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2008年後的中日政治與經濟關係 -變化中的「政冷經熱」
"Hot Economics, Cold Politics" - the Evolv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2008
作者 黃羽汶
Huang, Yu Wen
貢獻者 邱坤玄
黃羽汶
Huang, Yu Wen
關鍵詞 中日關係
政冷經熱
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釣魚臺主權爭議
靖國神社
中日韓FTA
稀土
政冷經冷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5:36:07 (UTC+8)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2008年後中國與日本兩國的政治、經濟關係。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日兩國出現經濟關係持續高速開展,而政治關係冷淡的結構性矛盾現象。然而,2008年金融風暴的發生,嚴重衝擊日本經濟,中國卻仍維持高經濟成長率,且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日的國家能力與國際地位皆發生了劇烈變化。本文藉由結構現實主義與互賴理論為研究途徑,並以「政冷經熱」概念加以補充,嘗試結合「中日戰略互惠關係」、「釣魚臺主權爭議」、「參拜靖國神社」、「中日經貿概況」、「中日韓FTA」與「稀土」等中日間雙邊關係多項議題的現實情勢,探討2008年以來中日政治與經濟關係的變化。研究發現:2008年以來,中日因釣魚臺主權爭議激化、衝突頻率增加及層級增強,並於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中日雙方亦無法取得共識,且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建構受到侷限,進而導致中日經貿總額連年呈現負增長、中日韓FTA談判進程延宕、稀土之爭危機懸而未決。顯示中日關係「政冷」導致「經冷」,結構性因素影響大於經濟互賴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專書

王新生主編,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政治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

王孟德譯,Kenneth W. Hompson著,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臺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臺北:五南,民國88年。

王義桅、唐小松譯,John Mearsheimer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丘宏達,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臺北:臺灣商務,2004年。

伍貽康、張幼文主編,三足鼎立?全球競爭體系中的歐美亞太經濟區。上海:上海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1年。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臺北:致良出版社,2008年。

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政治-體系變遷與美中臺。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吳寄南、陳鴻斌,中日關係「瓶頸」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

吳學文、林連德、徐之先,當代中日關係(1949-1994)。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

門洪華譯,Robert Keohane、Joseph Nye著,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中的世界政治(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

宋新寧、陳岳,國際政治經濟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宋鎮照、蔡育岱、楊鈞池等,全球金融大海嘯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變動中的亞太國家機關、市場經濟與全球金融的發展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

宋興洲,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臺北:鼎茂圖書,2005年。

林田富,再論釣魚臺列嶼主權爭議。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金熙德等著,再生還是衰落:21世紀日本的抉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4月。

金熙德,21世紀初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1月。

金熙德,21世紀的中日關係。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7月。

金熙德,日本外交30年-從福田赳夫到福田康夫。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年9月。

林錚顗譯,宮本雄二著,日本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新北市:八旗文化,2012年11月。

徐顯芬譯,毛里和子著,中日關係—從戰後走向新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馬英九,從新海洋法論釣魚臺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Michael J. Green and Patrick M. Cronin編,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7月。

陳曉林譯,Arnold Joseph Toynbee著,歷史研究。臺北市:遠流出版社,民國73年。

陳儀譯,Handel Jones 著, Chinamerica 看中美競合關係如何改變世界。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2010年12月。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張季風主編,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經濟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楊智文化,2003年。

張暄編,當代中日關係四十年(1949-1989)。北京:時事出版社,1993年。

黃裕美譯,Samuel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9月。

黃大慧,日本大國化趨勢與中日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5月。

馮紹奎、林昶著,中日關係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4月。

葉志誠、葉立程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2008年。

楊宇光譯,Robert Gilpin著,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桂冠,1994。

廉德瑰,「大國」日本與中日關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蔣立峰主編,中日關係三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趙全勝,大國政治與外交-美國、日本、中國與國際關係管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樊勇明、談春蘭,日本的大國夢。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 年 6月。

劉江永,中國與日本:變化中的「政冷經熱」關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

劉江永,中日關係二十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劉建平,戰後中日關係:「不正常」的歷史的過程與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9月。

蘇常和、信強,「一種國際政治的理論-結構現實主義評介」,國際政治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二、 中文期刊論文

丁永康,「相互依存理論興起的背景及其發展過程」,東亞季刊,第26卷第3期(1997年7月),頁 87-97。

王逸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國際關係」,海洋開發與管理(北京),1996年第2期,頁37-39。

