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之評估:臺東縣偏遠國中小學校為例
The Responsive Evaluation of Rural Area Educational Program: A Case Study of Remo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作者 曾婉晴
Zeng, Wan Qing貢獻者 施能傑
Shih, Nen Jay
曾婉晴
Zeng, Wan Qing關鍵詞 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
回應性評估
政策評估
偏鄉教育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5:12:56 (UTC+8) 摘要 偏鄉學校的安定發展為我國目前所重視之教育議題,本研究基於「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之三大政策目標:提升學校營運效能、強化師資人力資源及促進小校革新發展為主軸,並從政策利害相關人回應性的角度去評估該方案所包含之十三項相關措施符合「效能性」、「公平性」、「回應性」及「適當性」等四大評估指標之程度。本研究之研究焦點為「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並以偏鄉國中、小比例高達100%之臺東縣為實證研究範圍,針對15位由不同認定途徑所認定出之政策利害關係人進行深度訪談,並以所蒐集之資料進行分析以了解臺東縣偏鄉國中、小現況及困境,之後分析該方案是否有效回應政策利害關係人所面臨的問題,最後歸納統整出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間的觀點落差。研究發現在提升學校營運效能以公平性最為不足,因目前資源充足但分配不均且學校經費及計畫延續性上面臨挑戰。其次,強化師資人力方面相關措施所具備的回應性低,因其未回應師資人力於偏鄉學校所面臨的三大困境:教師就業及生活條件居弱勢、教師專業支持及社群難維繫及教師教學及學校行政失衡。最後,小校革新相關措施則是效能性及公平性不足,原因在於以線上平台方式推動資源媒合較不符合政策利害關係人之期待,且各個學校間運用資訊能力的落差使該措施無法達致偏鄉學校的福利最大化。在觀點落差方面,各個政策利該關係人間以問題認定及對措施的期待落差最大,本研究建議該方案在回應性不足之處應企圖透過資源整合及策略聯盟方式達到改善,而現有相關措施應擴充其功能及範圍以達成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間之共識。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5)。各縣市內政統計指標。105年10月2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file/104年各縣市內政統計指標.pdf。文超順。(2006)。台灣地區縣市國民中小學超額教師介聘之研究。學校行政,45,237-246。王翊涵(2011 )。跨國的女兒:東南亞新移民女性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探究。載於黃玫瑰(編),家庭福祉專書(1-16頁)。屏東縣:大仁科技大學。丘昌泰(2012)。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朱麗文(2015)。檢視我國國民教育經費資源分配的十年趨勢以及未來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72-77。吳定(2009)。行政學析論(初版)。臺北:五南。吳清山、林天佑(2009)。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0,177-178。宋美瑤(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回應性評估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李允傑、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李真文(2015)。偏鄉地區代理代課教師的問題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69-73。李憶旻(2013)。臺東偏遠地區教師流動因素探討。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周雅雯(2006)。台灣客語政策之評估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子婷、陳琇惠(2012)。台中市外籍配偶福利服務措施之成效評估研究—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2),41-80。林天佑(2012)。偏鄉學校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5-26。林水波(1983)。政策評估:標準之建立、研究之問題與其解決之道。公共政策學報,6,1-33。林伶樺(2010)。離島國小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屏東縣小琉球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秀芬、許振華(2014)。創意行銷文化城市—行動圖書館偏鄉地區行銷圖書資源之研究。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林政宏(2016)。從「地方政府一般教育經費試算項目及公式原則」評析教育基本人事費不足對偏鄉教育經營的困境—以臺東縣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98-104。林凰茹(2013)。CIPP模式應用於服務學習方案之評鑑研究—以「2012尼泊爾雪地之光」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鍾沂(1987)。公共政策理論評估之研究—理論的重建。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鍾沂(1993)。政策評估理論之分析及方法論的重建。中國行政評論,2(2),27-96。林麗月(2002)。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胡夢鯨(1995)。台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6(1),1-35。范熾文、張文權(2015)。花蓮縣偏鄉地區國小教師流動問題與改進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74-77。唐雅蘭(2000)。CIPP評鑑模式應用在特殊教育推展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花東地區啟智教育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孫本初、傅岳邦(2009)。公共政策評估實務的有效性:發展階段與類型面向的檢視。研習論壇月刊,103,1-13。孫志麟(1994)。台灣地區各縣市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17,175-202。馬信行(1993)。臺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之情況。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2,1-28。高靖雯(2012)。評析學校決定超額教師之機制與程序。中等教育,63(1),81-94。張建茹(2008)。CIPP 模式應用於幼稚園發展多元智能學校特色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婉坪(2016)。從教育機會均等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33-37。張鈿富(2012)。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編號:NAER-100-14-C-1-01-03-2-04)。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2003)。教育部九十二年度施政計畫。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1/relfile/6312/6892/167ed3ee-0e5d-46c2-be80-50da5dd7bbbe.pdf。教育部(2014)。師資培育統計年報。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600/News.