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台史所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薛化元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6-1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8-Mar-2018 17:23:0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8-Mar-2018 17:23:0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8-Mar-2018 17:23:09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60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不同的政治體制下,正義的定義,或是「正義典範」也有所不同。轉型正義基本上指涉的,是國家體制從侵害人權的不自由、不民主體制,經過改革(革命)成為自由民主體制之後,根據自由民主的價值,對過去政府及其相關組織或是個人對於人權的侵害,重新做歷史的評價,其主要目的在於記取歷史教訓,以避免類似的狀況再發生,達成鞏固自由民主的效果。此外,討論轉型正義的相關問題,必須確認在動員戡亂及戒嚴體制下,人權遭到公權力的不當侵犯的內涵,除包括最基本的自由權之外,還有財產權的問題。而強人威權統治時代的國民黨當局,對可能反對、衝擊其統治體制或是政策的個人或是團體,也未必都是以叛亂或是政治案件的方式加以處理,換言之,可能出現以處理經濟犯罪或是其他類型的名義,來壓制異議人士或是反對團體。一般而言, 如Andrew Rigby 指出的:轉型正義包含需要真相(need for truth)、追求正義(quest for justice),以及渴望和解(desire for reconciliation)等三個面向。唯有真相才能有真正的正義,唯有正義才能真正的和解。(註1)不過,轉型正義涵蓋的案件內容,或是追究責任範圍,應該有多大?如果轉型正義檢討的範圍,還小於戒嚴或是動員戡亂體制下,「戒嚴法」或是政府部門內部檢討,都認為必須提供救濟,或是必須修正的範圍,就明顯有所不足。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16452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relation (關聯) | 國史研究通訊, No.11, pp.4-9 | |
dc.title (題名) | 轉型正義的範圍及檔案開放問題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article | |