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兩種百步蛇──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基督宗教的治癒與網羅 Two kinds of hundred-pace snakes : cures and snares of Christianity in Taiwanese aboriginal literature |
Creator | 洪瑋其 Horng, Woei Chyi |
Contributor | 孫大川 洪瑋其 Horng, Woei Chyi |
Key Words |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 原住民 基督宗教 改宗 受苦經驗 |
Date | 2018 |
Date Issued | 2-Mar-2018 11:01:12 (UTC+8) |
Summary | 本論文藉由梳理台灣原住民與基督宗教相遇的歷史,以及閱讀原住民族文學作品,思考台灣原住民普遍信仰基督宗教的原因。本研究主張,基督宗教在宣稱治癒台灣原住民受苦經驗的同時,也強化了使原住民受苦的社會制度與現狀。若不正視基督宗教造成的陷阱,將使原住民陷入更深的受苦狀態而無力反駁。 本文以「治癒」強調基督宗教對台灣原住民有治療情感、社群、文化受創的意義。對基督宗教的信任與依賴,逐漸使原住民內化基督宗教思維的人觀、宇宙觀,與原住民原有的文化思維相互交融、彼此改造。但基督宗教教義中隱含的單一價值判斷、崇尚進步與乾淨的倫理觀念,是另一種立基於現代進步想像的壓迫制度。這種排外的價值體系將強化使人受苦的秩序,無助於撼動現行的制度與價值標準。本文以「網羅」強調基督宗教為台灣原住民帶來文化、政治、人格上的危害。若要真正解決原住民的受苦經驗,必須持續書寫、閱讀弱勢族群的負面情緒,藉此想像一個不再為現代價值綁架的秩序。唯有不斷的想像、嘗試界線的突破,才能為坐困愁城中的受苦之人,開啟改變的機會。 |
參考文獻 | 一、文學文本 乜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東谷沙飛傳奇》(台北:印刻,2008年)。 乜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我為自己點了一把火:乜寇文學創作集》(台北:山海文化,2014年)。 乜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我聽見群山報戰功》(台北:遠景,2015年)。 田雅各,《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1987年)。 伊替達歐索(itih a taoS),《巴卡山傳說與故事》(台北:麥田,2008年)。 伊苞,《老鷹,再見》(台北:大塊文化,2004年)。 利格拉樂‧阿,《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1996年)。 利格拉勒‧阿,《紅嘴巴的vuvu》(台中:晨星,1997年)。 李永松,《雪國再見》(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里慕伊‧阿紀,《懷鄉》(台北:麥田,2014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情人與妓女》(台中:晨星,1992年)。 林志興編,《撒來伴,文學輪杯!100年第二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年)。 林慶台口述,曾子昂、王心瑩撰文,《因為有雨,所以彩虹:原民漢子林慶台的生命故事》(台北:遠流,2015年)。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混濁》(台北:麥田,2006年)。 明夏(禮幸‧蜜薔),《她及她的詩生活:心想事成的逐夢實驗日記!》(台中市:白象文化,2007年)。 阿道‧巴辣夫,《路‧Lalan》(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3年)。 柳翱(瓦歷斯‧諾幹),《永遠的部落》(台中:晨星,1990年)。 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1998年)。 亞榮隆‧撒可努,《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台北:耶魯,2005年)。 亞榮隆‧撒可努,《外公的海》(台北:耶魯,2011年)。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1991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聯經,2000年)。 孫大川,《Baliwakes : 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下)》(台北:印刻,2003年)。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北:聯經,2009年)。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台北:印刻,2009年)。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台北:聯經,2012年)。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台北:聯經,2014年)。 夏曼‧藍波安,《安洛米恩之死》(新北:印刻,2015年)。 黃貴潮,《遲我十年:Lifok生活日記》(台北:山海文化,2000年)。 黃貴潮,《伊那Ina,我的太陽》(台北:山海文化,2006年)。 奧威尼‧卡露斯,《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2001年)。 董森永,《飛魚之故鄉:蘭嶼董森永Syapen Lamolan牧師宣教故事》(台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教會公報社,2011年)。 霍斯陸曼‧伐伐,《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稻香,1997年)。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台北:印刻,2006年)。 謝永泉,《追浪的老人:達悟老者夏本‧樹榕Syapen Sorong的生命史》(台北:山海文化,2010年)。 二、專書 丁立偉、詹嫦慧、孫大川合著,《活力教會──天主教在台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光啟文化,2005年)。 山樂曼(Miguel Angel Sanroman),《美麗島‧主的莊田:臺灣天主教會歷史1859-1950》(台南:聞道,2013年)。 中國土地經濟學會,《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1998年)。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布農族──前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8年)。 巴代(Badai),《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台北:耶魯,2009年)。 台灣聖經公會,《聖經》和合本(台北:台灣聖經公會,2005年)。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北:台灣書房,2010年)。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台北:漢欣文化,1993年)。 江傳德,《天主教在台灣》(台南:聞道,2008年)。 朱瑞玲、瞿海源、張苙雲,《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心理、價值與宗教》(台北:中研院社會所,2013年)。 伊慶春主編,《基督信仰在台灣:2012年基督信仰與社會研究調查》(台北: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2014年)。