方曉霞、楊丹輝,「中日在稀有金屬領域的戰略博弈-兼評中國稀土產業政策效果」,日本問題研究(河北),第30卷5期(2016年10月),頁1-7。

丘宏達,「從國際法觀點論釣魚臺列嶼問題」,釣魚臺列嶼問題與資料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72年4月),頁97。

石原忠浩,「日中簽署第四公報後的日中關係與臺灣」,戰略安全研析,第38期(2008年6 月),頁45-48。

宇佐美滋,「尖閣列島問題」,程家瑞編,釣魚臺列嶼之法律地位(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1998年),頁321-345。

李中邦,日本影響兩岸關係的know-how ──官民兩手相互為用與國際政治謀略(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頁152-153。

李曉東,「『妖魔化』現象與中日關係之省思」,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1期(2007年3月),頁85-97。

李明駿,「冷戰後的日本對中政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3期(2009年秋季),頁51-72。

呂克儉,「2010年中日經貿關係回顧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29-35。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民國94年6月),頁1-48。
宋鎮照、翁俊桔、蔡相偉,「日本安倍晉三政府的亞太區域政經發展策略研析:安全 / 發展 vs. 政治 / 經濟之雙重應用」,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頁389-413。
何思慎,「安倍內閣的對外政策及其對亞太局勢之意涵」,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頁 333-340。

沈家銘,「21世紀日本對中外交決策模式研究-以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沈家銘,「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發展與對我國外交的啟示」,東亞論壇,476期(2012年6月),頁57-72。
杜進,「日本經濟外交與對華政策的轉變-關於終止對華ODA決策過程的分析」,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頁239-253。

金榮勇,「一九九○年代日本的亞太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6期 (1993年 6月),頁30-39。

金熙德,「中日政冷經熱現象探析」,日本學刊(北京),2004年第 5 期(2004年),頁 8-23。

周作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可行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頁82。

服部健治,「中日經貿合作40年」,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頁65-80。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2-38。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1-32。
邵軒磊,「中國威脅論之解析-以日本相關研究文獻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3期,(民國101年9月),頁85-105。

柯玉枝,「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外交:從『內向經濟』至『政經並行』」,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 (2000年5月),頁71-88。

孟憲鳳,「戰後中日關係論略」,北方論叢(哈爾濱),2012年4期,頁113-117。

徐梅,「經濟視域下的中日關係」,日本學刊(北京),2013年第3期(2013年5月),頁41-53。

孫承,「菅直人內閣的對外政策與中日關係」,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頁40-53。

郭永興,「釣魚臺爭議聲中的『中』日韓FTA的展望」,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3期(民國102年3月),頁91-94。
張弘遠,「全球金融風暴下的中國角色與定位」,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2期(2008年12月)。

張季風,「2008~2009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1-21。

張季風,「2009~2010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頁1-28。

張季風,「2010~2011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1-28。

張季風,「2011~2012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頁1-23。

張季風,「2012~2013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頁1-30。

張季風,「2015~2016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頁1-30。

張慧智,「東北亞區域融合:從中韓到中日韓的可能連動」,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1(2015年),頁 31-40。

張海鵬,「論當代中日關係中的歷史認識問題 兼評中日接近和『外交革命』發表引起的『外交新思考』問題」,抗日戰爭研究,2004年第1期,頁9-16。
陳伯志,「日本與中共貿易發展近況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2期 (2000年2月),頁85-112。

馮昭奎,「三論對日關係新思維」,中日關係新思維與輿論(上海:NICCS出版,2003年12月8日),頁63-65。

董立延,「九十年代日本對華直接資新格局初探」,社會科學戰線(吉林),1996年第2期 (1996年2月),頁 56-57。

葉長城,「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政經競合:以中日韓FTA、中韓FTA與RCEP為中心探討」,全球政治評論,第五十二期(2015年),頁143-174。

翟新,「戰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評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4期,頁16-23。

廉曉梅,「論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制約因素」,現代日本經濟(吉林),138 期(2004年6 月),頁23-27。

廖舜右,「亞太主義與東亞主義對峙下的東協加八」,政治學報,第51期(2011年6月),頁 29-51。

鄭瑞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44卷1期(民國94年2月),頁115-140。

劉江永,「中日關係再思考-以『矛盾論』的觀點看當前的中日關係」,發表於中日中青年學者「面向21世紀的中日關係」研討會(北京: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1997年5月)。

