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臺灣家庭所得分配不均度之解析—以家庭收支調查與綜所稅資料為例
An analysis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Taiwan-cases of the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 and individual income tax data
作者 林佩芸
Lin, Pei Yun
貢獻者 王信實
Wang, Shinn Shyr
林佩芸
Lin, Pei Yun
關鍵詞 所得分配
吉尼係數
因素分解
工資所得不均
資本所得不均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5:28:31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1981至2015年家庭收支調查資料及1991至2014年綜所稅資料,運用因素所得分解模型,解析臺灣1980年後家庭所得分配不均度變化情形。首先,靜態分解結果顯示,勞務所得與資本所得漸趨不均,是導致臺灣家庭所得分配惡化之原因,其中以勞務所得不均貢獻最大,達65%至70%;另外,綜所稅資料進一步指出,資本所得不均之貢獻次高,約24%,且其份額與吉尼係數亦有漸增且增幅超過勞務所得之趨勢,值得持續追蹤其變化情形。相較於國際研究,OECD國家所得不均度有75%歸責於勞動所得以及25%歸責於自僱所得與資本所得之差距擴大,臺灣與國際所得分配不均情況相當接近。其次,動態分解所得不均度之變動效果,兩資料分析結果皆指出,各要素所得本身不均度之升高(即要素所得不均度效果),是影響家庭所得分配之不均化因子,並呼應靜態分解結果,歸納出勞務所得與資本所得,是造就臺灣家庭所得分配惡化之不均要素所得。最後,本研究建議改善臺灣所得分配不均情形,未來可從租稅改革、鼓勵創新、扶植產業轉型、放寬就業管制、加強產學合作等方面研擬因應政策,以提高勞動者薪資水準,抑制資本所得差距擴大,達成經濟成長與所得分配均化之雙重目標。
參考文獻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2015)。70-104年家庭收支調查(AA170006-AA170040)【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以下簡稱SRDA)。
doi:10.6141/TW-SRDA-AA170006-1、doi:10.6141/TW-SRDA-AA170007-1、doi:10.6141/TW-SRDA-AA170008-1、doi:10.6141/TW-SRDA-AA170009-1、doi:10.6141/TW-SRDA-AA170010-1、doi:10.6141/TW-SRDA-AA170011-1、doi:10.6141/TW-SRDA-AA170012-1、doi:10.6141/TW-SRDA-AA170013-1、doi:10.6141/TW-SRDA-AA170014-1、doi:10.6141/TW-SRDA-AA170015-1、doi:10.6141/TW-SRDA-AA170016-1、doi:10.6141/TW-SRDA-AA170017-1、doi:10.6141/TW-SRDA-AA170018-1、doi:10.6141/TW-SRDA-AA170019-1、doi:10.6141/TW-SRDA-AA170020-1、doi:10.6141/TW-SRDA-AA170021-1、doi:10.6141/TW-SRDA-AA170022-1、doi:10.6141/TW-SRDA-AA170023-1、doi:10.6141/TW-SRDA-AA170024-1、doi:10.6141/TW-SRDA-AA170025-1、doi:10.6141/TW-SRDA-AA170026-1、doi:10.6141/TW-SRDA-AA170027-1、doi:10.6141/TW-SRDA-AA170028-1、doi:10.6141/TW-SRDA-AA170029-1、doi:10.6141/TW-SRDA-AA170030-1、doi:10.6141/TW-SRDA-AA170031-1、doi:10.6141/TW-SRDA-AA170032-1、doi:10.6141/TW-SRDA-AA170033-1、doi:10.6141/TW-SRDA-AA170034-1、doi:10.6141/TW-SRDA-AA170035-1、doi:10.6141/TW-SRDA-AA170036-1、doi:10.6141/TW-SRDA-AA170037-1、doi:10.6141/TW-SRDA-AA170038-1、doi:10.6141/TW-SRDA-AA170039-1、doi:10.6141/TW-SRDA-AA170040-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2010)。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80至103年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資料。
朱雲鵬(1989)。1980年至86年間臺灣所得分配變動趨勢的分析。見伊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437-475。
朱雲鵬(1990)。1980年與1986年臺灣所得分配的因素分解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145-167。
李玲玉(2008)。我國所得分配與租稅政策。私立逢甲大學財稅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老德(1994)。台灣地區所得分配變動因素之探討。臺灣經濟,214,37-49。
林金源(1997)。家庭結構變化對臺灣所得分配及經濟福利分配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4),39-63。
