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新住民子女就學的空間社會學分析
作者 謝芳吟
貢獻者 陳信木
謝芳吟
關鍵詞 新住民子女
就學人口分布
教育環境背景類型
探索性空間分析
階層式集群分析法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Oct-2017 10:19:24 (UTC+8)
摘要 1980年代末以降,臺灣跨國婚姻數量大幅增加,新住民子女就學人口成長速度亦十分驚人,根據教育部統計,94-104學年度間,就讀國中小的新住民子女自60,258人增至207,733人,成為不可忽視的群體。如何全面而精確瞭解該群體的空間分布與特徵,乃是了解新住民子代教育相關議題的重要基礎,過往研究卻未對此有所掌握。本文使用內政部統計處社會經濟資料平臺所發布之103-105年全國行政區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統計,運用R語言與Quantum GIS地理資訊系統,進行空間統計分析與視覺化地圖繪製,更藉由階層式集群分析法將臺灣本島區分出不同的教育環境背景類型,並以疊圖將兩者相互對照分析,企圖回答新住民子代就學人口所在之處,以及該群體所處地區的學校教育特性之基本命題。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國小或國中教育階段,新住民子女學生絕對人口及族群人口比率的空間分布,皆具有地方歧異性,顯著呈現出不均質的樣態,主要的空間聚集區有北北桃地區(含新竹縣北部)、竹苗地區與雲嘉南地區。本文亦發現,人口聚集的鄉鎮市區內,學校教育環境背景差異甚巨。北北桃地區的國小教育環境背景類型屬於「都會型」或「都會人口密集型」,國中階段分屬「都會偏遠混合型」或「都會人口密集型」;竹苗地區與雲嘉南地區的國小教育環境背景類型,除了臺南市楠西區為「都會型」外,其餘一概為「偏遠型」鄉鎮;國中階段甚至呈現「都會偏遠混合型」、「高生師比混合型」、「顯著少數型」三種面貌。
最後,本文指出,新住民子女就學人口分布,超越人為的行政界線劃分,形成跨多重縣市疆界的顯著聚集熱區,不僅如此,該群體落腳區域的教育環境背景類型存在差異。未來,政府單位若要制訂或實施相關政策,應考量新住民就學人口的空間分布,以及分布地的教育環境背景特性據,以達到更好的資源配置與政策安排。
參考文獻 一、英文部份
Allport, G. W., Clark, K. B., & Pettigrew, T. F. , 1979,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Unabridged 25th Anniversary Ed.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Anselin, L., 1995,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 Geographical Analysis 27:93-115.
Blatchford P, Goldstein H, Martin C. & Browne W., 2002, “A Study of Class Size Effects in English School Reception Year Classes. ”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169-185.
Blatchford, P., Moriarty, V., Edmonds, S., & Martin, C., 2002,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size and teaching: A multimethod analysis of English infant schools. ”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9:101-132.
Bourdieu, P. and Passeron, J.C.,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Beverly Hills: Sage.
Bourdieu, P. and Passeron, J.C., 1979, The Inheritors: French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wser, A. G. and Hejazinia-Bowser, S., 1990, A General Study of Inter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957.
Coleman, J. S.,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38(1):7-22.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95-120.
David Harvey, 1990, “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0(3):418-434.
De Graaf, P.M., 1986, “The Impca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237-249.
Farkas, G., Grobe, R.P., Sheehan, D. & Shuan, Y., 1990,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chool Success: Gender, Ethnicity, and Poverty Groups with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127-142.
Hagerstrand, Torsten, 1967, 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bacoff, R. I., 2015, R in Action: Data Analysis and Graphics With R (Second Edition). USA: Manning Publications Co. Greenwich, CT.
Kanter, Rosabeth Moss, 1977, “Some Effects of Proportions on Group Life: Skewed Sex Ratios and Reponses to Token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5):965-990.
Kim, J. H., Taylor, K. A., 2008, “An alternative for whom: Rethinki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to break the cycle of educational inequality. ”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1(4):207-219.
Lee, E.,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1):47-57.
Madanipour, A., 1998, “Social Exclusion and Space.” Pp. 75-91 in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an Cities: Processes,Experiences and Responses, edited by Madanipour A., Cars G. and Allen J..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Manuel Castells., 1979, 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Massey, D. S., and Denton, N. A., 1989, “Hypersegregation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black and Hispanic segregation along five dimensions.” Demography 26(3):373- 391.