劉江永,「中日圍繞釣魚臺爭議與安全保障」,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頁 417-430。

劉江永,「從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看靖國神社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北京),2005年第5期, 頁55-61。

劉江永,「日本戰略走向與中日關係前景」,外交學院學報(北京),2005年第3期,頁84-92。


劉毅,「靖國神社面面觀」,胡春惠、宋成有主編,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 會論文選集,(臺北:正中書局,2003年),頁336-340。

滕家國,「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發展及其主要特點」,經濟評論,2000年第4期 (2000年4月),頁36-43。

蕭全政,「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臺灣的角色」,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年6 月),頁201-222。



三、 英文專書

Chilcote, Ronald H.,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2000.

Cooper, Richard, The Economic of Interdependence: Economic Policy in the Atlantic Community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8.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Guzzini, Stefano,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Keohane, Robert, After Hegemony: The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Keohane, Robert,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6.

Keohane, Robert, and Nye, Joseph,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Boston: Longman 3rd ed., 2001.

Waltz,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1979.

Waltz, Kenneth,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ed. C. Kindleberg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四、 英文期刊論文

Buzan, Barry.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e Limits of the Liberal Ca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38 (Autumn 1984), 597-624.

Gilpin, Robert.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con-omic Issu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ed. Klaus Knorr and Frank N. Trager . Lawrence: Regents press of Kansas, 1977.

Holsti, k. J.. “Politics in Command: Foreign Trade a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40 (Summer 1986), 643-671.

Hoffmann, Stanley. “Rousseau on War and Pea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57(June 1963), pp. 317-333.

Munro, Ross H..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 62 (Fall 1992), pp. 10-16.

Roy, Denny. “Hegemony on the Horizon: China’s Threat to East Asi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1 (Summer 1994), pp. 149-168.

Terada, Takashi. “Forming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A Site for Japan-China Power Struggles.” Japanese Studies, Vol.26, No.1 (2006), pp.5-17.

Walt, Stephen. “The Progressive Power of Realism.” American Politician Science Review, no. 91 (1997), pp. 931~935.



五、 日文專書

中西寬、小林道彥編,歴史のしつこくを越えて 20世紀日中関係への新視点。東京:千倉書房,2010年。

小島朋之編,アジア時代の日中関係。東京:サイマル出版社,1995年。

小島朋之,中国のゆくえ―この国が世界を決める。東京:時事通信社,1997年。

大平正芳回想録刊行會編著,大平正芳回想録。東京:鹿島出版會,1983年。

天兒慧編,中国は脅威か?。東京:勁草書房,1997年。

天兒慧,中国・アジア・日本―大国化する「巨龍」は脅威か?。東京:筑摩書房,2006年。

毛里和子、張蘊嶺編,日中関係をどう構築するか。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

五百旗頭真編,戰後日本外交史。東京:有斐閣,1999年。

古川万太郎,日中戰後關係史。東京:原書房,1981年。

古森義久,日中友好のまぼろし。東京,小学館,2002年。

古森義久,日本に挑む中国―いまそこにある危機とは何か。東京:PHP 研究所,2007年。

田中明彥,日中関係1945-90。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91年。

安藤正士、小竹一彰編,原典中國現代化史 第8卷 中日關係。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

安倍晋三,美しい国へ。東京:文藝春秋出版社,2016年。

宇野重昭.唐燕霞編,転機に立つ日中関係とアメリカ。東京:国際書院,2008年5月。

浅野一弘,民主党政権下の日本政治。東京:同文館出版,2011年。

星山隆,21世紀日本外交の課題対中関係、アジア外交、グローバル外交。東京:創風社,2008年9月。

添谷秀芳,日本外交と中国1945-1972。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1998年。

