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日治時期臺中市街的飲食空間與消費文化
Diet space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Taichung under Japanese rule
作者 嚴漢廷
Yen, Han Ting
貢獻者 戴寶村
嚴漢廷
Yen, Han Ting
關鍵詞 富貴亭
香園閣
空間權力
生活空間
地理資訊系統(GIS)
GIS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Mar-2018 11:47:43 (UTC+8)
摘要   甲午戰後,對臺的統治者由清廷轉為總督府,而隨政權轉移、治理方式的改變,自然也影響地景的變化。就地理學的角度認為空間地景是連續的變化過程,因此本文主要欲探究清代空間拓墾、日治重整空間,及以此空間為交流平臺的民間活動。基於此,本研究以飲食作為人民活動的觀察,而以空間作為切入點,提出假設:日治期間日本作為統治者,其可以所受的西方知識主宰臺灣的地方空間,同時日本內地人也在民間與臺灣本島人舊有的社會文化交流,因此即使透過空間的重整,從制度面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面貌,但面對舊有的文化習慣,仍必須在此重整的空間上進行不斷的衝突與包容,進而兼併成為獨特的臺灣文化。據此將空間分為「統治者對空間的治理」、「被治理空間上的飲食店家經營」及「飲食店家為一飲食空間」三種尺度觀察。而在研究範圍方面,有別於臺北代表日本文化與新文化的重鎮,以及臺南代表臺灣傳統的文化中心,臺中成為第一個完全由日本規劃的城市,也是臺日文化競爭的主場所,故選該市街進行討論。

  從研究成果而言可歸結為三點:(一)統治者對空間治理的關係方面,日本首先承襲臺中舊有的官舍並攏絡地方領導階層,而後進一步以市區改正導入西方知識,改善原有的環境衛生,也以臺中公園作為容納空間,確立殖民者權威。(二)飲食業對受治理的空間使用方面,仍受到日治空間的影響:市場的建置而使飲食業呈現集中關係,且隨時間飲食業在臺中市街的擴張,也順應總督府實行的都市擴張計劃。(三)飲食空間作為業主供應及消費者需求的交流場,店家提供便利的設備來吸引客群;而消費者利用店家空間的公共性進行聚會、同時團體消費的排外性,也使得民眾得以進行隱密的會議,各種活動的交流更使得臺日雙方在飲食文化上都各有接納與改變,綜合而發展出臺灣特有的文化。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日文史料
《臺中市報》
《臺中州報》
《臺中廳報》
《臺灣總督府府報》
《臺灣總督府檔案》
千草默仙,《全島商工人名錄 臺中市商工人名錄》,臺北:高砂改進社,1928。
大月京平,《臺灣實業名鑑》,臺中:臺灣新聞社,1934。
小川嘉一,《臺灣鐵道旅行案內_昭和九年版》,臺北:ジャパン.ツーリスト.ビユロー臺北支部,1934。
小川嘉一,《臺灣鐵道旅行案內_昭和十年版》,臺北:ジャパン.ツーリスト.ビユロー臺北支部,1935。
中村茂夫編,《在臺の信州人》,臺北:日本公論社臺灣支局,1925。
內藤素生編,《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
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編,《臺灣鐵道旅行案_昭和十四年版》,臺北: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1939。
日本遊覧社,《全國遊廓案內》,日本:日本遊覽社,1930。
月出皓編,《臺灣館》,臺北: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協贊會,1903。
氏平要等編,《臺中市史》,臺中:臺灣新聞社,1934。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石井善次,《臺中商工案內 昭和十六年》,臺中:臺中商工會議所,1941。
伊能嘉矩,《台灣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4。
杉浦和作,《臺灣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商工人名錄發行所,1912。
杉浦和作,《臺灣商工人名錄第三編 臺中州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1930。
岡田隆正,《臺中沿革誌》,不詳,不詳。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臺北:同仁研究會,1942。
武澤贇太郎,《臺灣旅行案內_昭和十三年版》,臺北:臺灣旅行案內社,1938。
社團法人臺灣建築會,〈改隷以後に於ける建築の變遷(一)-座談會〉,《臺灣建築會誌》,16:1(臺北,1944),頁17-48。
金港堂,《第五回内国勧業博覧会総説博覧会案内》,日本:金港堂,1903。
柳田國男,《明治大正史. 第4巻 世相篇》,日本:朝日新聞社,1930。
泉風浪,《中部臺灣を語る》,臺中:南瀛新報社出版部,1930。
原田芳之,〈臺中市史編史後感〉,《臺灣時報》昭和7年:6月號(臺北,1932),頁104-116。