Murdie, R. A., 1969, Factorial Ecology of Metropolitan Toronto, 1951–1961.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apastergiadis, N., 2000, The Turbulence of Migration: Globalization, Deterritorialization and Hybridi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Peter Kivisto, Thomas Faist著、葉宗顯譯,2013,《跨越邊界:當代遷徙的因果》。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原作出版年2009)
Ravenstein, E., 1889, “The Laws of Migration: Second Paper.”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52:241-305.
Reardon, S. F., O`Sullivan, D., 2004, “Measures of spatial segregati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34:121-162.
Roscigno, Vincent J., James W., Ainsworth-Darnell., 1999, “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Persistent Inequalities and Achievement Retur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2(July):158-178.
Sewell, et al., 1969, “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82-92.
Siegel, Jacob S. and David A. Swanson., 2004,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Second Edition. San Diego, California: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Simmel, G., 1955, Conflict and the Web of Group Affiliations. Edited by L. Coser and translated by R. Bendix. Glencoe: Free Press.
Teachman, D. J.,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548-557.
The Plowden Report, 1967, Children and their Primary Schools: A Report of the 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 (England).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Tobler, W.R., 1970, “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 Economic Geography 46:234-240.
Townsend, P., 1979,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 Harmondsworth: Penguin.
Van Kempen, Eva T., 1997, “Poverty Pockets and Life Chances: On the Role of Place in Shaping Social Inequalit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1(3):430-449.
Wallerstein, 1974, The Modern World-System, vol.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New York/London: Academic Press.
Weeks, J. R., 2004, “The Role of Spatial Analysis in Demographic Research.” Pp. 1-31 in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Examples in Best Practice, edited by Goodchild M. F. and D. G. Janel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二、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04,《92 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臺北:內政部。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跨國婚姻市場:以台越婚姻仲介業運作為例〉。《臺灣社會學》6:177-221。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 (2):35-41。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臺灣東南亞學刊》3(1):3-36。
伊慶春、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臺灣社會學》12:191-232。
余清祥、許添容,2004,〈台灣地區鄉鎮市區生育率的空間與群集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04月23日至24日。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呂玫真、賴文鳳,2010,〈新移民女性子女和一般幼兒的家庭閱讀環境與其語言能力之相關性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3(4):133-157。
宋曜廷、邱佳民、劉欣宜、曾芬蘭、陳柏熹,2009,〈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班級規模效應〉。《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59-83。
李秀如、王德睦,2007,〈係貧窮的原罪?或係城鄉差距?-談影響兒童英語學習機會的因素〉。《教育與社會研究》121:113-135。
李明堂、黃玉幸,2008,〈台灣十年來東南亞外籍配偶研究趨勢分析-以全國碩 博士論文為例〉。論文發表於「第十屆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會」,臺中:亞洲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系(東南亞企業研究中心)暨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8年4月25日至26日。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周孟嫻、紀玉臨、謝雨生,2010,〈台灣自殺率具空間群聚?模仿效應或結構效應〉。《人口學刊》41:1-65。
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45-75。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的現況之研究》。臺東:臺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邱冠斌,2008,〈新竹縣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竹北市為例〉。《中華行政學報》5:145-163。
紀玉臨、周孟嫻、謝雨生,2009,〈台灣外籍新娘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8:67-113。
胡愈寧、張瑞蘭,2012,〈客庄新住民之子女語文能力與生活適應研究〉。《聯大學報》9(2):23-36。
唐文慧、蔡雅玉,1999,〈全球化下的台灣越南新娘現象初探〉。收錄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唐淑芬、黃沛文,2007,〈新住民子女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4(6):139-148。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3:72-83。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86。