殷燕軍著,飯塚喜美子譯,日中国益の融合と衝突。東京:日本僑報社,2008年。


六、 日文期刊論文

川崎剛,「同盟締結理論と近代日本外交-脅威の均衡論の検制」,国際政治(東京),第154號(2008年12月),頁115-127。

川島真,「2010年の中国外交と日本」,東亞(東京),2011年4月號,頁1-3。

山田辰雄、天兒慧、田中明彥,「変容する?中国というシステム」,世界(東京),第 620期(1996 年),頁23-40。

伊奈久喜,「小泉外交とはなんだつたこか:ポスト冷戦後の日本が直面する 外交課題」,外交フォーラム(東京),220期(2006年),頁12-20。

岡田克也,「新たな国際協調の時代における日本の外交課題」,外交フォーラム(東京),2010年4月號,頁10-14。

阿南友亮,「戦略的互恵関係の模索と東シナ海問題 2006–08」,高原明生、服部龍二撰,日中関係史 1972 - 2012 I 政治(東京 : 東京大学出版会,2013年),頁446。

前原誠司,「経済外交を軸に開かれた国を目指す」,外交(東京),第四期(2010年12月),頁12-13。

高原朋生,「中国にどのような変化が起きているか」,世界(東京),2010年12月號,頁100-107。



七、 網路資源

(一) 中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web/。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

中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s://cn.nytimes.com/ 。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m/。

日經中文網, http://zh.cn.nikkei.com/。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 。

聯合報,https://udn.com/news/index。

大公網,http://news.takungpao.com.hk/ 。


(二) 日文:

日本外務省,http://www.mofa.go.jp/mofaj/。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http://www.cn.emb-japan.go.jp/。

日本財務省,http://www.mof.go.jp/。

獨立行政法人經濟產業研究所,http://www.rieti.go.jp/cn/。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https://www.jetro.go.jp/。

日本經濟新聞網, http://www.nikkei.co.jp/news。

NHK,http://www.nhk.or.jp/。

讀賣新聞,http://www.yomiuri.co.jp/。

產經新聞,http://www.sankei.com/。

朝日新聞,https://www.asahi.com/。

日本共同社,https://tchina.kyodonews.j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9260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60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羽汶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Yu 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羽汶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Yu 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Sep-2017 15:36:07 (UTC+8)-
dc.date.available 13-Sep-2017 15:36:0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Sep-2017 15:36:0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260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78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260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2008年後中國與日本兩國的政治、經濟關係。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日兩國出現經濟關係持續高速開展,而政治關係冷淡的結構性矛盾現象。然而,2008年金融風暴的發生,嚴重衝擊日本經濟,中國卻仍維持高經濟成長率,且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日的國家能力與國際地位皆發生了劇烈變化。本文藉由結構現實主義與互賴理論為研究途徑,並以「政冷經熱」概念加以補充,嘗試結合「中日戰略互惠關係」、「釣魚臺主權爭議」、「參拜靖國神社」、「中日經貿概況」、「中日韓FTA」與「稀土」等中日間雙邊關係多項議題的現實情勢,探討2008年以來中日政治與經濟關係的變化。研究發現:2008年以來,中日因釣魚臺主權爭議激化、衝突頻率增加及層級增強,並於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中日雙方亦無法取得共識,且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建構受到侷限,進而導致中日經貿總額連年呈現負增長、中日韓FTA談判進程延宕、稀土之爭危機懸而未決。顯示中日關係「政冷」導致「經冷」,結構性因素影響大於經濟互賴因素的影響。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5

第二章 「政冷經熱」概念之意涵 17
第一節 「政冷經熱」概念的提出 17
第二節 新現實主義的審視與思考 22
第三節 互賴理論的審視與思考 30
第四節 「政冷經熱」背景下的中日關係(1991年-2007年) 35
第五節 小結 50

第三章 中日關係中的「政冷」(2008年-2016年) 55
第一節 戰略互惠關係 55
第二節 釣魚台主權爭議 61
第三節 參拜靖國神社問題 68
第四節 小結 72

第四章 中日關係中的「經熱」(2008年-2016年) 75
第一節 中日經貿概況 75
第二節 中日韓FTA 85
第三節 稀土之爭 93
第四節 小結 98

第五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1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06

參考文獻 109
zh_TW
dc.format.extent 328267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60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日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冷經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日戰略互惠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釣魚臺主權爭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靖國神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日韓FTA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稀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冷經冷zh_TW
dc.title (題名) 2008年後的中日政治與經濟關係 -變化中的「政冷經熱」zh_TW
dc.title (題名) "Hot Economics, Cold Politics" - the Evolv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2008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專書

王新生主編,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政治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

王孟德譯,Kenneth W. Hompson著,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臺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臺北:五南,民國88年。

王義桅、唐小松譯,John Mearsheimer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丘宏達,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臺北:臺灣商務,2004年。

