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清廷治下的蘇澳開發(1812-1895)
The Development of Suao under the Ching Dynasty Rule(1812-1895)
作者 張峻浩
貢獻者 戴寶村
張峻浩
關鍵詞 蘇澳
新城溪
七星嶺
施八坑
白米溪
南澳
三山國王
張公聖君
噶瑪蘭廳
開山撫番
牡丹社事件
大南澳拓墾事件
羅大春
義學
後山北路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Feb-2018 11:18:03 (UTC+8)
摘要   本文以蘇澳作為研究空間,探討蘇澳在清廷治下所發展出的民間開發、政府政策以及族群互動發展模式,藉此釐清蘇澳早期發展的樣貌。本文依照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及歷史發展,將蘇澳再細分為新城溪沖積平原區、蘇澳灣及山間谷地區、東澳及南澳區三個地理空間,分別探討他們在不同的環境背景及國家政策的影響下,造就出各自獨特的空間特色。
  
  綜觀蘇澳在清代的發展,民間的拓墾部分,最重要的特色為在這裡從事開墾的族群非常多元化。漢人的部分,漳、泉、粵三籍漢人皆可在蘇澳看到。在新城溪沖積平原,由於清廷劃界招墾的實施,漳、泉、粵三籍漢人受官派佃首的招募,到各籍負責的墾區開墾。馬賽附近的沿山地區為粵籍漢人墾區,馬賽及奇武荖周邊的隆恩莊為泉籍漢人墾區,猴猴社周邊的加留餘埔則為漳籍漢人墾區。此外,在七星嶺以南的蘇澳灣及山間谷地區則為泉籍漢人主要分布區。

  平埔族的部分,曾經在蘇澳活動的有從花蓮立霧溪流域遷徙至此的猴猴人,從蘭陽平原來的噶瑪蘭人,來自臺灣西部的阿里史、阿束、吞霄、大甲等社。他們遷徙時間不一,不過都有相似的遷徙原因,就是在原鄉受到其他族群,如漢人、泰雅人、太魯閣等的壓迫,生活日益艱困而遷徙至此。

  除了漢人及平埔族外,在蘇澳還有外國人曾經企圖在此從事開墾。同治八年到同治九年期間(1868年–1869年),英國人James Horn在日耳曼商人美利士的資助下,曾招募不少漢人與平埔族人到南澳從事拓墾伐木,參與者中還有不少的外國人和James Horn在南澳一帶勘查活動。

  清代在蘇澳所推行國家政策方面,可以同治十三年(1874年)為界,在這以前的政策方針呈現長期穩定不變的特性,如劃界招墾政策即長期被主政者確實施行,沒有換了主政者,政策就隨之改變走向的案例。

  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後則呈現很大的變動幅度,與蘇澳息息相關的開山撫番政策時常因主政者的更換,而轉變政策走向,導致政策的推動難收成效。成效不彰的開山撫番政策,使清廷雖在蘇澳到花蓮之間推動幾次的招墾措施,但每次都終告失敗。

  清代的蘇澳發展,可以看到環境條件與國家政策塑造出蘇澳的發展特性,在許多地方都呈現出不少與蘭陽平原不同的特色。
參考文獻 一、 史料、志書
Edward C. Taintor
  1874 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Formosa:A Paper Read Before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Shanghai:Privately printed at the Customs
    Press.
丁紹儀
  1957《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文慶
  1972《籌辦夷務始末(v.6)》。臺北:台聯國風。
王元穉
  1959《甲戊公牘鈔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學新譯著
  2001《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 
   省文獻委員會。
江樹生譯註
  1999《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
  2011《臺灣文化志》。臺北:臺灣書房。
吳贊誠
  1966《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葆楨
  1959《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毓中主編
  2013《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III》。南投:臺灣文獻館。
周鍾瑄
  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波越重之編,莊振榮、莊芳玲譯
  2014《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宜蘭:宜蘭縣史館。
洪安全總編輯
  1999《清宮洋務始末臺灣史料(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胡傳
  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柯培元
  1961《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
  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馬偕著,林晚生譯
  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臺北:前衛。
夏獻綸
  1959《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84《臺灣輿圖並說》。臺北:成文出版社。
陳淑均
  2006《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建會。
陳倫烔
  1996《海國聞見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偕叡理著,王榮昌等譯
  2012《馬偕日記I》。臺北:玉山社。
達飛聲(James W.Davidson)原箸,陳政三譯註
  2014《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彭瑞金總編纂
  2013《蘇澳鎮志》。宜蘭:蘇澳鎮公所。
費德廉、羅效德
  2006《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
   臺北:如果出版社。
劉璈
  1958《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銘傳
  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克襄譯著
  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東海岸的旅行》。臺北:自立
晚報。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71《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8《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6《臺案彙錄壬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4《清德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2《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總督府
  1895-1945《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
  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研院民族
   所。
  2012《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冊:泰雅族-前篇。臺北:中研院民
   族所。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
  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本文篇。臺北:行
   政院原民會、南天書局。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5《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上卷。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羅大春
  1972,《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藤崎濟之助著,林呈蓉譯
  2004《樺山資紀蘇澳行》。臺北:玉山社。

