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新台語歌的政治想像
Political imagination of New Taiwanese Song
作者 張哲修
貢獻者 孫善豪<br>Sun,Shanhao
張哲修
關鍵詞 新台語歌
台灣流行音樂
政治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5-二月-2018 14:57:52 (UTC+8)
摘要 新台語歌運動是台灣90年代的重要音樂風潮。它擺脫了過去台語歌曲宿命論般的悲情,結合了西方的音樂質素和社會底層與傳統質素的關懷,在這片土地上,開出了新的花朵,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但它同時也媒合當下本土意識的認同,甚至於最後被僵固的政治想像給綁架、給收編,成為了複製過去結構的單語本土霸權,並間接導致了自身的結束。
本論文強調,不能將新台語歌運動過度的浪漫化,只重視它美好的過往而忽略掉不好的那一面;亦不能因噎廢食,戴著有色眼鏡去回顧、去注視,而遺漏掉新台語歌運動在台灣社會所開展的可能性及遺緒。這是本論文的基本態度。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2009):《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台北,時報。

王甫昌(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台灣史研究》,8(2):145-208。

(1998):〈光復後臺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131:30-40。
(1997):〈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 至1989 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29-209。

王英裕(1999):《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振寰、錢永祥(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楊智文化。

江國豪(2004):〈非主流音樂之台灣意識研究:以1980年代後之歌曲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南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

林佳龍(2002),〈解釋晚近台灣民族主義出現與性質〉,收錄於洪泉湖、謝政諭主編,《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

林壯穎,2000,〈從「復興台語歌文化」光環下出走的聲響實驗者:林強的向前走與向前走的林強〉,《破週報Pots》,4 版。洗懿穎責任編輯(2005):Call me台客!,台北市:網路與書

何東洪,2000,〈「搖滾樂精神」的幽靈〉,《搖滾客音樂雜誌》復刊第一號,頁6-7。

何東洪、張釗維(2000):〈戰後台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 –一個徵兆性的考察〉,《台灣產業研究》,第三期:149-224。

杜文靖 (1999):《臺灣歌謠歌詞呈顯的臺灣意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思帆(1991):〈試論「臺灣文學」與「臺灣意識」〉,《中國論壇》,373:65-70。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Ο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亦 咸(1991):〈台灣新音樂的顛覆和矛盾〉,《聯合文學》,7(10):95-98。

江文瑜(1996):〈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25(2):60-81。

吳清聖編(1994) :《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1975.9∼1993.1》。台北:台大人文報社。

任將達,1987,〈搖滾客的話〉,將工作室、Wax Club 編輯《搖滾客The Rocker》1 期,頁1。

李坤城(1994):〈新台語歌漫談〉,《非古典音樂雜誌》,1:30-2。

祝務耕(1992):〈以音樂打破語言藩籬,無省籍、國籍意識突顯無遺:唱片業,混音有新意〉,1992/8/14,《大成報》。

黃裕元(2000):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

蔡英文(2002),《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台北,聯經

張鐵志(2004):〈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聲音與憤怒》。台北,商周。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

張釗維(1991):〈流行歌謠詞曲作家大事記〉,《聯合文學》,7(10):130-51。

張育章(1996):〈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
25(2):109-129。

馬世芳(2006):〈一個唱垮了政權的搖滾樂團〉,《地下鄉愁藍調》。台北,時報。

陳冠如(2005):《「台客」-台灣社會的階級再生產與文化爭霸可能性》

陳儒修,1996,〈台語搖滾初探〉,《中外文學》第292 期,頁135-142。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台北:桂冠。

楊克隆(1998):〈臺灣戰後反對運動歌曲的壓抑與重生—以解嚴前後的反對運動歌曲為例〉,《臺灣人文(師大)》,2:57-86。

郭良文 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1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 : 理論、 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鄭淑儀(199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汀生(1992):《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崇倫(1994):〈吻住華語流行音樂一片天,從張學友港台發燒看華語歌壇的遠景〉、〈台灣與亞洲零距離:能在台北受歡迎就能在亞洲華語區域受歡迎〉、〈大陸與盜版沒距離:台港歌星的曲子只有五分之一合法,唱片公司每年損失美金三十億元〉,1994/5/24,《中國時報》。

蕭高彥(2003),〈民主化與國家認同在台灣:政治理論的反思〉,收錄於江宜樺,李強主編,《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台北,商周