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教育部(2015)。中華民國104年教育統計。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48EBDB3B9D51F2B8&sms=F78B10654B1FDBB5&s=B19AF3B0B4D7BFAC。教育部(2015)。師資培育統計年報。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05/51139/a1f2218f-a458-49b8-89d0-a64bfe64d7fb.pdf。教育部(2015)。偏鄉學校安定教育方案。臺北市:教育部。教育部統計處(2009)。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98-113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曹俊漢(1983)。公共政策之評估及其在決策過程上的限制:運作模式與美國經驗之研究。歐美研究季刊,13(1),39-100。許振家、吳秋慧(2014)。偏遠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學校行政雙月刊,90,108-126。許添明、林慧玲(2009)。偏遠地區公立中小學校績效獎金計畫之建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4),115-137。許瑜庭(2007)。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郭明堂、羅瑞玉(1995)。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教育學刊,11,245-277。郭瑞坤、賴正能、廖英賢(2006)。在地利害關係人對澎湖設置觀光賭場政策影響觀點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0,33-68。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陳品傑(2014)。臺灣代理教師分布差異之空間分析與原因探討。臺灣大學地理環境學系,未出版,臺北市。陳淑麗、曾世杰(2006)。我國弱勢學童補救教學現況調查-以台東縣為例(編號:NSC94-2413-H143-002-SSS)。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陳聖謨(2013)。教育政策與學校對策—偏鄉小學轉型優質計畫實施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7(1),19-38。陳漢峻(2011)。國民小學教育實習與教師資格檢定制度回應性評估之研究。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麗珠(2005)。國民小學教師合理授課節數與員額編制之研究。教育學刊,25,25-50。曾冠球(2007)。評估研究的演進與挑戰:政策民主化觀點的檢視。中國行政,78,55-87。游源忠、張菽萱、黃德祥(2012)。我國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介聘制度實務探討。中等教育,63(3),145-158。黃佳莉(2009)。超額教師現象對師資培育之啟示。中等教育,60(3),32-46。黃坤亮(2010)。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之現況、成效與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淑苓(2014)。我國要回復公費師資培育制度嗎?。教育評論月刊,3(4),65-70。黃聖元(2015)。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管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黃繼仁(2009)。教育機會均等議題與偏遠學校教育資源分配之探究—以一所國中特色課程的發展為例。課程與教學,12(4),31-62。楊思偉(2012)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實施計畫結案報告修正版,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140.130.211.8/eweb/module/news/news_updata/ss001/news_03071217.pdf。楊惠芳(2016)。拯救偏鄉教育教部應著重扎根。2016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news/search_detail.asp?serial=97613。楊智穎(2011)。弱勢者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6,499-522。楊智穎(2011)。弱勢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6,499-522。葉世堂(2012)。縣市合併後城鄉地區師資流動問題之初探—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詹志禹、吳璧純(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研究,258,28-41。甄曉蘭(1994)。教學實踐的再思-指望更佳的教學境界。嘉義師院學報,8,209-229。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劉玉鳳(2012)。花蓮縣新移民生活適應輔導班執行成效之研究:回應性評估方法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劉佳鵑(2004)。國民中學教師甄選與遷調制度之政策評估-以嘉義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劉怡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2011)。網絡分析在利害關係人概念之應用: 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改革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報,4(1),95-130。蔡金田(2013)。國民中學教育更平實施現況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7,173-218。蔡祈賢(1994)。平等思想與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臺北市:五南。蔣東霖(2014)。國民中小學教師定期遷調制度之可行性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3,150-169。鄭同僚(2008)。偏遠地區小校再生之研究研究報告(編號:PG9607-0031)。臺北市:教育部。蕭霖(1996)。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流動因素與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賴怡樺(2010)。利害關係人觀點之政策問題建構—以低分上大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謝建全(1995)。資優的教育評評鑑—以臺灣省高中數理資優教育為例。教育資料研究集刊,21,79-110。蘇偉萍(2009)。花蓮縣國民小學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Abma, T. A. (2006). The practice and politics of responsive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7(1), 31-43.Arnold, M. L., J. H. Newman, B. B. Gaddy, & C. B. Dean (2005). A look at the condi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earch: Setting a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0(6), 20-6.Coleman, J.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 7-22.Collins, T. (1999).