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Periodical Articl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偽裝化緣與捐贈詐欺—評板橋地院88年度易字第4578號判決
作者 許恒達
貢獻者 法律系
日期 2013-02
上傳時間 6-Oct-2017 14:32:12 (UTC+8)
摘要 實施詐術而騙誘相對人捐款時,被害人即使懷疑詐術行為的真實性,仍可認定成立陷於錯誤,該實施單方財產處分行為的被害人,不論是否明知其行為將自招損害,均可認定已為財產處分,至於因誘騙而為單方處分行為之時(例如本案涉及的贈與詐欺),是否可認定有財產損害,應從處分權執行後,是否得到合理的對待給付進行觀察,換得合理及可得預期的對待給付是交易目的及動機,原則上當該目的或動機可以客觀化、外部化,並可由一般人觀察得知時,其目的若無法達成,即屬財產損害(實施處分權後未得獲得合理對價),其類型包括未能實現預期金錢對價、相對人無資力等傳統意義上的價值減損,以及已經外部化、客觀化的社會目的不能達成等情況。
關聯 台灣法學雜誌, No.218, pp.132-142
資料類型 article
dc.contributor 法律系
dc.creator (作者) 許恒達zh-TW
dc.date (日期) 2013-02
dc.date.accessioned 6-Oct-2017 14:32:12 (UTC+8)-
dc.date.available 6-Oct-2017 14:32:1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Oct-2017 14:32:12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3479-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實施詐術而騙誘相對人捐款時,被害人即使懷疑詐術行為的真實性,仍可認定成立陷於錯誤,該實施單方財產處分行為的被害人,不論是否明知其行為將自招損害,均可認定已為財產處分,至於因誘騙而為單方處分行為之時(例如本案涉及的贈與詐欺),是否可認定有財產損害,應從處分權執行後,是否得到合理的對待給付進行觀察,換得合理及可得預期的對待給付是交易目的及動機,原則上當該目的或動機可以客觀化、外部化,並可由一般人觀察得知時,其目的若無法達成,即屬財產損害(實施處分權後未得獲得合理對價),其類型包括未能實現預期金錢對價、相對人無資力等傳統意義上的價值減損,以及已經外部化、客觀化的社會目的不能達成等情況。zh_TW
dc.format.extent 19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台灣法學雜誌, No.218, pp.132-142zh_TW
dc.title (題名) 偽裝化緣與捐贈詐欺—評板橋地院88年度易字第4578號判決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