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毛澤東與國際派鬪爭之研究
作者 鄭載一
貢獻者 東亞研究所
郭華倫(乾輝)
鄭載一
日期 1983
上傳時間 25-Oct-2017 15:37:34 (UTC+8)
摘要 從政治學及歷史的演變來看,任何黨派及其政治路綫,都不是短時間便形成的,也不能瞬間地掌握了領導機關,必有其一定的形成、發展和變遷過程。中共國際派之形成,應遠溯至莫斯科東方大學及孫中山大學的設立,在中共初期領導階層不尊重第三國際代表,反對第三國際,因此共產國際只得派遣其親手訓練培養的「子弟兵」,返回中國奪權。由於以陳紹禹為代表的國際派(外共)缺乏歷史淵源、經驗不足,無法使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實力派(土共)服氣,因而在江西蘇區展開了一連串的權力鬪爭。而反五次圍剿失敗以後,中共突圍流竄。毛澤東乘機在遵義會議時翻身,開始打擊國際派,此時國際派也因派內爭權奪利而分裂,但國際派經過一段時間的掌權,自己也培養了一批勢力,加上共產國際的撐腰,直到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風運動展開之後才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打擊國際派。到了一九四五年召開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判定了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之間,黨的總路綫是第三次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路綫,而國際派一聲不響,才完全被打垮。
這篇論文共分六章十六節,計十萬餘字。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範圍。
第二章敘述國際派之形成背景及發展經過。其背景遠溯自一九二○年代,共產國際在莫斯科設立了東方大學及孫中山大學,以培訓東方各國共產革命的幹部。
第三章談到國際派路綫之重點及國際派之掌權經過。國際派以一群留俄學生,沒有任何政治參與及權力鬪爭之經驗,在獲得米夫的支持下,把從書本上學來的那一些理論,却在通過六屆四中全會,而領導了中共中央。
第四章說明國際派與毛澤東之衝突和鬪爭:一、「反 AB 團」等即肅反問題衝突。二、「富農路綫」、「查田運動」等,即士地故革問題的衝突。三、「紅軍問題」、「游擊主義」等,即軍事戰略問題的衝突。四、「羅明路綫」鬪爭等,即路綫權力鬪爭。
第五章談到國際派之分裂與沒落過程。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爭取多數的支持,奪取了軍事領導權。在遵義會議上,國際派內部產生了裂痕。抗日戰開始,陳紹禹從莫斯科回到延安以後,以第三國際欽差大臣的姿態,領導所謂抗日民族統一戰綫。陳紹禹主張維護抗戰,堅持統一戰綫,但毛澤東主張利用抗日戰爭,擴充實力,經營地盤,準備造反。一九四二年起,毛澤東發動整風運動,澈底打擊國際派,並企圖建立自己的個人崇拜地位。又在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判定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之間黨的總路綫是「第三次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路綫。
最後一章結論,乃敘述撰寫本論文後,的認識和感想。
中共內部鬪爭,大都以路綫鬪爭作號召,諱言是權力鬪爭。事實上路綫鬪爭和權力鬪爭往往搞在一起,但其本質還是權力的爭奪。當了權,路綫便正確,失了權,路綫就錯誤。
序言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1
第二節 研究範圍4
第二章 國際派之形成與發展9
第一節 時代背景9
第二節 國際派之形成21
第三節 國際派之發展28
第三章 國際派之掌權41
第一節 國際派路線的重點41
第二節 六屆四中全會46
第三節 國際派之當權54
第四章 國際派與毛澤東之衝突和鬪爭65
第一節 肅反工作65
第二節 土地革命72
第三節 軍事戰略89
第四節 衝突與鬪爭107
第五章 國際派之分裂與沒落141
第一節 遵義會議143
第二節 所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60
第三節 延安整風運動176
第四節 國際派之沒落186
第六章 結論201
參考書目211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碩士
7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5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 東亞研究所
dc.contributor.advisor 郭華倫(乾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鄭載一zh_TW
dc.creator (作者) 鄭載一zh_TW
dc.date (日期) 1983
dc.date.accessioned 25-Oct-2017 15:37:34 (UTC+8)-