二、 專書
吳永華
  1994《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
   心。
邱彥貴主持,林怡靚等撰述
  2006《發現客家: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委
   會。
林呈蓉
  2006《牡丹社事件的真相》。臺北:博揚文化。
洪敏麟
  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連心豪、鄭志明
  2008《閩南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施添福
  199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
   縣立文化中心。
陳進傳
  1995《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黃雯娟
  1998《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游謙、施芳瓏
  2003《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
廖守臣
  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
   校觀光宣導科。
廖風德
  1990《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
賴榮興
  2015《北方澳:溯源.傳奇.故事》。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
   館。

三、 學位論文
陳文立
  2010〈從自然到人文空間的轉化─宜蘭員山地區的拓墾行動(1802-
   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于玲
  1998〈清代噶瑪蘭土地租佃制度的形成與演變〉,國立臺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娟
  2004〈日治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琬鈴
  2007〈清代宜蘭溪南地區漢人拓墾勢力與地方社會(1804–
   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家瑞
  2003〈清領時期蘇澳地區漢人聚落的發展(1796~1895)〉,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詹素娟
  1998〈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英杰
  2002〈宜蘭近山地區發展過程之研究 (1796–1920)—樟腦、泰雅
   與叭哩沙平原〉,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著,賴永祥譯
  1970〈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臺灣史研究初集》,
   頁112-146。臺北:作者出版。
白長川
  1984〈蘇澳開拓史考〉,《臺灣文獻》35:4,頁171–206。
  1991〈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臺灣文獻》42:3/4,頁215–
   231。
邱水金
  1993〈清代蘇澳開發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2,頁1–18。
李信成
  2012〈清代宜蘭猴猴人遷徙與社會文化的考察〉,《臺灣史研究》
   19:1,頁29–85。
  2004〈清治下噶瑪蘭族「番社」的組織與運作〉,《宜蘭文獻雜
   誌》67/68,頁82–138。
林昌華
  2012〈噶瑪蘭族洗禮簿—教會檔案史料中的平埔族〉,《原住民族文
獻》3,頁13-16。
黃富三
  1982〈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上)〉,《臺灣風物》
32:4,頁104–136。
  1983〈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下)〉,《臺灣風物》
33:1,頁92–126。
  1984〈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增補)〉,《臺灣風物》
32:4,頁123–140。
張智欽
  2006〈宜蘭地區三山國王信仰與族群互動〉,《族群與文化:「宜
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31-664。宜蘭:
宜蘭縣史館。
游謙、施芳瓏
  1993〈宜蘭縣廟宇與神明傳說— 一個初步的呈現與分析〉,《宜蘭
文獻雜誌》5,頁5-30。
詹素娟
  2001〈有加有留–清代噶瑪蘭的族群土地政策〉,收於詹素娟、潘英
海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113-138。臺
北:中研院臺史所。

五、 網路資料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網站,網址:
http://c.ianthro.tw/70709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中央氣象局網站,網址: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precp.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2158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801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戴寶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峻浩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峻浩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Feb-2018 11:18:03 (UTC+8)-
dc.date.available 2-Feb-2018 11:18: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Feb-2018 11:18: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2158012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74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8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蘇澳作為研究空間,探討蘇澳在清廷治下所發展出的民間開發、政府政策以及族群互動發展模式,藉此釐清蘇澳早期發展的樣貌。本文依照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及歷史發展,將蘇澳再細分為新城溪沖積平原區、蘇澳灣及山間谷地區、東澳及南澳區三個地理空間,分別探討他們在不同的環境背景及國家政策的影響下,造就出各自獨特的空間特色。
  
