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要派單位對派遣勞工職業災害救濟責任之探討
The Responsibility of User Enterprise to Dispatched Labors in Occupational Accidents
作者 吳怡萱
貢獻者 徐婉寧
吳怡萱
關鍵詞 勞動派遣
職業災害
連帶補償責任
僱用人保護照顧義務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Mar-2018 11:51:03 (UTC+8)
摘要 勞動派遣議題相對傳統勞動關係更為複雜,主要的原因乃勞動力的使用涉及三方關係,特別是在職業災害雇主責任的分配上,要派單位是否需要負擔?及該責任如何於要派單位及派遣事業單位間如何分配?二者皆為本文欲探究之重心。自現行法院實務判決觀察,各級法院對於發生職業災害時,要派單位應否負擔職災補償責任之爭議上,普遍仍以派遣勞工與要派單位間使用關係非基於承攬契約,而否定派遣勞工得主張要派單位應按勞基法第62條負連帶補償責任之請求。但即使法院見解似已確定,惟訴訟上仍不斷地有訴請要派單位連帶負補償責任之請求,近期也漸漸有採不同見解之判決出現,可知要派單位之在職災救濟責任分擔上,不僅受災之派遣勞工覺得有其必要,甚至也已經有法院認為通說見解並非相當妥適,足見應令要派單位就職災負責之爭議仍有待解決決。
因此,學理上也不斷有透過解釋現行民法或勞基法上規定的討論,如民法上僱用人之保護照顧義務等,希冀得使派遣勞工之職災救濟請求能夠受有更完整的保障。雖然各學說內容建構上都尚有其未臻完備之處,惟筆者認為於專法尚未訂定前,本文所列數項用以解決勞動派遣爭議之學說見解,具有相當參考價值。法院於判斷上實不妨參考我國學說見解上現有之討論,補足現階段對於要派單位規範上的欠缺,使派遣勞工之於職災救濟請求上得更為完整,同時也期待能促使要派單位注意派遣勞工工作環境上的身心安全,使職業安全能不斷地進步及提升。
參考文獻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 王澤鑑,雇主對離職員工發給服務證明書之義務,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7冊,2001年6月。
2.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09年7月,初版。
3. 王澤鑑,舉重明輕、衡平原則與類推適用,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八冊,2009年12月。
4. 王澤鑑,損害賠償,2017年3月,初版。
5. 王澤鑑,民法總則,2014年2月,修訂再版。
6. 王澤鑑,勞災補償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2009年12月。
7. 王澤鑑,債法原理,2012年3月,增訂三版。
8. 邱聰智著、姚志明修訂,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 2014年3月,新訂二版。
9. 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上),頁562-564,2004年10月。
10.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頁552,2006年11月,3版。
11. 黃程貫,勞動法,1997年5月,修訂再版。
12. 鄭津津,性別工作平等法逐條釋義,頁17,2017年1月。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 王千維,論可分債務、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8期,2002年4月。
2. 王能君,派遣事業單位之設立及管理,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
3. 辛炳隆,對「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之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
4. 林更盛,勞動派遣法制的現況與展望,溫豐文教授六秩五華誕祝壽論文集,2011年3月。
5. 林更盛,論勞動派遣的幾個問題,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4期,2011年12月。
6. 林誠二,論類推適用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之法理基礎—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第八五四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4期,2007年5月。
7. 林誠二,論勞工服勞務受害之賠償請求權,台灣法學雜誌,第15期,2000年10月。
8. 林佳和,勞動派遣保護法草案評析導讀,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
9. 邱駿彥,勞動派遣法律關係若干疑義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0期,2006年12月。
10. 邱駿彥,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輔仁法學,第17期,1998年6月。
11. 邱駿彥,職業災害損害賠償/高雄地院九八重訴二四,台灣法學雜誌,第162期,2010年10月。
12. 邱駿彥,勞動派遣,載: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2009年9月。
13. 周兆昱,僱用人安全保護義務規範功能之探討—以民法第483-1條為中心,財產法暨經濟法,第24期,2010年12月。
14. 侯岳宏,有關性平、就歧、女性夜間工作等之要派機構是同雇主之責任,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
