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曾昭旭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黃漢昌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黃漢昌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83 | |
dc.date.accessioned | 24-Oct-2017 15:07:4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Oct-2017 15:07:4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Oct-2017 15:07:41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400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71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探討王門泰州學派之羅近溪,全一冊,約九萬字,凡六章,二十二節,內容大致如左:第一章、生平與著作-本章分年譜與著作二節,首在辨正古今人所作近溪年譜之謬誤,次則就台灣目前所見近溪之作品略加介紹,其重在考據。第二章、成學之經過-本章三節,分從學術時代背景,近溪之成學階段與近溪所感之問題三方面討論,旨在考其學術淵源。第三章、本體論-本章亦分三節,首論宋明儒學之分系,以略為心學定位;次則詳述近溪之即生即身言心,以明近溪對道體之確指;最後則舉龍溪、念菴與雙江之論心體以與近溪比較,以凸顯近溪論本體之特色。第四章、工夫論-分「辨志」、「覺悟」等九節,討論近溪對工夫入路之指點。第五章、近溪學說疏釋-本章三節,一在列舉時人對近溪之懷疑與誤解,二在對此些誤解加以疏釋,三則對近溪之其他學說更作疏解,以明確其原意。第六章、近溪之特色及地位-本章先指點近溪之特色及在王學中之地位,更舉內聖外王之圓境以相對照,以明近溪之不足及其在整個中國儒學中之地位,凡二節。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序言近溪小像第一章 羅近溪之生平與著作1第一節 年譜及考證1第二節 著作之考證12第二章 近溪成學之經過17第一節 學術時代背景17第二節 近溪成學之階段20 壹、十有五而定志於張洵水-志學之初階21貳、十七、八歲,觀水鏡以復澄湛之體-靜坐觀心時期22叁、二十六而正學於顏山農24肆、三十四悟易於胡生26伍、三十九歲劇病,舊習悉去,學風完成28第三節 近溪所感之問題29第三章 近溪之本體論33第一節 略論宋明儒之分系33第二節 近溪之即生即身言心35壹、即「生」言心體之創生不已35貳、即「身」言心體之自然平常41第三節 近溪論心體與龍溪、念菴、雙江之比較45壹、王龍溪之即虛言心45貳、羅念菴與聶雙江之致虛歸寂47第四章 近溪之工夫論51第一節 辨志51第二節 覺悟54第三節 自信57第四節 為學須先得「頭腦」63第五節 「當下」為用工之地66第六節 「戒懼」為入道之首、進德之先72第七節 「疑」為進學之階75第八節 祛除光景77第九節 道中庸79壹、以孝弟慈為實際79貳、簡易直截82叁、渾淪順適、自然平常84第五章 近溪學說疏釋93第一節 時人對近溪之懷疑與誤解93壹、混知覺為良知93貳、茫然莫可措手95叁、援禪門以說儒宗96第二節 對近溪學說若干誤解之疏釋98壹、良知與知覺99貳、自律道德與他律道德101叁、下學與上達106第三節 近溪學說之其他要點108壹、論大學與致知格物109一、言本末、先後乃一滾、圓頓地說112二、言「格物致知」無工夫義113三、良知良能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114貳、論己發未發、中和、寂感、體用、動靜諸義114叁、迷覺一心117肆、近溪之評議宋明儒家119第六章 近溪之特色及其在儒學中之地位127第一節 近溪之特色及在王學中之地位127第二節 近溪在中國儒學中之地位133參考書目141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37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text/html | - |
dc.title (題名) | 羅近溪學述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