dc.date.available 25-Oct-2017 15:37:3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5-Oct-2017 15:37:34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4081-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dc.description (描述) 72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從政治學及歷史的演變來看,任何黨派及其政治路綫,都不是短時間便形成的,也不能瞬間地掌握了領導機關,必有其一定的形成、發展和變遷過程。中共國際派之形成,應遠溯至莫斯科東方大學及孫中山大學的設立,在中共初期領導階層不尊重第三國際代表,反對第三國際,因此共產國際只得派遣其親手訓練培養的「子弟兵」,返回中國奪權。由於以陳紹禹為代表的國際派(外共)缺乏歷史淵源、經驗不足,無法使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實力派(土共)服氣,因而在江西蘇區展開了一連串的權力鬪爭。而反五次圍剿失敗以後,中共突圍流竄。毛澤東乘機在遵義會議時翻身,開始打擊國際派,此時國際派也因派內爭權奪利而分裂,但國際派經過一段時間的掌權,自己也培養了一批勢力,加上共產國際的撐腰,直到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風運動展開之後才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打擊國際派。到了一九四五年召開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判定了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之間,黨的總路綫是第三次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路綫,而國際派一聲不響,才完全被打垮。
這篇論文共分六章十六節,計十萬餘字。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範圍。
第二章敘述國際派之形成背景及發展經過。其背景遠溯自一九二○年代,共產國際在莫斯科設立了東方大學及孫中山大學,以培訓東方各國共產革命的幹部。
第三章談到國際派路綫之重點及國際派之掌權經過。國際派以一群留俄學生,沒有任何政治參與及權力鬪爭之經驗,在獲得米夫的支持下,把從書本上學來的那一些理論,却在通過六屆四中全會,而領導了中共中央。
第四章說明國際派與毛澤東之衝突和鬪爭:一、「反 AB 團」等即肅反問題衝突。二、「富農路綫」、「查田運動」等,即士地故革問題的衝突。三、「紅軍問題」、「游擊主義」等,即軍事戰略問題的衝突。四、「羅明路綫」鬪爭等,即路綫權力鬪爭。
第五章談到國際派之分裂與沒落過程。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爭取多數的支持,奪取了軍事領導權。在遵義會議上,國際派內部產生了裂痕。抗日戰開始,陳紹禹從莫斯科回到延安以後,以第三國際欽差大臣的姿態,領導所謂抗日民族統一戰綫。陳紹禹主張維護抗戰,堅持統一戰綫,但毛澤東主張利用抗日戰爭,擴充實力,經營地盤,準備造反。一九四二年起,毛澤東發動整風運動,澈底打擊國際派,並企圖建立自己的個人崇拜地位。又在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判定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之間黨的總路綫是「第三次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路綫。
最後一章結論,乃敘述撰寫本論文後,的認識和感想。
中共內部鬪爭,大都以路綫鬪爭作號召,諱言是權力鬪爭。事實上路綫鬪爭和權力鬪爭往往搞在一起,但其本質還是權力的爭奪。當了權,路綫便正確,失了權,路綫就錯誤。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序言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1
第二節 研究範圍4
第二章 國際派之形成與發展9
第一節 時代背景9
第二節 國際派之形成21
第三節 國際派之發展28
第三章 國際派之掌權41
第一節 國際派路線的重點41
第二節 六屆四中全會46
第三節 國際派之當權54
第四章 國際派與毛澤東之衝突和鬪爭65
第一節 肅反工作65
第二節 土地革命72
第三節 軍事戰略89
第四節 衝突與鬪爭107
第五章 國際派之分裂與沒落141
第一節 遵義會議143
第二節 所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60
第三節 延安整風運動176
第四節 國際派之沒落186
第六章 結論201
參考書目211
zh_TW
dc.format.extent 13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571
dc.title (題名) 毛澤東與國際派鬪爭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