夏曉鵑,2005,〈全球化下台灣的移民/移工問題〉。頁330-363,收錄於瞿海源、張苙雲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芳全,2009,〈影響台灣城鄉國二學生的數學成就因素探討〉。論文發表於「2009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09年11月27日至28日。
張芳全、王平坤,2012,〈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文化資本、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6(1):55-89。
張菁芬、黃映翎,2009,〈婚姻移民的空間分析: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台灣社會福利學刊》8(1):71-117。
張貴英,1996,〈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37-39。
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5-17。
張樹閔,2007,《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生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翰璧、張晉芬,2013,〈全球化效果的侷限:台灣民眾對接納跨國移民的態度〉。《臺灣社會學刊》52:131-167。
陳小紅,2005,〈跨國婚姻中人權問題之探討:來台生活「大陸配偶」案例之檢視〉。《國家政策季刊》4(1):141-164。
陳玉華、伊慶春,2016,〈台灣民眾對婚姻移民的社會態度〉。頁223-247,收錄於蕭新煌、趙永佳、尹寶珊編,《台灣與香港的青年與社會變貌》。中國: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陳信木、謝芳吟,2015,〈臺灣超低生育率的空間擴散〉。論文發表於「2015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社會學想像與另類未來」,高雄:中山大學社會學系,2015年11月20至21日。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奕奇、劉子銘,2008,〈教育成就與城鄉差距:空間群聚之分析〉。《人口學刊》37:1-43。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臺北縣新移民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頁66-91,收錄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主編,《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陳婉琪,2012,〈再探台灣的都市教育優勢:集體社會化論的可能性〉。頁143-184,收錄於謝雨生、傅仰止主編,《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社會階層與勞動市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之3)》。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幼教系碩士論文。
陳順利、黃毅志,2015,〈解除Coleman等人報告書的魔咒:學校中的班級因素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111-138。
傅仰止,1996,〈人口比例與族群意象:東部原漢關係的結構性與社會心理基礎〉。《臺灣社會學刊》20:125-161。
曾嬿芬,200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臺灣社會學刊》32:1-58。
黃昆輝,1972,〈論教育機會均等〉。頁89-109,收錄於方炳林、賈馥茗編,《教育論叢》。台北:文景。
黃敏雄,2015,〈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教育研究集刊》61(4):33-61。
黃森泉 、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楊婉瑩、李品蓉,2009,〈大陸配偶的公民權困境-國族與父權的共謀〉。《臺灣民主季刊》6(3):47-86。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16(4):1-37。
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2006,〈台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33:1-32。
溫在弘,2015,《空間分析:方法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萬敏婉,2006,《臺灣地區婚配移民的空間分析─大陸與外籍配偶的比較》。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美瑩,2013,《基隆市新移民子女的家庭資源、 課外閱讀行為、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
趙彥寧,2005,〈社福資源分配的戶籍邏與國境管理的限制:由大陸配偶的入出境管控機制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43-90。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劉鶴群,2015,〈社會排除、貧窮與就業:現象描述與政策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51:163-184。
潘淑滿,2004,〈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8(1):85-132。
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巨流。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
薛承泰、林慧芬,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236-238。
謝智玲,2007,〈異國婚姻家庭的父母管教、參與學校教育與子女行為適應之調查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81-95。
鍾鳳嬌、王國川、陳永朗,2006,〈屏東地區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4):411-429。
魏培容、郭李宗文、高志誠、高傳正,2011,〈新住民與非新住民家庭之幼兒數學能力與語言能力的比較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2:153-172。
譚光鼎,1998,〈教育與族群〉。頁357-378,收錄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師大書苑。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3,〈17年後,25歲青年超過十分之一是新住民子女〉。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95,取用日期:2016年7月20日。
李宗佑,2006,〈學者拿數據反駁學習遲緩說,新臺灣之子並未低人一等〉。中國時報,2006 年 9 月 19 日。http://city.udn.com/54543/1860918。
教育部統計處,2016,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94~104 學年度)。http://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 04C74553DB60CAD,取用日期:2016年3月20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103254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254003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信木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謝芳吟zh_TW