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1995年)。 利氏學社編,《台灣原住民族傳統信仰與基督宗教的相遇:本土實踐經驗研討會》(台北:利氏學社,2002年)。 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台北:恩楷,2003年)。 呂理政主編,《帝國相接之界:西班牙時期臺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台北:南天,2006年)。 李宜涯,《聖壇前的創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學研究》(台北:秀威,2010年)。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麥田,2013年)。 何有柯口述,黃宣衛主編,吳明義記音、翻譯,《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4年)。 卓新平,《尼布爾》(台北:東大圖書,1992年)。 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1994年)。 林治平,《基督教與台灣》(台北:宇宙光,1996年)。 林治平,《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台北:宇宙光,1998年)。 林美容主編,《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 林金水主編,《台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林景淵,《濱田彌兵衛事件及十七世紀東亞海上商貿》(台北:南天,2011年)。 金澤、梁恒豪主編,《宗教心理學(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3年)。 邱韻芳,《祖靈與上帝: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富振運動》(新北:華藝學術,2014年)。 酋卡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1998年)。 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情感、情緒與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2年)。 胡國禎、丁立偉、詹嫦慧編,《原住民巫術與基督宗教》(台北:光啟文化,2008年)。 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著,《這是我的同胞》(台北:基督教芥菜種會,1972年)。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原住民族委員會,《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暨都市原住民生活發展計畫(第3期)執行情形評估報告95年》(台北:原民會,2007年)。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下(台北:里仁,2009年)。 張春申,《靈之旅》(台北:上智,1977年)。 張光直著,郭淨、陳星譯,《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1993年)。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張君玫,《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新北:群學,2016年)。 陳南州、夏美寬,《地方教會的發展:反省與展望》(台南:人光,1995年)。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台北:遠流,2005年)。 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7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年)。 黃富三、翁佳音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黃應貴,《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2年)。 黃應貴,《布農族》(台北:三民,2006年)。 黃鈴華,《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5年)。 費德廉(Douglas L. Fix)、羅效德(Charlotte Lo)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台北:如果,2006年)。 甯應斌、何春蕤,《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年)。 曾作振、簡雲生,《卡義卜勇的天空》(苗栗: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13年)。 詹素娟、劉益昌,《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年)。 楊彥杰,《荷蘭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2000年)。 楊士範,《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台北:唐山,2005年)。 楊士範,《飄流的部落: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台北:唐山,2008年)。 楊士範,《阿美族都市教會:近五十年新北市都市原住民基督教信仰生活史》(台北:唐山,2011年)。 楊劍龍,《基督教文化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台北:秀威,2012年)。 達西烏拉灣‧畢馬(田哲益)、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全妙雲),《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2003年)。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文學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台北:時報,1987年)。 趙剛,《頭目哈古》(台北:聯經,2005年)。 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鄭連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2年)。 鄭仰恩,《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南:人光,2005年)。 蔡維民,《永恆與心靈的對話──基督教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1年)。 蔡友月,《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台北:聯經,2009年)。 蔡石山,《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台北:聯經,2011年)。 蔡宛庭、王增勇,《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台北:松慧,2012年)。 蔡政良、羅素玫主編,《Malakapahay就這樣我們一起慢慢長大:都蘭部落青年階級成長史》(台東:東縣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2015年)。 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2010年)。 