原房助,《臺灣大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32。
栗田政治,《昭和二年臺灣商工名錄》,臺北:臺灣物產協會,1927。
高宮政人,《百人一首かるたの取方》,東京:フジキ堂,1917。
清水留吉,《臺灣旅行案內_大正十一年》,臺北:臺灣案內社,1922。
笹森儀助,《台湾視察論 台湾視察日記》,不詳,1896。
鈴木辰三,《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28。
鈴木辰三,《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29。
鈴木辰三,《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30。
鈴木辰三,《臺灣民間職員錄》,臺北:臺灣商工社,1923。
鈴木辰三,《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商工社,1925。
鈴木辰三,《臺灣官民職員錄》,不詳:不詳,1926。
鈴木辰三,《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官民職員錄發行所,1927。
鈴木常良,《臺灣商工便覽 第二版》,臺中:株式會社臺灣新聞社,1919。
臺中市役所,《臺中市產業要覽》,臺中:臺中市役所,1931。
臺中市役所,《臺中市概況》,臺中:台中市役所,1935。
臺中市役所,《臺中市市場要覽》,臺中:臺中市役所,1940。
臺中市役所,《臺中管內概況 昭和十四年》,臺中:臺中市役所,1940。
臺中市役所勸業課,《臺中市商工人名錄 昭和十三年》,臺中:中市役所勸業課,1939。
臺中廳,《臺中廳治一斑(大正三年)》,臺中:臺中廳,1916。
臺南新報社,《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纂,《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臺灣慣習研究會,〈彙報〉,《臺灣慣習記事》5:2(臺北,1905),頁75-87。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州廳編_臺中州》,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3。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十年國勢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7。
臺灣總督府,《臺灣教科用書國語讀本四》,臺北:台灣總督府,1912。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讀本卷四》,臺北:台灣總督府,1914。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900-1901。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27。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0。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2。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_昭和十五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40。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1942。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02-1906。
臺灣總督府官房企畫部,《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企畫部,1939-1942。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08-1917。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4-1938。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18、1920-1925、1927-1933。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灣:臺灣總督府,1916。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總務局,1943-1944。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24。
臺灣雜誌社編,《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職業名字彙》,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
鷲巣敦哉,《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臺北:鷲巣敦哉,1938。