15. 徐婉寧,職業安全衛生法之現況與展望,萬國法律,第199期,2015年2月。
16. 徐婉寧,損益相抵雨職業災害勞工保險給付:以勞保給付年金化後之爭議問題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1期,2014年3月。
17. 徐婉寧等,職業災害雇主之民事損害賠償責任與職災勞保給付間之抵充關係—以日本法為素材—民法研討會第七十次研討會會議記錄,法學論叢,第238期,2015年4月。
18. 徐婉寧,僱用人保護照顧義務之具體內容—與勞工安全衛生法的關係之比較法觀察,萬國法律,第184期,2012年8月。
19. 徐婉寧,民法第487條之1之研究—以台灣實務見解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6期,2014年12月。
20. 徐婉寧,通勤災害之認定基準—兼平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〇三年度訴字第一〇五五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第148期,2017年3月。
21. 徐婉寧,職災補償與損害賠償—以台日職業災害之雇主責任為中心,中原財經法學,第34期,2015年6月。
22. 徐婉寧,民法第四八三條之一之研究—以我國實務見解及日本法為素材,政大法學評論,第138期,2013年4月。
23. 徐婉寧,精神疾病與雇主之職業災害補償及民事賠償責任—兼評臺灣板橋地方法院一〇〇年度勞訴字第一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第134期,2013年9月。
24. 徐婉寧,論日本法上雇主之安全配慮義務,載:民事法與消費者保護,2011年5月。
25. 黃程貫,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60期,頁273-274,1998年。
26. 黃程貫,我國勞動法發展趨勢之觀察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2003年9月。
27. 黃鼎佑,從勞動條件保障的角度論勞動派遣法草案,南臺財經法學,第2期,2016年6月。
28. 黃舒瑜,勞動派遣之雇主責任—針對性騷擾案件探討,萬國法律,第188期,2013年4月。
29. 陳金泉,職業災害補償和解與連帶補償責任之免除—台灣高等法院九〇年勞上字第三三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5期,2005年7月。
30. 焦興鎧,論勞動派遣之國際勞動基準,台灣勞動法學會報,第1期,2000年11月。
31. 楊通軒,勞動派遣之法律定位及法律選擇—兼論中國勞務派遣規定,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9期,2010年4月。
32. 楊通軒,勞動派遣立法必要性之研究,全國律師,第7期,頁40,1998年7月。
33. 楊通軒,台灣勞動派遣法立法之雛議—機會與風險的平衡,萬國法律,第138期,2004年12月。
34. 楊通軒,論勞動派遣之意義、功能與類似契約類型之區分,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2期,2010年6月。
35. 楊通軒,論勞動派遣關係當事人之權利與義務—調職、職災責任、工資之平等待遇,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3期,2010年12月。
36. 楊通軒,職業災害補償與賠償,載: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頁465-466,2009年9月。
37. 劉士豪,派遣勞動關係的勞資爭議問題及解決—以派遣勞工的職業災害補償及賠償問題為例,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7期,2007年6月。
38. 劉士豪,當勞動派遣遇上就業歧視或性別歧視,誰該負責任?—法定雇主及要派公司責任探討,全國律師,第16期,第3卷,頁67,2012年3月。
39. 劉士豪,要派單位與派遣單位於派遣勞工發生職業災害時的補償責任—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第15條之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
40. 劉士豪等,派遣勞工的職業災害賠償與補償問題之初探—民法研討會第五十次研討會會議記錄,法學叢刊,第212期,2008年10月。
41. 劉志鵬,民法債篇修正對勞動契約關係之影響,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2000年10月。
42. 鄭津津,國際社會勞動派遣法制之比較分析—兼論我國勞動派遣法制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萬國法律,第138期,2004年12月。
43. 鄭津津,勞動派遣與工作權,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0期,2014年6月。
44. 鄭津津,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中正法學集刊,第10期,2003年1月。
45. 鄭津津,集體勞動關係—以勞動派遣為例,現代法學之回顧與展望:李欽賢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8年1月。
46. 鄭津津,勞動派遣關係中之雇主性騷擾防治責任—臺北地方法院一〇一年勞訴字第一二六號民事判決評釋,月旦裁判時報,第30期,2014年12月。
47. 管靜怡,從現行法制與預訂立法之角度論勞動派遣,法學叢刊,第224期,2011年,10月。

三、碩博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 許寶仁,以民事法理論檢討勞動派遣關係中雇主責任之分配,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2. 黃哲瀚,派遣勞工職業災害補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7月。