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台北:蜃樓,2012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簡鴻模,《Alang Tongan(眉溪)口述歷史與文化》(台北:輔仁大學,1993年)。 簡鴻模,《當達悟遇上基督》(台北:輔仁大學,2004年)。 謝世忠,《認同的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 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86年)。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1997年)。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台北:桂冠,2006年)。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二)》(台北:桂冠,2006年)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台北:印刻,2013年)。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關曉榮,《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台北:南方家園,2013年)。 顧忠華,《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台北:臺灣書店,1997年)。 Pamela J. Stewart, Andrew Stewart,葉春榮主編,《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台北:聯經,2010年)。 Rev. W.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Taipei : SMC publishing Inc., 1996. 三、翻譯專書 下山一自述,下山操子譯,《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台北:遠流,2011年)。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編著,蘇碩斌、鄭陸霖譯,《基礎社會學》(台北:群學,2009年)。 井上伊之助著,石井玲子譯,《台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台北:前衛,2016年)。 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治、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柄谷行人著,吳佩珍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台北:麥田,2017年)。 布魯斯‧米爾恩(Bruce Milne)著,蔡張敬玲譯,《認識基督教教義》(台北:校園書房,1992年)。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a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台北:麥格羅希爾,2009年)。 大衛‧阿諾德(David Arnold)著,王國璋譯,《地理大發現》(台北:麥田,1999年)。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2004年)。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台北:木馬,2015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陳清僑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1997年)。 Fr. Pablo Fernandez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台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台北:光啟文化,1991年)。 約翰班揚(John Bunyan)著,西海譯,《天路歷程》(台北:桂冠,1994年)。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著,姚怡平譯,《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台北:大塊文化,2015年)。 鮑曉鷗(Jose Eugenio Borao)著,Nakao Eki譯,《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台北:南天,2008年)。 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Jose Maria Alvarez)原著,李毓中、吳孟真譯,《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 基辛(Keesing R.)著,張恭啟、于嘉雲合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2004年) 金里卡(Will Kymlicka)著,鄧紅風譯,《少數群體的權利 : 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台北:左岸,2004年)。 馬偕(Mackay George Leslie)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前衛,2007年)。 偕叡理(Mackay George Leslie)著,王榮昌譯,《馬偕日記》(台北:玉山社,2012年)。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 尼布爾‧利查(Richard Niebuhr)著,賴英澤、龔書森譯,《基督與文化》(台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1967年)。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陸徵譯,《菊花與劍: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台北:遠足,2011年)。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英譯,李雄揮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前衛,2003年)。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著,許雅琦、陳珮馨譯,《福爾摩莎素描:甘為霖牧師台灣筆記》(台北:前衛,2006年)。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著,陳復國譯,《臺灣佈教之成功》(台南:教會公報,2007年)。 四、期刊論文 《玉山神學院學報》(花蓮:玉山神學院出版委員會,1992-)。 《台灣神學論刊》(台北:台灣神學院,1979-)。 《神學論集》(台北:輔仁大學神學院,1969-)。 《神學與教會》(台南:台南神學院,1957-)。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混沌年代重要的神話母題:以台灣原住民族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創刊號(2007年6月),頁159-207。 阮秀莉,〈北美原住民靈性文化和基督教義的折衝:論金恩小說《草長青,水長流》以及相關議題〉,《中外文學》第33卷第10期(2005年3月),頁155-179。 吳懷晨,〈快樂的罪行:陳映真救贖三部曲結構中的罪與聖〉,《中外文學》第41卷第1期(2012年3月),頁87-135。 林文玲,〈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9月),頁197-234。 