伍貽康、張幼文主編,三足鼎立?全球競爭體系中的歐美亞太經濟區。上海:上海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1年。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臺北:致良出版社,2008年。

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政治-體系變遷與美中臺。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吳寄南、陳鴻斌,中日關係「瓶頸」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

吳學文、林連德、徐之先,當代中日關係(1949-1994)。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

門洪華譯,Robert Keohane、Joseph Nye著,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中的世界政治(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

宋新寧、陳岳,國際政治經濟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宋鎮照、蔡育岱、楊鈞池等,全球金融大海嘯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變動中的亞太國家機關、市場經濟與全球金融的發展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

宋興洲,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臺北:鼎茂圖書,2005年。

林田富,再論釣魚臺列嶼主權爭議。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金熙德等著,再生還是衰落:21世紀日本的抉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4月。

金熙德,21世紀初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1月。

金熙德,21世紀的中日關係。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7月。

金熙德,日本外交30年-從福田赳夫到福田康夫。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年9月。

林錚顗譯,宮本雄二著,日本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新北市:八旗文化,2012年11月。

徐顯芬譯,毛里和子著,中日關係—從戰後走向新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馬英九,從新海洋法論釣魚臺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Michael J. Green and Patrick M. Cronin編,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7月。

陳曉林譯,Arnold Joseph Toynbee著,歷史研究。臺北市:遠流出版社,民國73年。

陳儀譯,Handel Jones 著, Chinamerica 看中美競合關係如何改變世界。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2010年12月。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張季風主編,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經濟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楊智文化,2003年。

張暄編,當代中日關係四十年(1949-1989)。北京:時事出版社,1993年。

黃裕美譯,Samuel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9月。

黃大慧,日本大國化趨勢與中日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5月。

馮紹奎、林昶著,中日關係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4月。

葉志誠、葉立程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2008年。

楊宇光譯,Robert Gilpin著,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桂冠,1994。

廉德瑰,「大國」日本與中日關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蔣立峰主編,中日關係三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趙全勝,大國政治與外交-美國、日本、中國與國際關係管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樊勇明、談春蘭,日本的大國夢。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 年 6月。

劉江永,中國與日本:變化中的「政冷經熱」關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

劉江永,中日關係二十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劉建平,戰後中日關係:「不正常」的歷史的過程與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9月。

蘇常和、信強,「一種國際政治的理論-結構現實主義評介」,國際政治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二、 中文期刊論文

丁永康,「相互依存理論興起的背景及其發展過程」,東亞季刊,第26卷第3期(1997年7月),頁 87-97。

王逸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國際關係」,海洋開發與管理(北京),1996年第2期,頁37-39。

方曉霞、楊丹輝,「中日在稀有金屬領域的戰略博弈-兼評中國稀土產業政策效果」,日本問題研究(河北),第30卷5期(2016年10月),頁1-7。

丘宏達,「從國際法觀點論釣魚臺列嶼問題」,釣魚臺列嶼問題與資料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72年4月),頁97。

石原忠浩,「日中簽署第四公報後的日中關係與臺灣」,戰略安全研析,第38期(2008年6 月),頁45-48。

宇佐美滋,「尖閣列島問題」,程家瑞編,釣魚臺列嶼之法律地位(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1998年),頁321-345。

李中邦,日本影響兩岸關係的know-how ──官民兩手相互為用與國際政治謀略(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頁152-153。

李曉東,「『妖魔化』現象與中日關係之省思」,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1期(2007年3月),頁85-97。

李明駿,「冷戰後的日本對中政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3期(2009年秋季),頁51-72。

呂克儉,「2010年中日經貿關係回顧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29-35。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民國94年6月),頁1-48。
宋鎮照、翁俊桔、蔡相偉,「日本安倍晉三政府的亞太區域政經發展策略研析:安全 / 發展 vs. 政治 / 經濟之雙重應用」,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頁389-413。
何思慎,「安倍內閣的對外政策及其對亞太局勢之意涵」,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頁 333-340。

沈家銘,「21世紀日本對中外交決策模式研究-以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沈家銘,「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發展與對我國外交的啟示」,東亞論壇,476期(2012年6月),頁57-72。
杜進,「日本經濟外交與對華政策的轉變-關於終止對華ODA決策過程的分析」,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頁239-253。