二、英文部分:

Benjamin, W.( [1935]1998):〈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啟迪:本雅明文選》(Illuminations),ed. By H. Arendt,張旭東譯。香港:牛津。

Attali,J.([1977]1994):《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Nois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usic),宋素鳳、翁桂堂譯。台北:時報。

Eyerman, R. &. Jamison, A. (1998). Music and social movements: Mobilizing tradi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ith, S (1993):《音樂社會學》,彭倩文譯,台北:萬象。

Frith, S. (1996). Music and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Gilory, paul,1990,”One Nation under a Groove: The Cultural Political of ‘Race’ and ‘Racism’ in Britain”

Grossberg, Lawrence 著,張育章譯,1994(1984),〈「我寧可痛苦也不願麻木不仁」——搖滾:快感與權力(上)〉(”I’d Rather Feel Bad than Not Feel Anything at All: Rock and Roll, Pleasure and Power”),《島嶼邊緣》第11 期,頁86-97。

Simon Frith, Will Straw, John Street(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


三、 音樂專輯:

林強,《向前走》

李建復,《龍的傳人》

朱約信,《現場作品貳》

伍佰,《樹枝孤鳥》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

黑名單工作室,《搖籃曲》

楊弦,《中國現代民歌集》

楊祖珺,《楊祖珺專輯》

盤古,《獨立》

羅大佑,《原鄉》

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

豬頭皮,《豬頭皮的笑魁唸歌(一) 我是神經病》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9425202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20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孫善豪<br>Sun,Shanhao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張哲修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哲修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二月-2018 14:57:52 (UTC+8)-
dc.date.available 5-二月-2018 14:57: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二月-2018 14:57:5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425202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82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25202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新台語歌運動是台灣90年代的重要音樂風潮。它擺脫了過去台語歌曲宿命論般的悲情,結合了西方的音樂質素和社會底層與傳統質素的關懷,在這片土地上,開出了新的花朵,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但它同時也媒合當下本土意識的認同,甚至於最後被僵固的政治想像給綁架、給收編,成為了複製過去結構的單語本土霸權,並間接導致了自身的結束。
本論文強調,不能將新台語歌運動過度的浪漫化,只重視它美好的過往而忽略掉不好的那一面;亦不能因噎廢食,戴著有色眼鏡去回顧、去注視,而遺漏掉新台語歌運動在台灣社會所開展的可能性及遺緒。這是本論文的基本態度。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一、捷克與絲絨革命 4
二、林強與我的向前走 5
三、比炸彈還吵的現場 7

第二節 問題意識: 10
一、音樂作為文化商品 10
二、歌,只是社會的鏡子嗎? 1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3
一、音樂作為一個認同的中介 13
二、新台語歌運動的政治想像圖像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6
一、質化研究 16
二、音樂社會學 18
三、文本分析 18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9
一、時間: 19
二、文本: 21

第六節 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文獻回顧 23
一、流行音樂: 23
二、台灣意識: 27

第三章、民歌與新台語歌運動 29
一、民歌運動 29
(一) 「官方論述」─「台灣立場」─「中國現代民歌」 33
(二) 「人民論述」─「中國立場」─「淡江─《夏潮》路線」 34
(三) 「人民論述」─「台灣立場」─「校園歌曲」 36

二、新台語歌運動: 37
(一)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 39
(二) 林強:《向前走》 41
(三) 政治想像的殊異 45

第四章、認同的重量? 49
一、「行動」如何可能? 49
二、作為大眾媒介的樂音 51
三、音樂可以改變世界? 56

第五章、結論 59
一、新台語歌運動的變奏 59
二、「新音樂」與「新台語歌」 61
三、《搖籃曲》與《樹枝孤鳥》 64
四、尾聲:no encore 67


參考書目 71
zh_TW
dc.format.extent 169428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202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台語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流行音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zh_TW
dc.title (題名) 新台語歌的政治想像zh_TW
dc.title (題名) Political imagination of New Taiwanese So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2009):《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台北,時報。

王甫昌(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台灣史研究》,8(2):145-208。

(1998):〈光復後臺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131:30-40。
(1997):〈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 至1989 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29-209。

王英裕(1999):《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振寰、錢永祥(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楊智文化。

江國豪(2004):〈非主流音樂之台灣意識研究:以1980年代後之歌曲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南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

林佳龍(2002),〈解釋晚近台灣民族主義出現與性質〉,收錄於洪泉湖、謝政諭主編,《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

