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為娃做個娃-探究母親與媧豆兒布娃娃的邂逅
Make a Doll for Children-Explore the Enconter of the Mother and Handpuppen.
作者 葉立文
Yeh, Li Wen
貢獻者 倪鳴香
葉立文
Yeh, Li Wen
關鍵詞 親子關係
手製娃娃
媧豆兒布娃娃工作坊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Handmade
Handfpuppen workshop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Oct-2017 10:20:55 (UTC+8)
摘要 本研究採經驗敘說內涵的探究,以探究兒童的世界及文化為出發點,將手製娃娃作為對象,透過它的製作經驗來探討其在童年親子關係上之意涵。除從歷史文獻檔案資料中爬梳理解其意涵,主要選取在1993年從臺灣社會中發展的「媧豆兒布娃娃工作坊」參與媽媽為對象,進行其縫製歷程當事人對此經驗敘說內涵的解讀,從中理解詮釋出媧豆兒布娃娃在母親意義世界中的畫面及在童年親子關係之建構。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experience, it is a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world of children and culture, the handmade dolls as the object, through its production experience to explore their meaning in the childh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information, mainly selected the mothers of participants from the “handfpuppen workshop", which was developed from Taiwan society in 1993, to explore the subject matter and the study. To the sewing process of the parties to this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of experience. Try to understand the handfpuppen in the mother’s world meaning and to construct of the childh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王連海(1991)。中國民間玩具簡史。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
王冠英(1993)。中國古代民間工藝。台北市:臺灣商務。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敘說分析。台北市:五南。
王瑞賢、王慧蘭、張盈堃(譯)(2009)。Michael Wyness著。兒童與社會。台北:心理。
王雪貞、林翠湄、連延嘉、黃俊豪(譯)(2006)。David R. 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呂品田(2002)。中國民間美術全集-游藝篇—玩具卷。華一書局。
余振民(譯)(1997)。Roy Wilkinson著。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吳芝儀(譯)(2008)。Amia Lieblich & Rivka Tuval-Mashiach & Tamar Zilber(199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Uwe Flick著。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林日輝、戴靖惠(譯)(2004)。Joy Hendry著。社會人類學:他們的世界。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身心障礙研究, Vol.3, No.2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周怜利(譯)(2000)。Erik H. Erikson、Joan M. Erikson、Helen Q. Kivnick著。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台北市:張老師。
柯勝文(譯)(2002)。Rudolf Steiner著。人類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徐瑞仙、朱孟勳、方麗麗(譯)(1998)。Marilyn Segal, Don Adcock著。在遊戲中成長-第1册,一到二歲的孩子。臺北市:及幼文化出版。
倪寶誠(2003)。民俗玩具。台北: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倪鳴香、張煜麟(2009)。創意商業玩具需求洞察研究。2009孩童心靈的閱讀國
際研討會。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東大學研究所。2009年11月。
郭靜晃(譯)(2000)。Fergus P. Hughes著。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臺北市:洪葉文化。
張世宗(2006)。昨日童年,傳統童玩:趣說台灣童年游藝文化。台北市:史博
館。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張君玫(譯)(2003)。Nancy J. Chodorow著。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市:群學。
陳淑敏(2005)。幼兒遊戲。台北:心理。
陳筱宛(譯)(2012)。Alison Gopnik著。寶寶也是哲學家:幼兒學習與思考的驚奇發現。台北市:商周出版。
陳齊鈞(譯)(2013)。Joel Bakan著。被出賣的童年。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畢恆達(1996)。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台北縣板橋市:小畢空間。
畢恆達(1996)。物情物語。臺北市:張老師。
黃曉星(2003)。邁向個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學者解讀華德福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賀慧玲(1992)。幼兒玩具的涵義-重要性與價值。國教天地,91,28-34。
溫明麗(1988)。為孩子選玩具。台北:時報文化。
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
閻蕙羣(譯)(2005)。M.G. Lord著。解讀芭比娃娃:芭比對女性自我形塑的影響。台北:智庫文化。
劉禧琴、吳旻芬(譯)(1997)。高橋弘子著。日本華德福幼稚園:實踐健康的幼兒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劉國彬、楊德友(譯)(2014)。Carl Gustav Jung著。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市:張老師。
鄭翠華(2007)。幼兒教玩具設計與運用。台北:揚智文化。
鄭鼎耀(譯)(1997)。Roy Wilkinson著。善、美、真的學校:華德福教育入門。台北縣:光佑文化。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合著(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市:心理出
版。
薛絢(譯)(2008)。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著。慢的教育 Under Pressure: Rescuing our children from the culture of hyper-parenting。台北:大塊文化。
羅文喬、馬惠芬(譯)(2003)。Martha B.著。嬰幼兒教具實務與應用:0~8歲適齡發展玩具選用。台北市:華騰文化。

(二)英文書籍:
Cheska, A. T. (1978) In M. A.Salter, Pla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Y: Leisure Press.
Cohen, D.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Play. London: Croom Helm.
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Ltd.