dc.creator (作者) 謝芳吟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Oct-2017 10:19:24 (UTC+8)-
dc.date.available 2-Oct-2017 10:19:2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Oct-2017 10:19:2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3254003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330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254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80年代末以降,臺灣跨國婚姻數量大幅增加,新住民子女就學人口成長速度亦十分驚人,根據教育部統計,94-104學年度間,就讀國中小的新住民子女自60,258人增至207,733人,成為不可忽視的群體。如何全面而精確瞭解該群體的空間分布與特徵,乃是了解新住民子代教育相關議題的重要基礎,過往研究卻未對此有所掌握。本文使用內政部統計處社會經濟資料平臺所發布之103-105年全國行政區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統計,運用R語言與Quantum GIS地理資訊系統,進行空間統計分析與視覺化地圖繪製,更藉由階層式集群分析法將臺灣本島區分出不同的教育環境背景類型,並以疊圖將兩者相互對照分析,企圖回答新住民子代就學人口所在之處,以及該群體所處地區的學校教育特性之基本命題。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國小或國中教育階段,新住民子女學生絕對人口及族群人口比率的空間分布,皆具有地方歧異性,顯著呈現出不均質的樣態,主要的空間聚集區有北北桃地區(含新竹縣北部)、竹苗地區與雲嘉南地區。本文亦發現,人口聚集的鄉鎮市區內,學校教育環境背景差異甚巨。北北桃地區的國小教育環境背景類型屬於「都會型」或「都會人口密集型」,國中階段分屬「都會偏遠混合型」或「都會人口密集型」;竹苗地區與雲嘉南地區的國小教育環境背景類型,除了臺南市楠西區為「都會型」外,其餘一概為「偏遠型」鄉鎮;國中階段甚至呈現「都會偏遠混合型」、「高生師比混合型」、「顯著少數型」三種面貌。
最後,本文指出,新住民子女就學人口分布,超越人為的行政界線劃分,形成跨多重縣市疆界的顯著聚集熱區,不僅如此,該群體落腳區域的教育環境背景類型存在差異。未來,政府單位若要制訂或實施相關政策,應考量新住民就學人口的空間分布,以及分布地的教育環境背景特性據,以達到更好的資源配置與政策安排。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跨國婚姻現象之理解 9
第二節 移民子代教育問題 10
一、學習與教育成就影響因素 11
二、新住民子女的學習與教育成就 12
三、學校教育環境與族群人口組成 15
第三節 人口分配與地區屬性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資料來源 19
第二節 變項測量 22
一、視覺化處理 23
二、探索性空間分析 25
三、階層式集群分析法 27
第四章 新住民子女就學人口分布 29
第一節 人口分布的單變量描述 29
一、縣市層級 29
二、鄉鎮市區層級 33
第二節 人口分布的空間特性 40
一、新住民子女學生數的空間分布特性 40
二、新住民子女學生數占比(%)的空間分布特性 46
三、學生數、學生數占比的熱區與空間例外(High-Low)比較 51
第五章 新住民子女就學的學校環境背景類型 61
第一節 國小階段 62
第二節 國中階段 67
第六章 案例討論 73
第一節 北北桃地區(含新竹縣) 73
一、國小階段 73
二、國中階段 74
第二節 竹苗地區 79
一、國小階段 79
二、國中階段 79
第三節 雲嘉南地區 84
一、國小階段 84
二、國中階段 84
第七章 結語 89
參考文獻 93
zh_TW
dc.format.extent 879533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254003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新住民子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就學人口分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育環境背景類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探索性空間分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階層式集群分析法zh_TW
dc.title (題名) 新住民子女就學的空間社會學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英文部份
Allport, G. W., Clark, K. B., & Pettigrew, T. F. , 1979,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Unabridged 25th Anniversary Ed.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Anselin, L., 1995,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 Geographical Analysis 27:93-115.
Blatchford P, Goldstein H, Martin C. & Browne W., 2002, “A Study of Class Size Effects in English School Reception Year Classes. ”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169-185.
Blatchford, P., Moriarty, V., Edmonds, S., & Martin, C., 2002,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size and teaching: A multimethod analysis of English infant schools. ”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9:101-132.
Bourdieu, P. and Passeron, J.C.,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Beverly Hills: Sage.
Bourdieu, P. and Passeron, J.C., 1979, The Inheritors: French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wser, A. G. and Hejazinia-Bowser, S., 1990, A General Study of Inter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957.
Coleman, J. S.,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38(1):7-22.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95-120.
David Harvey, 1990, “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0(3):418-434.
De Graaf, P.M., 1986, “The Impca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237-249.
Farkas, G., Grobe, R.P., Sheehan, D. & Shuan, Y., 1990,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chool Success: Gender, Ethnicity, and Poverty Groups with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127-142.
Hagerstrand, Torsten, 1967, 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bacoff, R. I., 2015, R in Action: Data Analysis and Graphics With R (Second Edition). USA: Manning Publications Co. Greenwich, CT.