林金源、朱雲鵬(2000)。臺灣個人工作報酬不均度的長期變化。臺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臺北。
林秋發、黃美玲(1994)。台灣所得收入者所得分配之研究。國立屏東商專學報,2,19-58。
林慈芳(2013)。所得分配與經濟成長之探討:國際發展與臺灣實證。臺灣經濟論衡,國家發展委員會,61-109。
吳慧瑛(1998)。家戶人口規模與所得分配,1976-1995。經濟論文,26(1),19-40。
徐美、莊奕琦、陳晏羚(2015)。台灣家戶所得不均度來源分析初探。社會科學論叢,9(1),1-32。
張清溪、劉鶯釧(2001)。日治時期台灣非農部門的個人所得分配。經濟論文叢刊,29(2),177-201。
?
陳建良(2014)。臺灣家戶所得不均度長期變化趨勢之分解。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4(2),1-44。
曹添旺(1996)。臺灣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分解與變化試析,1980~199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2),181-219。
梁國樹(1978)。台灣輸出擴張的就業與分配效果。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台灣所得分配會議,臺北。
詹文碩、陳以禮譯(2014)。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初版)(Thomas Piketty原著)。新北市:衛城。
楊義隆(2008)。台灣光復後的土地改革。空大學訊,395,76-83。
劉鶯釧(1983)。臺灣地區家庭所得分配之多因素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第三次社會指標會議,臺北。
邊裕淵(1979)。台灣所得分配之研究。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1)。
羅時萬(2000)。(第二篇)所得分配與經濟成長:臺灣的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耀宗譯(2013)。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初版)(Joseph E. Stiglitz原著)。臺北市:天下雜誌。
Alesina, A. and R. Perotti. (199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The World Bank EconomicReview, 8(3), 351-371.
Alesina, A. and R. Perotti. (1996).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8(3), 1203-1228.
Alesina, A. and D. Rodrik. (1994). 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9(2), 465-490.
Barro, R. J. (2000).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5(1), 5-32.
Bertola, G. (1993). Factor Shares and Savings in Endogenous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3), 1184-1198.
Deininger, K. and L. Squire. (1996). A New Data Set Measuring Income Inequality.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0(3), 565-591.
Deininger, K. and L. Squire. (1998). New Ways of Looking at Old Issues: Inequality and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7(2), 259-287.
Fei, J. C. H., G. Ranis, and S. W. Y. Kuo. (1979). Growth with Equity: The Taiwan Case. Taipe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finkel, I., C. C. Huang, and W. Naidich. (2002). The Effects of Basic Income Guarantee on Pover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Retrieved October 22, 2016, from http://www.usbig.net/papers/014-Garfinkel.doc
Kuznets, S. (1955).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5(1), 1-28.
Perotti, R. (1996).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mocracy: What the Data Say.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2), 149-187.
Pyatt, G., C. N. Chen and J. C. H. Fei. (1980).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by Factor Componen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5(3), 451-473.