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Charleston, WV: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and Small Schools.Cronbach L. J., S. R. Ambron, S. M. Dornbusch, R. D. Hess, R. C. Hornik, D. C. Phillips, D. F. Walker, & S. S. Weiner (1980). Toward reform of program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Dumm, W. N. (2012).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5th ed.).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Dunn, W. N. (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3rd ed.).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Fowler, F. C. (2000). Policy studie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An introduc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Grimble, R., & K. Wellard (1997). Stakeholder methodologies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 review of principles, contexts, experiences and opportunities. Agricultural Systems, 55(2), 173-193.Gronlund, N. E. (1985). Stating objectives for classroom instruction.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Guba, E. G., & Y. S. Lincoln(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Hanna, J. (1930). Cooperative associations and the public. Michigan Law Review, 29(2), 148-190.Ingersoll, R., & T. M. Smith (2003). The wrong solutions to the teacher shortage. Education Leadership, 60(8), 30-33.Johnson, H. C. (1944). 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al vocabulary upon problem solving in arithmetic.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8(2), 97-110.Lee, V. E., R. F. Derick, & J. B. Smith (1991). The effect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on teacher’s efficacy and satisfac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4(3), 190-208.Mason, R. O. & I. I. Mitroff(1981). Challenging strategic planning assumptions: Theory, case, and techniques. NY: Wiley.Mill, J. S. (1843). 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 (1st ed.). CA: Library of Alexandria.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2002). Unravelling the teacher shortage problem: teacher retention is the key. Washington DC: NCTAF.Newcomb, R. S. (1922). Teaching pupils how to solve problems in arithmetic.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3(3), 183-189.Pressman, J. L. & A. B. Wildavsky, (1973). Implementation: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kaland.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ice, J. M. (1908). Futility of the spelling grind. Forum, 23, 163-172.Rossi, P. H., M. W. Lipsey, & H. E. Freeman (1999).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6th ed.). CA: Sage.Savage, G., T. W. Nix., C. J. Whitehead, & J. D. Blair (1991).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 61-75.Stake, R. E. (1967). The 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eacher College Record, 68, 523-540.Stufflebeam, D. L., W. J. Foley, W. J. Gephart, E. G. Guba, R. L. Hammond, H.O. Merriman, & M. M. Provus,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L: F. E. Peacock.Tyler, R. W. (1983). A rationale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F.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67-78). Boston: Kluwer-Nijhof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3256026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256026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施能傑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Shih, Nen Jay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曾婉晴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Zeng, Wan Qing en_US dc.creator (作者) 曾婉晴 zh_TW dc.creator (作者) Zeng, Wan Qing en_US dc.date (日期) 2017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Sep-2017 15:12:56 (UTC+8) - dc.date.available 13-Sep-2017 15:12:56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5:12:56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32560263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737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256026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偏鄉學校的安定發展為我國目前所重視之教育議題,本研究基於「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之三大政策目標:提升學校營運效能、強化師資人力資源及促進小校革新發展為主軸,並從政策利害相關人回應性的角度去評估該方案所包含之十三項相關措施符合「效能性」、「公平性」、「回應性」及「適當性」等四大評估指標之程度。