(二)中文史料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吳德功,《臺灣遊記》,臺灣文獻叢刊第8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
林獻堂著,許雪姬、何義麟編,《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0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張麗俊作,許雪姬、洪秋芬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0。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9)-(1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2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蔣師轍,《臺游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三)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_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典藏,《臺灣省各縣市160磅地籍藍曬圖》。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臺灣堡圖》,臺北:遠流,1996。

二、專書
Felipe Fernandez-Armesto作;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左岸文化,2005。
Katarzyna J. Cwiertka作;陳玉箴譯,《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9。
Richard Hartshorne著;葉光庭譯,《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又吉盛清,《台湾 近い昔の旅〈台北編〉》,東京:凱風社,1996。
大久保洋子著;孟勳、陳令嫻、林品秀譯,《江戶的食空間:從街頭攤販到將軍的餐桌,日本料理就是這麼來的》,臺北:時報文化,2017。
王世慶,《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矢野暢,《「南進」の系譜》,東京:中央公論社,1997。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
吳文星等編,《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解說.總目次.索引》,臺北:南天,2003。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1989。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
孟祥瀚,《臺中市志.沿革志》,臺中:臺中市政府,2008。
孟祥瀚,〈軸線翻轉-由日治時期萬春宮七媽會看大墩街的變與不變〉,收入《2017「世紀宏圖:臺中百年歷史回顧與展望─臺中驛‧第二市場‧七媽會和它的時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7),頁95-117。
林良哲、袁興言,《臺中文獻. 第六期, 台中市歷史建築發展回顧(1945年以前)專輯》,臺中:中市文化局,2003。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臺灣醫學史》,臺北:稻鄉,2005。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
張德南編著,《堅勁耿介的社會運動家:黃旺成》,新竹:竹市文化,1999。
許世融、郭双富,〈山中家族與臺中漆器的發展〉,收入《2017「世紀宏圖:臺中百年歷史回顧與展望─臺中驛‧第二市場‧七媽會和它的時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7),頁59-92。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1987。
陳國川,《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1995。
陳靜寬,《從省城到臺中市:一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1895-1945)》,臺南:臺灣史博館,2012。
曾品滄,〈從「平樂遊」到「江山樓」:日治中期臺灣酒樓公共空間意涵的轉型(1912-1937)〉,收入《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2),頁519-549。
楊仁江,《社口林宅》,臺北:弘化,1987。
廖世璋,《都市計畫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臺北:詹氏書局,2012。
劉澤民,〈臺灣市街町名改正之探討─以臺灣總督府檔案相關資料為範圍〉,收入《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頁123-207。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2010。