Saint-Paul, G. and T. Verdier. (1993). Education, Democracy, and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2(2), 399-40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4921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21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信實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Shinn Shyr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佩芸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Pei Y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佩芸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Pei Y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Sep-2017 15:28:31 (UTC+8)-
dc.date.available 13-Sep-2017 15:28: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5:28: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921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77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92100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1981至2015年家庭收支調查資料及1991至2014年綜所稅資料,運用因素所得分解模型,解析臺灣1980年後家庭所得分配不均度變化情形。首先,靜態分解結果顯示,勞務所得與資本所得漸趨不均,是導致臺灣家庭所得分配惡化之原因,其中以勞務所得不均貢獻最大,達65%至70%;另外,綜所稅資料進一步指出,資本所得不均之貢獻次高,約24%,且其份額與吉尼係數亦有漸增且增幅超過勞務所得之趨勢,值得持續追蹤其變化情形。相較於國際研究,OECD國家所得不均度有75%歸責於勞動所得以及25%歸責於自僱所得與資本所得之差距擴大,臺灣與國際所得分配不均情況相當接近。其次,動態分解所得不均度之變動效果,兩資料分析結果皆指出,各要素所得本身不均度之升高(即要素所得不均度效果),是影響家庭所得分配之不均化因子,並呼應靜態分解結果,歸納出勞務所得與資本所得,是造就臺灣家庭所得分配惡化之不均要素所得。最後,本研究建議改善臺灣所得分配不均情形,未來可從租稅改革、鼓勵創新、扶植產業轉型、放寬就業管制、加強產學合作等方面研擬因應政策,以提高勞動者薪資水準,抑制資本所得差距擴大,達成經濟成長與所得分配均化之雙重目標。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所得分配與經濟成長之文獻探討 11
第二節 臺灣家庭所得分配之實證探討 16
第三章 研究範圍與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範圍 20
第二節 研究變數 27
第三節 家庭所得不均度之因素分解模型 29
第四節 家庭所得不均度之變動效果分解模型 34
第四章 實證分析 37
第一節 家庭所得分配概況 37
第二節 家庭所得不均度之組成因素分析 50
第三節 家庭所得不均度之因素分解效果分析 64
第四節 實證結果總結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6
第一節 結論 7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78
參考文獻 81
附錄 85
zh_TW
dc.format.extent 262693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21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所得分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吉尼係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因素分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資所得不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資本所得不均zh_TW
dc.title (題名) 臺灣家庭所得分配不均度之解析—以家庭收支調查與綜所稅資料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n analysis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Taiwan-cases of the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 and individual income tax dat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2015)。70-104年家庭收支調查(AA170006-AA170040)【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以下簡稱SRDA)。
doi:10.6141/TW-SRDA-AA170006-1、doi:10.6141/TW-SRDA-AA170007-1、doi:10.6141/TW-SRDA-AA170008-1、doi:10.6141/TW-SRDA-AA170009-1、doi:10.6141/TW-SRDA-AA170010-1、doi:10.6141/TW-SRDA-AA170011-1、doi:10.6141/TW-SRDA-AA170012-1、doi:10.6141/TW-SRDA-AA170013-1、doi:10.6141/TW-SRDA-AA170014-1、doi:10.6141/TW-SRDA-AA170015-1、doi:10.6141/TW-SRDA-AA170016-1、doi:10.6141/TW-SRDA-AA170017-1、doi:10.6141/TW-SRDA-AA170018-1、doi:10.6141/TW-SRDA-AA170019-1、doi:10.6141/TW-SRDA-AA170020-1、doi:10.6141/TW-SRDA-AA170021-1、doi:10.6141/TW-SRDA-AA170022-1、doi:10.6141/TW-SRDA-AA170023-1、doi:10.6141/TW-SRDA-AA170024-1、doi:10.6141/TW-SRDA-AA170025-1、doi:10.6141/TW-SRDA-AA170026-1、doi:10.6141/TW-SRDA-AA170027-1、doi:10.6141/TW-SRDA-AA170028-1、doi:10.6141/TW-SRDA-AA170029-1、doi:10.6141/TW-SRDA-AA170030-1、doi:10.6141/TW-SRDA-AA170031-1、doi:10.6141/TW-SRDA-AA170032-1、doi:10.6141/TW-SRDA-AA170033-1、doi:10.6141/TW-SRDA-AA170034-1、doi:10.6141/TW-SRDA-AA170035-1、doi:10.6141/TW-SRDA-AA170036-1、doi:10.6141/TW-SRDA-AA170037-1、doi:10.6141/TW-SRDA-AA170038-1、doi:10.6141/TW-SRDA-AA170039-1、doi:10.6141/TW-SRDA-AA170040-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2010)。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80至103年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資料。
