雜誌之中,企圖以台灣為主體的角度,塑造與官方有別的文化論述。本文以美麗島事件作為分水嶺,探討事件前後的黨外雜誌,先是在「重視現實」與「鄉土回歸」的潮流之下,黨外人士如何編寫自身的、有別於官方的文化思想論述,進而在美麗島事件後,原本就對鄉土具有熱切關懷的黨外人士,如何進而呈現具有明確政治意涵的「台灣意識」書寫於雜誌之中,期以此明瞭黨外人士在該時期的文化觀。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中央日報》1985年12月20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1985年10月26日,第一版。
《八十年代》系列雜誌(1979年6月∼1986年10月)
《台灣政論》月刊1∼5(1975年8月∼12月)
《中央日報》1985年12月20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1985年10月26日,第一版。
《美麗島》月刊1∼4(1979年8月∼11月)
《深耕》系列雜誌 (1981年6月∼1986年2月)
廖立、楊碧川,〈控制你的語言、消滅你的歷史〉,《新潮流》第1期(1986年5月15日),頁22-27。
戴國煇,〈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1984年3月1日),頁29-35。
蔣介石,〈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台北:1968.3),頁3。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台言論集》(第1輯),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2000。
張博宇主編,《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台中:台灣省教育廳,1988。
(二). 專書
菅野敦志,《台湾の国家と文化:「脱日本化」‧「中国化」‧「本土化」》,東京:勁草書房,2011。
菅野敦志,《台湾の言語と文字──「国語」・「方言」・「文字改革」》,東京:勁草書房,2012。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2009。
江詩菁,《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台北:稻鄉,2007。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林良哲,《何春木回憶錄:黨外戰將奮發開啟人生的故事》,台北:前衛出版,2004。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台北:稻鄉,2005。
施正鋒,《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
康寧祥論述、陳政農編撰,《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台北:允晨文化,2014。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
張俊宏,《我的沉思與奮鬥──三千個煎熬的日子》,台北:著者發行,1977。
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1990。
陳美如,《台灣語言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1998),頁63。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珍藏美麗島(一):走向美麗島──戰後反抗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出版,1999。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珍藏美麗島(二):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出版,1999。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時報文化,1995。
廖為民,《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台北:允晨文化,2015。
澄社編著,《台灣民主自由的自由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1992。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2002。
薛月順等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0。
(三). 學位論文
古淑芳,〈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
何健銘,〈《自由時代》系列雜誌與1980年代後期台灣民主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
李柏泉,〈黃信介與台灣民主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振平,〈七十年代「台灣意識」論述探求──以《大學雜誌》、《台灣政論》、《美麗島》三本雜誌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05。
洪巧樺,〈臺灣黨外運動政治與社會主張之研究(1977-1986)〉,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秦鳳英,〈知識菁英對威權體制民主化之影響研究──臺灣「大學雜誌」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1992。
鄭清鴻,〈被噤聲的台灣意識:台語文學的發展、史論建構與民族想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蕭淑玲,〈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四). 期刊論文
張炎憲,〈台灣史研究的新精神〉,《台灣史料研究》第1期(1993年2月),頁76-86。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收錄於吳密察等,《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1996),頁161-17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0158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8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翠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威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Wei-Ch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威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Wei-Ch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Sep-2017 14:46:39 (UTC+8)-
dc.date.available 13-Sep-2017 14:46: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4:46:3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8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7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8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70年代,成長於戰後台灣的新一代年輕知識分子,為了扭轉台灣所面臨的困境,開始積極批判時政,要求政府進行各項改革。並以參與選舉的實際行動,以及辦雜誌的形式,來表達他們對台灣前途的熱切關懷,這股政治力量,後來匯聚合流成所謂的黨外運動。黨外人士為了在非選舉的期間也能維持民眾對時局的關心,以及使自身擁有發表言論的平台,遂以辦雜誌的形式來宣揚其理念。於是,黨外運動時期的政論性雜誌以《台灣政論》為起點,貫串整個黨外運動時期,各個黨外雜誌前後紛紛創立,成為黨外人士的主要發言管道。