三、期刊論文
John Fraser Hart. “The highest form of the geographer’s ar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2:1(March 1982), pp. 1-29.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11:3 (臺北,2000),頁1-48。
朱德蘭,〈日治時期臺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7(桃園,2003),頁99-174。
孟祥瀚,〈藍張興庄與清代臺中盆地的拓墾〉,《興大歷史學報》,17(臺中,2006),頁395-430。
林文凱,〈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漢學研究》,32:2(臺北,2014),頁139-174。
施添福,〈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學報》16(臺北,1999),頁115-137。
施添福,〈國家、里保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北部的官治與鄉治為中心〉,「『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年12月20-21日。
洪麗完,〈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臺灣文獻》43:3(南投,1992),頁165-269。
許世融,〈臺灣最早的漢人祖籍別與族群分布─1901年「關於本島發達之沿革調查」統計資料的圖像化〉,《地理研究》59(臺北,2013),頁91-126。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究》15:3(臺北,2008),頁139-186。
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臺灣史研究》20:1(臺北,2013),頁79-125。
陳姃湲,〈在殖民地臺灣社會夾縫中的朝鮮人娼妓業〉,《臺灣史研究》17:3(臺北,2010),頁107-149。
曾品滄,〈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中國飲食文化》,7:1(臺北,2011),頁89-142。
曾品滄,〈鄉土食和山水亭:戰爭期間「臺灣料理」的發展(1937-1945)〉,《中國飲食文化》,9:1(臺北,2013),頁113-156。
溫振華,〈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1(臺北,1983),頁43-95。
賴志彰,〈台灣第一個歐美都市計劃理念折衝下的都市改正之實踐〉,《臺中文獻》,4(臺中,1994),頁68-84。

四、學位論文
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石丸雅邦,〈台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吳豐維,〈「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佩欣,〈臺灣總督府統計調查事業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
侯巧蕙,〈台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以在地書寫為探討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張嘉玲,〈台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陳家瑄,〈文字圖像經驗下的台北市庶民生活〉(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靜寬,〈日治時期臺中市的都市化與社會變遷〉(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8)。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黃姿維,〈植民地時代(1895∼1945)における台湾食文化の変遷-日常生活の飲食衛生を中心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賴志彰,〈1945 年以前台中地域空間形式之轉化-一個政治生態群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謝筑恩,〈流離的日本味—日本料理在臺灣的發生與變遷〉,(臺北: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魏蓉華,〈日據時期台中市都市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五、線上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文獻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http://thcts.ascc.net/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http://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
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http://www.ndl.go.jp/
交通路網數值圖服務網,https://gist-map.motc.gov.tw/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舊版報紙,http://das.ntl.gov.tw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
臺大資工所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QGIS Cloud Maps,http://wmsproxy.appspot.com/
臺灣法實證資料庫,http://tadels.law.ntu.edu.tw/
臺灣時報 Taiwan JIHO 資料庫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http://thdl.ntu.edu.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3158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8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戴寶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嚴漢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en, Han 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嚴漢廷zh_TW
dc.creator (作者) Yen, Han 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18 11:47:43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18 11:47:4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18 11:47:4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158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07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800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甲午戰後,對臺的統治者由清廷轉為總督府,而隨政權轉移、治理方式的改變,自然也影響地景的變化。就地理學的角度認為空間地景是連續的變化過程,因此本文主要欲探究清代空間拓墾、日治重整空間,及以此空間為交流平臺的民間活動。基於此,本研究以飲食作為人民活動的觀察,而以空間作為切入點,提出假設:日治期間日本作為統治者,其可以所受的西方知識主宰臺灣的地方空間,同時日本內地人也在民間與臺灣本島人舊有的社會文化交流,因此即使透過空間的重整,從制度面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面貌,但面對舊有的文化習慣,仍必須在此重整的空間上進行不斷的衝突與包容,進而兼併成為獨特的臺灣文化。據此將空間分為「統治者對空間的治理」、「被治理空間上的飲食店家經營」及「飲食店家為一飲食空間」三種尺度觀察。而在研究範圍方面,有別於臺北代表日本文化與新文化的重鎮,以及臺南代表臺灣傳統的文化中心,臺中成為第一個完全由日本規劃的城市,也是臺日文化競爭的主場所,故選該市街進行討論。