本研究之研究焦點為「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並以偏鄉國中、小比例高達100%之臺東縣為實證研究範圍,針對15位由不同認定途徑所認定出之政策利害關係人進行深度訪談,並以所蒐集之資料進行分析以了解臺東縣偏鄉國中、小現況及困境,之後分析該方案是否有效回應政策利害關係人所面臨的問題,最後歸納統整出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間的觀點落差。研究發現在提升學校營運效能以公平性最為不足,因目前資源充足但分配不均且學校經費及計畫延續性上面臨挑戰。其次,強化師資人力方面相關措施所具備的回應性低,因其未回應師資人力於偏鄉學校所面臨的三大困境:教師就業及生活條件居弱勢、教師專業支持及社群難維繫及教師教學及學校行政失衡。最後,小校革新相關措施則是效能性及公平性不足,原因在於以線上平台方式推動資源媒合較不符合政策利害關係人之期待,且各個學校間運用資訊能力的落差使該措施無法達致偏鄉學校的福利最大化。在觀點落差方面,各個政策利該關係人間以問題認定及對措施的期待落差最大,本研究建議該方案在回應性不足之處應企圖透過資源整合及策略聯盟方式達到改善,而現有相關措施應擴充其功能及範圍以達成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間之共識。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第二節 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 11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8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第一節 政策評估基本概念與重點 21第二節 質化評估:回應性評估 25第三節 利害關係人之界定 28第四節 政策評估指標 30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3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第二節 研究方法 35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範圍 37第四節 訪談大綱 41第四章 臺東縣偏遠國中小之現況與困境 44第一節 偏鄉學校營運現況 44第二節 偏鄉學校營運困境 46第三節 教師人力資源的現況 50第四節 教師人力資源之困境 55第五節 小校革新發展推動現況 60第六節 小校革新發展推動困境 64第五章 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評估 67第一節 提升學校營運效能相關措施 67第二節 強化師資人力資源相關措施 76第三節 促進小校革新創新發展相關措施 85第六章 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間觀點落差 89第一節 提升學校營運效能相關措施 89第二節 強化師資人力資源相關措施 93第三節 促進小校革新創新發展相關措施 99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1第一節 研究主要發現與討論 101第二節 政策實務建議 105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106參考文獻 109附錄 117 zh_TW dc.format.extent 1802015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2560263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回應性評估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策評估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偏鄉教育 zh_TW dc.title (題名) 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之評估:臺東縣偏遠國中小學校為例 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ponsive Evaluation of Rural Area Educational Program: A Case Study of Remo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5)。各縣市內政統計指標。105年10月2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file/104年各縣市內政統計指標.pdf。文超順。(2006)。台灣地區縣市國民中小學超額教師介聘之研究。學校行政,45,237-246。王翊涵(2011 )。跨國的女兒:東南亞新移民女性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探究。載於黃玫瑰(編),家庭福祉專書(1-16頁)。屏東縣:大仁科技大學。丘昌泰(2012)。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朱麗文(2015)。檢視我國國民教育經費資源分配的十年趨勢以及未來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72-77。吳定(2009)。行政學析論(初版)。臺北:五南。吳清山、林天佑(2009)。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0,177-178。宋美瑤(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回應性評估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李允傑、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李真文(2015)。偏鄉地區代理代課教師的問題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69-73。李憶旻(2013)。臺東偏遠地區教師流動因素探討。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周雅雯(2006)。台灣客語政策之評估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子婷、陳琇惠(2012)。台中市外籍配偶福利服務措施之成效評估研究—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2),41-80。林天佑(2012)。偏鄉學校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5-26。林水波(1983)。政策評估:標準之建立、研究之問題與其解決之道。公共政策學報,6,1-33。林伶樺(2010)。離島國小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屏東縣小琉球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秀芬、許振華(2014)。創意行銷文化城市—行動圖書館偏鄉地區行銷圖書資源之研究。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林政宏(2016)。從「地方政府一般教育經費試算項目及公式原則」評析教育基本人事費不足對偏鄉教育經營的困境—以臺東縣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98-104。林凰茹(2013)。CIPP模式應用於服務學習方案之評鑑研究—以「2012尼泊爾雪地之光」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鍾沂(1987)。公共政策理論評估之研究—理論的重建。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鍾沂(1993)。政策評估理論之分析及方法論的重建。中國行政評論,2(2),27-96。林麗月(2002)。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胡夢鯨(1995)。台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6(1),1-35。范熾文、張文權(2015)。花蓮縣偏鄉地區國小教師流動問題與改進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74-77。唐雅蘭(2000)。