Diaz(2008) Toy Stories: Mothers and the Meanings of Toys. Honors Projects.Paper 15. Sociology Department.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97157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7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倪鳴香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葉立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eh, Li 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葉立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Yeh, Li 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Oct-2017 10:20:55 (UTC+8)-
dc.date.available 2-Oct-2017 10:20:5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Oct-2017 10:20:5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157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331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70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採經驗敘說內涵的探究,以探究兒童的世界及文化為出發點,將手製娃娃作為對象,透過它的製作經驗來探討其在童年親子關係上之意涵。除從歷史文獻檔案資料中爬梳理解其意涵,主要選取在1993年從臺灣社會中發展的「媧豆兒布娃娃工作坊」參與媽媽為對象,進行其縫製歷程當事人對此經驗敘說內涵的解讀,從中理解詮釋出媧豆兒布娃娃在母親意義世界中的畫面及在童年親子關係之建構。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experience, it is a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world of children and culture, the handmade dolls as the object, through its production experience to explore their meaning in the childh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information, mainly selected the mothers of participants from the “handfpuppen workshop", which was developed from Taiwan society in 1993, to explore the subject matter and the study. To the sewing process of the parties to this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of experience. Try to understand the handfpuppen in the mother’s world meaning and to construct of the childh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探究的開始 01
第二節、研究目的 06
第二章 玩具作為童年親子關係的中介物 07
第一節、從玩具的發展看其存在的意涵 07
第二節、歷史中的布娃娃 12
第三節、玩具是童年親子關係的中介物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研究構想 21
第二節、關於媧豆兒布娃娃工作坊 21
第三節、資料採集 26
第四節、研究對象 30
第五節、資料分析與詮釋 32
第四章 布娃娃在母親意義世界中的畫面 35
第一節、團體敘說訪談整體概況 35
第二節、媽媽們敘說文本的解讀 44
第三節、尼克個案的解析 59
第五章 再思玩物在童年親子關係建構 67
第一節、童年玩物與情感依附 67
第二節、童年手製玩物與親子關係 73
第六章 回顧與展望 81
第一節、研究歷程的學習 81
第二節、展望未來及研究建議 84
參考文獻 85
附錄一 87
附錄二 94
zh_TW
dc.format.extent 170632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7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親子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手製娃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媧豆兒布娃娃工作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andmad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andfpuppen workshopen_US
dc.title (題名) 為娃做個娃-探究母親與媧豆兒布娃娃的邂逅zh_TW
dc.title (題名) Make a Doll for Children-Explore the Enconter of the Mother and Handpuppe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王連海(1991)。中國民間玩具簡史。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
王冠英(1993)。中國古代民間工藝。台北市:臺灣商務。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敘說分析。台北市:五南。
王瑞賢、王慧蘭、張盈堃(譯)(2009)。Michael Wyness著。兒童與社會。台北:心理。
王雪貞、林翠湄、連延嘉、黃俊豪(譯)(2006)。David R. 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呂品田(2002)。中國民間美術全集-游藝篇—玩具卷。華一書局。
余振民(譯)(1997)。Roy Wilkinson著。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吳芝儀(譯)(2008)。Amia Lieblich & Rivka Tuval-Mashiach & Tamar Zilber(199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Uwe Flick著。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林日輝、戴靖惠(譯)(2004)。Joy Hendry著。社會人類學:他們的世界。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身心障礙研究, Vol.3, No.2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周怜利(譯)(2000)。Erik H. Erikson、Joan M. Erikson、Helen Q. Kivnick著。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台北市:張老師。
柯勝文(譯)(2002)。Rudolf Steiner著。人類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徐瑞仙、朱孟勳、方麗麗(譯)(1998)。Marilyn Segal, Don Adcock著。在遊戲中成長-第1册,一到二歲的孩子。臺北市:及幼文化出版。
倪寶誠(2003)。民俗玩具。台北: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倪鳴香、張煜麟(2009)。創意商業玩具需求洞察研究。2009孩童心靈的閱讀國
際研討會。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東大學研究所。2009年11月。
郭靜晃(譯)(2000)。Fergus P. Hughes著。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臺北市:洪葉文化。
張世宗(2006)。昨日童年,傳統童玩:趣說台灣童年游藝文化。台北市:史博
館。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張君玫(譯)(2003)。Nancy J. Chodorow著。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市:群學。
陳淑敏(2005)。幼兒遊戲。台北:心理。
陳筱宛(譯)(2012)。Alison Gopnik著。寶寶也是哲學家:幼兒學習與思考的驚奇發現。台北市:商周出版。
陳齊鈞(譯)(2013)。Joel Bakan著。被出賣的童年。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畢恆達(1996)。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台北縣板橋市:小畢空間。
畢恆達(1996)。物情物語。臺北市:張老師。
黃曉星(2003)。邁向個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學者解讀華德福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賀慧玲(1992)。幼兒玩具的涵義-重要性與價值。國教天地,91,28-34。
溫明麗(1988)。為孩子選玩具。台北:時報文化。
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
閻蕙羣(譯)(2005)。M.G. Lord著。解讀芭比娃娃:芭比對女性自我形塑的影響。台北:智庫文化。
劉禧琴、吳旻芬(譯)(1997)。高橋弘子著。日本華德福幼稚園:實踐健康的幼兒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劉國彬、楊德友(譯)(2014)。Carl Gustav Jung著。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市:張老師。
鄭翠華(2007)。幼兒教玩具設計與運用。台北:揚智文化。
鄭鼎耀(譯)(1997)。Roy Wilkinson著。善、美、真的學校:華德福教育入門。台北縣:光佑文化。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合著(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市:心理出
版。
薛絢(譯)(2008)。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著。慢的教育 Under Pressure: Rescuing our children from the culture of hyper-parenting。台北:大塊文化。
羅文喬、馬惠芬(譯)(2003)。Martha B.著。嬰幼兒教具實務與應用:0~8歲適齡發展玩具選用。台北市:華騰文化。

(二)英文書籍:
Cheska, A. T. (1978) In M. A.Salter, Pla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Y: Leisure Press.
Cohen, D.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Play. London: Croom Helm.
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Ltd.
Diaz(2008) Toy Stories: Mothers and the Meanings of Toys. Honors Projects.Paper 15. Sociology Department.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