  綜觀蘇澳在清代的發展,民間的拓墾部分,最重要的特色為在這裡從事開墾的族群非常多元化。漢人的部分,漳、泉、粵三籍漢人皆可在蘇澳看到。在新城溪沖積平原,由於清廷劃界招墾的實施,漳、泉、粵三籍漢人受官派佃首的招募,到各籍負責的墾區開墾。馬賽附近的沿山地區為粵籍漢人墾區,馬賽及奇武荖周邊的隆恩莊為泉籍漢人墾區,猴猴社周邊的加留餘埔則為漳籍漢人墾區。此外,在七星嶺以南的蘇澳灣及山間谷地區則為泉籍漢人主要分布區。

  平埔族的部分,曾經在蘇澳活動的有從花蓮立霧溪流域遷徙至此的猴猴人,從蘭陽平原來的噶瑪蘭人,來自臺灣西部的阿里史、阿束、吞霄、大甲等社。他們遷徙時間不一,不過都有相似的遷徙原因,就是在原鄉受到其他族群,如漢人、泰雅人、太魯閣等的壓迫,生活日益艱困而遷徙至此。

  除了漢人及平埔族外,在蘇澳還有外國人曾經企圖在此從事開墾。同治八年到同治九年期間(1868年–1869年),英國人James Horn在日耳曼商人美利士的資助下,曾招募不少漢人與平埔族人到南澳從事拓墾伐木,參與者中還有不少的外國人和James Horn在南澳一帶勘查活動。

  清代在蘇澳所推行國家政策方面,可以同治十三年(1874年)為界,在這以前的政策方針呈現長期穩定不變的特性,如劃界招墾政策即長期被主政者確實施行,沒有換了主政者,政策就隨之改變走向的案例。

  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後則呈現很大的變動幅度,與蘇澳息息相關的開山撫番政策時常因主政者的更換,而轉變政策走向,導致政策的推動難收成效。成效不彰的開山撫番政策,使清廷雖在蘇澳到花蓮之間推動幾次的招墾措施,但每次都終告失敗。

  清代的蘇澳發展,可以看到環境條件與國家政策塑造出蘇澳的發展特性,在許多地方都呈現出不少與蘭陽平原不同的特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8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3

第二章 蘇澳的區域環境與早期發展   15
  第一節 地理環境   15
  第二節 行政區演變   26
  第三節 噶瑪蘭廳設置前的蘇澳   29
  第四節 小結   49

第三章 漢人移墾與在地族群互動(1812–1860)   52
  第一節 清代統治政策   52
  第二節 漢人移民的拓墾   75
  第三節 漢人移民與在地族群之互動   117
  第四節 小結   125

第四章 涉外關係與蘇澳治理(1860–1895)   131
  第一節 外人的拓墾與探訪   131
  第二節 牡丹社事件後蘇澳的開路   156
  第三節 牡丹社事件後蘇澳的撫番   187
  第四節 小結   197