3. 徐詠君,論勞動派遣關係中要派機構之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以製造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0465202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65202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徐婉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怡萱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怡萱zh_TW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18 11:51:03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18 11:51: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18 11:51: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65202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08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65202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勞動派遣議題相對傳統勞動關係更為複雜,主要的原因乃勞動力的使用涉及三方關係,特別是在職業災害雇主責任的分配上,要派單位是否需要負擔?及該責任如何於要派單位及派遣事業單位間如何分配?二者皆為本文欲探究之重心。自現行法院實務判決觀察,各級法院對於發生職業災害時,要派單位應否負擔職災補償責任之爭議上,普遍仍以派遣勞工與要派單位間使用關係非基於承攬契約,而否定派遣勞工得主張要派單位應按勞基法第62條負連帶補償責任之請求。但即使法院見解似已確定,惟訴訟上仍不斷地有訴請要派單位連帶負補償責任之請求,近期也漸漸有採不同見解之判決出現,可知要派單位之在職災救濟責任分擔上,不僅受災之派遣勞工覺得有其必要,甚至也已經有法院認為通說見解並非相當妥適,足見應令要派單位就職災負責之爭議仍有待解決決。
因此,學理上也不斷有透過解釋現行民法或勞基法上規定的討論,如民法上僱用人之保護照顧義務等,希冀得使派遣勞工之職災救濟請求能夠受有更完整的保障。雖然各學說內容建構上都尚有其未臻完備之處,惟筆者認為於專法尚未訂定前,本文所列數項用以解決勞動派遣爭議之學說見解,具有相當參考價值。法院於判斷上實不妨參考我國學說見解上現有之討論,補足現階段對於要派單位規範上的欠缺,使派遣勞工之於職災救濟請求上得更為完整,同時也期待能促使要派單位注意派遣勞工工作環境上的身心安全,使職業安全能不斷地進步及提升。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研究範圍、架構及方法 4
一、研究範圍及架構 4
二、研究方法 4

第二章、勞動派遣之三方法律關係 6
第一節、勞動派遣 6
一、勞動派遣之定義及特質 6
二、勞動派遣的種類 8
三、勞動派遣之法律定位 8
四、勞動派遣與承攬、企業外調職(出向)之差異 10
五、勞動派遣上其他疑義 13
第二節、勞動派遣之三方契約性質探討 16
一、派遣事業單位與派遣勞工間 16
二、要派單位與派遣勞工間 18
三、派遣事業單位與要派單位間 18

第三章、我國勞工職業災害之賠償及補償責任 20
第一節、職業災害之意義及認定 20
第二節、職業災害之賠償責任 24
一、侵權行為責任 25
二、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第7條 26
三、債務不履行責任 26
第三節、職業災害之補償責任 28
第四節、雇主補償責任與賠償責任間之抵充 29

第四章、實務判決中派遣勞工職災救濟情況之探討 32
第一節、派遣勞工請求職災救濟之樣態及法院見解 33
一、僅請求補償責任 33
二、按勞動基準法第62條請求要派單位連帶補償責任 34
三、按侵權行為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37
四、按民法第188條請求要派單位連帶賠償 42
五、主張按契約責任請求損害賠償 44
第二節、部分法院突破性見解及評析 47
一、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1年度勞訴字第11號 48
二、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02年度勞訴字第7號 49
三、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4年度勞訴字第54號 50
四、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5年度勞訴字第3號 51
五、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05年度勞訴字第1號 52
六、小結 53
第三節、針對實務判決整體評析 55

第五章、學說見解之分析與檢討 59
第一節、勞動派遣合法性 60
一、勞務請求權讓與說 61
二、利益第三人契約說(真正利他契約說) 63
三、小結 65
第二節、要派單位對派遣勞工之職災救濟責任建構 67
一、類推適用勞動基準法第62條 68
二、自功能性雇主概念課予要派單位雇主責任 71
三、類推適用民法第487條之1 74
四、自保護照顧義務之觀點課予要派單位賠償責任 77
五、小結 93
第三節、責任間抵充之討論 94
一、類推適用勞基法或民法 95
二、僱用人保護照顧義務之適用與類推適用民法第487條之1間差異 97
三、責任間的抵充關係 99

第六章、結論 103
第一節、實務判決所致之困境 103
第二節、學說見解 105
第三節、將來的課題—立法必要性之討論 108