Kanter, Rosabeth Moss, 1977, “Some Effects of Proportions on Group Life: Skewed Sex Ratios and Reponses to Token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5):965-990.
Kim, J. H., Taylor, K. A., 2008, “An alternative for whom: Rethinki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to break the cycle of educational inequality. ”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1(4):207-219.
Lee, E.,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1):47-57.
Madanipour, A., 1998, “Social Exclusion and Space.” Pp. 75-91 in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an Cities: Processes,Experiences and Responses, edited by Madanipour A., Cars G. and Allen J..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Manuel Castells., 1979, 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Massey, D. S., and Denton, N. A., 1989, “Hypersegregation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black and Hispanic segregation along five dimensions.” Demography 26(3):373- 391.
Murdie, R. A., 1969, Factorial Ecology of Metropolitan Toronto, 1951–1961.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apastergiadis, N., 2000, The Turbulence of Migration: Globalization, Deterritorialization and Hybridi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Peter Kivisto, Thomas Faist著、葉宗顯譯,2013,《跨越邊界:當代遷徙的因果》。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原作出版年2009)
Ravenstein, E., 1889, “The Laws of Migration: Second Paper.”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52:241-305.
Reardon, S. F., O`Sullivan, D., 2004, “Measures of spatial segregati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34:121-162.
Roscigno, Vincent J., James W., Ainsworth-Darnell., 1999, “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Persistent Inequalities and Achievement Retur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2(July):158-178.
Sewell, et al., 1969, “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82-92.
Siegel, Jacob S. and David A. Swanson., 2004,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Second Edition. San Diego, California: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Simmel, G., 1955, Conflict and the Web of Group Affiliations. Edited by L. Coser and translated by R. Bendix. Glencoe: Free Press.
Teachman, D. J.,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548-557.
The Plowden Report, 1967, Children and their Primary Schools: A Report of the 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 (England).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Tobler, W.R., 1970, “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 Economic Geography 46:234-240.
Townsend, P., 1979,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 Harmondsworth: Penguin.
Van Kempen, Eva T., 1997, “Poverty Pockets and Life Chances: On the Role of Place in Shaping Social Inequalit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1(3):430-449.
Wallerstein, 1974, The Modern World-System, vol.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New York/London: Academic Press.
Weeks, J. R., 2004, “The Role of Spatial Analysis in Demographic Research.” Pp. 1-31 in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Examples in Best Practice, edited by Goodchild M. F. and D. G. Janel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二、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04,《92 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臺北:內政部。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跨國婚姻市場:以台越婚姻仲介業運作為例〉。《臺灣社會學》6:177-221。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 (2):35-41。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臺灣東南亞學刊》3(1):3-36。
伊慶春、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臺灣社會學》12:191-232。
余清祥、許添容,2004,〈台灣地區鄉鎮市區生育率的空間與群集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04月23日至24日。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呂玫真、賴文鳳,2010,〈新移民女性子女和一般幼兒的家庭閱讀環境與其語言能力之相關性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3(4):133-157。
宋曜廷、邱佳民、劉欣宜、曾芬蘭、陳柏熹,2009,〈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班級規模效應〉。《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59-83。
李秀如、王德睦,2007,〈係貧窮的原罪?或係城鄉差距?-談影響兒童英語學習機會的因素〉。《教育與社會研究》121:113-135。
李明堂、黃玉幸,2008,〈台灣十年來東南亞外籍配偶研究趨勢分析-以全國碩 博士論文為例〉。論文發表於「第十屆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會」,臺中:亞洲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系(東南亞企業研究中心)暨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8年4月25日至26日。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周孟嫻、紀玉臨、謝雨生,2010,〈台灣自殺率具空間群聚?模仿效應或結構效應〉。《人口學刊》41:1-65。