CIPP評鑑模式應用在特殊教育推展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花東地區啟智教育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孫本初、傅岳邦(2009)。公共政策評估實務的有效性:發展階段與類型面向的檢視。研習論壇月刊,103,1-13。孫志麟(1994)。台灣地區各縣市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17,175-202。馬信行(1993)。臺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之情況。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2,1-28。高靖雯(2012)。評析學校決定超額教師之機制與程序。中等教育,63(1),81-94。張建茹(2008)。CIPP 模式應用於幼稚園發展多元智能學校特色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婉坪(2016)。從教育機會均等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33-37。張鈿富(2012)。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編號:NAER-100-14-C-1-01-03-2-04)。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2003)。教育部九十二年度施政計畫。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1/relfile/6312/6892/167ed3ee-0e5d-46c2-be80-50da5dd7bbbe.pdf。教育部(2014)。師資培育統計年報。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600/News.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教育部(2015)。中華民國104年教育統計。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48EBDB3B9D51F2B8&sms=F78B10654B1FDBB5&s=B19AF3B0B4D7BFAC。教育部(2015)。師資培育統計年報。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05/51139/a1f2218f-a458-49b8-89d0-a64bfe64d7fb.pdf。教育部(2015)。偏鄉學校安定教育方案。臺北市:教育部。教育部統計處(2009)。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98-113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曹俊漢(1983)。公共政策之評估及其在決策過程上的限制:運作模式與美國經驗之研究。歐美研究季刊,13(1),39-100。許振家、吳秋慧(2014)。偏遠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學校行政雙月刊,90,108-126。許添明、林慧玲(2009)。偏遠地區公立中小學校績效獎金計畫之建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4),115-137。許瑜庭(2007)。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郭明堂、羅瑞玉(1995)。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教育學刊,11,245-277。郭瑞坤、賴正能、廖英賢(2006)。在地利害關係人對澎湖設置觀光賭場政策影響觀點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0,33-68。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陳品傑(2014)。臺灣代理教師分布差異之空間分析與原因探討。臺灣大學地理環境學系,未出版,臺北市。陳淑麗、曾世杰(2006)。我國弱勢學童補救教學現況調查-以台東縣為例(編號:NSC94-2413-H143-002-SSS)。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陳聖謨(2013)。教育政策與學校對策—偏鄉小學轉型優質計畫實施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7(1),19-38。陳漢峻(2011)。國民小學教育實習與教師資格檢定制度回應性評估之研究。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麗珠(2005)。國民小學教師合理授課節數與員額編制之研究。教育學刊,25,25-50。曾冠球(2007)。評估研究的演進與挑戰:政策民主化觀點的檢視。中國行政,78,55-87。游源忠、張菽萱、黃德祥(2012)。我國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介聘制度實務探討。中等教育,63(3),145-158。黃佳莉(2009)。超額教師現象對師資培育之啟示。中等教育,60(3),32-46。黃坤亮(2010)。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之現況、成效與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淑苓(2014)。我國要回復公費師資培育制度嗎?。教育評論月刊,3(4),65-70。黃聖元(2015)。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管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黃繼仁(2009)。教育機會均等議題與偏遠學校教育資源分配之探究—以一所國中特色課程的發展為例。課程與教學,12(4),31-62。楊思偉(2012)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實施計畫結案報告修正版,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140.130.211.8/eweb/module/news/news_updata/ss001/news_03071217.pdf。楊惠芳(2016)。拯救偏鄉教育教部應著重扎根。2016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news/search_detail.asp?serial=97613。楊智穎(2011)。弱勢者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6,499-522。楊智穎(2011)。弱勢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6,499-522。葉世堂(2012)。縣市合併後城鄉地區師資流動問題之初探—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詹志禹、吳璧純(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研究,258,28-41。甄曉蘭(1994)。教學實踐的再思-指望更佳的教學境界。嘉義師院學報,8,209-229。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劉玉鳳(2012)。花蓮縣新移民生活適應輔導班執行成效之研究:回應性評估方法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劉佳鵑(2004)。國民中學教師甄選與遷調制度之政策評估-以嘉義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劉怡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2011)。網絡分析在利害關係人概念之應用: 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改革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報,4(1),95-130。蔡金田(2013)。國民中學教育更平實施現況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7,173-218。蔡祈賢(1994)。平等思想與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臺北市:五南。蔣東霖(2014)。