參考文獻 115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15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15
三、碩博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18
zh_TW
dc.format.extent 104588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65202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勞動派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職業災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連帶補償責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僱用人保護照顧義務zh_TW
dc.title (題名) 要派單位對派遣勞工職業災害救濟責任之探討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ponsibility of User Enterprise to Dispatched Labors in Occupational Acciden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 王澤鑑,雇主對離職員工發給服務證明書之義務,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7冊,2001年6月。
2.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09年7月,初版。
3. 王澤鑑,舉重明輕、衡平原則與類推適用,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八冊,2009年12月。
4. 王澤鑑,損害賠償,2017年3月,初版。
5. 王澤鑑,民法總則,2014年2月,修訂再版。
6. 王澤鑑,勞災補償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2009年12月。
7. 王澤鑑,債法原理,2012年3月,增訂三版。
8. 邱聰智著、姚志明修訂,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 2014年3月,新訂二版。
9. 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上),頁562-564,2004年10月。
10.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頁552,2006年11月,3版。
11. 黃程貫,勞動法,1997年5月,修訂再版。
12. 鄭津津,性別工作平等法逐條釋義,頁17,2017年1月。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 王千維,論可分債務、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8期,2002年4月。
2. 王能君,派遣事業單位之設立及管理,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
3. 辛炳隆,對「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之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
4. 林更盛,勞動派遣法制的現況與展望,溫豐文教授六秩五華誕祝壽論文集,2011年3月。
5. 林更盛,論勞動派遣的幾個問題,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4期,2011年12月。
6. 林誠二,論類推適用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之法理基礎—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第八五四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4期,2007年5月。
7. 林誠二,論勞工服勞務受害之賠償請求權,台灣法學雜誌,第15期,2000年10月。
8. 林佳和,勞動派遣保護法草案評析導讀,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
9. 邱駿彥,勞動派遣法律關係若干疑義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0期,2006年12月。
10. 邱駿彥,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輔仁法學,第17期,1998年6月。
11. 邱駿彥,職業災害損害賠償/高雄地院九八重訴二四,台灣法學雜誌,第162期,2010年10月。
12. 邱駿彥,勞動派遣,載: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2009年9月。
13. 周兆昱,僱用人安全保護義務規範功能之探討—以民法第483-1條為中心,財產法暨經濟法,第24期,2010年12月。
14. 侯岳宏,有關性平、就歧、女性夜間工作等之要派機構是同雇主之責任,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
15. 徐婉寧,職業安全衛生法之現況與展望,萬國法律,第199期,2015年2月。
16. 徐婉寧,損益相抵雨職業災害勞工保險給付:以勞保給付年金化後之爭議問題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1期,2014年3月。
17. 徐婉寧等,職業災害雇主之民事損害賠償責任與職災勞保給付間之抵充關係—以日本法為素材—民法研討會第七十次研討會會議記錄,法學論叢,第238期,2015年4月。