第五章 結論   205

參考書目   214
zh_TW
dc.format.extent 1311644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8012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蘇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城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七星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施八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白米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南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三山國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張公聖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噶瑪蘭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開山撫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牡丹社事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南澳拓墾事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羅大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義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後山北路zh_TW
dc.title (題名) 清廷治下的蘇澳開發(1812-1895)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evelopment of Suao under the Ching Dynasty Rule(1812-1895)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志書
Edward C. Taintor
  1874 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Formosa:A Paper Read Before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Shanghai:Privately printed at the Customs
    Press.
丁紹儀
  1957《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文慶
  1972《籌辦夷務始末(v.6)》。臺北:台聯國風。
王元穉
  1959《甲戊公牘鈔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學新譯著
  2001《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 
   省文獻委員會。
江樹生譯註
  1999《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
  2011《臺灣文化志》。臺北:臺灣書房。
吳贊誠
  1966《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葆楨
  1959《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毓中主編
  2013《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III》。南投:臺灣文獻館。
周鍾瑄
  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波越重之編,莊振榮、莊芳玲譯
  2014《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宜蘭:宜蘭縣史館。
洪安全總編輯
  1999《清宮洋務始末臺灣史料(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胡傳
  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柯培元
  1961《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
  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馬偕著,林晚生譯
  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臺北:前衛。
夏獻綸
  1959《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84《臺灣輿圖並說》。臺北:成文出版社。
陳淑均
  2006《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建會。
陳倫烔
  1996《海國聞見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偕叡理著,王榮昌等譯
  2012《馬偕日記I》。臺北:玉山社。
達飛聲(James W.Davidson)原箸,陳政三譯註
  2014《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彭瑞金總編纂
  2013《蘇澳鎮志》。宜蘭:蘇澳鎮公所。
費德廉、羅效德
  2006《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
   臺北:如果出版社。
劉璈
  1958《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銘傳
  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克襄譯著
  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東海岸的旅行》。臺北:自立
晚報。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71《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8《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6《臺案彙錄壬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4《清德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2《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總督府
  1895-1945《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
  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研院民族
   所。
  2012《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冊:泰雅族-前篇。臺北:中研院民
   族所。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
  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本文篇。臺北:行
   政院原民會、南天書局。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5《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上卷。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羅大春
  1972,《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藤崎濟之助著,林呈蓉譯
  2004《樺山資紀蘇澳行》。臺北:玉山社。

二、 專書
吳永華
  1994《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
   心。
邱彥貴主持,林怡靚等撰述
  2006《發現客家: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委
   會。
林呈蓉
  2006《牡丹社事件的真相》。臺北:博揚文化。
洪敏麟
  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連心豪、鄭志明
  2008《閩南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施添福
  199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
   縣立文化中心。
陳進傳
  1995《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黃雯娟
  1998《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游謙、施芳瓏
  2003《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
廖守臣
  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
   校觀光宣導科。
廖風德
  1990《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
賴榮興
  2015《北方澳:溯源.傳奇.故事》。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
   館。

三、 學位論文
陳文立
  2010〈從自然到人文空間的轉化─宜蘭員山地區的拓墾行動(1802-
   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于玲
  1998〈清代噶瑪蘭土地租佃制度的形成與演變〉,國立臺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娟
  2004〈日治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琬鈴
  2007〈清代宜蘭溪南地區漢人拓墾勢力與地方社會(1804–
   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家瑞
  2003〈清領時期蘇澳地區漢人聚落的發展(1796~1895)〉,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詹素娟
  1998〈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英杰
  2002〈宜蘭近山地區發展過程之研究 (1796–1920)—樟腦、泰雅
   與叭哩沙平原〉,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著,賴永祥譯
  1970〈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臺灣史研究初集》,
   頁112-146。臺北:作者出版。
白長川
  1984〈蘇澳開拓史考〉,《臺灣文獻》35:4,頁171–206。
  1991〈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臺灣文獻》42:3/4,頁215–
   231。
邱水金
  1993〈清代蘇澳開發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2,頁1–18。
李信成
  2012〈清代宜蘭猴猴人遷徙與社會文化的考察〉,《臺灣史研究》
   19:1,頁29–85。
  2004〈清治下噶瑪蘭族「番社」的組織與運作〉,《宜蘭文獻雜
   誌》67/68,頁82–138。
林昌華
  2012〈噶瑪蘭族洗禮簿—教會檔案史料中的平埔族〉,《原住民族文
獻》3,頁13-16。
黃富三
  1982〈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上)〉,《臺灣風物》
32:4,頁104–136。
  1983〈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下)〉,《臺灣風物》
33:1,頁92–126。
  1984〈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增補)〉,《臺灣風物》
32:4,頁123–140。
張智欽
  2006〈宜蘭地區三山國王信仰與族群互動〉,《族群與文化:「宜
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31-664。宜蘭:
宜蘭縣史館。
游謙、施芳瓏
  1993〈宜蘭縣廟宇與神明傳說— 一個初步的呈現與分析〉,《宜蘭
文獻雜誌》5,頁5-30。
詹素娟
  2001〈有加有留–清代噶瑪蘭的族群土地政策〉,收於詹素娟、潘英
海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113-138。臺
北:中研院臺史所。

五、 網路資料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網站,網址:
http://c.ianthro.tw/70709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中央氣象局網站,網址: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precp.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