法撒克‧那墨禾,〈從台灣到南非的跨國Pangcah:家、教會、族群認同、適應和發展〉,《台灣人類學刊》第13期(2015年6月),頁131-169。 夏曉鵑,〈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七十七期(2010年3月),頁5-58。 原教界編輯部,〈都市阿美族天主教會的族語彌撒〉,《原教界》第51期(2013年6月),頁52-55。 陳杏枝,〈宗教社會學研究回顧〉,《台灣社會學刊》22期(1999年10月),頁173-210。 陳文德,〈胆阿美族的宗教變遷:以接受天主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6月),頁35-61。 陳淑芬、吳茂昌、蕭人姝,〈太魯閣原始信仰與基督教教義嫁接〉,《健行學報》第32卷第4期(2012年10月),頁91-104。 張珣,〈宗教研究與台灣當前社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1卷第2期(2010年3月),頁7-11。 張孝慧,〈從陳映真的文學創作與政治作為透視其神學思想〉,《文化研究》第18期(2014年3月),頁121-148。 黃宣衛,〈傳統社會與西方宗教──三個台灣高山族的例子〉,《思與言》第18卷第1期(1980年5月),頁101-115。 黃應貴,〈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族聚落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3期(1983年6月),頁105-132。 黃應貴,〈東埔社布農族人的新宗教運動:兼論當前台灣社會運動的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卷第2、3期(1991年12月),頁1-31。 黃應貴,〈Dehanin與社會危機: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考古人類學刊》47期(1991年12月),頁104-126。 傅仰止,〈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卷2期(1985年7月),頁177-193。 曾宗盛,〈基督福音與原住民文化的會遇:聖經「蛇象徵」與排灣族「蛇圖騰」的對話〉,《玉山神學院學報》第13期(2006年6月),頁57-78。 彭小妍,〈一個旅行的現代病──「心的疾病」、科學術語與新感覺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四期(2009年3月),頁205-248。 董芳苑,〈啟蒙台灣社會現代化的外來宗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文獻》第52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7-40。 靳菱菱,〈西方宗教與台灣原住民族群認同建構的幾點觀察〉,《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3卷第3期(2013年6月),頁97-105。 潘春旭,〈從拿香到信教:台灣天主教信徒的宗教身分建構〉,《輔仁宗教研究》第24期(2012年3月),頁199-239。 興瑟(W. Ginsel)著,翁佳音譯註,〈荷蘭改革宗教會在臺灣的教育事工〉,《臺灣文獻》第51卷4期(2000年12月),頁33-57。 蘇慕理Maurie Sween,Christian Missionaries and the Political Agenda in Early Nationalist Taiwan(基督教宣教士和台灣國民政府早期的政治意圖),《台灣神學論刊》32期(2010年12月),頁135-153。 顧玉珍、張毓芬,〈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四期(1999年6月),頁221-292。 顧正萍,〈立體的熱誠禱詞──論張秀亞詩中的宗教情懷〉,《全人教育學報》第12期(2014年2月),頁33-61。 五、學位論文 邱韻芳,〈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的信仰與認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羅永清,〈天神與基督之間的抉擇──阿里山來吉村鄒人皈依基督宗教因素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魏貽君,〈戰後台灣的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陳思齊,〈搜“蛇”記—台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艾美英(Bakan‧Nubuq),〈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的社會運動參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 阮俊達,〈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軌跡變遷(1983-201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六、報章雜誌 林昌華,〈十七世紀荷蘭改革宗教會與西拉雅族的會遇〉,《台灣教會公報》2379期,1997年10月5日,頁10-11。 翁佳音,〈西班牙道明會在北台灣的宣教〉,《台灣教會公報》2381期,1997年10月19日,頁10-11。 鄭仰恩,〈日治初期台灣教會政治立場之審視〉,《台灣教會公報》2387期,1997年11月30日,頁10-11。 七、影視資料與電子媒體 吳秀菁導演,《蘆葦之歌》,2015年。 張嘉慧,〈五餅二魚養活上千個孩子 盧秋月:有需要的孩子我都養!〉(來源: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4505,2014年5月14日)。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為考慮不周道歉」 邱瓈寬盼勿分裂社會〉(來源: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60156,2016年2月13日)。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2159001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9001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孫大川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洪瑋其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Horng, Woei Chyi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洪瑋其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orng, Woei Chyi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Mar-2018 11:01:1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Mar-2018 11:01:1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Mar-2018 11:01:12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215900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998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215900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藉由梳理台灣原住民與基督宗教相遇的歷史,以及閱讀原住民族文學作品,思考台灣原住民普遍信仰基督宗教的原因。