18. 徐婉寧,僱用人保護照顧義務之具體內容—與勞工安全衛生法的關係之比較法觀察,萬國法律,第184期,2012年8月。
19. 徐婉寧,民法第487條之1之研究—以台灣實務見解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6期,2014年12月。
20. 徐婉寧,通勤災害之認定基準—兼平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〇三年度訴字第一〇五五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第148期,2017年3月。
21. 徐婉寧,職災補償與損害賠償—以台日職業災害之雇主責任為中心,中原財經法學,第34期,2015年6月。
22. 徐婉寧,民法第四八三條之一之研究—以我國實務見解及日本法為素材,政大法學評論,第138期,2013年4月。
23. 徐婉寧,精神疾病與雇主之職業災害補償及民事賠償責任—兼評臺灣板橋地方法院一〇〇年度勞訴字第一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第134期,2013年9月。
24. 徐婉寧,論日本法上雇主之安全配慮義務,載:民事法與消費者保護,2011年5月。
25. 黃程貫,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60期,頁273-274,1998年。
26. 黃程貫,我國勞動法發展趨勢之觀察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2003年9月。
27. 黃鼎佑,從勞動條件保障的角度論勞動派遣法草案,南臺財經法學,第2期,2016年6月。
28. 黃舒瑜,勞動派遣之雇主責任—針對性騷擾案件探討,萬國法律,第188期,2013年4月。
29. 陳金泉,職業災害補償和解與連帶補償責任之免除—台灣高等法院九〇年勞上字第三三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5期,2005年7月。
30. 焦興鎧,論勞動派遣之國際勞動基準,台灣勞動法學會報,第1期,2000年11月。
31. 楊通軒,勞動派遣之法律定位及法律選擇—兼論中國勞務派遣規定,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9期,2010年4月。
32. 楊通軒,勞動派遣立法必要性之研究,全國律師,第7期,頁40,1998年7月。
33. 楊通軒,台灣勞動派遣法立法之雛議—機會與風險的平衡,萬國法律,第138期,2004年12月。
34. 楊通軒,論勞動派遣之意義、功能與類似契約類型之區分,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2期,2010年6月。
35. 楊通軒,論勞動派遣關係當事人之權利與義務—調職、職災責任、工資之平等待遇,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3期,2010年12月。
36. 楊通軒,職業災害補償與賠償,載: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頁465-466,2009年9月。
37. 劉士豪,派遣勞動關係的勞資爭議問題及解決—以派遣勞工的職業災害補償及賠償問題為例,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7期,2007年6月。
38. 劉士豪,當勞動派遣遇上就業歧視或性別歧視,誰該負責任?—法定雇主及要派公司責任探討,全國律師,第16期,第3卷,頁67,2012年3月。
39. 劉士豪,要派單位與派遣單位於派遣勞工發生職業災害時的補償責任—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第15條之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
40. 劉士豪等,派遣勞工的職業災害賠償與補償問題之初探—民法研討會第五十次研討會會議記錄,法學叢刊,第212期,2008年10月。
41. 劉志鵬,民法債篇修正對勞動契約關係之影響,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2000年10月。
42. 鄭津津,國際社會勞動派遣法制之比較分析—兼論我國勞動派遣法制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萬國法律,第138期,2004年12月。
43. 鄭津津,勞動派遣與工作權,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0期,2014年6月。
44. 鄭津津,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中正法學集刊,第10期,2003年1月。
45. 鄭津津,集體勞動關係—以勞動派遣為例,現代法學之回顧與展望:李欽賢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8年1月。
46. 鄭津津,勞動派遣關係中之雇主性騷擾防治責任—臺北地方法院一〇一年勞訴字第一二六號民事判決評釋,月旦裁判時報,第30期,2014年12月。
47. 管靜怡,從現行法制與預訂立法之角度論勞動派遣,法學叢刊,第224期,2011年,10月。

三、碩博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 許寶仁,以民事法理論檢討勞動派遣關係中雇主責任之分配,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2. 黃哲瀚,派遣勞工職業災害補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7月。
3. 徐詠君,論勞動派遣關係中要派機構之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以製造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