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45-75。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的現況之研究》。臺東:臺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邱冠斌,2008,〈新竹縣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竹北市為例〉。《中華行政學報》5:145-163。
紀玉臨、周孟嫻、謝雨生,2009,〈台灣外籍新娘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8:67-113。
胡愈寧、張瑞蘭,2012,〈客庄新住民之子女語文能力與生活適應研究〉。《聯大學報》9(2):23-36。
唐文慧、蔡雅玉,1999,〈全球化下的台灣越南新娘現象初探〉。收錄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唐淑芬、黃沛文,2007,〈新住民子女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4(6):139-148。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3:72-83。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86。
夏曉鵑,2005,〈全球化下台灣的移民/移工問題〉。頁330-363,收錄於瞿海源、張苙雲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芳全,2009,〈影響台灣城鄉國二學生的數學成就因素探討〉。論文發表於「2009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09年11月27日至28日。
張芳全、王平坤,2012,〈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文化資本、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6(1):55-89。
張菁芬、黃映翎,2009,〈婚姻移民的空間分析: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台灣社會福利學刊》8(1):71-117。
張貴英,1996,〈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37-39。
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5-17。
張樹閔,2007,《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生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翰璧、張晉芬,2013,〈全球化效果的侷限:台灣民眾對接納跨國移民的態度〉。《臺灣社會學刊》52:131-167。
陳小紅,2005,〈跨國婚姻中人權問題之探討:來台生活「大陸配偶」案例之檢視〉。《國家政策季刊》4(1):141-164。
陳玉華、伊慶春,2016,〈台灣民眾對婚姻移民的社會態度〉。頁223-247,收錄於蕭新煌、趙永佳、尹寶珊編,《台灣與香港的青年與社會變貌》。中國: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陳信木、謝芳吟,2015,〈臺灣超低生育率的空間擴散〉。論文發表於「2015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社會學想像與另類未來」,高雄:中山大學社會學系,2015年11月20至21日。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奕奇、劉子銘,2008,〈教育成就與城鄉差距:空間群聚之分析〉。《人口學刊》37:1-43。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臺北縣新移民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頁66-91,收錄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主編,《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陳婉琪,2012,〈再探台灣的都市教育優勢:集體社會化論的可能性〉。頁143-184,收錄於謝雨生、傅仰止主編,《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社會階層與勞動市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之3)》。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幼教系碩士論文。
陳順利、黃毅志,2015,〈解除Coleman等人報告書的魔咒:學校中的班級因素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111-138。
傅仰止,1996,〈人口比例與族群意象:東部原漢關係的結構性與社會心理基礎〉。《臺灣社會學刊》20:125-161。
曾嬿芬,200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臺灣社會學刊》32:1-58。
黃昆輝,1972,〈論教育機會均等〉。頁89-109,收錄於方炳林、賈馥茗編,《教育論叢》。台北:文景。
黃敏雄,2015,〈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教育研究集刊》61(4):33-61。
黃森泉 、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楊婉瑩、李品蓉,2009,〈大陸配偶的公民權困境-國族與父權的共謀〉。《臺灣民主季刊》6(3):47-86。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16(4):1-37。
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2006,〈台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33:1-32。
溫在弘,2015,《空間分析:方法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萬敏婉,2006,《臺灣地區婚配移民的空間分析─大陸與外籍配偶的比較》。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美瑩,2013,《基隆市新移民子女的家庭資源、 課外閱讀行為、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
趙彥寧,2005,〈社福資源分配的戶籍邏與國境管理的限制:由大陸配偶的入出境管控機制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43-90。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劉鶴群,2015,〈社會排除、貧窮與就業:現象描述與政策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51:163-184。
潘淑滿,2004,〈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8(1):85-132。
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巨流。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
薛承泰、林慧芬,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236-238。
謝智玲,2007,〈異國婚姻家庭的父母管教、參與學校教育與子女行為適應之調查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81-95。
鍾鳳嬌、王國川、陳永朗,2006,〈屏東地區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4):411-429。
魏培容、郭李宗文、高志誠、高傳正,2011,〈新住民與非新住民家庭之幼兒數學能力與語言能力的比較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2:153-172。
譚光鼎,1998,〈教育與族群〉。頁357-378,收錄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師大書苑。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3,〈17年後,25歲青年超過十分之一是新住民子女〉。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95,取用日期:2016年7月20日。
李宗佑,2006,〈學者拿數據反駁學習遲緩說,新臺灣之子並未低人一等〉。中國時報,2006 年 9 月 19 日。http://city.udn.com/54543/1860918。
教育部統計處,2016,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94~104 學年度)。http://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 04C74553DB60CAD,取用日期:2016年3月20日。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