本研究主張,基督宗教在宣稱治癒台灣原住民受苦經驗的同時,也強化了使原住民受苦的社會制度與現狀。若不正視基督宗教造成的陷阱,將使原住民陷入更深的受苦狀態而無力反駁。 本文以「治癒」強調基督宗教對台灣原住民有治療情感、社群、文化受創的意義。對基督宗教的信任與依賴,逐漸使原住民內化基督宗教思維的人觀、宇宙觀,與原住民原有的文化思維相互交融、彼此改造。但基督宗教教義中隱含的單一價值判斷、崇尚進步與乾淨的倫理觀念,是另一種立基於現代進步想像的壓迫制度。這種排外的價值體系將強化使人受苦的秩序,無助於撼動現行的制度與價值標準。本文以「網羅」強調基督宗教為台灣原住民帶來文化、政治、人格上的危害。若要真正解決原住民的受苦經驗,必須持續書寫、閱讀弱勢族群的負面情緒,藉此想像一個不再為現代價值綁架的秩序。唯有不斷的想像、嘗試界線的突破,才能為坐困愁城中的受苦之人,開啟改變的機會。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疇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0 第二章 台灣原住民與基督宗教的相遇 23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與基督宗教相遇的十七世紀 23 第二節 1858年至1945年的基督宗教傳播 29 第三節 走向在地化的戰後基督宗教 36 第四節 小結:有關傳教成功或失敗的討論 43 第三章 文學中受苦經驗的治癒與改宗 47 第一節 飢餓的滿足:物質救助、光明未來的實現 47 第二節 個人的生成:孤寂與失去意義的現代生命 53 第三節 受苦的治癒:酒精、孤寂、創傷中的救贖 59 第四節 小結:基督宗教對原住民受苦經驗的治癒 65 第四章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的基督宗教痕跡 67 第一節 人神關係:《東谷沙飛傳奇》的多重人觀現象 67 第二節 復活與罪惡:生死觀與社會控制的轉變 72 第三節 混雜的生活實踐:重新詮釋的基督宗教 82 第四節 小結:思想共存的治癒與受縛 90 第五章 從基督宗教而來的網羅與逃脫 92 第一節 分裂與改造:基督宗教單一價值的網羅 92 第二節 進步與落後:遺落在制度間的失敗者 100 第三節 愛與創造:慾望的重新想像 106 第四節 小結:從負面情緒想像新慾望 113 第六章 結論 115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785882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900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原住民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基督宗教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改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受苦經驗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兩種百步蛇──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基督宗教的治癒與網羅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wo kinds of hundred-pace snakes : cures and snares of Christianity in Taiwanese aboriginal literature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文學文本 乜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東谷沙飛傳奇》(台北:印刻,2008年)。 乜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我為自己點了一把火:乜寇文學創作集》(台北:山海文化,2014年)。 乜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我聽見群山報戰功》(台北:遠景,2015年)。 田雅各,《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1987年)。 伊替達歐索(itih a taoS),《巴卡山傳說與故事》(台北:麥田,2008年)。 伊苞,《老鷹,再見》(台北:大塊文化,2004年)。 利格拉樂‧阿,《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1996年)。 利格拉勒‧阿,《紅嘴巴的vuvu》(台中:晨星,1997年)。 李永松,《雪國再見》(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里慕伊‧阿紀,《懷鄉》(台北:麥田,2014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情人與妓女》(台中:晨星,1992年)。 林志興編,《撒來伴,文學輪杯!100年第二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年)。 林慶台口述,曾子昂、王心瑩撰文,《因為有雨,所以彩虹:原民漢子林慶台的生命故事》(台北:遠流,2015年)。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混濁》(台北:麥田,2006年)。 明夏(禮幸‧蜜薔),《她及她的詩生活:心想事成的逐夢實驗日記!》(台中市:白象文化,2007年)。 阿道‧巴辣夫,《路‧Lalan》(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3年)。 柳翱(瓦歷斯‧諾幹),《永遠的部落》(台中:晨星,1990年)。 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1998年)。 亞榮隆‧撒可努,《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台北:耶魯,2005年)。 亞榮隆‧撒可努,《外公的海》(台北:耶魯,2011年)。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1991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聯經,2000年)。 孫大川,《Baliwakes : 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下)》(台北:印刻,2003年)。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北:聯經,2009年)。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台北:印刻,2009年)。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台北:聯經,2012年)。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台北:聯經,2014年)。 夏曼‧藍波安,《安洛米恩之死》(新北:印刻,2015年)。 黃貴潮,《遲我十年:Lifok生活日記》(台北:山海文化,2000年)。 黃貴潮,《伊那Ina,我的太陽》(台北:山海文化,2006年)。 奧威尼‧卡露斯,《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2001年)。 董森永,《飛魚之故鄉:蘭嶼董森永Syapen Lamolan牧師宣教故事》(台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教會公報社,2011年)。 霍斯陸曼‧伐伐,《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稻香,1997年)。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台北:印刻,2006年)。 