金榮勇,「一九九○年代日本的亞太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6期 (1993年 6月),頁30-39。

金熙德,「中日政冷經熱現象探析」,日本學刊(北京),2004年第 5 期(2004年),頁 8-23。

周作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可行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頁82。

服部健治,「中日經貿合作40年」,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頁65-80。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2-38。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1-32。
邵軒磊,「中國威脅論之解析-以日本相關研究文獻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3期,(民國101年9月),頁85-105。

柯玉枝,「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外交:從『內向經濟』至『政經並行』」,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 (2000年5月),頁71-88。

孟憲鳳,「戰後中日關係論略」,北方論叢(哈爾濱),2012年4期,頁113-117。

徐梅,「經濟視域下的中日關係」,日本學刊(北京),2013年第3期(2013年5月),頁41-53。

孫承,「菅直人內閣的對外政策與中日關係」,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頁40-53。

郭永興,「釣魚臺爭議聲中的『中』日韓FTA的展望」,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3期(民國102年3月),頁91-94。
張弘遠,「全球金融風暴下的中國角色與定位」,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2期(2008年12月)。

張季風,「2008~2009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1-21。

張季風,「2009~2010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頁1-28。

張季風,「2010~2011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1-28。

張季風,「2011~2012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頁1-23。

張季風,「2012~2013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頁1-30。

張季風,「2015~2016年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現狀、問題與展望」,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頁1-30。

張慧智,「東北亞區域融合:從中韓到中日韓的可能連動」,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1(2015年),頁 31-40。

張海鵬,「論當代中日關係中的歷史認識問題 兼評中日接近和『外交革命』發表引起的『外交新思考』問題」,抗日戰爭研究,2004年第1期,頁9-16。
陳伯志,「日本與中共貿易發展近況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2期 (2000年2月),頁85-112。

馮昭奎,「三論對日關係新思維」,中日關係新思維與輿論(上海:NICCS出版,2003年12月8日),頁63-65。

董立延,「九十年代日本對華直接資新格局初探」,社會科學戰線(吉林),1996年第2期 (1996年2月),頁 56-57。

葉長城,「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政經競合:以中日韓FTA、中韓FTA與RCEP為中心探討」,全球政治評論,第五十二期(2015年),頁143-174。

翟新,「戰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評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4期,頁16-23。

廉曉梅,「論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制約因素」,現代日本經濟(吉林),138 期(2004年6 月),頁23-27。

廖舜右,「亞太主義與東亞主義對峙下的東協加八」,政治學報,第51期(2011年6月),頁 29-51。

鄭瑞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44卷1期(民國94年2月),頁115-140。

劉江永,「中日關係再思考-以『矛盾論』的觀點看當前的中日關係」,發表於中日中青年學者「面向21世紀的中日關係」研討會(北京: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1997年5月)。

劉江永,「中日圍繞釣魚臺爭議與安全保障」,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頁 417-430。

劉江永,「從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看靖國神社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北京),2005年第5期, 頁55-61。

劉江永,「日本戰略走向與中日關係前景」,外交學院學報(北京),2005年第3期,頁84-92。


劉毅,「靖國神社面面觀」,胡春惠、宋成有主編,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 會論文選集,(臺北:正中書局,2003年),頁336-340。

滕家國,「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發展及其主要特點」,經濟評論,2000年第4期 (2000年4月),頁36-43。

蕭全政,「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臺灣的角色」,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年6 月),頁201-222。



三、 英文專書

Chilcote, Ronald H.,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2000.

Cooper, Richard, The Economic of Interdependence: Economic Policy in the Atlantic Community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8.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Guzzini, Stefano,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Keohane, Robert, After Hegemony: The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Keohane, Robert,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6.

Keohane, Robert, and Nye, Joseph,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Boston: Longman 3rd ed., 2001.

Waltz,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1979.

Waltz, Kenneth,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ed. C. Kindleberg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四、 英文期刊論文

Buzan, Barry.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e Limits of the Liberal Ca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38 (Autumn 1984), 597-624.

Gilpin, Robert.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con-omic Issu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ed. Klaus Knorr and Frank N. Trager . Lawrence: Regents press of Kansas, 1977.

Holsti, k. J.. “Politics in Command: Foreign Trade a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40 (Summer 1986), 643-671.

Hoffmann, Stanley. “Rousseau on War and Pea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57(June 1963), pp. 317-333.