林壯穎,2000,〈從「復興台語歌文化」光環下出走的聲響實驗者:林強的向前走與向前走的林強〉,《破週報Pots》,4 版。洗懿穎責任編輯(2005):Call me台客!,台北市:網路與書

何東洪,2000,〈「搖滾樂精神」的幽靈〉,《搖滾客音樂雜誌》復刊第一號,頁6-7。

何東洪、張釗維(2000):〈戰後台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 –一個徵兆性的考察〉,《台灣產業研究》,第三期:149-224。

杜文靖 (1999):《臺灣歌謠歌詞呈顯的臺灣意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思帆(1991):〈試論「臺灣文學」與「臺灣意識」〉,《中國論壇》,373:65-70。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Ο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亦 咸(1991):〈台灣新音樂的顛覆和矛盾〉,《聯合文學》,7(10):95-98。

江文瑜(1996):〈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25(2):60-81。

吳清聖編(1994) :《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1975.9∼1993.1》。台北:台大人文報社。

任將達,1987,〈搖滾客的話〉,將工作室、Wax Club 編輯《搖滾客The Rocker》1 期,頁1。

李坤城(1994):〈新台語歌漫談〉,《非古典音樂雜誌》,1:30-2。

祝務耕(1992):〈以音樂打破語言藩籬,無省籍、國籍意識突顯無遺:唱片業,混音有新意〉,1992/8/14,《大成報》。

黃裕元(2000):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

蔡英文(2002),《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台北,聯經

張鐵志(2004):〈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聲音與憤怒》。台北,商周。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

張釗維(1991):〈流行歌謠詞曲作家大事記〉,《聯合文學》,7(10):130-51。

張育章(1996):〈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
25(2):109-129。

馬世芳(2006):〈一個唱垮了政權的搖滾樂團〉,《地下鄉愁藍調》。台北,時報。

陳冠如(2005):《「台客」-台灣社會的階級再生產與文化爭霸可能性》

陳儒修,1996,〈台語搖滾初探〉,《中外文學》第292 期,頁135-142。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台北:桂冠。

楊克隆(1998):〈臺灣戰後反對運動歌曲的壓抑與重生—以解嚴前後的反對運動歌曲為例〉,《臺灣人文(師大)》,2:57-86。

郭良文 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1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 : 理論、 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鄭淑儀(199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汀生(1992):《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崇倫(1994):〈吻住華語流行音樂一片天,從張學友港台發燒看華語歌壇的遠景〉、〈台灣與亞洲零距離:能在台北受歡迎就能在亞洲華語區域受歡迎〉、〈大陸與盜版沒距離:台港歌星的曲子只有五分之一合法,唱片公司每年損失美金三十億元〉,1994/5/24,《中國時報》。

蕭高彥(2003),〈民主化與國家認同在台灣:政治理論的反思〉,收錄於江宜樺,李強主編,《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台北,商周


二、英文部分:

Benjamin, W.( [1935]1998):〈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啟迪:本雅明文選》(Illuminations),ed. By H. Arendt,張旭東譯。香港:牛津。

Attali,J.([1977]1994):《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Nois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usic),宋素鳳、翁桂堂譯。台北:時報。

Eyerman, R. &. Jamison, A. (1998). Music and social movements: Mobilizing tradi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ith, S (1993):《音樂社會學》,彭倩文譯,台北:萬象。

Frith, S. (1996). Music and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Gilory, paul,1990,”One Nation under a Groove: The Cultural Political of ‘Race’ and ‘Racism’ in Britain”

Grossberg, Lawrence 著,張育章譯,1994(1984),〈「我寧可痛苦也不願麻木不仁」——搖滾:快感與權力(上)〉(”I’d Rather Feel Bad than Not Feel Anything at All: Rock and Roll, Pleasure and Power”),《島嶼邊緣》第11 期,頁86-97。

Simon Frith, Will Straw, John Street(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


三、 音樂專輯:

林強,《向前走》

李建復,《龍的傳人》

朱約信,《現場作品貳》

伍佰,《樹枝孤鳥》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

黑名單工作室,《搖籃曲》

楊弦,《中國現代民歌集》

楊祖珺,《楊祖珺專輯》

盤古,《獨立》

羅大佑,《原鄉》

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

豬頭皮,《豬頭皮的笑魁唸歌(一) 我是神經病》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