謝永泉,《追浪的老人:達悟老者夏本‧樹榕Syapen Sorong的生命史》(台北:山海文化,2010年)。 二、專書 丁立偉、詹嫦慧、孫大川合著,《活力教會──天主教在台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光啟文化,2005年)。 山樂曼(Miguel Angel Sanroman),《美麗島‧主的莊田:臺灣天主教會歷史1859-1950》(台南:聞道,2013年)。 中國土地經濟學會,《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1998年)。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布農族──前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8年)。 巴代(Badai),《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台北:耶魯,2009年)。 台灣聖經公會,《聖經》和合本(台北:台灣聖經公會,2005年)。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北:台灣書房,2010年)。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台北:漢欣文化,1993年)。 江傳德,《天主教在台灣》(台南:聞道,2008年)。 朱瑞玲、瞿海源、張苙雲,《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心理、價值與宗教》(台北:中研院社會所,2013年)。 伊慶春主編,《基督信仰在台灣:2012年基督信仰與社會研究調查》(台北: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2014年)。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1995年)。 利氏學社編,《台灣原住民族傳統信仰與基督宗教的相遇:本土實踐經驗研討會》(台北:利氏學社,2002年)。 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台北:恩楷,2003年)。 呂理政主編,《帝國相接之界:西班牙時期臺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台北:南天,2006年)。 李宜涯,《聖壇前的創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學研究》(台北:秀威,2010年)。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麥田,2013年)。 何有柯口述,黃宣衛主編,吳明義記音、翻譯,《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4年)。 卓新平,《尼布爾》(台北:東大圖書,1992年)。 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1994年)。 林治平,《基督教與台灣》(台北:宇宙光,1996年)。 林治平,《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台北:宇宙光,1998年)。 林美容主編,《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 林金水主編,《台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林景淵,《濱田彌兵衛事件及十七世紀東亞海上商貿》(台北:南天,2011年)。 金澤、梁恒豪主編,《宗教心理學(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3年)。 邱韻芳,《祖靈與上帝: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富振運動》(新北:華藝學術,2014年)。 酋卡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1998年)。 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情感、情緒與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2年)。 胡國禎、丁立偉、詹嫦慧編,《原住民巫術與基督宗教》(台北:光啟文化,2008年)。 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著,《這是我的同胞》(台北:基督教芥菜種會,1972年)。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原住民族委員會,《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暨都市原住民生活發展計畫(第3期)執行情形評估報告95年》(台北:原民會,2007年)。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下(台北:里仁,2009年)。 張春申,《靈之旅》(台北:上智,1977年)。 張光直著,郭淨、陳星譯,《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1993年)。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張君玫,《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新北:群學,2016年)。 陳南州、夏美寬,《地方教會的發展:反省與展望》(台南:人光,1995年)。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台北:遠流,2005年)。 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7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年)。 黃富三、翁佳音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黃應貴,《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2年)。 黃應貴,《布農族》(台北:三民,2006年)。 黃鈴華,《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5年)。 費德廉(Douglas L. Fix)、羅效德(Charlotte Lo)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台北:如果,2006年)。 甯應斌、何春蕤,《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年)。 曾作振、簡雲生,《卡義卜勇的天空》(苗栗: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13年)。 詹素娟、劉益昌,《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年)。 楊彥杰,《荷蘭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2000年)。 楊士範,《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台北:唐山,2005年)。 楊士範,《飄流的部落: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台北:唐山,2008年)。 楊士範,《阿美族都市教會:近五十年新北市都市原住民基督教信仰生活史》(台北:唐山,2011年)。 楊劍龍,《基督教文化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台北:秀威,2012年)。 達西烏拉灣‧畢馬(田哲益)、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全妙雲),《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2003年)。