Munro, Ross H..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 62 (Fall 1992), pp. 10-16.

Roy, Denny. “Hegemony on the Horizon: China’s Threat to East Asi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1 (Summer 1994), pp. 149-168.

Terada, Takashi. “Forming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A Site for Japan-China Power Struggles.” Japanese Studies, Vol.26, No.1 (2006), pp.5-17.

Walt, Stephen. “The Progressive Power of Realism.” American Politician Science Review, no. 91 (1997), pp. 931~935.



五、 日文專書

中西寬、小林道彥編,歴史のしつこくを越えて 20世紀日中関係への新視点。東京:千倉書房,2010年。

小島朋之編,アジア時代の日中関係。東京:サイマル出版社,1995年。

小島朋之,中国のゆくえ―この国が世界を決める。東京:時事通信社,1997年。

大平正芳回想録刊行會編著,大平正芳回想録。東京:鹿島出版會,1983年。

天兒慧編,中国は脅威か?。東京:勁草書房,1997年。

天兒慧,中国・アジア・日本―大国化する「巨龍」は脅威か?。東京:筑摩書房,2006年。

毛里和子、張蘊嶺編,日中関係をどう構築するか。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

五百旗頭真編,戰後日本外交史。東京:有斐閣,1999年。

古川万太郎,日中戰後關係史。東京:原書房,1981年。

古森義久,日中友好のまぼろし。東京,小学館,2002年。

古森義久,日本に挑む中国―いまそこにある危機とは何か。東京:PHP 研究所,2007年。

田中明彥,日中関係1945-90。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91年。

安藤正士、小竹一彰編,原典中國現代化史 第8卷 中日關係。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

安倍晋三,美しい国へ。東京:文藝春秋出版社,2016年。

宇野重昭.唐燕霞編,転機に立つ日中関係とアメリカ。東京:国際書院,2008年5月。

浅野一弘,民主党政権下の日本政治。東京:同文館出版,2011年。

星山隆,21世紀日本外交の課題対中関係、アジア外交、グローバル外交。東京:創風社,2008年9月。

添谷秀芳,日本外交と中国1945-1972。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1998年。

殷燕軍著,飯塚喜美子譯,日中国益の融合と衝突。東京:日本僑報社,2008年。


六、 日文期刊論文

川崎剛,「同盟締結理論と近代日本外交-脅威の均衡論の検制」,国際政治(東京),第154號(2008年12月),頁115-127。

川島真,「2010年の中国外交と日本」,東亞(東京),2011年4月號,頁1-3。

山田辰雄、天兒慧、田中明彥,「変容する?中国というシステム」,世界(東京),第 620期(1996 年),頁23-40。

伊奈久喜,「小泉外交とはなんだつたこか:ポスト冷戦後の日本が直面する 外交課題」,外交フォーラム(東京),220期(2006年),頁12-20。

岡田克也,「新たな国際協調の時代における日本の外交課題」,外交フォーラム(東京),2010年4月號,頁10-14。

阿南友亮,「戦略的互恵関係の模索と東シナ海問題 2006–08」,高原明生、服部龍二撰,日中関係史 1972 - 2012 I 政治(東京 : 東京大学出版会,2013年),頁446。

前原誠司,「経済外交を軸に開かれた国を目指す」,外交(東京),第四期(2010年12月),頁12-13。

高原朋生,「中国にどのような変化が起きているか」,世界(東京),2010年12月號,頁100-107。



七、 網路資源

(一) 中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web/。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

中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s://cn.nytimes.com/ 。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m/。

日經中文網, http://zh.cn.nikkei.com/。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 。

聯合報,https://udn.com/news/index。

大公網,http://news.takungpao.com.hk/ 。


(二) 日文:

日本外務省,http://www.mofa.go.jp/mofaj/。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http://www.cn.emb-japan.go.jp/。

日本財務省,http://www.mof.go.jp/。

獨立行政法人經濟產業研究所,http://www.rieti.go.jp/cn/。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https://www.jetro.go.jp/。

日本經濟新聞網, http://www.nikkei.co.jp/news。

NHK,http://www.nhk.or.jp/。

讀賣新聞,http://www.yomiuri.co.jp/。

產經新聞,http://www.sankei.com/。

朝日新聞,https://www.asahi.com/。

日本共同社,https://tchina.kyodonews.jp/。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