  本文所探討的,則為黨外雜誌中關於文化思想方面的討論如何被編入與呈現。黨外雜誌一個鮮明的特色,即為其具有以台灣為本位的色彩。在本文所選取並分析的黨外雜誌之中,可以看出編輯群有意識地將台灣本土文化的介紹編入雜誌之中,企圖以台灣為主體的角度,塑造與官方有別的文化論述。本文以美麗島事件作為分水嶺,探討事件前後的黨外雜誌,先是在「重視現實」與「鄉土回歸」的潮流之下,黨外人士如何編寫自身的、有別於官方的文化思想論述,進而在美麗島事件後,原本就對鄉土具有熱切關懷的黨外人士,如何進而呈現具有明確政治意涵的「台灣意識」書寫於雜誌之中,期以此明瞭黨外人士在該時期的文化觀。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動機與目的 1
二、範圍與時間斷限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章節架構 8
第二章 黨外文化論述形成的背景 10
第一節 國民黨的官方文化論述 10
一、戰後初期的「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11
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13
第二節 1970年代的國內外挑戰 17
一、國際地位的動搖與法統的危機 17
二、蔣經國的接班及其政治改革 20
第三節 黨外人士及其主張 21
一、 黨外人士的集結 21
二、黨外人士的主張 22
三、黨外的路線與三大集團 23
第三章 美麗島事件前黨外雜誌的文化論述 26
第一節 《大學雜誌》、《台灣政論》 26
一、《大學雜誌》的文化觀及其對現實的關懷 27
二、《台灣政論》的創刊與其台灣主體性的表現 31
第二節 《八十年代》與《美麗島》 36
一、《八十年代》 37
二、《美麗島》 41
第三節 美麗島事件及其影響 45
第四章 美麗島事件後黨外雜誌的文化論述 48
第一節 對語言問題的討論 51
第二節 歷史圖貌的呈現 57
一、歷史人物的介紹 58
二、台灣史的介紹 61
第三節 對文學的介紹 66
小結 68
第五章 結論 70
參考文獻 73
zh_TW
dc.format.extent 177830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8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黨外運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黨外人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黨外雜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黨外運動時期的文化論述-以黨外雜誌為中心的探討(1975-1986)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ultural Discourses of Tang-wai Movement(1975-1986)-The Research Centers on Tang-Wai Magazin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中央日報》1985年12月20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1985年10月26日,第一版。
《八十年代》系列雜誌(1979年6月∼1986年10月)
《台灣政論》月刊1∼5(1975年8月∼12月)
《中央日報》1985年12月20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1985年10月26日,第一版。
《美麗島》月刊1∼4(1979年8月∼11月)
《深耕》系列雜誌 (1981年6月∼1986年2月)
廖立、楊碧川,〈控制你的語言、消滅你的歷史〉,《新潮流》第1期(1986年5月15日),頁22-27。
戴國煇,〈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1984年3月1日),頁29-35。
蔣介石,〈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台北:1968.3),頁3。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台言論集》(第1輯),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2000。
張博宇主編,《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台中:台灣省教育廳,1988。
(二). 專書
菅野敦志,《台湾の国家と文化:「脱日本化」‧「中国化」‧「本土化」》,東京:勁草書房,2011。
菅野敦志,《台湾の言語と文字──「国語」・「方言」・「文字改革」》,東京:勁草書房,2012。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2009。
江詩菁,《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台北:稻鄉,2007。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林良哲,《何春木回憶錄:黨外戰將奮發開啟人生的故事》,台北:前衛出版,2004。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台北:稻鄉,2005。
施正鋒,《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
康寧祥論述、陳政農編撰,《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台北:允晨文化,2014。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
張俊宏,《我的沉思與奮鬥──三千個煎熬的日子》,台北:著者發行,1977。
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1990。
陳美如,《台灣語言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1998),頁63。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珍藏美麗島(一):走向美麗島──戰後反抗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出版,1999。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珍藏美麗島(二):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出版,1999。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時報文化,1995。
廖為民,《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台北:允晨文化,2015。
澄社編著,《台灣民主自由的自由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1992。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2002。
薛月順等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0。
(三). 學位論文
古淑芳,〈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
何健銘,〈《自由時代》系列雜誌與1980年代後期台灣民主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
李柏泉,〈黃信介與台灣民主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振平,〈七十年代「台灣意識」論述探求──以《大學雜誌》、《台灣政論》、《美麗島》三本雜誌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05。
洪巧樺,〈臺灣黨外運動政治與社會主張之研究(1977-1986)〉,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秦鳳英,〈知識菁英對威權體制民主化之影響研究──臺灣「大學雜誌」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1992。
鄭清鴻,〈被噤聲的台灣意識:台語文學的發展、史論建構與民族想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蕭淑玲,〈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四). 期刊論文
張炎憲,〈台灣史研究的新精神〉,《台灣史料研究》第1期(1993年2月),頁76-86。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收錄於吳密察等,《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1996),頁161-17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