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文學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台北:時報,1987年)。 趙剛,《頭目哈古》(台北:聯經,2005年)。 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鄭連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2年)。 鄭仰恩,《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南:人光,2005年)。 蔡維民,《永恆與心靈的對話──基督教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1年)。 蔡友月,《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台北:聯經,2009年)。 蔡石山,《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台北:聯經,2011年)。 蔡宛庭、王增勇,《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台北:松慧,2012年)。 蔡政良、羅素玫主編,《Malakapahay就這樣我們一起慢慢長大:都蘭部落青年階級成長史》(台東:東縣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2015年)。 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2010年)。 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台北:蜃樓,2012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簡鴻模,《Alang Tongan(眉溪)口述歷史與文化》(台北:輔仁大學,1993年)。 簡鴻模,《當達悟遇上基督》(台北:輔仁大學,2004年)。 謝世忠,《認同的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 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86年)。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1997年)。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台北:桂冠,2006年)。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二)》(台北:桂冠,2006年)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台北:印刻,2013年)。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關曉榮,《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台北:南方家園,2013年)。 顧忠華,《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台北:臺灣書店,1997年)。 Pamela J. Stewart, Andrew Stewart,葉春榮主編,《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台北:聯經,2010年)。 Rev. W.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Taipei : SMC publishing Inc., 1996. 三、翻譯專書 下山一自述,下山操子譯,《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台北:遠流,2011年)。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編著,蘇碩斌、鄭陸霖譯,《基礎社會學》(台北:群學,2009年)。 井上伊之助著,石井玲子譯,《台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台北:前衛,2016年)。 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治、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柄谷行人著,吳佩珍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台北:麥田,2017年)。 布魯斯‧米爾恩(Bruce Milne)著,蔡張敬玲譯,《認識基督教教義》(台北:校園書房,1992年)。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a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台北:麥格羅希爾,2009年)。 大衛‧阿諾德(David Arnold)著,王國璋譯,《地理大發現》(台北:麥田,1999年)。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2004年)。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台北:木馬,2015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陳清僑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1997年)。 Fr. Pablo Fernandez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台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台北:光啟文化,1991年)。 約翰班揚(John Bunyan)著,西海譯,《天路歷程》(台北:桂冠,1994年)。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著,姚怡平譯,《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台北:大塊文化,2015年)。 鮑曉鷗(Jose Eugenio Borao)著,Nakao Eki譯,《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台北:南天,2008年)。 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Jose Maria Alvarez)原著,李毓中、吳孟真譯,《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 基辛(Keesing R.)著,張恭啟、于嘉雲合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2004年) 金里卡(Will Kymlicka)著,鄧紅風譯,《少數群體的權利 : 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台北:左岸,2004年)。 馬偕(Mackay George Leslie)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前衛,2007年)。 偕叡理(Mackay George Leslie)著,王榮昌譯,《馬偕日記》(台北:玉山社,2012年)。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 尼布爾‧利查(Richard Niebuhr)著,賴英澤、龔書森譯,《基督與文化》(台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1967年)。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陸徵譯,《菊花與劍: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台北:遠足,2011年)。