  從研究成果而言可歸結為三點:(一)統治者對空間治理的關係方面,日本首先承襲臺中舊有的官舍並攏絡地方領導階層,而後進一步以市區改正導入西方知識,改善原有的環境衛生,也以臺中公園作為容納空間,確立殖民者權威。(二)飲食業對受治理的空間使用方面,仍受到日治空間的影響:市場的建置而使飲食業呈現集中關係,且隨時間飲食業在臺中市街的擴張,也順應總督府實行的都市擴張計劃。(三)飲食空間作為業主供應及消費者需求的交流場,店家提供便利的設備來吸引客群;而消費者利用店家空間的公共性進行聚會、同時團體消費的排外性,也使得民眾得以進行隱密的會議,各種活動的交流更使得臺日雙方在飲食文化上都各有接納與改變,綜合而發展出臺灣特有的文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0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臺中市街的形成與發展 17
 第一節 清代中部臺灣的開墾與里保社會形成 17
 第二節 日本統治下的社會延續 28
 第三節 臺中市街的空間規劃重整 35
 小結 52

第三章 飲食業的發展與經營 55
 第一節 臺中飲食經營的開端 55
 第二節 臺中市街的飲食業發展 66
 第三節 臺中市街人民與飲食業經營 70
 小結 82

第四章 消費型態與飲食文化 85
 第一節 飲食業主的經營 85
 第二節 飲食空間的消費與意象 93
 第三節 臺日人間的飲食文化改變 105
 小結 111

第五章 結論 115
附錄一 臺中市街人口統計(1898-1943) 119
附錄二 日治期間臺中市街飲食店家 121
參考書目 147
zh_TW
dc.format.extent 5035980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8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富貴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香園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空間權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活空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地理資訊系統(GIS)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GISen_US
dc.title (題名) 日治時期臺中市街的飲食空間與消費文化zh_TW
dc.title (題名) Diet space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Taichung under Japanese ru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日文史料
《臺中市報》
《臺中州報》
《臺中廳報》
《臺灣總督府府報》
《臺灣總督府檔案》
千草默仙,《全島商工人名錄 臺中市商工人名錄》,臺北:高砂改進社,1928。
大月京平,《臺灣實業名鑑》,臺中:臺灣新聞社,1934。
小川嘉一,《臺灣鐵道旅行案內_昭和九年版》,臺北:ジャパン.ツーリスト.ビユロー臺北支部,1934。
小川嘉一,《臺灣鐵道旅行案內_昭和十年版》,臺北:ジャパン.ツーリスト.ビユロー臺北支部,1935。
中村茂夫編,《在臺の信州人》,臺北:日本公論社臺灣支局,1925。
內藤素生編,《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
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編,《臺灣鐵道旅行案_昭和十四年版》,臺北: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1939。
日本遊覧社,《全國遊廓案內》,日本:日本遊覽社,1930。
月出皓編,《臺灣館》,臺北: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協贊會,1903。
氏平要等編,《臺中市史》,臺中:臺灣新聞社,1934。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石井善次,《臺中商工案內 昭和十六年》,臺中:臺中商工會議所,1941。
伊能嘉矩,《台灣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4。
杉浦和作,《臺灣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商工人名錄發行所,1912。
杉浦和作,《臺灣商工人名錄第三編 臺中州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1930。
岡田隆正,《臺中沿革誌》,不詳,不詳。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臺北:同仁研究會,1942。
武澤贇太郎,《臺灣旅行案內_昭和十三年版》,臺北:臺灣旅行案內社,1938。
社團法人臺灣建築會,〈改隷以後に於ける建築の變遷(一)-座談會〉,《臺灣建築會誌》,16:1(臺北,1944),頁17-48。
金港堂,《第五回内国勧業博覧会総説博覧会案内》,日本:金港堂,1903。
柳田國男,《明治大正史. 第4巻 世相篇》,日本:朝日新聞社,1930。
泉風浪,《中部臺灣を語る》,臺中:南瀛新報社出版部,1930。
原田芳之,〈臺中市史編史後感〉,《臺灣時報》昭和7年:6月號(臺北,1932),頁104-116。
原房助,《臺灣大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32。
栗田政治,《昭和二年臺灣商工名錄》,臺北:臺灣物產協會,1927。
高宮政人,《百人一首かるたの取方》,東京:フジキ堂,1917。
清水留吉,《臺灣旅行案內_大正十一年》,臺北:臺灣案內社,1922。
笹森儀助,《台湾視察論 台湾視察日記》,不詳,1896。
鈴木辰三,《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28。
鈴木辰三,《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29。
鈴木辰三,《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30。
鈴木辰三,《臺灣民間職員錄》,臺北:臺灣商工社,1923。
鈴木辰三,《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商工社,1925。
鈴木辰三,《臺灣官民職員錄》,不詳:不詳,1926。
鈴木辰三,《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官民職員錄發行所,1927。
鈴木常良,《臺灣商工便覽 第二版》,臺中:株式會社臺灣新聞社,1919。
臺中市役所,《臺中市產業要覽》,臺中:臺中市役所,1931。
臺中市役所,《臺中市概況》,臺中:台中市役所,1935。
臺中市役所,《臺中市市場要覽》,臺中:臺中市役所,1940。
臺中市役所,《臺中管內概況 昭和十四年》,臺中:臺中市役所,1940。
臺中市役所勸業課,《臺中市商工人名錄 昭和十三年》,臺中:中市役所勸業課,1939。
臺中廳,《臺中廳治一斑(大正三年)》,臺中:臺中廳,1916。
臺南新報社,《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纂,《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臺灣慣習研究會,〈彙報〉,《臺灣慣習記事》5:2(臺北,1905),頁75-87。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州廳編_臺中州》,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3。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十年國勢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7。
臺灣總督府,《臺灣教科用書國語讀本四》,臺北:台灣總督府,1912。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讀本卷四》,臺北:台灣總督府,1914。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900-1901。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27。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0。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2。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_昭和十五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40。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1942。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02-1906。
臺灣總督府官房企畫部,《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企畫部,1939-1942。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08-1917。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4-1938。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18、1920-1925、1927-1933。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灣:臺灣總督府,1916。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總務局,1943-1944。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24。
臺灣雜誌社編,《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職業名字彙》,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
鷲巣敦哉,《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臺北:鷲巣敦哉,1938。

(二)中文史料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吳德功,《臺灣遊記》,臺灣文獻叢刊第8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
林獻堂著,許雪姬、何義麟編,《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0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張麗俊作,許雪姬、洪秋芬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0。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9)-(1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2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蔣師轍,《臺游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三)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_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典藏,《臺灣省各縣市160磅地籍藍曬圖》。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臺灣堡圖》,臺北:遠流,1996。