朱雲鵬(1989)。1980年至86年間臺灣所得分配變動趨勢的分析。見伊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437-475。
朱雲鵬(1990)。1980年與1986年臺灣所得分配的因素分解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145-167。
李玲玉(2008)。我國所得分配與租稅政策。私立逢甲大學財稅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老德(1994)。台灣地區所得分配變動因素之探討。臺灣經濟,214,37-49。
林金源(1997)。家庭結構變化對臺灣所得分配及經濟福利分配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4),39-63。
林金源、朱雲鵬(2000)。臺灣個人工作報酬不均度的長期變化。臺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臺北。
林秋發、黃美玲(1994)。台灣所得收入者所得分配之研究。國立屏東商專學報,2,19-58。
林慈芳(2013)。所得分配與經濟成長之探討:國際發展與臺灣實證。臺灣經濟論衡,國家發展委員會,61-109。
吳慧瑛(1998)。家戶人口規模與所得分配,1976-1995。經濟論文,26(1),19-40。
徐美、莊奕琦、陳晏羚(2015)。台灣家戶所得不均度來源分析初探。社會科學論叢,9(1),1-32。
張清溪、劉鶯釧(2001)。日治時期台灣非農部門的個人所得分配。經濟論文叢刊,29(2),177-201。
?
陳建良(2014)。臺灣家戶所得不均度長期變化趨勢之分解。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4(2),1-44。
曹添旺(1996)。臺灣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分解與變化試析,1980~199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2),181-219。
梁國樹(1978)。台灣輸出擴張的就業與分配效果。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台灣所得分配會議,臺北。
詹文碩、陳以禮譯(2014)。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初版)(Thomas Piketty原著)。新北市:衛城。
楊義隆(2008)。台灣光復後的土地改革。空大學訊,395,76-83。
劉鶯釧(1983)。臺灣地區家庭所得分配之多因素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第三次社會指標會議,臺北。
邊裕淵(1979)。台灣所得分配之研究。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1)。
羅時萬(2000)。(第二篇)所得分配與經濟成長:臺灣的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耀宗譯(2013)。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初版)(Joseph E. Stiglitz原著)。臺北市:天下雜誌。
Alesina, A. and R. Perotti. (199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The World Bank EconomicReview, 8(3), 351-371.
Alesina, A. and R. Perotti. (1996).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8(3), 1203-1228.
Alesina, A. and D. Rodrik. (1994). 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9(2), 465-490.
Barro, R. J. (2000).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5(1), 5-32.
Bertola, G. (1993). Factor Shares and Savings in Endogenous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3), 1184-1198.
Deininger, K. and L. Squire. (1996). A New Data Set Measuring Income Inequality.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0(3), 565-591.
Deininger, K. and L. Squire. (1998). New Ways of Looking at Old Issues: Inequality and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7(2), 259-287.
Fei, J. C. H., G. Ranis, and S. W. Y. Kuo. (1979). Growth with Equity: The Taiwan Case. Taipe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finkel, I., C. C. Huang, and W. Naidich. (2002). The Effects of Basic Income Guarantee on Pover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Retrieved October 22, 2016, from http://www.usbig.net/papers/014-Garfinkel.doc
Kuznets, S. (1955).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5(1), 1-28.
Perotti, R. (1996).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mocracy: What the Data Say.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2), 149-187.
Pyatt, G., C. N. Chen and J. C. H. Fei. (1980).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by Factor Componen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5(3), 451-473.
Saint-Paul, G. and T. Verdier. (1993). Education, Democracy, and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2(2), 399-40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