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述先、羅宗濤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李美娟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李美娟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83 | |
dc.date.accessioned | 24-Oct-2017 15:07:4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Oct-2017 15:07:4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Oct-2017 15:07:45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4006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71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共分七章,二十二節。約十萬字。第一章:緒論。論及正史列女傳之體裁及性質、記述目的、列女入傳之採錄準則、與劉向列女傳之關係等。 自范曄採列女入後漢正史。晉書、魏書、隋書、北史、新舊唐書、宋史、金史、金史、遼史、元史、明史繼之。其體裁皆屬類傳(或曰合傳),類傳者。集性質相同、事跡相同或互有關係之人,平列敘述,無主無從。梁任公稱此體裁,最能表示歷史之真相,傳中人物之位置與價值,亦最能看出。至如合傳之性質,任公分其為二,-曰超群絕倫之偉大人物,兩下有比較者。二曰代表社會部分現象之普通人物,多人性質相近者。前乃英俊挺拔之個人,後乃群龍無首之眾人,列女傳即如後者。其云:「這種合傳,是專寫某團體或某階級的情狀;其所注意之點,不在個人的事業而在社會的趨勢…一個人雖無意義,人多則意義自出…要把個人的動作聚合加上,然後全部精神可以表出。單看…,都是硜硜小節;然…共同精神,就在這硜硜小節裏邊。…普通人物,多數的活動,其意味極其深長,有時比偉大還重要些,千萬不要看輕他們。沒有他們,我們看不出社會的真相,看不出風俗的由來,合傳這種體裁,大概情形如此。」此述合傳之性質、優點,簡明扼要,故錄於此。 正史列女傳之記述目的,大底皆為宣揚閨範,以助陰訓,綜成其事,以昭婦則。其採錄準則亦大底一致。僅其注重點或有不同,或倡才行,或揚忠義,或重守節。 宋王囘列女傳序有云:「凡以列女名書者,皆祖之劉氏。」劉氏者,謂劉向列女傳也。觀夫晉書列女傳序云:「…子政緝之於前,元凱編之於後,具宣閨範,有裨陰訓。」魏書列女傳序云:「…子政集之於前,元凱編之於後。」金史列女傳序云:「…劉向始述三代賢妃,…范曄始載之漢史。」明史列女傳序云:「劉向傳列女,…范氏宗之…」,可見正史列女傳與劉向列女傳一脈相承之關係。又,正史列女傳之記述目的,大底不出劉向勸戒之意。正史列女傳中之列女行誼,亦大底不出劉向列女傳之範圍。 第二章:正史列女傳中之列女形像。 綜觀歷代列女之錄於正史者,大皆以行誼之載為詳,勵世之意為重。至如生活實況,心態心態,則不易見明,多顯疏漏,是亦史家之意,本不在此也。本章試由史家之撰述文字,略析正史列女傳中之列女形像為家世、婚姻生活、經濟生活、社交生活、姿儀、性情等項分述。1.家世:有出身皇族、名門、豪家、異族、偽國、農家、民家、娼妓、巫祝、或其它等。2.婚姻生活:(1)名分:有正室、側室、繼室之分。(2)婚齡:成婚年齡最早者年十三,最晚者年六十一。 定婚年齡最早者年十三,最晚者年十八。(3)丈夫身分及行為:有夫任官、夫僭位、夫背義、夫戰沒,夫坐法、夫驕淫、夫飲博、夫狂悖、夫敗家、夫棄家為僧等。(4)夫妻關係:a、未婚者:有未合卺而夫亡、未成婚而夫亡,未婚夫亡、未婚夫有獄、未婚夫久不歸、未婚夫行非禮等。b、已婚者:有與夫相偕、與夫答辯、嫌夫調夫、與夫告絕、與夫離別、受逼絕婚、嘗遭夫遣等。c、夫卒者:有夫卒改嫁、夫卒守節、受逼改嫁等。(5)舅姑與子女:a、舅姑:有姑性嚴、姑寡恩、姑縱飲、姑與人私、舅姑奪姻富家等。