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英譯,李雄揮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前衛,2003年)。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著,許雅琦、陳珮馨譯,《福爾摩莎素描:甘為霖牧師台灣筆記》(台北:前衛,2006年)。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著,陳復國譯,《臺灣佈教之成功》(台南:教會公報,2007年)。 四、期刊論文 《玉山神學院學報》(花蓮:玉山神學院出版委員會,1992-)。 《台灣神學論刊》(台北:台灣神學院,1979-)。 《神學論集》(台北:輔仁大學神學院,1969-)。 《神學與教會》(台南:台南神學院,1957-)。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混沌年代重要的神話母題:以台灣原住民族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創刊號(2007年6月),頁159-207。 阮秀莉,〈北美原住民靈性文化和基督教義的折衝:論金恩小說《草長青,水長流》以及相關議題〉,《中外文學》第33卷第10期(2005年3月),頁155-179。 吳懷晨,〈快樂的罪行:陳映真救贖三部曲結構中的罪與聖〉,《中外文學》第41卷第1期(2012年3月),頁87-135。 林文玲,〈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9月),頁197-234。 法撒克‧那墨禾,〈從台灣到南非的跨國Pangcah:家、教會、族群認同、適應和發展〉,《台灣人類學刊》第13期(2015年6月),頁131-169。 夏曉鵑,〈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七十七期(2010年3月),頁5-58。 原教界編輯部,〈都市阿美族天主教會的族語彌撒〉,《原教界》第51期(2013年6月),頁52-55。 陳杏枝,〈宗教社會學研究回顧〉,《台灣社會學刊》22期(1999年10月),頁173-210。 陳文德,〈胆阿美族的宗教變遷:以接受天主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6月),頁35-61。 陳淑芬、吳茂昌、蕭人姝,〈太魯閣原始信仰與基督教教義嫁接〉,《健行學報》第32卷第4期(2012年10月),頁91-104。 張珣,〈宗教研究與台灣當前社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1卷第2期(2010年3月),頁7-11。 張孝慧,〈從陳映真的文學創作與政治作為透視其神學思想〉,《文化研究》第18期(2014年3月),頁121-148。 黃宣衛,〈傳統社會與西方宗教──三個台灣高山族的例子〉,《思與言》第18卷第1期(1980年5月),頁101-115。 黃應貴,〈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族聚落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3期(1983年6月),頁105-132。 黃應貴,〈東埔社布農族人的新宗教運動:兼論當前台灣社會運動的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卷第2、3期(1991年12月),頁1-31。 黃應貴,〈Dehanin與社會危機: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考古人類學刊》47期(1991年12月),頁104-126。 傅仰止,〈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卷2期(1985年7月),頁177-193。 曾宗盛,〈基督福音與原住民文化的會遇:聖經「蛇象徵」與排灣族「蛇圖騰」的對話〉,《玉山神學院學報》第13期(2006年6月),頁57-78。 彭小妍,〈一個旅行的現代病──「心的疾病」、科學術語與新感覺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四期(2009年3月),頁205-248。 董芳苑,〈啟蒙台灣社會現代化的外來宗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文獻》第52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7-40。 靳菱菱,〈西方宗教與台灣原住民族群認同建構的幾點觀察〉,《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3卷第3期(2013年6月),頁97-105。 潘春旭,〈從拿香到信教:台灣天主教信徒的宗教身分建構〉,《輔仁宗教研究》第24期(2012年3月),頁199-239。 興瑟(W. Ginsel)著,翁佳音譯註,〈荷蘭改革宗教會在臺灣的教育事工〉,《臺灣文獻》第51卷4期(2000年12月),頁33-57。 蘇慕理Maurie Sween,Christian Missionaries and the Political Agenda in Early Nationalist Taiwan(基督教宣教士和台灣國民政府早期的政治意圖),《台灣神學論刊》32期(2010年12月),頁135-153。 顧玉珍、張毓芬,〈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四期(1999年6月),頁221-292。 顧正萍,〈立體的熱誠禱詞──論張秀亞詩中的宗教情懷〉,《全人教育學報》第12期(2014年2月),頁33-61。 五、學位論文 邱韻芳,〈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的信仰與認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羅永清,〈天神與基督之間的抉擇──阿里山來吉村鄒人皈依基督宗教因素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魏貽君,〈戰後台灣的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陳思齊,〈搜“蛇”記—台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艾美英(Bakan‧Nubuq),〈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的社會運動參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 阮俊達,〈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軌跡變遷(1983-201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六、報章雜誌 林昌華,〈十七世紀荷蘭改革宗教會與西拉雅族的會遇〉,《台灣教會公報》2379期,1997年10月5日,頁10-11。 翁佳音,〈西班牙道明會在北台灣的宣教〉,《台灣教會公報》2381期,1997年10月19日,頁10-11。 鄭仰恩,〈日治初期台灣教會政治立場之審視〉,《台灣教會公報》2387期,1997年11月30日,頁10-11。 七、影視資料與電子媒體 吳秀菁導演,《蘆葦之歌》,2015年。 張嘉慧,〈五餅二魚養活上千個孩子 盧秋月:有需要的孩子我都養!〉(來源: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4505,2014年5月14日)。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為考慮不周道歉」 邱瓈寬盼勿分裂社會〉(來源: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60156,2016年2月13日)。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