國民中小學教師定期遷調制度之可行性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3,150-169。鄭同僚(2008)。偏遠地區小校再生之研究研究報告(編號:PG9607-0031)。臺北市:教育部。蕭霖(1996)。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流動因素與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賴怡樺(2010)。利害關係人觀點之政策問題建構—以低分上大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謝建全(1995)。資優的教育評評鑑—以臺灣省高中數理資優教育為例。教育資料研究集刊,21,79-110。蘇偉萍(2009)。花蓮縣國民小學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Abma, T. A. (2006). The practice and politics of responsive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7(1), 31-43.Arnold, M. L., J. H. Newman, B. B. Gaddy, & C. B. Dean (2005). A look at the condi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earch: Setting a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0(6), 20-6.Coleman, J.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 7-22.Collins, T. (1999).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Charleston, WV: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and Small Schools.Cronbach L. J., S. R. Ambron, S. M. Dornbusch, R. D. Hess, R. C. Hornik, D. C. Phillips, D. F. Walker, & S. S. Weiner (1980). Toward reform of program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Dumm, W. N. (2012).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5th ed.).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Dunn, W. N. (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3rd ed.).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Fowler, F. C. (2000). Policy studie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An introduc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Grimble, R., & K. Wellard (1997). Stakeholder methodologies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 review of principles, contexts, experiences and opportunities. Agricultural Systems, 55(2), 173-193.Gronlund, N. E. (1985). Stating objectives for classroom instruction.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Guba, E. G., & Y. S. Lincoln(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Hanna, J. (1930). Cooperative associations and the public. Michigan Law Review, 29(2), 148-190.Ingersoll, R., & T. M. Smith (2003). The wrong solutions to the teacher shortage. Education Leadership, 60(8), 30-33.Johnson, H. C. (1944). 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al vocabulary upon problem solving in arithmetic.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8(2), 97-110.Lee, V. E., R. F. Derick, & J. B. Smith (1991). The effect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on teacher’s efficacy and satisfac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4(3), 190-208.Mason, R. O. & I. I. Mitroff(1981). Challenging strategic planning assumptions: Theory, case, and techniques. NY: Wiley.Mill, J. S. (1843). 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 (1st ed.). CA: Library of Alexandria.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2002). Unravelling the teacher shortage problem: teacher retention is the key. Washington DC: NCTAF.Newcomb, R. S. (1922). Teaching pupils how to solve problems in arithmetic.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3(3), 183-189.Pressman, J. L. & A. B. Wildavsky, (1973). Implementation: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kaland.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ice, J. M. (1908). Futility of the spelling grind. Forum, 23, 163-172.Rossi, P. H., M. W. Lipsey, & H. E. Freeman (1999).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6th ed.). CA: Sage.Savage, G., T. W. Nix., C. J. Whitehead, & J. D. Blair (1991).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 61-75.Stake, R. E. (1967). The 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eacher College Record, 68, 523-540.Stufflebeam, D. L., W. J. Foley, W. J. Gephart, E. G. Guba, R. L. Hammond, H.O. Merriman, & M. M. Provus,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L: F. E. Peacock.Tyler, R. W. (1983). A rationale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F.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67-78). Boston: Kluwer-Nijhoff.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