b、子女:有子犯法、子為賊、子 (孫) 任官、子 (孫)名聞、子為王、子耕於野、子早卒、子至孝、女有淑德等。3.經濟生活:有周給、自給、居貧之分。居貧者如行乞、見賣、鬻子女、無以為斂、寢處棺中、饍粥不給、賣物給夫。 正史列女傳中列女之經濟生活大皆貧苦,至如列女之工作約有:紡績、組紃、女紅、耕田、春汲、井臼、種蔬、伐薪、採藥、商販、販香、蠶桑、歌舞逐食等。4.社交生活:有赴婚會、與娣姒會、慶生、不肯歸寧、不出門閣、不預吉會、詣州、詣縣、詣闕、詣官、護喪 、奔喪、迎喪、歸鄉、歸寧、避難離家,被召入宮、家立講堂、與貴重諮議、清談等。5.姿儀與性情:(1)姿儀:除元史載李仲義妻「肥黑」外、多有容色、或美風儀。(2)性情:有婉順、貞淑、貞靜、聰敏、聰慧、聰朗、聰辯、有志節、志行、志操、性至孝、幼如成人、守禮、剛烈、仁愛、儉約、嚴明、賢明、爽秀、端慤等。其中,晉列女最多聰朗、聰識,明史列女最多守禮、剛烈。 第三章:正史列女傳中之列女行誼。分為孝行、貞節、才行、忠勇義行、慈教母儀、事夫持家等項討論。1.孝行者約有:親亡自殺。哀毀而死。守喪奔喪。護葬遷葬。為父報仇。請代父死。請減父刑。替父伸冤。捨命救親。打虎救親。刀救親疾。終身不嫁以養親。曲從順姑。捨命救姑。力救翁姑之疾。夫卒守節、竭力舉喪。夫卒守節、孝養舅姑。2.貞節者約有:毀形全節。嫠居守節。家人逼嫁、寧死不屈。與夫分散、堅心守節。不從賊亂、卒遭殺害。不受賊辱、自殺全節。臨難不苟、願先夫死。家人逼嫁、自殺全節。養母逼娼、自殺全節。夫亡自殺。夫疾自殺。臨難不避、守禮而死。身處父、夫之間,進退維谷、捨命兩全。夫以妻配將士、妻卒自殺。夫以得罪籍家、妻卒自殺。夫坐法死、妻恐被辱、自殺全節。夫卒子死、自殺全節。夫卒姑死、自殺全節。夫卒守節、待子成立、自殺全節。逢賊之亂、請夫殺己、以妨賊污。夫貧鬻妻、妻卒自殺。翁貧鬻媳、媳卒自殺。夫引博徒、逼婦共歡、妻不從、卒自殺。姑有淫行、並欲污婦、婦不從、卒而自殺被殺。未嫁守節。未成禮而守節。未婚夫亡、自殺以殉。未婚夫亡、自殺以拒更適。未婚夫有獄,自殺以拒更適。未婚夫久不歸、堅心守志。未婚夫欲行非禮,不從被殺。3.才行者約有:善屬文。有才辯。興廢學。博學著書。諫疏匡君。鑒明識遠(知人明鑒,以遠識免禍)。能草書。有才藝。有才慧。善書史。能鼓琴。4.忠勇者約有。奉公竭力,代夫作戰。突圍乞援,勒兵禦寇。嬰城固守,助夫守城。歃血投戎,協助防務。5.義行者約有:捨己救夫。打虎救夫。請代夫死。為夫報仇。為夫昭雪。護夫喪還鄉。勉夫從義。夫從叛逆,潔身守義。取刀斬賊,贖夫同賊之罪。勉夫死國,自殺以卸後慮。養夫前妻女及舅之庶子,三不舉子。捨己子,救夫前妻子。棄子救叔。棄女救姪。捨己救兄。捨己救弟。義養嫠姊。義養孤弟。義姑撫姪。義姆撫子。義婢捨己救主。義妾矢志以歿。義娼勉士盡忠。義妓恥事畔臣。6.慈我母儀者約有:慈愛。嚴毅。教忠。教孝。教廉。教儉。教讀書。教擇友。賢明有禮。貞淑有識。7.事夫持家者約有:恭順事夫。勸諫諍夫。勉夫續修清節。勤儉持家,睦親盡禮。 第四章 正史列女傳中列女行誼之影響因索。爰夫人類之行為及影響人類行為之因素極為複雜,約而言之 • 社會、文化與行為之關係,最為密切重要。本章即分列女行誼之影響因素為文化背景、社會風氣、時代風尚、朝廷倡導、律法頒定等項敘述。1.文化背景。一以貞節為例,一以事夫持家為例。觀夫我國經典書籍,詩興柏舟之詠,禮有不二之文,男尊女卑、男行女隨、婦無外事、以夫為天、女主中饋、三從四德、從一而終、婦有七去之說屢見,是知貞節觀念之醞釀,其來有自矣。漢世班昭女誡以下,唐世之女論語,女孝經,於婦人女子之貞節德行,亦皆有教化勸勉之功。及至宋世伊川「餓死事小,失節失大」之說,後人復多倡導,人心風俗,遂多樞於貞節。 至如婦人之事夫持家者,觀夫自古經籍皆以天尊地卑、陽剛陰柔,夫婦之道 ,所謂順也。此外,慎言、謹行、敬慎、專心、諫諍、勤儉、和叔妹、睦親…亦皆歷代女教、女學之所注重者。2.社會風氣:以貞節為例。觀夫正史列女傳,節婦烈女為數最多,然則唐書已往,列女之撰錄,尚不至以節婦烈女為主。若夫蔚宗之收文姬,無憾其困入胡中,狎生二子。隋書之載蘭陵,無諱其前夫既死,再適柳述。唐書列女傳且不乏「夫卒,家人迫女再嫁」、「夫流徙、父及夫勸其再嫁」、「夫危病、勸妻再嫁」、「爭聘列女」、「-般再嫁」之載,古代婦女再嫁之風由是可見。 