二、專書
Felipe Fernandez-Armesto作;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左岸文化,2005。
Katarzyna J. Cwiertka作;陳玉箴譯,《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9。
Richard Hartshorne著;葉光庭譯,《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又吉盛清,《台湾 近い昔の旅〈台北編〉》,東京:凱風社,1996。
大久保洋子著;孟勳、陳令嫻、林品秀譯,《江戶的食空間:從街頭攤販到將軍的餐桌,日本料理就是這麼來的》,臺北:時報文化,2017。
王世慶,《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矢野暢,《「南進」の系譜》,東京:中央公論社,1997。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
吳文星等編,《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解說.總目次.索引》,臺北:南天,2003。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1989。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
孟祥瀚,《臺中市志.沿革志》,臺中:臺中市政府,2008。
孟祥瀚,〈軸線翻轉-由日治時期萬春宮七媽會看大墩街的變與不變〉,收入《2017「世紀宏圖:臺中百年歷史回顧與展望─臺中驛‧第二市場‧七媽會和它的時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7),頁95-117。
林良哲、袁興言,《臺中文獻. 第六期, 台中市歷史建築發展回顧(1945年以前)專輯》,臺中:中市文化局,2003。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臺灣醫學史》,臺北:稻鄉,2005。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
張德南編著,《堅勁耿介的社會運動家:黃旺成》,新竹:竹市文化,1999。
許世融、郭双富,〈山中家族與臺中漆器的發展〉,收入《2017「世紀宏圖:臺中百年歷史回顧與展望─臺中驛‧第二市場‧七媽會和它的時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7),頁59-92。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1987。
陳國川,《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1995。
陳靜寬,《從省城到臺中市:一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1895-1945)》,臺南:臺灣史博館,2012。
曾品滄,〈從「平樂遊」到「江山樓」:日治中期臺灣酒樓公共空間意涵的轉型(1912-1937)〉,收入《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2),頁519-549。
楊仁江,《社口林宅》,臺北:弘化,1987。
廖世璋,《都市計畫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臺北:詹氏書局,2012。
劉澤民,〈臺灣市街町名改正之探討─以臺灣總督府檔案相關資料為範圍〉,收入《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頁123-207。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2010。

三、期刊論文
John Fraser Hart. “The highest form of the geographer’s ar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2:1(March 1982), pp. 1-29.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11:3 (臺北,2000),頁1-48。
朱德蘭,〈日治時期臺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7(桃園,2003),頁99-174。
孟祥瀚,〈藍張興庄與清代臺中盆地的拓墾〉,《興大歷史學報》,17(臺中,2006),頁395-430。
林文凱,〈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漢學研究》,32:2(臺北,2014),頁139-174。
施添福,〈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學報》16(臺北,1999),頁115-137。
施添福,〈國家、里保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北部的官治與鄉治為中心〉,「『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年12月20-21日。
洪麗完,〈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臺灣文獻》43:3(南投,1992),頁165-269。
許世融,〈臺灣最早的漢人祖籍別與族群分布─1901年「關於本島發達之沿革調查」統計資料的圖像化〉,《地理研究》59(臺北,2013),頁91-126。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究》15:3(臺北,2008),頁139-186。
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臺灣史研究》20:1(臺北,2013),頁79-125。
陳姃湲,〈在殖民地臺灣社會夾縫中的朝鮮人娼妓業〉,《臺灣史研究》17:3(臺北,2010),頁107-149。
曾品滄,〈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中國飲食文化》,7:1(臺北,2011),頁89-142。
曾品滄,〈鄉土食和山水亭:戰爭期間「臺灣料理」的發展(1937-1945)〉,《中國飲食文化》,9:1(臺北,2013),頁113-156。
溫振華,〈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1(臺北,1983),頁43-95。
賴志彰,〈台灣第一個歐美都市計劃理念折衝下的都市改正之實踐〉,《臺中文獻》,4(臺中,1994),頁68-84。

四、學位論文
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石丸雅邦,〈台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吳豐維,〈「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佩欣,〈臺灣總督府統計調查事業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
侯巧蕙,〈台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以在地書寫為探討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張嘉玲,〈台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陳家瑄,〈文字圖像經驗下的台北市庶民生活〉(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靜寬,〈日治時期臺中市的都市化與社會變遷〉(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8)。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黃姿維,〈植民地時代(1895∼1945)における台湾食文化の変遷-日常生活の飲食衛生を中心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賴志彰,〈1945 年以前台中地域空間形式之轉化-一個政治生態群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謝筑恩,〈流離的日本味—日本料理在臺灣的發生與變遷〉,(臺北: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魏蓉華,〈日據時期台中市都市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五、線上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文獻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http://thcts.ascc.net/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http://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
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http://www.ndl.go.jp/
交通路網數值圖服務網,https://gist-map.motc.gov.tw/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舊版報紙,http://das.ntl.gov.tw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
臺大資工所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QGIS Cloud Maps,http://wmsproxy.appspot.com/
臺灣法實證資料庫,http://tadels.law.ntu.edu.tw/
臺灣時報 Taiwan JIHO 資料庫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http://thdl.ntu.edu.tw/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