論者多謂中國史上約貞節之風,當以唐宋之際為轉捩點,蓋自南宋朱子,伊川「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說漸浸民心,貞節觀念之發展,遂日甚一日,婦女守節之風氣,亦越趨成形。及至元明,婦人之視死如歸、唯節是尚者,乃為俯拾可得,不可勝數矣。3.時代風尚:以晋列女之才行為例。觀夫晉世婦人嗜尚,頗與時風相協。蓋自漢季標榜節概,士秉禮教,人倫風鑒,臧否人物,流風所及,婦人亦有化之。或習持名理清談,皆當時男子所以相誇。4.朝廷獎勵:一以貞節為例。一以孝行為例。觀夫貞節之倡,早見秦世。漢宣帝詔賜貞婦順女帛,開青史褒獎貞順之首例。後漢安帝甄表貞婦門閭,旌厥其行,實為明史「烏頭綽楔、照躍井閭 」之濫觴。至如有明一代,提倡貞節,最為有力,是以二十四史中之節婦烈女,明史為數最多者,朝廷倡導之不為不力也。 若夫孝者,堯舜相傳之道也。蓋自漢世以孝治天下,後漢名臣,多出身孝廉。貞觀開元之際,孝義之家,朝廷屢賜粟帛。玄宗並特為孝經作注,頒行天下,刻石太學。趙宋太祖於孝獎懲,不遺餘力。明世於孝子獎飾備至,隨處隨地,立坊銘旌,是以百姓子弟,競為孝行。5.律法頒定,以唐列女之孝行為例。觀夫唐書列女傳中之列女行誼,孝行最多,而今傳之唐律,其中甚多與孝有關之條文,以理推之,唐列女之孝行當受其時律法頒定之影響也。 第五章:正史列女傳中之神異感應及其源流。 正史列女傳中之神異感應約有:夢想、夢神、夢兆、占夢、投胎、傅魂、災異、感應等。災異者如:疾風暴雨、靁電晦冥、經歲不雨、地大震、天雨雪、水蟲多死、屋瓦皆落、江濤震吼、岸上裂崩。感應者如:涌泉躍鯉、群鳥悲鳴、封股親癒、虎釋大母 • 尸不漂沒、尸色如生、屍逆流、棺重不可移、尸重不可舉、風轉而家得不焚、雷電擊蟒等。 爰夫災異感應之說,起源甚早。招魂、復魂、還魂之事,自古亦盛。餘如占夢之說,早見詩經。若夫投胎之事,蓋自佛教東傳,輪迴之說盛行之後始有之。約而言之,正史列女傳中之神異感應,雖不能盡信,要亦可見時人之風俗、期望,與社會之心理、心態,是亦不可忽也。 第六章:正史列女傳中之人物取材與旁徵資料。 觀夫各正史列女傳,其人物取材之來源與出處大皆未載,唯明史列女傳序云:「其著於實錄及郡邑志者,不下萬餘人,…今掇其尤者,…具著於篇。」由是可知明史列女之取材於實錄,郡邑志也。 本章試取曹娥、饒娥、胡烈婦等二十人,略錄其旁徵資料以為參校。所舉之旁徵資料,其著作年代大多先於各正史列女傳之成書年代,亦有後於列女傳,或與列女傳同時者。較其真實準確性。以年代先者為高,然則後人之作亦有備詳於列女傳者,或以文人潤飾,或以別有取材,要亦同具參考價值,故皆錄之。 第七章:餘論-正史列女傳中列女所獲之評價。 觀夫各正史列女傳中之列女,朝廷多有獎勵,社會多有嘉許,所獲之評價,大體皆高。本章即列舉各正史受獎之列女,分為孝女孝婦、忠婦、義婦,賢母賢妻、有才者等項記述。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正史列女傳之體裁及性質1第二節 正史列女傳之記述目的7第三節 正史列女傳列女入傳之採錄準則14第四節 正史列女傳與劉向列女傳之關係16第二章 正史列女傳中之列女形像21第一節 家世21第二節 婚姻生活26第三節 經濟生活46第四節 社交生活53第五節 姿儀與性情58第三章 正史列女傳中之列女行誼69第一節 孝行69第二節 貞節83第三節 才行92第四節 忠勇義行99第五節 慈教母儀103第六節 事夫持家110第四章 正史列女傳中列女行誼之影響因素117第一節 文化背景118第二節 社會風氣131第三節 時代風尚141第四節 朝廷倡導144第五節 律法頒定147第五章 正史列女傳中之神異感應及其源流161第一節 正史列女傳中之神異感應161第二節 正史列女傳中神異感應之源流167第六章 正史列女傳中之人物取材與旁徵資料185第七章 餘論:正史列女傳中列女所獲之評價245引用及參考書目257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37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text/html | - |
dc.title (題名) | 正史列女傳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